有机化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大纲(应用化学专业)

有机化学大纲(应用化学专业)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Orgonic Chemistry适用于四年制本科应用化学专业学分:6 理论学时:64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有机化学》课程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共64学时,4学分。

考试课。

有机化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较熟练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分类、命名、反应类型及机理、制备方法、鉴别和有几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选择有机化合物合成方法的能力及基本知识和理论,为工业分析与检验学科其他后续课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复合材料学和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等)打下牢固基础。

同时授予学生特有的思维、推理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后,要求学生应达到要求:1. 熟练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2. 熟练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官能团的特征。

3.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鉴别方法。

4. 掌握各类主要有机化合物合成的主要方法。

5. 掌握某些重要的反应规则及反应历程。

6. 了解各类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规律。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教材名称:《有机化学》付建龙、李红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9年。

参考资料:《有机化学》天津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机化学》高鸿宾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定义、有机化合物的特点、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烷烃主要内容: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同系物、烷烃的命名、烷烃的结构、烷烃的化学性质、杂化轨道理论、碳原子类型、氢原子类型及烷烃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杂化轨道理论第三章烯烃和二烯烃主要内容:烯烃及二烯烃的命名、异构现象、烯烃的结构、烯烃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烯烃的制备及用途、亲电加成及加成规则、诱导效应及共轭效应。

(完整版)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13P0005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程名称:有机化学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学分:4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

本课程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技技术新成果及发展方向,为进一步学习后继专业课,培养造就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人才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三方面的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1.1 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其具体应用;1.2 熟悉各类有机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1.3 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1.4 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的反应机理。

2.专业技能目标2.1 运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有机反应的可行性;2.2 运用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解释碳正离子、碳负离子、游离基等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2.3 运用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部分有机反应的机理。

3.专业素质目标3.1 具有基本的查阅国内外文献的能力;并具备基本的阅读英文文献的专业英语水平;3.2 具有良好的有机化学逻辑思维能力,从有机化学角度分析解决相关问题;3.3 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2024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命名规则及分子结构特点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还原反 应等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沸点、熔点、溶解度等
08
糖类化合物
单糖
定义与结构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类,如葡 萄糖、果糖等;它们具有醛基或
酮基,以及多个羟基。
物理性质
单糖通常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 有甜味。
化学性质
单糖可以发生氧化、还原、酯化、 醚化等反应;它们还可以与蛋白质、 脂质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过氧化物等。
输入 物标理性题质
醚类化合物通常具有较低的沸点和较好的溶解性。它 们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但易溶于有机溶剂。
定义与分类
化学性质
醚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溶剂、麻醉剂等方面有广泛 的应用。例如,乙醚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和麻醉剂,
也是制备其他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原料。
用途
醚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但易发生开环聚合、 氧化等反应。其中,开环聚合反应是醚类化合物在特 定条件下发生的重要反应之一。
硫醇、硫酚、硫醚
01
硫醇
硫醇是一类含有硫氢基(-SH)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类似于醇的性质,
但更易被氧化。硫醇在有机合成和药物制备中有一定的应用。
02
硫酚
硫酚是含有硫氢基的芳香族化合物,其性质与酚类化合物相似,但具有
更强的还原性和亲核性。硫酚在染料、医药和农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03
硫醚
硫醚是含有硫醚键(-S-)的有机化合物,性质与醚类化合物相似,
但具有更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硫醚在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和
功能性材料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05
醛、酮、醌类化合物
醛类化合物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标1.1 课程背景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研究碳元素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

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现代化学、生物化学、药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应用。

通过学习有机化学,可以深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反应机理,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1.2 课程目标(1)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碳元素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性质、反应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2.1 课程内容(1)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有机化学的定义与发展、有机化学的特点。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合物的构成、键的性质、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3)有机化学的反应原理和分类:酸碱理论、电子位移效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

(4)有机化学的重要反应:醇的酸碱性质和醇的重要反应、醛与酮的重要反应、芳香族化合物的特性及其重要反应等。

(5)杂环有机化合物:杂环的结构、命名和合成。

2.2 教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6个学时,每周2个学时,每学时45分钟。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第1-2周: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解。

第3-4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第5-6周:有机化学的反应原理和分类。

第7-8周:醇的性质和重要反应。

第9-10周:醛与酮的性质和重要反应。

第11-12周:芳香族化合物的特性及其重要反应。

第13-14周:杂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和合成。

第15-16周:复习和期末考试。

三、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3.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除了理论课的讲授外,还将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2 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等。

(2)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有机化学 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 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介绍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1.2 教学目标提出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并介绍该课程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培养目标。

第二章:基本概念及结构2.1 有机化学的定义解释有机化学的概念,强调有机化合物中碳的特殊性质。

2.2 结构与性质关系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何影响其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性等。

第三章:有机化学反应基础3.1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介绍有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3.2 有机反应的分类分析有机反应的不同分类方法,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以及消除反应等。

3.3 反应机理解释有机反应的机理,包括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有机化合物的合成4.1 碳碳键的形成介绍有机化合物中碳碳键形成的不同方法,如Grignard试剂的使用。

4.2 合成路线图解释如何通过不同的反应步骤来合成目标有机化合物。

4.3 反应条件的选择分析合成中所需的不同反应条件选择,如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的影响。

第五章: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5.1 分离技术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技术,如蒸馏、萃取和结晶等。

5.2 鉴定方法解释有机化合物鉴定的不同方法,如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

第六章: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6.1 功能团的特性探讨不同功能团对有机化合物性质和反应行为的影响。

6.2 药物和天然产物介绍有机化学在药物合成和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

6.3 应用案例分析分析有机化学的实际应用案例,如染料的合成和塑料的制备。

第七章:实验教学7.1 实验目的与原理介绍每个实验的目的和基本原理。

7.2 操作步骤与安全注意事项解释每个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安全事项。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结果的讨论与总结。

第八章:评价与考核8.1 评价方式解释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如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

8.2 考核要点指明学生在本课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和技能。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所属教学计划:0501100000120031课程代码:0500000046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学分:2课程学时:54面向专业:科学教育一、课程性质有机化学是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二、预修课程学生在修读普通化学后修读本课程。

三、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初步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基本内容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醛、酮及其衍生物,取代羧酸,含氮、硫、磷、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等各类基本有机化合物,旋光异构现象和有机化合物的光谱分析简介,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五、基本要求学生应按本大纲具体要求,理解和掌握基本内容所规定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各类官能团性质和特点及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生物技术问题。

六、教学用书汪小兰编《有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七、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共价键,反应类型。

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教学内容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二、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和化学键三、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四、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二章饱和脂肪烃(4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烷烃的命名、构象、卤代反应及链反应机理。

了解: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2、教学内容一、烷烃的命名二、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三、乙烷和丁烷的构象四、烷烃的物理性质五、烷烃的化学性质第三章不饱和脂肪烃(6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烯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不饱和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反应,马氏规则,检验方法,亲电加成及加成机理。

了解:萜类化合物及异戊二烯规律。

2、教学内容一、烯烃的结构二、烯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三、烯烃的物理性质四、烯烃的化学反应五、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六、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七、炔烃的结构及命名八、炔烃的物理性质九、炔烃的化学反应第四章环烃(6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环己烷的构象,芳烃性质及命名,单环芳烃的化学反应,定位效应,亲电取代反应机理,Hückel 规则。

化学制药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化学制药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化学制药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化学制药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旨在为化学制药专业学生提供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律、反应机理和合成方法。

本课程还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为其日后从事化学制药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分类。

2.熟悉有机化学的实验操作方法,掌握有机合成实验的常用技术和仪器。

3.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掌握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规律。

4.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律,能够正确命名和解读有机化合物的名字。

5.掌握有机合成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反应条件设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6.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1.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规律2.有机化学实验技术–常用有机合成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有机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3.有机反应机理–有机反应的机理和速率控制因素–相关的反应类型和典型实例4.有机合成方法–常用的有机合成方法和策略–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和优化5.实验课程–有机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1.教学方法–理论授课: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

–实验操作:通过有机合成实验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机化学的科研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

2.评价方式–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评价。

–考试成绩: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科研成果: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申请和成果的发表,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依据。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1. 课程简介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涵盖了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其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能力。

2. 学习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 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理解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并能够预测有机化学反应的产物;- 学会常见的有机化学实验技术,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有机合成实验;- 培养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授课内容3.1 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 有机化学的历史发展- 有机分子的结构与命名- 有机化学键的形成与性质3.2 有机化学的化学键断裂与形成- 非极性共价键与极性共价键的断裂与形成- 消化与加成反应- 亲核试剂与电荷试剂的作用与反应3.3 有机化学的官能团转化反应- 烷烃与卤代烃的官能团转化- 醇与醚的官能团转化- 醛与酮的官能团转化- 羧酸与酯的官能团转化3.4 有机合成- 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策略- 碳碳键的构建方法- 有机合成中的保护和去保护技术3.5 有机化学实验技术- 常见有机实验仪器的使用与操作- 基本有机合成技术的应用3.6 前沿研究与应用- 有机化学在药物研发、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 有机化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4. 授课方式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理论课讲授: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内容;- 实验课演示:展示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步骤;-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有机合成实验,并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参与有机化学问题的讨论和解答。

5. 考核方式学生的学习成绩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 实验报告的质量和实验操作的技术能力- 平时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表现- 期末考试或项目报告的成绩6. 参考教材6.1 主教材- 《有机化学》第八版,作者:葛洪卫,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6.2 辅助教材- 《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版,作者:赵震宇,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有机化学实验指导》第三版,作者:刘强,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7. 注意事项- 学生需要提前准备每次课程的相关知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实验课程中需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并注意实验安全;- 课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同样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22(1-2)10012课程名称:有机化学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总学时/学分:80/5开课学期:第一、二学期适用对象:药学类各专业先修课程:普通化学、物理学内容简介:《有机化学》是药学院各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之一,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烷烃和环烷烃,立体化学基础、卤代烷,醇和醚,烯烃,炔烃和二烯烃,芳香烃,羰基化合物,酚、醌,羰酸和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有机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周环反应,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酶的化学,糖类,核酸和辅酶化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有机化学》是研究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相互转化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生命的运动从分子水平上来说就是有机化合物的运动,因此有机化学与生命现象,有着密切关系。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不含类脂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官能团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换及其规律和立体化学特征,熟悉典型的有机化学反应历程及有机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了解各类代表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重要基础课之一,有机化学的迅猛发展,使其在化学各学科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渗透、交叉十分广泛,对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研究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尤其是药学领域,必须加强有机化学基础的学习。

有机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实验技能,使同学们在有机化学学习中受到科学思维的良好训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 6 ][基本内容]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概念,有机化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历史,有机化学在药学专业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分类,结构测定的一般方法。

共价键的性质,碳原子的 SP 3 杂化,有机酸碱理论。

[基本要求]掌握:碳原子的 sp3杂化。

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性、结构及共价键的性质。

熟悉有机酸碱理论。

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的一般测定方法。

重点:碳原子的sp 3杂化,有机化合物结构的一般测定方法。

难点:有机化合物结构的一般测定方法。

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 [ 7 ][基本内容]烷烃的概念,分子结构,同系列及构造异构。

烷烃的命名:系统命名法、普通命名法,正、异、新的概念,常见的烷基。

烷烃的构象,乙烷和丁烷的构象,优势构象,用Newman 投影式表示构象。

物理性质:熔点和沸点的变化规律,分子间作用力。

波谱特征。

化学性质:取代,氧化及热裂。

卤代反应的历程,活性中间体,自由基的稳定性,活化能,过渡态。

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构造异构、构型异构,构象异构,船式、椅式、平伏键及直立键的概念,取代环已烷的优势构象。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小环的稳定性,加成反应,取代反应。

[基本要求]掌握:烷烃的同系列及构造异构,乙烷和丁烷的构象、优势构象、用 Newman 投影式表示构象;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和普通命名法。

正、异、新的概念,常见的烷基。

烷烃的分子间作用力、熔点、沸点的变化规律;烷烃卤代反应及其历程,自由基的稳定性,过渡态和中间体的概念。

环烷烃的命名方法,构造异构,构型异构,环丙烷的结构,小环烷烃的加成反应;环已烷及一取代和二取代环已烷的构象,船式,椅式、平伏键及直立键的概念。

熟悉: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对反应速度,产物的影响。

熟悉十氢萘的构型和构象。

了解:常见烷轻和环烷烃,烷烃的氧化反应,热裂反应,烷烃的波谱特征。

重点: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烷烃的构象,烷烃卤代反应及其历程,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对反应速度,产物的影响。

环已烷及一取代和二取代环已烷的构象,十氢萘的构型和构象。

难点: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对反应速度,产物的影响。

环已烷及一取代和二取代环已烷的构象,十氢萘的构型和构象。

第三章立体化学基础[5][基本内容]旋光度α、比旋光度[α],旋光性与有机分子结构的关系。

对称因素,手性分子,非手性分子。

对映体、非对映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螺环分子中的对映异构,手性轴。

十氢萘的构型和构象。

含一个手性碳的光学异构,手性分子的表示方法,费歇尔投影式。

用 D / L 和R/S标示构型的原则。

绝对构型,相对构型,赤型、苏型,差向异构体。

外消旋体的拆分,取代环已烷的优势构象,烷烃卤代的立体化学。

[基本要求]掌握:旋光度α,比旋光度[α],手性分子,对映体、非对映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的概念;含一个手性碳的光学异构,手性分子的旋光性、手性分子的表示方法、费歇尔投影式。

用D / L 和R / S标示构型的次序规则。

含二个手性碳的分子的光学异构和构型的标示。

取代环已烷的优势构象。

熟悉:绝对构型、相对构型、赤型、苏型、差向异构的概念。

了解:含更多个手性碳的分子的光学异构、外消旋体拆分、烷烃卤代反应中手性分子的立体化学,对称因素。

重点:比旋光度[α],手性分子,对映体、非对映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的概念;含一个手性碳的光学异构,手性分子的旋光性、手性分子的表示方法、费歇尔投影式。

用 D / L 和 R / S 标示构型的次序规则,取代环已烷的优势构象。

难点:含一个手性碳的光学异构,用 D /L 和 R / S 标示构型的次序规则,含二个手性碳的分子的光学异构和构型的标示,绝对构型、相对构型的概念,多个手性碳的分子的光学异构,烷烃卤代反应中手性分子的立体化学,对称因素。

第四章卤代烃 [ 5 ][基本内容]卤代烷的结构、分类与命名。

卤代烷的制备,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及其历程一般规律。

影响因素:亲核试剂、溶剂,离去基团等。

正碳离子的结构、诱导效应、稳定性及对反应活性的影响,不同卤素的反应活性。

消除反应及其历程,扎依采夫规则及其理论解释。

还原反应。

生成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

多卤代烷的结构与性质。

[基本要求]掌握:卤代烷的分类及命名。

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卤代烷的消除反应,格氏试剂的生成和性质;卤代烷亲核取代反应的历程及卤代烷结构,亲核试剂,溶剂,离去基团对反应影响的一般规律。

正碳离子的结构,稳定性及对反应活性的影响,不同卤素对反应活性的影响;消除反应的历程,消除反应的扎依采夫规则及其解释。

了解:卤代烷的结构;卤代烷的物理性质;多卤代烷的特性。

重点: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卤代烷的消除反应,格氏试剂的生成和性质;卤代烷亲核取代反应的历程及卤代烷结构,亲核试剂,溶剂,离去基团对反应影响的一般规律。

正碳离子的结构,稳定性及对反应活性的影响,不同卤素对反应活性的影响;消除反应的历程,消除反应的扎依采夫规则及其解释。

难点:卤代烷亲核取代反应的历程及卤代烷结构,亲核试剂,溶剂,离去基团对反应影响的一般规律。

正碳离子的结构,稳定性及对反应活性的影响,不同卤素对反应活性的影响;消除反应的历程,消除反应的扎依采夫规则及其解释。

第五章醇和醚[ 5 ][基本内容]醇的结构、分类、命名及来源。

物理性质。

结构与沸点,水溶解度的关系,氢键的影响。

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羟基氢的酸性,与金属及酸的反应。

羟基的亲核取代,与PX3、卢卡斯试剂的反应。

消除反应,分子间消除和分子内消除。

扎依采夫规律。

不同醇的氧化反应。

欧芬脑尔氧化。

频哪醇重排。

邻二醇与 Pb(Ac)4及HIO4的反应。

醇的制备方法。

醚的结构、分类、命名和来源。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与氢卤酸的断裂反应,钅羊盐的生成及应用,过氧化物的形成、检查与除去。

环氧化物的取代,开环。

开环反应的方向,反应历程及立体化学。

硫醇和硫醚的命名、结构与性质。

[基本要求]掌握:醇的分类,命名,结构与沸点,水溶解度的关系,氢键对物理性质的影响,醇的酸性及与金属Na , PX 3, H2 SO 4, HNO3等的反应。

卢卡斯试剂;醇的消除反应,分子间消除成醚,分子内消除成烯烃。

消除的扎依采夫规律。

醇的氧化反应,伯、仲、叔醇对氧化反应的不同活性,欧芬脑尔氧化。

频哪醇重排;邻二醇与Pb(Ac)4及HIO4的反应;醇的制备:烯烃水合、硼氢化反应,格氏试剂与醛酮加成。

醚的分类及命名,用氢卤酸断裂醚键的反应。

环氧化物的取代开环反应,环氧丙烷开环的方向及历程,环氧化物及开环反应的立体化学。

熟悉:醚钅羊盐的形成,过氧化物的形成。

了解:硫醇和硫醚,醚的物理性质。

重点:醇的酸性及与金属Na , PX3 , H 2 SO 4 , HNO 3等的反应。

卢卡斯试剂;醇的消除反应,分子间消除成醚,分子内消除成烯烃。

消除的扎依采夫规律。

醇的氧化反应,伯、仲、叔醇对氧化反应的不同活性,欧芬脑尔氧化。

频哪醇重排;邻二醇与 Pb(Ac)4及HIO 4的反应;醇的制备:烯烃水合、硼氢化反应,格氏试剂与醛酮加成。

醚的分类及命名,用氢卤酸断裂醚键的反应。

环氧化物的取代开环反应,环氧丙烷开环的方向及历程,环氧化物及开环反应的立体化学难点:醇的消除反应,分子间消除成醚,分子内消除成烯烃。

消除的扎依采夫规律。

欧芬脑尔氧化。

频哪醇重排;邻二醇与Pb(Ac)4及 HIO 4的反应;环氧化物的取代开环反应,环氧丙烷开环的方向及历程,环氧化物及开环反应的立体化学第六章烯烃[ 5 ][基本内容]烯烃的分子结构、sp 2杂化,π键的形式及特性,分子通式,同分异构现象,系统命名法。

顺反异构现象,用顺/反和Z/ E 标示顺反异构。

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加成反应(与 HX、H2O 、 H 2S04、 X 2及 HOX等),亲电加成及其历程,马氏规则及其现代理论解释,超共轭作用,正碳离子的重排,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与溴化氢的加成反应,过氧化物效应及其解释,自由基加成反应。

催化氢化反应,氧化反应:氧化剂KMnO 4 、O 3 的应用。

硼氢化反应及反应方向,应用。

α - 卤代反应,聚合反应。

烯烃的制备方法,E2消除反应。

[基本要求]掌握:烯烃的分子结构、 sp 2杂化,π键的形成及特性,烯烃的分子通式,顺反异构现象的产生及用顺反和Z / E 标示顺反异构。

烯烃的系统命名;烯烃亲电加成反应(与HX 、H 2 O 、 H 2 SO 4 、X 2 及 HOX 等)亲电加成反应的历程,正碳离子的重排,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马氏规则及其现代理论解释,σπ共轭;硼氢化反应及反应方向,应用。

烯烃的氧化反应( KMnO 4、 O 3 / H 2 O ,环氧化),不断键氧化的方向及立体化学;烯烃的α - 卤代反应,p-π共轭。

烃与HBr 加成的过氧化物效应及原因。

烯烃的制备方法,E2消除反应。

熟悉:物理性质,聚合反应。

重点:顺反异构现象的产生及用顺反和Z / E 标示顺反异构。

烯烃的系统命名;烯烃亲电加成反应(与 HX、H 2O、H 2 SO 4 、X 2 及HOX 等)亲电加成反应的历程,正碳离子的重排,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马氏规则及其现代理论解释,σπ共轭;硼氢化反应及反应方向,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