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概况及10大课题
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可以选择的题目

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可以选择的题目提供一些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的选题,供参考。
1、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2、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3、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4、新闻特写研究5、深度报道研究6、新闻叙事研究7、网络新闻研究8、电视声画面研究9、电视艺术研究10、电视诗歌散文创作研究11、“超级女生”的广告效应研究12、试论新闻语言的修辞技巧13、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素质14、试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5、试论媒体语言的“雅”与“俗”16、电视新闻语言研究17、电视广告语言研究18、记者的修养19、论都市报的舆论监督作用20、论报纸的新闻策划21、论都市报的发展趋势22、新闻评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23、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24、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形象分析25、网络“暴力”初探26、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摄影27、浅析电视“选秀”节目28、论网络环境下受众的分化与“博客”网站的兴起29、论“受众意识”在新闻采编业务中的体现30、论“民生新闻”报道中“煽情”的艺术31、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32、论公益性新闻策划33、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34、主持人的形象塑造35、当代网络言论文风浅析36、真人秀节目形态特征面面观37、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研究38、当代中国奥运新闻传播的主要话语问题39、电视讲坛节目的传播学审视40、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关系41、论新闻报道失实42、人物访谈成功因素探析43、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的关系44、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及审美特征45、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46、从“选秀节目”看电视竞争性复制策略47、报纸要强化品牌意识48、媒体在“华南虎照片事件”中的角色意识49、名牌电视栏目的品牌维护50、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新闻报道51、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52、电视体育节目的人文精神53、传播学层面的思考:《超级女生》热播解析及反思54、从“芙蓉姐姐”现象看网络传播效果55、现代电视传媒的品牌策略56、谈谈互联网媒体时代的新闻的时效性57、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58、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59、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60、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61、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62、浅谈新闻导语写作63、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64、消息中的现场描写65、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66、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67、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68、论报纸的组合报道69、新闻标题特色研究70、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71、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多元思考72、报纸品牌个性塑造73、短评的特点和写作74、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75、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76、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77、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78、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79、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80、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81、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82、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83、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84、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85、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86、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87、广播电视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88、论人文关怀在我国当代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体现89、新时期新闻文体改革研究90、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91、网络言论的传播与管理92、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93、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94、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95、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96、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97、互联网对现代汉语实用性的冲击98、互联网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初探99、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负面影响100、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正面影响101、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构建102、论广告策划在广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03、广告创意理论研究104、广告诉求理论研究105、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106、和谐与冲突——广告传播中的社会问题研究107、论广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108、论违法广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109、论我国广告法规的体系与监管模式110、我国广告业发展趋势111、从创意视角分析中国广告与世界广告的差距112、优秀广告作品的创意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13、如何看待名人广告114、论房产广告的文化诉求115、报刊广告文案创作116、中国儿童广告的发展趋势117、广告中的女性形象118、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分析119、试论广告创意技巧120、试论广告写作的方法与技巧121、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体报道122、《百家讲坛》——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嬗变123、从《艺术人生》看人生的艺术124、试论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从韩剧的细节设置分析125、试论电视公益广告的人文视角126、关于电视直播节目中“出错”现象的思考127、论民生新闻中的“新闻平衡”128、探析《百家讲坛》兴起原因及启示129、谈《鲁豫有约》与《艺术人生》的异同及启示130、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考证131、论新闻访谈的原生态132、从《奋斗》看中国青春偶像剧的新形式133、一个“纸包子”引起的思考-------试论中国电视新闻的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134、浅析民生新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135、《新闻调查》中的采访技巧。
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媒体形式的多样化,新闻传播学的课程设置相对滞后,无法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脱节。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显得越来越陈旧和无效,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
师资力量的不足也是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面临的难题之一。
优质的教师资源是教育事业的重要支撑,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新闻传播学教育领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和难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来解决。
下文将对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希望能为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1.2 问题意识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正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发展。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的现状问题亟待解决。
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当前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滞后于时代发展需求,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导致学生无法跟上新闻传播领域的最新动态。
教学方法陈旧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些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和实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资力量不足是另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些学校在新闻传播学教育领域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导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研究方法单一也是当前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部分学者过于依赖定性研究方法,忽视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导致研究成果的丰富度和可靠性有待提升。
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的现状问题不容忽视。
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才能找到有效的对策,推动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迈向更加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2. 正文2.1 现状问题分析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教育水平和学生素养的提高,也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考研专业介绍:新闻学&传播学

专业介绍:新闻学和传播学新闻学和传播学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在不少地方是相通的。
新闻学侧重于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实践层面,具体到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新闻采制和运作;而传播学研究范围广泛,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文化研究等紧密结合,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各种传播活动,以及研究传播活动主体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1.研究范围不同。
新闻学主要以传统的报业为主,评论是重点。
学习内容包括理论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新闻史,实践方面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
新闻学有理论新闻学、中外新闻史、应用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摄影、编辑出版等专业分支。
传播学除了报纸外,还涉及电视广播、电影甚至多媒体等几乎所有媒体的所有内容,此外广告、公关、民意测验等也在其包容之下。
传播学学习的内容既有专业课程方面的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信息学、社会学、心理学,也有广告、新闻、影视、营销、对外交流等内容。
传播学包括传播法学、传播理论研究、媒介发展研究、跨文化交际、广告学、艺术传播等分支。
2.就业方向不同。
新闻学多在传统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单位就业,另外还可以在出版社、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工作,也有人考到教师资格证,到学校里当老师。
传播学可在传统媒体、新媒体、广告公司、媒介研究公司、政府部门等就业,选择范围更加广泛。
3.考研复习要点不同。
新闻是一门人文学科,其核心理念是公正客观平衡,培养的记者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其核心课程是采访和写作,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多借鉴;传播学是社会科学,是商业社会下的产物,培养学者或者学者型记者,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与传统的人文学科拉开距离,而多靠近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并且要多看欧美原著。
传播学一、专业介绍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传播学专业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模板】

说明:表内填写内容用宋体五号字。
附表二
硕 士 生 课 程 设 置 表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教师代码
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授课方式
考核方式
1
2
3
必
修
课
公共课
第一外国语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0
40
20
3
2
1
1
1
2
2
基础理论课
广告哲学研究
传播方法论研究
消费文化研究
广告符号学研究
广告史专题研究
黄也平
刘晔骁
王丽
许多澍
刘瑞武
64
64
64
64
64
64
4
4
4
4
4
4
1
1
2
2
2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专业课
传播心理与传播效果研究
广告美学研究
广告经济学研究
广告营销研究
受众研究
实践教学
刘晔骁
刘瑞武
黄也平
王丽
吕钦文
外聘导师
64
64
64
64
64
64
4
4
4
4
4
4
1
1
2
3
3
选
修
课
广告设计造型研究
黄也平
02
广告理论研究
以宏观的广告相信现象为研究对象,着力于探讨广告信息生成、传播和消费的基本规律。
陈力丹新闻传播学研究(1998-2005)

陈力丹新闻传播学研究情况陈力丹最近每年都会撰写综述性的文章,总结每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情况。
将他从1998年到2005年的综述文章读下来,对近十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情况就能有个大致了解。
摘录其要点如下:《2005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10个较为集中的话题:1、传媒与构建和谐社会:角色、责任与效能2、新闻伦理与职业规范:热点新闻引发的思考(付费采访、记者职业行为的边界、匿名信源的使用)3、新闻与法治:权利冲突与权界限定(知情权与隐私权、知情权的内容)4、媒介内容:我们会娱乐致死吗?(媒介内容的过度娱乐化)5、危机传播:渐入成熟应对之道6、政治传播:法治化的管理观念在先(新闻执政,发言人制度,政府形象传播)7、公信力研究:扩展基础理论研究(媒介公信力标准,受众对传媒的内容偏好与公信力评价)8、跨文化传播:碰撞中各得其所9、媒介教育:媒介素养和改革新闻教育(提高公众的媒介批判精神—普及媒介知识和提高公众的媒介使用能力:中西方媒介素养理论提出的不同追求)10、新媒介研究:从分类到集聚(媒介的融合式发展)《200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2004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研究领域的专门化和深化是基本特点。
1、新闻理论研究第一,较多地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对新闻学理论的传统命题进行回顾和解读,重构传统命题得以产生的历史环境。
(全党办报、用事实说话)第二,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梳理和重构(新闻话语中的原型沉淀、新闻文本的个性特征分析)。
另外,关注新闻学的体系建构,对学术话语依附政治话语体系的评判,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亦是今年学界关注的问题。
2、传播学研究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该理论创始人之一唐纳德•肖应邀来人大作学术交流),对批判学派的关注(对文化研究学派的发展过程的梳理,),电子-数字化信息时代呈现真实被模拟取代和消解的趋向。
但科技同时也为人们更接近现实世界提供了手段。
区域内传媒和社会发展的实证研究明显增多3、新闻法治研究媒介审判和司法公正、新闻采访权、新闻侵权与诉讼、“真实性”证明(举证程序)4、传媒产业研究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媒介产业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基于现象描述的实证研究,另一个部分是引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方法对作为经济实体的传媒产业进行解读和剖析。
基于CSSCI(2000—2022)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22)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新闻学与传播学CSSCI共引分析共现分析1引言通过对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文献的计量与评价,可以展现学科的发展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建立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1]的提出,遴选了对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期刊,以这些期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量与评价可以获取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与变化。
2000~2022年新闻学与传播学整体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1)可以揭示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知识结构及其演进。
可知,科技期刊、书评、新闻报道、中国出版业、编辑工作、编辑和学术期刊是这12年来国内新闻学与传播学学者们使用频次最多的关键词,由于图像节点较多,因而中介中心度值均接近0。
从整体来看,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大部分热点关键词在2000年就已经出现,对于这些关键词突变情况不予考虑,将其突变值设为-。
为了更清晰地反映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及其出现的年份信息,特绘制关键词TimeZone视图(见图2),该视图是由一系列柱形区域构成,这些时区按照时间顺序从左向右排列,节点的位置代表其出现的年份信息,由此可以直观的演示和发现关键词变化情况与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究领域:(1)新闻研究在这12年里一直是新闻学与传播学学者研究的核心领域,是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纽带。
包含的主要关键词有新闻报道、新闻传播、新闻媒体、新闻采访、新闻摄影等等。
这部分研究在图谱中位于中心位置,是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究重点。
(2)编辑工作与出版研究一直是这12年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包括编辑、编辑工作、出版、中国出版业、图书营销、图书出版等关键词,这部分研究位于图谱的右下方,相关关键词频次较高但数量较少,表明这部分研究相对集中。
在2004年左右,出版改革成为学界关注点,相关关键词包括图书出版业、出版企业、经济效益、文化体制改革等,这表明国家对于出版业的调整成为学界的重要关注点。
新闻传播方向专业论文题目与选题

新闻传播方向专业论文题目与选题论文选题是按一定价值标准或条件对可供选择的课题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对研究方向、目标、领域和范围作出抉择的过程,是决定论文内容和价值的关键环节。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新闻传播方向专业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新形势下广播电视台编辑工作的策略探析2、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探析3、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辑业务创新与发展研究4、解析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5、从微电影实验室建设探析创新人才培养路径6、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影视后期系列课程中的应用7、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改进8、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9、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10、大学生手机视听APP使用状况调查研究11、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对策分析12、广播电视编导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探索13、浅谈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14、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对电视节目质量的影响分析15、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辑业务的创新发展16、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转型17、从编导文化素养看节目质量18、不断提升广播电视编辑的职业素养19、编导专业“3+3”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20、广播电视编导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21、论广播电视编辑在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22、编辑职业素养对电视台发展的重要意义23、现代传媒中广播电视编导的核心作用24、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再思考25、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改进策略26、“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27、关于现代广播电视编辑工作创新的思考28、探讨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29、广播电视编导的素质要求分析30、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复合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究31、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再思考32、论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33、新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编导的职业素质探析34、关于广播电视编辑的综合素质提升研究35、广播电视编导的情商和培养措施36、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综合素质37、全媒体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创作方式思考38、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初探39、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40、基于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编辑业务的发展和创新研究41、关于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思考42、浅谈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素质43、试分析现实环境下的广播电视编导发展44、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状思考45、浅论岗位培训对提升编辑记者素养的作用--以威海市广播电视台岗位成才为例46、关于现代广播电视编辑工作的新思考47、浅谈如何提高县市广播电视编辑的素养48、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分析以及思考49、关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新型就业前景的思考50、提高广播电视编导综合素质的几点建议51、广播电视编辑的社会责任与创意策划研究52、广播电视编辑素质之我见53、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技巧及策略54、浅谈广播电视编辑的前景55、广播电视编辑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分析56、浅谈电视节目编辑57、对广播电视编辑的业务素养探讨58、以微电影实践教学促进编导专业学生能力培养59、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徒制工作室”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研究60、全媒体背景下电视编辑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61、互联网时代编辑的华丽转身62、现代广播电视编辑工作创新分析传播学论文题目1、传播学视角看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要素2、从整体到多元:论传播学本土化的地方性视角3、传播学视域下跨境电商平台上广西特产英译初探4、国家传播学会重庆论道5、符号学转向:互联网语境下传播学研究的新走向6、传播学研究的科学取向与"人"学迷失7、传播学视域下音乐理论教学发展研究--评《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8、传播学视域下网红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话语体系建构:基于全球的学术变迁理论10、传播学视域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走红原因探析11、传播学视角下电影翻译中的文化意象分析12、教堂空间与谣言生产:明末清初反教谣言的传播学分析13、融合创新与文化重构--对近年几档电视戏曲栏目的传播学思考14、融媒体时代运动员"网红"现象的社会传播学解读--传播游戏理论15、全球南方、社会主义探索与批判传播学新想象--中印比较三人谈16、传播学视角下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实践17、中美主播约辩事件的传播学解读18、传播学视域下音乐教学理论的发展研究--评《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19、数学与传播学的渊源探讨20、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新闻学与传播学核心期刊互引研究21、传播学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话语体系建构22、浅谈微博语言的特征--微博语言的传播学分析23、从传播学视角探析IP剧的火爆现象--以《亲爱的,热爱的》为例24、交通天人:商周时期巫文化演进的传播学考古研究25、传播学视角下的严复编译研究--以赫胥黎的《天演论》为例26、传播学视阈下典型的英美音乐剧歌词定位与探索27、传播学视野下的电影《侠女》的影像符号探析28、_诗词英译的副文本研究--传播学视角29、依托竞赛平台的传播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30、传播学视域下明星"人设崩塌"的原因分析31、基于CDIO 教学模式的传播学实战化教学改革探讨32、刑法"传播淫秽物品犯罪"的传播学再解读33、网络时代新闻传播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34、从传播学视角浅析博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走红缘由35、传播学视角下的知识付费平台传播模式探析及展望36、论高校新闻传播学课堂互动的建构与优化37、大众传播学视域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38、传播学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39、基于学科融合背景下的舞蹈传播学构想40、传播学视阈下纪实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历史认知研究41、基于传播学的中国当代文学"三阶段译传模式"42、传播学视域下探析"吃播热"现象的原因43、融合与创新:认知传播学的国际视野与中国学派--中国认知传播学第六届年会暨国际认知传播学术论坛综述44、人工智能与计算传播学45、传播学视野下的马术翻译探究46、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融入的传播学策略47、用传播理论进行传播学教学改革的探讨48、传播学视角下国企网页英译评析--以重庆国有制造业企业为例49、理论谱系与本土探索:新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70年(1949-2019)50、学科建制下的规范化: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方法研究70年(1949-2019)51、关于中国传播学研究国际发表的几个事实问题--与韦路教授商榷52、学术公众号运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为例53、中国传播学SSCI高被引论文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54、传播学视域下的APP社交表情符号情感化研究55、传播学视阈下的湖湘名人著述译介研究56、传播学视角下公共演讲策略的有效运用57、传播学视域下甘肃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价值与途径58、传播学视域下中日"佛系"文化差异的探析与反思59、论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论文选题及知识生产的"系列设计"--兼评《民国新闻史人物》60、当下传播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国际新闻专业硕士论文题目参考1、大众传媒与美国政府处理国际危机研究2、甘肃特色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3、在涉及国家利益的国际事件中我国网民的态度研究4、国际电视节目模式在中国的生产与消费5、中国媒体对国际重大事件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泰国大学生中国形象认知调查与国际传播策略反思7、中国应对国际规范传播的社会机制研究8、中国大陆电视剧国际竞争力培育的政策体系创新9、传播学视野下的城市“情感结构”10、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赛时媒介传播研究11、从新闻社会学视角看美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建构12、基于公共关系理论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形象塑造13、我国传媒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4、国际展会中对外传播的内容研究15、中日语言国际传播比较研究16、公共外交视野下体育赛事的传播策略研究17、从新华社看我国媒体国际传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18、省级电视台国际频道运营策略研究19、我国报纸的国际环境新闻研究20、孔子学院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1、从棱镜事件看网络空间国际关系变化22、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国际新闻报道研究23、中国城市的国际媒体形象24、论西方媒体在国际政治中的角色与作用25、数字时代下的两岸电视国际新闻对比研究26、美国之音停止中文广播探因27、国际新闻驯化视野下中美报纸的利比亚战争报道研究28、上海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管理探析29、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理论与策略研究30、人民网国际新闻报道研究31、都市报国际新闻报道框架研究32、从媒介战略管理视角看央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33、“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电视新闻报道研究34、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发展研究35、论CCTV-4中文国际频道形象的建构与传播36、大型会展的跨媒体传播策略研究37、中国对外广播新变化探析38、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策略研究39、国际媒体如何解读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40、网络时政论坛维护及治理41、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文化类栏目品牌化研究42、“国际在线”网站泰语版的国际传播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43、中国中央电视台掌握国际媒体话语权的路径研究44、徐福典故源流及国际传播45、中国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效果研究46、创联凯尔国际传媒机构发展战略研究47、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汉语桥”节目分析48、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下的品牌化战略49、中国与韩国电视国际新闻报道比较研究50、大型国际会展的文化传播功能探讨51、国际英语频道在播包装研究初探52、欧盟的国际规范与传播方式研究53、中国加入国际经济组织的动因与收益54、央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策略研究55、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56、从驻华国际媒体透视其涉华国际新闻的产制57、海外华文网络媒体国际话语权的提升策略研究58、软实力视域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对策研究59、论我国国际旅游品牌打造中的国际媒体公关策略60、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的研究。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与区别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与区别新闻学和传播学作为两个重要的学科领域,都涉及到信息传播的研究。
无论是在学科内的研究方向、方法论还是理论框架上,两者存在一定的关系和区别。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与区别。
一、学科定义和研究对象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的学科,主要关注新闻的产生、加工、传播与接受等过程,以及新闻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关系。
新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新闻媒体及其内容、形式和影响等方面。
传播学是研究广义的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学科,不仅包括新闻传播,还包括其他形式的传播如广告、公关、娱乐等多种形式。
传播学关注的是信息传播的过程、手段和效果,以及与社会、文化、技术等领域的相关性。
二、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新闻学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上,主要采用实证主义和批判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分析、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
同时,新闻学借鉴了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以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分析新闻传播现象。
传播学则更加广泛地采用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既包括实证研究方法,也包括文本分析、语言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
在理论框架上,传播学涉及较多的理论体系,如媒介效果论、互动传播理论、认知理论等,以及相关的传播伦理、新闻伦理等。
三、专业发展和学科交叉新闻学作为传统的学科,发展较早,几乎每所大学都有相应的新闻学专业。
传播学相对于新闻学而言,较为年轻,专业设置不如新闻学普遍。
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的兴起,传播学逐渐崭露头角,成为高校热门的学科。
两个学科在专业发展上互相交叉,新闻学专业也会涉及到传播学的内容,而传播学专业也往往包含了新闻学的基础知识。
相互关系的加深,使得两者更加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学科交叉的趋势。
四、研究领域和就业前景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有一定的重叠,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新闻学更侧重于新闻行业,对新闻媒体的运作、新闻采编等有着深入的研究。
传播学则更关注广义的传播现象,在广告、公关、娱乐等领域也有很多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概况及10大课题作者:童兵等一、国外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概况“九五”期间,国外新闻传播学研究进入“综合、反思、多元”发展时期,新闻传播学研究进一步深入到人类传播多个领域,学科整合的趋势日见明显。
总的情况是:(一)全面总结20世纪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状况,在全球化事业中深化新闻学研究进入9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开始回顾和总结20世纪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状况及基本经验。
在美国,学者们一方面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技术角度,另一方面从具体典型的全球化新闻传播事业考察过去100年的世界新闻传播事业。
《新闻与大众传播》1997年秋季号以“媒介历史”为专题,从社会学和政治学角度回顾审视20世纪媒介发展轨迹,该刊1998年夏季号以“媒介的社会角色”为专题,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妇女问题报道、总统选举问题报道等作了深入分析。
新闻学者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Schudon)1995年出版《新闻的力量》一书,从新闻媒介与民主进程的互动关系展开对新闻史的叙述,被誉为美国新闻史的批判性研究成果。
他的叙述虽然局限于美国,但反映的却是全球化的新闻问题。
在欧洲,学者们关注20世纪欧洲新闻传播事业的焦点问题是:传播技术的发展与新闻事业的进步,冷战及冷战后的东西欧新闻传播,局部战争中的新闻传播,商业化浪潮冲击下的新闻传播,文化帝国主义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东欧新闻体制的衍变,无国界电视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文化认同及国家主义冲突中的新闻传播等。
这一时期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从全球化视野观察和研究新闻传播现象的思路日益清晰,研究活动也不断拓展与深化。
新闻学者墨尼尔(John C. Merrill)1995年主编的《全球新闻学:国际传播考察》(第三版)即是这一研究思路的具体体现。
该书涉及全球媒介哲学、全球媒介体制比较、全球新闻的采集与流向、全球新闻自由、全球新闻伦理、全球广告与公共关系诸方面,并对西欧、东欧、中东、非洲、亚洲、太平洋地区、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以及北美的新闻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
这种研究思路和研究活动表明,西方新闻界正在为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建立作理论准备。
(二)全面反思西方新闻传播理论,在变化的媒介环境中建构新闻学理论世纪末,西方新闻学术界出现了全面检视新闻学理论的学术景观。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全面比较欧美新闻学理论研究,试图在变化了的媒介环境中实现两种理论研究的整合。
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是,英国学者约翰·科纳(John Corner)、罗杰·西尔弗斯通(Roger Silverstone)和苏格兰学者菲力普·施莱辛格(Philip Schlesinger)邀请欧美著名传播学学者对媒介研究的进展作出评述,于1997年在伦敦和纽约两地推出的《国际媒介研究:批判性考察》一书,它所讨论的主题集中在三个方面:北美和欧洲媒介研究状况比较,国家、市场和传播体制,媒介研究与媒介政策。
其研究背景在于,随着80年代以来商业与技术浪潮的冲击,欧洲人引以为豪的公共广播电视系统逐渐被瓦解,变化了的媒介环境对欧洲媒介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公共服务和政府控制为重要特点的“旧秩序”,受到新科技的冲击以及跨国商业势力与欧洲形势变化的影响,同时新秩序的基本规约再经过受众、市场的考验,导引出欧洲新的媒介模式──私人和不同的市场机会构成的私人媒介与公共媒介的双元系统。
这样,就自然产生了欧美新闻学理论的反思与整合。
第二,对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进行反思,寻找新的理论出路。
其中引起广泛关注的研究案例是,美国伊利诺大学的伯里(William E. Berry)等人对曾经广泛流行的《报刊的四种理论》提出批判,于1995年出版《最后的权力:重议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在新闻学理论研究上开始摆脱冷战思维的影响和两极思维的局限。
其他比较典型的研究案例还有,批判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的新闻与民主思想,以期真实地建构新闻的民主角色理论;批判埃默里(Edwin Emery)的新闻史观,在更广阔的时空领域真实地呈现新闻媒介的历史地位;批判媒介效果理论的商业化内涵,在把握媒介效果的人性内容中重建媒介效果理论;反思20世纪的西方新闻自由观念、新闻伦理观、客观报道理念,以期达到对新闻媒介垄断时代的文化批判。
第三,全面清理并讨论有争议的新闻理论观点,进行新闻学理论的立体建构。
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当推戈登(A. David Gordon)等人于1999年出版的《媒介伦理问题争论》,该书对媒介伦理中的相对与相反的理论命题及观点一一进行论辩,建构了立体化的媒介伦理观。
值得注意的是,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新闻传播形式,文化与政治、市场与意识形态、传播者与接收者的多样化关系,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交叉,都给传统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正进一步加速方法论的整合与创新。
同时,20世纪末普遍存在的对媒介统治力量的焦虑和兴奋正在发展出两条重要的研究路径:一是在人文主义视野中审视媒介统治力量,一是在科学主义视野内继续发展信息传播技术理论和媒介社会学、媒介经济学、媒介管理学理论,为不断加强媒介统治力量构筑更精细的技术理论,使人们陷入对媒介统治力量更深的认同。
(三)关注新闻传播业运作机制和传播业务的改进,为新闻政策的制定、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新闻媒介的市场化产业化战略服务西方新闻学者的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机构、学术团体、商业部门、媒介和民间组织,因此,除了上述宏观研究,其大量研究成果是面向新闻传播业运作过程中的现实焦点问题。
过去5年内,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新闻政策与法规研究,媒介集团化研究,新闻报道效果研究(如爱滋病问题报道、总统选举报道、公共事务报道等研究),媒介发展状况研究,新闻从业人员结构及职业道德状况研究,新闻报道与意识形态研究(如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女性主义等研究),媒介环境与受众研究,新闻叙事风格研究,名记者研究,广告与公共关系研究,女记者与性骚扰研究,新闻报道与受众观念研究等。
这些研究虽然比较零散,但为西方新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打开了面向现实的发展道路。
(四)传播学的跨学科特征依然明显,学科整合的尝试正在进行传播学的跨学科特征从一开始就十分明显,按照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的说法,传播学就是一个公共汽车站,任何一个学科的学者都可以在这里上车,也可以随时在这里下车。
因此,传播学实际上存在于各种学科对于社会传播现象的研究之中。
这种状况在“九五”期间并无大的变化,由此带来两方面趋势,第一个是研究的细化,许多学者按照自己的学科兴趣选择具体的课题或角度,近年来出现了方方面面冠以“××传播”的研究领域与成果。
第二个是研究的庞杂,传播学几乎囊括了人类传播的所有方面,同时又涉及到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诸个门类。
与此同时,近年来有一些学者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框架和阐述分析角度,整合各种传播学研究及其理论。
在《作为一个领域的传播理论》一书中,作者把不同类型的传播理论视为互有逻辑关系的“方言”,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传播学研究总体框架。
在对传播思想史的追溯中,也开始摆脱原先所谓“四个先驱”(拉扎斯菲尔德、拉斯韦尔、霍夫兰、库因)的传统看法,而是回溯到更为久远和广阔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背景,比如《传播观念的历史》一书。
这实际上把人类传播作为总的研究视角,以史为线索结合不同学科的一种努力。
这种整合研究同样反映在一些教材上。
自1995年以来所出版的教材中,有的就以“传播学一般理论”和“传播学情境理论”两个部分,把传播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包容其中。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经验学派汲取批判学派的研究视角,二者日益融合的趋势。
这主要表现在:在经验学派的发祥地美国,批判学派的声音越来越响,影响越来越大;有越来越多的经验学派采用、吸收批判学派的研究视野,比如“把关人”研究,从原来的“个人把关”为重点,拓展到整个社会文化的层面,把“个人”、“组织”、“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中的互有关联的“把关”层次进行分析,这此批判学派所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批判等视角十分接近。
(五)网络传播中新闻学研究关注的论题“九五”期间,传播技术最突出的进步是网络传播的突飞猛进。
新闻学研究对网络传播关注的论题是:网络传播技术所带来的对新闻报道方式、新闻制作与消费方式、社会发展以及跨国和跨文化新闻传播、新闻信息流量与流向的调控等的深刻影响。
在西方,新闻学家们一方面在实现着新闻学研究的文化与技术转向,另一方面又以文化与技术的名义推行着媒介帝国主义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一些新的新闻学研究论题:网络传播与弱小国家与民族的信息自主权问题,媒介经济的全球化与新闻媒介帝国主义,网络传播中的新闻法制与新闻伦理问题,跨文化传播,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等。
此外,网络时代及世纪末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所呈现的传播主体的多极化、媒介角色的多元化以及强大的媒介统治力量,使得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的终极性问题即新闻自由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起来。
西方新闻学者正日益关注的以新的形式出现的旧问题,如媒介影响力问题,所有权和社会控制及公民权问题,媒介使用的社会心理问题等。
在网络传播的新情况下,学者们还十分关注新的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文化冲击与文化多样化等新矛盾,对这些新矛盾的研究正在成为西方新闻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这一时期这方面典型的研究案例是,《新闻与大众传播》1998年春季号开始的“网络的未来”专题讨论,凯里等著名学者从各种角度探讨了网络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法国学者马赫兹于1998年出版的《世界传播概览──媒体与新技术的挑战》,描述了信息技术、信息和传播的趋同性及其在各种媒体(报刊、通讯社、广播和电视)中的应用,同时还研究了与信息和传播新技术发展相关的问题,如网络规范化、媒体对暴力的态度、妇女接触媒体等问题。
(六)网络传播中传播学研究关注的论题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把传播学研究引向深入,主要论题有:网络传播对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影响,这一研究基本属于效果研究。
其中有的是对传播学的一些经典理论,如“把关人”、“议题设置”、“使用与满足”等在网络传播背景下的检验与扩展。
有的则是直接的效果调查,比如“网络传播对于总统选举的影响”,“克隆事件在网络中是如何传播的”等。
在网络传播时代,传播与全球化社会的关系及其可能性研究等一类问题,大致上与原先的“发展传播学”、“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研究融合在一起,目光主要聚集于网络传播与全球文化发展、网络传播与国际贸易、网络传播与国际政治民主化以及网络传播与妇女发展等具体的专题研究。
二、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概况(一)高校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建设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研究生专业目录,新闻学由过去的二级学科调升为一级学科,列为“新闻传播学”,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