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及胆结石的超声诊断
胆结石超声诊断临床分析

需与胆管癌、胰腺炎等鉴别,结合病 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肝内胆管结石超声图像特征分析
典型图像特征
肝内胆管内出现强回声团块,后方伴声影,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较大结石可引起胆管扩张。
鉴别诊断
需与肝内钙化灶、肝内胆管癌等鉴别,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04
胆结石超声诊断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
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误诊
指导患者康复及随访观察
胆结石超声诊断可以评估治疗效果,指导患者康复。
通过定期随访观察,可以及时发现结石复发或新发病灶,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 治疗。
05
胆结石超声诊断注意事项与局 限性探讨
注意事项:检查前准备、操作技巧等
检查前准备
在超声检查前,患者需要空腹,以减少胃肠道气体干扰。同时,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用药情况,以 便更好地判断病情。
综上所述,胆结石超声诊断需要注意检查前准备和操 作技巧,同时需要注意设备的依赖性和操作者的经验 水平。在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提 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6
总结与展望:未来胆结石超声 诊断发展趋势预测
总结
胆结石超声诊断技术已逐渐成 熟,成为临床诊断胆结石的首 选方法。
超声诊断具有无创、便捷、准 确等优点,为胆结石的早期发 现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临床需求 的变化,胆结石超声诊断将不 断发展和完善。
展望
01
02
03
04
未来胆结石超声诊断将更加注 重细节和精准度,提高诊断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新型超声技术和成像方法的应 用将进一步拓展胆结石超声诊
断的适用范围和效果。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应 用将为胆结石超声诊断提供更
胆囊超声总结

胆囊超声总结摘要胆囊超声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胆囊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胆囊超声的基本原理、常见的临床应用、操作技巧以及结果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诊断技术。
胆囊超声的基本原理胆囊超声利用声波的传播和反射特性,通过超声波与组织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图像。
它主要依靠超声波在组织之间的传递速度差异来产生回声,通过回声的强弱和回声的分布来显示组织的形态和结构。
胆囊超声的临床应用1.胆囊结石的检测:胆囊结石是胆囊超声的主要应用之一。
通过超声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胆囊内的结石,帮助医生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2.胆囊炎的评估:胆囊超声可以评估胆囊壁的厚度、胆囊腔内液体的情况,从而判断胆囊是否存在炎症。
这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3.胆囊息肉的检测:胆囊超声可以帮助鉴别囊性病变和实性病变,及早发现和诊断胆囊息肉,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
4.胆囊肿瘤的鉴别:胆囊超声可以准确鉴别良性和恶性胆囊肿瘤,对于早期发现肿瘤、制定治疗计划至关重要。
胆囊超声的操作技巧1.检查前准备:患者应空腹6-8小时,以减少肠道气体的干扰。
医生应向患者解释胆囊超声的目的和过程,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2.检查过程:医生使用超声探头在患者的腹部涂搽凝胶,从肋缘下方逐渐向上滑动,找到胆囊的位置。
通过调节探头的角度和深度,医生可以获得不同面向的超声图像。
3.注意事项:在检查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探头与患者皮肤的接触,避免过度压迫造成不适。
此外,医生还应注意观察胆囊的形态、大小和回声等特征,以获取准确的检查结果。
胆囊超声结果解读胆囊超声的结果一般由医生进行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胆囊形态: 正常胆囊呈卵圆形,具有清晰的边界和光滑的壁面。
任何异常的形态变化都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评估。
2. 胆囊壁厚度:正常胆囊壁的厚度一般在3mm以下,过度厚度可能意味着胆囊炎或其他病理改变。
3. 胆囊结石:胆囊内可见回声均匀、边界清晰的结石,大小不一。
简述胆囊的常规超声观察内容

简述胆囊的常规超声观察内容
胆囊的常规超声观察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胆囊的形态和大小:观察胆囊的轮廓是否清晰,形态是否规则,胆囊壁是否光滑。
胆囊
的大小可通过长径和横径来测量。
2.胆囊壁厚度:正常胆囊壁厚度一般在2mm左右,超过3mm则提示胆囊壁增厚。
3.胆囊内胆汁透声性:正常胆汁透声良好,当胆汁淤积或胆囊炎时透声性变差。
4.胆囊内有无结石或占位性病变:结石或占位性病变的形态、大小、数量和位置等信息需
详细记录。
5.胆囊周围有无积液或淋巴结肿大等征象,这些征象可能提示胆囊炎或恶性肿瘤。
6.胆囊收缩功能:通过脂肪餐试验观察胆囊收缩功能是否正常,有助于判断胆囊的功能状
态。
7.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胆囊及周边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病变。
胆囊结石及胆囊炎超声诊断

三.超声检查技术
1
1.病人准备(?):
空腹8小时以上;
检查前24h内少食油腻食物或 清淡饮食。
禁止服用影响胆囊收缩的药物
(阿托品及利胆素等)。
2
超声检查应在X线胃肠造影及 胆系造影2-3日后进行。
2.体位:仰卧位(最常用体位)、 左侧卧位、坐位及半坐位等。
三.超声检查技术
3.仪器:常用凸阵及矩阵探头, 成人选用频率为3.5MHz的探头, 肥胖者用2.5MHz,儿童和消瘦者 用5.0MHz的探头。
③小结石型(IIIa型)
④泥沙型(IIIb型)
1
超声表现:胆囊腔内显示细小 颗粒强回声堆积于胆囊后壁及 底部,后方声影不明显,可随 体位改变缓慢移动。
2
超声表现:胆囊腔内显示粗大 颗粒强回声堆积,呈泥沙样, 后方伴宽声影明显,可随体位 改变移动。
其他类型的结石
1
胆囊颈部结石
2
胆囊壁内结石 (彗星尾征)
粗大光点,呈“云雾状”
慢性胆囊炎
无明显变化或轻度增大,少 数可萎缩,出现“WES”征 增厚、毛糙,回声增强
可
墨菲征
阳性
阴性
其他表现
多伴有嵌顿型结石
伴有或不伴有胆囊结石 胆囊收缩功能差
“双边影”:急性胆囊炎时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其间出 现断续或连续的弱回声带。
1
2
慢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
1
2
1
胆囊结石
思考:
如果结石发生在胆管内, 超声应该如何诊断?与胆囊 结石如何鉴别?
感谢您与我的共同学习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watching
2
2
胆囊息肉样病变
鉴别诊断 (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结石的超声诊断

胆囊结石的超声诊断肝内胆系:毛细胆管→肝内小叶间胆管→肝段、肝叶胆管→肝外胆系: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胆囊→胆囊管→胆总管左右肝管内径2mm肝总管内径3~4mm胆总管内径3~6mm胆囊管内径2~3mm第二节检查方法一.、仪器条件探头:线阵式或凸阵式探头频率3.0-3.5MHz,小儿5.0MHz,肥胖者2.25MHz.二、检查前准备:1. 禁食8小时以上2. 在胃镜、钡透检查之前;3. 腹胀病人服泻药或灌肠排便后;4. 小儿不合作者可给安眠药后在睡眠状态下检查正常胆系声像图超声术语:强回声→结石;高回声→血块;等回声→肝脏;低回声→脂肪;无回声→胆汁;声影→强回声后方声衰减。
一、病理与临床概要胆囊结石中以胆固醇结石和混合性结石多见。
胆固醇结石多呈球形,常为单发,直径较大,约0.5~5cm。
因其比重小,在含碘胆汁中可以漂浮。
混合性结石指由胆红素钙、胆固醇和碳酸钙以不同比例混合组成的结石。
常为多发,颗粒较小。
一般不到1cm,相互堆砌成多面体。
单纯胆色素结石多呈泥沙样细小颗粒,在胆囊结石中较少见。
胆囊结石往往合并胆囊炎并且互为因果,最终导致胆囊缩小,囊壁增厚,腔内可充满结石。
本病好发于中年较胖的女性,多表现为右上腹不适,消化不良等慢性胆囊炎症状,发生梗阻时,出现右上腹绞痛,亦可合并细菌感染引起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本病合并胆囊癌的发生率较高。
二、声像图特征胆囊结石的声像图表现可以归纳为典型和非典型两大类。
1、典型表现具有以下三点特征。
(1)胆囊腔内出现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光团:液性胆汁与胆石之间形成一个很大的声阻抗差界面,这是产生强回声的基础。
由于结石的形状、结构和种类不同,其强回声形态亦有不同。
较大而孤立分布的结石多呈半圆形、新月形或是圆形强回声团。
较小的多发结石,堆积于胆囊后壁时,则形成一片强回声带,难以分辨各个结石。
胆囊结石的强回声团,边界清楚,明亮稳定,并能在两个垂直方向的切面中得到证实。
(2)伴有声影:在结石强回声后方出现一条无回声暗带即是声影。
胆道疾病超声诊断

2.胆囊壁增>5mm,壁毛糙
3.胆囊壁钙化
又称为“瓷器样胆囊”, 最常见于50岁以上的妇女, 是胆囊长期慢性炎症纤维化的结果。瓷器样胆囊发生率 不高,仅占切除胆囊标本的0.1-0.8%,但一旦发生据统 计胆囊癌的合并率高达11-33% 声像图表现为三种类型:
①靠近探头侧的胆囊壁呈带状或半月状强回声,后方 伴宽大声影区,胆囊腔和其他部分的胆囊壁均不能显示
(3)如前后两壁都有 增厚,两个“三角” 的尖端相接,胆囊形 似眼镜被分隔成两个 囊腔。
分为四种类型:
1.息肉型
(1) 大小常超过20mm (2)呈乳头状或结节状 突出于胆囊腔内 (3)基底部直接与胆囊 壁相连,或带蒂 (4)回声强度与胆囊壁 一致或偏低,内部回声均 质,表面平滑 (5)病理上基本属于浸 润未超出肌层的早期胆囊 癌(Nevin氏Ⅰ、Ⅱ期)
胆道疾病超声诊断
正常胆管
不易显示肝内胆管 与门静脉伴行 呈等号状 左右肝管<3mm 汇合形成总肝管
总胆管直径4 - 8mm
胆结石症
一、胆囊结石
基本声像图特征 囊腔内强回声团 后方伴声影 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单发结石
多发结石
充满型结石
1.高回声的胆囊壁 2.与胆囊壁走行一致的强回声带 3.宽大的声影区 囊壁结石声影 综合征 (WES征 )
7. 胆管癌其他表现包括肝脏不同程度的肿大,晚期病例出现肝内转 移性病灶、肝门部及胰周淋巴结肿大。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
I 型: 胆总管囊肿,多见,占80~90% Ia: 肝外胆管全部囊状扩张 Ib: 胆总管局部囊状扩张 Ic: 胆总管梭形扩张
2. 癌肿侵犯总肝管引起上段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普遍扩张
3. 肝内转移性实质肿块,肝门部、胰周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
(完整版)胆囊超声诊断

典型胆囊结石的超声表现
• 1.胆囊腔内的强回声光 团
• 2.后方伴声影 • 3.强回声光团随体位改
变发生移动
非典型胆囊结石的超声表现
• 1.胆囊充满型结石
“W-E-S”征:即 wall-echo-shadow 胆壁-强回声-声影三联 征
• 2 胆囊壁增厚、毛糙,壁厚大于0.3cm。 • 3 胆囊内透声差,可合并结石。 • 4.高脂肪餐试验可见胆囊收缩功能减退或消
失。
慢性胆囊炎 (合并结石)
三、胆囊增生性病变
• 指胆囊壁某种组织成分良性增生的一组病变,以胆囊 息肉和胆囊腺肌病为常见
• 胆囊息肉包括胆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
胆固醇息肉是指局限型的胆固醇沉着与肋弓垂直,患者深吸气时左右 侧动探头,可以显示较完整的胆囊长轴断面。
右肋缘下腹直肌外缘 纵切
GB RPV
经胆囊长轴切面声像图
右上腹纵切通过胆囊长轴切面声像图
右上腹纵切通过胆囊长轴切面声像图
5.右肋缘下腹直肌外缘
斜纵切
GB PV
肝外肝管
肝外胆管长轴切面声像图
右肋缘下斜纵切通过肝外肝管的长轴切面声像图
正常胆囊与胆管声像图表现和超声测值
• 9X3.5cm(胆囊大小) • <0.3cm(胆囊壁厚度--测量前壁) • <0.2cm(肝内胆管) • 0.8cm(胆总管)
第二节 胆囊疾病
一、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
• 胆囊结石是常见的胆囊疾病,胆囊结石临 床一般无症状,有时会表现为右上腹不适、 隐痛及消化不良。
4 25
3 1
门静脉左支“工‘字结构
胆道疾病的超声诊断

08.04.2021
二、异常图象
化脓性胆囊炎 •探头压胆囊可致疼痛
(ultrasonic Murphy’s sign)
•胆囊肿胀常呈椭园形 •囊壁增厚可呈双壁征 (double wall sign) •囊内有雾状微细光点
12
08.04.2021
二、异常图象
坏疽性胆囊炎 •轮廓显示不完整 •内回声增多散乱 •周围可有炎性块
边缘不整,内回声不均,可伴结石。
•厚壁型:整个胆囊壁呈不均匀增厚、僵硬,
囊腔变小。
•肿块型:癌肿充满囊腔,与囊壁界限不清,
呈等回声,不均匀,可包裹结石。
08.0•4混.2021合型:上述类型混合存在。
10
08.04.2021
二、异常图象
•囊壁回声增粗不均 •腔内见形态不规则 回声不均匀的团块 •肿块向胆囊腔突出
13
08.04.2021
二、异常图象
慢性胆囊炎 •囊壁大于3mm •早期多数胆囊增大, 严重者可萎缩。 •多伴胆囊结石 •脂餐试验功能差或无功能
14
一、正常解剖
胆总管(common bile duct) 分段:分上、下两段 上段:PV主干前方易显示 下段:气体干扰不易显示 上段内径:一般小于0.6cm
二、异常图象
不典型声像图 •成堆或成排强回声 •后方一串平行声影
(parallel acoustic shadows)
6
二、异常图象
•囊壁附多粒小光点 •光点后伴彗星尾征 (comet tail sign) •光点不随体位移动 •回声>息肉<结石 •光点脂餐后可排出
7
二、异常图象
17
08.04.2021
二、异常图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囊炎及胆结石的超声诊断
胆囊炎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该病往往病症比较急,通常是指发生于胆囊黏膜的
一种感染性疾病,大多数是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和胆汁排出不畅等原因造成的,由于疾病的
轻重不同,临床上的严重程度也是不一样,胆囊炎患者通常会出现右上腹剧痛或绞痛,并伴
随并经常有恶心、呕吐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
而胆嚢结石,主要是由于胆囊内胆固醇结晶而
生成的结石,胆结石患者通常会出现右上腹疼痛或背部疼痛,以及饱胀、恶心、嗳气、呃逆
等症状。
通常情况下胆结石和胆囊炎的患者在临床上症状是比较相似的,患者都会出现上腹
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而两种疾病的区别在于性质、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不同。
其中胆囊炎是由于炎症引起,表现为恶心呕吐,临床上以消炎药物治疗为主,而胆结石是由
于结石引起,表现为疼痛,临床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生活水
准的上升,由于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及工作和生活压力下对身体健康的不够重视,
再加上膳食结构的变化以及酗酒人群的增多,导致胆囊炎与胆结石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
危害该病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健康。
本文主要针对胆囊炎与胆结石的概念、两者分别的治
疗方式以及临床超声诊断展开讨论。
1胆囊炎与胆结石的概念
?胆囊炎与胆结石都是在临床上非常常见的胆部疾病,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内结石突然梗阻或
嵌顿胆囊管引起的炎症,而胆结石是发生在胆囊和胆管的结石。
最大的区别在于,胆囊结石
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病,多数是在胆囊炎的刺激反复发作情况下,逐渐形成了胆囊结石。
胆囊
是人体的一个器官,若如果饮食不规律、饮食不卫生以及食物过分油腻等,都会导致胆囊发
炎的情况出现,常见的原因有结石、肿瘤等,最具特征的体征是右上腹部腹肌紧张、压痛。
胆结石也被称为胆石症,一般是因为胆道堵塞、感染导致的,由于色素、钙盐或者胆固醇的
沉积,形成结石,可发生在胆囊、胆管和肝管内,随着胆汁的流动,结石有时还可以卡在胆
囊颈部或十二指肠乳头处,引起右上腹痛,右后背的疼痛,吃饭后的饱涨感不适,而患者是
否出现症状,主要取决于结石是否阻塞胆囊管,导致胆汁淤积和感染,其次是结石本身对胆
囊黏膜的机械刺激作用。
胆囊炎与胆结石都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若治疗不
及时,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发生胆囊炎或胆结石的患者需要实施及时
的治疗,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而影响后续的治疗和预后。
2胆囊炎与胆结石的治疗
胆囊炎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具体治疗方式取决于患者的病情,若是慢性胆
囊炎且病情不影响生活的患者,可建议保守治疗,少吃高脂肪的食物,同时若有腹痛症状,
可使用抗菌、止痛的药物治疗,而针对病情反复发作,且是进展期的患者,需要及时手术治疗,在术后杜绝食用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尽量少吃多餐,并注意饮食以清淡。
胆结石的治
疗根据胆结石的部位,还有胆结石的大小来确定治疗方案的,若结石较小,没有出现反复疼
痛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保守治疗,若结石较大,超过两厘米以上,而且患者反复出现腹痛的
情况下,建议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而临床上对于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的治疗,一定不能单纯从
胆囊炎症入手,还要同时注意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过多的高胆固醇以及高油腻食物,这样能
够减少因胆囊炎发作时造成的胆囊结石形成的可能性,避免病情加重。
对于两种疾病的手术
治疗,包括开腹胆囊切除术,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但这两种方法都是要针对胆囊进行切
除的,实际的治疗方式还需根据胆囊炎与胆结石患者的自身情况、受损程度以及经济状况来
决定。
3胆囊炎与胆结石的超声诊断
胆囊炎与胆结石由于其临床表现存在明显相似的地方,其主要为出现明显的左上腹疼痛,并
且常伴随恶心、呕吐等情况,因此对于该病光凭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往往容易出现误诊的现象,而通过超声,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胆结石和胆囊炎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结
石可能引起胆囊炎,而胆囊炎本身也可以引起结石,所以这两种疾病基本上很少单独存在。
胆囊结石和胆囊炎基本上互相存在,结石引起炎症,炎症可以引起结石,其中胆囊结石可能没有症状,多于体检时发现,而胆囊炎往往有症状,患者会感觉右上腹不适,如饮酒后或食用油腻食物以后出现的右上腹不适。
超声检查是一种简单、便捷、无损伤的检查手段,超声能显示胆囊结构以及病变情况,并能对发生胆囊炎与胆结石进行有效的判断。
我院的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是曰立彩超EUB一6500型。
对与正常人体的胆囊,胆囊纵断面呈梨形,横切面呈圆形或椭圆形。
正常胆囊轮廓清晰,囊壁回声较肝脏略高,囊壁光滑整齐,与此同时,胆囊腔内呈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侧壁可有边缘折射声影,显示为典型的囊性结构。
超声检查作为胆囊炎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其可清楚显示胆囊外形改变、胆囊壁增厚、水肿及囊腔内外异常声像表现等,胆囊炎在超声上表现为胆汁淤积、胆囊壁的增厚、胆囊壁的毛糙、胆囊周围渗出,这都是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的超声表现。
胆结石在超声上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回声强度不等的回声光团,且光团后有垂形暗影称声影,回声强度依结石成分而定,胆红素结石回声较强,胆固醇结石回声稍弱,在改变体位时,可观察到强回声光团的移动,是结石存在的依据。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对胆囊疾病的最有效检查就是超声检查,对于不同类型的胆囊疾病,通过超声检查能看到胆囊以及胆道的具体情况,而到底是胆囊炎还是胆结石,或者其他地方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检查。
对于胆囊炎与胆结石患者进行初步筛查可以选取超声进行检查,能够有效的判断和区分,并及时的采取相应治疗手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影像学依据。
由此可见,超声诊断能够让医师全面的观察患者的胆囊情况,判断是否为胆囊炎或者胆结石,并且根据病情严重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可以作为胆囊炎和胆结石的常规初筛检查。
结束语
综上所述,胆囊炎与胆结石是皆较为临床上十分常见的胆囊疾病,不仅在发病时会对患者严重的影响,还会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应尽早的去医院诊断治疗,并进行有效的鉴别区分,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式,对于是否实施手术治疗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提高患者整体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