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总结精简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总结精简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可以精简总结如下:
原始社会:以石器为主,群居生活,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出现,社会组织简单。
夏商周:早期国家形成,青铜文明,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出现,王权与神权结合。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铁器牛耕推广,百家争鸣,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巩固,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佛教盛行。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科举制完善,文化繁荣,社会充满活力。
宋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化兴起,科技领先世界,民族融合加强,疆域辽阔。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但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经济发展,文化专制,科技落后。
这些阶段特征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 2、文艺:秦统一文字,篆、隶通行,东汉 始创楷书;绘画门类丰富,帛画与战国传 承明显;汉赋。
• 3、科学: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二)、魏晋时期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
民族大融合,江南的开发
• 2、政治上:
• (1)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 (2)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各国竞相改革变法,封建制度确立:齐国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 法、楚国吴起变法。
• (3)最成功的是商鞅变法。
• (4)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 (5)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 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科技: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总结性科技著作涌现 • “西学东渐”。
• 明清之际,中国出现了某些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 •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阶级关系上:市民阶层(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兴起
• 文化方面,出现反封建的进步思想。
• 对外关系:“西学东渐” • 未实现转型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
• 政治:长期分裂割据是基本格局,也孕育统 一趋势(民族融合)。
• 经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齐民要术》, 江南的开发,
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发明灌钢法。 商业活动:北方发展波动大。南方小幅发展。
• 文化:包容异质,张扬个性,佛道盛行,科技发展。文
艺: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王羲 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士大夫画家活跃,顾恺之
• 一、夏商周(西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 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 • 西周(前1046-前771) • 1、经济: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名师整理】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名师整理】一、夏商时期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770年的时期,它也是一个上古史的研究对象。
夏商时期是中国近三千年古代史的开端,也是我国最早的有着记载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中国古代社会从低级开始,在经历了坎亚伯汤时期的荒政,自负商以后,我国社会以其礼仪、治理、文化研究等方面向着高度的完善,发展神话、文学的乐歌、象形文字等文明,也形成了夏商之间的斗争等特点。
1、政治制度夏商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夏、商和周各族的政治礻会结构的形成,形成了逐渐完善的封建制度,它所建立的政治体系是以封建王国为主的三分天下政治。
这种政治制度是追求“延年”,以“君臣”、“贵贱”“宗法”为基础,其机构是祭酒、宗庙、司政、山头各级机构,宗礼以和调为核心,以阴阳二气为依据,以太极思想为指导,形成一个农耕性的王权社会秩序。
2、诸子百家夏商时期是一个繁荣的哲学、文化发展时期,席卷而至诸多思想流派交相辉映,这些思想流派被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统汇各种思想思潮,它们形成了哲学思想的文化中心,常常被归纳为儒家、道家、释家、法家、名家五大流派。
其中,儒家注重经典教诲、规矩典章,着重仁义礼智道、传统价值;道家肩负宇宙前后守正自然的使命,弘扬中庸之道的思想;释家致力于摆脱束缚,把“天下为公”之社会观融入传统道德之中;法家以法为本,强调行礼司民;名家侧重开拓生活技巧,启发实践辩证之精神。
3、文学艺术夏商时期是一个文体新兴而鼎盛的时代,以诗、曲以及历史文学为代表的文学艺术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商时期的文学活动表现出多样化,分为神话散文、新歌、曲词、教诰、感慨、抒情等多种形式,在这一时期,乐府史诗也完成了固定的创编著作,神话很早就出现,这是文学创作的另一个重要部分,而在此后的商周及春秋战国时代,神话文学又成为一个重要的形式。
4、象形文字夏商时期也出现了中国古代象形文字,是图形象征性文字,古文字学者称之为“象画”。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1、政治上 ①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国 家并得到巩固和发展(疆域进一步扩大) ②秦朝开创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措施,并为后世 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 ③留下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 ①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取得的成就 ②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交流的频繁) 3、文化上: 儒家思思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 阶段特征: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1、政治: • 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 • 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 • 铁犁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形成精耕细作的 耕作方式; • 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 重农抑商的政策出台。 3、文化: • “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共同构造 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 《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阶段特征:封建经济空前繁荣, 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1、政治上: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②创建和完善的制度律令,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③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发展,同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加密切 2、经济上:
①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隋唐的盛世局面。
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及特征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前)
阶段特征: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政 治
井田制土地国有 •手工业: 文 文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原始绘画;商代 官营手工业 化 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 青铜时代
对比希腊国家起源时期的不同
• 城邦制度,国家分裂 • 平民与贵族斗争,逐步走向民主 • 行政选区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春秋战国(前 8至前3世纪) 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制度确立
•对外开放
宋元(• 10 世纪中期至13世纪晚期) 中华文明的又一高峰
1、手工业:景德镇宋代著名,元代成为全国制瓷 中心,烧制出青花瓷。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经 济 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市坊界限被打 破,;早晚都可经营;四川出现交子);主要商业 城市(宋代:开封、临安;元代:杭州、泉州)。 政 元:行省制。 治
(1)地域。(2)松散联盟,血缘政治。(3)中央 集权,官僚政治,有效控制。(4)城邦,行政选区。
魏晋南北朝(3世纪至6世纪晚期)
经 发明灌钢法。 济 政 九品中正制 治 文艺: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真正 文 意义中国画形成,顾恺之《女史箴图》等 化 科技:火药出现
隋唐( 世纪晚期至10世纪中期) •6 封建社会的繁荣
思路拓展:国家的产生
• 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公共 权力演化和蜕变的结果。在先秦古籍中,“天子”统 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 的采邑称“家”。秦统一后,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为 “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我国古代“国家”这一概念来源于哪一视角? (2)从这一视角来看,西周的“天下”和秦朝的“国 家”各有什么特点? (3)同一时期希腊国家的特点有哪些?
•中央集权强化
1、思想:程朱理学。 •儒学新发展 文 2、文艺:宋词,宫廷画院,风俗画,元曲。 化 3、科技:活字印刷术;管形火器出现;罗盘针用 于航海;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文化高度繁荣
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征总结,建议收藏!

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征总结,建议收藏!中国古代史的各个阶段,总是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和启示。
每个朝代都有它独特的特点和时代背景,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理解这些阶段的特征吧。
一、先秦时期的思想启蒙1.1 诸子百家争鸣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活跃的阶段。
这个时期,孔子、老子、墨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涌现,形成了所谓的“诸子百家”。
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伦理观。
而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自然和谐,反映了人们对宇宙和人生的探索。
这个阶段的思想碰撞,为后来的政治和文化奠定了基础。
1.2 农耕文明的兴起与此同时,先秦时期的社会也经历了农业的大发展。
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逐渐成熟,稻米和小麦的种植,让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社会开始分化,出现了士、农、工、商等不同的阶层。
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为后来的封建制度打下了基础,也让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多样化。
二、秦汉时期的统一与繁荣2.1 秦始皇的集权接下来的秦汉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集权制。
这种制度的确立,不仅让国家的治理效率大大提高,也使得各地区的文化逐渐融合。
在此基础上,汉朝继承并发扬光大,建立了更为完善的官僚体系,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2.2 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让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流变得频繁。
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远销海外,同时也吸引了西方的香料、宝石等进入中国。
这种经济文化的交流,不仅促进了商贸的发展,还让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更加频繁,使得中国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2.3 文化艺术的繁荣在这个阶段,文化艺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汉赋、汉乐府、以及陶瓷和绘画等工艺的兴起,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繁荣与活力。
尤其是汉字的规范化,为后来的文学和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在这一时期,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开始追寻精神文化的享受。
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征总结,建议收藏!

引言概述: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划分为六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的特征进行总结和探讨,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过程。
正文内容: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1. 建立者禹的功绩:禹治水,建立了夏朝,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 皇位世袭制的确立:夏朝为封建社会的开端,皇位世袭制得到确立。
3.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一人独揽大权,大臣掌控朝政,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4.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夏朝农业取得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也开始兴起,生产力有所提高。
5.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夏朝时期,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1. 铸造青铜器的兴起:商朝是中国青铜器文化的黄金时期,青铜器被广泛应用于礼仪和军事活动。
2. 建立奴隶社会:商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
3. 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商朝君主独揽大权,独断专行,实行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
4. 商王的祭祀活动:商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享有祭祀天地、祖先和众神的特权。
5. 商朝的繁荣与衰落:商朝经济发展繁荣,但由于君王的腐败和周边民族的入侵,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三、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1. 西周王权的稳定:西周将商朝的王权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宗族共治,王权得到了稳定。
2.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西周以土地赏赐作为封建社会的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3. 分封制度的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将大臣封在各地,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4. 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西周建立了严格的贵族等级制度,社会等级分明。
5. 礼乐文化的繁荣: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得到充分发展,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四、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 封建制度的瓦解:春秋时期,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诸侯国的实力逐渐增强。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高考文科必备)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先秦时期(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二)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总特征: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确立和发展时期政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确立(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经济:中国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出现(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耜耕】;土地制度:井田制;手工业、商业由官府垄断或控制,“商人”的来历)科技文化:中华文明的勃兴(甲骨文、天文学)(三)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总特征: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政治:诸侯争霸、战国争雄,社会动荡;各国掀起改革和变法运动;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经济:生产力显著提高(农业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形态:小农经济形成,精耕细作技术出现;官府对手工业、商业的垄断或控制被打破,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手工业进步,商业繁荣)科技文化:科技进步(天文学、“司南”);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人才辈出;中国绘画艺术走向成熟先秦时期的总体时代特征:⑴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过程中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的重要时期。
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⑶从世界范围来看,是东西方形成各自特色文明的重要时期。
⑷春秋战国是社会转型时期,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包括秦朝、西汉、新朝、东汉四个朝代。
总特征: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大一统时期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秦始皇确立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汉武帝废除郡国并行制,建立刺史制度和察举制)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代田法、耦犁、耧车;【手工业】冶铁:发明水排;制瓷:青瓷成熟;丝织:远销亚欧,被誉为“丝国”;【商业】政府“重农抑商”,但秦统一国家、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西汉“开关梁”,开通丝绸之路,都推动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多个商业中心,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对外关系: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科技文化:科技领先世界(造纸术、《九章算术》、浑仪、《氾胜之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法治国,到汉初推崇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思想大统一;宗教兴起(佛教传入,道教兴起);文艺兴盛(【文学】汉赋;【书法】大篆→小篆→隶书)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3、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4、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学)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阶段特征:①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④经济重心南移,⑤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⑥宋元文化领先世界(开放性、开创性)1、政治: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2、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3、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是这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少数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进一步交融。
时代特征:封建制度趋于衰落,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2、经济:封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对外:由较为开放走向闭关锁国;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尖锐,发展为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5、文化:承古萌新;在思想领域,产生了反封建民主思想;在科技领域,中国虽仍在传统科技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则明显落后于西方;在文学艺术领域,则开始出现鞭挞封建礼教,反映封建制度没落的小说和戏剧作品;图书编撰成就突出;西学东渐一度出现;文化专制进一步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1、政治: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3、思想: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4、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1、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世纪末登上政治舞台。
2、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走出近代化(经济工业化)的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开始传入;近代民主思想开始产生,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思想(特别是政治上要求君主立宪制)逐步成为历史潮流(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1、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高涨和失败;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失败;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短暂的春天)。
3、思想: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
西方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4、外交: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1、政治: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诞生;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民革命;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2、思想: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3、外交: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政治: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华北事变前:阶级矛盾为主,之后:民族矛盾为主;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政治局面从分裂对峙走向联合抗日。
2经济上:南京国民政府推进经济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开始出现。
根据地农民分得土地,农村(根据地)经济有所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以报刊为主阵地,进步思想与反动思想激烈斗争。
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中国革命。
4、军事:国民党对红军进行五次反革命“围剿”;红军长征;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
5、外交:国民政府对日妥协,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政治: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以国共合作为基础进行全民族抗战;2、经济: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沦陷区成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3、军事: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国民党反共高潮;中共在军事上坚决回击。
4思想文化上:日本在沦陷区进行奴化教育;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成为我党(七大)的指导思想5、外交:日本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兴起;国民政府收复部分主权(治外法权)1、政治: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中共尽力争取和平(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全面破裂。
2经济上:美国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主义,使之纷纷破产,国民经济凋敝。
3思想文化上: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4、军事:中共经历战略防御、(1947年)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几个阶段。
1、政治:新中国(新民主主义国家)建立并得到巩固,民主法制制度建立(1)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2)阶级关系:资产阶级(剥削)阶级逐步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3)政权巩固:全国大陆基本解放;土改;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
(4)民主法制: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经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工业化起步。
3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推动了科技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出现,4、外交:打破西方国家封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
2、经济: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规定党和全国人民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现三年经济困难局面。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纠正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3、思想文化上: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作了理论准备。
4、外交:中苏关系恶化。
1、政治:“左”倾错误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被严重践踏2、经济:“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严重损失;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个人崇拜。
4、法制:民主法制被严重破坏,出现大量的冤假错案。
5、外交:对外关系重大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1、政治: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拨乱反正,纠正“左”倾错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开始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催动经济发展;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旧体制;在城市,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向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到21世纪初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WTO,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综合国力增强;3、外交:推行“不结盟”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并取得重大成就,提出并运用“一国两制”方针,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分别顺利回归。
4、科教:重视人才、科教兴国。
世界近代文明史1、经济上:14~15世纪意大利和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早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已经兴起。
15、16世纪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到18世纪中期,虽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但各国占主流的生产方式仍是工场手工业,商业资本仍然控制着生产。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相继进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欧洲一些封建国家也先后进行富国强兵、维护统治的改革,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在各国得到了较大发展。
2、政治上:14~16世纪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反封建斗争成为政治的重要内容。
16世纪后期发生的尼德兰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独立的荷兰成为17世纪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先后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这些革命运动被称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确立。
欧洲和亚非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社会或更早的社会阶段。
欧洲的一些封建家的君主进行了改革,在政治上加强了君主专制,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亚洲国家的专制统治导致了国家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