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阅读练习题

合集下载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训练-儒家类选文(word版有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训练-儒家类选文(word版有答案)

2021中考语文阅读训练5——儒家类选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

《景德传灯录》有这样的记载: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然而“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

孔子在《论语》中,已谈到“安”。

宰我觉得守丧三年太长了,孔子申斥宰我“不仁”,丧礼之所以规定守丧三年,理由就在于一个“安”字。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顿、精神的安顿。

《论语》也谈到“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身”指的是人的行为践履,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

关于“立”,孔子的说法是“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就是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

关于“命”,孔子的说法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命”,指的是君子应有的使命感。

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

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

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所谓“思诚”,就是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至于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孟子不可能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只能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他称之为“求其放心”。

他指出,人之所以流于不善,并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

宋明理学家吸收了中国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创立了儒学的新形态,他们十分重视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对其做出深刻的阐发,使之在学理上臻于成熟。

他们倡导的“孔颜之乐”、“圣人气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复尽天理”、“发明本心”、“致良知”,都是关于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具体说法。

经过理学家的阐发,儒学不但可以治国,还可以治身和治心。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如果追溯儒家创始人的言论,可以看出儒家所倡导的伦理观念绝大多数都有丰富的感情内涵。

孔子讲到“礼”“乐”时就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礼”“乐”不在于“玉帛”“钟鼓”这些物质形式,那么在于什么呢?孔子认为在于仁心俱足、在于敬畏和真诚,根本上来说还是在于感情的真挚。

他谈到“仁”时也不热衷于外在的规范,而强调感情的到位。

“仁”到底是什么?孔子最直截了当的回答就是“爱人”,因此可以说“仁”的内涵就是“爱”,就是对他人倾注更多的关切。

孟子在传播儒学、在与其他学派辩论、在说服诸侯采纳他的意见的时候,都是用充满了感情的话语去打动人的。

孟子的成功以及生前身后的际遇,与《孟子》一书的文学化与其理论直接诉诸人的感情密切相关。

如孟子讲“大丈夫”的品格,讲“舍生取义”的追求,讲“仁政”的理想,讲“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向往,都是感情充沛的文字,非常具有震撼性,而其中讲的道理很少,甚至不讲道理。

当儒学取得了正统地位以后,统治者和儒生们感到只用“感情”、用感动力、感染力来推销自己的学说是大大不够了,因为这时候儒学已经是官方的意识形态了,统治者不是用它来感化民众,而是要用它来威慑老百姓了。

于是,在汉代出现了融合阴阳五行学说、强调天人合一的董仲舒。

董氏把儒学神学化、宗教化,把孔子神化为通天教主,神道设教,以愚弄老百姓。

到了宋代,儒生们把儒家创始者们基于感情的伦理观念抽象化、理性化。

“仁义礼智信”等在原始儒家看来是极为鲜活、极富感情的基本观念都看作是“天理”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

他们要通过逻辑论证这些观念的正确,用讲道理的方式推行儒学,逐渐使儒学概念远离了情感,从而也使它失去了感染力,变得僵化,面目可憎。

实际上,真正能和原始儒学接轨的不是后世形形色色的儒学家或经学家,而是富于感情的文学家、诗人,这大约是人们没有想到的。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孔子对于人生价值与追求的看法是什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孔子对于人生价值与追求的看法是什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孔子对于人生价值与追求的看法是什么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学说被后世称为儒家学说。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人生的价值与追求有着深刻的见解。

本文将就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展开讨论。

首先,孔子非常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说:“有教无类。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教育的看重和重视。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性和能力的关键,不论贫富贵贱,都应该受到教育的机会。

孔子强调通过教育来塑造人的品德,并通过品德的修养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孔子提倡有德者为贤。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这句话强调了孔子对于为人诚信的重视。

他认为诚信是一个人成为贤人的基础,只有具备了真诚和信义,才能达到高尚的人生境界。

再次,孔子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守信诺,那么他将失去自我。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冷静的头脑,理性地分析和对待自己的言行,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和言论,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品德。

此外,孔子提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仁爱。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义务于礼而已矣。

”这句话强调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和维护。

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以礼遇人,以义处事,以仁爱待人,这样才能在人际关系中取得和谐与平衡。

最后,孔子强调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强调了孔子对于持续学习和积极思考的看重。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从而为更好地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对于人生的价值与追求的看法体现了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重视诚信、自我反省和仁爱,强调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和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践行孔子的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儒家与现代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儒家与现代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与现代人生傅佩荣由孔子所奠基的儒家学说究竟有何主张?它对现代人还有指导作用吗?首先,它的历史际遇十分复杂,从西汉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就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与利用,扮演安定社会的主导思想。

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可以用“阳儒阴法”一词来描述,表面打着儒家的招牌,内里采取法家的手段,一旦国家陷入困境,就把责任推给了儒家。

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诠释,为了配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形成僵化而封闭的教条,也就不足为怪了。

于是,一般人对儒家的印象就异化为:重视群体和谐而忽略个体差异,讲究人情面子而忘了真诚坦荡,最后沦为不讲道理的三纲五常,不分黑白的酱缸文化。

其次,现代人生在西方文化主导及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变得既丰富又复杂。

我们身处其中,容易觉得忙碌、盲目而茫然。

许多学者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其标签,意思是:没有任何观点可以免于被质疑与否定,由此形成价值中立或“只问事实不问价值”的现象。

因此,如果我们能从儒学中找到解药,那将不但是我们之幸,也是全人类的福音。

其实,孔子在重视群体和谐时,并未忽略个体的主体价值;若不谈行动者的主体,人生又如何可能建构真善美圣等价值呢?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为实践人生理想的主动力量在于人。

他心目中的人是不分阶级、族群与贫富差异的,推崇孔子为人文主义者,说他具有深刻的人道情怀,乃是合宜的判断。

问题在于:孔子所谓的“人”,一般都被认定侧重于群体,这是正确的观察吗?譬如他的核心观念是“仁”,而“仁”字“从人从二”,自然不离人我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分辨:一方面,孔子对人的期许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里的“己”显然是指个体而言,君子与学者应该有此自觉。

另一方面,平凡百姓也有其自我要珍惜,最典型的话语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百姓心中打定了主意,谁都无法再去左右他。

在道德修行上更是如此,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社科文的阅读

社科文的阅读
《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儒学的价值观中第二个重要问题就是“恕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道”,也是 “仁”的外延。“恕道”主要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为满足人们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需求提供方法。所谓 “恕道”,就是推己及人,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换位 思考”。有了利益要想到与人分享,不可乘人之危落 井下石。真正的“恕道”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一切 人事的悲哀在于人们与别人相处时,不肯吃亏,不能 抑制自己的私欲。儒家的“恕道”正是针对人性的这 一缺陷,教化人们要一视同仁,这样才有社会的和谐, 才能实现“仁”的道德理想。
科普文章的阅读,不紧不慢,注意速度。
科普文章的阅读,重要信息,一定标注。
什么是文中的重要信息?
中心话题是什么 表示推断的词句
分哪几个方面来谈的
事物有哪些特点
重要的概念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事件的原因
事物间的关系 人物和他的研究成果 涉及范围、程度的词句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有忧国忧民和追求 道德高尚、完美人格的传统。对社会的理想 则期盼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了 实现这一追求,甚至坦然于“朝闻道,夕死 可矣”!其境界跃然纸上,这是儒学的精神 力量。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价值集中体现在道德理想上,核心思想 是对“义利”“恕道”等问题的哲学思辨, 有许多合理的成分。
请问:高中生的社科文阅读方法?
3个选择题的社科文阅读,我觉得有时很难把握,怎么才能答 好这种题?
该不该抠字眼,我觉得很矛盾,我语文老师说,两害相权取其 轻,请你们帮帮忙啊
请问社科文阅读有什么好方法,我之前做××年高考题,有些 地方的题目都不知道该怎么找答案了,我开始的时候是一看了 题目马上去文章里面找对应的句子,可是很多时候,这种方法 不灵,有时候看了三四遍文章,头都晕了,还没有找到答案, 很乱了,都没有方向了。

海南高三高中语文高考模拟带答案解析

海南高三高中语文高考模拟带答案解析

海南高三高中语文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体美德的养成,即使在政治实践中也明确倡导德政,就此而言,将儒家伦理视为一种德性伦理是恰当的。

然而,德性修养不是儒家伦理的最终旨归,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成就经邦济世的卓越事功才是儒者最高的价值目标。

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在强调德性修养的同时,并未忽视事功的重要性或将二者割裂开来。

如果说“修己”是偏重于内省式的道德自律的话,“安人”“安百姓”便是经济天下、博施于民的外在事功。

在他看来,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是起点,“安百姓”才是终极目标。

他还认为,在职位或社会分工的意义上,国家的统治者应当依照“义”的原则,遵守为官之道,把国家治理好,使百姓丰衣足食。

而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百姓,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应当积极追求物质利益,这是职业本分。

孔子在品评人物时也坚持了德性与事功相结合的原则。

管仲因其为人处世与儒家的价值标准存在许多相悖之处,受到儒家学者的批评。

但是对于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的卓越事功,孔子毫不吝啬地称赞其为“仁”。

由此可见,孔子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并不完全是德性主义的,事功也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

从孔子本人一生的政治实践来看,他对于事功的重视并没有停留在思想层面上,作为一个身体力行的儒者,他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仍然矢志不移,目的就是实现经济天下的社会理想。

孔子之后,儒学传统可以大致分为两派:一是以颜渊、曾子为代表的一派,重视德性修养,追求道德理想,传承了儒家的德性伦理传统;二是子贡等人走了一条现实主义的路子,在坚持和发展儒家德性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经验和实际知识的重要性,关注现实,追求事功。

到了汉代,将德性修养作为实现事功的起点与基础,开辟了儒家由内圣成德到实现外王事功的路径。

然而,这一路径以修身养性作为儒者第一要务,致使一些儒者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过分强调身心修养而忽视了对外王事功的追求,丧失了先秦儒者在追求事功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勇武气质和进取精神。

安徽省十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十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十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使儒学与新时代同行。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历史根基、当代价值、国际视野、人类高度的原则,做好儒学当代使命的阐释。

把握儒家“和而不同”“与时俱进”“经世致用”的精髓,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的交流互鉴,探究以儒学“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理论与制度创新”等为内容的使命践行路径及保障体系。

儒学为现代社会发展难题的解决提供智慧。

以“尊仁”“崇德”“尚和”为特征的儒家学说,蕴含着化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的中国智慧,儒学的“尚和”思想对培养人的群体意识,纠偏现代社会个人主义倾向等方面具有借鉴价值。

儒家关于人与万物之间和谐共处的处世智慧为应对现代社会出现的个人至上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儒学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儒家注重“德”“行”统一,以“行”释“德”,立足实践阐释道德价值的行为表达。

儒家伦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心理、道德性格、道德品质。

儒家的“德行伦理”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有机联结,其本质是将个人与国家、伦理与政治相联系。

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汲取儒家“德行伦理”的思想精髓与道德精华,并在社会实践中丰富发展。

儒学有益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为儒家的基本精神,修己内圣为儒家修身之道,外王安人则是儒家为政之道,由此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智慧,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乃至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借鉴与启迪。

《孔子儒学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阅读答案

《孔子儒学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阅读答案

《孔子儒学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阅读答案“天人之学”渗透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从天文历算、中医药学、古地理学、古建筑学中均可看到其思想影响。

我国古代与史学更加离不开天人之学的滋养。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孔子儒学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更多热点阅读欢迎访问YJBYS文学网。

人的价值观的探讨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语》中记载:“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里强调天是自然。

从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来看,他坚持用事物多样性的“和”来观察世界,反对单一的“同”,从而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对此,可从两方面加以阐释:其一,“和而不同”倡导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其二,从先秦时期儒学的天人之学来看荀子论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价值观问题。

首先说会通精神,这里以我国中医药学经典《黄帝》为例略加说明。

《黄帝内经》的作者们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不抱门户之见,凡有可取之处都加以吸取,其中有儒家思想、墨家主张、道家观点,还有法家的若干见解。

此外,名家、兵家,甚至阴阳五行学说中的某些成分也被吸纳,博采众家之长。

《黄帝内经》因此也奠定了与中华儿女繁衍发展密切相关的中医药学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华文化中比较完整的关于“大同”社会的学说,主要见于《礼记·礼运篇》,这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的著作,书中的“大同”理想不但发挥了早期儒家思想,而且在不少地方继承了墨家思想,例如“选贤与能”就和墨家的“尚贤”原则相似;“老有所终”一段又相似于《墨子·兼爱中》里的一节,甚至“大同”这一名称也可能从墨家所说“尚同”沿袭而来。

同时,《礼记·礼运篇》有些地方也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如“大同”世界为“大道之行”,“大道”就是道家的术语。

可见,“大同”理想主要来源于儒家,同时也吸取了墨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

再看“和而不同”文化观的第二个特点,即战国末期儒者荀子关于天人之学的基本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阅读练习题
《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阅读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余翔林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有忧国忧民和追求道德高尚、完美人格的传统。

对社会的理想则期盼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为了实现这一追求,甚至坦然于“朝闻道,夕死可矣”!其境界跃然纸上,这是儒学的精神力量。

3.C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价值集中体现在道德理想上,核心思想是对“义利”“恕道”等问题的哲学思辨,有许多合理的成分。

孔子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上”“见利思义”,这里的“义”指的是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也包括人自身心中的伦理观念。

这在《礼记》中就是“天下为公”,在孟子就是“舍生而取义”,1.C在宋代的程朱理学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其说法各异,但本质都是把人的道德精神看作最高价值。

文中“利”一般指私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早期儒学整体上虽然把道德看作最高价值,但却没有否定利益,在主次上提倡“重义轻利”,而不是像理学把“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

儒家的义利观没有排斥人类为追求富裕的生活而从事的社会功利活动,而是把熙熙攘攘的人生两只船(名与利)引入“仁”的航道,用“爱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来教化人们实践高尚的道德。

儒学的义利观在强调人的精神需求主导地位的同时,承认物质需求的合理性,点破了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的相互依存关系,避免了片面性。

儒学的价值观中第二个重要问题就是“恕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道”,也是“仁”的外延。

“恕道”主要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满足人们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需求提供方法。

所谓“恕道”,就是推己及人,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换位思考”。

有了利益要想到与人分享,不可乘人之危落井下石。

真正的“恕道”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一切人事的悲哀在于人们与别人相处时,不肯吃亏,不能抑制自己的私欲。

儒家的“恕道”正是针对人性的这一缺陷,教
化人们要一视同仁,这样才有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仁”的道德理想。

儒家的思想体系是讲入世和经世的,这与道家的隐退哲学和佛家的出世哲学截然不同,因此儒学的道德伦理在涉及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上,十分重视献身和参与,重视功成名就,即“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成为历史上的知识分子达到內圣外王人生境界的苦旅,亦是他们实现济世救民、富国强兵的理想途径。

这里“修身”是基础,“齐家”则是初步的实践,2.D能把家管理得整齐有序的人才有可能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可以说“修、弃、治、平”是3.C千百年来儒家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对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文化有重大影响,它展现了知识分子价值设计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境界。

(节选自《冬夜遐想----科学与人生随笔》,有删改)
1.下列关于“儒学的价值追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学价值观核心思想是对“义利”“恕道”进行思辨,主张“以义为上”“见利思义”和推己及人。

B.把人的道德精神看作最高价值,用“爱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来教化人们实践高尚的道德。

C.克制自己的私欲,存天理,灭人欲,教化人们一视同仁,追求社会和谐,实现“仁”的道德理想。

D.讲究入世和经世,重视献身和参与社会,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追求的最高理想。

C(存天理,灭人欲,只是宋朝程朱理学的主张,儒家的价值追求并不排斥合理的物质追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学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忧国忧民,为最求道德的高尚、完美的人格,能够“朝闻道,夕死可矣”。

B.“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强调人的精神需求占主导地位,物质需求为次,明确了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的相互依存关系。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质就是推己及人,与现代人提倡的“换位思考”本质上是一致的,都重视利益分享,成人之美。

D.“修身”是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实现济世救民理想的基础,“齐家”则是他们初步的实践,能够齐家者才能够去治国、平天下。

D(文中说的是“能把家管理得整齐有序的人才有可能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义利观对于校正当今部分人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急功近利的倾向,对于重建今天的道德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B.儒家“恕道”能为满足人们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需求提供方法,对我们今天加强集体主义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C.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

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奠定科学人生观的基础。

D.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展现了知识分子价值设计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境界,能给当代知识分子完成时代使命积极的启示。

C(文中说儒学对“义利”“恕道”的哲学思辨有许多合理的成分,言下之意就是也有许多不合理的成分,只能说儒学对于我们奠定科学的人生观有指导作用,不能说是我们奠定科学人生观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