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非连续性《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冲刺第24天 语言表达+非连续类文本阅读+名句默写、先秦散文(解析版)

高考语文冲刺第24天 语言表达+非连续类文本阅读+名句默写、先秦散文(解析版)

第24天语言表达+非连续类文本阅读+名句默写、先秦散文【时间:40分钟总分:42分】本卷得分:存在的问题与心得:一、语言表达(12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庚子年的春节注定刻骨铭心:突如其来的疫.(yì)情着.(zháo)实让人有些猝不及防,原有的秩序被打破,一场围绕疫情的攻艰战就次打响,参与者是全国人民。

B.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就不能与时俱进,唯有秉持“传承不泥.(nì)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才能推动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日臻.(zhēn)完善。

C.对自然之殇.(shāng)熟视无睹、置若惘闻,隐含着对他人、对社会最终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厚德载.(zài)物,我们应在亲近自然中学习自然,形成健全美好的人格。

D.永远到更低的地方去,这仿佛是水诡谲.(jié)的座右铭,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让水卑躬屈膝,将仪态丧失殆尽:凶猛时暴戾.(lì)恣睢,萎靡时一蹶不振,瘫伏在地。

【答案】B【解析】A项,“着(zháo)实”应为“zhuó”;“攻艰战”应为“攻坚战”;C项,“置若惘闻”应为“置若罔闻”;D项,“诡谲(jié)”应为“jué”;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洛阳纸贵,章丘无锅。

”(甲)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热播,片中手工打制的章丘铁锅第一时间订单如雪,不愿为订单降低品质的制锅人给出这般答复。

83岁老铁匠以最朴实话语道出打造一好锅的经验:“三万六千锤,少了不行,没有这个功夫..就出不了产品。

你糊弄它,它也糊弄你!”(乙)这句话虽朴素却力道十足,其中蕴含的“敬”、“勤”、“谨”等态度,值得今天的文艺创作者深思笃行。

在这个人人皆可成为创作者的网络时代,文艺创作门槛逐渐降低。

作品鱼龙混杂....的背后,是文艺创作“敬畏感”的消退。

一些创作者放弃精益求精的创作追求,炮制..大量粗制滥造的内容,以短平快的创作换取眼前利益。

《儒家与现代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儒家与现代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与现代人生傅佩荣由孔子所奠基的儒家学说究竟有何主张?它对现代人还有指导作用吗?首先,它的历史际遇十分复杂,从西汉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就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与利用,扮演安定社会的主导思想。

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可以用“阳儒阴法”一词来描述,表面打着儒家的招牌,内里采取法家的手段,一旦国家陷入困境,就把责任推给了儒家。

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诠释,为了配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形成僵化而封闭的教条,也就不足为怪了。

于是,一般人对儒家的印象就异化为:重视群体和谐而忽略个体差异,讲究人情面子而忘了真诚坦荡,最后沦为不讲道理的三纲五常,不分黑白的酱缸文化。

其次,现代人生在西方文化主导及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变得既丰富又复杂。

我们身处其中,容易觉得忙碌、盲目而茫然。

许多学者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其标签,意思是:没有任何观点可以免于被质疑与否定,由此形成价值中立或“只问事实不问价值”的现象。

因此,如果我们能从儒学中找到解药,那将不但是我们之幸,也是全人类的福音。

其实,孔子在重视群体和谐时,并未忽略个体的主体价值;若不谈行动者的主体,人生又如何可能建构真善美圣等价值呢?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为实践人生理想的主动力量在于人。

他心目中的人是不分阶级、族群与贫富差异的,推崇孔子为人文主义者,说他具有深刻的人道情怀,乃是合宜的判断。

问题在于:孔子所谓的“人”,一般都被认定侧重于群体,这是正确的观察吗?譬如他的核心观念是“仁”,而“仁”字“从人从二”,自然不离人我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分辨:一方面,孔子对人的期许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里的“己”显然是指个体而言,君子与学者应该有此自觉。

另一方面,平凡百姓也有其自我要珍惜,最典型的话语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百姓心中打定了主意,谁都无法再去左右他。

在道德修行上更是如此,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李扬《“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李扬《“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阅读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于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

《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江苏省苏州市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苏州市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试题含解析
“洪范九畴”有一个神圣的来源(即上天赐给大禹的),“九畴”包含“五行”“敬用五事"“农用八政”等九种治国安民之策.比如“五行”实质告诉人们,自然界会显示特定的性质,由此提供了可利用的条件,让人类在文化上继续创造发展。比如在“农用八政”中,让人们知道人生不是当下的刹那生灭,死亡也不是沦入未知的虚无。人类借用祭祀可以与生命起源、自然母体以及自己的祖先,保持适当的关系。总此九畴;从自然材质谈到人类属性,从政务规划谈到天象规律,然后推出至高理想——皇极,以此作为国家的指导原则,亦即人群组成国家是为了体现“绝对正义”。
D. 从长远来看,居民百姓应改变他们现在的生活习惯,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
B. 目前长春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存在分类意识不强和分类指导不明确这两大困难。
C. 合理处理垃圾,必须对垃圾实行严格分类,并进行广泛地宣传、动员、督导。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小技巧
1。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特别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基本上这就是文章的中心.
2。看标题,先将文章大致看一下,然后去看题目,带着问题去找答案。这样比较有针对性,目标明确。
3.不管是题目还是文章都要将关键字圈起来,特别是时间,概括性词语。例如:几乎,大概,一般,全,都,凡是这类词
D项,“因为相信了真神,所以历经浩劫依然多难兴邦培育出人才”错误,原文第三段“犹太人相信唯一真神,更深信自己是真神之选民”更强调“更深信自己是真神之选民”.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2024届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

2024届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

2024年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满分35分)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家最关切的是群体生存秩序问题。

群体生存秩序在观念领域中的反映。

即所谓的“人伦”或广义的“伦理”,其实就是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这套制度规范,儒家称之为“礼”。

一部《周礼》,其实就是一整套社会规范建构和制度支配。

在这个意义上,儒学就是“礼学”。

对于儒家的“礼”,社会上甚至儒学界内部都存在着相识上的严峻误区,这导致当前儒学复兴中普遍存在着严峻的问题,就是往往用前现代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来评判现代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人的行为方式。

这是由于人们未能明白,在周孔孟荀的原典儒学中,作为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的“礼”既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又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一个简洁的事实是,任何社会群体都须要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都须要一套“礼”,就此而论,“礼”是普遍的、永恒的。

孔子指出:“无礼则乱。

” 荀子讲得更为详细:“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因此,孔子要求人们“克己复礼” ,即克制个体的情欲、而遵守社会群体的规范及其制度。

“不学礼,无以立” ,即是说,一个人假如不遵守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必定为这个群体所不容。

这一点直到现代自由社会依旧是成立的,因为自由的保障是法治,而法治意味着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法律及其制度成为社会的最高规则,即没有任何人或组织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假如仅仅这样理解“礼”,那还是偏颇的,因为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生活方式须要不同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就意味着“礼”具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论语》记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的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的“礼”有所不同;都是依据当时的实际状况进行增加或删减的。

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含答案)

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含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2019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

但无论“仁”“和”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

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首)”的观点,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的这种地位。

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欲、挤占他人权利空间。

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引发社会危机。

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

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

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

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遗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谓“礼”的冰山一角。

《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

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规矩是非常详备的。

规范人的言行,教导人们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礼本质上是一份责任清单。

在儒家看来,习礼,最重要的是通过“修身”,完善自我,弄清自己的角色,并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事。

对已对人对社会“尽责任”这种活法,不是儒家凭空设计出来的,是孔子“述而不作”、从“先王”“先贤”那里梳理出来的。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一中等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一中等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一中等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便嬖.(bì)喟.然(wèi)目眦.(zì)如翚.斯飞(huī)B.氾.南(fán)畏葸.(xī)嫁奁.(lián)不胜杯杓.(sháo)C.言荃.(quán)衣.帛(yì)变徵.(zhǐ)前合后偃.(yǎn)D.戗.兽(qiānɡ)庠.序(xiánɡ)怵.然(shù)放辟.邪侈(p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忖踱鲰生罪愆缘木求渔B.湮没错勘铿尔踌躇满志C.盗跖晒笑抱厦苌弘化碧D.毗霜瀽水额枋烟视眉行二、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开叫车软件,目的地里① 有家庭住址;使用搜索引擎,能自动补全脑中想打的字;浏览网页时,弹窗也总是推荐别处看过的商品……在大数据的算法面前,人的生活轨迹变得没有秘密可言。

算法推荐通过数据分析,为用户匹配内容,目的是提高网络应用的效率。

但是不得不说,虽然算法大数据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却会让用户陷入互联网和数据编制的巨大网络中且难以全身而退。

全面数字化的今天,个人隐私的形态和观念已经发生重大改变。

如果说传统意义上,保险柜、房屋构成的物理空间就能守护我们的秘密,那么现代意义上的隐私,却可以转化为数据,借助一根网线、一个路由器传遍各个角落。

隐私是从个人生活过渡到社会生活的缓冲地带、安全阀门,一旦失去保护,不仅会扰乱日常生活,甚至可能让社会治理② 。

我们经常会接到各类推销电话,对方甚至连你的喜好和近况都③ ,让人不堪其扰更不寒而栗。

但无论如何,虚拟化、数字化、信息化已经在重塑日常生活的形态,我们..只能不断升级“杀毒软件”,捍卫自己的生活。

山东省青岛市2019届高三语文9月上学期初调研检测试题(含解斩)

山东省青岛市2019届高三语文9月上学期初调研检测试题(含解斩)

2018年青岛市高三期初调研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道”之真义不过“仁礼合一”“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二语而已。

就主要内涵来说,孔子之“道”在于“仁礼合一”;由哲理精神而论,孔子之“道”在于“即凡而圣”。

“仁礼合一”与“即凡而圣”正是孔子儒学精神之所在。

孔子这种圆融贯通“道德自觉与道德规范”“超越理想与生活日用”的生命的学问,正是当代学者创构“生活儒学”所亟待开发的宝贵精神资源。

孔子的思想起点是“礼”。

孔子之为孔子者,就在于他敏求善思自身,体悟出了“礼”背后那个更为重要的根本——“仁”,为古老的礼乐文化重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当然,“述”礼“作”仁虽是孔子创立儒学的基本线索,但这并不意味着仁、礼简单拼凑相加就自然化生儒学,言礼不及仁,非儒也;言仁不及礼,亦非儒也;仁礼和合,真儒之谓。

因此,孔子虽把“仁”界定为礼之本,但并未因仁而废礼,一方面以仁释礼,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礼来外化仁,落实仁。

仁、礼不偏废,内外合为一:“仁”是内化的“礼”,“礼”是外化的“仁”。

如果仁不外化为礼而落实于日用常行间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同样,如果外在的礼失去了内在之仁作支撑,那么礼就流于形式、虚文。

可见,仁与礼构成孔子之“道”的一体两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仁”之要在于使“礼”合乎主体内在的心性情感,而不至于流于空有其表、形式僵化的所谓“吃人的礼教”;“礼”之要则在于将主体内在的情感化作外在的力量,落实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

“仁”的内在情感与“礼”的外在行为合而为一,方是道德实践整个过程的完成。

由此,“仁礼合一”或许才是孔子生命智慧和成德之教的真义所在,这也便是儒门所传的“道”,此“道”所内蕴的正是“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深邃哲理:它既是终极关怀,又平实切近、不离人伦日用;既是形上超越之“道”,又是百姓日用之“道”。

“极高明而道中庸”最能体现孔子“道”之本旨,是儒学之真精神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

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

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

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

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

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

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

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

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

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

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

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

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

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

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

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岀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5.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16.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13.A
14.C
15.B
16.①引证法。

如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②例证法。

如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

③比喻论证。

如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错,文中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

C.“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合而不同”是孔子的观点,属于儒家,道家讲和则生万物。

D.“决定了”错,殷周之际出现的重要的人文转向规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对儒、道两家思想影响很大。

故选A。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原文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

有人只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

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这是引证法,文章多处引用了名句诗文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

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文章列举了道教的传入与发展的情况,这是例证法。

“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文章论证儒家道教学说的包容性,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而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