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4讲:等差数列

合集下载

数学六年级第4讲:等差数列(最新数学课件)

数学六年级第4讲:等差数列(最新数学课件)
这是近三百多年哈雷彗星出现的时间: 1682年 1758年 1834年 1910年
1986年
1758-所1以68下2=次7下6出次现时的间哈是雷:1彗91886星3+4-你761=7能25086=27年6 1910-1834=7看6 到吗? 1986-1910=76
76年出现一次
例题1
已知一组等差数列的第1项是1 ,末项是 2 1 ,公差
=9+1 少呢?

=10(项)
练习3 在等差数列
3 、5
、7
,…中,3 8 是第几项?
11 11 11
11
53 2 11-11 = 11 752 11 - 11 = 11
( 3 8 - 3)÷ 2 11 11 11
+1
38 2
=
11
÷
11
+1
公差: 2
11
=19+1
=20(项)
答:3 8 是第20项。 11
在等差数列 1 、34、55 ,…中,2 20 是第几项?
7
34 1 3 91- 7 = 13 55 34 3 91-91 = 13
91
91
91
÷
公 差 +
公 式 : (
1=
公差:133
(2
20 91

1 7
3 )÷
13
189 3
+1
项 数
末 项 -
= 91 ÷ 13公+差1 是多
首 项
答:2 20 是第10项。 91
公差是多 少呢?
1=
÷
公 差 +
公 式 : (
项 数
末 项 -



24点游戏! 不能移动数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等差数列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等差数列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掌握并会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应用公式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的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1)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回忆上一节课学习数列的定义,请举出一个具体的例子。

表示数列有哪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

我们这节课接着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2.由生活中具体的数列实例引入(1).国际奥运会早期,撑杆跳高的记录近似的由下表给出:你能看出这4次撑杆条跳世界记录组成的数列,它的各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2)某剧场前10排的座位数分别是:48、46、44、42、40、38、36、34、32、30引导学生观察:数列①、②有何规律?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字相邻两个数字的差总是一个常数,数列①先左到右相差0.2,数列②从左到右相差-2。

二.新课探究,推导公式1.等差数列的概念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强调以下几点: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所以上面的2、3都是等差数列,他们的公差分别为0.20,-2。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PPT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PPT
【探究】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pn+q,其中p、q是 常数,且p不为0,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 是,其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解:取数列中的任意相邻两项an1与an , n N . an pn q, an1 p(n 1) q, n N .
an1 an p(n 1) q pn q p,n N . 它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所以{an }是等差数列。
8
7 6
a 4, n N . n
5
y பைடு நூலகம்4, x R.
4
● ● ● ● ●●● ● ● ●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等差数列的图象为相应直线上的点。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类型的函数?其图像什么样?
从函数角度来看,an=dn+(a1-d)是关于 n 的一次函数(d≠0 时) 或常数函数(d=0 时),其图像是一条射线上一些间距相等的点
22 1,23, 2
23 1,24, 2
24 1,25, 2
25 1,26 2
观察:以上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对于每个数列而言,从第 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 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一、等差数列的概念
一般地说,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 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a1+(n-1)d n∈N*
通 项 公
∵{an}是等差数列,则有
a2 a1 d
累加法

a3 a2 d
的 证
a4 a3 d
当n=1时,上式两边 都等于a1


an an1 d

等差数列课件ppt课件

等差数列课件ppt课件
等差数列课件 ppt
contents
目录
• 等差数列的定义 • 等差数列的性质 •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 等差数列的应用 • 等差数列的习题与解析
01
CATALOGUE
等差数列的定义
等差数列的文字定义
总结词
等差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其中任意两个相邻项的差是一 个常数。
详细描述
等差数列是一种有序的数字排列,其中任意两个相邻项之间 的差是一个固定的值,这个值被称为公差。在等差数列中, 首项和末项是固定的,而其他项则可以通过首项、末项和公 差进行计算。
等差数列的数学公式定义
总结词
等差数列的数学公式可以用来表 示任意一项的值。
详细描述
等差数列的数学公式是 a_n = a_1 + (n-1)d,其中 a_n 是第 n 项的值,a_1 是首项,d 是公差 ,n 是项数。这个公式可以帮助 我们快速计算出等差数列中的任 意一项。
04
CATALOGUE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公式推导
公式推导方法一
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通过累加法推 导得出求和公式。
公式推导方法二
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通过代数 运算推导得出求和公式。
公式应用
应用场景一
计算等差数列的和,例如计算 1+2+3+...+n的和。
应用场景二
解决与等差数列相关的实际问题,例 如计算存款的本金和利息之和。
,公差是多少?
进阶习题
进阶习题1
进阶习题2
题目: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三项依次为 a-d, a, a+d,如果该数列的第2008项为 2008,那么它的第10项是什么?

第六章 第4讲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与数列求和

第六章 第4讲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与数列求和

抓住2个考点
突破4个考向
揭秘3年高考

(1)设{an}的公比为 q,则 b1=1+a,b2=2+aq,b3
=3+aq2,由 b1,b2,b3 成等比数列得(2+aq)2=(1+a)(3 +aq2), 即 aq2-4aq+3a-1=0.* 由 a>0 得, Δ=4a2+4a>0, 故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根. 再由{an}唯一, 知方程*必有一根为 0, 将 q=0 代入方程* 1 得 a= . 3
抓住2个考点
突破4个考向
揭秘3年高考
(2)倒序相加法:如果一个数列{an}的前n项中首末两端等“ 距离”的两项的和相等或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求这个数 列的前n项和即可用倒序相加法,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即 是用此法推导的. (3)错位相减法:如果一个数列的各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 和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项之积构成的,那么这个数列的前 n项和即可用此法来求,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就是用此法
所以Tn=b1+b2+…+bn=(21+22+…+2n)+n
抓住2个考点
突破4个考向
揭秘3年高考
21-2n + = +n=2n 1+n-2. 1-2
设An=Tn-6n=2n+1-5n-2,则An+1-An=2n+1-5, 所以当n=1时,有An+1<An;当n≥2时,有An+1>An. 故最小项为A2=23-10-2=-4. 即数列{Tn-6n}中最小项的值为-4.
抓住2个考点
突破4个考向
揭秘3年高考
(2)假设存在两个等比数列{an},{bn}使 b1-a1,b2-a2, b3-a3,b4-a4 成公差不为 0 的等差数列. 设{an}的公比为 q1,{bn}的公比为 q2,则 b2-a2=b1q2-
2 3 3 a1q1,b3-a3=b1q2 - a q , b - a = b q - a q 2 1 1 4 4 1 2 1 1.

等差数列知识点归纳总结公式小学

等差数列知识点归纳总结公式小学

等差数列知识点归纳总结公式小学等差数列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就开始了解并应用。

下面,我将对小学等差数列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包括公式和相关概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知识点一: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的每个数与它的前后两个数的差值相等。

这个差值称为公差,用字母d表示。

比如,数列1、3、5、7、9就是一个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2. 知识点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可以使用通项公式来表示,通项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数列中任意一项的数值。

对于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其通项公式为an=a1+(n-1)d,其中an表示数列中第n个数,a1表示数列的第一个数。

比如,对于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1、3、5、7、9,其通项公式就是an=1+(n-1)2。

3. 知识点三: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除了通项公式,等差数列还有一个重要的公式,即前n项和公式。

前n项和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求得等差数列的前n项之和,这在实际问题中很常见。

对于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其前n项和公式为Sn=(a1+an)*n/2,其中Sn表示数列的前n项和。

比如,对于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1、3、5、7、9,其前n项和公式就是Sn=(1+1+(n-1)2)*n/2。

4. 知识点四: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有一些重要的性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等差数列。

其中一些性质包括:- 等差数列的任意三项成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中,如果已知数列的前几项和公式,则可以求得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中,如果已知数列的前几项,并且知道其中两项之和以及之差,则可以求得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5. 知识点五:等差数列的应用等差数列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概念,它在实际问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中,等差数列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循环操作;在经济学中,等差数列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计算投资收益;在物理学中,等差数列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描述连续变化的物理量等。

小学奥数-等差数列PPT课件

小学奥数-等差数列PPT课件
(85-1) ÷3+1 =29(人)
CHENLI
15
• 有一组数列如下:5、9、13、17、21、 …325、329你能求出这组数列共有多少个 数吗?
项数=(末项-首项) ÷ 公差+1 (329-5) ÷4+1 =82
• 拓展1. 39个连续奇数的和是1989,其中最大 的一个奇数是多少
• 答:因为39个连续奇数之和为1989,所以中间一个数是这39个数的
第二行:(2+51) × 50 ÷ 2=1325 第三行:(3+51) × 50 ÷ 2=1375
…… 第四十九行:(49+98) × 50 ÷ 2=36 第五十行:(50+99) × 50 ÷ 2=3725 方阵所有数之和: 1275+1325+1375+……+3675+3725 =(1275+3725) × 50 ÷ 2
=4+3 ×(20-1)=61
(2)298是这个数列中的第几项?
项数=(末项-首项) ÷ 公差+1 (298-4) ÷3+1 =99
CHENLI
8
求 和 : 和 = (首项+末项)×项数÷2
1 + 2 + 3 + 4 + 5 + … …+ 99 =(1+99)×99÷2 = 9900÷2 = 4950
平均数,1989÷39=51,
• 比51大的另外19个奇数为:53,55,57,…,87,89.或用末项=首项+公差 × (项数-1)
• 51+19×2=51+38=89.所以其中最大的一个奇数为89.
CHENLI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等差数列135…之和与正方形数的关系》人教版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等差数列135…之和与正方形数的关系》人教版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等差数列135…之和与正方形数的关系》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等差数列135…之和与正方形数的关系》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性质,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探究等差数列135…之和与正方形数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基本运算,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等差数列和正方形数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这两个概念,并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等差数列135…之和与正方形数的关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和运用;2.难点:等差数列135…之和与正方形数的关系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2.准备正方形数和等差数列的例子;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正方形数和等差数列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等差数列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性质。

然后,呈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通过具体例子解释公式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正方形数,计算其对应的等差数列135…之和。

然后,各组汇报结果,交流解题思路。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有关等差数列135…之和与正方形数关系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
掌握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与总数的关系,运用求和公式进行分析排除,选出最佳答案。
an= 0+1×〈n-1〉= n-1
Sn=〈0+n-1〉×n÷2
=〈n-1〉×n÷2>10.4〈n-1〉
n=21,擦掉的数是20×21÷2-10.4×20=2
2÷1+1=3〈项〉,擦掉的数是第3项。
答:擦掉的数是第3项。
生:……
师:我们可以知道这等差数列的公差是0.25,那第n项是多少?
生:0+0.25×〈n-1〉=0.25〈n-1〉
师:看来同学都熟练地掌握了等差数列公式,那各项的和是多少?我们一起来
重复一下公式。前项+末项……
生:……
师:那它肯定比哪个数大?
生:27。
师:我们来凑下n等于多少比较接近27?
生:n=16。
〈 - 〉÷〈9-1〉 + ×〈10-1〉 〈 + 〉×10÷2
= ÷8 = + = ×10÷2
= = =7.5
答:这个等差数列各项之和是7.5。
〈PPT出示〉
〈先学生自行解答,老师巡视;后一起分析解答〉
三、小结:〈5分钟〉
1. 分数等差数列和整数等差数列运算方法一样。
2. 计算出来的答案要最简分数。
师:那现在我们可以知道漏加的数字是几了吗?只要用各项和减……
生:……
师:那它是第几项,请一位同学来算下。
生:……
师:如果n=17,也符合题意吗,同学们自己算下,告诉老师结果。
生:……
板书:
an=0+0.25×〈n-1〉=0.25×〈n-1〉
Sn=[0+0.25×〈n-1〉]×n÷2
= ×〈n-1〉×n>27
〈PPT出示〉
师:同学们,题中最后要求的是什么呢?
生:……
师:是的,要求的是所有项的数加起来的和,那有告诉每项的数是多少吗?生:……
师:是的,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可以通过第1项和第3项求出来,可是需要一
个个的算出来,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
生:……
师:是的,刚刚就有同学想到了,当首项加上末项乘以项数再除以2时就是各
师:是的,算出来的答案再加上1就是这个等差数列的项数。这就是这题的解
法,你们都学会了吗?
生:……
师:刚刚同学说了可以套公式,是的,之前我们已经学过,老师也教过你们公
式,公式是:〈末项-首项〉÷公差+1=项数。下面一起去巩固巩固吧。
板书:
〈 - 〉÷ +1
= ÷ +1
=7+1
=8〈项〉
答:这组等差数列一共有8项。
= ÷2 = + = ×21÷2
= = =190÷2
=95
答:等差数列各项和是95。
〈PPT出示〉
〈教师配用PPT一步步讲解演示,引导学生整理思路,从而能自行解答题目〉
练习二:〈5分钟〉
在一个等差数列里,第1项是 ,第9项是 ,共有10项。这个等差数列各项之和是多少?
〈PPT出示〉
分析:
本题和例题类似,要求的也是各项之和,那么同样通过给出的条件算出公差,再由公差算出末项;最后利用公式〈首相+末项〉×项数÷2=各项之和。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0分钟〉
一、导入〈5分钟〉
师:同学们,老师前两天看了一篇关于哈雷彗星的文章,你们猜猜这篇文章里
讲了什么内容?
〈PPT出示〉
生:……
师:好了,同学们就开始瞎猜了,老师给一个范围,与它每次出现的时间有关?
生:……
师:刚刚有一位同学说对了一半,这篇文章告诉了哈雷彗星下次出现的时间,
3. 等差数列求项数的公式是:〈末项-首项〉÷公差+1=项数
各项之和的公式是:〈首相+末项〉×项数÷2=各项之和
第二课时〈50分钟〉
一、导入〈5分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求等差数列的项数与各项之和,你们都还记得
这两个公式吗?
生:……
师:是的,求项数的公式是〈末项-首项〉÷公差+1=项数,求各项之和的公
〈一〉例题三:〈10分钟〉
在等差数列 、 、 ,…中, 是第几项?
师:这就是老师刚刚讲的题型,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给出了哪些条件?
生:……
师:是的,题中给出了一组等差数列的前几项;要我们求的是 是第几项,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等差数列中每一项都是首项+
公差×〈项数-1〉,那有告诉公差是多少吗?
项和;但同学们首项是知道,可末项呢?我们知道吗?
生:……
师:诶!对了,通过第3项-首项再除以〈项数-1〉也就是〈 - 〉÷〈3
-1〉算出公差,然后乘以项数-1,加上首项,得出的就是末项。所以知
道首项和末项后,项数和是不是出来了?
生: ……
师:不错,看来你们都学会了,那一起去练练手吧!
板书:
〈 - 〉÷〈3-1〉 + ×〈21-1〉 〈 + 〉×21÷2
但为什么老师讲只说对了一半呢?看了下面这组数据你们就会明白了。
1682年 1758年 1834年 1910年 1986年
同学们,这是在过去三百多年里,人们看到哈雷彗星的时间;看了之后你能说出哈雷彗星下次出现的时间吗?
生:……
师:有同学知道吗?其实当你们用后面一个数减去前面一个数时就会发现:1758
-1682=76、1834-1758=76、1910-1834=76、1986-1910=76;哈雷彗星每
生:……
师:对的,是没有告诉,但可以通过前面几项的数可以算出来;那一起算算吧:
- = 、 - = 。
师:现在知道了公差,那你们知道怎么算 是第几项了吗?
生:……
师:是的,就是用 减去首项 的差再除以公差 就可以知道项数。咦?是
不是还忘了什么呀?
生:项数忘了加1。
师:哦,对的,项数忘了加1。其实老师是故意的,老师发现有几位同学在上
求第5项是多少,是不是要先知道公差?题目中有告诉公差是几吗?
生:……
师:是的,题中没有直接告诉公差,但通过末项-首项再除以〈项数-1〉就可以
算出公差是多少,可是项数是几项啊?
生:……
师:嗯,一下就被你们发现了,因为在两个数中插入4个数成等差数列所以一
共是6项,这时就可以算出公差是:〈 - 〉÷〈6-1〉=
练习三:〈5分钟〉
在等差数列 、 、 、…中, 是第几项?
分析:
本题与例题相似,也是给出前面几项,要求一个数是第几项;那么也是先通过前面几项算出公差,再用 减去首项 ,用它们的差除以公差最后加上1就是项数。
板书:
- = - = 〈 - 〉÷ +1=20〈项〉
答: 是第20项。
〈PPT出示〉
〈先学生自行解答,老师巡视;后一起分析解答〉
76年才出现一次,那么下一次出现的时间就应该是:1986+76=2062年。
师:像刚刚这种情况的数列我们叫做等差数列,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今天
我们就来学有关分数的等差数列。
板书:
等差数列
〈PPT出示〉
二、探索发现授课〈40分钟〉
〈一〉例题一:〈10分钟〉
已知一组等差数列的第1项是 ,末项是 ,公差是 。这组等差数列有多少项?
分析:
本题和例题有点相似,也是在两个数中插入几个数成等差数列;那么也是要先算出公差,算出公差后再套入公式算出第三项是多少。
板书:
〈 - 〉÷〈7-1〉=2
+〈3-1〉×2=
答:第3项是 。
〈PPT出示〉
〈先学生自行解答,老师巡视;后一起分析解答〉
三、总结:〈5分钟〉
1. 求项数的公式是:〈末项-首项〉÷公差+1=项数
〈PPT出示〉
师:同学们,在题目中你得出了什么信息呢?
生:……
师:对的,题中首先告诉我们这是一组等差数列,而且还告诉了首项是 ,公
差是 ,最后一项是 ;那告诉了这么多,要求的是什么呢?有哪位同
学可以告诉老师?
生:要求的是这组等差数列一共有多少项。
师:是的,要求的是项数,那告诉这些条件对我们解题有什么帮助吗?想一想,
〈PPT出示〉
〈教师配用PPT一步步讲解演示,引导学生整理思路,从而能自行解答题目〉
练习一:〈5分钟〉
在一个等差数列里第1项是 ,末项是 ,公差是 ,这个等差数列一共有多少项?
〈PPT出示〉
分析:
本题与例题相似,都是要求项数;因为有对应公式,所以直接运用公式〈末项-首项〉÷公差+1=项数就可以了。
〈 - 〉÷ +1
=37〈项〉
答:一共有37项。
〈PPT出示〉
〈先学生自行解答,老师巡视;后一起分析解答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数学谜题,我们一起来猜猜看,第一
猜到的奖励2个大拇指哦。
老人拄拐杖〈猜数学名词一〉 垂直
〈PPT出示〉
〈二〉例题二:〈10分钟〉
在一个等差数列中,第1项是 ,第3项是 ,共有21项,求这个等差数列各项和是多少?
等差数列的特征是什么?
生:……
师:是的,两项之间始终相差同一个数也就是公差,所以说首项加上一定的公
差就会等于末项;你们知道怎么做了吗,有哪位同学可以说说你的想法?
生:……
师:对的,很棒,因为首项加上一定的公差就会等于末项也就说末项减去首项
再除以公差就会得到项数,但算出来的就是这个数列的所有项数吗?
生:……
师: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做24点游戏吧!今天我们来做个难点24点游戏,数字不能移动哦。
3 10 2 4
〈PPT出示〉
〈二〉例题四:〈10分钟〉
一组等差数列0、0.25、0.5、0.75、1……,欧拉直接用计算器相加,结果不小心漏加了一个数,求得的和是27,求漏加的数字是几?
师:一起来看看这题,谁可以告诉老师,你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