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水龙吟课件

合集下载

《-水龙吟》优秀课件自用

《-水龙吟》优秀课件自用
--杜甫《后出塞 其一》
把吴钩看了
• 看——看了又看,翻来覆去地抚摸佩在腰间的 宝剑、不断擦拭,“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 ,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摆设;这就把 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 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栏杆拍遍”
• 拍——很郁闷,很无奈,很悲愤、很压抑的情 绪。“拍遍”咚咚咚的撞击声,恰似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却无人理解自己的满腔怨愤。这 里把作者35岁正当华年,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 急切愤懑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是胸中说不 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 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莫美 随芹 鸿悲 雁黍 南 飞冀
南 宋
高铁 唱板 大铜 江琶 东 去继
东 坡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 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
“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 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 《黍离》篇。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 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 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 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他不失为 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归居田园
但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 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所以早已 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在江西上饶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
登水
建龙
康吟


辛 弃
亭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西夜 行

名师精编--《水龙吟》课件(波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1)

名师精编--《水龙吟》课件(波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1)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拓展延伸篇
提示
对于章楶原作和苏轼和作的高下,朱弁认为章词能
曲尽杨花妙处,故章词好;张炎认为苏词直是言情,非复咏
物,是借咏物来抒情,故苏词好;许昂霄则认为二词各有千 秋,各胜擅长。章词从各个方面来写杨花,开头写春末飘杨
花;次写杨花飞到各处,飞到青林、深院、珠帘,粘上春衣、
绣床;看到蜂儿、鱼儿,和在楼头远望的女子,写得很细腻。 就描绘杨花说,做到了曲尽其妙。苏词在写杨花,也在写人。 开头写杨花飘坠在路上, “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 ,是写人在 思量,也在写杨花,本于杜甫《白丝行》诗 “ 落絮游丝亦有 情 ” 。从有思联系到女子的梦中寻郎,是写人;而随风万里也 在写杨花。
知识卡片 1.文题背景 这首咏物词,当作于苏轼贬黄州时期。其间,诗人的好友
章质夫有咏杨花词《水龙吟》一首,盛传一时,诗人因依原韵
和了这首词寄去,并嘱“不以示人”。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 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
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
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元唱;章质夫词,元唱而似和韵。”苏东 坡却举重若轻,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写出了这首“和韵而似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拓展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篇
恨落花难留是写人,“一池萍碎”又是写杨花,本于杨花
落水化为浮萍的传说。最后“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把
杨花和泪水结合起来,又写杨花又写人。苏词就咏物说,写杨 花很有情似的,所以随着梦境去万里寻郎,最后化为浮萍,成
为离人泪,所以是很细致的咏物。就写人说,苏词描写思妇愁
情,梦里寻郎既不成,春又无法留住,写出思妇的愁苦,是很 好的抒情词。苏词能在曲尽事物妙处的基础上来写人物的情 思,写法应该说是高于章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 ppt课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 ppt课件

苏辛词比较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 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 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比较《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念奴娇·赤 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 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水龙吟检·登查建自康主赏学心习亭》优秀
• 遥岑远目( cén )
• 献愁供恨( gōng ) • 玉簪螺髻 ( zān ) ( jì) • 鲈鱼堪脍( kuài ) • 倩何人 ( qiàn) • 揾英雄泪 ( wèn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 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 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 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 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思考: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建 康 赏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心 亭 》 优 秀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这是魂笔有戎有
个他牵耕一马一
人 就 是
一 生 的
梦 萦 的
不 辍 ,
个 人 ,
一 生 ,
个 人 ,
.
……
牵那魂他满他
挂片牵是心是

土 地
梦 萦
一 位
想 的
一 员
呀的词都武

还 是
人 ,
是 收
将 ,
收复
复失
失地
地;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
登水
建龙康吟赏源自辛 弃心疾亭

水龙吟课件

水龙吟课件

对人性与情感的探索与表达
人性的复杂性
水龙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 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揭示了人性的 光辉和阴暗面。
VS
情感的表达
水龙吟中表达了作者对亲情、友情、爱情 等情感的深刻体验和感悟,展现了人类情 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它也倡导人 们关注情感生活,追求真挚的情感体验。
06 水龙吟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生命的短暂与珍贵
水龙吟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和珍贵的感慨,倡导人们珍惜生命, 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
社会现实的揭露
水龙吟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腐 败的批判。
理想社会的追求
水龙吟中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倡导人们关注社会现实,为建设美好社 会而努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水龙吟的词牌格律与特点
词牌格律介绍
词牌定义
水龙吟是词牌的一种,属于长调 ,一般认为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格律结构
水龙吟的格律结构通常为双调一百 零二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 有时会变格为双调一百零四字,前 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
声韵要求
水龙吟的声韵要求严格,一般要求 用入声韵,且平仄转换规律复杂。
文学价值与影响
文学价值
水龙吟作为词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 力和文学价值,成为后世词人学习和 模仿的典范。
影响
水龙吟的创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 法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
创作背景
水龙吟的创作背景通常与作者所处的时代、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密切相关。
时代背景
水龙吟的创作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氛围和时代精神。例如,辛弃 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反映了南宋时期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社 会现实。

苏轼《水龙吟》课件PPT

苏轼《水龙吟》课件PPT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画龙点睛,情中景,景中情。 • 总收全文,深化主旨 • 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
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是 离人的泪似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
•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似于不似之间,盖 “不离不即也”

对象
手法
情感

杨花
拟人 惜春之情
柳絮 比作思妇
我原本不恨杨花飞尽, 只恨西园落红满地, 愁苦花事就此消歇。 清晨,宿雨初停, 只见满池细碎的浮萍, 哪里还有杨花的踪迹? 我不禁暗暗疑心。 哎!春色原只剩三分了, 二分昨夜已零落尘土, 一分如今又跟随流水。 怎不让人怅然若失!
我寻寻觅觅、细细察量, 忽然间开始明白了, 那飞坠的哪里是杨花, 漂浮的又哪里是浮萍! 一夜宿雨,飞絮化成萍, 那千点万点, 全都是离人的眼泪啊!
苏 东 坡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 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 “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 坛骄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 八大家”领衔人物。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 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 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 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 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 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 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 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 《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 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 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 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 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 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 古绝唱得以传世。

《水龙吟》(苏轼)PPT课件

《水龙吟》(苏轼)PPT课件
作者从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的风姿隐喻思妇 的神态,想象奇特,咏物而不滞于物。
12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曰:“打起黄莺儿,莫教 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作者化用 其意。从表面上看,这几句几乎都是在写人,一 个女子的无限幽怨,呼之欲出。但细读之,又不 能不说是在写杨柳。随风飞舞、欲起旋落、似去 又还,正是柳絮飘飞的情景。黄莺儿也常常栖息 在柳梢头。作者落笔轻灵,以自己的内心体验抒 写杨柳,使之成为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
14
不恨此花飞尽, 恨西园、落红难缀。
以落红陪衬杨花,盖无论万红凋零,
抑或杨花飞尽,都意味着花事已尽,春 色将逝。“不恨”者,乃承上片“非
花”“无人惜”而言。这是表情婉曲,
不恨即恨,是不仅恨的意思。
15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作者笔锋一转,由杨花的情态转而为人的惜春伤 逝之感。“此花飞尽”,是一花之事;而“落红 难缀”,是一春之事。正如杜甫《曲江》诗云: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1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 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 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 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 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3
苏轼《水龙 吟》写杨花另辟 新境,反复诵读, 体会与章词相比 其新妙之处。
24
2020/1/15
25
创新之处:
一、避开章词的实写杨 花,而从虚处着笔,即 化“无情”之花为“有 思”之人。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水龙吟苏轼》ppt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水龙吟苏轼》ppt课件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借两个
典故,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望不见正 “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痛苦心情。章台为汉代长 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过走马章 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谓其不 欲见人,以扇自障面。后世以“章台走马”指冶游之 事。唐崔颢《渭城少年行》:“斗鸡下杜尘初合,走 马章台日半斜。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 即其一例。至于柳与章台的关系,较早见于南朝梁诗 人费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杨柳何时归,袅 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复扫长门扉。”唐代传奇 《柳氏传》又有“章台柳”故事。 这首词若有不足,当是上下片主题不一,从而造 成了形象的不集中。然而瑕不掩瑜,此词仍值用心玩 味。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借两个
典故,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望不见正 “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痛苦心情。章台为汉代长 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过走马章 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谓其不 欲见人,以扇自障面。后世以“章台走马”指冶游之 事。唐崔颢《渭城少年行》:“斗鸡下杜尘初合,走 马章台日半斜。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 即其一例。至于柳与章台的关系,较早见于南朝梁诗 人费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杨柳何时归,袅 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复扫长门扉。”唐代传奇 《柳氏传》又有“章台柳”故事。 这首词若有不足,当是上下片主题不一,从而造 成了形象的不集中。然而瑕不掩瑜,此词仍值用心玩 味。
• •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 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 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 又还被、莺呼起。 •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 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 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 是离人泪。

初中语文八年级《水龙吟》教学课件(共27张PPT)

初中语文八年级《水龙吟》教学课件(共27张PPT)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 怪石图卷》等。
创作背景
这首咏物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 第二年。章楶,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原词曰: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 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 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 盈泪。”
பைடு நூலகம்
整体感悟
赏析: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凡响,道出了杨花的 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 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 性质。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 映事物。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 效果。因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 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无 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 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代: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 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 思量却是, 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 困酣娇眼, 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 寻郎去处,
又还被、 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 恨西园、 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 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 细看来, 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杨花虽然以花为名,但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花的 印象不一样。它细小无华,既无绚目的色彩,又 • 杨花 无醉人的芬芳,实在很难真的被当成花来看待。 所以作者说它好像是花,却又不像花。词以摹写 杨花的形态开篇,间接描写,却非常传神,不仅 写出了杨花的独特物性,亦写了作者仿佛在设身 处地体验杨花的命运和际遇,空灵飘忽,奠定了 全词的风格基调。落花总会令多愁善感的人们伤 感怜惜,可是这同样负着“花”之名的杨花,任 凭它怎样飘零坠落,也没有谁在意。 一个“惜”字,有着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 惜”,反衬作者独“惜”。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杨花随风飘飞,离开家园,落在路旁。仔细思量, 虽说无情,却也有它的情思。杨花飘零,本是习见 的自然现象,但作者不说“离枝”,而言“抛家”, 不仅将其拟人化,更赋予丰富的内心世界。杨花 “抛家”远行,看似“无情”;而“傍路”又显出 内心沉重、恋恋不舍之意,是为“有思”。 苏轼信中说作此词的缘由是因为章质夫出任外官, 远离家人,自己“闭门愁断,故写其意”。因此写 杨花也就是写宦途漂泊的章质夫,写千千万万离家 远行的游子。作者一生辗转各地,对此有着真切而 深刻的体验。
•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 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曰:“打起黄莺儿,莫教 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作者化用 其意。从表面上看,这几句几乎都是在写人,一 个女子的无限幽怨,呼之欲出。但细读之,又不 能不说是在写杨柳。随风飞舞、欲起旋落、似去 又还,正是柳絮飘飞的情景。黄莺儿也常常栖息 在柳梢头。作者落笔轻灵,以自己的内心体验抒 写杨柳,使之成为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 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 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 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 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附:
水龙吟 章质夫
•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细细看来,那水中的浮萍,哪里是什么杨花; 一点一滴,分明是离人伤心的眼泪。唐人诗曰: “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作者 化用其意。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深挚饱满,蕴意无穷。 • 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 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虚中有 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情景交融。郑文焯 手批《东坡乐府》赞之“煞拍画龙点睛”。
· 注·
背景
• 本词为北宋词人苏轼所做,写于作者因为“乌台 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全词咏柳,是作者少 有的婉约词作,也是北宋时期咏物的名篇。 • 章质夫,福建蒲城人,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他 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 之作。依照别人词的原韵,作词答和,连次序也 相同的叫“次韵”或“步韵”。苏轼在一封给章 质夫的信中说:“《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 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 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云, 亦告以不示人也。”
• 从教:任凭。 •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 《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 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 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 前面既然已经写到“杨花飞尽”,这首咏物词到 这里似乎难以为继了。但作者别开生面,将词意 拓展到又一境界。清晨一场风雨过后,杨花已不 见了踪影。它在哪里呢?已化为一池浮萍,花残 身碎。 • “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 验之信然。”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并不科学。 但作为文学特别是作为抒情诗词,倒也无须拘泥。
水龍吟
——蘇軾
BY IDRIL RIVENDELL XU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 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 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 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 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 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 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 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 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 作者笔锋一转,由杨花的情态转而为人的惜春伤 逝之感。“此花飞尽”,是一花之事;而“落红 难缀”,是一春之事。正如杜甫《曲江》诗云: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 这里照应开篇“似花还似非花”,又一次将它与 花,即“落红”作了对比。杨花即使飞尽,仍旧 不是伤春者怜惜的对象。“不恨”,是承上片 “非花”、“无人惜”而言。作者写他人对杨花 的态度,表达的仍是自己对杨花命运的关注,看 似无情,实则有心。
•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 对杨花来说,家便是它离开的那棵柳树。作者由 杨花引发的联想,因而变为对柳树的想象。那纤 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 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 闭。“萦”,愁思萦回。“柔肠”,柳枝柔细。 “娇眼”,柳叶初生时,如人的睡眼初展,故称 柳眼。 • 作者从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的风姿隐喻思妇 的神态,想象奇特,咏物而不滞于物。
•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 此时的春色,假如可以三分的话,那么两分归于 尘土,一分归于流水。“尘土”,是说落花飘零; “流水”,则指杨花落水。春色已尽,由惜杨花, 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 • “春色”可分,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又高度夸张 的写法。苏轼曾多次使用,如《临江仙》“三分春 色一分愁”,《雨中花》“不如留取,十分春态, 付与明年”等。在苏轼之前,已有人这样写。如 唐代诗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 扬州”,宋初词人叶清臣的“三分春色二分愁, 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