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儒朱熹的读书六法
介绍几位名人读书的方法

介绍几位名人读书的方法一、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一共有六条:①循序渐进。
首先要按一定的次序去读书。
比如先读四书,然后再读史,这样胸中才有权衡,容易理解。
其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
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能力水平也是不同的。
其三,要打好基础,不要急于求成。
②熟读精思。
熟读也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精思就是“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
③虚心涵泳。
虚心是说读书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涵泳是说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④切己体察。
这里是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要多实践、身体力行。
⑤着紧用力。
这里说的是读书的积极性,读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有紧迫感,要勇往直前。
⑥居敬持志。
居敬强调的是读书时要精神专一,集中注意力。
持志强调的是在读书这件事上要坚定志向。
二、八面受敌法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
有个名叫王庠的人在应制举时,向苏东坡请教读书方法。
苏东坡就给他写了封回信,信中说:内容丰富的书籍就像大海一样,百宝俱全,应有尽有。
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东西都得到,只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部分。
所以,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每次读书,只须集中注意一个问题。
比如,你想研究历代兴亡治乱和明君贤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这个问题,不要再想别的问题。
又如,你想考虑史实古迹和经典文物,仍用同样的方法办理,其他以此类推。
这种“八面受敌”法读书,看起来似乎迂钝了一些,但到了学成之日,是那些涉猎者们所无法攀比的。
“八面受敌”受到后人推崇,因为它是一种高明的读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八个方面,然后各个击破,对研究成果进行加工整理,再得出结论,既深刻又全面!苏东坡在谈到他读《汉书》的经验时说:“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
朱熹的读书法则观书有感劝学

朱熹的读书法则观书有感劝学
读书法则:
1、循序渐进。
即从基础知识读起,一本本读通,读时对文献中字、词、句、篇等要逐一弄通,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有系统、有步骤地从低向高、从浅入深的进行阅读。
2、虚心涵泳。
即要仔细认真的阅读,反复自我切磋、研磨、体会、切忌马虎从事,或自以为是。
(什么是“涵泳”?“涵”,《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
3、切己体察。
即要结合思想、经验、阅历、需要,去体验文献中的意味,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4、熟读精思。
即要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和思考,深刻领会其要旨,使书中之话好象出于自己口中,其思想似如自思。
5、著紧用力。
即要聚精会神、下苦功、花大力。
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毫不松懈,刻苦用功。
6、须教有疑。
即要善于提出和解决问题,学会“质疑”,阅读要从“有疑”到“无疑”之后,才算真懂,才算掌握其实质。
观书有感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劝学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读书六法

朱熹读书六法1、循序渐进在《朱子读书法》中朱熹说:“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循序渐进,是朱熹反复强调且始终坚持的治学之方。
朱熹认为:“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所以”。
⑴小学只能教学生识一些字,做一些具体的事,从识字做事当中获得简单的基本的知识。
到了大学,就要领悟道理。
就是大学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四书》,也严格规定阅读次序:先《大学》,次《论语》、《孟子》,最后《中庸》。
文章,按一定顺序,一篇一篇地读;书,也按一定的顺序,就其内容上说,必然有其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
这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也是认知应当而且必然要遵循的。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
"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
"这是在告之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我们从中可分析出朱熹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
他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
⑵并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
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
他注解《论语》“譬如为山”时指出:“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
⑶是说学习的进步或退步,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自觉性、持之以恒的精神。
其三,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在读书上,就是读通了一本书后再去读另一本书;体现在读一本书上,就是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来读。
总而言之,“未明于前,勿求于后”。
朱熹循序渐进的读书原则,主要是强调学习要有踏实的作风,追求扎扎实实的效果。
2、熟读精思朱熹强调读书必须反复阅读,在读书的遍数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一点不能偷工减料。
门生吴伯英初见朱熹问如何读书。
朱熹的回答再简单不过:“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凡人读书,须虚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说得皮肤上,例如——食物滋味尽在里面,若只舔噬其外,而不得其味,无益也”这里,朱熹告诫门生吴伯英:书,要熟读;不可浅尝辄止。
朱熹手把手教你如何读书

朱熹手把手教你如何读书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先后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和建阳考亭聚徒讲学,并主持修复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他一生编纂了许多教材,最著名的是《四书章句集注》。
作为师者和学者的朱熹非常重视读书,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于读书有一套系统的方法论,其弟子总结为朱子读书法,内容共有六条。
循序渐进朱熹主张读书要循序渐进,意思就是读书要有一定的次序,不可以随意颠倒。
“读书之法,循序而有常”。
他推荐的读书顺序是,“凡读书,先读《语》《孟》然后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妍丑不可逃。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权衡,多为所惑。
”不仅是书的次序,句与句之间也要按照顺序读。
“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以后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上句了然后及下句,前段了然后及下段,乃能真实该读,无所不通。
”这样扎扎实实地读懂每一句,才不至于囫囵吞枣,读而不通。
推及教育,孩童的学习也是阶段性的。
“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清洁,次及读书写字及杂细事宜,皆当所知”然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熟读精思所谓熟读,就是要把书本背的烂熟,接近于感性认识;所谓精思,就是要反复思考书中蕴含的意味,接近于理性认识。
朱熹说:“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
若读而不思,必不知其意味,若读的熟而又思的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两者相结合,书就算读通透了。
朱熹要求熟读书本,“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久不忘”,他强调读书要读够遍数,“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自是强一百遍时”,以至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在他看来,熟读有助于理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朱熹的读书方法

朱熹的读书方法宋朝朱熹生平简介他是南宋时期的人,出生于1130年,享年70岁,是福建尤溪县人。
他的父亲在没有生他之前去卜卦算前程,算命的是这样回复他的:你啊,贫富都这样,但是你生的儿子堪比孔子。
他的父亲就回去了,第二年生他的前一天家门前的两座大山起火反而呈现祥瑞之兆,便给他取名熹,意为喜火的意思。
朱熹从小就有过人之处,作学问总会问到根处。
四岁时指着天上的星星问他父亲星星属于哪里的?他父亲说是属于天。
他又问那么天属于哪里?他父亲蒙住了。
儿童时期有他父亲悉心教学,不过朱熹的父亲在他十岁时就过世了,把他托付给自己的朋友照顾。
他父亲的朋友对他们一家人很好,还在自己的住处旁特意为他们一家人盖了一座房子,方便照顾。
朱熹父亲朋友对他的影响不少,他接触了佛、道、儒学。
成年以后考中进士做了官,当了几年官发现目前朝廷推崇的文化使人懒惰,朱熹就弃官拜名人为师寻找超脱之道。
他办了很多的学校,同时专研学问,是第一个把四书结为一体的人。
他还创造了理学,他的理又可以解释为太极。
他还写了很多警示后人如何读书的金玉良言,这些在他的诗词中都可以看出。
朱熹有圣人之风,被称为另一个孔子。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发明的二十四字朱子读书法是最有影响力的古代读书方法,这内容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二十四字对后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只要照着朱子的这几条方法严格要求自己,就能很快的掌握书中的知识。
循序渐进是朱熹特别强调的一条,读书一定要从基础开始由浅入深,切不可马马虎虎、急于求成。
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符合自己的认知规律,逐字逐句反复研究。
只有扎扎实实的掌握了书中的基础知识,才会对书中的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熟读精思,即读书不仅要通读,还要熟练,熟练之后还要会思考,达到眼、脑、心的结合,才会领略书中的要旨,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差不多一个意思。
虚心涵泳,即读书要仔细揣摩书中所表达的意思,遇到不懂得问题,不要随波逐流,认真思考后,再得出结论,接着对这些问题和答案认真专研,反复咀嚼。
朱熹教你“二十四字”读书法

朱熹教你“二十四字”读书法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他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
他在读书方法上,总结归纳“二十四字”阅读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
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晓。
不若退步,却看得审。
”字字堪称经典,爱读书的你不妨多学学!朱熹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夜合花图朱熹去世后,他的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成为“朱子读书法”六条,见于《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六条的内容如下:1、循序渐进朱熹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梅竹双雀图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
他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
并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
▲瓦雀栖枝图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
他注解《论语》“譬如为山”时指出:“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朱熹读书法

朱熹读书法中国古代学者对如何读书有不少论述,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朱熹读书法。
朱熹一生读书万卷,学识广博。
他的读书方法有六条:1 循序渐进;2 熟读精思;3 虚心涵泳(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杜撰前人的学说);4 切已体察;5 着紧用力(发愤努力、抓紧时间);6 居敬持志(专心、沉静)。
后人把这六条称为“朱熹读书法”。
苏轼读书法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向求教于他的人介绍了一条读书经验:“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意思是每一次读书只带着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去研究,不要涉及旁的问题。
他读《汉书》时列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贷等若干方面,每读一遍研究一个方面的问题,几遍读下来,对这几个方面都有了比较精深的理解。
苏轼的这种读书方法,得到了不少后人的赞同,人们称之为“八面受敌”的读书法。
语文味的限度与超越语文味,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研究的高频用词,体现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其的钟爱。
但语文味的教学理论,存在怎样的局限,以及如何超越它却缺少关注,有加以探讨的必要。
一、语文课程标准视野下“语文味”限度的观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课标中的“还”字的使用可以看出,假如要分清语文课程的轻重主次的话,语文课程目标是以语文能力为重,以审美情趣为轻;以语文能力为重,以审美能力为轻。
以课标视野观照“语文味”,可以看出“语文味”的局限是明显的。
㈠从“语文味”的探索与实践看限度在当代,较早以“味”解语文的,据笔者所知,是陈本源先生,1991其发表在《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的《谁解其中味——谈古代语文教育中关于“味”的理论》一文,明确把“味”和语文联系起来:“古人使用的‘味’这个范畴,在语文教育的领域里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基本含义。
朱熹“二十四字”读书法

朱熹“⼆⼗四字”读书法朱熹“⼆⼗四字”读书法宋朝著名学者朱熹,⼀⽣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学、乐律以及⾃然科学,均有研究。
他在读书⽅法上,总结归纳出⼆⼗四字阅读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涵泳、切⼰体察、着紧⽤⼒、须教有疑”。
宋朝著名学者朱熹,⼀⽣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学、乐律以及⾃然科学,均有研究。
他在读书⽅法上,总结归纳出⼆⼗四字阅读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涵泳、切⼰体察、着紧⽤⼒、须教有疑”。
朱熹的这“⼆⼗四字”阅读法,实质上谈的是⼀种精读⽅法。
◎循序渐进︰从基础知识读起,⼀本本读通,读时对⽂献中字、词、句、篇等要逐⼀弄通,有系统、有步骤,从浅⼊深进⾏阅读。
◎熟读精思︰要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和思考,深刻领会其要旨,使书中的话好像出于⾃⼰⼝中,其思想似如⾃思。
◎虚⼼涵泳︰要仔细认真的阅读,反复⾃我切磋、研磨、体会、切忌马虎从事,或⾃以为是。
◎切⼰体察︰要结合思想、经验、阅历、需要,去体验⽂献中的意味,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的道理。
◎着紧⽤⼒︰要聚精会神、下苦功、花⼤⼒。
如逆⽔⾏⾈,不进则退。
◎须教有疑︰要善于提出和解决问题,学会“质疑”,阅读要从“有疑”到“⽆疑”之后,才算真懂,才算掌握其实质。
要善于提出和解决问题,学会“质疑”,阅读要从“有疑”到“⽆疑”之后,才算真懂,才算掌握其实质。
朱熹特别强调“循序⽽渐进”。
打开书本,切不可狼吞虎咽,否则,只能是⾷⽽不知其味。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
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
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疏易凌躐之患矣。
”也就是说要⼀个字⼀个字地弄明⽩它们的涵义,⼀句话⼀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
前⾯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的。
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
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晓。
不若退步,却看得审。
”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才可以获得扎实的学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代大儒朱熹的读书六法,你掌握了吗?
本文原标题为《朱熹的读书六法》
中国历史上,因勤学苦读而成名成家者多如繁星,而将读书作系统研究并形成著述的,则凤毛麟角,朱熹是其中的佼佼者。
朱熹一生,勤奋好学,著作等身,据对《朱子全书》的统计,他流传至今的作品字数多达1400多万字。
关于如何读书的著述,在朱熹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所占比例甚少,但他总结的读书方法,经过弟子和后人的整理,却成为了一本厚厚的《朱子读书法》。
朱熹“读书破万卷”,他的读书法来源于他丰富的读书经验,却又浅白易懂,正如钱穆先生在《学龠》一书中所说:“朱子教人读书法,其实人人尽能,真实平易,而其陈义之深美,却可使人终身研玩不尽。
”平易到什么程度?此书开篇一段话充分说明问题。
学生陈希周问朱熹读书修学之门,朱熹说:“所谓读书者,只要理会这个道理,治家有治家道理,居官有居官道理,虽然头面不同,然只是一理。
如水遇圆处圆,遇方处方,小处小,大处大,然只是一水尔。
”多么浅近而通俗易懂的话语。
朱熹读书,总结过六则读书方法,后人谓之“朱子读书六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此读书六法因为其简易适用,故成为了历代许多读书人屡试不爽的读书妙法,流传甚广。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读书要讲究次序,读一本书如此,读一个合集或了解一段时期的历史也应如此。
而且,这个“序”,还不完全是书本目录的顺序,更多的是知识层级和理解程度之“序”,由浅入深、由易入难。
所谓“熟读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语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书若不反复读,难免浮光掠影,理解肤浅,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但熟读而不在气定神闲之时细细玩味和思索,则读过的内容,即便字字珠玑、微言大义,也会如风过耳。
熟读停留于了解,精思则至于理解。
读书止于了解而不能理解,如同掘井至半,每每无功而返。
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
所谓“虚心”,是朱子鼓励人以虚怀若谷的心态对待读书,对于其中的内容和观点,不要先入为主,以己度人,甚至穿凿附会。
对于某一问题,即便众说纷纭,也要虚心以待。
朱熹解释说:“所谓涵泳者,只是仔细读书之异名也。
”“涵泳”是“虚心”的落脚点,即读书要反复咀嚼,细细玩味,天长日久,必有真知。
对于“切己体察”,朱熹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意思是,读书不能一味地在纸上寻求义理,需要联系自身来推寻探究。
自己还不能理解的,圣人早就阐述过,我们只有在圣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去推究,才能日益精进,有
所收获。
否则,哪怕“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也不过一台“复读机”,终无法融会贯通。
“着紧用力”,自然是指读书当下功夫、花力气,但朱熹所谓下功夫,并非稍作努力的层次,而是超乎常情的努力、超乎常人的功夫。
他说:“读书时当将此心葬在此书中,行住坐卧,念念在此,誓以必晓彻为期。
外面有甚事我也不管,只一心在书上。
”又说:“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
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骨筋?直要抖擞精神,莫要昏钝,如救火、治病然,岂可悠悠岁月?”读书要紧迫到什么程度?如救火,如治病,一刻也不能耽搁。
对于“居敬持志”,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
”真正要把书读好,达到至精的上乘境界,便须居敬持志。
“居敬”,有恭敬之意,亦有安静之意(敬又通静),就是读书要排除杂念,专心致志,心静则诚,心诚则灵。
学生问朱熹“敬如何地持”,朱熹回答:“只是要收敛此心,莫令走作(放逸)而已。
”
至于“持志”,便是对待读书要如其他大事业、大学问一样,要有理想、有目标、有志向,迈着朝圣者坚定的脚步,十年如一日地朝着目标奋进,才能有所成就。
对此,朱熹说得极为简单:“立志不定,如何读书?”又说:“看文字须此心在上面,若心不在,便是不曾看相似。
所谓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
”
其实,无论“持志”也好,朱熹总结的“读书六法”也罢,方法浅近,贵在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