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们有好的读书学习习惯,他的学生们将他的读书方法总结为“六
朱熹读书六法

朱熹读书六法朱熹(1130—1200)字元晦,是我国南宋时期很有影响的理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吸收前人经验,总结自己经验,对于如何教人读书,提出过不少有益的见解,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他去世后不久,他的弟子们把他的意见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到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1)循序渐进。
朱熹主张读书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由易到难,讲究次第,扎扎实实,步步为营。
“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
”(《学规类编》)他说:“以二书言之(指《论语》、《孟子》),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
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朱熹告诫人们:读书不要急于求成,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这个顺序是:第一,先读基础的、容易把握的书。
第二、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
第三、从字句、章节、篇章依次读起,把前面的弄懂后,再继续读下去。
(2)熟读精思。
读书必须记得背得,仔细推敲、琢磨其意。
“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旨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
”(《朱子大全·读书之要》)。
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
熟读成诵,使学习内容烂熟于胸,这在人的成长、精神发育的一定阶段是非常必要的。
读书反复读,读一遍与读十遍,收获是不同的。
读书时还要有怀疑精神,要在人无疑处提出问题方算有功夫。
(3)虚心涵泳。
读书需要虚心,不要因已形成的思想观点而影响对读之书内容的掌握,把“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其有不合,使穿凿之使合”,是没有好处的。
即不要带着自己的看法去读书,避免先入为主。
应当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要自己的思路随着书中的意思走。
遇到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说法时,应平心静气的玩味,不要匆匆下结论。
[原创]朱子读书法
![[原创]朱子读书法](https://img.taocdn.com/s3/m/dac1afd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4c.png)
朱子读书法元四明程氏辑. 程名端礼. 号畏斋.端礼窃闻之朱子曰:为学之道,莫先於穷理。
穷理之要,必在乎读书。
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则又在於居敬而持志。
此不易之理也。
其门人与私淑之徒,会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序其要,定为读书法六条如左。
弘谋按朱子自定读书之法。
一曰循序渐进。
一曰熟读精思。
二者固尽其要。
而此六条者. 则後人集其说而推明之者也。
考庆源辅氏.先以居敬持志。
次及循序渐进。
而江东书院讲义. 则先之循序渐进。
而以居敬持志终焉。
夫居敬持志. 固循序致精之本。
但在初学.似难遽责之使然。
莫若先引以朱子之所自定。
然後进之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著紧用力。
而终之以居敬持志。
则由是以渐进於大学。
於为学之序似较顺。
故是编采程氏所辑。
而辅氏之说。
则俟善学者参观而自喻之。
循序渐进。
朱子曰。
以二书言之. 则通一书而後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 篇章句字。
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
量力所至而谨守之。
字求其训。
句索其旨。
未得乎前. 不敢求乎後。
未通乎此. 不敢志乎彼。
如是. 则志定理明. 而无疏易陵躐之患矣。
若奔程趁限。
一向趲著了。
则看犹不看也。
近方觉此病痛不是小事。
元来道学不明。
不是上面欠工夫。
乃是下面无根脚。
其循序渐进之说如此。
熟读精思。
朱子曰。
荀子说诵数以贯之。
见得古人诵书。
亦记遍数。
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
真道学第一义。
遍数已足. 而未成诵。
必欲成诵。
遍数未足.虽已成诵。
必满徧数。
但百遍时. 自是强五十遍。
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
今人所以记不得。
说不去。
心下若存若亡。
皆是不精不熟。
所以不如古人。
学者观书。
读得正文。
记得注解。
成诵精熟。
注中训释文意。
事物名件。
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 如自己做出底一般。
方能玩味反覆。
向上有通透处。
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
虚心涵泳。
朱子曰。
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
既虚了. 又要随他曲折去。
读书须是虚心方得。
圣贤说一字是一字。
自家只平著心.去秤停他。
都使不得一豪杜撰。
今人读书. 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 却将圣贤言语来凑。
朱熹读书六法

朱熹读书六法1、循序渐进在《朱子读书法》中朱熹说:“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循序渐进,是朱熹反复强调且始终坚持的治学之方。
朱熹认为:“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所以”。
⑴小学只能教学生识一些字,做一些具体的事,从识字做事当中获得简单的基本的知识。
到了大学,就要领悟道理。
就是大学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四书》,也严格规定阅读次序:先《大学》,次《论语》、《孟子》,最后《中庸》。
文章,按一定顺序,一篇一篇地读;书,也按一定的顺序,就其内容上说,必然有其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
这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也是认知应当而且必然要遵循的。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
"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
"这是在告之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我们从中可分析出朱熹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
他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
⑵并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
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
他注解《论语》“譬如为山”时指出:“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
⑶是说学习的进步或退步,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自觉性、持之以恒的精神。
其三,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在读书上,就是读通了一本书后再去读另一本书;体现在读一本书上,就是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来读。
总而言之,“未明于前,勿求于后”。
朱熹循序渐进的读书原则,主要是强调学习要有踏实的作风,追求扎扎实实的效果。
2、熟读精思朱熹强调读书必须反复阅读,在读书的遍数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一点不能偷工减料。
门生吴伯英初见朱熹问如何读书。
朱熹的回答再简单不过:“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凡人读书,须虚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说得皮肤上,例如——食物滋味尽在里面,若只舔噬其外,而不得其味,无益也”这里,朱熹告诫门生吴伯英:书,要熟读;不可浅尝辄止。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元四明程氏辑. 程名端礼. 号畏斋.端礼窃闻之朱子曰:为学之道,莫先於穷理。
穷理之要,必在乎读书。
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则又在於居敬而持志。
此不易之理也。
其门人与私淑之徒,会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序其要,定为读书法六条如左。
弘谋按朱子自定读书之法。
一曰循序渐进。
一曰熟读精思。
二者固尽其要。
而此六条者. 则後人集其说而推明之者也。
考庆源辅氏.先以居敬持志。
次及循序渐进。
而江东书院讲义. 则先之循序渐进。
而以居敬持志终焉。
夫居敬持志. 固循序致精之本。
但在初学.似难遽责之使然。
莫若先引以朱子之所自定。
然後进之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著紧用力。
而终之以居敬持志。
则由是以渐进於大学。
於为学之序似较顺。
故是编采程氏所辑。
而辅氏之说。
则俟善学者参观而自喻之。
循序渐进。
朱子曰。
以二书言之. 则通一书而後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 篇章句字。
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
量力所至而谨守之。
字求其训。
句索其旨。
未得乎前. 不敢求乎後。
未通乎此. 不敢志乎彼。
如是. 则志定理明. 而无疏易陵躐之患矣。
若奔程趁限。
一向趲著了。
则看犹不看也。
近方觉此病痛不是小事。
元来道学不明。
不是上面欠工夫。
乃是下面无根脚。
其循序渐进之说如此。
熟读精思。
朱子曰。
荀子说诵数以贯之。
见得古人诵书。
亦记遍数。
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
真道学第一义。
遍数已足. 而未成诵。
必欲成诵。
遍数未足.虽已成诵。
必满徧数。
但百遍时. 自是强五十遍。
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
今人所以记不得。
说不去。
心下若存若亡。
皆是不精不熟。
所以不如古人。
学者观书。
读得正文。
记得注解。
成诵精熟。
注中训释文意。
事物名件。
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 如自己做出底一般。
方能玩味反覆。
向上有通透处。
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
虚心涵泳。
朱子曰。
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
既虚了. 又要随他曲折去。
读书须是虚心方得。
圣贤说一字是一字。
自家只平著心.去秤停他。
都使不得一豪杜撰。
今人读书. 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 却将圣贤言语来凑。
朱熹手把手教你如何读书

朱熹手把手教你如何读书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先后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和建阳考亭聚徒讲学,并主持修复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他一生编纂了许多教材,最著名的是《四书章句集注》。
作为师者和学者的朱熹非常重视读书,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于读书有一套系统的方法论,其弟子总结为朱子读书法,内容共有六条。
循序渐进朱熹主张读书要循序渐进,意思就是读书要有一定的次序,不可以随意颠倒。
“读书之法,循序而有常”。
他推荐的读书顺序是,“凡读书,先读《语》《孟》然后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妍丑不可逃。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权衡,多为所惑。
”不仅是书的次序,句与句之间也要按照顺序读。
“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以后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上句了然后及下句,前段了然后及下段,乃能真实该读,无所不通。
”这样扎扎实实地读懂每一句,才不至于囫囵吞枣,读而不通。
推及教育,孩童的学习也是阶段性的。
“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清洁,次及读书写字及杂细事宜,皆当所知”然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熟读精思所谓熟读,就是要把书本背的烂熟,接近于感性认识;所谓精思,就是要反复思考书中蕴含的意味,接近于理性认识。
朱熹说:“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
若读而不思,必不知其意味,若读的熟而又思的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两者相结合,书就算读通透了。
朱熹要求熟读书本,“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久不忘”,他强调读书要读够遍数,“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自是强一百遍时”,以至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在他看来,熟读有助于理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朱熹读书六法的启示

朱熹读书六法的启示
朱熹读书六法的启示
循序渐进。
朱熹主张读书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由易到难,讲究次第,扎扎实实,步步
为营。
他告诫我们读书不要急于求成,先读基础的、容易把握的书,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从字句、章节、篇章依次读起,把前面的弄懂后,再继续读下去。
要扎扎实实地踏实
地学习。
熟读精思。
读书必须记得背得,仔细推敲、琢磨其意。
熟读成诵,使学习内容烂熟于胸,这在人的成长、精神发育的一定阶段是非常必要的。
读书反复读,所谓“读书百遍其
义自见”。
读书时还要有怀疑精神,要在人无疑处提出问题方算有功夫。
虚心涵泳。
读书需要虚心,不要带着自己的看法去读书,避免先入为主。
应当仔细揣
摩读者的意思,边读边思考,要让自己的思路随着书中的意思走。
遇到同一个问题的不同
说法时,应平心静气的玩味,不要匆匆下结论。
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书中的深意。
切己体察。
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而不是尽信书,只
注重纸上功夫,如此才能体会书中的真正含义。
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
着紧用力。
读书需要制定合理的一个目标,并围绕目标
坚持不懈地努力。
读书也不可漫不经心、游手好闲,而需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居敬持志。
读书时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保持一种恭谨的心态,做到心正、意诚,而且能立志专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020云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朱子读书法,朱熹教你怎样“读书”

2020云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朱子读书法,朱熹教你怎样“读书”随着冬季的到来,2019年云南教师招聘考试已经逐渐接近尾声,2020云南教师招聘考试进入了备考阶段;在此,云南中公教育和备考的小伙伴聊一聊朱子是如何读书的,希望大家也能看一看,说不定他的阅读方法对自己有帮助呢!朱子读书法,在我们教育学中是需要大家重点理解的一个知识点,主要包含了六条内涵: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局敬持志。
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
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
循序渐进;它包含三个意思:第一,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
他提出读书次第即读何书之次第,“凡读书,先读《语》《孟》然后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妍丑不可逃。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权衡,多为所惑。
”不仅读何书有一个次第的问题,就是读同一本书也存在次第的问题。
“上句了然后及下句,前段了然后及下段,乃能真实该读,无所不通。
”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正好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
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总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即量力性原则。
从心理学的角度,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不仅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水平有差异,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人的能力水平也是不同的。
所以,应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制定学习计划。
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朱熹将一个人受教育的阶段分为童蒙,小学,大学。
而这三阶段的划分也是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
综上所述,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有利于让知识结构层次化,也符合心里学中“认识材料的系列位置影响记忆效果,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作用。
”熟读精思;读书还有巩固性原则,即既要熟读成诵,又能精于思考。
有些人读书“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
他提出,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朱熹读书六法

朱熹读书六法朱熹的教育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第一,重视基础教育;第二,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明人伦”;第三,讲究教育方法。
今天主要介绍下朱熹的读书六法。
对于怎样读书,朱熹十分重视,并发表了许多意见,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他去世后不久,他的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编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响。
“朱子读书法”六条的内容如下:(1)循序渐进。
学习应该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2)熟读精思。
朱熹强调读书必须反复阅读,在遍数上不能打马虎眼。
不仅要能够背熟,而且要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
(3)虚心涵泳。
读书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
这里的“虚心”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谦虚,而是说“知识归零”,要把自己以前那些已有的一知半解的知识,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排除掉,不带任何偏见地去学习。
这里的“虚”是动词,如果人的思想是个房子,在往房子里搬东西之前,先要把里面的破烂玩意儿全清扫干净,让它成为干净的空屋子,然后再把好东西往进搬。
(4)切己体察。
读书的时候要联系自我,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高上,这是儒家提倡“求诸己”,讲究自律的思想体现。
如果读书只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或是为了获取教训别人的材料,或者仅仅是为了考试混文凭,也就丧失了本义(5)着紧用力。
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要努力。
朱熹将读书比做“撑上水船,一篱不能放(6)居敬持志。
“居”就是保持在一种恒定的状态,如果我们常说什么事情“变动不居”,就是说它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但是,学习不能这样,学习要“居敬”,就是要保持对知识的敬畏持志,就是要有坚定的志向。
【多选题】朱熹特别重视读书的方法,提出主子读书六法,以下属于朱子读书方法的是( )。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切己体察D.深造自得【答案】AC。
解析:朱子读书六法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选项B是孔子的教学方法;D是孟子的教学方法,故不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们有好的读书学习习惯,他的学生们将他的读书方法总结为“六怎样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孟利红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书的习惯,那可真叫终身受益。
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成长的人。
如果一个人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他就是一个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所以说,从小应养成读书的习惯。
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已经一年多了,一年多下来我发现个别学生不爱读书,课堂上老师给时间读这类学生不是看着别人读就是发愣,连嘴也不张,集体检查朗读时这类学生不看书张着嘴随声附和,单独检查朗读时却不会读,尽管我时常督促着也未见好效果。
这种现象是我很无奈,后来我翻阅了一些教学杂志,也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是在模仿中长大。
日本教育学家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父母要是喜欢看书,孩子两三岁就拿着书。
虽然方向都拿倒了,他也拿着书,他要模仿。
我从电视中看到鲁豫与童话大师郑渊洁谈话,郑说,要培养孩子爱读书,做父母的哪怕不喜欢看书,你每天要看书报,哪怕是装模作样。
这样,你的孩子才会受到熏陶,才会爱上书,才会爱看书,与书交朋友。
营造一个读书的气氛,家里什么地方都要有书,你家的厕所里面也有书,有一本小画册,有一本什么小杂志之类的好看的,就是孩子床头边啊,什么桌子上啊,沙发边啊,都要有书。
要经常和孩子讨论书,讨论读书的体会心得,影响孩子,这个是潜移默化的,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读书不像上课一样有计划,他往往是很偶然的状态下拿到这本书,突然兴趣所致,拿到那本书了。
双休日,可带孩子逛书店,让孩子在书店里呆上半天,就在那里看书。
根据孩子的年龄提供不同的书,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所以专家人为,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读的书可以以图为主,标有拼音。
这样的书,情节简单,还有幽默童话,生活故事,卡通,动画片。
这比较适合一二年纪。
小学三四年级,可以读一些深刻的童话,有趣的,像科学童话与故事,伟人故事与历史,还有儿童报刊。
小学五六年纪,可以读一些漫画,寓言,儿童小说,儿童报告文学,科幻小说,探险小说故事,少儿的百科全书等等。
在小学什么方法读书最合适呢?就是让孩子朗读,用朱熹的话来说叫读书。
什么叫读书呢?那就是大声的朗读,而且要求不可误一字,不可读错一个字,不可读倒一个字,不可读少一个字,不可读多一个字。
这对孩子是一个极好的训练。
做父母你得很有兴趣听孩子读。
朗读,这有助于孩子体会树种的这种奥妙,你可以和孩子轮流读。
我想这样家庭也会其乐融融。
孩子虽然理解力低,但记忆力强,还可以让他们背一些唐诗宋词,孩子不懂的东西背下来也有用。
虽然一时不太理解,但他大脑里有储存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理解。
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总之,如果小学阶段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终生有享受不完的利息。
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上下功夫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50年前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呢?一、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包括哪些内容,使他们心中有数。
一般来说,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有:①爱读书、多读书;②一边读一边想;③认真做读书笔记;④经常使用工具书。
良好的写作习惯主要有:①勤于积累写作素材;②勤于思考,勤于动笔;③重视修改;④认真书写。
其次应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的重要意义。
通过古今中外和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向学生说明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对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作用,增强形成习惯的意识性,提高其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三,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好的事,不是教师一号召,学生一注意就能办到的事。
必须树立长期坚持的观念,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制度。
比如自我约束机制,同学之间相互监督机制,教师、家长的监督机制,定期不定期组织评比,给予恰当的表扬和批评,形成竞争局面。
第四,教给方法。
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和写作方法对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
比如,要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首先要使学生知道读书笔记有几种,每种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作用;其次要教给学生各种写法。
二、要靠反复的严格训练。
叶圣陶先生讲:“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
”这就是说,反复的严格的训练是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的最根本的保证。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靠阅读实践中的反复严格训练形成的。
为了使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好习惯,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爱读书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爱读书;或由教师介绍名家名篇,使学生领略文章语言的无穷奥妙;或让爱读书的学生现身说法,以此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把读书看作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经常组织开展多读书、争先进活动,激励学生爱读书、多读书,形成良好的风气,久而久之,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就会养成。
为了使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多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同时要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动脑子读书。
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一边读一边想的机会,多进行独立阅读。
凡是学生能通过一边读一边想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要经常鼓励那些勤动脑、多思考,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学生,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进而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
常言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
培养学生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对学生来说是受益无穷的。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到了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那么在阅读实践中要注意运用,随时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如好词好句,精彩片断等,产生的想法、体会,悟出的道理等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运用。
为了激励学生认真做读书笔记,教师要经常组织展览、评比、介绍经验等活动,鼓励学生长期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样更有利于形成习惯。
经常使用工具书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了使学生养成这种习惯,也要坚持反复训练。
工具书要装书包、进课堂,预习要求必须使用工具书。
凡是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或理解不准的词语都要通过查字典来解决。
课堂上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练习使用工具书查字词,课下作业中也要设计这方面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经常使用工具书,逐渐就会成为自觉行动。
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养成更在于多练。
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是搞好作文教学的第一关,所以使学生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不但要学会文章中的写作知识,如开头、结果、照应、过渡等,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握好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练习写作。
如学习了《落花生》一课,可让学生练习记叙自己一家人针对某一个问题的谈话,并学会抓住主要谈话内容写的方法。
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可让学生进行描写内心活动的练习。
学习《草原》一课,可让学生进行环境描写的练习。
更多的是要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大量积累写作素材。
其次要养成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
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说过:“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
”生活是取之不劲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的源泉,要教给学生观察、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形式要灵活多样,这对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勤于思考、勤于动笔是良好写作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有勤于思考,才能把看到的、听到的、感性的东西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变成理性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勤于动笔才能熟练,熟才能生巧。
想写好文章,非多练不可,不放弃任何写作机会,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写作机会,鼓励学生多动笔。
重视修改也是良好的写作习惯之一。
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好文章都是作者反复修改过的,小学生学写作更要重视修改,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要反复看,反复读,仔细推敲,直到最满意为止。
认真书写是良好的写作习惯中必不可少的。
为了培养这方面的习惯,教师要从严要求,错别字要改,潦草的字要重写,书写整洁的要大力表扬,书写差的要严肃批评,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认真书写的重要性,形成认真书写光荣,不认真书写可耻的风气。
1宋明理学”的代表人是:? A、庄子? B、墨子? C、荀子? D、朱熹和王阳明我的答案:D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哪个阶段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库”:? A、先秦子学? B、两汉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我的答案:A“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能用这么少的文字来概括表达一种哲学的全貌。
”这其中的“文字”指的是下列哪部作品:? A、《金刚经》? B、《论语》? C、《道德经》? D、《南华经》我的答案:C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不仅仅是儒家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横向讲有儒道释三家,其中儒释两家双峰对峙,兼济互补。
X “紫气东来三万里,青牛西去五千言”指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我的答案:A《道经》第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中“两者”指:? A、道和明? B、无名和有名? C、又常和无常? D、有和无我的答案:D下列哪章被称为“道论之纲”:? A、《道经》一章? B、《道经》二章? C、《道经》三章? D、《道经》四章我的答案:A“道”的“不可言说性”指的是他的:? A、神秘性? B、复杂性? C、哲学性? D、科学性我的答案:D在解读《道德经》时,文章的意思会随着断句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需注意。
“道”具有恒常性,所以它是恒久不变的。
×下列哪部书被分为道教商务最高经典:? A、《古兰经》? B、《玉皇经》? C、《南华真经》? D、《道德经》我的答案:D “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二个“道”的意思是:? A、一种哲学思想? B、说? C、道路√我的答案:B《道德经》的前37章称为《道经》;第38章到81章称为《德经》。
√在《道德经》的众多版本中,现在我们读的一般是通行本。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中”言的意思是:? A、说话? B、言语? C、发号施令? D、言传身教我的答案:C“常使民无知无欲”中“知”的意思是:? A、知识? B、知道? C、了解? D、智慧我的答案:D“道冲,或用之或不盈”中“盈”的意思是:? A、满? B、充盈? D、尽我的答案:D《道经》第二章论述了事务的相对性、辩证性及为政的重要原则:无为、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