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读书

合集下载

朱熹关于读书名言50句

朱熹关于读书名言50句

朱熹关于读书名言50句朱熹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宋代四大儒家思想家之一。

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与读书相关的名言,下面是一些精选的朱熹关于读书的名言。

1. 知识的积累就是不断地读书。

2.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读书之法也。

3. 活读不如死读。

4.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堕落,谦虚的读书态度才能有所收获。

5. 读书的人,先要养身,然后常谦德,再乐於施。

6. 学问非盗贼所夺也,有志者自死未遑也。

7. 读书如学步,学走路一样,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8. 窥万象于一纸之中,学海无涯苦作舟。

9. 身心愉快而有益,方不枉读书。

10. 读书必须仔细、细心地去琢磨。

11. 知识的增加使人变得谦虚,越读越知道自己的无知。

12. 读书能够使人反躬自省,认识自己的不足。

13. 读书应该以德为先,读书的目的是提高个人修养,而不是追求名利地位。

14. 好学不倦,读书使人不断进步。

15. 一定要有坚定的目标,方能取得学习上的成果。

16. 不求有瑕疵者,但求无遗漏。

17. 学问的丰富是需要时间和耐心去积累的。

18. 读书要学会专注,沉浸在文字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19. 用心读书,方能学以致用。

20. 读书应该抱着虚心的态度,尊重每一位前辈的智慧。

21. 耐着性子读书,方能有所收获。

22. 读书不求速成,只求深思熟虑。

23. 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固步自封。

24. 读书是为了格物致知,真正理解和把握书中的精神。

25.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还要修身养性。

26. 读书要面面俱到,不要只局限于一种类型的书籍。

27. 读书是为了使自己更加高尚,而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摆。

28. 读书应该持之以恒,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29. 读书要多用脑,多思考问题。

30. 读书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最新的知识。

31. 活着就要读书,读书是将人生过得更加有意义的途径之一。

朱熹写过的有关读书的诗

朱熹写过的有关读书的诗

朱熹写过的有关读书的诗在以下诗句中,朱熹写过关于读书的诗:
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爱因斯坦步,读书须自觉。


3、“志要天下异,书熟方知良。


4、“绿暗中了箇,读书乃处心。


二、《九思》
1、“慎言其所略,读书以观其言。


2、“慎思其相近,书中何所短。


3、“珍重经史赋,文章以明知识。


4、“务须辨其良,自明书之妙。


三、《慎记静坐》
1、“读书辩文志,博闻慎记录。


2、“比书论三古,发明朗其路。


3、“务令深其义,静坐信其语。


4、“慎言其所记,真传以明读。


四、《学遵》
1、“学而不思,则罔之有效。


2、“多谋其事,读书乃辅佐。


3、“书卷是活计,慎勿漫弃之。


4、“细究其目的,思维尽归于书。


五、《作诗怀王士文》
1、“楚民甚喜乐,心志读书存。


2、“得知世间宜,务必多研习。


3、“审释今古言,慎学非朽言。


4、“以文章助我,心中和平存。

”。

朱熹写的关于读书的诗

朱熹写的关于读书的诗

朱熹写的关于读书的诗
1、《观书有感(其一)》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2、《劝学诗》南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3、《读书要三到》南宋:朱熹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读书之要朱熹文言文

读书之要朱熹文言文

读书之要朱熹文言文《读书之要》是朱熹写的一篇文言文,以下是原文及翻译:【原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大抵读书的要诀在于先熟读经文,使书中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口中一般。

然后继续深入精思,使书中的义理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心里一样。

这样之后读书自然会有所领悟。

对于经文的义理有疑问的地方或者有不同的学说相互对立时,也要虚心静虑地加以思考分析比较,以便确定其是非真伪。

如果先认定一种说法是正确的而对其余的说法加以否定排除的话,那么很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然后再用各种不同的说法互相质疑诘难,寻找其正确的地方加以肯定和推敲,这样就能够获得比较正确的结论。

大体上说就是要慢慢地加以思考和分析,不急于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的时候必须先将桌椅等家具安放整齐并保持洁净端正的状态。

然后将书籍整齐地摆放并坐好身体对准书籍的文字端端正正地加以阅读。

阅读时必须要仔细缓慢地看字并仔细加以分析、诵读时要字字响亮、音节分明、不可含糊不清、出现错误或遗漏或者任意多读或少读一个字。

朱熹论读书文言文翻译

朱熹论读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朱熹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则口亦不能诵读得纯熟。

既不可精熟,则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读书之法,在心求于理,不务记问。

求理于事,求文于道。

事无大小,必求其是;文无新旧,必求其正。

读书者,必先识字,然后知书之大小、义理之深浅。

识其字,读其书,然后能通其义;通其义,然后能达其理;达其理,然后能明其道。

”“读书须有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既立,则动静云为,无不在于此。

读书之法,莫贵于立志。

立志者,志在圣贤之学也。

学圣贤,则必求其道,求其道,则必求其心。

求其心,则必求其志。

志在圣贤之学,则必求其道;求其道,则必求其心;求其心,则必求其志。

如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

”“读书贵有恒,无恒者不可以为学。

读书如种树,种之者培其根,灌溉其苗,而后可以望其实。

不种者,虽欲观其华,亦不可得。

读书亦然,不恒者,虽欲求其理,亦不可得。

恒者,必能久,久则能熟,熟则能通,通则能达,达则能明。

如是,则学无不成,事无不达。

”“读书如行路,须择其善地而居之。

善地者,义理之地也。

居之者,明其义理,而后可以行其道。

不行其道,虽居善地,亦无所用。

读书亦然,不读善书,虽欲求其理,亦不可得。

”【翻译】朱熹说:“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如果心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眼不专注,那么口也无法纯正地诵读。

既然不能纯正地诵读,那么记忆也无法持久。

在这三个要点中,心到最为重要。

心既已专注,眼和口难道还会不到位吗?”“读书的方法,在于心中寻求理,不在于死记硬背。

在事物中寻求理,在文章中寻求道。

无论事情大小,都要寻求其正确性;无论文章新旧,都要寻求其正道。

读书的人,必须先识字,然后才能知道书籍的大小和义理的深浅。

识得字,读得书,然后才能理解其义;理解了义,然后才能达到理;达到了理,然后才能明白道。

”“读书必须有志向,没有志向,天下没有可以成的事情。

朱熹的读书好方法

朱熹的读书好方法

朱熹的读书好方法朱熹的读书方法第一,循序渐进。

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

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

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

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

[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

"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第二,熟读精恩。

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

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

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第三,虚心涵泳。

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

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

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第四,切已体察。

未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第五,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

"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

[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第六,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

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朱熹读书法1.循序渐进:指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

简述朱熹的读书方法

简述朱熹的读书方法

简述朱熹的读书方法朱熹是宋代理学家,他注重于实践性的读书方法,这对他的文化教育以及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影响。

朱熹的读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朱熹强调“诚意”与“格物”。

他认为读书必须要有真诚的心态去面对经典,要以诚意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含义。

同时,朱熹也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即通过实践和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真知。

这也可以理解为“实践出真知”,强调了读书要结合实际,注重实践。

其次,朱熹强调阅读的细致和深入。

他认为读书不应仅仅是泛泛地阅读,而是要反复地、深入地研读。

朱熹注重在读书过程中进行多次咀嚼消化,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来把握并掌握经典的内容和精髓。

他也强调了学问的积累和深化,认为只有经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此外,朱熹注重对经典的解释和阐述。

他认为经典是可以被解释和阐发的,而不仅仅是被理解和传承的。

朱熹在对经典的注释和解释中,往往通过举例子、引用其他经典、援引历史事件等方式,来更加生动和具体地说明经典的含义和教义。

他在注解经典时,还会补充一些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并进行一些补充和扩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经典。

最后,朱熹注重实践和应用。

他认为读书学问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发挥其作用。

朱熹提倡学以致用,将读书所得到的知识和智慧运用到社会实践和生活中去,这也是读书的最终目的。

总之,朱熹的读书方法强调了诚意、格物、细致、整体把握、解释阐述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

这些方法不仅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经典,也对后世的学问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的读书方法也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特点,即强调实践、注重实际和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朱熹读书文言文翻译

朱熹读书文言文翻译

昔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宋末理学大家,以读书为终身之业。

其读书之法,严谨而精细,实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余闻其读书之故事,不胜向往,遂笔录其读书之法,以飨读者。

朱熹读书,首重经典。

谓经典者,经世济国之宝典,治国安民之圭臬也。

故其读书,必从《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五经始。

五经之外,尚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亦为朱熹所重视。

朱熹曰:“读经书,须先读注解,以明其义;次读正文,以究其理。

”盖欲学者先明经义,后究其理,以达致知明理之境。

朱熹读书,讲究循序渐进。

其曰:“读书之道,贵在循序渐进,不可躐等而进。

”朱熹认为,读书如登山,须步步为营,不可急于求成。

故其读书,先从易读之书入手,渐次深入。

初读《论语》、《孟子》,次读《大学》、《中庸》,最后方读《周易》、《尚书》等经书。

如此,学者方能逐渐积累知识,深化理解。

朱熹读书,注重思考与质疑。

其曰:“读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朱熹认为,读书贵在思考,只有通过思考,方能领悟书中的真谛。

故其读书,常以质疑之心去阅读,对书中所言,不轻信不盲从。

如有疑问,必究其根源,直至明白为止。

朱熹读书,重视实践与体验。

其曰:“读书而不行,则学无以致用;行而不学,则行而不远。

”朱熹认为,读书与行相结合,方能学以致用。

故其读书,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朱熹曾言:“吾平生所学,无他,惟此四字而已:致知、格物、诚意、正心。

”此四字,即为朱熹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朱熹读书,注重品德修养。

其曰:“读书而能修身,则读书有益;读书而不能修身,则读书无益。

”朱熹认为,读书之目的是为了修身养性,而非单纯追求知识。

故其读书,常以修身养性为宗旨,力求做到知行合一。

朱熹读书之法,虽历经千年,仍具有极高的价值。

其读书之法,不仅对后世学者影响深远,亦为今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今人若欲读书有成,当效法朱熹,循序渐进,注重思考与质疑,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并注重品德修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读书法
2011-01-29 21:41:24
朱熹读书的总原则是:“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他认为,只有这样读书,才会“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才会使书上所言、心中所想、口中欲述融为一体;才会读有所得,“记了无去处”。

朱熹谈其读书经验时曾指出:“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东,亦奚益于学哉”(《文集·答陈师德》)。

这是教诲人们,读书既要循序渐进,又要从不间断,专心于一;经过潜心玩味,体察其理,方为善学。

朱熹还强调,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一病忌;泛观泛从,贪多而不化,不是读书的好方法。

他比喻说:“所读书太多,如人大病在床,而众医杂进,百药交下,决无见效之理。

”有效的方法应是:“只且立下一个简易或常的课程,日日依此积累工夫”(《文集·答吕子约》),知序而进,熟读精思,勤奋刻苦,方是为学之真功夫。

朱熹关于读书的意见,由他的学生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
(1)循序渐进。

要求读书要安排一个“简易可常”的进程,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书的难易程度,先读什么,后读什么,要有次第可常;读懂读通一书,再
读另一书。

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同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在讲到读书要按难易次第而进时他说:“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读书之法也。

”(《诗书之要》)这些都是为学的基本功夫,而有些人却做不到,为什么?“原来道学不明,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无根脚。

”也就是说,不能循序渐进,不曾打好基础。

(2)熟读精思。

读书必须记得背得,必须精熟。

他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同上)这是对如何进行读与思提出的要求,其具体作法应该是:“学者读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已作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

”可见,读书要达到“熟读精思”要求,是很不一般的,它需要有意志、情感、兴趣的协同作用,有刻苦攻读、勤奋勉进的毅力。

(3)虚心涵泳。

读书要虚心静虑,要忠于作者原意,不可先入为主,穿凿附会。

要有耐性,切戒慌忙,要细心玩索,深刻领会书中旨趣。

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为知味”(《朱子全书》卷6)。

“看入文字,不可随声迁就,我见处方可信。

须沉潜玩绎,方有见处。

不然,人说沙可做饭,我也说沙可做饭,如何可吃?”(《朱子语类》卷11)。

(4)切己体察。

这是要求读书时不能只在纸面上做工夫,还必须将书中道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能将书上的“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考察体验自己能否如此力行。

朱熹曾说:“读书须是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可见得一般道理出。

”(同上)朱熹是主张“读书穷理”的,他认为,“为学之道,莫
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性理精义》)而“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身上推究”(《朱子语类》)。

(5)着紧用力。

读书时必须抓紧时间、振作精神。

不能疲疲沓沓、松松跨跨。

他说:“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

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今之学者,全不曾发愤。

直要抖擞精神。

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朱子读书法》)又说:“圣人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

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到工夫。

”(朱子语类》卷8)总之,读书时虽不可求速成,但必须抓紧抓狠,毫不懈怠,要有“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精神。

(6)居敬持志。

朱熹认为,做学问的诀窍“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而“读书则实究其理,行已则实践其迹”(《性理精义》)。

因此,他要求“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

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

如此,方是有本领。

”(《读书》卷11)这是教人读书必须将心收敛起来,有谨慎感,有进取心,不放纵自身,不轻率从事,做到“专静纯一”,志于为学。

人若具有这种精神,用于应事时,就能敬于读书。

只要心能用于“专静纯一”,不“驰走散乱”,自然能做到“日用动静间”,使为学之道发自内心,学起来当然要“日成日新”。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关于读书方法论述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他的读书论和读书经验,很有见地。

也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是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补充:朱熹读书语录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