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论学习原则和方法
《朱子读书法》简介

《朱子读书法》简介《朱子读书法》简介朱熹像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六条”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内在的逻辑,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
“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
可以说“朱子读书法”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的萌芽和因素,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
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后世评价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
朱熹的读书方法远不止这些,就其主要而概括为以上六条。
就上简析,我们可知它确实是经验之谈,确有其的创造性和特点。
字字句句朴实无华,平易贴切。
各条联系紧密,相得益彰,前后完整,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体系,符合知识结构、人的心理、认识以及教学活动等的客观规律,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朱宾的主要教育思想:(1) 、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察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 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2) 、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翅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3) 、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1) 、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I•分布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审•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2) 、关于儿童教育思想:他卜分布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其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他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二者的异同点:(1) 、王守仁和朱整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亩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嘉认沏'理在心外"、“性即理”.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木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2) 、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而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晋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木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一、朱秉的教育思想:(他姓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朱蓦一一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朱熹论语孟子读书法的启示

朱熹论语孟子读书法的启示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问渊博,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朱熹的《论语》、《孟子》读书法是他关于如何阅读、理解和运用儒家经典的一套方法论,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成长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朱熹论语孟子读书法的核心思想朱熹的《论语》、《孟子》读书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读书要有目的性。
朱熹认为,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此,我们在阅读儒家经典时,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2. 读书要有方法。
朱熹提倡“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即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阅读经典。
他认为,我们应该先读一些简单的入门书籍,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原理,然后再逐步深入阅读经典著作。
3. 读书要有思考。
朱熹强调,阅读经典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他认为,我们应该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领悟经典的精神实质。
4. 读书要有实践。
朱熹认为,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他提倡“知行合一”的学习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二、朱熹论语孟子读书法的启示1. 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我们在学习儒家经典时,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经典的内涵,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2. 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儒家经典时,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阅读经典。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3. 注重思考和理解。
阅读经典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我们应该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领悟经典的精神实质。
2013年高考议论文素材:朱熹治学

本文题目:方法议论文论据:朱熹治学
——打下坚实的基础是的方法
朱熹曾说:“读书之法,谓始初一书费十分功夫,后一书费八九分,后则六七分,又后则四五分矣 ! ”克服了几次困难,以后就 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他以为学习如行舟,初如搁浅难行,后能破浪而行,把这形容为:“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 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可谓形象深刻。这就告诉我们要付出巨大精力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循序渐进。
பைடு நூலகம்
朱熹理学的主要观点

朱熹理学的主要观点
朱熹是宋代儒学家,他提出的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代表性学派之一。
其主要观点包括:
1. 心性论:朱熹认为人的心性是纯善的,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是与生俱来的。
他主张通过修养和学习来发掘和培养人的心性,使之得以充分发挥。
2. 大学中庸:朱熹注重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的是“道”,即天理的原则和人伦的道德规范。
他主张人应该以诚信、孝顺、仁爱等美德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纲常定命:朱熹认为天地间有一种宇宙秩序和道德原则,称为“纲常”,它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准则和标准。
他主张人们应该按照这个纲常来定制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依此来管理社会和人伦关系。
4. 诗书礼乐:朱熹重视经史子集的研究和教育,他认为这些经典是揭示人性和人类社会的重要工具。
他强调通过诗歌、书籍、礼仪和音乐来培养人的品行和思想,使之达到教化作用。
5. 心学:朱熹提出了心学的概念,他认为人的心灵是认识和思维的根本,也是人与天地的关联。
他主张通过对心灵的探寻和理解,来认识天地之道和人生的意义。
朱熹的教育理念

朱熹的教育理念:人文教化是根本教材教法很重要2016年04月06日 09:14来源:凤凰国学作者:曾春海朱熹朱子热心教育事业,在其一生中先后建造了三座精舍和修复两座书院。
考“精舍”一词系源出于《管子.内业》:“定在心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
故心者,精之所舍。
”陆象山在《致问人杨敬仲函》中也略作诠解:“精舍二字,语出后汉包咸传,儒者讲习之地,甚为无歉。
”就史脉而言,远在汉代的一些经学家就已自称所住之处为“精舍”。
简要言之,“精舍”在汉代是儒者设帐讲解经学精义处。
后来,“精舍”一词广被道、佛所借用,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梵文中的Vihara、arama,甚至Sangha都被译成“精”。
因此,“精舍”与佛教的“寺”、“院”几乎相互混用,而其涵义也转化出僻静以修养精神的地方。
再发展下去,“精舍”一词与高深的学问产生关联。
总而言之,“精舍”一词结合了幽静、学问与师徒间的讲论修持诸涵义,兼具儒家及佛家意涵。
在宋代儒家而言,“精舍”指规模较小的书院,是儒门讲学及修持身心的处所。
朱子所建的三座精舍,分别为:(一)寒泉精舍,于公元1170年春建于福建建阳之寒泉坞,其母墓侧。
朱子友人吕东莱(祖谦,公元1137-1181)曾住该精舍旬日,与朱子商辑《近思录》一书,这本书可说是中国第一本哲学概论式的体裁。
朱子常在此精舍讲学。
(二)武夷精舍,于公元1183 年筑于武夷山五曲溪畔的隐屏峰下,人称“武夷之巨观”。
朱子曾在此校注《论语》、《孟子》,撰成《四书集注》。
(三)竹林精舍,于1191 年筑于距建阳西门外,面向溪流,背对青山,后来更名为沧州精舍。
公元1244 年,宋理宗绍为书院,并写了“考亭书院”的匾额。
清朝康熙44 年颁赐“大儒世泽”匾额,以及“诚意在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学”的对联,悬挂在集成殿左右。
朱子讲学期间,除了对门弟子随时应答外,亦任高弟子轮讲,朱子则常在晚上讲课。
陈荣捷总评说:“在这三所精舍中,以竹林精舍最为重要。
朱子读书法名词解释

朱子读书法名词解释朱子读书法是中国古代学者朱熹的读书方法论,他将读书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心学起承转合”。
“心学”是指学习前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好学习的准备。
“起承转合”则是指学习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逐步深入,形成自己的学问体系。
朱子读书法中的“心学”是指准备好心态去学习,要有“静”和“定”的心境。
在学习之前,要先使自己的心境保持平静,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
只有心静下来才能真正做到专注学习。
“定”则是指要使自己保持恒定的学习态度和毅力,不被外界干扰所影响。
“起承转合”是朱子读书法中的核心内容。
“起”指的是读书的起点,即先从基础知识开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承”是指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延伸,学习更深入的知识。
“转”则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够灵活转换思维方式,积极借鉴不同学派的观点。
“合”则是指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都要能够理解并将不同学问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学问体系。
朱子读书法还强调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格物”即“格致”“格”,是指要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致知”即“知也致用”,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认识来获取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此外,朱子读书法还提到了“张挂集聚”的重要性。
“张”是指要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挂”是指要能够对所读的书籍进行整理、分类和归纳,形成自己的学问体系。
“集”是指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汇总,以便进行深入研究。
总之,朱子读书法是为了帮助人们更科学有效地学习和思考,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智慧的一种方法论。
它强调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整理归纳,形成自己的体系。
它的核心思想是要发掘事物的本质,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简论朱熹小学教育思想与学习习惯的养成

简论朱熹小学教育思想与学习习惯的养成摘要:朱熹作为南宋最负盛名地大教育家,他地教育思想对宋代有很大的影响。
他重视蒙养教育,提出先入为主,及早施教的主张,首创《蒙学须知》来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规范学生学习习惯等。
这些成功的历史经验对后世的小学教育都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朱熹小学教育及早施教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南宋的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大教育家。
当然,他现在依然是家喻户晓,他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句哲理名句至今被莘莘学子朗朗上口,我开始知道他也是源于这句诗的。
朱熹我们又称他为朱子,江西省婺源人,是位旷世大儒,被认为是继孔子、孟子以来的最杰出儒学大师。
朱熹是受教于其父,自小聪明过人,他当过官员,有过五次入仕,出任地方官员的经历。
他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对书院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当时及后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①一、朱熹对小学教育的重视及主张(一)关于蒙学的介绍儒家经典《周易·蒙卦》有“蒙养正,圣之功也”之说,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将8至15岁儿童的“小学”教育阶段,称为“蒙养”教育阶段,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为“蒙学”,所用的教材称为“蒙养书”或“小儿书”。
②我国古代历来关心儿童的启蒙教育。
早在殷、周时期,就已经为贵族子弟设立了小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产生,民间也开始出现了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机构。
汉代时,这种教育机构已渐趋成熟,称作“书馆”,教师称“书师”,规模也较大,肄业学童多达“百人以上”。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不仅在数量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在教育内容、方法以及教材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后来的蒙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二)朱熹对小学教育的重视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时间得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论学习原则和方法
追求至高至上的天理是程朱理学的修养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要内省,明志养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也要外求,认真学习。
他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
”万物之理的精华都体现在儒家经典中,所以学习的首要内容是儒家经典。
读圣贤之书的关键则是要体认天理。
朱熹将这一目标概括为读书穷理,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
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读书之法,莫贵欲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
”这是朱熹对自己“平生为学”的总结。
朱熹去世后,他的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成为“朱子读书法”六条,见于《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六条的内容如下:
1.循序渐进
朱熹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
他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
并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
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
他注解《论语》“譬如为山”时指出:“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其三,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在读书上,就是读通了一本书后再去读另一本书;体现在读一本书上,就是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来读。
总而言之,“未明于前,勿求于后”。
朱熹循序渐进的读书原则,主要是强调学习要有踏实的作风,追求扎扎实实的效果,但也有过于呆板的地方。
2. 熟读精思
熟读精思的目的,是深刻理解圣贤文章中有关性理的真谛。
为此,朱熹指出,书必须熟读精思。
他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在读书的遍数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一点不能偷工减料。
书要读到不仅要能背熟,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而且在说出书中的内容时,就像自己发自内心所说的话那样。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读书时深入探求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作者的旨趣。
产生疑问是“精思”的前提。
朱熹特别强调读书须有疑,开始读书时只是理解而已,然后渐渐产生疑问,通过思考,疑问渐解,最后达到全然无疑,这个过程就是读书成功的体现。
3. 虚心涵泳
朱熹针对一般人读书往往存在的先入为主的毛病,强调读书必须有虚心的态度,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尤其是不能自己先有个意见,再“把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甚至穿凿附会地硬行联系。
他说:“观书但当虚心平气,
以徐观义理之所在。
”他对涵泳工夫尤其重视。
他认为,读书时应该边读边思考,用心体会圣人的思想,反复揣摩圣人的话语,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理解书中的深意。
4. 切己体察
读圣贤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存天理,灭人欲”,并落实到自身。
朱熹指出:“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他强调“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
也就是说,读书不仅是要获得知识,探求义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高上。
如果学到的义理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或者只是用于教导别人,那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切己体察,就是要切实地联系自己,来体察圣贤书中的道理,变成激励自己改进提高的动力。
5. 著紧用力
“著紧用力”即着紧用力。
一方面,朱熹把读书比做撑上水船,比作治病救火,以此来强调读书要抓紧时间,一刻也不能放松。
又比作两军对垒:“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功夫。
若瞻前顾后,便做不成”另一方面,读书又是一项细致功夫,也不能蛮干。
为此,他提出“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的读书原则。
意思是说,考虑到熟读精思的需要,总的读书计划指标不能定得过高,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而在具体实施时,例如读一本书时,就绝不能松松垮垮,一定要抓紧时间,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6.居敬持志
朱熹认为,学习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学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态,所以,“居敬持志”作为读书法的最后一条,也是起根本保证的一条。
朱熹说:“敬字功夫,乃圣门第一义。
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
” “敬”的本义就是恭敬,不放肆。
在这里,“敬”是端正态度,就是说,诚心诚意、兢兢业业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读书也不例外。
居敬也就是要从内心中严格尊崇礼法,专一有恒,一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特别是要排除杂念,不受外界诱惑,所以“敬”又通“静”。
心静自然诚,诚心诚意、兢兢业业地去学习,去做事,个人修养也就能顺利提高了。
“持志”是要有坚定志向。
朱熹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要立定学圣贤之道、修身复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
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
由于朱熹主要是指读圣贤之书而不是读一般的书,圣贤之书自然句句是真理,读书的目的就是穷理,而穷理的目的就是进行封建伦理道德修养,掌握知识仅在其次,也不可能涉及质疑和问难的原则,不重视书本与实践的结合,这正是封建正统教育的弊病所在,所以也遭到后来不同学派
人士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