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读书方法
朱熹读书六法

朱熹读书六法朱熹(1130—1200)字元晦,是我国南宋时期很有影响的理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吸收前人经验,总结自己经验,对于如何教人读书,提出过不少有益的见解,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他去世后不久,他的弟子们把他的意见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到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1)循序渐进。
朱熹主张读书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由易到难,讲究次第,扎扎实实,步步为营。
“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
”(《学规类编》)他说:“以二书言之(指《论语》、《孟子》),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
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朱熹告诫人们:读书不要急于求成,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这个顺序是:第一,先读基础的、容易把握的书。
第二、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
第三、从字句、章节、篇章依次读起,把前面的弄懂后,再继续读下去。
(2)熟读精思。
读书必须记得背得,仔细推敲、琢磨其意。
“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旨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
”(《朱子大全·读书之要》)。
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
熟读成诵,使学习内容烂熟于胸,这在人的成长、精神发育的一定阶段是非常必要的。
读书反复读,读一遍与读十遍,收获是不同的。
读书时还要有怀疑精神,要在人无疑处提出问题方算有功夫。
(3)虚心涵泳。
读书需要虚心,不要因已形成的思想观点而影响对读之书内容的掌握,把“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其有不合,使穿凿之使合”,是没有好处的。
即不要带着自己的看法去读书,避免先入为主。
应当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要自己的思路随着书中的意思走。
遇到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说法时,应平心静气的玩味,不要匆匆下结论。
读书方法-朱熹

语言文字,人非生而能知会用,必须通过学习,尤其是文字,更非通过有意、自觉的学习不可;因而任何一个民族的教育,语文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汉民族的语文教育更是源远流长,只是它往往与伦理道德教育融为一体,一般并不单独分立。朱熹的读书法也没有语文教育这一概念,讲的几乎全是伦理道德教育,要从语文教育的角度予以总结,必须在全面理解他关于教育的一般观点的基础上细致地进行剥离、梳理,从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
三、虚心涵泳
指读书要仔细认真,反复研磨,反复体会;切忌走马观花和浮光掠影。朱熹说:“观书但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如其可取,虽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人之言,亦须更加审择,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脚踏实地,动有依据,无宠罩自欺之患矣。”总之,这种读书法要求不预先立说,不自满自足,不穿凿附会,不粗心性急。
五、著紧用力
指读书要抖擞精神,化大力气,下苦功夫。读书既不同游戏,更不是请客吃饭。读书要“群疑并兴,寝食俱废”,“只要将勤苦捱将去,不解不得休”。读书如行上水船一样,倘不奋力,就可能前功尽弃。朱熹认为读书是一件费心费力的苦差事,只有勤苦认真,才能有所获。
朱熹“二十四字诀”读书法

朱熹“二十四字诀”读书法朱熹,字无晦,晚年自称晦庵,江西婺源人。
他是南宋时的大理学家,是我国古代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是孔子之后,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博学的学者之一。
朱熹十八岁即中进士,但一生为官不过十四年,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讲学。
他在江西庐山创立的“白鹿洞书院“,是世界最早的哲学研究院之一,培养了大批学者。
朱熹幼年时很聪明,五岁即读《孝经》。
他一生读的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丰富的实践使他总结出读书方法“二十四字诀”,共从六个方面概括了他的读书经验。
一、循序渐进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循序渐进。
他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
”他反对“骤进”和“速成”,主张一步一个脚印渐进。
二、熟读精思“熟读精思”,一是“读”,二是“思”,讲的是读与想、学习与理解的关系。
“循序渐进”要求合理安排读书的先后次序,而“熟读精思”则要求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深刻领会所读之书的见解。
朱熹说:“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
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
若只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
”由此可见,“熟读”就是要“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记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精思”就是要“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三、虚心涵泳指读书要仔细认真,反复研磨,反复体会;切忌走马观花和浮光掠影。
朱熹说:“观书但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
如其可取,虽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废。
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人之言,亦须更加审择,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脚踏实地,动有依据,无宠罩自欺之患矣。
”总之,这种读书法要求不预先立说,不自满自足,不穿凿附会,不粗心性急。
四、切已体察指读书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视书外的功夫,即要结合自己的思想、经验,从书外去体察书中之味。
《朱子读书法》简介

《朱子读书法》简介《朱子读书法》简介朱熹像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六条”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内在的逻辑,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
“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
可以说“朱子读书法”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的萌芽和因素,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
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后世评价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
朱熹的读书方法远不止这些,就其主要而概括为以上六条。
就上简析,我们可知它确实是经验之谈,确有其的创造性和特点。
字字句句朴实无华,平易贴切。
各条联系紧密,相得益彰,前后完整,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体系,符合知识结构、人的心理、认识以及教学活动等的客观规律,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朱熹的读书方法

朱熹的读书方法钱穆晚年撰百万言《朱子新学案》,开宗明义即谓:「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瞻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可与伦比。
全祖望用“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一语来赞誉朱熹的渊博学识。
辛弃疾对朱熹的学问与人格也极为钦佩,写下了“历数唐尧干载下,如公仅有二三人”的赞词。
在民国大教育家蔡元培眼中,“宋之有晦庵(朱熹),犹周之有孔子。
”朱熹一生主要是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作官的时间并不长。
自19岁登进士第后,在50多年里,在各处作官只有9个年头,在朝廷中供职才40日。
朱熹长期投身于教育活动,达40年之久。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唯是笃志虚心,反复详改,为有功耳。
2、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起处,方可换一书,乃为有益。
若但轮流通念,而复之不精,则也未免枉费功夫也。
3、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
然亦各有次序,当以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
4、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
5、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
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
必是今日去一重,明日去一重,去尽皮,方见肉。
去尽肉,方见骨。
去尽骨,方见髓。
6、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7、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8、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穷理而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9、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点,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10、心不存,虽读万卷书,亦何所用。
心不定,故见理不得。
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11、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
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是始。
第四课朱子读书法

朱熹故事
1、读一读《朱熹和郑樵》的故事, 说说故事讲了什么呢? 2、读完故事,你觉得朱熹是一个 怎样的人呢?
实践活动
“朱子读书法” 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做一做
亲爱的孩子们,我们现在拿起自己喜欢的课外书, 按照朱熹所说的读书我们现在拿起自己喜欢的课外书, 按照朱熹所说的读书六条,来试试做一张读书卡吧!
做一做
亲爱的孩子们,我们现在拿起自己喜欢的课外书, 按照朱熹所说的读书六条,来试试做一张读书卡吧!
游一游
石鼓书院全景
游一游
石鼓书院全景
游一游
石鼓书院内,大观楼学馆, 南宋理学家,思想家,朱熹讲学的课堂.
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游一游
朱熹所书《衡州石鼓书院记》
游一游
石鼓书院禹碑亭
游一游
石鼓书院合江亭
背一背
朱熹读书名言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第四课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为宋代理学家 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 归纳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 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 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 的读书法。
•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 闽学派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后, 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代表人物。多次在岳麓书院、 石鼓书院等地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 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 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 子集语象》等。
简述朱子读书法主要内容

简述朱子读书法主要内容
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的一套读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循序渐进:读书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深入,不要贪多嚼不烂,也不要急于求成。
朱熹主张先读经典,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书籍。
2. 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深入思考其中的内涵和哲理,反复阅读,直到真正理解。
3. 虚心涵泳:朱熹认为读书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吸收新知识,同时也要善于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
4. 切记体察:朱熹认为读书要注重实践,把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中体会和领悟。
5. 着紧用力:朱熹认为读书要不断努力,刻苦钻研,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6. 居敬持志:朱熹认为读书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同时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自律。
总的来说,朱子读书法强调了读书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调持续努力和自我反思,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朱熹的读书好方法

朱熹的读书好方法朱熹的读书方法第一,循序渐进。
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
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
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
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
[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
"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第二,熟读精恩。
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
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
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第三,虚心涵泳。
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
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
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第四,切已体察。
未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第五,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
"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
[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第六,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
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朱熹读书法1.循序渐进:指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的读书方法
朱熹的读书方法:第一,循序渐进。
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
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
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
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
“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
”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第二,熟读精恩。
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
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
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第三,虚心涵泳。
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
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
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第四,切已体察。
未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从
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第五,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
”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
“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 第六,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
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