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读书要三到》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朱熹读书有三到原文

朱熹读书有三到原文

朱熹读书有三到原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朱熹的读书三到理论
2.读书三到的具体内容
3.读书三到的现实意义
正文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术成就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朱熹关于读书的理论被称为“读书三到”,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阅读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朱熹的“读书三到”理论。

所谓“读书三到”,即“谓心到,眼到,口到”。

这是朱熹在《读书要三到》一文中提出的。

他认为,读书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更是要用心去理解,用口去诵读。

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心、眼、口三者都到位,才能真正做到读书。

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读书三到”的具体内容。

首先是“心到”,即用心去理解书中的义理。

读书不仅仅是看文字,更重要的是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领会作者的意图。

其次是“眼到”,即用眼仔细阅读。

这里的“眼到”不仅仅是指简单的浏览,而是要深入细致地阅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最后是“口到”,即大声朗读。

朱熹认为,大声朗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书中的内容。

朱熹的“读书三到”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阅读和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面临着阅读量的剧增,如何高效地阅读和学习成为了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朱熹的“读书三到”理论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

我们可以通过用心去理解书中的含义,用眼仔细阅读,用口大声朗读,来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和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朱熹的“读书三到”理论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它对于我们的阅读和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

朱熹诗词诗歌作品赏析

朱熹诗词诗歌作品赏析

朱熹诗词诗歌作品赏析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生于南剑州尤溪。

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今日我就与大家共享朱熹诗词诗歌赏析,仅供大家参考!朱熹诗词诗歌赏析11春日朱熹〔宋代〕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此诗外表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妙的景致;事实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妙愿望。

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异。

2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宋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尝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受的详细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3劝学诗 / 偶成朱熹〔宋代〕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行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本诗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

全诗通过梦未醒、梧叶已落来比方光阴转瞬即逝,告诫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

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追求学业,感叹人生苦短,要抓紧时间学习,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不因碌碌无为而蹉跎人生。

青春的日子简单逝去,学问却很难胜利,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还没从秀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偶成》南宋朱熹的一首七言绝句。

告知我们青春易逝,学问难成,且珍惜这年少光阴,莫轻易错过。

朱熹诗词诗歌赏析21观书有感·其二朱熹〔宋代〕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蒙冲一作:艨艟)一直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由行。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

《读书有三到》

《读书有三到》

挑战朗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 、 、 。心不在此,

;心眼既不专一,却
只 ,决不能记,
。三到
之中,
。心既到矣,
?
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着紧用力葛亮:观大略法。诸葛亮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看得出来,诸 葛亮无论是打仗还是读书,都胜人一筹。 2、陶渊明:不求甚解法。他认为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 需要“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 3、韩愈:提要钩玄法。对于那些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提纲挚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 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取其深奥的观点,即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4、苏东坡:八面受敌法。每次读书,只须集中注意一个问题。比如,你想研究历代兴亡治乱和明君贤臣的地位、作 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这个问题,不要再想别的问题。又如,你想考虑史实古迹和经典文物,仍用同样的方法办 理。 5、朱熹:循序渐进法。“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 6、顾炎武:万里行路法。以游历考察的方式学习,有许多好处:一是通过实地考察,能够纠正书本上不少错误的记 载;二是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三是能够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四是能够发现许多原来不 曾读过的新书、好书。 7、梁启超:注意法。读书时围绕着一个题目,与此有关系的就注意,没关系的就放过。隔一段时间,再换一个题目, 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方面来。这样读书就像在海滩上拾贝一样,每次都能拾到几枚自己需要的、漂亮的贝壳。 8、毛泽东:高诵恬吟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咏,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味”。 9、董必武:阅兵法。他将俄文生词,每五个写在一张卡片上,并风趣地称作一个小队,每十个词称作一个中队,每 二十个词称作一个大队,又把每个大队称作一个联队。生词写在卡片正面,中文解释写在背面。随后,像掌握自己的 部下那样,先认第一小队,再认第二小队,接着将两个小队合起来认,作为中队检阅;记熟了之后,再认第三、四小 队,然后将三、四小队合并作中队检阅;以后再将两个中队合并作大队检阅。用这种“阅兵”法记单词,效果很好。 10、艾思奇:闹中求静法。他在昆明市一中上学时,就常常故意到乱哄哄的街市边上或操场上去读书。后来他到日本 求学,课余时间,别的同学都在聊大天或是唱歌跳舞,好不热闹,而他却一个人坐在墙角,埋头看他的书,仿佛周围 的一切都不存在似的。

朱熹《读书要三到》诗词赏析

朱熹《读书要三到》诗词赏析

朱熹《读书要三到》诗词赏析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朱熹《读书要三到》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读书要三到宋代:朱熹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注释误:错。

倒:颠倒。

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见:同“现”,表露出来。

晓:知道。

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急:重要,要紧。

矣:相当于''了岂:时常,习乎:吗,语气词余尝谓:我曾经说过。

谓,说。

朱熹《读书要三到》阅读及答案

朱熹《读书要三到》阅读及答案

朱熹《读书要三到》阅读及答案人有从学者②,遇③不肯教,云④:必领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⑤渴⑥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⑦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从:跟随②者:的人③遇:董遇,人名④云:说⑤苦:苦恼⑥渴:迫切地⑦或:有的人【小题1】解释以下句中划线的词。

(2分)(1)其义自见(2)苦渴无日【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2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小题3】文章反映了关于学习的哪两方面的道理?(2分)答案【小题1】(1)通现,显现、显露(2)时间【小题1】读书上百遍,书的意义自然显现【小题1】一是书要反复诵读,意义就自然显现;二是读书要巧妙运用时间。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理解文言词语要精准,这里应注意,(1)见通现,显现、显露(2)古今义,这里是时间。

考点:这是对文言文实词识记与理解考点点评:识记和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详细要求有准确理解实词的常用义;区分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理解一词多义在详细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准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等。

当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能用已学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进展理解。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注意关键词和文言句式,这里应注意义见等词语的理解。

考点:这是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与翻译考查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存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那么。

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

【小题1】试题分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明书要反复诵读,意义就自然显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告诉我们读书要巧妙运用时间。

考点:这是文言文中内容与手法理解考点。

点评: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

即,读懂文本内容。

然后,要先审题干,审出命题点和做题要求与范围,再进展理解内容,找出相应语句。

读书有三到小古文翻译

读书有三到小古文翻译

读书有三到小古文翻译作品简介:《读书要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

作品原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①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②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④”。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⑤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⑥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⑦。

心既到矣⑧,眼口岂⑨不到乎⑩?作品注释:1、误:错。

2、倒:颠倒。

3、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4、见:同“现”,表露出来。

5、晓:知道。

余尝谓:我曾经说过。

谓,说6、漫朗: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7、急:重要,要紧。

8、矣:相当于了"。

9、岂:难道。

10、乎:吗,语气词。

作品译文: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是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以加强对学习的记忆效果。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
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读书的三到是指在读书时要做到:心、眼、口都到位,言下之意是指读书的时候要一边放心思去想,还要一边用眼看,同时嘴上要读出来,从而对你阅读的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同步关注,以加强对学习的记忆效果。

原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文言文《读书要三到》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读书要三到》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读书要三到》原文及翻译《读书要三到》宋代:朱熹【原文】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翻译】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扩展阅读:朱熹理学思想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的是朱熹。

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读书要三到》诗词赏析
读书要三到
宋代:朱熹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
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仅仅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
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
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能够读错一个字,不
能够少读一个字,不能够多读一个字,不能够读颠倒一个字,不能够
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不过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
会忘记。

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
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我以前说过: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
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仅仅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
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
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注释
误:错。

倒:颠倒。

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见:同“现”,表露出来。

晓:知道。

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急:重要,要紧。

矣:相当于''了"
岂:时常,习
乎:吗,语气词
余尝谓:我以前说过。

谓,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