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司马光好学》诗词鉴赏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及译文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及译文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曾主编过《资治通鉴》。
②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③迨:等到。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患记问不若人②众兄弟既成诵③温公尝言④乃终身不忘也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译文:②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
译文:5.本文中能表现主旨的句子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6.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一人苦读。
我们学过一些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请你列举一个:。
参考答案:语文网3.①担心②已经③曾经④才4.①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②读书不可以不会背诵,有时在马上,有时在半夜未睡时。
5.D6.“凿壁偷光”或“悬梁刺股”“韦编三绝”“囊萤映雪”等。
附译文:司马温公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温公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再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用力多者收功远文言文翻译

用力多者收功远文言文翻译
“用力多者收功远”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
出自宋代朱熹《司马光好学》。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
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司马光好学》及译文—阅读题答案

《司马光好学》及译文—阅读题答案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假设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立刻,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三朝名臣言行录》〕【说明】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曾主编过《资治通鉴》。
②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③迨〔di〕:等到。
3.说明以下句中加点的词〔2分〕①患记问不假设人〔〕②众兄弟既成诵〔〕③温公尝言〔〕④乃终身不忘也〔〕4.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译文:〔〕②书不可不成诵,或在立刻,或中夜不寝时。
译文:〔〕5.本文中能表现主旨〔中心思想〕的句子是〔2分〕〔〕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6.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一人苦读。
我们学过一些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请你列举一个:〔〕。
〔2分〕参考答案:3.①担忧②已经③曾经④才4.①〔司马光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贯到能够娴熟地背诵为止;②读书不能不会背诵,有时在立刻,有时在半夜未睡时〔或睡不着时〕。
5.D 6.凿壁偷光或悬梁刺股韦编三绝囊萤映雪等。
附译文:司马温公幼年时,担忧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技能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争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温公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贯到能够娴熟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温公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再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及译文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及译文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三朝名臣言行录》)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曾主编过《资治通鉴》。
②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③迨(dài):等到。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①患记问不若人()②众兄弟既成诵()③温公尝言()④乃终身不忘也()4.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译文:②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
译文:5.本文中能表现主旨(中心思想)的句子是(2分)()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6.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一人苦读。
我们学过一些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请你列举一个:。
(2分)参考答案:3.①担心②已经③曾经④才4.①(司马光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②读书不可以不会背诵,有时在马上,有时在半夜未睡时(或睡不着时)。
5.D6.“凿壁偷光”或“悬梁刺股”“韦编三绝”“囊萤映雪”等。
附译文:司马温公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温公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温公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再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朱熹诗词诗歌作品赏析

朱熹诗词诗歌作品赏析朱熹诗词诗歌赏析11春日朱熹〔宋代〕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2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宋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3劝学诗/ 偶成朱熹〔宋代〕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本诗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
全诗通过梦未醒、梧叶已落来比喻光阴转瞬即逝,告诫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
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追求学业,感叹人生苦短,要抓紧时间学习,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蹉跎人生。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偶成》南宋朱熹的一首七言绝句。
告诉我们青春易逝,学问难成,且珍惜这年少光阴,莫轻易错过。
朱熹诗词诗歌赏析21观书有感·其二朱熹〔宋代〕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蒙冲一作:艨艟)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
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勤奋读书。
练习: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患记问不若人2、最能概括本文主旨的句子是()A、用力多者收功也。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3、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①患:担忧。
②若:如。
③游息:玩耍休息。
④迨:至,到。
⑤倍诵:“倍”通“背”,“背诵”的意思。
⑥乃:才。
⑦尝:曾经。
⑧或:有时。
⑨咏:吟咏。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及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
(司马光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
(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所收获就多了!”【阅读提示】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尤其是“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等观点,确立学习的准则。
要学习司马光那样勤奋苦学的精神。
全文主旨句:书不可不成诵。
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凿壁借光,昼耕夜诵,”等等。
朱熹《司马光好学》原文及翻译赏析

朱熹《司马光好学》原文及翻译赏析
司马光好学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光好学翻译及注释
翻译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
(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注释1: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温国公。
2:患:担忧,忧虑。
3:不若:比不上。
4:众:众多。
5:既:已经。
6:迨:到;等到。
7:倍诵:「倍」通「背」,背诵。
8:乃:于是,就。
9:尝:曾经。
10:或:有时。
11.咏:吟咏。
12.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13: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14:终夜:半夜。
诗词作品:司马光好学诗词作者:【宋代】朱熹诗词归类:【写人】、【读书】。
司马光好学文言文意思

《司马光好学》出自《三朝名臣言行录》,讲述了司马光勤奋好学的故事,以下是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司马光,字君实,是北宋时期的史学家。
他从小就十分喜欢读书,对于《左氏春秋》尤其沉迷。
他常常担心自己会在读书时睡着,于是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称为“警枕”。
每当司马光读书读到困倦时,他就会枕着“警枕”入睡,只要枕头一滚动,他就会被惊醒,然后立刻起来继续读书。
司马光通过发奋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问家,并写下了《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
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shici\
朱熹《司马光好学》诗词鉴赏
司马光好学
宋代:朱熹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注释
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温国公。
患:担忧,忧虑。
不若:比不上。
众:众多。
既:已经。
迨:到于是,就。
尝:曾经。
或:有时。
咏:吟咏。
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