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
抑菌类产品抑菌性能测试方法

其他菌种
其他菌种
白念、铜绿
液体、凝胶、固体 液体、凝胶、固体 液体
0.5mL混合液 +5mLPBS 对照组用染菌载片
5×105~5×106
直接取样
0.5mL混合液 +4.5mLPBS
对照组是同材质不
/
含抑菌成分的样品
5×105~5×106
1×104~9×1 04
THANK YOU
演示完毕感谢观看
20min 20min30s 21min 21min30s 27min 27min30s
WS650:产品测试浓度样液与加入其中的菌 作用完成后,直接取样(即不做稀释)于平皿 中作活菌菌落计数
QB2738:取试验菌与样品混合液0.5mL加 入到含4.5mL经灭菌的PBS试管中
0 2 载 体 抑 菌
抑菌类产品抑菌性能测试方法
➢ GB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 生用品卫生标准》—附录C4、C5 ➢ QB/T 2738-2012《日化产品抗 菌抑菌效果的评价方法》 ➢ 消毒技术规范 ➢ WS/T 650-2019《抗菌和抑菌 效果评价方法》
液体类
凝胶类
固体类
适用产品性状
15979 2738 消规 650
常用菌株
1
2
3
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6538
大肠杆菌8099 白色念珠菌ATCC10231
0 1 悬 液 法
浓度为5×106~4.5×107cfu/mL
作用至一定时间后,吸取0. 5 mL样液至含5 mL PBS的试管内
滴加0.1mL菌悬液
2min 5min 5mL样液 2min 5min
10min 20min
作用至一定时间后,将样片夹至含5 mL PBS的试管内
日化产品长效抑菌效果的评价方法

日化产品长效抑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一、微生物培养法微生物培养法是通过将一定量的日化产品加入培养基中,然后接种微生物,在一定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和测量生长的菌落数来评价抑菌效果。
该方法可以直观地反映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从而判断抑菌效果。
二、抑菌圈法抑菌圈法是在琼脂平板上划线接种已知菌种,然后将待测的日化产品涂布于平板上,观察抑菌圈的大小来判断抑菌效果。
该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表面抑菌剂效果的测定。
三、重量法重量法是通过测量抑菌前后样品的质量变化来评价抑菌效果。
该方法适用于能够去除微生物的日化产品效果的测定,如某些洗手液、清洁剂等。
四、表面观察法表面观察法是通过观察实验前后样品表面的变化来判断抑菌效果。
该方法适用于表面杀菌剂效果的测定,如某些消毒液、抗菌湿巾等。
五、残留量法残留量法是通过测量抑菌后样品中有效成分的残留量来判断抑菌效果。
该方法适用于能够定量检测有效成分的日化产品效果的测定。
六、计时法计时法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观察抑菌剂对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比较抑菌剂处理组和对照组微生物的生长情况来判断抑菌效果。
该方法适用于能够观察到微生物生长变化的抑菌剂效果的测定。
七、反复实验法反复实验法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该方法适用于任何需要重复实验的抑菌剂效果的测定。
八、质量控制法质量控制法是通过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对实验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该方法适用于任何需要保证实验质量的抑菌剂效果的测定。
九、微生物计数法微生物计数法是通过在琼脂平板上接种一定量的待测微生物样品,在一定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对菌落进行计数来判断抑菌效果。
该方法适用于能够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抑菌剂效果的测定。
抗菌测试检测标准

抗菌测试检测标准摘要:1.抗菌测试的背景和意义2.抗菌测试的主要方法3.我国对抗菌测试的标准要求4.抗菌测试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5.未来抗菌测试的发展趋势正文:抗菌测试是在医学、卫生、日用品、建筑材料等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检测技术。
它可以用于检测物品或材料是否具有抗菌性能,为产品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抗菌测试的主要方法有抑菌圈法、滤膜法、琼脂平板法等。
抑菌圈法是通过测定测试物质在平板培养基上形成的抑菌圈的大小来判断其抗菌活性。
滤膜法则是将测试物质涂布在滤膜上,通过测定滤膜对细菌的阻拦效果来评价其抗菌性能。
琼脂平板法则是将测试物质加入培养基中,观察细菌在含有测试物质的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从而判断其抗菌效果。
我国对抗菌测试的标准要求非常严格,我国相关标准规定了各种测试方法的实验步骤、评价指标、实验条件等,确保了测试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为国际抗菌测试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抗菌测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医疗卫生领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至关重要。
在日用品领域,抗菌性能是许多产品的重要卖点,如抗菌毛巾、抗菌餐具等。
在建筑材料领域,抗菌性能可以有效防止建筑物内部的细菌滋生,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抗菌测试将更加精确、快速、便捷。
例如,基于生物传感技术的抗菌测试方法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投入实际应用。
此外,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抗菌测试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也将更加智能化。
总之,抗菌测试作为一项重要的检测技术,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抑菌测试标准

抑菌测试标准抑菌测试标准是一种用于评估和比较不同产品或材料的抗菌性能和效果的标准化的测试方法。
这种测试方法通常用于医疗、食品、化妆品、日用品等领域,以确保产品的抗菌性能达到预期效果,从而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抑菌测试标准的概述、测试方法、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等方面。
一、抑菌测试标准的概述抑菌测试标准是一种通过在一定条件下培养细菌,并观察和比较不同产品或材料的抗菌效果的标准化的测试方法。
这种测试方法可以评估产品或材料的抗菌性能和效果,以及其对于不同细菌的抑制作用。
抑菌测试标准通常由政府机构或行业协会制定和发布,以确保不同产品或材料的抗菌性能能够进行比较和评估。
二、抑菌测试标准的测试方法抑菌测试标准的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取测试菌种:根据产品或材料的特点和用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菌种进行测试。
常见的测试菌种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
2.制备菌悬液:将选取的菌种接种在营养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后,将细菌悬挂在无菌生理盐水中,制备成一定浓度的菌悬液。
3.接种菌悬液:将制备好的菌悬液涂抹或滴加在测试产品或材料的表面或与材料接触的介质中。
4.培养:将接种后的样品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使细菌充分生长繁殖。
5.观察:观察不同样品对于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记录各个样品上的细菌数量和生长情况。
6.数据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对不同样品的抗菌性能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各个样品的抑菌率、杀菌率等指标。
7.结果判定:根据抑菌测试标准的判定标准,对各个样品的抗菌性能进行评级,并给出相应的评价报告。
三、抑菌测试标准的实际应用抑菌测试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例如:1.医疗领域:用于评估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等的抗菌性能和效果,以保证医疗安全和有效。
2.食品工业:用于评估食品包装材料的抗菌性能和效果,以保证食品的卫生和质量。
3.化妆品行业:用于评估化妆品的抗菌性能和效果,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分级抑菌浓度指数

分级抑菌浓度指数分级抑菌浓度指数是一种用于评价抗菌药物抑菌效果的指标。
它通过测定药物在不同浓度下对细菌的抑制作用,来确定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I)。
分级抑菌浓度指数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工具,但由于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选择合适的药物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一大难题。
分级抑菌浓度指数的出现为医生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分级抑菌浓度指数的计算需要进行微生物学实验。
首先,将细菌菌液分成数份,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抗菌药物,然后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根据细菌的生长情况,可以确定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
最小抑菌浓度是指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它是评价抗菌药物抑菌效果的重要指标。
通过测定不同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可以计算出分级抑菌浓度指数。
分级抑菌浓度指数是用来评价不同抗菌药物的协同作用的指标。
当两种抗菌药物的分级抑菌浓度指数小于1时,表示两种药物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提高抗菌效果;当分级抑菌浓度指数大于1时,表示两种药物具有拮抗作用,不宜同时使用。
分级抑菌浓度指数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感染。
根据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可以选择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组合,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分级抑菌浓度指数还可以评估新型抗菌药物的效果,对于开发新药物、研究药物耐药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分级抑菌浓度指数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实验条件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结果的误差。
其次,分级抑菌浓度指数只能评估抗菌药物的抑菌效果,不能评估其它治疗效果。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药物的副作用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分级抑菌浓度指数是一种用于评价抗菌药物抑菌效果的重要指标。
通过测定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和计算分级抑菌浓度指数,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疾病。
中国药典2015年版抑菌效力检查法解读

中国药典2015年版抑菌效力检查法解读我国药典2015年版抑菌效力检查法解读1. 引言我国药典是我国用于规范药品质量标准的重要法律文件,其中关于抑菌效力检查法的规定对药品抑菌效力的检测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解读我国药典2015年版关于抑菌效力检查法的相关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抑菌效力的检测方法和标准。
2. 抑菌效力检查法的概述抑菌效力是指药品在规定条件下对微生物的抑制或杀灭作用,是评价药品杀菌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国药典2015年版包含了对于抑菌效力的检查方法和标准,主要涉及了试验菌种的选择、培养基的配制、药品浓度的确定等方面的内容。
3. 抑菌效力检查法的步骤我国药典2015年版对抑菌效力的检查方法包括了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试验菌种的选择:根据药品的适用范围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试验菌种进行检测。
(2)培养基的配制:按照规定的配方和方法制备含有试验菌种的培养基。
(3)药品浓度的确定:确定药品的最小抑菌浓度,即在不同浓度下对试验菌种的抑菌效果。
(4)培养时间和条件:根据试验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进行培养。
(5)结果的判定:根据试验的结果判定药品的抑菌效力符合标准要求。
4. 抑菌效力检查法的标准我国药典2015年版对抑菌效力检查的标准包括了对于不同药品的抑菌效力的具体要求,主要从抑菌率、抑菌效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这些标准不仅明确了药品的抑菌效力要求,也为药品质量的检测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
5. 个人观点和理解抑菌效力检查法是保障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抑菌效力检测有助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我国药典2015年版对于抑菌效力的检查方法和标准的详细规定,为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监管部门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严格按照药典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总结我国药典2015年版关于抑菌效力检查法的相关内容对于药品抑菌效力的检测提供了明确的方法和标准,有助于规范药品质量标准,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
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

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引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对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抑菌浓度是指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低药物浓度。
常用的MIC 测定方法有两种:管法和板法。
管法采用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溶液与细菌进行反应,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以确定最小抑菌浓度。
板法则是将抗生素涂于琼脂培养基上,再将细菌接种于上面,通过观察细菌生长情况来确定最小抑菌浓度。
这两种方法都具有操作简单、结果可靠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抗菌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二、抗菌圈直径法抗菌圈直径法是通过测量药物在琼脂培养基上抑制细菌生长所形成的抗菌圈直径来评价抗菌效果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各种抗菌药物的评价,操作简单、结果直观,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和临床。
通过测量抗菌圈直径,可以判断药物对细菌的抑制程度,进而评估其抗菌效果。
三、抑菌率法抑菌率法是通过将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溶液与细菌进行反应,然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计算抑菌率来评价抑菌效果的方法。
抑菌率是指抑制细菌生长的百分比,通常使用百分比作为评价指标。
抑菌率法可以较直观地反映药物对细菌的抑制能力,但其结果受到实验条件和操作方法的影响,需要注意标准化实验条件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四、细菌存活率法细菌存活率法是通过测量抗生素处理后细菌存活的比例来评价抗菌效果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平板计数法和浊度法。
平板计数法是将处理后的细菌溶液均匀涂布于琼脂平板上,经过一段时间后,计算细菌的存活率。
浊度法则是通过测量细菌溶液的光学密度来评估细菌存活率。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较准确地评估抗菌效果,但需要注意操作的严谨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五、细菌增殖曲线法细菌增殖曲线法是通过测量细菌在不同浓度抗生素处理条件下的生长曲线来评价抗菌效果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直观地反映药物对细菌生长的抑制程度,并且可以确定最佳抑菌浓度。
化妆品中的抗菌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化妆品中的抗菌效果评价方法研究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于健康和美容的需求越来越高。
化妆品作为人们日常护肤、美容的必备品,其安全和卫生性变得尤为重要。
在化妆品生产过程中,抗菌效果的评价是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化妆品中的抗菌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
一、化妆品抗菌效果的重要性化妆品的抗菌效果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卫生安全及使用后的感染风险。
如果化妆品中存在细菌或其他微生物,不仅可能导致用户皮肤感染,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因此,评价化妆品的抗菌效果成为确保产品质量的必要步骤。
二、传统抗菌效果评价方法1. 全菌计数法全菌计数法是一种常见的评价化妆品抗菌效果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待测样品与致病菌接触,然后在一定时间内计数活菌数量。
此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结果直观,但不足之处在于无法评估抑菌效果的持久性和广谱性。
2. 抑菌圈直径法抑菌圈直径法是利用纸片浸渍化妆品样品,然后在含有微生物的琼脂平板上进行培养。
通过测量化妆品样品周围形成的抑菌圈直径来评估其抑菌效果。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结果明确,但只能评价抑菌性能,无法评估杀菌效果。
三、新型抗菌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的抗菌效果评价方法不断涌现。
以下是几种新兴的研究方法:1. 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通过荧光染色标记微生物细胞,并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的方法。
该方法能够准确评估化妆品样品对微生物的抗菌能力,并提供详细的结果分析,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操作技术支持。
2.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化妆品抗菌效果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应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可以检测和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评价化妆品样品对不同微生物的抗菌效果,并分析其抗菌机制。
3. 新型试剂和检测方法随着抗菌效果评价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新型的试剂和检测方法。
例如,利用荧光染料、酶标记试剂和基因工程技术开发的快速抗菌评价试剂盒等,能够更加准确和高效地评估化妆品的抗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抗菌和抑菌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和使用。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抗菌和(或)抑菌功能产品的抗菌、抑菌效果的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979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FZ/T 73023 抗菌针织品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282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抗菌 antibacterial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可减少其数量以及活性的过程。
3.2抑菌 bacteriostasis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抑制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
3.3持续抗菌作用 sustained antibacterial action具有抗菌作用的消毒产品涂于物体表面,持续7d以上仍具有杀灭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作用。
3.4中和剂 neutralizer在杀灭微生物试验中,用以消除试验微生物与消毒剂的混悬液中,以及微生物表面上残留的消毒剂,使其失去对微生物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试剂。
4 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4.1 抗菌试验与抑菌试验区别抗菌试验:测定抗菌产品对细菌和真菌的抗菌作用,试验过程中需要用中和剂终止杀菌作用。
抑菌试验:测定抑菌产品对细菌和真菌的抑菌作用,试验过程中不需要使用中和剂终止抑菌作用。
4.2 根据产品性能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4.2.1 抑菌效果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抑菌类产品选择抑菌效果评价方法。
液体抑菌产品选择悬液定量抑菌试验,膏体或半固体凝胶类、黏稠状抑菌产品选择载体浸泡定量抑菌试验,湿巾类或其他自身含有抑菌成分的产品选择载体抑菌试验,肥皂类固体抑菌产品选择抑菌环试验,含有可溶性抑菌成分的纺织品选择浸渍抑菌试验,含有持续抑菌作用的抑菌洗液选择滞留抑菌试验。
4.2.2 抗菌效果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抗菌类产品选择抗菌效果评价方法。
液体抗菌产品选择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凝胶状或膏状抗菌产品选择载体浸泡定量杀菌试验,湿巾类或其他自身含有抗菌成分的产品选择载体杀菌试验,含有可溶性抗菌成分的纺织品选择浸渍抗菌试验。
含有不可溶抗菌成分的纺织品、无纺布、纤维等,经鉴别不含可溶性抗抑菌成分后,采用烧瓶振荡试验。
含有不可溶抗菌成分的瓷砖、塑料、金属、涂料等,采用贴膜试验;对于涂于表面,干燥后具有持续抗菌作用的产品,进行持续抗菌试验。
5 评价方法5.1 抑菌效果5.1.1 悬液定量抑菌试验5.1.1.1 适用范围适用于液体抑菌制剂如卫生洗液、抑菌喷雾剂等对微生物抑菌效果的测定。
5.1.1.2 试剂、培养基及器材5.1.1.2.1 试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大肠杆菌(8099)、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及根据抑菌剂特定用途所用的其他菌株。
5.1.1.2.2 试剂稀释液: 0.03 mol/L 磷酸盐缓冲液(PBS)(pH7.2~7.4),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培养使用营养琼脂培养基,白色念珠菌的培养使用沙氏琼脂培养基。
5.1.1.2.3 器材恒温水浴箱、计时器、Ⅱ级生物安全柜等。
5.1.1.3 试验步骤取试验菌24h 新鲜斜面培养物用PBS 洗下,用PBS 稀释至约5.0×105 CFU/mL ~4.5×106CFU/mL 菌悬液备用。
取无菌试管,先加入5.0 mL 样品(根据使用说明书要求使用原液或稀释液),置20℃±1℃ 水浴中5min 后,再加入0.1 mL 试验用菌悬液,迅速混匀并立即计时。
待试验菌与样品相互作用至说明书的规定时间,分别吸取1.0 mL 试验菌与样品混合液接种2个平皿,倾注培养基。
菌量无法计数时,以PBS 做10倍系列稀释,选适宜稀释度分别吸取1.0 mL 接种2个平皿,做活菌培养计数。
同时用PBS 代替样品,进行平行试验,作为阳性对照。
阳性对照回收菌落数在1.0×104 CFU/mL ~9.0×104 CFU/mL 之间。
取同批次PBS 、培养基作阴性对照。
所有试验样本和对照样本均在36℃±1℃培养,细菌繁殖体培养48h 观察最终结果;白色念珠菌培养72h 观察最终结果。
试验重复3次,计算抑菌率。
5.1.1.4 抑菌率计算 %100010⨯-=A A A X ................................... (1) 式中:X —抑菌率,%;A 0—阳性对照组回收菌量,单位为 CFU/mL ;A 1—试验组回收菌量,单位为 CFU/mL 。
5.1.1.5 结果判定抑菌率≥50%~90%,判有抑菌作用;抑菌率≥90%,判有较强抑菌作用。
5.1.2 载体浸泡定量抑菌试验5.1.2.1 适用范围适用于膏体或半固体凝胶类、黏稠状抑菌产品对微生物抑菌效果的测定。
5.1.2.2 试剂、培养基及器材载体为10 mm ×10 mm 脱脂白平纹布片,脱脂方法依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进行,使用前压力蒸汽灭菌备用,电子天平(d=0.01g ),其它同5.1.1.2。
5.1.2.3 操作步骤取试验菌24h 新鲜斜面培养物用PBS 洗下,用PBS 稀释至约5.0×106 CFU/mL ~5.0×107CFU/mL 制成菌悬液备用。
用微量移液器滴染10 μl 菌悬液于灭菌载体上,36℃±1℃烘干或室温晾干备用。
按5 g/片的量称取样品于无菌平皿内,置20℃±1℃水浴5min ,用无菌镊子取染菌载体,使载体完全浸没于样品中,立即计时。
待染菌载体与样品相互作用至说明书的规定时间,分别取染菌载体加入5.0 mLPBS 试管中,混匀,振荡,将试验菌洗下,分别吸取1.0 mL 样液,按活菌培养计数方法测定存活菌数,每管样液接种2个平皿。
如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较多时,可用PBS 进行10倍系列稀释后,再进行活菌培养计数。
取10.0 g 与试验样品同质材料不含抑菌成分的对照样品浸泡2片染菌载体进行平行试验,作为阳性对照。
阳性对照回收菌量为1.0×104 CFU/片~9.0×104 CFU/片。
取同批次PBS 、培养基作阴性对照。
所有试验样本和对照样本均在36℃±1℃培养,细菌繁殖体培养48h 观察结果;白色念珠菌培养72h 观察结果。
试验重复3次,计算抑菌率。
5.1.2.4 抑菌率计算%100010⨯-=A A A X ................................... (2) 式中:X —抑菌率,%;A 0—对照样品的平均菌落数,单位为 CFU/片;A 1—被试样品平均菌落数,单位为 CFU/片。
5.1.2.5 结果判定抑菌率≥50%~90%,判有抑菌作用;抑菌率≥90%,判有较强抑菌作用。
5.1.3 载体抑菌试验5.1.3.1 适用范围适用于含溶出性抑菌成分的湿巾、无纺布口罩、卫生巾、护垫、尿布等固体类抑菌产品对微生物抑菌效果的测定。
5.1.3.2 试剂、培养基及器材见5.1.1.2。
5.1.3.3 试验步骤取试验菌24h 新鲜斜面培养物用PBS 洗下,用PBS 稀释至约105 CFU/mL ~106CFU/mL ,制成菌悬液备用。
用灭菌剪刀在无菌条件下将试验样品和对照样品分别剪成20 mm ×30 mm 样片备用。
试验时滴加0.1 mL 菌悬液。
对照样片染菌前需经压力蒸汽灭菌。
取无菌平皿,用无菌镊子取2片试验样片,勿重叠,置20℃±1℃水浴5min ,在每一样片上滴加0.1 mL 试验用菌悬液,立即计时。
待试验菌与样片接触作用至说明书的规定时间,分别夹取染菌样片加于5.0 mLPBS 试管中,混匀。
振荡洗脱,分别吸取1.0 mL 样液,按活菌培养计数方法测定存活菌数,每管样液接种2个平皿。
如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较多时,可10倍系列稀释后,再进行活菌培养计数。
同时用与试验样品同质材料不含抑菌成分的对照样片2片代替试验样片进行试验,作为阳性对照,阳性对照回收菌量为1.0×104 CFU/片~9.0×104 CFU/片;取同批次PBS 、培养基作阴性对照。
所有试验样本和对照样本均在36℃±1℃培养,细菌繁殖体培养48h 、白色念珠菌培养72h 观察最终结果。
试验重复3次,计算抑菌率。
5.1.3.4 抑菌率计算见式(2)。
5.1.3.5 结果判定抑菌率≥50%~90%,判有抑菌作用;抑菌率≥90%,判有较强抑菌作用。
5.1.4 抑菌环试验5.1.4.1 适用范围适用于含溶出性抑菌物质,可制成直径为5 mm 片状物的固体抑菌产品的抑菌效果鉴定;也可用于鉴别抗抑菌样品中是否含有可溶性抑菌物质。
5.1.4.2 试剂、培养基及器材游标卡尺,其它见5.1.1.25.1.4.3 试验步骤将试验菌24h新鲜斜面培养物用PBS洗下,稀释至5.0×105 CFU/mL~5.0×106 CFU/mL备用。
抑菌片的制备:溶出性固体抑菌产品,直接制成直径为5 mm,厚度不超过4 mm圆片(块),每4片为一组。
阴性对照样片的制备:取同种材质不含抑菌成分的样本,制成与试验组大小相同的圆片(块)。
用无菌棉拭子蘸取浓度为5.0×105 CFU/mL~5.0×106 CFU/mL试验菌悬液,在适宜的培养基平板表面均匀涂抹3次。
每涂抹1次,平板应转动60°,最后将棉拭子绕平板边缘涂抹一周。
盖好平皿,置室温干燥5min。
每次试验贴放1个染菌平板,每个平板贴放4片试验样片,1 片阴性对照样片,共5片。
用无菌镊子取样片贴放于平板表面,阴性对照样片贴于平板中心位置,试验样片贴于四周,贴放好后,用无菌镊子轻压样片,使其紧贴于平板表面。
各样片中心之间相距25 mm以上,与平板的周缘相距15 mm以上。
盖好平板,置36℃±1℃培养16h~18h观察结果,试验重复3次。
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环的直径(包括贴片)并记录,测量抑菌环时,应选均匀而完全无菌生长的抑菌环进行,测量其直径应以抑菌环外沿为界。
5.1.4.4 结果判定阴性对照样片应无抑菌环产生,试验样品抑菌环直径>7 mm者,判为有抑菌作用;抑菌环直径≤7 mm 者,判为无抑菌作用。
3次重复试验(共12个样片)均有抑菌作用,则判为合格。
5.1.5 浸渍抑菌试验5.1.5.1 适用范围适用于溶出性抑菌织物(如抑菌毛巾、口罩、内衣等)抑菌效果的测定。
5.1.5.2 试剂、培养基及器材5.1.5.2.1 试验菌株见 5.1.1.2.15.1.5.2.2 试样在距试样布边10 cm以上、离布端1 m以上部位,剪取直径为5 cm的圆形试样若干,取3份试样分别装于3个锥形瓶中,盖好瓶口备用(需用试样数量要根据纤维类别及织物织法而定,以能吸收1 mL菌液且锥形瓶中不留残液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