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因素抑杀菌效果评价

合集下载

化妆品中抗菌剂的选用与效果评估

化妆品中抗菌剂的选用与效果评估

化妆品中抗菌剂的选用与效果评估化妆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不仅要追求外观吸引力和舒适感,还要保持其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抗菌剂在化妆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和霉菌的生长,保证产品的品质和使用的安全性。

本文将探讨化妆品中抗菌剂的选用与效果评估。

一、抗菌剂的选用1. 抗菌剂的种类化妆品中常用的抗菌剂包括天然抗菌剂和合成抗菌剂。

天然抗菌剂来源于植物提取物,具有较低的刺激性和较高的生物降解性,如茶树精油、薰衣草精油等。

而合成抗菌剂则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如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等。

根据不同的化妆品种类和用途,选择适合的抗菌剂非常重要。

2. 抗菌剂的效果评估抗菌剂的效果评估主要包括最小抑菌浓度、抗菌圈直径和抑制率等指标。

最小抑菌浓度是指抗菌剂能够完全抑制目标微生物增殖的最低浓度。

抗菌圈直径是通过扩散法测定,反映了抗菌剂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的强弱。

抑制率则是通过涂抹法或接触法来评估抗菌剂的杀菌效果。

这些指标能够客观地评估抗菌剂的效果,帮助化妆品生产商选择适合的抗菌剂。

二、抗菌剂选用的注意事项1. 安全性在选择抗菌剂时,首要考虑它的安全性。

抗菌剂不仅要对微生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还要对人体无毒、无刺激性、无致敏性等。

此外,还要注意不要选择易残留在皮肤上的抗菌剂,以避免对皮肤产生不良影响。

2. 稳定性抗菌剂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在化妆品中长期保持其抗菌效果。

抗菌剂在特定的pH值、温度和氧气条件下不会分解或失去活性,以确保化妆品的质量和效果。

3. 合规性化妆品抗菌剂的选用应符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各国都有相应的法规和标准来规范化妆品中抗菌剂的使用。

生产商应该确保所选用的抗菌剂符合规定的使用浓度和限制,以确保化妆品的合规性和质量。

三、抗菌剂效果评估的方法1. 标准菌株法通过选择一种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细菌菌株来评估抗菌剂的效果。

将抗菌剂制备成不同浓度的溶液,在平板上制作菌斑后滴加抗菌剂溶液,观察菌斑的形成和细菌的生长情况,得出最小抑菌浓度和抗菌圈直径。

消毒效果评价实施方案

消毒效果评价实施方案

消毒效果评价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人们对卫生健康的重视,消毒工作在日常生活和医疗卫生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消毒效果评价是确保消毒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评估消毒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消毒效果评价实施方案对于提高消毒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方案。

1. 确定评价指标。

消毒效果的评价指标应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灭活率、清洁度、残留物浓度等。

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和场所,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2. 选择评价方法。

根据消毒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菌落计数法、生物指示剂法、化学指示剂法等。

在选择评价方法时,应考虑其准确性、可行性和经济性,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 制定评价标准。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消毒效果评价的合格标准。

评价标准应包括消毒剂的使用浓度、接触时间、杀菌率等指标,确保评价结果与实际消毒效果的符合性。

4. 进行评价实验。

根据确定的评价指标、方法和标准,进行消毒效果评价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分析评价结果。

根据评价实验的结果,对消毒效果进行科学分析。

对于不符合评价标准的情况,应及时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消毒效果的达标。

6. 编制评价报告。

根据评价实验的结果和分析,编制消毒效果评价报告。

报告应包括评价对象、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分析结论和改进措施等内容,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总结。

消毒效果评价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提高消毒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和严格的评价标准,可以确保消毒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因此,各相关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消毒效果评价实施方案,提高消毒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如何对消毒与灭菌效果进行评价及注意事项

如何对消毒与灭菌效果进行评价及注意事项
基本要 求 .
检验 机 构 的微 生 物实 验 室应 采 取 封 闭式 布 局 ,
建 筑应 便 于清 洁 、 毒 。为 避 免污 染 应在 相 对 正压 消 洁净 条件 下进 行 , 有 时因特 殊需要 , 致病 菌作 指 但 用
对污染 及 可能波 及 的区域 进行 消毒处 理 ;
室 内地 面 ,然后 以紫外 线或 其他 方法 对实验 室 内空 气 进行 消毒 ; 222 实验 人员 应穿 戴 工作 服 、 .. 口罩 、 帽子 ; 行 无 进
菌 检 验时 , 经 风淋 后进 入 实 验 室 , 需 然后 , 正确 穿 戴
生和 因消毒 操作 方法 不 当可能对 人体 造成 的伤 害 。
212 紫外 线 、 .- 微波 消 毒 : 避 免对 人 体 的直 接 照 应
射。
213 气体 化 学 消毒剂 : 防止有 毒 有 害消 毒气 体 .. 应
的泄漏 , 常检测 消 毒环境 中该 类气 体 的浓 度 , 经 确保
在 国家规 定 的安 全 范 围之 内。
等, 均需 灭菌 或过 滤除 菌 ; 225 无 菌器 材和试 剂 , 用 前须 检查 容 器 或包 装 .. 使
导、 家和教授 针 对 目前 国 内外 对骆驼 奶 的需 求 、 专 疆
田新 等 同志对 我 区特 色奶 发 展 情 况进 行 为 期 一 天 的调研 , 调研 组 成 员参 观 了额 敏 金 驼 乳 业科技 有 限
公 司销 售点 , 实地 考察 了新 疆化 肥 厂驼 奶 收 购站 和
内各驼 奶 企业 生产情 况及发 展 方向作 了分 析 并提 出
厅 长王 俊 勋 和 自治 区奶 业 办公 室主 任 齐新 林 等 人 员陪 同 自治 区政 协 副 秘 书长 崔 明森 、 自治 区政协 经 济委 员会 主 任 肖庆 华 、 自治 区政 协 经 济委 员会 办公 室主任 向 东 、 自治 区政 协 经 济委 员会 办公 室副 主任

化学药物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实验报告

化学药物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实验报告

化学药物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实验报告化学药剂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化学药剂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化学药剂对微生物的作用取决于药剂浓度、作用时间和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性。

1.重金属及其化合物重金属离子尤其是Hg+、Ag+和CU2+具有很强的杀菌力。

重金属离子进入细胞后主要与酶或蛋白质上的-SH基结合而使之失活或变性。

微量的重金属离子还能在细胞内不断累积并最终对生物发生毒害作用,此即微动作用。

2.卤化物杀菌力高低顺序是:F>CL>Br>I,最常用的是碘和氯。

碘碘不可逆地与菌体蛋白质(或酶)的酪氨酸结合,生成二碘酪氨酸,使菌体失活。

常用于皮肤消毒。

氯氯与水结合成次氯酸,后者易分解产生新生态氧,为强氧化剂。

Cl2+H2O→HCl+HClO HClO→HCl+[O]常用于饮水和游泳池水消毒。

3.有机化合物常用作杀菌剂的有机化合物是酚、醇、醛和有机酸等。

酚及其衍生物酚类化合物的作用主要是损伤微生物的细胞膜,钝化酶和使蛋白质变性。

酚系数①被广泛用作比较化学药剂杀菌效力的标准。

甲酚是酚的衍生物,杀菌力比酚强几倍。

乳化的甲酚溶液即煤酚皂液(俗称来苏尔)。

醇类通过溶解细胞壁和膜中的类脂,破坏膜结构及使蛋白质脱水变性,而起杀菌作用。

醇类的杀菌力,随分子量增大而增强,但丙醇以上的醇不易与水相混,所以一般不作消毒剂。

甲醇杀菌力较乙醇差,且对人尤其对眼有害,也不适于作消毒剂。

70%的乙醇,杀菌效果最好。

醛类能与蛋白质氨基酸中的多种基团共价结合而使其变性,是常用的杀细菌与杀真菌剂。

福尔马林溶液即37%~40%的甲醛水溶液。

10%的甲醛溶液熏蒸厂房、无菌室以及传染病患者的住房等,消毒效果较好。

酸类有机酸能抑制微生物(尤其是霉菌)的酶和代谢活性,常加在食品、饮料或化妆品中以防止霉菌等微生物的生长。

新型气态有机化学杀菌剂环氧乙烷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空气及器械表面消毒剂,通过用—CH2CH2OH基团取代氨基酸中的—SH、—COOH或—OH基团而使蛋白质变性。

生物活性杀菌剂的杀菌效果评估与改进研究

生物活性杀菌剂的杀菌效果评估与改进研究

生物活性杀菌剂的杀菌效果评估与改进研究生物活性杀菌剂是一种能够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在农业中使用生物活性杀菌剂可以有效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减少病害发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然而,生物活性杀菌剂的杀菌效果与抗菌谱有限,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为了评估生物活性杀菌剂的杀菌效果并改进其性能,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研究。

首先,我们选取了四种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黄曲霉、炭疽菌、立枯病菌和霜霉等,并分别制备了它们的培养基。

然后,我们选择了五种常用的生物活性杀菌剂,分别是硵达杀、多氯松、环唑酮、噁唑酮和长芽孢菌素,浓度分别为0.1%、0.2%、0.5%、1.0%和2.0%。

接下来,我们将病原菌接种于含有不同浓度生物活性杀菌剂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杀菌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五种生物活性杀菌剂对不同病原菌的杀菌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硵达杀对黄曲霉和霜霉有较好的杀菌效果,但对炭疽菌和立枯病菌的杀菌效果较差;多氯松对炭疽菌的杀菌效果最好,但对其他病原菌的杀菌效果一般;环唑酮对立枯病菌的杀菌效果最好,但对其他病原菌的杀菌效果较差。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认为进一步改进生物活性杀菌剂的性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该开展更多的病原菌杀菌效果测试,以获得更全面的抗菌谱信息。

其次,可以通过改变杀菌剂的配方和成分比例,优化杀菌效果。

例如,可以增加一些具有广谱杀菌作用的活性物质,或者调整杀菌剂的pH值和溶解度。

此外,杀菌剂的应用方式也会影响杀菌效果,可以尝试不同的施药方法和施药时间,寻找最佳的应用条件。

另外,生物活性剂的使用周期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些病原菌在长时间的作物生长期内可能会出现抵抗生物活性杀菌剂的情况,这就需要定期更换杀菌剂或者采用多种不同机制的杀菌剂进行轮作使用,以提高杀菌效果。

总之,通过评估生物活性杀菌剂的杀菌效果并进行改进研究,可以提高杀菌剂的应用效果,减少病害的发生,保护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疾控部门消毒效果评价依据

疾控部门消毒效果评价依据

疾控部门消毒效果评价依据背景介绍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疾控部门在疫情突发时刻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防控措施,其中消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消毒能够有效地杀死病毒和细菌等病原体,保障公共场所和个人卫生。

针对不同的场所和设施,疾控部门采用了不同的消毒措施。

但是如何评价消毒效果,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消毒效果评价指标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评价消毒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消毒之前和之后,应该进行空气和表面菌落总数的测试,来评估消毒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菌落总数的测试可以通过空气采样、表面擦拭、手印银盐、刷子采样等方式进行。

特定细菌检测在一些场所,如食品加工企业、医院等,要求除了检测菌落总数以外,还要进行特定细菌的检测。

比如食品加工企业需要检测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医院需要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细菌。

这些特定的细菌可以作为消毒效果的指标之一。

消毒剂浓度消毒剂浓度是判断消毒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消毒剂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消毒效果。

因此,在进行消毒操作时,应该进行消毒剂浓度的测试。

操作规程是否规范操作规程是否规范也是评价消毒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消毒操作过程中,应该按照规范操作程序执行消毒。

比如,应该按照标准配比、使用适量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操作,间隔时间也应该符合规定。

其他除了以上几个指标外,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指标来评估消毒效果。

比如,在医院中可以使用ATP生物消毒效果检测仪进行测试,来评估消毒表面是否达到理想的状态;在食品制造企业中可以检测价差分析法(PMDA)来评估消毒效果。

结论无论是什么样的指标,评价消毒效果都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

在实际操作中,应该综合考虑以上各个因素,综合评估消毒效果。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新型抗菌药物设计及效果评价研究

新型抗菌药物设计及效果评价研究

新型抗菌药物设计及效果评价研究 一、引言 抗生素是一种可以抑制或者杀灭细菌的药物,对于细菌感染疾病有着重要的疗效。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力也在逐渐加强。为了应对这一情况,新型抗菌药物的设计和研究成为了近年来医学和生物领域的热点。本文主要探讨新型抗菌药物的设计和效果评价研究进展。

二、新型抗菌药物设计 1.靶向设计 针对细菌的特定生物学特性,设计针对性药物,以达到精准治疗的效果。如针对细菌细胞壁合成酶的药物,可以帮助细菌细胞壁合成的部位与其他细胞分离,达成杀菌的效果。

2.结构基础设计 利用药物分子结构中的化学键、基元和结构组合,设计出具有杀菌作用的药物分子。目前研究较为火热的是碳氮双键结构,这种结构在细菌细胞壁中具有强烈的靶向作用。

三、新型抗菌药物效果评价研究 药物评价一般包括药物的抗菌作用、毒性以及耐药性的评价。 1.抗菌性能评价 新型抗菌药物的抗菌性能评价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1)通常情况下,测试抑菌浓度(MIC)可以衡量药物抗菌能力的强度。

(2)最小细菌污染浓度(MBC)用于测量药物杀菌作用的疗效。

2.毒性评价 药物毒性评价是指针对新型抗菌药物的潜在毒副作用的评估。一般涉及药物的不良反应、人体毒性和环境毒性等。

3.耐药性评价 耐药性评价主要通过细菌与新型抗菌药物的长期接触来实现。通过不断地培养,可以研究耐药菌株的产生以及抗菌药物对它们的杀菌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遗传筛选技术、细胞毒性评价以及生物膜脱落实验等方法进行耐药性评价。

四、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目前在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中,抗菌药物设计方向多样,涉及到了良好的创新理念和丰富的研究经验。同时,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新型抗菌药物的筛选平台也日臻完善。未来,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将药物分子设计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从而实现药物的更高效性与可进行性。同时,将新型抗菌药物运用于实践中,效果评价也将更加准确和全面。

消毒和灭菌

消毒和灭菌

1) 煮沸与高压灭菌法(2人一组) ●菌液:大肠杆菌/枯草杆菌
●甲组:煮沸(100℃,5min)
●乙组:高压灭菌法(121 ℃,20min)
●丙组:不作任何加热处理
2) 紫外线灭菌(8人一组) 图1
图1
1 以灭菌接种环挑取大肠埃希菌培养物,于琼脂平板上作来
回密集划线接种。
2 半启皿盖(将皿盖遮住涂面的1/2),置于紫外线灯下lm以 内接受照射30分钟。
1) 空气中的细菌(8人一组) 取普通琼脂平板一个,打开盖暴露于空气中约15-30分钟, 然后盖好,放37℃温箱孵育24小时后观察结果,计算有多 少个菌落。
2) 手指皮肤上的细菌(8人一组) 用手指直接涂于普通琼指平板上,放37℃温箱孵育,24小 时后观察结果,记录有多少种不同特征的菌落。
2.
消毒和灭菌
表1细菌分布的实验结果
检查材料 空气
手指
细菌生长 平板培养基表面 培养基表面
情况
或多或少有菌落 涂抹处有菌
菌落个数 生长。
落生长。
2. 消毒和灭菌实验结果
表2煮沸和高压灭菌实验结果
细菌名称 甲组 100℃ 5分 乙组 121℃ 20分 丙组


(对照)
枯草芽胞 混浊
澄清
混浊
杆菌
未加热
大肠埃希 澄清
澄清
1. 了解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正常人体,树立“有菌观念”, 从而认识无菌操作对于微生物学及医学实践的重要性。
2. 了解正常人体中寄居着种类繁多的细菌,正常情况下不引起 人类疾病,称为正常菌群。熟悉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掌
握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
3. 观察细菌鞭毛的变异 4. 熟悉生物因素对细菌的作用 2、 实验材料 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大肠杆菌肉汤培养液、枯草杆菌肉汤培养 液、无菌毛细吸管、肉汤培养基管、电炉、锅子、高压灭菌器、 接种环、酒精灯、紫外线灯、大肠杆菌培养物 3、 操作方法 1. 细菌的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微生物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

2015年1月4日 化学抑杀菌剂的效果评价 —青霉素链霉素抑菌效果评价 杜盈雪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 100081 摘要:目的 本实验以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为实验材料,选取青霉素、链霉素两种抗生素为化学抑菌

剂,通过观察抑菌圈的大小确定抗生素的有效浓度来判断抗生素的抑菌效果,并进行同一抗生素对不同菌种抑菌效果的比较以及不同抗生素对同一菌种抑菌效果的比较。方法 本实验通过滤纸片法来确定两种抗生素对两种菌种的最小抑制细菌浓度MIC来判断抗生素的抑菌效果。并通过挑取抑菌圈内的菌种于新的培养基继续培养的方法判断抗生素的效果是抑菌还是杀菌。结果 链霉素对白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是12μg/ml;链霉素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是10μg/ml。青霉素对白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500μg/ml;青霉素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550 μg/ml。链霉素青霉素对大肠杆菌和白色葡萄球菌均为抑菌作用。结论 青霉素和链霉素均为作用强度中等的抗生素,链霉素的抑菌作用强于青霉素。 关键词: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抗生素、最小抑制细菌浓度MIC,抑杀菌

Evaluation of bactericide effect of chemical inhibition

—Evaluation of bactericide effect of penicillin and streptomycin Du yingxue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1

Abstract:Objective In this experiment, We make escherichia coli, Staphylococcus aureus as experiment

materials, the selection of penicillin, streptomycin two antibiotics as chemical antimicrobial agent,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antibiotics by observing the size of bacteriostatic circle determine the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of the antibiotics, and compared the same antibiotic bacteriostatic effect on different species and different antibiotic bacteriostatic effect on the same strain comparison . Methods This experiment by filter paper method to determine two kinds of antibiotics against two strains bacteria MIC to determine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antibiotics. Method for judging the antibiotic and bacteriostatic ring through the selected within the strains in the new culture medium to culture effect is bacteriostatic or bactericidal. Results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streptomycin on Staphylococcus aureus is 12 μg/ml;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streptomycin on Escherichia coli is 10 μg/ml.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of penicillin on white staphylococcus is 500 μg/ml;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of penicillin on Escherichia coli is 550 μg/ml. Penicillin streptomycin were bacteriostatic effect on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 Conclusions Penicillin and streptomycin were medium intensity effect of antibiotics, streptomycin. is stronger than penicillin in bacteriostatic action .

Keywords : Escherichia coli , Staphylococcus albus , Antibiotics , MIC , Inhibiting or killing bacteria

前言

【研究背景】 目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抗生素,对于抗生素的抗菌机制的研究已经以非常深入,对于滤纸片法的操作技术已经比较娴熟。本实验对常用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对大肠杆菌和白泽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进行评价。 【研究目的】 本实验通过探究两种抗生素对两种菌的MIC,比较青霉素、链霉素对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的差异,并且进行不同抗生素对同一菌种抑菌效果的比较以及同一抗生素对不同菌种抑菌效果的比较。通过观察培养基内是否有菌落形成判断青霉素、链霉素对两种菌的作用是杀菌还是抑菌。 【解决方法】 抗生素效价的测定是生产和药检部门都必须做的,测定方法都是严格按照国家药典规定的方法进行。本实验使用的滤纸片法和国家药典中规定的管碟法相类似,先得出一个大致的有效浓度范围,然后继续在有效浓度范围中找出最小抑菌浓度,最后通过挑取抑菌效果最好的抑菌圈内的菌种继续培养,观察继续培养的培养基内是否有菌落产生来判断抗生素是抑菌还是杀菌。

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菌种: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 化学药剂:青霉素(10mg/mL),链霉素(10mg/mL)。

1.2 实验原理 1.2.1 关于抗生素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物质。抗生素既不参与细胞结构,也不是细胞内的贮存性养料,对产生菌本身无害,但对某些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是微生物在种间竞争中战胜其他微生物保存自己的一种防卫机制。

1.2.2 杀菌机制 霉素作用于细菌体内核糖体30s亚单位,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都有效果; 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一般对革兰氏阳性菌更有效果。 1.2.3 关于滤纸片法 适用条件——不易挥发的化学药剂 工作原理——利用滤纸作为药剂的承载体,放置于含有待检测菌种的平板上,使药剂在琼脂中扩散。待检药剂在不同浓度下对细菌的抑菌效力以产生可见的抑菌圈作为评价标准。以抑菌圈直径为测定指标,抑菌圈直径越大,该药剂的杀菌能力越强。

1.2.4 关于结果的判定 1.以直径为6mm为标准:抑菌圈直径>7mm,有抑制细菌作用;抑菌圈直径<10mm,低度敏感药物;抑菌圈直径为10~15mm,中度敏感药物;抑菌圈直径>15mm,高度敏感药物。 2.有效浓度在100 mg/L (100μg/mL)以上属于作用强度较低的抗生素; 有效浓度在l mg/L (0.1μg/mL)以下是作用强度高的抗生素。

1.3 试剂与仪器 仪器:高压灭菌锅,恒温培养箱,鼓风干燥箱,超净工作台,移液器,微波炉,打孔器等。 试剂及其他:生理盐水,NaOH(1mol/L),HCl(1mol/L), 滤纸片(Ф=6mm),酒精灯,平板,4支移液管,(1ml),试管,接种环,涂布棒,镊子,烧杯,三角瓶,玻璃棒等

1.4 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牛肉膏1.5g,蛋白胨5g,NaCl2.5g,琼脂9g,水500ml,PH7.0~7.2),供菌种生长。

1.5 实验方法 1.5.1 灭菌方法 培养皿灭菌(培养皿筒在鼓风干燥箱中灭菌3小时,温度为160度),移液管、涂布棒包扎好后与培养皿筒同时灭菌,用打孔器100个滤纸片,包好,配置500ml营养琼脂培养基(牛肉膏1.5g,蛋白胨5g,NaCl2.5g,琼脂9g,水500ml,PH7.0~7.2),配制培养基后,分装于6只试管(每管6ml)及三角瓶,包扎,胶头及枪头,7只试管(每管10ml0.9%生理盐水)把上述材料121℃灭菌20min。

1.5.2 药品稀释 采用二倍稀释法:将抗生素稀释为100 μg/mL,50 μg/mL,25 μg/mL,12.5 μg/mL,6.25 μg/mL或采用等距稀释法将抗生素稀释到所需浓度。 1.5.3 扩繁 趁热拉斜面,稍微冷却倒平板,冷却至室温后,在酒精灯附近,在拉好的斜面上用划线法扩繁,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

1.5.4 菌悬液的制备 将灭菌后的5ml左右的生理盐水分别倒入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的斜面培养基中,用接种环搅动,使细菌均匀分布生理盐水中。

1.5.5 涂布法接种 涂布接种,振荡菌悬液,用移液管吸取0.2ml的菌悬液于培养基中,用涂布棒涂抹均匀。 1.5.6 滤纸片的制作 在灭菌后的洁净培养皿里,用规格为20μL的移液器分别吸取20μL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药品,分别打在滤纸片上,控干一定时间。按照滤纸片粘贴示意图进行操作。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抗生素第一次实验的结果 2.1.1 两种抗生素在100 、50、25 、12.5、6.25 (μg/mL)下抑菌圈大小的效果图

图1 两种抗生素第一次实验抑菌圈大小(滤纸片粘贴如图2所示) Figure 1 The bacteriostatic ring size of two kinds of antibiotics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图2 滤纸片粘贴示意图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filter paper paste (A: 100μg/ml B: 50μg/ml C: 25μg/ml D: 12.5μg/ml E: 6.25μg/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