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阶段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合集下载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反思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反思
mo e s p o tt h r . On y b o n O,c n t e r f r O o i tc o ilz to n c le e i x e t d t e r a i e . r u p r o t e wo k l y d i g S a h e o m n l g s is s c ai a i n i o l g se p c e o b e l d z Ke r s l g s i s s ca ia i n i o l g ;l g s i n iy;s c a n e p ie y wo d :o itc o i l to n c l e o itc e tt z e o ile t r rs s
校后勤人事改革 , 还应 不 断 加 大 政 府 对 此 的 扶 持 力 度 , 能 使 高 校 后 勤 社 会 化 改 革 实 现 预 期 目标 。 才
关 键 词 : 校 后 勤社 会 化 ; 勤 实体 ; 会 企 业 高 后 社
中图分类号: 44 G 7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2 8 ( 0 90 0 7 l7 3 8 20 ) 3~ 0 5一O 4


高 校 后 勤 社 会 化 改 革 的 提 出 与 目的
高校后 勤社 会化 是 指将 高校后 勤 服务 纳入 社会 主 义 市 场经 济 体 系 , 立 由政府 引导 、 会 承 担 为 主 , 建 社
适 合 高 校 办 学 需 要 的 法 人 化 、 场 化 的 后 勤 服 务 体 系 。 高 校 后 勤 的 社 会 化 改 革 将 促 进 高 校 办 学 规 模 的 扩 市 大 和 办 学 模 式 的 转 变 , 动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 经 济 和 社 会 的 发 展 产 生 积 极 影 响 。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了 , 养 推 对 培

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思考

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思考

144351 社会其它论文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思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而且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与办学观念的转变,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触及到多方利益,在体制、产权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直接造成了许多高校后勤改革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本文试通过高校后勤资产的产权界定分析,提出适合现阶段高校后勤改革的一些设想,以期推动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

一、我国现行高校后勤资产产权界定分析高校后勤改革近十年来,相当一部分高校并没有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改革,最主要的表现是考核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指标--产权明晰还没有真正的实现。

产权归属明确,才能有效地形成明确的财产所有者的企业财产权,从而使企业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市场经济主体;企业也才能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出资者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同时,通过明晰产权可以有效地发挥产权的激励功能和外部性内部化的功能,发挥产权的积极作用。

高校后勤改革由于受到体制、思想、职工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并没有真正从产权层面上实现改革的目标。

现行高校后勤资产的产权界定一般分为几种情况:一是人员、机构分离,但后勤资产仍归学校;二是学校以持股的形式在后勤服务集团占有绝对话语权;三是各高校联合,组合各方优势,重新组建新的后勤服务实体,对各高校提供统一服务;四是实行后勤集团法人实体注册,从学校彻底分离,后勤法人资产构成多元化,学校优先选择其作为服务企业。

在这四类情况下,第一类和第二类占有主要地位,绝大多数学校采用此种方式,但事实上这种方式是“换汤不换药”,后勤资产并未从学校剥离,学校仍要背负沉重的后勤负担,后勤人员名义上剥离,但从人事编制等方面仍属于高校,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后勤职工不愿脱离高校这个较为稳定的工作环境的要求,能够减少后勤改革的阻力,但是高校后勤的自主经营基本没有实现,更谈不上自负盈亏;第三类方式主要出现在国内一些大学城,各高校集中,管理方便,但在整合过程中原来不同高校后勤的矛盾突出;第四种方式采用的学校最少,但基本上后勤社会化改革较为成功的学校都采用了这种方式,这种方式最为后勤职工的反对,其主要原因就是职工不愿脱离原来学校稳定的环境,不愿放弃原有的人事编制。

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摘要:高校后勤工作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

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建设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就从体制和机制方面作出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校;后勤;改革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进入深层次的发展阶段,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渐加强,后勤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持续提高,其中部分高校的改革已经取得了质的突破,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

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

在这样背景下,学校后勤必须选择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必须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

具体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建设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打造和谐校园,就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细心研究的重要课题。

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各高校都已经建立起了适合本校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甲乙方关系”模式,就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后高校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

当然,这种管理体制并不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终结目标,而是过渡期内的一种选择。

我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化管理的机制改革。

1.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管理学的经典理论指出:“管理的基础在于制度”。

作为高校后勤的管理,同样不外乎于此。

后勤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离不开相关的规章制度的保障。

制定制度时,我们充分考虑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给予关注和评议,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从而增强制度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1.2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管理。

目标管理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将整体目标层层分解,最终形成尽可能定量化的指标体系,分类进行责任制管理和过程管理,对结果绩效评价。

其特点就是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相结合,职能管理和效率质量相结合。

高校后勤治理现代化的思考

高校后勤治理现代化的思考

高校后勤治理现代化的思考1高校后勤治理现状在高校进行的治理体系改革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在后勤领域的主力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工作十分突出[1]。

但是,在高等教育管理的实际中,高校后勤管理体系不平衡、不完善问题仍然凸显。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全国范围内看,高校后勤管理方面的地区发展不均衡。

比如:东部院校与中西部高等院校、南部院校与北部高等院校、大都市高校与中小城市院校间发展不均衡,或者一个地区内不同类别院校间的存在不平衡问题。

(2)在主体表现上,社会企业的专业化管理水平也大大提高,全国性、区域性的高校后勤协会、伙专会、寓專会、物专会、绿专会等机构也蓬勃发展,相关标准、规章制度更趋完善。

而与之对比,地方政府在政策调整、法制保护等方面,出现了重大滞后,也使得地方后勤保障体制逐渐缺失了活力。

在高校的后勤管理中心内部,风险较小的服务领域,如保安、物业、保洁、物流等业务也得到了较好发展;对于食堂、公寓、学校绿化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由于社会化推进不够及时,影响了高校后勤管理能力的正常发展。

(3)校的后勤人员在服务教育、科学研究、师生生活等方面,高品质服务显得供给不足[2]。

从中国高校的后勤社会化进程来看,中低端业务以及软件产品,供应丰富;精细化、高品质业务、人性化服务、特色化软件产品供应相对欠缺。

比如在学校网站建设、软件服务等领域,还存在欠缺;学校餐厅功能化设计,以及学生公寓的活动空间设计等不足[3]。

(4)因现实的原因,高校后勤队伍普遍存在着年龄老化、层次较低、技能不足、发展受阻等状况,从而直接影响了高校后勤治理能力的提升。

(5)高校后勤管理单位在思想教育方面还存在欠缺,尤其是在社会化进程中,由于逐利性质而淡化了教育职能,忽视了教育目标,缺失教育思想等,都体现出了高校后勤单位自身管理理念不够开阔,对社会主义市场化管理制度的认知还不够深入。

2治理理论:对中国传统管理方式的延续、发扬和革新通过建立公共管理学视角,坚持政府和社会为共同基点,突出政府管理主体的多样性,实现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互补互促。

对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对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B JGNJUEH I I J IW U AA I NA N N GY
的管理 人员 都是 从原有 后勤 人员 中剥离 出来 的 ,他 们具 备 着两 种身 份 ,一 方面 ,属于 高校本 身事业 编 制 内 的人员 ,另一 方面 ,属 于改革后 的后 勤企业 管 理 人 员 。身 份 的双 重性 让他 们 产 生 了很 大 的依 赖 性 ,仗 着 自己 的事 业单位 身份 ,对 于企业 管理 的投 入程 度 不够 。在他 们 的意识 当 中,缺 乏对企 业 的认 同感 ,导致企 业 的运行不 够顺 畅 。同时 ,作 为后 勤 企业 的管理 者 ,曾经在 “ 大锅饭 ” 的环境下 成长起 来 ,受计 划经 济体 制 的影 响较 深 ,缺 乏对企 业 的经 营理 念 ,对 于社会 化 的认 识还 不到位 ,不 能从根本 上带 领 企业 向更 高 的层 次迈进 ,这就 使得 企业缺 乏 了竞 争力 ,不利 于后勤 企业 的 良性发展 。 2 高校 后勤社 会化 改革 程度不 够彻底 。在 国家 .
己独 有 的企业 文 化 ,其 具 体 表 现 为 ,一 方 面重 效 益 ,轻文 化 ,使 得 企业 只是单 纯 的追 求 经济 效 益 , 忽略 了企业 自身 文化 的建 设 ,导 致企 业 活力 不 足 , 生命力 不强 ;另 一方 面 ,企业 管理人 员对 于企 业 文 化 的认识 不够 ,导致企 业文化 氛 围不 浓 。这些 问题 的出现 ,使 得企业 虽然 能够正 常地进 行运 营 ,但是
赵春 鹤
(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辽 宁 大连 16 5 10 2)

要 :深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以 高校科研 为依托 ,有 效支撑高校后 勤企 业健康发展 ;提供有 力的
政 策 支持 和制 度 保 障 ,建 立企 业 发展 的 长效 机 制 ;加 强后 勤管 理 队伍 建设 ,引入 人 才竞 争 机 制 ;去 “ 政 化 ” 行 。

对现阶段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对现阶段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对现阶段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作者:朱赤王艳高海滨来源:《经济师》2008年第01期摘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不能使用“齐步走”、“一刀切”的做法,而是要实事求是,遵循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并注意到后勤“育人”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深化改革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1-132-0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高校后勤服务事业也正经历着一个由相对封闭向多维开放的长期转型过程。

从历史上来看,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限制,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长期沿袭着高校包办的传统运作方式,即“高校包办后勤”。

客观地讲,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运作方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校对学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要求。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一方面,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办学重点始终是教学科研;另一方面,后勤服务福利型导致学校负担过重,后勤工作效率低下的弊端日益显现,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并进而成为制约的“瓶颈”。

所以,从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发展的需要看,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高效的、开放共享的全新运作机制,以顺应社会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宏观转变,加速推进高校后勤由过去计划经济下的“行政化”传统模式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化”的新型模式的转变,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让高校把主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投放到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上去。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许多国内高校开始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道路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特别是在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一号文件下发后,国内高校纷纷响应号召,按照“到2000年底,所有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都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从2000年底到2002年底前后,在高等学校后勤系统规范分离的基础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他合适的范围内,组建跨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集团(实体、中心或公司),以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等形式,承担本地区范围内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要求,国内多数高校用一年的时间进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后勤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分离并组建后勤实体或成立后勤集团;用两年的时间转换运行机制,把后勤保障与服务工作交由后勤实体或者后勤集团来承担,有的高校成立跨高校的后勤服务组织(如上海模式),一些新建或规模较小的高校则直接采取了与社会企业合作等模式;在三年的时间里,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开展的轰轰烈烈、如火如荼。

对深化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对深化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赛 、 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每年一届的全国大学 生数学 建模竞 赛 , 全 从竞赛 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协作精神和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的能力 。 3充分利用实验实 习基地 。目前 , . 在我 国高校 , 研究生可以和导师频 繁接触 , 耳濡 目染 , 接受 导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 陶, 实验室 也可以对研 究生全天候开放 , 供他们研究和开发使用。 然而 , 本科生在课余时间与任 课老师和实验 室几乎无从接触。尤其是 近年来 , 我们一再强调大学生 的 素质教育 , 强调大学生科技能力 的培 养 , 这是有 限的课 堂教育远远达不 到的 目标。 高校有众多知名教授 、 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 , 完全有能力指导 大学生完成高水平 的科技创新活动。因此 , 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可 供随时研究 和实践的场所即实验 室或实 习基地 , 以满足那些对专业研究 和科 技创新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科 研需要 。 高校有条件的基层学术组织 或研究所 , 以吸收优秀本科生参与其在研项 目。为了促进对大学生科 可 技创新 能力的培养 , 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 的设 备优势 , 利用教学实 验实 习基地 , 大胆吸收并激励 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 研活动 , 广大学生 为 科技活动提供充分的硬件 和软件支持。 4 . 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 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快培养具有强烈的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进入创新 实践 的大学生科研 队伍 , 要有一支 具 需 有创新意识和高素质 的教师 队伍 ,这是培养学生创 新素质 的重要保证 。 如果没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 , 那么就很难 培养 出具有创新素质 的 学生。高校要积极组织在科研水平高 、 科技创新成果多且质量优在相关 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 的教 师队伍 ,尤其是 中青年教师 队 伍, 专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高素质教师队伍 活跃 的学术思想 、 敢 闯敢 冒的创新 勇气 、 刻苦钻研的精神会影 响和感染大学生 , 至会成为 甚

后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情况调研报告(5篇)

后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情况调研报告(5篇)

后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情况调研报告(5篇)第一篇:后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情况调研报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年来,全国各地各类高校顺应自身发展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化改革方式,其中有成有败,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也有很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尤其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面对新的不断发展的形势,面对各高校进一步发展以及高校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服务的新要求,原先已经过十年探索并趋于成熟的发展模式再次遇到新的挑战。

我们必须找出并解决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遇到的瓶颈,探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举措,重塑高校后勤新形象,才能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既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又适应高校进一步发展要求的后勤保障体系,将高校后勤经营、服务、管理等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一、制约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的瓶颈(一)主体因素主体问题在这里主要是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过程及其结果。

主体作用良好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良好,否则反之。

目前高校后勤工作的主体由后勤管理人员、后勤经营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三部分构成。

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多年的探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主体的基本情况稳定,但是不足和所面临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1、后勤管理人员这里所说的后勤管理人员是特指高校学校层面的从事大后勤管理工作的干部,他们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肩负着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保障后勤体系顺畅运行、保障后勤实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的使命,后勤管理人员的责任不可谓不大,任务不可谓不重。

然而,多年来,由于思维习惯和管理惯性使然,不少高校对此重要和关键部门的后勤管理干部的定位一直存在偏差,同样是服务和服从于整个高校发展的大局,为高校发展贡献心力,但是广大后勤管理干部的地位却始终处于边缘地带,使得许多后勤管理人员荣誉感和成就感缺乏,致使不得不时常考虑个人出路和前途问题,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有些高校将后勤部门作为干部分流的承接单位,使得后勤管理人员基本是按经验和习惯来从事后勤管理工作,往往没有经营管理知识,业务水平不高;部分外聘管理干部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较低,加上待遇上与学校在编管理干部又有较大差异,稳定性和积极性较差;在很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又将后勤管理部门条块划分太多,缺少整体的规划和统筹,加上一些后勤管理干部本位主义的影响,人为造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壁垒和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全 交给社会来办 , 还是要依靠高校后勤 , 有的高校采取 了依靠 隶属于 学校 的后勤服务实体或集 团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 生活提供保障 与服务工作的做法 , 一方面 , 通过转 换机制 , 提高服务质 量, 取得 了 良好
的经济效益 ; 另一方面, 实体或集 团的工 作重心在学校 , 确保 了高校后 勤公益性 , 发挥了后勤 服务育人 的作用 , 也产 生 了良好 的社会效益 , 走
间发展不平衡 , 根据 20 年《 0 5 中国统计 年鉴> 统 计 , 0 年东 、 、 2 4 0 中 西部地 区 G P总量分别 占全 D 国 G P的 5 . %、4 7 1 . %, D 8 4 2 . %、6 9 南方 和北方 、 海和 内地社 会经济 沿 发展差异较 大, 社会服务业发达状况不一 , 造成各地高校后 勤社会 化改 革所处的外部环境差别很大。此外 , 按照新的 国民经济行 业分类 , 后勤 服务涉及到交通运输 、 零售业 , 宿餐饮 业、 住 公共设施 管理等多个 服务 业领域 , 各个地 区在某一行业的发达程度也各异 。所 以, 高校在推进后 勤社会化改革时要充分考虑这些 外部环境 要素 , 确定适 宜 的改革 模式
花齐放。 第一, 因地制宜 。我 国幅员辽 阔, 区之 要 地
对 阶 深 高 后 社 化 革 思 现段化校勤会改的考
●朱 赤 王 艳 高海 滨
摘 要: 高校后 勤社会化改革是 经济社会发展, 也是 高等教 育发展 和高校发展 的需要。现 阶段 深化高校后 勤社会化 不能使 用“ 齐步 走” 、 刀切” 的做 法, 而是要 实事求是 。 遵循 因地制宜、 因校制 宜的原则, 并 注意到后勤“ 育人” 问题。 的 关键词 : 高校 后勤社会化 深化改革
培养上去 。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 以来 , 多 国内高校开 始在后勤社 会化改 革 许 的道路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特别是在 20 年 国务 院办公厅一号 00 文件下发后 , 国内高校纷纷响应号召 , 按照“ 20 年底 , 到 00 所有高等学 校 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 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 , 都成建制地从 学校行政 管
维普资讯
●高校 园地
《 经济师) 0 年第 1 28 0 期
实事求是 , 一切从实际 出发 , 而不 应是全 国高校 理想化地按照统一 的时问、 步骤, 使用同一个改 革模式 , 现形式上的 “ 实 后勤 社会化” 。因此 , 笔 者认为各高校在推进后勤社 会化改革时要遵循 因地制宜 、 因校制宜 的原则 , 实现百 家争 鸣、 百
和发展思路 。 地处我 国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由于地区经济增加速度 和服 务业发 达水平 都处 于全 国前列 , 大多具有改革的 良好社会和经 济环境, 所以多 数高校改革步伐较快 , 组建 的集 团或服务公 司 , 通过 巩固校 内市场 、 开 拓校外市场取得 了行业竞争优势 , 获得 了良好的社会效 益和经济效益 , 创造 了改革的成功经验 。相 比较而言 , 那些地 处西部等欠 发达地区 , 当 地的社会服务业不十分发达 , 多数高校 的后勤服务 与保障工 作不能 大
转型过程 。从历史上来 看, 受到计 划经济 的影响和 高等教育 管理体制 的限制 , 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长期 沿袭着高校包办的传 统运作方式 , 即“ 高校包办后勤” 。客观地讲 , 特定 的历史条件 下 , 在 这种运 作方式 , 定程度上满足 了高 校对学校 后勤服 务保障工作 的要求 。但是 , 随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确立 和逐步完善 , 一方面 , 高校在发 展过程 中 办学重点始终是教学科研 ; 另一方面, 勤服务福利型导致学校 负担过 后 重, 后勤工作效率低 下的弊端 日益显现, 这些 都在相当程度上 阻碍 了高 等学校和高等教育事业 的进一步发 展 , 并进 而成为制 约的“ 颈” 瓶 。所 以, 从经济社会 发展 、 高等 教育发展 和高校发 展的需要 看 , 必须建 立一 种新型的、 高效 的、 开放共 享的全新 运作机制 , 以顺应社会 资源市 场化 配置的宏观转变 , 加速推进高 校后 勤 由过 去计划经济 下 的“ 政化 ” 行 传 统模式 向市场经济条件下“ 济化” 经 的新型模 式的转变 , 进高校 后勤 推 社会化改革 , 让高校把 主要 的人力 、 力、 财 物力投 放到教学 科研和人 才


后勤服务与管理 , 的借“ 有 迁校” “ 校” 和 合 等契机全面采用社会化 、 市场 化的服务 方式 , 运行效果很好 ; 但是对于历史悠久 、 校区规模大 、 后勤职 工“ 老人” 学校负担重的高校 , 多、 不能简单 用“ 一刀切” 的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4—4 1 (0 8 0 —12—0 10 9 4 2 0 )1 3 2 随着我国改革 开放事业 的不断推 进和市场经 济体制 的逐步确立 , 我国高校后勤服务事业也正经历着一个 由相对封闭 向多维 开放的长期
出了富有特色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之路。 第二 , 要因校制宜 。据统计 , 国现有普通高校 196 , 校时 我 35 所 建 间有 的超过百年 , 的只有几十年 ; 有 规模大的 占地达 60多万平方米 、 0 规 模小 的只有几十万平方米 ; 在兴办 大教育 之风的影响下 。 也导致一些高 校实行合并后办学地点分散。可见 , 高校的历史 、 各 文化 、 传统 、 办学宗 旨、 规模等各具特色 、 不尽相 同 , 这些 客观条件 因素都将 直接影响高 校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案制定与执行 。 , 目前, 国内有的新建校 区和规模较 小的校 区引入 了社会 力量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