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卤素离子时异常现象的探究
中学化学实验异常现象之探究

中学化学实验异常现象之探究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曾经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但是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影响化学实验的因素是多元的,学生们在进行实验时经常会观察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异常实验现象。
很多教师和学生忽视异常现象,认为仅仅是自己的误操作而已,然而很多实验异常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如果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下去,不仅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更能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异常实验现象孕育着科学的重大发现化学史上很多发现都是来源于对异常现象的探究,其中氩的发现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
早在1785年,卡文迪许在测定空气的组成时,除去空气中的O2、N2等已知气体后,发现最后总是留下一个体积不足总体积1/200的小气泡。
到了1892年,瑞利在测定氮气密度时,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的密度与氨分解得到的氮气密度始终相差0.0064g/L,最后瑞利和拉姆赛共同研究后预测大气中含有某种较重的未知气体,经反复实验,他们终于发现了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惰性气体—氩。
在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中安排的化学实验,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形形色色的异常现象,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出现,为师生提供了挑战的机遇,师生可以重新创造条件认识未知,合理提出假设,然后再另外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使异常为正常,也可以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合理地找出异常的原因。
异常实验现象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绝好教材,它带给学生的影响和感受是极其强烈的,有的甚至终生难忘。
二、异常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1.从试剂滴加顺序不同寻找实验异常原因实验中各种试剂的加入一般而言有一定的顺序,但是在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时往往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想当然地设计一些特定的实验步骤,但是有时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例如在检验Fe2+时很多同学设计了如下的步骤:在含有Fe2+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然后再通入足量的Cl2,但实验结果却出乎大多数人的意外,该溶液中未出现预期的血红色。
新课改下的卤素离子的检验教学设计 精选教育文档

新课改下的“卤素离子的检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内容出自五年制专科《化学》第一册第一章――卤素离子的检验。
2.编者意图把本节内容编排在卤族元素一节之后。
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两节的旧知识,通过实验探索的方法,学习本节内容并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3.重点难点掌握卤素离子的检验方法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4.突破方法利用实验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开发学生的潜能。
5.教学目标据化学新课改的要求、化学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卤素离子的检验方法;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②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科学抽象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③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
④情感目标:通过学生亲自探究的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法与学法1.教法因本课时分两大知识块,根据各自知识的特点,为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现代教学观、课程观学习观,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和课堂教学过程的互动性,积极渗透研究性的方式。
采取如下的教学方法:①实验引导探究法:以实验为先导,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以实验观察、分析、综合和归纳为最基本方法,自己得出结论,强化知识的开发和吸纳。
②问题解决法: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自学讨论。
③自学归纳法。
另外,在教改方面,本课的演示实验为试管实验,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所以改演示实验为边讲授边实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在教材处理上“以学论教”,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问题、学生的活动和学生的收获出发,强调教材处理的过程性、生成性、体验性,实现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整合。
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关学生学习的内容,实现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自助建构的统一,并通过学生的自身感受、理解和领悟,实现教材的转化和创新。
2.学法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卤素离子的检验

卤素离子是指存在在溶液中的氯离子、碘离子、溴离子和氟离子等各种卤素元素的离子,是影响水质的重要污染物。
检测卤素离子的方法以微量化学法为主,其中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铜离子缓冲滴定法、碘试剂滴定法、四苯基硅烷比色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色谱法。
铜离子缓冲滴定法是一种检测卤素离子的有效方法,它利用滴定过程中铜离子的缓冲作用来检测测试样品中的卤素离子含量。
在实验中,将测试样品加入铜离子缓冲液,然后再加入滴定剂,当滴定剂的浓度足够时,滴定反应就会发生,根据反应的动力学规律,可以测出卤素离子的含量。
碘试剂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卤素离子检测方法。
在实验中,将测试样品中的卤素离子与碘试剂缓冲液发生反应,当反应发生时,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碘离子,根据碘离子的浓度变化,可以准确测定测试样品中卤素离子的含量。
四苯基硅烷比色法是一种卤素离子检测的快速方法,它利用检测样品中的卤素离子与四苯基硅烷发生反应,从而产生一定数量的色素,根据色素的浓度变化,可以准确测定测试样品中卤素离子的含量。
电感耦合等离子色谱法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卤素离子检测方法,它利用测试样品中的卤素离子与电感耦合等离子色谱仪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测出样品中卤素离子的类型和含量,这种方法检测效率高,准确率高,几乎可以检测出任何类型的卤素离子。
总之,卤素离子是影响水质的重要污染物,检测卤素离子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铜离子缓冲滴定法、碘试剂滴定法、四苯基硅烷比色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色谱法等是最常用的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而且实验简便,操作简单,检测效率高,因此在检测卤素离子含量时均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实验七:卤素离子的分离及检出讨论报告

卤素离子的分离及检出讨论报告完成日期:2012年11月11日作者:吴亦歌刘春宏刘树青刘薇徐璐颖戴安婧生命科学学院指导老师:王睿博一、摘要讨论了利用连续法进行氯离子、溴离子和碘离子的分离和检出时控制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设计了验证实验。
总结了本实验所用分离方法,说明其原理和适用范围。
二、前言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成分分析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进行成分分析时,由于离子或分子间存在相互干扰的现象,因此在成分分析前,分离、检出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实验,我们小组就利用连续法进行氯离子、溴离子和碘离子的分离和检出时控制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行了讨论与研究,并总结了本实验中所用的分离方法,阐述其原理和适用范围。
三、内容㈠我们小组将题中所说的“条件”分为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此处的分类只为了讨论方便,无严格界限),分别进行了总结归纳:(1)内部条件:内部条件是指试验中试剂的浓度、纯度等,有:●混合液中溴离子、氯离子、碘离子的浓度的相对多少:当溶液中氯离子过多时,在用氨水溶解氯化银时,可能会使少量的碘化银和溴化银溶解(氨水所加量过多导致溶解),导致分离不完全,对氯离子的检验造成一定干扰。
(计算见下)当溶液中碘离子远多于溴离子时,首先是将碘离子氧化为碘酸根所需氯水的量较大,可能无法完全转化,且使溴离子检出的现象不明显;溴离子过少,同上,将其转化溴单质后,溶在有机层中颜色不明显,导致漏检溴离子。
实际中,一部分同学在观察到碘单质溶于四氯化碳后,滴加很多滴氯水无法观察溴单质的颜色,在吸出部分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后才成功观察到溴单质的橙色,这一事实说明了以上几点。
●溶解氯化银时所加氨水的浓度:本实验中,所加氨水浓度为2mol/L,此时仅氯化银溶于其中。
那么,溴化银、碘化银绝对不溶于氨水么?对于反应AgBr+2NH3*H2O=Ag(NH3)2Br+2H2O它可以拆成AgBr=Br- +Ag+ K1=5.35*10^-132NH3*H2O+ Ag+= 2H2O+ Ag(NH3)2+ K2=1.1*10^7所以,对于溴化银溶于氨水的反应,其K=K1K2=5.89*10^-6由于“溶解”的最低限度为0.01mol/L,因此,氨水的最低浓度约为17mol/L,而常温下氨水浓度可达约20mol/L。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课后训练:卤素离子的检验-最新教学文档

卤素离子的检验1、痕检是公安机关提取犯罪嫌疑人指纹的一种重要的方法,AgNO3显现法就是其中一种:人的手上有汗渍,用手动过白纸后,手指纹线就留在纸上。
如果将溶液①小心涂到纸上,溶液①中的溶质就跟汗渍中的物质②作用,生成物质③,物质③在光照下,分解出的银粒呈灰褐色,随着反应的进行,银粒逐渐增多,由棕色变成黑色的指纹线。
用下列化学式表示这三种物质都正确的是( )A. ①AgNO3;②NaBr;③AgBrB. ①AgNO3;②NaCl;③AgClC. ①AgCl;②AgNO3;③NaClD. ①AgNO3;②NaCl;③Ag2、鉴别NaCl、NaBr、NaI、NaS溶液可以选用的试剂是()A. 溴水B. AgNO3溶液C. 苯D. FeCl3溶液3、某学生鉴定甲盐的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甲盐溶液中一定有Br-B.甲盐溶液中一定有Cl-C.丙中不一定含有Fe3+D.甲盐溶液中一定有I-4、下列关于漂白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2和Ca(ClO)2B.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会变质C.漂白粉是氯气和澄清石灰水反应制得的D.漂白粉是纯净物5、甲、乙、丙三种溶液各含有一种X-(X-为Cl-、Br-或I-),向甲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和氯水,则溶液变为橙色,再加丙溶液,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甲、乙、丙溶液中依次含有( )A.Br-、I-、Cl-B.Br-、Cl-、I-C.I-、Br-、Cl-D.Cl-、I-、Br-6、在500 g含1.17 g NaCl和0.84 g NaF的溶液中,滴加过量的AgNO3溶液,静置,过滤,洗涤,称重得到2.87 g固体,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氯离子只有一部分参加反应B.氟离子只有一部分参加反应C.氟化钠与AgNO3在溶液中无沉淀生成D.氟化银难溶于水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液氯和氯水都含有氯离子B.氯气和液氯都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C.盐酸和氯水都含有氯离子D.盐酸和氯水都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8、饱和氯水长期放置后,下列微粒在溶液中不减少的是( )A.Cl2B.HClOC.Cl-D.H2O9、可以证明次氯酸是弱酸的事实是( )A.可与碱反应B.有漂白性C.见光能分解D.次氯酸钙溶液可与碳酸反应生成次氯酸10、下列关于HCl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HClO是弱酸B.HClO是强酸第 1 页C.HClO是强氧化性酸D.HClO能杀菌消毒11、除去Cl2中少量的HCl气体,最好选用的试剂是( )A.蒸馏水B.二氧化锰C.饱和食盐水D.氢氧化钠溶液12、有以下说法:①氯原子和氯离子性质一样②+5价的氯只具有氧化性③氯原子比氯离子少一个电子④氯气具有氧化性,不具有还原性⑤盐酸既具有氧化性、酸性,又具有还原性⑥氯气的氧化性比盐酸的强。
卤族元素的性质与卤素离子的检验

卤族元素的性质与卤素离子的检验卤族元素是指元素周期表中第VIIA族的元素,包括氟(F),氯(Cl),溴(Br),碘(I)和矿物食盐元素(astatine,At)。
卤族元素具有许多共同的性质,其中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卤族元素是非金属元素,具有低熔点和沸点。
氟是最轻的卤素,具有最低的熔点和沸点,而碘是最重的卤素,具有最高的熔点和沸点。
-卤族元素具有颜色,氟和氯呈黄绿色,溴呈红褐色,碘呈紫黑色。
-卤族元素是电负性很高的元素,具有强氧化性和还原性。
2.化学性质:-卤族元素具有强烈的化学活性,特别是在反应时容易失去电子以形成灵活的阴离子-卤素离子(例如F-,Cl-,Br-,I-)。
-卤族元素能与金属形成盐类,例如氯化钠(NaCl),溴化钾(KBr),碘化银(AgI)等。
-卤族元素可以与氢反应生成卤化氢酸,例如氟化氢(HF),氯化氢(HCl),溴化氢(HBr)和碘化氢(HI)。
-卤族元素与氧反应形成卤氧化物,例如氯氧化物(Cl2O)和溴氧化物(Br2O)。
-卤族元素能与非金属原子形成共价键化合物,例如二氧化氯(Cl2O),二氧化溴(Br2O2)和五氟化碘(IF5)。
卤素离子的检验:卤素离子的检验是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来确定存在卤素离子的方法。
1.银离子沉淀反应:卤素离子可以通过与银离子反应产生不溶性沉淀物来检测。
氯离子可以通过加入硝酸银溶液(AgNO3)生成白色氯化银沉淀(AgCl)来检测。
溴离子可以通过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黄色溴化银沉淀(AgBr)来检测。
碘离子可以通过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黄色碘银沉淀(AgI)来检测。
2.氧化性试剂:卤素离子可以通过与氯酸(HClO4)或氯酸钾(KClO3)反应来检测。
氯离子可以通过与氯酸反应生成氯气(Cl2)来检测。
溴离子可以通过与氯酸钾反应生成溴气(Br2)来检测。
碘离子可以通过与氯酸钾反应生成紫色蒸汽(I2)来检测。
3.过渡金属离子反应:卤素离子可以通过与过渡金属离子反应产生特定的颜色来检测。
高中化学高考精品备课教案:卤素的性质及提取、卤素离子的检验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含答案)卤素的性质及提取卤素离子的检验课标要求核心考点五年考情核心素养对接1.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认识氯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卤素的性质及卤素离子的检验2023辽宁,T13;2023全国乙,T11;2023年6月浙江,T16;2023北京,T19;2022年6月浙江,T13;2021全国甲,T26;2021全国乙,T28;2021北京,T19;2020 天津,T4;2020上海,T13;2019全国Ⅰ,T9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根据实验现象辨识卤素及其反应;能运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描述常见卤素的变化。
2.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主动关心与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卤素的提取2023上海,T12;2022年1月浙江,T11;2022广东,T12;2021天津,T6;2021年1月浙江,T9;2020上海,T16命题分析预测1.高考常以海水提溴、海带提碘、氯碱工业等为载体,考查物质的制备与提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与创新性;也有可能会结合离子检验等实验操作考查卤素离子的检验。
2.2025年高考对卤素的考查也可能以溴、碘及其化合物的制备为载体,设置微型实验或探究型实验考点1卤素的性质及卤素离子的检验1.卤素单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性质反应方程式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与Fe反应:[1]2Fe+3X2 △ 2FeX3(X=Cl、Br);I2与Fe反应:Fe+I2 △ FeI2(I2只能将铁氧化到+2价,氯气、溴单质能氧化Fe2+,但碘单质不能氧化Fe2+)与氢气反应F2+H2 2HF(不需要光照或加热,在冷暗处直接化合);Cl2+H2 2HCl(易发生爆炸);Cl2+H2 2HCl(苍白色火焰);Br2+H2 △ 2HBr;I2+H2△⃗⃗⃗⃗⃗⃗⃗⃗⃗⃗⃗ 2HI(更高温度下缓慢反应)与水反应2F2+2H2O [2]4HF+O2(反应剧烈,水为还原剂);X2+H2O⇌ [3]H++X-+HXO(写离子方程式)(歧化反应,卤素单质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X=Cl、Br、I,下同)与碱溶液反应Cl2+2NaOH [4]NaCl+NaClO+H2O;Br2+2NaOH NaBr+NaBrO+H2O[或3Br2+6NaOH(浓)5NaBr+NaBrO3+3H2O];3I2+6NaOH5NaI+NaIO3+3H2O(卤素单质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与还原性X2+Na2S [5]2NaX+S↓;X2+SO2+2H2O[6]4H++2X-+S O42-(写离子方程式);物质反应X 2+S O 32-+H 2O[7] 2H ++2X -+S O 42-(2)递变性颜色熔、沸点密度水溶性氧化性2.卤素离子的检验方法 (1)AgNO 3溶液——沉淀法未知液滴加AgNO 3溶液和稀硝酸⃗⃗⃗⃗⃗⃗⃗⃗⃗⃗⃗⃗⃗⃗⃗⃗⃗⃗⃗⃗⃗⃗⃗⃗⃗⃗⃗⃗⃗⃗⃗⃗⃗⃗⃗⃗⃗ 生成{[12] 白 色沉淀,表明含有Cl -[13] 淡黄 色沉淀,表明含有Br -[14] 黄 色沉淀,表明含有I -(2)置换——萃取法未知液加入适量新制饱和氯水振荡 ⃗⃗⃗⃗⃗⃗⃗⃗⃗⃗⃗⃗⃗⃗⃗⃗⃗⃗⃗⃗⃗⃗⃗⃗⃗⃗⃗⃗⃗⃗⃗⃗⃗⃗⃗⃗⃗⃗⃗⃗⃗⃗⃗⃗⃗⃗⃗⃗⃗ 加入CCl 4(下层)或汽油(上层),振荡,静置⃗⃗⃗⃗⃗⃗⃗⃗⃗⃗⃗⃗⃗⃗⃗⃗⃗⃗⃗⃗⃗⃗⃗⃗⃗⃗⃗⃗⃗⃗⃗⃗⃗⃗⃗⃗⃗⃗⃗⃗⃗⃗⃗⃗⃗⃗⃗⃗⃗⃗⃗⃗⃗⃗⃗⃗⃗⃗⃗有机层呈{红棕色或橙红色,表明含有[15] Br -紫色、浅紫色或紫红色,表明含有[16] I -(3)氧化——淀粉法检验I -未知液加入适量新制饱和氯水 振荡 ⃗⃗⃗⃗⃗⃗⃗⃗⃗⃗⃗⃗⃗⃗⃗⃗⃗⃗⃗⃗⃗⃗⃗⃗⃗⃗⃗⃗⃗⃗⃗⃗⃗⃗⃗⃗⃗⃗⃗⃗⃗⃗⃗⃗⃗⃗⃗⃗⃗ 淀粉溶液 振荡⃗⃗⃗⃗⃗⃗⃗⃗⃗⃗⃗⃗⃗⃗⃗⃗⃗⃗⃗⃗⃗⃗⃗⃗⃗⃗⃗ [17] 蓝 色溶液,表明含有I -易错辨析。
氯离子检验方法及现象

氯离子检验方法及现象
氯离子(Cl)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氯的-1价离子,无色。
氯离子是生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阴离子,通过跨膜转运和离子通道参与机体多种生物功能。
1,取少量待测试液放入试管中
2,取少量HNO3溶液滴入试管
3,将少将AgNO3溶液滴入试管中,震荡.
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此溶液中含氯离子
方程式(若待测液为HCl溶液):
HCl+AgNO3=AgCl(沉淀)+HNO3
注:也可以将步骤2放到最后做.若白色沉淀完全消失,则该溶液中不含氯离子.如:若待测液为碳酸钾,则加入AgNO3后同样出现白色沉淀:
AgNO3+K2CO3=2KNO3+Ag2CO3(沉淀)
经加稀硝酸检验后,白色沉淀消失:Ag2CO3+2HNO3=AgNO3+H2O=CO2
用途与作用:
氯离子起着各种生理学作用。
许多细胞中都有氯离子通道,它主要负责控制静止期细胞的膜电位以及细胞体积。
在膜系统中,特殊神经元里的氯离子可以调控甘氨酸和伽马氨基丁酸的作用。
氯离子还与维持血液中的酸碱平衡有关。
肾是调节血液中氯离子含量的器官。
氯离子转运失调会导致一些病理学变化,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囊胞性纤维症,该病症由质膜上一个氯离子转运蛋白CFTR的突变导致。
检验:氯离子和银离子化合能生成难溶于水的氯化银白色沉淀。
再加入稀硝酸溶液,沉淀不溶解,证明有氯离子存在。
物理性质:颜色为无色
化学性质:氯因得一个电子而形成带一个负电荷的氯离子C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卤素离子时异常现象的探究
【问题由来】教材对卤素离子的检验只要求用稀硝酸,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浓度,拿了1瓶浓硝酸取一定量稍微稀释了一下就去做实验,在实验中竟然出现异常现象。
由此提出卤化银能否与浓硝酸反应的课题。
以下为相关实验及现象:
[实验1]向3支盛有NaCl溶液、KBr溶液、KI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少量AgNO 3溶液,看到分别出现白色、浅黄色、黄色沉淀,再分别加入1 mol/L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实验2]向3支盛有①NaCl溶液、②KBr溶液、③KI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少量AgNO 3溶液,然后再分别加入浓硝酸。
相关现象:①中沉淀无变化;
②中沉淀无变化;③生成的黄色悬浊液逐渐变成褐色悬浊液,并伴有气泡产生,静置后发现:上层液体为棕褐色,沉淀变为灰褐色。
【分析】实验1说明AgCl、AgBr、AgI均不溶于稀硝酸。
实验2说明AgCl、AgBr均不溶于浓硝酸;由于I -的还原性较强,I -能
被较浓的硝酸氧化,能发生反应:2I -+4H ++2NO - 3I 2+2H2O+2NO2↑,怎样证明发生了该反应呢?
只须待沉淀后,取上层液体加入CCl 4,若发现有机层呈紫色(或加入淀粉溶液,若溶液呈蓝色)既可证明之。
实验后发现正如所想。
那些灰褐色沉淀会是细小的银单质吗?有资料[1]显示AgBr和AgI不溶于稀氨水或(NH 4) 2CO 3溶液,它们在HAc介质中能被还原为Ag,可使Br -和I -转入溶液中。
不过笔者加入的硝酸是氧化剂而非还原剂,显然上述沉淀不应该是银。
那么沉淀又为何物?
【问题】上面对实验2中有关碘的解释正确吗?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及现象】1.在试管中加入0.1 mol/L AgNO 3溶液2 mL,向其中加1滴0.1 mol/L的KI溶液,再向试管中加过量浓HNO 3,发现沉淀仍为黄色,
上层液体无色。
2.在试管中加入0.1 mol/L KI溶液,再向试管中加过量浓HNO 3发现溶液逐渐变成棕黄色。
【分析及结论】由此可见AgI不溶于浓硝酸,而I -能被浓硝酸氧化,那些褐色沉淀不是银单质,可能是由于过量的I-被硝酸氧化成I 2,被AgI吸附的I -结合了I 2造成沉淀变色。
所以用AgNO 3检验Br -、I -时最好不用硝酸酸化,应先加 2 mol/L的稀硫酸酸化(使之呈微酸性,而不能太多),并使AgNO 3稍过量。
或者在检验Br -、I -时,利用它们易被氧化的性质,直接用氯水氧化后,用CCl 4萃取看有机层的颜色变化。
【问题】为什么I -能被硝酸氧化,而AgI不能被硝酸氧化呢?
因为AgI难溶于水,在25℃时, K sp(AgI)=8.51×10-17,即使溶液中Ag +的浓度为0.001 mol/L,溶液中I -浓度也非常小,使其中的I -不能被硝酸氧化。
参考文献
[1]http://www.asust.edu.cn/hgxy/shifan/%CE%DE%BB%FA%BB%AF%D1%A7 %CA%B5%D1%E9%BD%B2%D2%E5.pdf.无机化学实验.2007-01-17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