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6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6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6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研究目标:1.认识6个新生字,掌握11个新词语的写法,正确读写12个生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表达不同人物的语气和情绪。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和老爷爷相互鼓励、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培养学生善于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格。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以旧引新,扣题导入1.回顾二年级时研究的《黄山奇石》,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黄山天都峰。

2.让学生介绍他们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引出本课的关键词——天都峰。

3.提问,本篇文章讲述了谁爬上了天都峰?他们是怎样爬上去的呢?自读课文,研究生字1.教师范读课文,带着问题让学生听懂课文大意。

2.学生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相听读,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3.学生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自学状况。

a。

小组内互相认读、正音生字、词语卡片。

b。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研究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2.按照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用自己的话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学生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述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紧扣课题,承前启后1.提问,为什么作者在写爬天都峰时用了“爬”这个词而不是“登”?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爬”这个词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删除有问题的段落。

改写: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6个新生字、11个新词语的写法,正确读写12个生词语。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活动方案7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活动方案7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活动方案7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活动方案篇1一、复习生字,回顾内容。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再全班齐读。

2、指名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二、直奔课题,导入新课。

1、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设计意图: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

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出示天都峰的图画)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三、体会“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爬上峰顶。

1、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文。

3、根据课文内容质疑选出问题:“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他们是怎样爬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4读读议议,释疑。

a、出示“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讨论体会:为什么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

(设计意图: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指导朗读: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读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学生边读书边勾画。

指名说全班交流: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5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5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5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练习运用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1.生字卡片。

2.写好思考题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今天,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爬天都峰》,看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们从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一)老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天都峰。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

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以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

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

(二)看录像片让学生了解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

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两脊旁是万丈深渊。

二、学习新课(一)借助汉语拼音读书,特别是要读准本课生字的音,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二)指名读书,订正读音。

《天都峰》读dū不读dōu,“假”“似”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应该读“jià”、“sì”。

(三)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出示字词卡片认读:暑假铁链似乎犹豫奋力攀着手脚并用终于辫子鼓舞决心居然(四)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

本课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文是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汲取:吸取。

5.再读书,读后知道全文共有几自然段,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及评析优秀4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及评析优秀4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及评析优秀4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4、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天都峰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要点】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把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脑中的“画”,体会天都峰的险峻峭拔,难以攀登。

一、导入新课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

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说明:介绍、展示有关天都峰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天都峰的高与险,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1、媒体出示:自学要求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

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媒体出示:陡链颤攀鲫呵仰顶峰(1)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2)交流巧记字形的方法。

“陡”放在图画中识记,可以理解字义,并注意和“徒”的区分;“颤”用动作来理解;“爬”中“爪”的捺起笔在竖上。

爬天都峰教案优秀6篇

爬天都峰教案优秀6篇

爬天都峰教案优秀6篇《爬天都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让学生体会到,一老一小之所以能爬上天都峰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彼此之间的鼓励,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3.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了解这一老一小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都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由此深入地理解他们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难点学会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具准备投影片、图片。

教学设计一、揭示课文题目,启发谈话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区,那里景色秀丽,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大景观著称于世。

自古就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天都峰是黄山的奇峰之一,海拔1810米。

(课件出示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爬上这著名的天都峰吧!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件出示3)《爬天都峰》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顶的事。

2.学生交流查找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如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三、初读课文,认读字词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

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

教师可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2.认读词语(课件出示4)石级、铁链、攀登、照相、小辫子、笑呵呵3.读准下面的多音字。

(课件出示5)4.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读生字、新词。

5.推选读得好的同学担任领读员。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1.把要求会写的生字用幻灯片展示,让学生口头组词。

(课件出示6)陡、级、链、颤、攀、猴、鲫、辫、呵2.识记字形。

(课件出示7)辫—辩、辨:左右均相同,关键是分析中间。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通用13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通用13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爬天都峰教学设计(通用1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爬天都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会认“陡”、“攀”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两个生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天都峰险峻的句子。

情感目标:初步体会“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1.会认“陡”、“攀”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两个生字。

2.初步体会“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

教学流程:一、图片导入,激趣解题出示天都峰的图片:小朋友,还记得黄山奇石里的天都吗?请看大屏幕,这就是有名的天都峰!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爬天都峰。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里都写了谁去爬天都峰呢?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课文,把生字和多音字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学生读好后,让他们再次读一读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

3.老师觉得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你们琅琅的读书声了,谁愿意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4.指名读,给生字和多音字正音,简介鲫鱼背。

5.课文写了谁去爬天都峰?指名说“我”是怎样的人?课文是怎么描写老爷爷的呢?(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三、再读课文,体会“险峻”1.这一老一小都来到了这座奇险无比、令人生畏的天都峰,准备迎接挑战,课文又是怎么描写这座天都峰的呢?请你们读读第2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2.谁来读你画出来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出示句子: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①自由读这两个句子,指出从哪些词能体会到天都峰险峻,圈出来。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精选12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爬天都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1一、复习生字,回顾内容。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再全班齐读。

2、指名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二、直奔课题,导入新课。

1、写作者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设计意图: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

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出示天都峰的图画)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三、体会“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爬上峰顶。

1、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文。

3、根据课文内容质疑选出问题:“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他们是怎样爬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4读读议议,释疑。

a、出示“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讨论体会:为什么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

(设计意图: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指导朗读: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优秀7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优秀7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优秀7篇设计思路:从内容上看,本课写如何“爬”的文字并不多,而用了大量笔墨去写天都峰的特点,写小妹妹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再从中心思想看,并非只在表现不怕困难、奋力攀登的精神,而是要说明应该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据据课标、教材内容和三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重要的问题:(l)课文是怎样描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2)“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这实际上就是本篇课文的重、难点和学习思路。

在刚进入课文的学习后,就用课件出示这两个研究问题。

新课标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专题研究法”。

这样一方面能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究中心的兴趣,有利于促进主体性发展。

另一方面虽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但只有在“研究问题”的定向中,“鸟”才能在茫茫的天空中不失“飞”的方向,“鱼”才能在浩瀚的大海中找到“跃”的目标。

设计理念:1、众所周知,多媒体的最大特点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

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为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与创造空间,我把学生搜集发到“作业天地”的资料整理后做成课件,运用到课堂上。

我利用INT软件制作了一个课件。

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六张图文是“第二自然段”、“天都峰简介”、“第一次对话”、“勇攀天都峰”、“第二次对话”、“爸爸说的话”。

点击图文,我们可以看到超级链接而成的介绍天都峰的图片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猪场小学朱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陡、链、颤”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顶”等11个生字并能组词。

2、能理解“奋力、发颤、汲取”等词语。

3、能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当时的感受是什么?(学生畅谈爬山的感受)
2、那你们知道天都峰吗?课件出示有关天都峰的图片,简介天都峰。

有一位小姑娘要去爬天都峰,你们想知道整个故事的经过吗?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板题:3、爬天都峰),读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
1、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指名回答)
2、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教师口头提示自读要求:借助拼音扫除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课文讲了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最终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事。

三、学习生字、生词。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读的词语。

笔陡石级发颤奋力攀着仰起脸鲫鱼纪念鼓舞居然笑呵呵小辫子汲取力量
自由认读、小组互相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课件出示生字。

爬(pá)峰(fēng ) 顶(dǐng ) 似(sì) 苍(cāng ) 仰( yǎng) 咱 (zán) 奋(fèn ) 辫(biàn ) 勇(yǒng) 居(jū)
(1)自由认读、小组互相读、指名读、齐读。

(2)给生字组词。

3、理解词语。

课文中出现了许多新词,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哪些,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呢?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⒈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⒉与熟字比较,识记了形。

⑴峰---蜂、锋: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

锋利的刀是金属制成的,所以“锋”是金字旁。

“峰”是指山的尖顶,所以“峰”是山字旁。

⑵辫----辩、辨:三个字读音都是“biàn “,都是左中右结构的字,左右均相同,主要区分中间。

“辩”和言语有关,所是“辩”是言字旁。

“辨”是指用眼睛看,所以“辨”字里面自然要有眼睛和眉毛。

“辫”和发丝有关,所以中间是“”。

⒊书写提示。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辫”,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紧凑,然后学生试写。

⒋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进行试写,教师巡回指导。

⒌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

五、作业布置
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在相互鼓舞下战胜困难,勇登峰顶的过程。

2、学会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承前启后,回顾课文内容。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⒈小组内讨论交流。

⒉指名说。

二、深入学习课文,
⒈学习第1-2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险峻及“我”畏惧、想退缩的心理。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字,而不用“登”字呢?(用“爬”字更能准确地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课件出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景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边读边感悟“在云彩上面哩”“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

(3)结合图片和课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1:仿佛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
生2:天都峰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
(4)指导朗读,体会两个语气词“啊”“哩”的作用。

(5)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6)积累优美词句。

(7)思考: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我”有害怕畏惧、想退缩的心理。


①小组内讨论交流。

②指名交流。

课件出示: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
③指导朗读,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⒉学习第3-7自然段,了解“我”爬天都峰的经过,体会“我”和老爷爷互相鼓舞爬上天都峰的情形。

结果“我”爬天都峰了吗?是什么让我下了决心?自由读课文第3到5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出示第4自然段重点句,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因为“我”看到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我”看到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顿时勇气倍增,不再犹豫,并和老爷爷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③教师指导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分角色朗读对话
b、同桌分角色试读。

c、指名分角色感情朗读。

(2) “我”是怎么爬的?你觉得爬天都峰怎么样?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自由读6、7自然段,
⑴学生读书圈划。

①小组内讨论交流。

②全班交流,多媒体出示:“一会儿??一会儿”、“攀着铁链”、“手脚并用”、“爬呀爬” “终于”等词语。

③课件出示:我(奋力)向峰顶爬去。

“我向峰顶爬去”一句加上“奋力”有什么好处?说明了什么?(“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能使我们感受到爬山不容易。


④课件出示:“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这句话用上“终于”好在哪里?(“终于”指“我”和“爸爸”还有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用上“终于”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爬山很费力,以及爬上峰顶后的喜悦心情。


⑤指导朗读6、7两段。

⒊学习第8—10自然段,体会爸爸所说的话的含义。

(1)爬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会在鲫鱼背前合影留念、互相致谢呢?(“我”和老爷爷在对方的鼓舞下,历经艰辛,终于爬上了峰顶,我们打从心底感谢对方,觉得这是一件十分值得纪念的事,而鲫鱼背又是天都峰上最有纪念意义的景点。


(2)课件出示:“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居然”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用上“居然”有什么好处?(“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

用上“居然”一词能使我们感到爬天都峰很不容易,但同时又告诉我们只要有勇于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3)看到“我”和“老爷爷”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怎样理解爸爸说的话?
①课件出示: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汲取力量”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汲取力量就是得到鼓舞。


②让我们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想想老爷爷和小妹妹是怎样互相鼓舞的。

课件出示: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他看到“我”后,心里又怎么想?
b、老爷爷和小妹妹是怎样互相鼓舞的?
c、你是怎么理解爸爸所说的话的?
③学生讨论后交流后课件出示:小妹妹爬山的勇气使老爷爷增添了勇气,老爷爷爬山的勇气又使小妹妹增强了爬山的信心。

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三、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收获呢?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干什么事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一定能成功。

……
教师点评: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四、课外延伸
请把一周内所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写上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
完成《家庭作业》第3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天都峰:高、陡
爬峰前:畏惧、相互鼓励
“我”与老爷爷爬峰时:奋力向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
爬峰后:互相道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