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名人故事: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

合集下载

北大之父蔡元培的成长故事

北大之父蔡元培的成长故事

北大之父蔡元培的成长故事人物名片:蔡元培(1868一1940),浙江绍兴人,字鹤卿,号孑民,在同胞兄弟姐妹七人中排行第四。

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华民国时期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从容安详,异于常童蔡元培并非出身书香世家,他的前辈们大多是经商的。

蔡元培在回忆中写到:“余家自六叔以前,祖传无读书登科之人。

”正因为如此,身为钱庄经理的父亲蔡光普十分注意培养元培等三个儿子读书。

蔡元培4岁开始在私塾读书,先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然后读“四书”“、五经”。

虽然先生并不讲解,但小元培不管懂不懂,总是认真背诵,从不东张西望、玩耍嬉戏。

小小的年纪,硬是展露出一股从容安详、异乎常童的性格与气质。

一次,小元培独自在自家楼上读书,忽然楼下房宅着火,家人都尖叫着去扑火,幸亏火势不大,火很快就被大家扑灭了。

这时唯独不见小元培。

大家四处寻找,终于在楼上找到了他。

当时他正在静静地看书,口中还念念有词呢,他居然都不知道周围发生了什么事。

又一次,奶妈叫正在玩耍的小元培和他的小表叔下楼,小表叔年纪比元培大不了几岁。

奶妈要小元培在楼梯口坐着等,她先抱小表叔下楼后再来接他。

谁知奶妈下楼后一忙,忘了这件事。

几个小时后,奶妈忽然想起了小元培,连忙掌灯去接。

只见他镇定地坐在楼梯口,连位置也未移动,既未哭也未叫,其举止之安详,完全不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

蔡光普对元培这种超乎常人的气质倍加器重,而父亲清廉、宽厚的风范,则成为蔡元培立身处世的准则。

言传身教,自立仁厚可惜,蔡光普因病早逝,当时元培仅11岁,长兄13岁,小弟仅9岁。

曾受蔡光普资助的乡邻,一度想集资资助蔡妻周氏及小元培三兄弟,但周氏不愿接受。

为了满足孩子们成长的需要,周氏自己省吃俭用,辛勤操劳,一家人的衣服和鞋袜都是靠她一针一线缝衲起来的。

蔡元培入塾后,母亲常陪着他一起做先生指定的家庭作业。

有一次,他在灯下苦苦思索而不得解,母亲觉得夜太深了,心疼儿子太疲倦,叫他干脆睡觉去,明儿一早再起来做。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一代宗师蔡元培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一代宗师蔡元培

蔡元培字鹤卿、子民,号鹤庼,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功绩卓著。

毛泽东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1868年1月11日出生浙江绍兴府山阴县。

蔡元培6岁的时候正式开始读书,老师们开始所选用的启蒙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书。

蔡元培觉得这些书很有意思,不但内容概括性很强,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同学们很喜欢读。

其中包括很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言警句。

直到晚年,蔡元培还能背诵大段大段的内容。

但后来,老师们就开始让大家学习“四书”、“五经”,这些书里论述了儒家的哲学观点、伦理思想和教育原理,是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教科书。

照理说,这些教科书是中国文化的遗产,其中还不乏精髓之作,值得学习继承。

但那些老师的教授方法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很少讲授其中的道理。

尽管蔡元培很聪慧,也要常常背到半夜才能记住那些满篇“之乎者也” 的词句,还常常不知道什么意思。

他后来就常在老师布置之外借来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

一天,他找到一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书,尽管书已经很破旧,但他如获至宝,读得津津有味。

从此,他只要一拿起这本书就爱不释手,甚至在课间休息时看。

有一次被老师发现,翻了翻就沉下脸说:“看不得,看不得。

” 就把书没收了。

后来,老师又发现他在看《战国策》,就告诉他说:“写文章的词句都要出自经书,不能用杂书里的句子,否则考官不会录取。

”从那时候起,蔡元培就感觉到中国旧式教育所存在的弊端。

自己和周围的同学都像没生命的木头人一样被对待,谈不上发展才能和爱好。

他暗想:“我要是将来自己做了老师,一定要采取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再不用为学习而苦恼。

”蔡元培17岁考取秀才,18岁任塾师,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

同年9月,他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二十世纪初,他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致力于打破封建主义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

蔡元培知人善用的经典案例

蔡元培知人善用的经典案例

蔡元培知人善用的经典案例蔡元培是著名的教育家和革命家,曾担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书育人方面,蔡元培除了能慧眼识珠外,更善于因材施教,令人刮目相看。

1916年,蔡元培开始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在当年报考北大的考生中,有一位考生的试卷引起了蔡元培的注意。

他在审阅该生试卷时发现,此考生不仅在答题时思维敏捷,逻辑清晰,更令人惊讶的是,其国文水平卓越,异于常人。

蔡元培当时越看试卷心里越欢喜,最后阅完试卷后,立即派人专门寻找此考生,想要和对方当面交流。

这名考生其实不是旁人,而是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顾随。

不过,当时的顾随才刚满18周岁,涉世未深。

当时考完试后,他便和几个同学出门玩去了。

两天后回到家里,听说北大校长找自己时,顾随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竟然惹得堂堂北大校长要亲自找自己谈话,他的内心不免有些惶恐和忐忑。

最后,在同学们一番劝说下,顾随才大着胆子去找蔡元培校长。

然而,当顾随见到蔡元培校长后,立即被对方亲切随和的态度所打动,也少了一些拘谨,两人交流起来也非常愉悦。

经过一番简单交流后,蔡元培亲切又真诚地对顾随说道:“在审阅了你的试卷后,我觉得你的语言功底非常深厚,我看到你报考的是国文系,个人觉得,你不一定能在这上面有更大的突破,所以我建议你改学西洋文学,以求扩充眼界,拓宽知识领域,如此一来,才能在今后的中国文学研究上取得更大成就。

”当蔡元培说完后,年轻的顾随一下子心跳加速,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鼎鼎有名的蔡校长会对自己这个从未谋面的考生如此关心,他激动地除了不停地感谢蔡元培校长外,再也说不出别的话来。

最终,顾随听从了蔡元培的建议,先是去天津的北洋大学读了两年的英文预科,最后转入北大英文系。

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地正确引导,顾随最终成为有名的散文作家和理论批评家。

顾随的学生、红学泰斗周汝昌曾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

”对于自己所取得的一切,顾随总是心怀感恩,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如此写道:“如果不是蔡先生的热心引导,自己的人生也许会是另一番样子,蔡先生称得上是我人生路上真正的导师。

蔡元培 第一粒扣子的故事

蔡元培 第一粒扣子的故事

蔡元培第一粒扣子的故事(原创版3篇)目录(篇1)1.蔡元培的背景介绍2.第一粒扣子的故事的起源和发展3.第一粒扣子的故事对蔡元培的影响4.第一粒扣子的故事对社会的启示正文(篇1)蔡元培,字鹤卿,号孓民,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族解放。

在蔡元培的一生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那就是“第一粒扣子”的故事。

第一粒扣子的故事源于蔡元培在北大任教时,一次他发现一个学生没有扣好上衣的第一粒扣子,就走到学生面前,帮他扣好。

这个举动让学生深受感动,回去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同学们,大家纷纷表示要向蔡元培学习,从此,这个故事就在北大流传开来。

这个故事体现了蔡元培的严谨治学态度和以身作则的精神,他的这种精神对北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北大形成了严谨、求实的学风。

对于蔡元培来说,第一粒扣子就是他严谨治学的象征,他以此为例,教育学生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到严谨求实。

第一粒扣子的故事对社会的启示也是深远的。

它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严谨的态度,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细节。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精益求精,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成功。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感染别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化育人”。

总的来说,蔡元培的“第一粒扣子”的故事,既是他个人严谨治学态度的体现,也是他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的体现。

目录(篇2)1.蔡元培的背景介绍2.第一粒扣子的故事内容3.第一粒扣子的寓意4.第一粒扣子的影响和启示正文(篇2)蔡元培,字伯简,号庐山,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也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他的一则寓言故事——第一粒扣子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天,蔡元培在街上看到一个小男孩,他的衣服的第一粒扣子扣错了。

蔡元培走上前去,和蔼地对小男孩说:“孩子,你的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应该扣在衣服的最上面。

蔡元培 第一粒扣子的故事

蔡元培 第一粒扣子的故事

蔡元培第一粒扣子的故事
摘要:
一、蔡元培的简介
1.蔡元培的字和身份
2.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二、蔡元培小时候的家庭背景
1.家庭贫困
2.母亲坚持让蔡元培上学
3.蔡元培学习刻苦
三、蔡元培的第一粒扣子故事
1.老师让同学们比赛穿衣服
2.蔡元培穿衣服很慢
3.老师教蔡元培穿衣服
四、故事启示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尊师重道的品质
正文:
蔡元培,字鹤卿,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民主思想家。

他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革,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观念,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蔡元培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非常喜欢读书。

他的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
的妇女,尽管生活艰难,但她始终坚持让蔡元培上学。

蔡元培也很争气,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有一天,蔡元培的老师让同学们比赛穿衣服,谁先穿好衣服就能得到一颗糖。

蔡元培由于之前没有穿过衣服,所以穿得很慢。

当同学们都拿到糖离开后,蔡元培才开始哭泣。

他的老师看到后,过去安慰他,并教他穿衣服。

从那以后,蔡元培便学会了穿衣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蔡元培之所以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与他的家庭教育和老师的关心是分不开的。

蔡元培:一生事教全心救国的人世楷模

蔡元培:一生事教全心救国的人世楷模

蔡元培:一生事教全心救国的人世楷模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先驱与领袖之一,也是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爱国者和人道主义者。

他在一生中坚持全心全意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信念,用一生的付出与奋斗,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民族振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一生事教全心救国的人世楷模”。

蔡元培于1868年11月17日出生在江苏苏州一个富裕家庭,家族久负盛名、文风鼎盛。

蔡元培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好学勤奋、才华出众,尤其对古诗词、历史、地理等知识极度热爱,成为当时中学的学霸之一。

1905年,蔡元培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开始了其在教育领域的杰出贡献。

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创办和领导了多所著名高校,如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

他积极引进西方教育学和当代教育经验,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一股新风。

他不仅注重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师资培训,也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形成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还是一位深具爱国情怀的人道主义者。

他始终坚信,教育是振兴中华的重要途径,而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必须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他在多次担任国家和政府职务中,秉持“利国利民”的原则坚决为中国的独立、民主、科学和文明事业奋斗。

他积极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呼吁振兴中华民族,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反对盲目西化和本土化。

他曾发表《为什么要反对鸦片》的演讲,呼吁全国人民共同反对外来侵略和剥削,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

他积极呼吁和组织文化、教育界人士进行反清复明运动,不仅为中国的民族复兴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中国的积极转型和进步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

蔡元培的一生充满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信,只有通过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他的事业始终紧密结合着祖国和人民利益,为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繁荣所做的贡献举世公认。

蔡元培小故事

蔡元培小故事

蔡元培小故事
蔡元培,字静亭,号木庵,江苏省镇江人。

他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
政治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蔡元培为人谦和、学识渊博、胸怀宽广,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蔡元培小时候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他自幼聪颖,好学不倦,家境虽然贫寒,但他却十分勤奋,刻苦钻研。

据说,蔡元培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的母亲为了供他读书,经常割下自己的一根头发,去卖来买书。

蔡元培深受母亲的教育,从小就懂得珍惜知识,珍惜学习的机会。

蔡元培年轻时就展现出了改革教育的雄心壮志。

他曾在北洋政府任教育总长,
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力图改变当时中国教育的现状。

他主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蔡元培一生都在追求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他曾说过,“教育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

”他深知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因此他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更多有志气、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蔡元培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就备受世人赞赏,他被誉为“中国教育的泰斗”。


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后人。

蔡元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才华、有勇气,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蔡元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后人。

蔡元培的故事告
诉我们,只要有才华、有勇气,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蔡元培有哪些事迹

蔡元培有哪些事迹

蔡元培有哪些事迹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从小就接触西方文化的他在教育方面更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蔡元培早期考取清朝学位到最后抗日救国坚持教育改革的一生事迹。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蔡元培的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

蔡元培的事迹清朝晚期出生于浙江绍兴山阴县的蔡元培从小发奋读书,十七岁就考取了秀才,后又陆续考入了清朝的更高学位直到翰林。

三十岁辞去朝廷任职开始转向教育行业,担任绍兴学院院长。

33岁创立了中国的教育会,并且还组建了爱国女学堂,开创中国女性学堂的先例。

此时民主改革势在必行,许多民主人士都投身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政权的革命浪潮中,35岁的蔡元培和其他民主人士组织成立了光复会同盟会等。

蔡元培事迹中最突出的就是他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中国。

蔡元培37岁的时候开始出国留学深造,学习西方的先进教育。

42岁回国后担任政府教育部长,管理教育事业。

但是当时的时局动荡,袁世凯专权,蔡元培再次选择店铺深造,去了法国德国,46岁回国担任了北京大学校长。

此时他得到了法国美国大学授予他的荣誉学位。

之后在国民党政府的全国人大代表中被选为监察委员,但是蔡元培辞去了职位专心发展教育事业。

1928年五十多岁的蔡元培担在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担任多个职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元培从北平移至上海同其他国民党人士积极组建抗日保国组织,为国共合作抗日而努力。

抗日战争国内局势恶化,蔡元培带着妻儿迁往香港,并在香港定居,1940年在香港生病去世。

蔡元培在北大改革的日子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北大,绝对少不了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功劳。

在蔡元培接手之前,北大的整体氛围相当混乱。

北大是在光绪皇帝时期建立,目的是培养新时期的人才。

但是慈禧的一番搅和,京师大学堂也就沦为培养官僚的机构。

最开始的京师大学堂,整个学校里都弥漫着一股严重的封建气息。

最搞笑的是老师上课称呼学生为老爷。

虽然民国时期风俗改进不少,但是校园里的封建气氛依然遗留不少。

再者,那时候的学生依然将大学当成是科举考试的培训机构,目的就是及第,所以没有多少学术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家名人故事: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现代着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蔡元培于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后,无意中读到一个叫胡玉缙的人写的一篇文章。

由于内容生动、材料丰富、详实,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

他一连读了几遍后,便决定将其聘请到部中任职。

于是,他指示下属官员起草了一封信。

后成为着名国学大师的胡玉缙在当时学术界还是无名小卒,他与蔡元培素昧平生,有蔡元培这样的大人物来举荐他,本应是感激不尽。

可出乎预料的是,胡玉缙接到邀请信后,非但没有感激,还给蔡元培写了一封抗议信。

原来,问题出在蔡元培让下属写的信中的个别字上。

信的全文是”奉总长谕派胡玉缙接收(教育部)典礼院事务,此谕。

按字面理解,”谕和”派两个字是上级对下级的,包含着必须服从的意思。

而胡玉缙这时还不是教育部雇员,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因此他感到不是滋味。

特别是”谕字,本来是封建专制时代使用的一个”特定词,所以,胡玉缙认为无法容忍。

蔡元培接到胡玉缙的抗议信后,内心深为不安。

他立即给胡玉缙复信表示歉意,称”责任由我来负责。

因部属拟稿用字失当,蔡元培主动承担责任,向人道歉,此事看似虽小,但从中折射出的这种律己不苟的高尚精神却是十分可贵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