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_国风》_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分析
《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话语视角

《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话语视角作者:杨柳鸣来源:《新阅读》2021年第11期《诗经》题材内容多样,有婚恋悲欢的婚恋诗,有农猎情怀的农事诗,有宴飨欢愉的宴饮诗,有怨刺时政的政治诗,还有周民族史诗颂歌等。
其中婚恋诗的创作体量不可不谓大宗。
据王宗石先生考究,国风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诗篇可归入爱情诗的范畴。
《诗经》中的婚恋诗《诗经》中的婚恋诗将古代先民心底那份质朴、美好的情感以或自叙、或代言、或对唱的方式予以充分表达。
语言的力量穿透时间的维度,依旧给予我们内心以持久的温暖与感动。
从婚恋时序出发,可以大致将《诗经》婚恋诗按照内容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婚前的思慕与求爱。
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人们,较少受到封建礼教思想的羁绊,男女间的爱情总显得质朴、率真。
作为《诗经·国风》首篇的《关雎》,是常为人所传颂爱情的经典篇目。
以窈窕淑女配君子,更是体现了后妃之德。
如《召南·摽有梅》,以落梅起兴,“梅”与“媒”取谐音双关,将春心萌动的少女对于婚姻爱情赤诚且大胆的渴求予以充分表达。
《鄘风·柏舟》中的女子在“无媒不成婚”的时代却反复吟咏“之死矢靡它”,以此表明自己立场之坚定。
一位敢爱敢恨、用情真挚专一且敢于为自己婚姻爱情做主的女性形象似乎毕现于我们眼前。
女子拒婚,恋爱受阻。
《召南·行露》所写的便是一首女子拒婚诗。
“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即使坐牢房、上公堂也不愿嫁有妇之夫,这位女子不卑不亢、不畏权势,捍卫自己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权。
情投意合,互表衷肠。
《卫风·木瓜》情人之间一赠一答,虽非绝世珍宝却愈加衬托出其对于这份感情的重视。
《郑风·溱洧》春水涣涣,男女在岸边欢乐聚会。
“女曰:‘观乎?’”想来女子大概是在邀请自己心上人一同水边嬉戏。
二是成婚时的婚姻嫁娶。
《诗经》中有关婚姻仪式的诗往往洋溢着热烈而欢乐的氛围。
或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描写出嫁新娘的高贵优雅、美丽动人;或是“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论《诗经.国风》中的女性美

论《诗经.国风》中的女性美李中建《诗经,国风}中女子的称谓甚多,为人所熟知的有“淑女”、“美人”、“硕人”,另外还有“静女”、“美淑姬”、“好人”等等,这些妙词描绘下的女子的“淑”、“美”、“静”作为美的某一方面的概括总是要有一定的标准的。
美,是多层次的,不同的时代、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同一民族在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相应的,女性美的标准也在不断的变化,魏晋南北朝崇尚玄学,对女性的关注点在秀骨神思:唐人以丰腴为美。
女性的美在于肌胜于骨;宋人以女性端庄健实为美;明朝女性在唐寅等画家笔下呈现精丽艳逸的神态;清人则追求一种女性的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病态”美。
而春秋时代的女性美的审美原则今人论述不多,本文试通过审照《诗经》中的女性之美,探求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这四百年时间里对女性的审美标准。
一形体美我们衡量一个人是美还是不美,最先注意的是这个人的外在特征,如高矮胖瘦等。
形体美是外在、直观的,而容貌对女性的美的实现来说有更直接、现实的意义。
《诗经)中最能表现女子容貌的句子就是那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卫风。
碩人))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描绘庄姜的美丽,虽然不能亲眼看到她的花容月貌,但是一个皮肤白皙滑腻、面容姣好的女子形象已经在我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来。
另外还有头发。
一头秀发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今天的我们仍然羡慕拥有一头飘逸长发的人。
(君子偕老)中说:鬓发如云。
鬟。
黑。
(说文解字)中是头发稠密的意思。
如云,言美长也((毛传))。
这句诗的意思就是:稠密乌黑而柔长的头发像乌云一样美丽。
可见,乌黑飘逸的秀发亦是女性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诗经)发生的那个时代有独特的审美标准,一个称得上“邦之媛也”的女子,除了上述说的皮肤、容貌等等之外关键还要看她是不是一个“硕人”。
《郑笺)说:“硕,大也。
”硕人,即是身材高大人。
“硕”字在(诗经)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简兮)中的“硕人俣俣”,(考槃}中的“硕人之宽”、“硕人之轴”,(椒聊)中的“硕大无朋”等,可见身材高大对当时的女性来说是一个“硬”指标。
《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篇章,收录了大量的婚恋诗歌。
这些诗歌主要涉及婚姻、爱情、婚礼等话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追求与感悟。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婚恋诗歌: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贻我思君;君子之求,求於何事?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女子的美貌,引发了诗人对于思念心上人的情感。
这种婚恋诗歌多以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期盼、感动等情感为主题。
《国风•邶风•青蝇》:青蝇几时落,恨不相逢便相识;隔座送钗子,送到座前分不辨。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男子和女子之间的相遇和相知,表达了对于相爱的渴望和不能相见的痛苦。
《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是对于前面提到的《周南•关雎》的续作,仍然描述了男子和女子相爱的场景,并继续赞美了这种美好的姻缘。
总之,《诗经》中的婚恋诗歌是古代中国文学中反映婚姻和爱情的珍贵文献,它们以细腻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古代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留恋、追求和感悟。
试谈《诗经》中婚恋诗演绎出的女性形象

《 经 》中 出 现 的 次 数 就 解 释 了 其 原 因 。 《2 风 ・ 诗 1 1 邙 》 《 风 ・ 风 》、 小 雅 ・谷 风 》中 , 主 人 公 当 、 邶 谷 《 女 初嫁 入夫 家时 , 一 不是 家贫 屋寒 , 抱 着对美 好爱 无 但 情 与 生 活 的 向 往 , 们 义 无 反 顾 。 女 主 人 公 往 往 年 她 轻 时 漂 亮 美 丽 , 劳 质 朴 , 丈 夫 共 患 难 , 却 > 法 勤 与 但 7 i 5
第1 卷第 2期
Vo . No 2 1 1, .
长 安 学 刊
C HA NG ’ AN ce c e i d c l S in e P r ia o
21 0 0年 6月
Jn , 21 u. 00
试谈《 诗经 》 中婚 恋诗 演绎 出的女性形象
薛 欢 庆
( 西师范 大学 陕 陕 西 西安 7O6 ) 1O2
《 经 》 是 特 例 , -: 翻 开 了 我 国 文 学 光 辉 灿 烂 诗 却 它 I式 F
的第 一 页 。 正 如 梁 启 超 所 说 : “现 存 先 秦 古 籍 , 赝 真
童 》, 备 情 人 变 心 的 《 风 ・ 裳 》 等 , 真 的 刻 责 郑 褰 等 逼 画了处 于恋爱 中的女子 真挚 的感情 , 致 的心里 。 细
生 动 细 腻 。 我 主 要 通 过 分 析 这 些 以女 性 视 角 为 主 的 婚恋 诗来展 示种 种生 动饱满 的女 性形 象 。
这 一 内容 与 《 经 》 成 年 代 有 密 切 关 系 , 于 诗 所 由 社 会 因 素 , 子 .- . 要 驻 守 边 疆 。 行 征 战 , 产 男 g- 需 g 远 便 生 了大 量 的 思 妇 诗 。 这 些 诗 描 写 角 度 各 异 , 都 表 但 现 了 妻 子 对 远 行 丈 夫 的 深 刻 思 恋 。 如 《召 南 ・草 矗 》 妻 子 “ 见 君 子 , 心 忡 忡 ” “ 见 君 子 , 心 中 未 忧 、 未 忧 慑 慑 ”、 未 见 君 子 , 心 伤 悲 ”。 “ 我
论文《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

论文提纲论题:《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
论点:通过对《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的分析,论述其中爱情、婚恋诗的主要内容及其表现出来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婚恋风俗。
这些诗歌表现出了我国古代人民那种真挚纯朴的思想感情和对幸福爱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干涉婚姻的反抗。
论证过程:一、论述《诗经》的价值与地位;二、简介《诗经.国风》;三、分析《诗经.国风》中爱情、婚恋诗的主要内容及其表现出来的婚恋风俗,对待爱情的正确态度。
附参考书目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诗经》是我国五千年文化长河中的伟大的作品,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活和情爱中创作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的305篇作品。
根据其用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彩,在这其中爱情、婚恋方面的诗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这些诗歌意境优美,读来朗朗上口,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广为流传。
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凡诗这风者,多出于里巷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男女言情,在《诗经.国风》中,爱情婚恋几乎占了三分之一的比例,大约60多首。
在其他部分也存在,因此,可以说《诗经》是一部五光十色的婚恋风俗画。
古人为什么把爱情、婚姻当作头等大事呢?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都依靠夫妻来战胜灾害。
婚恋之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所谓“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
性爱特别是在最近八百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的轴心了。
”(恩格斯《路得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就是《诗经》中婚恋诗甚多的基本原因。
《诗经》中的恋诗描写了男女间这种“最天然的关系”的历程。
首先,描写了青年男女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早期的《诗经》中描写初恋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及人们朴素的爱情观。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吕安宁(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070114095 指导教师:尹雪华副教授)摘要:《诗经〃国风》里160篇作品中大约有68篇爱情诗,这些爱情诗诗真实的表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人们的爱情、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生活态度和感情历程,塑造了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她们美丽、热情、坦率、孤苦、决绝。
从这些女性形象中,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女性对于爱情、婚姻、生活的态度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流露。
关键词:诗经;国风;女性形象;《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中国风吟唱男女恋情,即一种用地方声调来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1]。
因此表现女性生活的诗篇很多。
“十五国风”中有大量情诗,着重描写女性情感生活。
“一百六十篇中关涉到两性世界的诗作,基本肯定的有六十八篇,所占比例为42.5﹪,数量可谓蔚为大观。
[2]”也可以说《国风》是《诗经》中有关女性形象最精彩全面深入的部分。
“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3]”。
诗歌中记载她们的感受,抒发内心的体验,恋爱与婚姻中的喜怒哀乐。
有对爱的憧憬,对爱的执着,对爱的誓言,对爱的决绝。
这些都呈现出鲜活的女性形象。
以下从几个方面加以评析。
一、美德美貌美好纯真《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离不开一个“美”字。
不论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都令人赏心悦目,美好女子的形象跃然于眼前,正是《国风》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一开始就塑造了一个美好的女子形象---“窈窕淑女”。
“窈窕”即娴静美好的样子,包含有身段苗条之意,而“淑”指善、好。
因此“窈窕淑女”是君子心中的好配偶,令其“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写出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与倾心。
在《卫风•硕人》中,女子的美丽更是令人惊叹。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诗经》婚恋诗意象的文化分析

《诗经》婚恋文化的审美价值《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敏总集,其自产生以来,代代相传,朝朝传诵,被称作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
从整体说,主要原因是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和蕴含思想的深邃,以及杰出艺术成就和灵活的艺术表现手法所决定。
但它所描述的全人类的共同情感之一——爱情婚姻,无疑也构成了吸引历代读者的基本要素之一,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写道: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女谁个不善怀春。
男女情感不管是从古代至现代,甚至将来,永远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男女言情的诗歌在《诗经》中占了作品数量的三分之一,尤以“国风”中数量最多。
周银韦复说:“《诗经》中数量最大、最为人称道的,恐怕还是爱情诗(包括恋爱、婚姻各种题材)。
光是‘国风’部分,这类作品就有六十多首。
它们数量虽多,却面目不同,恍如百花竞艳,各各呈现动人的风姿。
”这些爱情诗全面、细致地反映人们的婚姻、爱情生活和当时的社会婚俗、民俗,肯定和赞颂了对爱情、婚姻的专一与忠诚,表现劳动人民在爱情婚姻上的强烈的个性自由意识和大咀的'爱情追求,更体现爱情的含蓄美与朦成关,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一、朱熹在《诗集传》中说:“风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深巷瞰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的咏歌,各吉其情也。
”《诗经》的爱情诗是普递平民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
很多诗篇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婚姻的专一。
《B 风·柏舟》写道:“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旺席,不可卷也。
”诗中的女子尽管“觊闵既多,受悔不少”,但始终忠诚于自己的丈夫。
《庸风·柏舟》中也表现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专一,如“实维我仪,之死矢席它”这句话是女子喜欢那个男子,发誓一定要嫁始他。
对爱情的忠实不单是女子的专利,在《B风·击鼓》同样写出男子对爱情婚姻的专一。
诗中的男主人公将要远征,与妻子依依惜别之际,立下诺言“生死契线,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倍老”,表达对爱情的忠诚。
诗中发自峨啼之声,生死相随的爱情宣吉多么感人,多么美好啊!所以千古传诵至今。
从《诗经》中的爱情诗看我国古代女子的爱情观

从《诗经》中的爱情诗看我国古代女子的爱情观爱情是人类恒久不变的话题,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经常捕捉的闪亮元素。
我国第一部总集《》以爱情为主题的篇章更是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诗经》的精华在《国风》,《国风》中又以描写爱情、婚姻为主题的“婚恋诗”最为精彩动人。
在《国风》160篇作品中,有52篇是直接描写爱情的,此外还有许多以家庭婚姻为题材的诗歌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爱情内容。
对《诗经》中的爱进行分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女子纯正、健康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也有很好的启示,可以让我们领略到爱情的真谛所在,对爱情有更理性的认识和更高尚的理解。
一、热切地渴求爱情《国风·召南》中的《摽有梅》就体现了少女对爱情的`无限渴望。
诗中描绘了一位姑娘在春末看到梅子成熟落地,联想到岁月匆匆,青春易逝,红颜易老,而自己仍然待字闺中,所以姑娘以落梅比兴,委婉却又大胆地吐露出对青春的珍惜和对爱情的渴求。
而在《郑风·褰裳》中,女孩子们与河对岸的小伙子隔河对歌:“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她们直接询问男子的态度,感情表达的更加热烈泼辣。
可见当时女子对美好爱情是热切渴望的,在爱情面前她们敢于大胆表露自己的心声,作风坦白直率,情感深情直接。
二、大胆地追求爱情当时女子既敢于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渴望,更敢于去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
如《王风·大车》中的姑娘为了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不顾家人反对,与心上人海誓山盟,一起私奔,驾着大车,追求他们理想中的幸福生活。
在《齐风·东方之日》中,女子对男子的追求大胆热切,不惜自荐枕席,跑到男子房中与他幽会。
此外,当时的女子为了追求爱情,还常常主动向男子赠与信物以定终生。
如《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等。
三、勇敢地捍卫爱情《鄘风·柏舟》就塑造了这样一位勇敢捍卫自己爱情的女子。
她选中的夫婿未能得到母亲的认可,所以她愤然反抗母亲,大声疾呼:“之死矢靡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内容摘要:本文以《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处于情窦初开、深陷爱河、色衰爱弛等阶段的女性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剖析《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及其产生原因。
经过研究,笔者得出,相比于封建时期的女性,《诗经》中的女子的性格特点是泼辣大胆,她们不畏惧流言蜚语,没有什么礼教束缚着她们的真实情感。
相比现代女性,她们的爱情真挚纯洁、忠贞质朴,她们的付出不计成败,她们活出了生命的本来色彩。
最后,笔者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在《诗经》采集时期,女人仍保有母系氏族时的热情奔放的性格,在劳动生产中仍占有主要地位。
因此,当时的女性的真实情感能得到释放,展现出富有时代特征的女性之美。
关键词:《诗经·国风》爱情婚姻未受束缚的女性《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前言《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词,按当时所配的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风俗、风谣,也就是地方民歌民谣,更贴近人民的生活本质。
“风”有160篇,占整部《诗经》的一半。
“雅”是雅乐正声,是传统的宫廷乐歌,多位王公贵族所作,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共105篇。
“颂”是赞颂的意思,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有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来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从内容主题来看“风”无疑是最能体现民风民俗的,最能让我们了解先秦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思想状态的文字资料也是非“风”莫属了。
而生活的本质无非是饮食男女,因此爱情婚姻的诗篇在“风”里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成就较高;因此本文以“风”里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透过这些作品去了解,在两千多年前,那个时候的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还有那个时代的女性的思想状态,以及所处地位。
一、情窦之初开歌德曾在《少年维特之烦恼》里说过一句:哪个少男不痴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青春年少的男女在情窦初开之时是最可爱的,那个时候在爱情方面任谁都是一张白纸,不含一丝杂质,情感纯洁得如同婴儿的眼睛一样。
在《诗经·国风》中有许多这样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从他们古老质朴的爱情中我们可以还原女性的本来面貌。
感受她们的率真执着或自信泼辣的个性……(一)大胆追求,执着地爱在现在都说“男追女隔层山,女追男隔层纱”,可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好像是——女追男,隔了层纱。
在古代没有玫瑰来表达爱意,不过那时朴实的古人有更淳朴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意。
在《卫风﹒氓》中有“秋以为期”的约定,那么在夏天与秋天这个果子成熟的季节应该是约定婚期的好时期了吧。
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看中了谁就投给那个人最新鲜,最美味的果子以示友好。
史书上记载美男宋玉出行时,经常有很多美女来送行,她们送给宋玉的水果车子都装不下。
想必这也是从“投我以木瓜”的延续吧!喜欢他就给他投去我最好水果!可眼前这位姑娘好像有点小烦恼呢——这眼见树上的梅子都要投光了,可是还没见到她命中注定的男子来接她的梅子,她能不着急嘛。
既然主动投去水果他还不明白,那她索性就大声地唱到:摽有梅,其实七分。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分。
求我庶士,迨其今夕。
摽有梅,倾筐暨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召南·摽有梅》这首诗中的直爽的女主人公看见树上的梅子一点一点地变少,不禁引起青春将逝的感伤,想到有花堪折的美好青春就这么被浪费了。
所以焦急地开了口:树上的梅子还有七成,追求我的那个人儿啊,赶紧选好良辰吉日来接我。
等了一段时间后……树上的梅子只有三成了,追求我的那个人儿,今天就是良辰吉日了,你赶紧来吧!又是令人煎熬的等待之后……树上的梅子已经完全熟透了,全部都可以摘进筐子了呀!追求我的那个人儿,你来了我直接跟你走!这样大胆的求爱出自这个姑娘口中,如果是放在朱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她不进猪笼恐怖也无法在社会的舆论中,在杀人不见血的流言蜚语中生存下来吧!可是《周礼·媒氏》记述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也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在那个时代是可以未婚同居的,当然前提是男女皆未婚。
反复品读后,你会发现,这样的真性情才是健康的生命状态,爱情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既源于人的生命本能,又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精神活动。
而那些礼法都是些灭绝人性,培养奴性的变态思想。
这个生活在礼法刚行于周天下的女子还保有她的大胆直率追求爱的歌声与自由。
这也是因为这样的礼法与制度还没有侵蚀到刚结束的母系氏族的女性们,那时候的那男女还是平等的。
与对美好爱情的渴求的行径相比,《王风·大车》的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态度则是热烈决绝的。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
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有人说这是一个赶车的男子在追求一个女子,希望这个女子与他私奔。
可是这男子都能穿得了兽毛织成的有五彩花纹的衣裳,并且这衣裳的毛色还很好,像红玉一样油光水滑的,还需要私奔吗?直接明媒正娶不是更好嘛!所以联系整首诗来看应该是这样的:你乘坐着的车驶过,发出槛槛的声响,透过帷幔我看到了身着彩色花纹衣服的你。
难道我不想念你吗?就怕你不敢违背你的使命。
你所乘坐的车驶过,车走得很慢,我看到了穿着如红玉般华美的衣服的你。
难道是我不想你吗?怕是你不会放下一切跟我私奔!既然我们活着不能在一起,不能同檐而居,那么死了之后我定会与你同穴而眠!我以头顶烈日向你起誓!首先,这个大车内的人,身着绘彩的毳衣,是兽毛织的衣服,而不是一张皮子钻几个眼子的粗衣。
那么其身份就很不一般了,他恐怕不是赶车的,应该是乘车的了。
其次,诗中的“璊”是红玉的意思,而男子一般都比做玉。
刘向在《说苑·杂言》中记述“玉有六美,君子贵之:近之栗理,声近徐而闻远,折而不挠,阙而不荏,廉而不刿,有瑕必示之于外,是以贵之。
”玉远观温润,似君子之品德;近看纹理严密,如君子之智慧;宁折不弯,拟君子之勇敢;任你摧残,绝不柔弱;棱角分明,却不伤人;有瑕疵也不隐藏。
最后,这“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
再者,活着不能在一起,那么死了也要葬在一起。
这样的决然的誓言应该是一个果断爽快,不顾一切的人说出来的,那么这话就不应该是车上的人说的,因为说这话的人无所牵绊,无所畏惧了。
所以这乘坐大车的是个身份地位较高的男子无疑了。
结果就是这个女子希望和这个男子在一起,可是男子碍于身份约束不能和这个女子在一起。
这个把爱情当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的女子抛弃一切愿意和他私奔,并以青天白日起誓……我估计这男的应该没有答应,不然我们读到的应该是一首表达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甜蜜幸福的诗了。
无论我推断这个男的是因为责任使命而不能和女子私奔,还是因为放不下他拥有的一切而没有和这个至情至性的女子在一起,结果都不再重要了。
因为,为爱,为她爱的他,她做了能做的,结果怎么样都不重要了,在她的观点里: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她不会后悔,这就是她的爱,真挚无畏!(二)欢快幽会,任情戏虐自《诗经》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爱情的性质变了,在这个时代段中只是简单两个人的事的爱情被礼教束缚了,甚至被冠以家族的责任,民族的使命……而敢这样纯粹义无反顾为爱情,不顾一切的有几个人呢?有一个卓文君吧,那个因为一支曲子爱上那与她心意相通的穷书生的才女,那个在家庭极力反对下奋力抗争,最后选择和司马相如私奔的女子。
可见在父系氏族统治下的封建社会下女性被剥夺了自由平等的权利,被灌输了三从四德的思想,能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已经很难得了,谈何追求自由恋爱的权利,甚至有更可悲的情况,她们没有追求自由的意识,不曾萌发过抗争的想方法!从中国的对人生的点评“食、色”来看,这个时代的女子只剩下会吃饭,没有精神追求了。
用国外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五个需要来看,她们离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太遥远,爱和归属的需要这个时代的女性怕是不曾拥有吧!甚至连安全需要她们也无法给自己保证,一不小心就送上政治联姻的道路的她们只能达到解决温饱吧……而在两千多年前她们拥有过男女平等的地位,那时候活泼可爱的她约会时还曾调皮的试探过那个憨厚老实的男子: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那个美丽的姑娘很是可爱,她说好在城头等我的,结果她却故意跑去藏起来,看着我抓耳挠腮地着急地在墙头徘徊。
那个美丽的姑娘真可爱,她送给我一只彤管,那只彤管很漂亮,让人越看越欢喜。
她从牧场给我带来了一株白茅草,这株白茅草也让人觉得特别美。
其实这株茅草和普通的茅草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最美的是——这是我那可爱的美丽姑娘送给我的。
在《诗经》中定情的多为鲜花香草或是果子,就那简单而朴实无华的爱情信物让爱情的纯洁得以彰显。
真正的爱情只是两个人的事,幸福快乐就好。
男人不用考虑女方的家庭是否是书香门第,和自己的家庭匹配,甚至在自己的仕途上有所帮助。
女人也不觉得自己的身份配不上男人,也不用担心将来自己嫁过去会受委屈。
因为她懂得把握住眼前,及时行乐,更相信他会一直对自己好。
所以她只需要秉持着她的天真活泼再快乐地去爱就够了。
(三)爱情与亲情当爱情和亲情发生冲突的时候怎么办?这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问题。
我们是违背自己的心,听父母的话,还是不顾养育我们的父母抛下一切随他而去呢?这是一个没有完美选择的无解之题。
看看《鄘风﹒柏舟》中这个女子是怎么处理的: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柏木小船摇摇晃晃地,摇到小河中央去了。
那个额前垂发的少年郎,是我心中喜欢的人。
我死了也不会改变我的心意的;父亲母亲,你们怎么不体谅一下我的心呢!柏木小船晃悠悠的,飘到了河岸边去了。
额前垂发的少年郎,是我相中的好伴侣;我誓死不变的心。
父亲母亲啊!你们为什么不体谅一下我的心呢!这首诗想必是后期周朝的礼教渗透得比较深的时候的,这对夫妻显然不想把女儿嫁给这个撑船的小伙子,毕竟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买豆腐。
这个小伙子怎么能给女儿幸福呢……但是这个女子铁定心,要和这个能吃苦耐劳的少年郎在一起。
她爱他不是因为他可以给她丰厚的物质条件,她想跟他在一起不是因为她无亲无故,需要一个依靠。
她更没有因为顶不住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把她当作“剩女”而急切地想要跟他在一起。
她只是单纯的想陪着这个能吃苦耐劳的小伙子一起经风历雨,做他身旁的一株木棉树,互相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