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诗经》的婚恋诗
《诗经》中的婚恋诗浅析

《诗经》中的婚恋诗浅析摘要:《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诗经》中的婚恋诗历来是人们广为传诵摘要的,这不仅仅体现其真挚的表达方式和自然的艺术魅力,更因为它反映出周代婚俗与现代人们心中所向往的爱情境界。
本文尝试从《诗经》婚恋诗的内容体现出来的周代姻恋爱现象这一角度,分析了《诗经》中婚恋诗的类别、具体表现。
关键字:关键字:诗经婚恋诗周代婚俗类别历史价值《诗经》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婚恋诗占有一定的比例。
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1] 情者也。
” 男女言情,在《诗经》中占了三分之一、婚恋诗是《诗经》中内容最多、最有价值的部分,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言:“在全部《诗经》中,恋歌可说是最晶莹的圆珠圭壁……[2]他们的光彩竟照得全部的《诗经》都金碧辉煌,光彩眩目起来。
” 《诗经》中有许多反映了周代婚恋情况及成婚礼俗的作品,这些作品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民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恋生活,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当时社会人们的爱情生活、婚姻制度、社会问题等,都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一《诗经》中的婚恋诗类别<诗经>中表现男女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约有50余篇,根据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爱情诗、婚嫁诗和弃妇诗三类:(1)爱情诗即描写恋人之间互相爱慕、欢会、思念、烦恼的诗作。
由于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男女婚恋禁忌少,所以‘诗经》中的爱情诗显得特别自由活泼,生动地再现了男女相爱相恋的世俗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2)婚嫁诗婚嫁诗又可分为三类:一是描写结婚仪式与结婚情景,表达对结婚者的祝愿与礼赞:二是表达在婚嫁后的欢乐、幸福等情感;三是写女子嫁后对亲人的思念。
描写结婚的场面或对新娘的赞美。
如‘卫风·硕人’、‘鄢风·君子偕老'、‘周南·桃天》等。
这是赞美和祝福新嫁娘的诗,不但赞美她的美丽,而且隐含着多生子嗣的祝愿。
还有的是描写男女主人公喜悦的心情或夫妻间的和谐幸福。
《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篇章,收录了大量的婚恋诗歌。
这些诗歌主要涉及婚姻、爱情、婚礼等话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追求与感悟。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婚恋诗歌: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贻我思君;君子之求,求於何事?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女子的美貌,引发了诗人对于思念心上人的情感。
这种婚恋诗歌多以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期盼、感动等情感为主题。
《国风•邶风•青蝇》:青蝇几时落,恨不相逢便相识;隔座送钗子,送到座前分不辨。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男子和女子之间的相遇和相知,表达了对于相爱的渴望和不能相见的痛苦。
《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是对于前面提到的《周南•关雎》的续作,仍然描述了男子和女子相爱的场景,并继续赞美了这种美好的姻缘。
总之,《诗经》中的婚恋诗歌是古代中国文学中反映婚姻和爱情的珍贵文献,它们以细腻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古代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留恋、追求和感悟。
《诗经》中的爱情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诗经》中的爱情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诗经》中的爱情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爱情婚姻是历来文学作品所要表现的重要主题,我国最早的情诗汇集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此类婚恋诗表现了出了丰富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歌唱男女的相悦之情;其次是抒发男女的漫漫相思;第三是描述幽会的动人情景;第四是体现追求爱情的反抗精神;最后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
通过贴近人们生活的这种直白的描写,给我们展现出了古代人们对待感情生活的纯真、朴实、热烈,以及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大胆追求和对爱情自由的向往。
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追求,对爱情的追求也是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自古至今,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了爱情的悲欢离合。
而用文学方式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先民们的爱情生活与爱情体验始于《诗经》,在《诗经》里主要集中于《国风》部分,约占其一百六十篇的三分之一,多数为民间所作。
《诗经》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气等等,当然关于婚恋爱情方面的诗是占有一定比例的。
爱情是人类的一种很温、美好、伟大的感情,是一种复杂、纯洁、高尚的心灵交融。
《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滥觞,对人类最为普遍的情感的描述与抒发触及人类灵魂的深处,为后人展现出古代人民多姿多彩的爱情婚姻生活。
《诗经》中写爱情婚姻问题的诗,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点内容;歌唱男女的相悦之情;抒发男女的漫漫相思;描述幽会的动人情景;体现追求爱情的反抗精神;以及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
简要括为:爱河初涉;漫漫相思;甜蜜约会;为爱反抗;悲伤怨歌。
一、爱河初涉《诗经》主要反映的是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
当时原始性文化自由发展,人们的感情尚未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在追求爱情婚姻的追求上显得更加自由、热烈、浪漫。
《诗经》中描写初恋的爱情诗,大都描写男女从互相爱慕慢慢发展到幽会以及互赠信物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表达出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和人们朴素纯洁的爱情观。
浅析《诗经》婚恋诗思想内容及文化意蕴

浅析《诗经》婚恋诗思想内容及文化意蕴《诗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学著作,不仅影响了大量后代文学家,而且在婚恋诗思想内容及文化意蕴等方面也探索了一些深刻的思想。
它的作品涉及到了婚恋的丰富多彩的内容,而且也把婚恋的文化内涵带入了一定的宗教信仰和思想经验,这是写《诗经》婚恋诗思想内容及文化意蕴的重要文献。
首先,《诗经》在婚恋诗中表达了一种自尊自爱的精神。
它不但强调婚恋的互惠互利,而且婚恋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双方都有权利及义务的平等关系,以此来实现真正幸福美满的婚姻。
同时,《诗经》也进一步强调了婚恋本质上是一种爱情,追求真爱,而不是凭空捏造的爱情。
此外,《诗经》中所表达的诗意婚恋思想也体现了它对婚恋的一种认真对待,不让伴侣失望,不要负担比起责任的人,也不应该让伴侣沉迷于爱情的欢乐之中,而要让双方都能够充分地满足婚恋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诗经》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社会文化结构,以及中华文化中严格的家庭道德规范,它对婚恋的思想和文化解释,以及对婚恋的克制和管理,都让我们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萌芽。
总之,《诗经》在婚恋诗思想内容及文化意蕴方面的影响仍然非常深远,它不仅提倡爱情的互相尊重和家庭的尊严,也提供了一种进一步深化个人对婚恋的情感与思想的真诚原则,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婚恋关系的持久稳定,让双方都能够在被尊重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
的价值。
因此,我们今天可以从婚恋信仰中发现《诗经》的许多精神内涵,借鉴它的精神能量,为今后的婚恋提供更好的保障。
分析《诗经》婚恋诗中的婚姻观

分析《诗经》婚恋诗中的婚姻观一、“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思想《诗经》时代实际上是礼乐文化时代,特别是礼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讲“礼”的社会,而婚礼又是礼制中最为重要的。
首先,男女婚嫁要有“父母之命、媒约之言”。
男女到了婚嫁年龄,由媒人介绍两人认识交往,《诗经》时代不同地方的歌谣都表达了对媒人的重视。
《国风齐风南山》中“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娶妻如之何?匪媒为与。
”《礼记坊记》云“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
”[2]就是说在婚恋的自由结合上要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限制。
《卫风氓》记写了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当初氓急于结婚,女主人公就理智地告诉他“非我愆期,子无良媒”。
可见“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已成为社会普遍遵守的礼俗,即使两情相悦,也要按礼俗行事,自由恋爱私定终身会为人所不嗤。
《孟子滕文公下》对于不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自由婚恋者有着经典的描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3]《国风{风[X》中就严厉指责了一位追求爱情自由的女子,“[X在东,莫之敢指。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
大无信也,不知命也!”这说明明媒正娶仍被视为男婚女嫁所必须遵循的婚姻法则。
《国风郑风将仲子》也有这样的描写: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4]诗中真实而细腻的表达了姑娘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此诗以女主人公的口气,向所爱的人坦露自己内心的痛苦。
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相反却受到父母、兄弟和邻居的责难,造成了精神上的压抑。
女主人公深深地陷入盼望他来,又害怕他来,既与其勇敢相爱,又处于顾虑重重的矛盾之中。
《诗经》婚恋诗意象的文化分析

《诗经》婚恋文化的审美价值《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敏总集,其自产生以来,代代相传,朝朝传诵,被称作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
从整体说,主要原因是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和蕴含思想的深邃,以及杰出艺术成就和灵活的艺术表现手法所决定。
但它所描述的全人类的共同情感之一——爱情婚姻,无疑也构成了吸引历代读者的基本要素之一,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写道: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女谁个不善怀春。
男女情感不管是从古代至现代,甚至将来,永远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男女言情的诗歌在《诗经》中占了作品数量的三分之一,尤以“国风”中数量最多。
周银韦复说:“《诗经》中数量最大、最为人称道的,恐怕还是爱情诗(包括恋爱、婚姻各种题材)。
光是‘国风’部分,这类作品就有六十多首。
它们数量虽多,却面目不同,恍如百花竞艳,各各呈现动人的风姿。
”这些爱情诗全面、细致地反映人们的婚姻、爱情生活和当时的社会婚俗、民俗,肯定和赞颂了对爱情、婚姻的专一与忠诚,表现劳动人民在爱情婚姻上的强烈的个性自由意识和大咀的'爱情追求,更体现爱情的含蓄美与朦成关,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一、朱熹在《诗集传》中说:“风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深巷瞰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的咏歌,各吉其情也。
”《诗经》的爱情诗是普递平民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
很多诗篇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婚姻的专一。
《B 风·柏舟》写道:“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旺席,不可卷也。
”诗中的女子尽管“觊闵既多,受悔不少”,但始终忠诚于自己的丈夫。
《庸风·柏舟》中也表现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专一,如“实维我仪,之死矢席它”这句话是女子喜欢那个男子,发誓一定要嫁始他。
对爱情的忠实不单是女子的专利,在《B风·击鼓》同样写出男子对爱情婚姻的专一。
诗中的男主人公将要远征,与妻子依依惜别之际,立下诺言“生死契线,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倍老”,表达对爱情的忠诚。
诗中发自峨啼之声,生死相随的爱情宣吉多么感人,多么美好啊!所以千古传诵至今。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诗经》婚恋诗中的抒情模式

浅析《诗经》婚恋诗中的抒情模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经济、政治、阶级关系、社会生活等方面。
历代学者通过对《诗经》内容的分析,将其题材分为婚恋诗,农耕诗,祭祀诗等。
其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字的源泉,同时也是当时风俗民情的真切记录。
《诗经》中关于坚持婚姻的诗篇有105篇,可以说其占比最大。
而婚恋诗中的一些抒情模式也给后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诗从对面飞来。
这是一石二鸟法,既抒发了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又表现出对方对自己的牵挂,而且更深沉细腻,委婉含蓄。
不言己之思人,而言人之思己,而人之情态皆由自己相思痴迷所想象,故虽未言己之思,而相思之情愈为强烈,令人可以想见。
古人称这种方法为“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周南·卷耳》中描述了一女子因思念在外行役的夫君而无心采摘卷耳,以致眼前幻化出夫君骑马登山步履艰难的情状。
女子想象夫君登高望远非但没有得到宽慰,反而激起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无可奈何之中只有借酒浇愁。
酒只能给人片刻的麻醉,而酒醒之后又必将陷入更痛苦的深渊……女子想象夫君此时也在承受着相思的煎熬,不言自己思念夫君,而言夫君相思之痛苦,“诗从彼岸飞来”。
相思愈痛苦愈能表现出女子对夫君爱情的执着专一,愈能表现出女子对战争徭役的憎恶,对安定美满生活的向往。
“诗从彼岸飞来”的抒情方法并非虚构,而是基于真情之相思的自然发展与流露,如《魏风·陟岵》描述思念家人的戍卒想象父母兄长对他的牵挂、体贴与劝慰;《诗经》后,通过描写所想象的对象的情态来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几乎成为一种抒情模式而被广泛的继承。
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等作品中也都运用了相同的抒情模式细腻委婉,含蓄深沉,令人回味不已。
心理时空。
从物理学上讲,客观世界的时间绝不会变得忽快忽慢,空间也不会忽大忽小;但从心理学上讲,人的心理情感可以影响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
诗经中婚恋诗的类型

诗经中婚恋诗的类型诗经中的婚恋诗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内容十分丰富,考点也十分多。
这些婚恋诗主要集中在《国风》,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抒发恋爱相思甜蜜代表:《郑风·溱洧》《郑风·狡童》《周南·关雎》《邶风·静女》《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译:那个滑头小伙子,为何不和我说话?都是因你的缘故,使我饭也吃不下。
那个滑头小伙子,为何不与我共餐?都是因你的缘故,使我觉也睡不安。
2.表现恋爱曲折苦恼代表:《郑风·将仲子》《鄘风·蝃蝀》《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译:仲子哥啊你听我说,别翻越我家门户,别折了我种的杞树。
哪是舍不得杞树啊,我是害怕我的父母。
仲子哥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害怕。
3.表现夫妇深挚情爱代表:《齐风·鸡鸣》《唐风·葛生》《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详见文末链接《当我写下这首诗,你已不在人世了》)译:葛生长覆盖住荆条,蔹蔓生在荒野。
我的爱人长眠于此,谁来陪伴孤独的居处?夏季烈日炎炎,冬季黑夜漫漫。
百年之后,我将归于此地与你同住。
4.弃妇诗代表:《邶风·谷风》《卫风·氓》《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译: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
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诗经》的婚恋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总集。
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早期创作的优秀成果。
《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字的源头,同时也是当时民俗风情的真实记录。
本文在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婚恋诗的细分类,取代表性篇章,对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做出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爱情婚姻起兴艺术特色《诗经》共计305篇,是古人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学遗产,它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彩,对当时社会各方面都有十分深刻的反映,同时以它独特的文学修养、文学表现方法和文学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影响了无数诗人作家。
有关恋爱婚姻的诗篇《诗经》105篇,是其中最具生命力、最为强烈的旋律。
这些诗篇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感染激动了几千年来的无数欣赏者。
究其内容,可将此类诗篇分为两大类:情恋诗与婚姻诗。
情恋诗主要表达男女恋爱期间的喜悦悲伤,而婚姻诗则主要表现夫妻婚姻生活的酸甜苦辣。
一、情恋诗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追求,也是永远歌颂的主题。
《诗经》中的情恋诗描述了男女之间的爱慕追求、约会私赠、欢谑逗乐乃至爱情受阻和失恋的哀痛,接触到全部爱情生活、爱情心理。
它们发自恋人的肺腑,既有大胆直率的表白,也有微妙婉曲的心理活动;或借助纯真无邪的对话,描绘出情人邀约的风俗画;或借助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出恼人的情思。
1.表追求表现青年男女互相爱慕追求的诗篇,表达对美好爱情和美满婚姻的向往,亦有对倾慕者由衷的称赞。
例如《诗经》首篇,《周南·关雎》,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从诗中的称谓和场面,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主人公是社会上层人物。
诗中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女子采摘荇菜的过程中,轻盈的身姿和娴熟的手法激起了贵族男子的强烈爱慕,致使他朝思慕想,辗转反侧,坐立不安。
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
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
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
第四、五章想像求而得之的喜悦。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
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
全诗以关雎起兴,一唱三叹,流露出融洽欢快的情感,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全诗从男方专注的情思着手,写如痴如醉、辗转无眠的相思和对婚礼盛况的无限憧憬。
此类诗篇中也不乏热烈率真之作。
《召南·摽有梅》以梅成熟而落的过程暗示男子应该及时追求女子。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不妨先看看现代汉语译文:梅子纷纷落在地,树上剩下有七成。
追求我的年轻人,切莫错过好时辰。
梅子纷纷落在地,树上剩下有三成。
追求我的年轻人,今天正是好时机。
梅子纷纷落在地,提着竹筐来拾取。
追求我的年轻人,赶快开口别迟疑。
全诗分三章,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梅子渐尽喻芳华易逝,以递进的方式写女主人公日益急切的心情。
女子呼唤追求者及时迎娶的直白,既是率真果敢个性的表现,也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反映了上古人民的淳朴民风。
2.言相思此类诗篇着重批露心底的爱情,诗中描写的一切,都被主观情感所笼,无论是外界景物还是心上人的.身影都若即若离、亦真亦幻,具有一种难以琢磨的格调。
《秦风·蒹葭》成功塑造了一位“情痴”形象,他热切追求心仪的姑娘,然而咫尺天涯,在无边无际的思念中神魂颠倒。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全诗三章,一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间是深秋清晨,地点是芦苇丛生的河边;三、四两句点明他所思慕的姑娘在水一方,初显恋慕之情;五、六两句写他逆流寻觅不得见;七、八两句写顺水寻找,仍然可望不可及,使他心急如焚。
二、三两章重章见义,反复陈说,步步加深,扣人心弦,将小伙子思慕情人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诗描摹苍凉冷寂的秋景衬托失望焦灼的情怀,情景相生,强化了主题。
诗中通过时空的变换写思念的深化,加之重章叠句的运用,使本诗一唱三叹,风神摇曳,委婉有致,具有音乐性,使意境优美化,情节生动化,实属表情达意精准到位的杰出抒。
《陈风·月出》是我国最早的月下怀人诗。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全诗三章,三章之间同义反复,以第一章为例,“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译文:“月出银光洒满天啊,姑娘容颜多娇美啊”,这是“赋”的手法,将感觉直接写出来。
但赋中有兴,“月出皎兮”同时用来兴起“佼人僚兮”,美丽的容貌和天上的月亮一样美丽光鲜。
“舒窈纠兮”形容佳人在月下舒展身姿,体态婀娜。
“劳心悄兮”表达浓烈的相思生出的煎熬。
此诗生动的描写了佼月当空的夜色,呈现出空灵剔透的意境美,令人神往。
对佼人情态的咏叹,风姿的描绘,神韵的探求,无不尽善尽美,而且句句压韵,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3.叙幽会《诗经》中绝大部分作品为周王朝建立之后创作的。
周人所崇尚的礼乐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爱情的合理性。
因此在封建思想得以一统天下之前,人们曾沐浴在自由恋爱的阳光下。
《郑风·溱洧》就描写了郑国青年男女在上巳节欢会,其中一对青年男女终成情侣。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讠于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这是一幅永恒的春游图。
通篇不见一个“春”字,却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
艳阳高照,溱河洧河的河水冲破了冰雪的束缚奔腾流淌。
祭祀祈福的日子终于来临,无数手持兰花的男女在河畔纵情玩耍。
喧闹的人群里,略带羞怯的女子终于大胆相约,不知是有意推脱还是有些迟钝,男子不解风情地说自己“已经看过了”。
女子没有放弃,任性地再相邀请。
此处,笔锋一转,无数男女互赠芍药,游春定情。
全诗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人物对话及作者的叙述,生动再现了郑国青年游春相恋的欢乐情景,充分显示了民歌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表现民众的审美情趣。
《邶风·静女》以情人幽会的场面抒写了男女青年相互爱恋的纯真情感。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的到来,心爱的人却迟迟不到,致使他心情焦躁,张望徘徊。
“搔首踟蹰”以细节描写再现了主人公的焦灼之情。
心爱的人来了,以彤管和荑草相赠,他万分珍爱,不是礼物多特别,只因为是爱人所赠,流露出深厚的感情。
此诗在艺术特色方面率真自然颇具喜剧色彩。
创作者善于抓住刹那间真实的心理活动和显露于外的行动,用简洁清新的语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4.抗礼法相爱是甜蜜的,爱情出现挫折的时候却是无边的痛苦,心中的痛苦也需要发泄,于是《诗经》中就有了表达内心创伤和对礼法反抗的诗篇。
《召南·行露》即女子对已有妻室的男子强娶自己的行为的拒绝和斥责,即使男子诉讼相逼也不屈服。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诗中男子很可能是有权有势者,面对男子的横行无理,女子理直气壮,愤怒斥责,椐理争辩,表达了决不妥协的态度,显示出她捍卫尊严,反抗欺凌压迫的斗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刚毅性格。
以不愿早上行路起兴,随后一连串的反问并以鼠雀相比,义正言辞,语锋犀利,宣泄心中愤懑的同时流露出去男子的厌恶。
二婚姻诗家庭是人类社会的细胞,婚姻是人类社会的纽带,先民更是十分重视婚姻问题。
婚姻为主题的诗篇在《诗经》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广,或记叙婚嫁场面,或记录婚嫁祝辞,或描写夫妻恩爱,或表达分离之苦,甚至也有相当数量的弃妇诗,为我们提供了这一时期人们的婚姻观念以及某些风俗习惯,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1.贺新婚此类作品描绘了隆重的迎亲仪式和婚庆典礼,甚至记录了赞美新人的颂歌祝辞,再现了热闹喜庆的场面。
《召南·鹊巢》是描写贵族姑娘出嫁的贺婚诗。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以鹊巢鸠占起兴,比喻女子嫁到男方家中;每章后两句点出姑娘出嫁的事实,并极力渲染男方迎亲之盛况,显示了贵族婚嫁的礼仪与排场,表现了当时的民俗风情。
诗中采用复沓叠咏的形式把婚礼的进程写得清清楚楚,文字简练生动。
《周南·桃夭》是对出嫁女子的赞美、祝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花盛开的春天,万物复苏,正是婚嫁的季节。
以桃花起兴,巧妙比况少女美貌的同时渲染出婚嫁的热烈气氛。
且三章重迭,便于记诵,适合仪式上反复咏唱的需要,强化了艺术感染力。
全诗旋律轻快,比兴营造的欢乐气氛相容,构成有花有人、有声有色的浓艳画面,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再现了当时的民间婚俗。
2.讲生活这类诗或反映夫妻恩爱家庭幸福,或表现婚姻家庭的种种不幸,也有徭役战争带来的相思之苦,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当时人们的家庭生活。
《齐风·鸡鸣》都以对话的形式结构全篇,构思新颖。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诗中当官的丈夫恋妻贪睡,不愿早朝,妻子规劝催促。
全诗三章,首章,天色已明,妻子催促丈夫起床上朝,丈夫却不肯起床;第二章,妻子再次催促,丈夫仍然托辞不起;末章,妻子婉言规劝,希望丈夫以名声为重,马上上朝。
全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从侧面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生活。
《卫风·氓》是一首带有浓重叙事成分的抒情诗,以弃妇的口吻倾述从恋爱、结婚到受虐被弃的全过程,抒发了她内心的不平、哀伤、怨恨与反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