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庐隐笔下女性的情感悲剧书写_张海燕

合集下载

试论庐隐的女性情谊书写

试论庐隐的女性情谊书写
回 眸 一 瞥 ・当 代 文 坛 ・2 0. 01 5
试 论 庐 隐 的 女 性 情 谊 书 写
陈翠 平

要 : 女解放 推动 女性 离开家庭 , 妇 进入 学校接 受教 育 , 女性 由此发展 出新 型 的 同性关 系。在 文
本 中越 界 书写具 有重要 政治 内涵 的女 同性 恋 , 现实 中发 展感人 至 深的女 性情谊 , 在 在历 史 与文本 、 现实 与虚构 之 间, 隐的女 性情谊 书写为女 性关 系提供 了新 的方 向和 维度 , 女性 自我赋 权提 供 了资 源和 庐 为 力量 。 关键 词 : 隐小说 ; 海滨 故人” ; 庐 “ 群 女性情 谊 ; 同性 恋 ; 界 书写 女 越
正是 《 的文学 史意 义之所在 。 山》
注释 :
①15 9 5年周立波返 回家 乡湖南农村, 深入生活 ,9 7年完成长 篇 15 小说《山乡巨变》 上部 ,99年 又写 出 了续篇。人 民文 学出版 社分 别 15
⑤杨厚均: 三种 文化形态 的合流与抵 牾—— 重解周立波 2 《 0世纪 五六十年代 的农村小说》 《 , 云梦学刊) o 3年第 1 2o 期。
创作主 体精 神上的投 入也 不可否 定 。有评 论家 认为 ,和 其 “ 他作家 把民情 风俗仅 仅 当作一 种 背景 来 处 理 不 同 , 的 民 周
于 15 97年 6月、9 0年 6月 出版 了《山 乡巨变》 16 上部 和下部。本文 引
文 处 均 见人 民 文学 出版 社 20 02年 版 。
联 系的大书特 书 , 了庐隐 小说 的重要 特色 。 形成
于是, 我们看到《 或人的悲哀》 中的亚侠告诉 K “ Y:希
望你 , 把我从 病时 , 你 的信 , 给 要特 别 留 意 保存 起 来 。 ②兰 ” 田预料 自己 的病 不会 好 ,我 因悄 悄 的坐 了 起来 , “ 决意 的写 我对于 生命的忏 悔 。芝 姐寄 来 兰 田 的 日记时 , 按语 中写 ” 在

论庐隐创作中的悲哀之情与感伤主义

论庐隐创作中的悲哀之情与感伤主义

奥斯汀 的反 传统的观 点在伊利莎 白身上得到完整 的体现 。当时 的社会 认为妇 女的传 统美德是 “ 顺从” ,要求 女性 要压制 自己的所有感 情,而伊利 莎 白却根本 不在 乎这些虚 伪的条条框 框 。她可 以穿越 泥泞 的田野,去看 望 生病 的姐姐 , 而不在乎别人视她为 “ 野 丫头” 。当时英国社交界的规定是 : 如 果一个家庭有 几个女儿 ,那么在姐姐 出嫁 之前, 妹妹是不能进入社交界 的。 伊利莎 白向这种世俗观念提出了挑 战: “ 如果因为姐姐无法早嫁 , 或是不愿 早 嫁 ,做妹妹 的就不能社 交和娱乐 ,我 想这 可就太委 屈她们 了。小妹和大 姐 同样有 权利 享受青春的乐趣。 ”面对 高 高在上 ,飞扬跋扈 的凯 瑟林 ・ 德宝 夫 人,她据理 力争 ,毫不 失 自己尊严 和 人格 。向权 势低头 ,对 她是决不可 能 的事 。当凯 瑟林 ・ 德宝 夫人干涉她和 达西的感情时, 她 当面谴 责对 方是 “ 浅 薄无聊” ,认为她根本没有权利 过问别 人的事情。她还理直气壮地说 :“ 怎么 做会使我 幸福 ,我就 怎么做 ,你管 不
可 医 治 的悲 哀 , 有 的 是 不 可 医 治 的 悲哀 。 我 们 的 悲 哀 ,是 不 可 医治 的根 本 的 烦 冤 。 除 非 毁 灭 ,是 不 能 使 我 们 与 悲 哀相 脱 离 。 ” 庐 隐 是 五 四时 期 具 有 浓厚 感 伤 主 义 色彩 的 一 位 女 作 家 ,正 如 苏 雪林 所言 ,她 的作 品 “ 总 是 充 满 了 悲 哀 、 苦 闷 、 愤世 、嫉 邪 ,视 世 间 事 无一 当意 ,世 间 人 无 一 惬 心 。 ” 综观 庐 隐 的 人 生 及 其 创 作 ,悲 哀 之 情 与 感 伤 主 义 都 充 盈 于 其 中。 【 关 键 词] 庐 隐 :感 伤 :情 怀

悲情庐隐,她的情感经历比小说更精彩

悲情庐隐,她的情感经历比小说更精彩

悲情庐隐,她的情感经历比小说更精彩悲情庐隐,她的情感经历比小说更精彩庐隐(1898—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闽侯人,父亲是举人。

她出生时,恰逢外祖母去世,母亲从此视她为“不祥的小生物”。

父亲突然病故后,寡母带着庐隐兄妹五个来到北京,寄居在舅父的屋檐下。

家庭的歧视、冷落严重地伤害了庐隐幼小的心灵。

她在“没有爱,没有希望,只有怨恨”中度过了灰色的童年。

17岁的庐隐已出落成大姑娘了。

但她长相平平,她自嘲为“短小精悍”。

已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同住的姨母家来了位亲戚叫林鸿俊,林曾在日本留学,因父病回国,在北京逗留期间,与庐隐相识并订婚约。

展开剩余84%1919年秋庐隐报考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因错过考期在国文专修科旁听。

一学期后因成绩优异与同为旁听生的苏雪林一起转为正班生。

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学生们的思想十分活跃。

庐隐被推选为学生会干事、福建同乡会代表,与学生会主席王世瑛、陈定秀和程俊英三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

四个人自制统一服饰,上着灰线套衫,下穿花边黑绸裙,颇有游侠味。

四个人出入相随,形影不离。

一时,“四公子”雅号传遍校内外。

1919年初冬,庐隐在北京学界福建同乡会成立大会上,结识了郑振铎、郭梦良等人。

郭梦良时为北京大学哲学门的学生,在北京学联兼职。

这次同乡会上,大家决定创办《闽潮》杂志,由郭梦良任编辑部主任,庐隐是编辑。

他们由此相识、相知、相爱起来。

郭梦良(1897—1925)是个性格沉稳、有思想、有大志的青年。

在频繁的接触中,郭梦良向庐隐坦言,他是有家室的人,20岁时父母包办成婚,与妻子谈不上爱情。

他是新婚一月后才入北大的。

庐隐陷入两难的困境:一边是已订婚的林鸿俊,一边是有妇之夫郭梦良。

她小说《海滨故人》,以“四公子”为原型,尽情宣泄了她的彷徨、苦闷:“青年男女,好像一朵含苞未放的玫瑰花,美丽的颜色足以安慰自己,诱惑别人……但是等到花残了,叶枯了,人家弃置,自己憎厌,花木不能躲过时间空间的支配,人类也是如此……恋爱不也是一样吗?不是和演剧般,到结局无论悲喜,总是空的呀!并且爱恋的花,总是衬着苦恼的叶子,如何跳出这可怕的圈套,清静一辈子呢?”庐隐曾想离开郭梦良,可又禁不住他的一往情深。

庐隐小说中的女性苦闷描写及其成因分析

庐隐小说中的女性苦闷描写及其成因分析
讽, 不 能 贯彻 自己 的 梦 想 ” _ 2 ] 7 , 在 新 的 爱 情 面 前 始 终 犹 豫
从 而 形 成 了 她 小 说 的苦 闷 感 伤 色 彩 。五 四 运 动 后 , 她 小 说
中的这种色彩更加浓厚 , 在 这 时 期 的小 说 中 , “ 我 们 看 见 一
些‘ 追 求 人 生 意义 ’ 的 热 情 的 然 而 空 想 的 青 年 们 在 书 中苦 闷
关键词 : 庐 隐 小说 ; 女性苦闷 ; 苦 闷成 因
中图 分 类 号 : I l O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9 4 7 6 ( 2 o 1 5 ) 0 3— 0 0 4 6 — 0 3
DoI : 1 0 . 1 3 4 5 0 / . c n k i . z k n u . 2 0 1 5 . 0 3 . 0 1 0
地徘徊 , 我 们 又 看 见 一 些 负 荷 着 几 千 年 传 统 思 想 束 缚 的 青 年们在书中叫着 ‘ 自我 发 展 ’ , 可 是 他 们 的 脆 弱 的 心 灵 却 又
动辄多所顾忌” E l ”。正 如 鲁 迅 所 说 , 人 生 最 苦 痛 的是 梦 醒 了无 路 可 走 。

不定 , 她 的 心 在 欲 爱 怯 爱 中 受 到 苦 闷 煎 熬 。《 海滨 故人 》 中

庐 隐小 说 中女 性 苦 闷 的表 现
的露 沙 接 受 了五 四思 潮 青 呼 唤 爱 情 的信 时 , 她 的 心底 泛 起 了 爱 的 波 浪 , 但 梓 青 有
身平凡 , 受 过 良好 教 育 , 感情细腻 , 性格倔 强 , 充 满 了对 爱 的
憧憬和对理想的追求 , 执着 于追 求人 生 的 意 义 , 却 无 法 找 到 人 生 的真 正 意 义 , 以至于不得 不怀疑人 生、 否定 人生 、 游 戏

论“五四”时期的“女性书写”--以鲁迅、凌叔华、庐隐为例

论“五四”时期的“女性书写”--以鲁迅、凌叔华、庐隐为例

论“五四”时期的“女性书写”--以鲁迅、凌叔华、庐隐为例龚润枝;汪杨【摘要】中国女性解放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学时期,鲁迅、凌叔华、庐隐作为最早关注女性生存境遇的作者,他们的笔下都勾勒出沉睡之中和惊醒之后这两种女性形象,他们的“女性书写”显示出“五四”时期男女作家对于女性生存境遇言说的差异。

对于沉睡之中女性的书写,鲁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阐述她们所遭受的压迫,凌叔华则揭露女性灵魂的孱弱程度,庐隐主要描写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无助感;对于惊醒后女性的书写,鲁迅是站在“人的解放”的立场上期待她们自立,凌叔华描写女性的生存智慧,庐隐则着力剖析女性的情智冲突。

他们的“女性书写”代表了“五四”时期对女性生存境遇言说的时代的高度,并窥破了隐藏在男女平等的旗帜下女性将要面临的新的困境。

%The starting point of liberation of Chinese women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n the 1920s. As the first-generation writers of women 's life, Lu Xun, Ling Shuhua, Lu Yin all portrayed the sleeping women and the awaken, and yet their understanding of women in existential plight varied. In presenting the sleeping women, Lu Xun elaborated their suffering as an objective observer, Ling Shuhua tried to explore the emotional fragility of the tender s oul, and Lu Yin focused on women’s helplessness for themselves. In portraying the awaken women, Lu Xun expected their independence froma position of personal liberation, Ling Shuhua described the women’s wisdom of survival, and Lu Yin labored on the conflict between emotion and intelligence of them. Their writing represented the height ofwomen’s literature during that era, and glimpsed something of a new dilemma for women hidden under the banner of gender equality.【期刊名称】《厦门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5页(P84-87,99)【关键词】女性书写;“五四”时期;鲁迅;凌叔华;庐隐【作者】龚润枝;汪杨【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女性一直生活在“地表”之下、文本之外,她们一直被“代言”、被“言说”,女性的世界于世人来说一直是一个隐秘、暗哑的存在,直到“五四”新文学发现了“人”,也发现了作为“人”的女性。

论庐隐小说的女性意识

论庐隐小说的女性意识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Lu Yin's Novels 作者: 李燕[1]
作者机构: [1]陆军勤务学院,重庆市400000
出版物刊名: 职大学报
页码: 47-51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庐隐;女性意识;病体书写;灵肉与共
摘要:庐隐小说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她以女性为中心,书写女性病体,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与心理诉求。

她的小说把女人放在一个与男性平等甚至高于男性的地位,以女人为中心,站在女性立场审视与挑剔男性。

爱情在庐隐笔下不同于她以前诸多作家作品中的爱情,庐隐笔下的爱情追求精神与肉体的一致,换言之就是灵肉与共的爱情。

庐隐的小说在当时反响很大,引起一代人的思索,是女性文学的最强音。

浅论庐隐小说中女性的婚恋观

浅论庐隐小说中女性的婚恋观

浅论庐隐小说中女性的婚恋观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庐隐是“五四”时期我国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只有十三四年创作生涯的庐隐,是时代的产儿,为我们留下作品十一部之多,这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财富,也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透镜。

茅盾说:“读庐隐的全部著作,就仿佛再呼吸着‘五四’时期的空气,我们看见一些‘追求人生意义’的热情的然而空想的青年们在书中苦闷地徘徊,我们又看见一些负荷着几千年传统思想束缚的青年们在书中叫着‘自我发展’……”在庐隐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中国的新女性,她们应该有与传统女性不同的生活。

庐隐认为,中国新女性应该“打破家庭的藩篱到社会上去,逃出傀儡家庭,去过人类应过的生活,不仅仅作个女人,还要作个人。

”正是抱着这种态度,庐隐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青年知识女性形象,着力表现她们的自主、自立,展示她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和心理轨迹。

庐隐也创作出一系列的优秀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甚至一些作品被人们广为研读。

之前学界就有许多人研究过庐隐的小说作品,并分别从庐隐小说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和个人主义以及对小说中知识女性的出路的探索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下面我将通过文本研读的方法,从婚恋观的角度对庐隐小说中女性的婚恋观进行分析。

1.追求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柏拉图的精神之爱是用来赞美两个人心有灵犀,受不得世俗的半点污染在里面,故让没有谈过恋爱的人去向往这种精神高地,去追寻爱的纯洁,寻求两个人的精神聚合,而不在乎肉体的结合。

在庐隐的小说《海滨故人》中的露莎,从小历经坎坷,造成了她孤僻倔强的脾气,而她天性又极富感情,所以她成为了一个智情不调和的人。

当她遇到梓青时,露莎从梓青的论文里了解梓青,并且在心流的沟里,和梓青不知不觉的打通了,因此他们不断的通信,从泛泛的友谊,变为同道的深契,这时的露莎是生机勃勃的,并且在思想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悲哀的“五四”女儿们——论庐隐作品中的情爱婚恋书写

悲哀的“五四”女儿们——论庐隐作品中的情爱婚恋书写
出女 性抗 争 的归 宿 。
女 性最 终 的胜 利 , 提 出胜 利在 何 处 的质 疑 。 下 面本 文 就从 女性 的 自我 身份认 同 、 艰难 的 自由之 战 、 “ 胜 利 以后 ” 之 困境 等方 面对 庐 隐作 品 中 的情 爱 婚 恋 书
写 展开 分 析 。


女性 的 自我身份 认 同
会认可 , 大声地 喊 出 : “ 女人也 是人 。 ”
主张, 与“ 五 四” 高举 的反 封 建 大旗 遥 相 呼应 。 同时 期 的女作 家 , 无论 是冰心 、 冯 沅 君 还 是 陈 衡 哲 都 将
“ 婚 恋” 作 为文本 的常用 主题 , 而 庐 隐 更 被 人 称 为 “ 描 写男 女恋 爱 的专家 ” , 这头衔她“ 虽受 之 有 愧 , 然
索 。不 过她 是穿 了恋 爱 的衣 裳 。 ”
作品 , 如《 海 滨 故 人 》、 《 归雁 》、 《 象 牙 戒 指 》、 《 女 人 的心》 等 都 较 多 地 描 述 了处 于 新 旧交 替 时期 , 在 情
五 四时期 , 在“ 自由” 、 “ 民主 ” 新 思潮 的影 响下 ,
青年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 自我。而女性作为传统
礼 教 的受 害者 , 对 封建 礼 教 和 父 权 制 有 着 比男性 更
为直接 、 更为深刻 的痛楚。觉醒 的她们不满 封建婚
姻, 不再 甘 心做 伦 理 纲 常 的牺牲 品 。接 受 了 西方 自
由民主思 想 启 蒙 的 “ 五 四 女J L 4 f l ” 强烈要求获得 自
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们在创作上几乎不约而同地
选择 了最 能体 现女 性抗 争 意识 的情 爱婚 恋题 材 。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庐隐笔下女性的情感悲剧书写[摘要]庐隐是描写恋爱的专家,也是书写女性情感悲剧的先驱者。

她以独特的生命体验,细腻、委婉、感伤地诉说着五四时期知识女性彷徨于歧路的情感世界。

在强大的夫权话语系统下,新女性进退维谷,苦闷徘徊。

庐隐的作品谱写了一曲五四知识女性情感命运的悲歌,成为五四新文化浪潮的绝唱。

[关键词]庐隐;女性;爱情;婚姻;情谊;悲剧[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张海燕(1980-),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6卷第10期2011年10月长春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6No.10Oct.2011张海燕(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山西大同,037008)庐隐,五四时期擅长描写恋爱的专家,她的人生体验是苦难的,失爱的童年与缺失的情感促使她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上更多地聚焦于女性的情感世界,而倾注于字里行间的则是悲哀与苦闷。

这位“悲哀的叹美者”在五四新文化的时代洗礼中艰难地成长起来,她以先觉者的身份冷静、敏锐地注视着陷于精神狂欢中的时代新女性们。

“妇女唯一的生活,就是料理琐碎而干燥的家事,和做生儿育女的机械,侍奉丈夫的忠仆。

男子们又以他们绝大的夫权和经济实力来奴使她们。

因此,妇女的生活,永远是悲惨的、无兴趣的,甚至是无意义的”。

[1]所以在庐隐的笔下,一个个勇敢决绝的“娜拉”们在面对男性主体世界的客观要求时依旧未能改变其依附地位。

勇敢挑战世俗礼教的五四知识女性在情感世界的追寻中再次回到了生活的原点,或是穷究爱情而竟不得,或是陷入新式婚姻的藩篱中郁郁寡欢,在现实的冲击下,历经心灵的纠纷后只能试问:“何处是归程?”庐隐笔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其情感历程都指向了悲剧性。

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婚姻家庭终不是理想的天国,在情智冲突的两难困境中,庐隐为她们选择的出路是同性之间的情感诉求,然而这种看似超脱的情感归宿只是她们短暂的精神家园。

在强大的男权话语系统下,弱者之间的同盟却极有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险恶处境,这种精神孤独悲剧表述的正是五四知识女性对现实困境的逃避和屈服。

一、穷究爱情而竟不得的悲剧爱情是永恒的文学主题,爱情世界往往被作家赋予甜蜜美好的文学色彩。

在五四时代精神的呼唤下,知识女性这个群体对于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是以勇敢积极的姿态出现的。

但作者却将这些女性的情感归宿置于凄凉的氛围中,着力展现的是浓厚的爱情虚无情绪。

《象牙戒指》中的涨沁珠,在爱情的追寻中伤痕累累。

当天真无邪的沁珠将初恋的朦胧情愫寄望于伍念秋的时候,她才惊然发觉对方已是有妇之夫。

而伍念秋不仅对自己已婚的事实一直秘而不宣,甚至妄图在不解除婚约的前提下继续保持两人的爱情。

人世间最美妙的初恋呈现出如此不堪的可憎面目,这让一往情深的沁珠饱受身心折磨,她开始用灰色的眼睛冷观周遭的爱情。

当真情实意的曹子卿走进沁珠的生活时,她却用理智将自己困于感情的壁垒中,潜意识的抗拒让这段真爱进行得异常艰难。

沁珠在真挚的爱情面前最终卸下了所有的负重,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斯人已逝。

痛失真爱的沁珠终日以泪洗面,抑郁寡欢中香消玉殒。

“矛盾而生,矛盾而死”。

[2]沁珠在历经心灵的长途跋涉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却未能圆梦。

在悲戚、哀怨的文本氛围中,庐隐娓娓道出的是五四新女性在寻爱历程中承受着地狱般的心境煎熬。

《归雁》中的纫青在承受了丧夫之痛的生活打击后,沉沦在悲哀的苦海中难以自拔。

青年男子剑尘的出现如一缕阳光温暖了她死寂般的内心,可是奔走于时代浪尖的纫青却在爱情面前止步不前了。

慑于强大的封建伦理规范,她选择以游戏人间的方式来摆脱爱情的虚伪性。

“我哪敢任情,热情如怒火在我心里焚烧的时候,我自己替自己浇了一桶冷水,我自己用剑扎伤我自己,我喝自己的鲜血!”[2]庐隐笔下的这类知识女性在感受到了爱情的兴奋和失意之后,在情绪上表现为苦闷、彷徨甚至是失望,行为上则采用游戏人间的方式麻醉自己。

纫青这只零落的孤雁就是在认清男权社会的本质后,决定以及时行乐的方式对道德规约做无畏的挑战,而《或人的悲哀》中的亚侠也是一位这样的女性。

她认为“人生哪里有究竟!一切的事情都不过像演戏一般,谁不是涂着粉墨,戴着假面具上场呢……”[2]初入社会的亚侠积极探究人生的意义,然而社会的染缸特性将她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软弱的亚侠无力抗争只能选择“被人间游戏了我”。

这种看似保护自我的举动实际上传达出的是对爱情持有恐惧心理的信号,表现出的是精神自由的大胆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接受。

庐隐笔下所塑造的一系列五四知识女性,在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后热烈、大胆地追求着自由的爱情。

自由式的恋爱既具有跨时代的历史意义,也是对传统婚姻观念的一次有力的挑战。

但是在男权社会的经济结构下,新女性们所崇尚的爱情只是一个理想的模式,在残酷现实一波又一波的打压下,要想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无论是沁珠还是纫青,抑或是亚侠,她们在爱情的天国中只能被动地选择彷徨于理想与现实之间。

二、何处是归程的婚姻悲剧在五四知识女性的生活里,婚姻与爱情的关系始终是困扰她们的一个生活命题。

要么爱情在没转化成婚姻之前就变成了休止符,要么婚姻变成了爱情最好的归宿。

对于那些没能迈入婚姻殿堂的女侠们来说,爱情是虚无的,而披上婚纱踏上红毯的其他女性们是否能顺利如愿,品尝到爱情结出的蜜果呢?《何处是归程》的沙侣,在婚姻的围城中日渐颓唐,“从天上摔到人间”是她对新式婚姻失落的心灵历程的总结。

女人在婚姻中退化成“简单的动物”,每天的生活机械而无生机,家务、孩子与丈夫是她生活的全部要务,而婚前的高远志向成了“生命史上的陈迹”。

前行中的“娜拉们”所追求的理想再次被现实击碎,新式婚姻存在的意义旨在说明它是一个时髦的新名词罢了,其本质与旧式婚姻异曲同工。

新式婚姻也好,自由恋爱也罢,这些五四知识女性们徘徊于情感的两扇大门之间,迷茫、苦闷,困守于情智冲突中难以挣脱。

路就在前方,可是每走一步都需要戴着脚镣前行,只能仰天长叹“何处是归程?”《丽石的日记》中的雯薇对新式婚姻的看法是:“结婚以前的岁月,是希望的,也是极有生趣的,好像买彩票,希望中彩的心理一样!而结婚后的岁月,是中彩以后打算分配这财产用途的时候,只感到劳碌、烦躁,但当阿玉——她的女儿没出世之前,还不觉得……现在才真觉得彩票中以后的无趣啦。

孩子譬如是一根柔韧的彩线,把她捆住了,虽是厌烦,也无法解脱。

”[3]雯薇的感叹是五四时期新女性的内心独语,很具有代表性。

对婚姻前后设想的巨大差异,体现出的是女性对自身个性解放的积极参与和高度关注。

不幸的是,新式婚姻的门槛让她们再度沦为男权社会意识形态上的附属品。

《胜利以后》的沁芝在婚前怀有伟大的个性解放的理想和抱负,婚后却陷于家庭事务的琐碎无聊之中,理想的幻灭感与日俱增。

她在要求女性独立自主的解放道路上取得了胜利,但是这只是短暂的喜悦,尔后依旧是“苦的多乐的少”。

这些知识女性在与现实洪流的搏击中已然领悟到,婚恋自主只是一个理想模式,艰难跨入新式婚姻后梦想难以实现,呈现给世人的是一幕幕的悲剧。

穷究爱情而竟不得是苦恼的,获得爱情喜结连理却自叹“何处是归程?”这种苦闷,“徘徊歧路”的迷惘心境是五四时期众多知识女性“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心路写照。

庐隐笔下的五四儿女们在情感的天地里步履艰难,五四思潮的时代光芒并没有带来渴盼的生机,每次的抗争都只是一个苍凉的结局。

庐隐在历经了短暂的精神狂欢后,清醒地认识到女性在强大的男权社会里无法获得平等的话语权,“妇女解放”终将无法实现。

她笔下所塑造的女性在情感的寻觅中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悲剧是这些勇敢的“娜拉们”的最终归属。

三、同性情谊的精神孤独悲剧“如果说男性的介入给庐隐笔下的女性带来的只有情智激战的苦闷的话,那么暂时剔除了男性和对男性欲望的姐妹之邦,便是她们短暂的精神家园。

这种姐妹间的同性之爱,既是一种精神慰藉与心理补偿,也包含着一种独特的女性话语和女性存在方式,是女性对社会、对男性、对文化礼仪所要求的女性角色形象的彻底拒斥”。

[4]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创作中,女性情谊的创作母题是被藏匿的,五四女作家群划时代地将女性之间的情谊搬上创作的舞台,开拓了文学展现生活的一个全新领域。

《海滨故人》是庐隐的代表作,露莎与云青等五人之间的感情表现出难得可贵的女性情谊,她们五人之间情感诉求的基点就在于“人生究竟”的探讨,共同的追求与志趣把她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五位知识女性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与追问恰恰代表了那个时代新女性的普遍心态,也是她们保持友谊持久的内在精神动力。

然而在五人相继有了生活伴侣后,彼此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同性情谊开始处于分崩析解的尴尬境地,曾经建立的精神家园逐步淡出了她们的生活视野,只能天各一方独自承载着精神孤独的历史悲剧。

与《海滨故人》中呈现的常态友谊所不同的是,庐隐开辟了女性同性情谊书写的另类创作领域,非常态的女性情谊。

《丽石的日记》中丽石与沅青的情谊就是非常态的。

她们之间同性恋倾向的情感自然是被社会伦理规范所不容的,沅青在母亲的安排下回归传统,丽石在孤立无援的精神孤独中郁郁而终。

这些觉醒了的新女性无法承载现实的苦闷、孤独与悲哀,无力与强大的父权制社会相抗衡,只能选择同性情谊来找到自身的精神归宿。

而这种用以抵御和保护自我的弱者同盟,却要时时遭受来自异性爱和婚姻的强大威胁,将自身困囿于精神层面的孤立无援。

因此,弱者同盟之间情谊的被侵害这一作品主题被庐隐等女作家反复吟唱,文本中咏叹的同性情谊实际上展现的是五四知识女性无力承受的生命压力。

庐隐用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书写着新女性的情感世界,她们在争取“人”的权利的道路上勇敢决绝,但在现实的壁垒中被动选择屈服和避让。

庐隐以作品控诉男权制社会对女性的伤害,实际上消解了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权。

她对五四知识女性情感困境的书写体现出了对女性救赎之道的关注,以及性别存在状况的自觉思考。

由此,庐隐的创作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1]庐隐.今后妇女的出路[G]//庐隐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443.[2]庐隐经典作品选[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273.[3]庐隐.海滨故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4]岁寒.庐隐: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拓荒者——兼论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双声语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