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翼萧氏世系源流简考
泉州泉港肖厝(萧氏考原)

衍派源流蕭氏考原蕭,古之小國其地即今江蘇蕭縣。
自左莊十二年(公元前六八七)叔大心得國,至左宣十二年為楚所滅,享國凡八十一年。
叔大心者,為宋蕭邑大夫,微子十一世孫,春秋初葉,以曹師平南宮長萬之亂有功,宋桓公以蕭邑封之列為附庸。
蕭氏,殷之遺民也。
左傳稱殷民六氏:即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
蕭為六氏之一。
周滅殷後,防其再叛,徙殷民於曹,使六族之長,各自率其族緃,以法則周公而就魯之命。
子孫乃以國為姓。
然今蕭氏之主幹,則皆叔大心之苗裔。
唯世系分明,則自漢相蕭何始,今蕭氏尊何為一世,為最謹慎之論證也。
漢蕭何傳至七世,蕭望之為宣帝時名臣。
晉初,何二十世孫蕭整為淮陰令,渡江居於武進東城。
開齊梁房‘齊有國二十三年,梁有國五十五年,後梁侷促於江陵,亦延祚三十三年,約一世紀為南朝之皇族。
入唐,宰相輩出,子孫蕃衍,齊梁房乃蔚為蕭氏之第一大流派。
東晉之世,何二十二世孫蕭卓為洮陽令,女為宋高祖劉裕之繼母,子孫為皇舅房,宋、齊、梁及唐亦多顯宦,為蕭氏之第二大流派。
終遼之世,帝族曰耶律氏慕漢高祖而儼稱劉氏,后族唯乙拔里氏比蕭相國遂為蕭氏。
此外族歸化者,為蕭氏之第三大流派。
简体字萧氏考原萧,古代的小国的土地就是现在江苏萧县。
从左庄十二年(公元前六八七)叔大心得到国家,到左宣十二年被楚国消灭,在位共八十一年。
叔大心的人,为宋国萧城邑大夫,微子十一世孙,春秋初年叶,以曹老师平南宫长万的叛乱有功,宋桓公把萧封邑的列为附庸。
萧氏,殷的遗民啊。
《左传》中说殷民六家:就是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
萧为六家的一。
周灭商后,防止它再次发生,迁殷的百姓在曹,使六族的首领,各自率领他的族人众,以效法周公而到鲁国的命令。
子孙就以国为姓。
但是现在萧氏的主干,就全叔大心的后裔。
只有世系分明,那么从汉朝丞相萧何开始,如今萧氏尊重为什么一世,最为谨慎的论证的方法。
汉朝萧何传达到第七代,萧望之为宣帝时名臣。
晋初,为什么二十世孙为淮阴令萧整,渡过长江在武进县东城。
兰陵萧氏南梁房溯源,及其祖籍与郡,和对世系的考辩

兰陵萧氏南梁房溯源,及其祖籍与郡,和对世系的考辩萧姓普遍认为是殷商后裔,《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载:“萧氏,子姓,杜预曰:‘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是也,后为宋所并,微子之支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世居丰沛之间。
’”商朝第二十七代君主帝乙(纣王之父)之庶子启,受封于微,故又称微子。
周灭商后,分封微子于宋国。
微子之孙大心有平乱之功,又封萧国为其附庸国。
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萧国被楚国所灭,宋微子的后代遂以萧为氏。
而《新唐书》卷七十一《宰相世系表》记载萧氏属于姬姓,其余略同。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又推翻了萧氏姬姓说,印证了来源子姓的说法。
《元和姓纂》并未写明萧姓的来源。
综合上述两种观点,萧氏为宋微子之后的说法更为可靠。
二、祖籍与郡望兰陵萧氏南梁房的郡望本在东海兰陵,东晋末南迁至南兰陵。
《南齐书》卷一《高祖纪》记载:“晋元康元年(291),分东海为兰陵郡。
中朝乱,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
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于是为南兰陵人也。
”此外,《梁书》卷一《武帝纪》、《南史》卷四《齐本纪上》及《新唐书》卷七十一《宰相世系表下》的记载也一致,历史上兰陵萧氏齐梁房之祖萧整渡江之前居于兰陵,而永嘉之乱举族南迁至晋陵武进县,并侨置南兰陵的史实无争议。
东海兰陵郡即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原为苍山县。
三、世系考辨《齐书》、《梁书》的帝纪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兰陵萧氏是西汉文终侯萧何与太子太傅萧望之的后代,齐高帝萧道成与梁武帝萧衍分别是萧何的第二十四世孙、二十五世孙。
《汉书》卷三十九《萧何传》载其“沛人也”,卷七十八《萧望之传》载其“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
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是同县后仓且十年。
”沛,位于江苏徐州,而东海兰陵今位于山东兰陵县,杜陵则位于当时长安,故此二人的祖籍相差甚远,也没有其后代迁徙的记载。
《汉书》的作者班固就是生活于东汉之初,如两者有血缘关系,以其名望之高又怎会失载于典籍,而班固作《汉书》并未记载萧何与萧望之有任何关系,这点也可以证明上文所述世系极有可能属附会伪造。
萧姓起源-萧姓的由来-

萧姓起源|萧姓的由来湖南益阳石板滩萧氏七修族谱六篇:(现代)萧建勋主编,2001 年计算机排印本。
始迁祖为[明]萧元佑,先祖为[明]萧光显。
湖南萧氏家谱^一卷,末一卷,(清)萧东南主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祖为[明]萧立纲,先祖为[明]萧志远。
湖南益阳澬阳萧氏四续族谱五十卷,(民国)萧先志主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祖为萧兴国,先祖为[明]萧寔卿。
湖南邵阳上车萧氏续修族谱十九卷,首二卷,(民国)萧光腾等总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祖为萧梓贵、萧一菊,始迁祖为萧江。
湖南平江萧氏重修族谱五卷,首一卷,(清)萧兰莘编修,清光绪^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祖为[宋]萧定基,始迁祖为[明]萧继宗。
湖南汉寿沅江萧氏四修族谱十七卷,首三卷,(民国)萧麦秋等主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迁祖为[明]萧务忠,始迁祖为[明]萧务广。
湖南益阳桃江萧氏四修族谱八卷,末一卷,(民国)萧大伋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迁祖为[明]萧兴朝。
湖南武冈宝庆萧氏五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萧纲俊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迁祖为[南宋]萧一菊。
湖南汉寿萧氏三修族谱八卷,首一卷,(清)萧桂春等主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迁祖为[明]萧德忠。
湖南安化萧氏昺祖族谱二十二卷,首二卷,(民国)萧纲德主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迁祖为[宋]萧汉二,本支祖为[宋]萧积昺。
湖南安化萧氏昺祖族谱,(清)萧英俊等主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迁祖为[宋]萧汉二,本支祖为[宋]萧积湖南沅江萧氏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民国)萧世德主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石印本。
始迁祖为[明]萧子成。
湖南益阳萧氏六修家谱二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萧康明总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
「姓氏溯源」萧姓

「姓氏溯源」萧姓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南齐、南梁、西梁三朝的国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13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
1977年12月2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将“萧”简化成“肖”,但未注明“姓氏不在简化之列”。
因此大量的萧氏族人被改姓为“肖”。
姓氏溯源•出自嬴姓•史载贤士伯益善用火,夏禹时掌管火种,他带族人焚烧荆棘,使禽兽逃匿,开辟农田,疏通河道,为人造福。
因其功绩,孙都得到了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分封至萧地(今安徽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其后代都姓萧•出自子姓•周代宋国微子启后裔大心(讳叔,字正义)诛南宫长万有功,被分封于萧,并升萧邑为附庸国,大心为萧国君主。
宣公十二年,萧为楚所灭,大心子孙复国未得,遂以国为氏,称萧姓。
•外姓改入•宋朝有一将军名钟达,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宋元时期,在中国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创教人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被改为萧姓。
•外族汉化改姓或赐姓汉朝时就有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
北宋末年,辽国契丹族的拔里氏族、回鹘族的述律氏族等5个氏族改为汉姓萧。
少数民族中满族、佤族、傣族、普米族等也有受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的影响而流改为汉姓萧氏。
迁徙分布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居鲁、宋、楚之间,后世子孙多居丰沛。
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
汉时随着萧何拜相封侯,其子孙也多有列侯为官者,分封各地,陕西、河南、河北和山西等地也逐渐有萧氏迁入。
西晋初,已有萧氏因任官南迁,最远到了今广东等地。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士族大举渡江南迁。
萧氏在此次迁徙中,主要定居于江苏和湖北。
其中,萧彪后裔萧整举家定居在丹阳附近的南兰陵县。
从此兰陵即为萧氏主要聚居地和重要郡望。
南北朝时期,萧整后人萧道成和萧衍分别建立了南齐和南梁两朝。
凤翼萧氏世系源流简考

凤翼萧氏世系源流简考萧蔚林在我们萧氏众多支派中,福建南部地区的凤翼萧氏可谓是萧氏一大宗派,枝繁叶茂,子孙遍布闽台海外,是实至名归的大族,在现在交通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想必我们大部分萧氏宗亲对凤翼萧氏都有所耳闻。
当然,虽然大族一般都会资料丰富,谱史完善,但大族也有很多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合宗”问题严重,这个包括被其合宗和攀附其族的宗支,而问题最让人头疼的地方就是体现在族谱中错综复杂的世系源流,致使整个大宗内部及其他支系谱史混乱,这是谱史资料的一大通病。
凤翼萧氏一族自然也是如此,内部有很多问题需待解决。
在此之前有不少凤翼宗亲和其他萧氏谱牒专家撰文考证,对问题都有深入考究,引经据典,得出了不少十分可贵而让人信服的结果,但对于有一些问题则并没有去考查对错,而是按照各自的族谱照搬,当然可能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发现其谬误。
年前,厦门萧锡鸿宗长嘱托我为《世界萧氏》杂志写一篇关于凤翼萧氏相关问题的考证文章,我作为赣南人,又非凤翼族人,再加上手中凤翼萧氏族谱不多,心中着实没谱,但既然蒙锡鸿宗长厚爱,那么我就在此对凤翼萧氏一族的问题阐述一下我的看法,仅作抛砖引玉之用,如有谬误,还望凤翼萧氏一派宗亲莫要怪罪。
我这篇文章主要是指出一下凤翼萧氏的世系源流中存在的合宗问题,尽量理顺这些世系,纠正谬误,正本清源。
正宗的凤翼萧氏皆出自唐僖宗朝刺史萧曦公,公字德卿,于唐中和元年881年入闽居长乐县前大鳖坑,此后繁衍出了此一大派。
而凤翼非人名非地名,非官爵更非赐封,那么为么这支萧氏冠称凤翼呢?根据清嘉庆《凤翼谷山宗谱·重建温陵凤翼萧氏大宗祠序(康熙间)》云:“潢公肇基蒲岱,科甲蝉联,复同淘公支裔由蒲抵泉,占籍温陵,子孙荣盛,支分各邑,诗书甲地,蔚为华宗。
示现庵乃泉山讲学之席,萧厝园为子孙聚族之区,既得卜乎温陵福地,美号曰凤凰展翼。
世竞传之,人争幕焉……”;又据清嘉庆《凤翼萧氏大宗谱序》云:“曦公也立庙长乐,衍派蒲岱,分支泉郡,卜宅萼辉,美号凤凰展翼,而子孙渐衍渐析,分居晋、南、惠、同、安、永、德,子姓蕃昌……自明季而后,兵燹频仍,祠宇产业荡然……”,另网上[蘭陵谱牒|福建晋江萧氏宗祠及萧氏源流]的说法是:宋时萧氏在泉州十分兴盛,至有“萧半城”之称,合族建祠堂于城中,“清源高插,桩楼卓侍,屏障远列于后,鼓旗飞动于前,如鸾之飞,如凤之舞”,祠因其形胜而称“凤翼”。
凤翼萧氏世系源流简考

凤翼萧氏世系源流简考萧蔚林在我们萧氏众多支派中,福建南部地区的凤翼萧氏可谓是萧氏一大宗派,枝繁叶茂,子孙遍布闽台海外,是实至名归的大族,在现在交通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想必我们大部分萧氏宗亲对凤翼萧氏都有所耳闻。
当然,虽然大族一般都会资料丰富,谱史完善,但大族也有很多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合宗”问题严重,这个包括被其合宗和攀附其族的宗支,而问题最让人头疼的地方就是体现在族谱中错综复杂的世系源流,致使整个大宗内部及其他支系谱史混乱,这是谱史资料的一大通病。
凤翼萧氏一族自然也是如此,内部有很多问题需待解决。
在此之前有不少凤翼宗亲和其他萧氏谱牒专家撰文考证,对问题都有深入考究,引经据典,得出了不少十分可贵而让人信服的结果,但对于有一些问题则并没有去考查对错,而是按照各自的族谱照搬,当然可能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发现其谬误。
年前,厦门萧锡鸿宗长嘱托我为《世界萧氏》杂志写一篇关于凤翼萧氏相关问题的考证文章,我作为赣南人,又非凤翼族人,再加上手中凤翼萧氏族谱不多,心中着实没谱,但既然蒙锡鸿宗长厚爱,那么我就在此对凤翼萧氏一族的问题阐述一下我的看法,仅作抛砖引玉之用,如有谬误,还望凤翼萧氏一派宗亲莫要怪罪。
我这篇文章主要是指出一下凤翼萧氏的世系源流中存在的合宗问题,尽量理顺这些世系,纠正谬误,正本清源。
正宗的凤翼萧氏皆出自唐僖宗朝刺史萧曦公,公字德卿,于唐中和元年881年入闽居长乐县前大鳖坑,此后繁衍出了此一大派。
而凤翼非人名非地名,非官爵更非赐封,那么为么这支萧氏冠称凤翼呢?根据清嘉庆《凤翼谷山宗谱·重建温陵凤翼萧氏大宗祠序(康熙间)》云:“潢公肇基蒲岱,科甲蝉联,复同淘公支裔由蒲抵泉,占籍温陵,子孙荣盛,支分各邑,诗书甲地,蔚为华宗。
示现庵乃泉山讲学之席,萧厝园为子孙聚族之区,既得卜乎温陵福地,美号曰凤凰展翼。
世竞传之,人争幕焉……”;又据清嘉庆《凤翼萧氏大宗谱序》云:“曦公也立庙长乐,衍派蒲岱,分支泉郡,卜宅萼辉,美号凤凰展翼,而子孙渐衍渐析,分居晋、南、惠、同、安、永、德,子姓蕃昌……自明季而后,兵燹频仍,祠宇产业荡然……”,另网上[蘭陵谱牒|福建晋江萧氏宗祠及萧氏源流]的说法是:宋时萧氏在泉州十分兴盛,至有“萧半城”之称,合族建祠堂于城中,“清源高插,桩楼卓侍,屏障远列于后,鼓旗飞动于前,如鸾之飞,如凤之舞”,祠因其形胜而称“凤翼”。
萧氏总谱--祖奥宗支字辈排行

中华萧氏总谱字辈:
本宗自轩祖,嗣绪延世长。
学深思敏行,华茂克绍昌。
诗书振家声,道德焕文章。
忠孝仁礼智,信义达万邦。
勤俭丰裕安,平和寿宁康。
源远恩泽久,兰桂永腾芳。
祁东麓门萧氏源流及字辈:
奥祖传来千一郎,二十四郎始分房:源明志敬山永大,国正天友宜思良。
汉相传芳远,功高启俊贤,振家惟学业,延祚以承先。
迪吉光前代,诗书裕后昆,本端经义重,锡庆受洪恩。
四川金坪萧氏(今四川宜宾)字辈:
乾坤祖均伯大,齐庆讃仕仲凤;尧舜荣华富贵,金玉克绍其相。
传家仁义道德,治国文武忠良。
嗣裔恢宏先绪,万年存立纲常。
株洲琥栗湾萧氏字辈:
国正添心顺,长承大德光,振家惟力学,守厚世开祥,继绪宗文选,锦胤庆显扬。
萧颂夏
2015年元旦。
蕭氏世系源流綜述

蕭氏世系源流綜述蕭氏出自子姓,帝嚳之後,商帝乙庶子微子啟,周武王時,以祀商而封為宋公,弟仲衍以商禮承爵,其八世孫宋戴公,子子衎,字樂父,有孫字叔名大心,平南宮長萬有功,封蕭邑以為附庸,今徐州蕭縣是也。
宣公十二年楚子滅蕭,子孫因以為氏。
裔孫不疑為楚相春申君上客,世居豐沛。
漢相國酇文終候蕭何生二子:祿、延。
延四子:遺、則、嘉、彪。
彪字伯文,巴郡太守、侍中,以事始徙蘭陵氶縣,生章,府掾章生皓,皓生仰,兩世無爵祿。
仰生望之,漢宣帝知其名,詔東海蕭生,為御史大夫,徙杜陵,太子太傅望之生育,光祿大夫。
育生紹,禦史中丞,復還蘭陵,生閎,光祿勳。
閎生闡,濟陰太守。
闡生永,吳郡太守。
永生苞,後漢中山相。
苞生周,國學博士。
苞仍孫曰亮,字保祚,侍御史,生卓,字子略,洮陽令。
卓生女文壽,乃宋高祖劉裕繼母,為孝懿皇后。
此後號皇舅房。
卓子源之,字君統,徐兗二州刺史,襲封榮陽縣侯,源之生師,郢州都督,封陽穆侯,六子:惠開、惠明、惠基、惠休、惠朗、惠蒨。
蒨為齊尚書。
生價,字茂叔,侍中。
價生引,字叔休,陳史部侍郎。
引生德元,秘書監,德元生沈,太子洗馬,沈生安節,為相王兵曹參軍。
三子:長曰至忠,相中宗、睿宗;次曰元嘉,諫議大夫;幼曰廣微,工部員外郎。
至忠三子,衡、衍、隋。
此皇舅房之派也。
周生蟜,虵丘長。
蟜生逵,州從事。
逵生休,孝廉。
休生豹,廣陵郡守。
豹生裔,大中大夫,裔子三:長嘏,永嘉二年(西元308年)因逆賊蘇頌作亂,領百余族人避豫之建昌;次茂,遷越之會稽;幼整,字公齊,晉淮陰令,過江居蘭陵武進之東城裏(即今之丹陽)。
生三子:即丘令鎸、濟陰太守鎋、鋟。
鎸生輔國參軍樂子、衛軍錄事參軍隆子。
樂子子三:道度、道生、道成。
道成受宋禪為齊高帝,追祀先祖,故號齊皇房。
隆子生始之,冠軍中兵參軍。
子赤斧,雍州刺史、給事中、左衛將軍,南豐縣伯。
史載其子名有穎胄、穎達、穎基、穎孚,皆齊宗室也。
道度嗣子鈞,衡陽王;道生子鳳,始安靖王;鸞即齊明帝;緬,安陸昭王,沈休文撰碑銘,開祖曾言及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翼萧氏世系源流简考萧蔚林在我们萧氏众多支派中,福建南部地区的凤翼萧氏可谓是萧氏一大宗派,枝繁叶茂,子孙遍布闽台海外,是实至名归的大族,在现在交通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想必我们大部分萧氏宗亲对凤翼萧氏都有所耳闻。
当然,虽然大族一般都会资料丰富,谱史完善,但大族也有很多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合宗”问题严重,这个包括被其合宗和攀附其族的宗支,而问题最让人头疼的地方就是体现在族谱中错综复杂的世系源流,致使整个大宗内部及其他支系谱史混乱,这是谱史资料的一大通病。
凤翼萧氏一族自然也是如此,内部有很多问题需待解决。
在此之前有不少凤翼宗亲和其他萧氏谱牒专家撰文考证,对问题都有深入考究,引经据典,得出了不少十分可贵而让人信服的结果,但对于有一些问题则并没有去考查对错,而是按照各自的族谱照搬,当然可能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发现其谬误。
年前,厦门萧锡鸿宗长嘱托我为《世界萧氏》杂志写一篇关于凤翼萧氏相关问题的考证文章,我作为赣南人,又非凤翼族人,再加上手中凤翼萧氏族谱不多,心中着实没谱,但既然蒙锡鸿宗长厚爱,那么我就在此对凤翼萧氏一族的问题阐述一下我的看法,仅作抛砖引玉之用,如有谬误,还望凤翼萧氏一派宗亲莫要怪罪。
我这篇文章主要是指出一下凤翼萧氏的世系源流中存在的合宗问题,尽量理顺这些世系,纠正谬误,正本清源。
正宗的凤翼萧氏皆出自唐僖宗朝刺史萧曦公,公字德卿,于唐中和元年881年入闽居长乐县前大鳖坑,此后繁衍出了此一大派。
而凤翼非人名非地名,非官爵更非赐封,那么为么这支萧氏冠称凤翼呢?根据清嘉庆《凤翼谷山宗谱·重建温陵凤翼萧氏大宗祠序(康熙间)》云:“潢公肇基蒲岱,科甲蝉联,复同淘公支裔由蒲抵泉,占籍温陵,子孙荣盛,支分各邑,诗书甲地,蔚为华宗。
示现庵乃泉山讲学之席,萧厝园为子孙聚族之区,既得卜乎温陵福地,美号曰凤凰展翼。
世竞传之,人争幕焉……”;又据清嘉庆《凤翼萧氏大宗谱序》云:“曦公也立庙长乐,衍派蒲岱,分支泉郡,卜宅萼辉,美号凤凰展翼,而子孙渐衍渐析,分居晋、南、惠、同、安、永、德,子姓蕃昌……自明季而后,兵燹频仍,祠宇产业荡然……”,另网上[蘭陵谱牒|福建晋江萧氏宗祠及萧氏源流]的说法是:宋时萧氏在泉州十分兴盛,至有“萧半城”之称,合族建祠堂于城中,“清源高插,桩楼卓侍,屏障远列于后,鼓旗飞动于前,如鸾之飞,如凤之舞”,祠因其形胜而称“凤翼”。
而由泉所传支派悉以“凤翼衍派”为号。
以上内容必有考究,大同小异,由此可见“凤翼”之号来源于宋朝,因泉州曦公子孙合族所建宗祠形如凤翼,故此后曦公位下的泉州各支皆以凤翼萧氏称,各支宗祠都袭称“凤翼祠”,因此“凤翼萧氏”就这样形成并随后世发展而名扬海内外。
值得一提的是,闽台地区对于萧王爷即萧太傅的神灵信仰,也是出自凤翼萧氏大本营的泉州(古称温陵),至今在泉州市鲤城区南门水巷末端有着主奉萧王爷的富美宫,这是萧王爷的总神坛。
根据陈彦军的大作《儒臣与神明之际—漫话萧望之及萧太傅信仰》载:“据故老传闻,萧氏族人所建的崇奉萧太傅的原始富美宫就在富美渡头的大榕树旁,规模只有一个土地庙大小”。
如今萧王爷信仰遍布闽台海外,其殿富美宫也在各地分坛建立,很明显“凤翼祠”和“富美宫”都是萧氏文化兴盛的招牌,而泉州地区的凤翼萧氏一族对于萧氏文化的传播和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在转入正题,根据泉州境内多支可以确定是出自凤翼萧氏一族的老谱记载,其世系源流基本都一样,大同小异,世系总图如下各图所示:图1:曦公上源珩字时章─①倣┬廪公字富侯─英字绪红┬晔公└膺公└曦公─→转图2首先,要解决的是凤翼萧氏入闽始祖萧曦公的上源问题,根据图1,很明显①以上这个上源世系错漏皆有,明显不可信,即使勉强将珩定为南海王珣,那么其下世系也应当是:珣─钧─灌─嵩─华─悟─倣,至倣也阙了五世,这个世系史书明载,问题不大,今后纠正便可;但将萧膺作倣之子,曦公之父光禄寺萧英作倣公之孙等这几个问题则需要好好考究。
第一点,按照老谱,英公是廪公之子,而近现代有人也考证到了《新唐书》中的廪公生三子萧顷字子登(有误作须)、萧顼字子益、萧熲字子光(有误作颖),所以萧英字绪红不可能是廪公之子,即使勉强将“英”当为“颖”之音误,也就是当成萧熲接廪公(安溪高山谱已经这样),但根据萧曦881年任刺史时入闽,即使其31岁时为刺史那也就是出生于850年左右,而宰相萧顷生于862年,那么其弟萧熲就更晚了,这样萧熲根本不可能是曦公之父萧英,所以英不可能是熲,也就是说英不可能是廪之子。
第二点,因为第一点不符合生年,那么近现代就出现了将萧英接萧膺的情况。
虽然《新唐书》及《旧唐书》都只说倣公仅子廪,但按照《新唐书·101卷》云:倣“敕诸子缮补残书”,《十国春秋·卷63》:萧益,故唐相倣之孙也,大有初[928]累官崇文使。
大有十五年即公元942年,会崇文使萧益问疾,帝以其事访之,益执立嫡以长之义甚坚,遂止。
从史书记载看萧倣确实除了萧廪还有几子,其中萧益可能就是其他儿子所出,但史书和各地族譜都没有载倣公其他儿子名讳,因此《凤翼萧氏族谱》中廪还有弟膺这似乎也可以,但问题是这个膺有可能就是指唐朝福建候官(清朝后通作侯官)籍进士萧膺字次元吗?引用泉州萧国山《入闽始祖考》:“据历代通典,迁徙一地,须定居三世以上方得改籍。
一世按二十五年计,萧膺祖上入闽,当在唐代宗朝之前,比萧曦移居长乐起码早一百二十年。
萧氏宗谱有将萧膺作萧廪弟者……未知宗谱何据”。
这点可谓击中要害,说明候官萧膺字次元不可能是萧倣之子。
即使抛开籍贯问题,这个候官萧膺838年中进士,也就是大约出生于810年,根据史书记载倣公生年是:795~877,如果将二人作父子,生年代差也很牵强;而萧廪于862年中进士,这个代差则明显合理,因此候官萧膺也不可能是倣公之子。
第三点,英公可能是候官膺公之子吗?按照其约出生810年,萧曦约出于850年,那么二人相隔40年,且曦公还是次孙,还可能是祖孙关系吗?当然生年是估计而来,不一定正确,那将候官萧膺生年往前推20年,也就是生于790年,48岁中进士,膺、曦二公相差60年,这种情况下英公还是有可能是膺公之子,曦公之父。
而且根据被尊为入闽始祖的萧曦公任刺史后定居长乐,“候官”就是今福州,而长乐也是属于福州,如此来看,勉强生年代差及居住地相同的情况下,候官膺公子英孙曦这个世系也是有可能的。
但这样又无法理解为何凤翼萧氏会尊萧曦公为入闽始祖,因为这样曦公就不是入闽始祖,而是在外为官后复归祖籍,入闽始祖应该是萧膺之祖第一代入闽者,即使候官萧膺以上先祖名讳失考,那尊作为正史有记载的进士萧膺为凤翼始祖不是最合情合理吗?可事实并不如此。
而最重要的是父子二人名字完全同音,这点最难让人取信,唐朝时期,避讳极其严格,这是有史可查的,所以作为曦公之父的英公也不可能是膺之子。
所以近现代谱将英公改接膺公显然更不可信。
第四点,综上三点,候官萧膺非倣之子,英非廪、候官膺之子,那有人会问,英公会不会是倣公其他儿子所出呢?曦公生于850年左右,31岁时是刺史已经很年轻了,曦公与795年生的倣公相距55年,这可以说二人完全不可能是曾祖孙关系,所以英也不可能是倣公其他儿子所出的孙辈。
但根据谱牒专家萧晓山宗长在《从状元国梁序看其源》中说的,可能“英”就是“膺”之误,错将膺公分出英公为而为廪公子呢?这个则不太好说,如果这个萧膺确实是倣公另一子,并且老谱所列的萧膺不是候官那个进士萧膺字次元,那么“英”是“膺”之误就有可能,即所谓的英公字绪红其实就是膺公字绪红,而不是变成名字各不相同的父子两代人,代差大概也就是:倣公795—膺又作英字绪红820—晔、曦850,即使出生年代略有偏差也没多大问题,曦公唐末时期天下兵乱之时入闽,这个则完全有可能,所以晓山宗长的这个观点我是比较赞同的。
但晓山宗长又意将世系:膺公—英公—曦公接宰相俛公,这个做法我就不好说了,如果曦公族认为候官膺公—英公—曦公这个世系成立,那确实不可能接倣公,但是否能改接俛公,这个恐怕要看曦公一族及各位谱史专家们综合的意思。
综上四点,我认为倣公—膺又作英字绪红—晔、曦这个世系还是目前最为合情合理合适的,除此之外,曦公族其他版本的上源似乎都更多矛盾之处。
当然,这是我个人目前的看法。
图2:曦公位下曦字德卿[入闽居长乐县前大鳖坑]─太字若山┬调公┬全公[徙永泰上洋]─→转图3└谓公└愈公┬良字知义—憬字英绪┐└高[随全徙永泰上洋]│┌─────────────────────────────────┘├豸字汝霖—锦公—璘公┬洽公[徙新余]─→转图4│└汾公—树公[迁延平府尢溪县]—谓公[迁永春县]└麟字汝云—铜讳杰—玭字金兰┐┌─────────────┘├深公┬梅公┬诚公┬宝公—焙公—造公—兵公、真公│││└赏公—灶公—迁公—俱公││└诘公[迁福清]│└橦公—讽公┬宾公┬秋公—追公││└炑公—遗公—其公—邦杰号景三[连江县小亭房]—本公│└貵公—熇公┬迟公—共公、志公│└逑公—吴公[迁泉州府南门外安海乡]├淘公—林公—诫公┬贵公—爃公┬逮公││└达公—驰公└潢公[徙居莆田]┐└②真[迁德化]┬铛公—敦信┌───────┘└钟公├彬公—泰公—芝公—珊公—缓公—福仁—万一—伯义—鸢公—造端[徙同安浯州开基]├杵公—秦公字为宝改名伦─→转图5└杜公—春公—万字中兴┬瑚公[徙居广东]─→转图6└珂公┬绅公—福思└绒公就目前资料来看,以上图2世系中,除了②中真公一支,没有其他明显问题。
从德化县盖德乡下坑村萧氏的《华山萧氏族谱》来看,这个②中真公就是指华山萧氏基祖萧真公,但根据其旧牒称:“其祖讳志宣,守泉州,后奉州主之命,任归德场检验,旋顾萧田乡而乐之,至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萧氏讳真公者,由萧田迁居下坑”。
所以这一支的上线世系简略应当是:志宣[守泉州入闽居德化萧田乡]—[代数失考]—真公,真公位下世系如下:真公[唐末由德化萧田徙居华山霞卿开基]┬鐘公┌敦仁、敦义└铛公┼敦礼、敦智└敦信─岳公、衡公、泰公对比两个真公下线世系,基本一模一样,华山萧氏真公已经传至38世孙了,但可惜的是,这个家族的上源世系已经受到了凤翼萧氏一族的影响,已经将上线改成了图2中的上线,只是保留仍旧尊真公为一世。
但是无论如何接图2这个上源世系都是错的,最简单的说,从真公、曦公的迁徙年代和各自的子孙代数来看,可以确定真公甚至比曦公还大,那真公又怎么可能是萧曦公13世孙呢?且“真”也与“贵”等不类,所以这个合宗明显错误,在此就不多言了。
图3:全公位下全公[徙永泰上洋乡]─富公─行公─贯字贯之─45钦─珊公─俊公┬懃公─贤公┐兵部员外郎└慇公│┌────────────────────────────────┘└国梁─煜公┬淮公[漳州谱所载上源]└洵公[官居广东潮阳开基]这支问题主要就是涉及漳州乾道二年(1166年)状元萧国梁家族的上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