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智能材料》七年级阅读理解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
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
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
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
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
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
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
智能材料原文及阅读答案

智能材料原文及阅读答案智能材料原文及阅读答案【原文】智能材料①人或动物的皮肤划破出血或者骨折了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然愈合;蚯蚓、石龙子、海参等自然界的动物都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受生物自愈原理启发科学家设想在制造飞机、舰船或建造大桥、高楼的时候能否使其中的一些关键材料也变得有“感觉”有“反应”呢能不能在某些材料中添加一些特别的成分使大桥在发生故障之前就能发出警报或使舰船在出现裂痕时就能自动修复呢②这一大胆设想使一种新型材料——智能材料诞生了到了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研制出一些智能材料这些材料已经具备“发现故障”和“自我修复”的功能了③科学家称智能材料为机敏材料它把高科技的传感器或敏感元件等与传统的材料结合在一起使无生命的材料具有了“感觉”和“修复”能力例如人们将导电性能较好的碳素纤维与玻璃纤维等集束在一起制得的智能材料在较强外力作用下扭曲时其中的碳素纤维因较脆而首先被部分或全部折断从而使材料的电阻发生相应的变化据此可预测出该材料受损的程度再如在混凝土材料中预先埋入大量装有裂纹修补剂的空心纤维当混凝土受压开裂时这些空心纤维也会裂开一个口了从而释放出修补剂把裂纹重新粘接起来④当前科学家已经能将体积极小的信号传感器和微电子计算器埋入材料中这种智能材料在局部出现问题时计算器收到信号后会发生指令使一些形状记忆合金和胶粘剂之类的物质发生变化起到自动加固的作用⑤智能材料尽管仅仅是起步但它代表着未来材料发展的智能化趋势目前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研究【希望能从生命现象中进一步得到启发】以便找出更好的研究智能材料的数据的线索【问题】12.当前最先进的智能材料是如何制成的(3分)13.第三段中的两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14.最后一段中“希望能从生命现象中进一步得到启发”这句话和第一段中的句话相照应(3分)15.“智能材料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历史但已经能够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中”这种说法是否符合文章原意请回答并说明理由(3分)【参考答案】12.科学家将体积极小的信号传感器和微电子计算器埋入材料中(注意“最先进”)13.第一个例子说明智能材料“发现(感觉)故障”的功能第二个例子说明智能材料的“自我修复”的功能这种举例子说明方法更具体地说明了智能材料的特征14.受生物自愈原理启发15.不符合因为智能材料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只有十几年历史智能材料只是刚刚起步尚未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中。
第三单元素能测评++课件(浙江省)-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父亲:有次你兴致勃勃地准备去看迎神赛会,被我叫住背《鉴 略》,你小子怎么还把这件事写成文章——《五猖会》了呢!
鲁迅回复父亲:我就想借这件事情警醒世人(3) 不要让旧式教
育压抑了孩子的天性 。 鲁迅:统一回复:谢谢大家惦念,让我忆起童年,
不.单.有.后.园.撒.泼.的.欢.乐.,.也.有.扫.兴.背.书.的.苦.涩.;让我忆起童年, (4) 不单有欣赏“活无常”戏台表演的愉悦,也有为父亲寻医问药
解析:“鲁迅小时候和小伙伴夜半听戏、吃罗汉豆”不是《朝花夕拾》 的内容,此内容出自《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且《社戏》中的 “我”也不是指鲁迅,所以C项说法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8. 交流活动的另一环节是“童心童眼看奇趣”,请从《朝花夕拾》 中选择一件你觉得新奇有趣的事,跟同学分享你的感受。(100字左 右)(6分) 示例:《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了“我”在
的艰辛 。(仿写加点句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学校开展《朝花夕拾》阅读交流活动,请你作为班级代表参加活动并完 成相关任务。 7. 有同学要借阅这本书,下列关于这本书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4 分)( C ) A. 这本书记录了鲁迅的一些往事,描写生动,情感真挚,非常值得一
读。
B. 书中关于“我”看迎神赛会前被父亲叫住背书的事,让读者对旧社会 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
C. 这本书中写的事很有意思,比如鲁迅小时候和小伙伴夜半听戏、吃罗 汉豆就很好玩。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阅读《飞机“不喝油”也能飞》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飞机“不喝油”也能飞王远①“阳光动力2号”正在进行为期5个月的环球之旅。
这架全球最大的太阳能飞机自3月初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启航以来,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
②这架“不喝油”的飞机完全由太阳能提供动力,零燃料消耗。
它拥有72米宽的翼展,比波音747飞机多出了近4米,重量只有2.3吨,仅相当于一辆运动型多用途汽车的重量。
这架太阳能飞机的“动力之源”是机身上的1.7万多块太阳能电池,这也是“阳光动力2号”的最大亮点所在。
这些太阳能电池直接平铺在巨大的机翼上,每一块电池板的厚度是135微米,仅相当于人类发丝的宽度,由其储存的电量可供“阳光动力2号”昼夜飞行,不需要一滴燃料。
③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将其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却仅有300年历史。
1974年,第一架太阳能飞机“太阳高升”号进行了一次短暂飞行,首次实现了用太阳能给飞机提供动力的梦想。
此后40余年间,各种太阳能飞机不断出现,但始终没有同时满足使用太阳能动力做载人、昼夜、长距离的飞行,“阳光动力2号”的出现,可谓刷新了人类飞行史上的纪录。
④光电转换是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形式之一。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
它的基本装置是太阳能电池,“阳光动力2号”的动力即来源于太阳能光伏发电。
对太阳能电池而言,最重要的参数是光电转换效率。
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大约在30%,通常需要采用并联与电池储存方式,才能达到增强续航里程和功率的效果。
⑤“阳光动力2号”环球之旅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商业价值。
这架太阳能飞机从理念的萌发到由图纸变为现实历经12年时间。
飞行总监雷德·克拉克认为,相比搭载乘客的普通飞机,它有着更艰巨的使命,那就是向世人传播“未来可以属于清洁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信息和理念。
放眼未来,这场长达3.5万公里的环球之旅恐怕还只是人类开辟未来探险的一小步,“光之翼”的无限潜能,昭示着清洁能源的美好明天。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2)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2)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AI)不仅能“读图”识别影像,还能“识字”读懂病历,理解患者病情并推荐临床诊断,准确度甚至超过医生、媲美经验丰富的专家……如今,这一幕极具科幻感的场景,已经迈入现实。
据悉,目前,该AI系统的功能已经十分强大。
一方面,可以通过人机交互获取患者或家长口述文本,包括主诉、症状、疾病史、用药史等信息,做出粗略诊断,给出可能的疾病范围;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医生当面问诊或互联网远程问诊,获取详细病情及鉴别诊断特征,模型据此重新运算,给出具体的精确诊断。
此外,如果有实验室检验或影像检查数据,AI模型还可以进一步确认其诊断结果。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
利用AI,流媒体服务平台可以向用户推荐他要看的电影,发送他可能很快就会在线下单的商品,它还能帮着识别照片中的人物甚至花草……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应用面十分广泛。
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及增长率人工智能市场应用(节选自2019年2月13日《佯城晚报》,有删改》(数据来自德勤分享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议题相关报告)材料二:科幻感十足的AI形象,开始渐渐引发人们恐惧。
其中部分恐惧,可能源于机器竟拥有与人差别不大的认知。
另外,对AI研究的报道方式,也可能引起恐慌,譬如2017年6月,“脸书”(Facebook)的AI研究人员称有两个聊天机器人开始在对话中使用代码字。
而部分新闻报道甚至描绘成,研究人员为免事态失控,匆忙终止实验。
但1997年,IBM的“深蓝”打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展示了强大的计算力,其纯粹的暴力破解法就被用于机器学习,在看似具有无数种招式的游戏中轻松获胜。
现在,AI不断击败人类的消息,可能会给人这样一种印象:计算机在认知能力方面已堪比人类。
但实际上,两者之间仍存在一条鸿沟。
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专家格雷格·霍兰德告诉人们,人脑可以解决AI前所未见的问题,而机器学习,只是针对特定问题而设计的。
《神奇的纳米技术》阅读训练题阅读附答案

《神奇的纳米技术》阅读训练题阅读附答案如今,科技发展真是日新月异。
一般人对“互联网”、“基因”等高新技术刚有所认识和接受,近来“纳米”、“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等高新技术名词又在人们耳边渐趋响亮。
对于少年朋友,“纳米”一词很生疏,由此延伸出来的纳米科技更是神奇莫测、难以理解。
其实纳米科技早已悄悄闯入了我们的生活。
纳米是个长度单位,一纳米=十亿分之一米,真是太小了。
小到什么样子?我们打个比方:做一个直径一纳米的红色塑料球(当然肉眼是看不见的),把它放在乒乓球上,就像把一个乒乓球放在地球上一样。
所谓“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用句简单的话说,就是把一些普通的材料,制成0.1至数百纳米大小的颗粒材料,使它粒径很小,表面积大,结构特殊,由此便产生了神奇、特殊性能,然后再进行应用。
科学家把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概括为四大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界面效应、宏观量子效应。
纳米材料应用的例子可以举出许多许多。
例如,穿着化纤衣服常会产生烦人的静电。
小小的不起眼的静电火花,在某些特殊场合能引起爆炸和大火。
如果在制作化纤布料时,加入少量的金属纳米微粒,那么,制出的化纤布料就不会再发生摩擦生电现象。
如果在袜子等纺织品中加入某种纳米微粒,可以除臭、杀菌。
目前,一些厂家推出的纳米洗衣机、能除味的空调、无菌餐具、抗菌纱布等,其中都运用了纳米材料。
科学家指出,纳米科技是信息和生命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是今后科技发展的一个重点,是一次技术革命,将引起21世纪又一次产业革命,对人类的影响将是巨大和深远的。
1.选出下列和“日新月异”结构相同的成语。
(多选题)A.夸夸其谈B.大放异彩C.漂洋过海D.洋洋自得E.喜新厌旧F.走街串巷G.语重心长H.天无二日正确答案:C E F G2.文章列举了哪些纳米材料应用的例子?(多选题)A.除臭B.清洁C.除菌D.防止火灾E.防止静电F.产生静电正确答案:A C E 返回首页购买相关教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及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
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
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
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
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
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
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练习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我小时候最喜欢听的故事是爸爸给我讲的《小红帽》。
故事中,小红帽为了给奶奶送水果,绕过了大树、穿过了森林,而且遇到了一只狼。
小红帽可以叫狼帮忙送水果吗?A. 可以B. 不可以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智能手机电池,充电10分钟就可以用_________。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东生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智力的极限是200。
正确:√ 错误:×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句话出自哪个国家的名句?答案:1. B2. 5小时3. ×4. 中国练习题及答案来源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成绩。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些习题的练习,能够对所学的现代文阅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每个问题,理解文本内容后给出答案。
在回答问题时,可以选择正确答案、填写适当的词语或判断正误。
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这些习题涵盖了不同类型的题目,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
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可以检验对现代文阅读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于每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思考后给出自己的答案。
在完成习题后,可以对照给出的答案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思考,相信同学们的语文能力会有所提高,对于理解和运用现代文阅读知识会更加得心应手。
祝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奇的智能材料》七年级阅读理解及答案神奇的智能材料
何谓智能材料?现在还没有严格的定义,但一般来说,它指的是能感知环境条件并做出相应“行动”的材料。
智能材料的行为与生命体的智能反应有点类似。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太阳镜片中就含有某种材料,这种智能材料能感知周围的光,并能对光的强弱做出判断:当周围的光很强时,它就自行变暗;当光较弱时,它又变得透明起来。
现在,科学家们正集中力量研制使桥梁、高大的建筑设施以及地下管道等能自诊其“健康”状况,并能自行“医治疾病”的材料。
这方面,美国伊得诺大学的研究已初见成效,该大学建筑研究中心的卡罗琳德赖开发出了两种“自愈合”纤维,这两种纤维能分别感知混凝土中的裂缝和钢筋的腐蚀。
粘合裂缝的纤维是用玻璃丝和聚丙烯制成的多孔中空纤维,将其渗入混凝土中,在混凝土过度挠曲时,它被撕裂,从而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来填充和粘合混凝土中的裂缝。
德赖开发的另一种纤维能感知造成钢筋腐蚀的酸度。
若把这种纤维包在钢筋周围,当钢筋周围的酸度达到一定值时,纤维的涂层溶解,从纤维中释放出阻止混凝土中的钢筋被腐蚀的物质。
在医疗方面,智能材料还被应用于药物自动释放系统上。
日本东京女子医学院已经推出一种能根据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而扩张和
收缩的聚合物。
葡萄糖浓度低时,该聚合物会缩成小球,葡萄糖浓度高时,小球会伸展成带。
借助这一特性,这一聚合物可制成人造胰细胞。
将这种聚合物包封的胰岛素小球注入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小球
就可以模拟胰细胞工作,血液中的血糖浓度高时,小球释放出胰岛素,血糖浓度低时,胰岛素被密封。
这样,病人的血糖浓度就会始终保持正常的水平。
英国科学家还在研制一种能让残疾儿童借助它“说话”的智能化衣料。
残疾儿童穿上由这种独特的电子纺织材料制成的马甲,连接一个语音合成器,就可以简单地通过轻拍这种触敏性材料使别人明白他的意思。
把这种材料与适当的电子仪器连接起来,将带来新型外衣的问世。
把电话主板集成在袜子里以提醒穿着的新鞋子是否会磨脚,或者将其放入袖子里,乃至足球衣中,让裁判知道何时被人拉扯过。
还可以用该材料制成地毯,以检测走过它的“入侵者”;或者制成汽车坐垫,能感受乘客体重的分布,调整合适的承受力。
虽然关于智能材料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发展前景将是无限广阔的。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
1.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内容。
答案:
(1)智能材料的定义;
(2)智能材料在建筑、桥梁方面的作用;
(3)智能材料在医疗方面的作用;
(4)智能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文中第一自然段中列举太阳镜片的实例有何作用?
答案:列举太阳镜片的实例,可以更直观有效地说明智能材料的行为与生命体的智能反应有点类似的特点,易于被人理解。
3.分析下面句子中黑体词语的表达作用。
科学家们正集中力量研制使桥梁、高大的建筑设施以及地下管道等能自诊其“健康”状况,并能自行“医治疾病”的材料。
答案:拟人化的手法,使说明的语言生动形象,便于人们的理解。
4.文章第三段中黑体词“这种”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案:人造胰细胞。
5.文章中介绍的智能材料如果广泛使用后,将会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请你列举出三点。
答案:
(1)增加抗破坏能力,桥梁和建筑设施的寿命延长。
(2)有利于人体健康,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3)方便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