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大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大纲说明1、本大纲适用于于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
2、本课程是一门以教学理论为依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结合实践来研究教学实践过程的学科。
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科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使学生能够引导和帮助儿童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科学教育实践。
从而也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和能力。
3、教学方法和手段(1)本课程教学就是理论和实践性都比较弱的学科,在教学中主要实行案例分析、课堂教学演练、探讨、活动设计、课堂教学参观等多种方法展开教学。
使学生掏出自己的活动设计方案展开活动课堂教学和活动指导。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基础理论知识主要以教师教授为主,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则需要学生扩散思维独立进行。
以活动的方式将教学的内容充分展开、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教学内容。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2、其任务主要就是通过自学幼儿教育儿童科学教育这门课程,掌控有关的专业知识。
幼儿教育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目的、环境创设、材料的挑选、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并使学生能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非政府中充分发挥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理解本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概念。
2、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发展现状。
3、认知幼儿教育儿童科学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和目标、内容、和基本意义。
4、掌控幼儿教育儿童科学活动的设计原则、方法和教学内容。
(二)能力目标:1、培育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回去分析和化解幼儿园中所碰到的实际问题。
2、能够运用学前科学教育的知识合理的设计、事实和评价幼儿园活动3、培养学生搜集相关信息,整理材料的能力和初步的学科研究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1、培育学生具备较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与学识。
2、培育学生对于其教学对象幼儿教育儿童的爱好。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定稿)电子教案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定稿)《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学前教育学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学时/学分:48/3开设学期:3开设单位:教师教育学院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说明一、课程性质与说明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2.课程说明《学前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合格幼儿教师和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的重要标志。
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基础理论课程,偏重于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宏观问题及其一般活动规律。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及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价值、掌握学前教育的先进思想及基本理论、领会科学的教育观念、认识学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征及学前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等。
内容包括:学前教育学概述;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及目标;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方法;学前教育的教师和保育员;学前教育对象;学前儿童的班级管理;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学前教育和家庭、社区;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学前教育及学前教育学的概念,了解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2.明确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阶段,了解一些学前教育家的重要的学前教育思想;3.理解学前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4.明确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讨论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5. 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及目标;6. 了解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内容:游戏活动、教学活动、一日生活活动季节假日活动。
8. 明确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方法。
9. 明确学前教育的教师和保育员的劳动特点和职责任务基准业发展的要求。
10. 明确学前教育对象的属性和权利义务,师幼关系的特征。
11.了解学前儿童的班级管理的内容、基本要求和方法。
12. 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环境的特点和意义,初步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方法。
13. 明确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的意义与任务,了解存在的问题,了解幼小衔接发展趋势。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阶段,为确保儿童全面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机会。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的编写旨在为学前教育学的教学提供指导,明确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以帮助教育工作者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学前教育学的定义与意义学前教育学是研究0-6岁儿童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的学科。
它涵盖了儿童发展、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及幼儿教育的特殊需求等方面的知识,旨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者的教育水平。
三、学前教育学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身体、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等。
2.理解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如儿童学习的特点、动机和情绪等。
3.熟悉幼儿教育的特殊需求,包括游戏、活动和环境等。
4.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够设计和实施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
5.能够评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做出准确的判断。
四、学前教育学教学内容1.幼儿发展:探究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生理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交发展和情感发展等。
2.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和情绪管理等。
3.幼儿教育:了解幼儿教育的特殊需求,包括幼儿游戏和活动的设计、幼儿教室环境的布置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等。
4.幼儿教学方法:介绍适合学前儿童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包括故事讲述、角色扮演、游戏和艺术活动等。
5.评估与评价:学习如何评估和评价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包括观察、记录和测试等方法。
五、学前教育学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述,向学生传授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案例分析:分析真实的幼儿教育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彼此的见解和经验,共同研究学前教育学相关话题。
4.实地考察:参观幼儿教育机构或幼儿园,观察和体验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
5.项目设计:学生分组进行幼儿教育项目设计,提升他们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第一章教学目标1.1 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1.2 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的相关政策;1.3 理解学前教育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1.4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员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能力;第二章学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2.1 定义学前教育学的范畴和内涵;2.2 解析学前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对象;2.3 探讨学前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三章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3.1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3.2 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3.3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3.4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3.5 Bruner的构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第四章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方法4.1 问卷调查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应用;4.2 个案研究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应用;4.3 实验研究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应用;4.4 观察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第五章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5.1 国内学前教育的起源和发展;5.2 国外学前教育的典型经验和发展路径;5.3 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5.4 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第六章学前教育的教育目标6.1 学前教育的整体目标和基本任务;6.2 学前教育的认知目标和方法;6.3 学前教育的情感目标和方法;6.4 学前教育的社会目标和方法;6.5 学前教育的体育锻炼目标和方法;第七章学前教育的教育内容7.1 学前教育的核心知识和技能;7.2 学前教育的语言与沟通能力培养;7.3 学前教育的艺术与审美能力培养;7.4 学前教育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7.5 学前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第八章学前教育专业人员的培养8.1 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8.2 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组织与实施;8.3 学前教育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和能力培养;8.4 学前教育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养;结语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政策,并具备扎实的教学能力。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学前教育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学前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48学时 2.5学分其中实践教学: 16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学前教育学是学前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使学生形成和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基本知识和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在教学中基本要求是:(一)根据学科的特点,加强基本理论的教学。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理论、案例分析当前学前教育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理论的实用性。
(三)注重学生组织幼儿园活动的基本技能、技巧的培养。
在见习活动后,要会做出对该活动从目标、准备、内容、过程的分析,锻炼学生的看课、评课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提升开展实践课题的研究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研究方法,比如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等;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和直观的实践感受,会设计出各领域幼儿活动计划,并能在幼儿园实践操作。
三、先行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四、课程教学的重难点本门课程的教学重难点是:一是理解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是理解全面发展幼儿教育的组成及在幼儿园实践中的意义;三是幼儿园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从本门课程实际出发,立足课堂的理论讲授,重视本门课程的完整理论体系;又强调课堂学习与幼儿园实际体验的一致性,建立了课堂与见习地点一体化、理论学习与实践考核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除基本的课堂讲授方法之外,结合课程特点,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教育实践法。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 教学内容(1)学前教育的概念;(2)学前教育学对象与任务;(3)学前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2. 重、难点提示学前教育概念内涵的理解及当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影响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3学时)1. 教学内容(1)学前社会教育的产生、发展;(2)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3)社会变迁与学前教育问题。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导言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确保学前教育学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能够科学、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前教育学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第二部分:课程概述本课程主要介绍学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教育实践。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相关理论,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前教育学专业素养。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1. 理论目标:a. 理解学前教育学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b. 掌握学前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和相关概念;c. 理解学前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幼儿保育学等相关理论的应用。
2. 技能目标:a. 能够分析幼儿教育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b. 具备设计和实施学前教育课程的能力;c. 能够评估和反思学前教育实践中的效果。
3. 态度目标:a.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b. 培养学生关爱幼儿、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价值观。
第四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前教育学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2. 学前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和相关概念;3. 学前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幼儿保育学等相关理论的应用;4. 幼儿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解决;5. 学前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6. 学前教育实践的评估与反思。
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学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小组讨论和问题导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幼儿教育问题的能力;3. 实地考察和观摩,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实践的具体情况;4. 课堂演练和个别辅导,培养学生的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5. 学生报告和班级讨论,促进学生的反思与交流。
第五部分:教学评估与考核1. 教学评估方式:平时表现占40%,期末考试占60%。
2. 平时评估:a. 出勤情况(占10%);b. 课堂参与情况(占20%);c. 作业完成情况(占10%)。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幼儿教育理论基础、良好的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原则,具备组织和实施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1. 幼儿心理学:研究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特点。
2. 幼儿教育学:探讨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教育评价的原则和实施。
3. 幼儿健康与营养:学习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掌握幼儿营养需求和健康指导知识。
4. 幼儿语言教育:研究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学习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
5. 幼儿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
6. 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实施:学习如何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设计和实施适宜的课程。
7. 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探讨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学习设计和引导幼儿游戏的技巧。
8. 幼儿教育法律法规:了解国家关于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掌握幼儿教育的管理和政策。
三、实践教学1. 教学实习:在幼儿园进行为期一定时间的教学实习,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2. 课程设计项目:学生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幼儿园课程,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3. 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如何进行幼儿教育研究,包括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
四、毕业要求1. 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2. 能够独立设计和实施幼儿教育教学活动。
3.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了解并能够遵守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
5. 具有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五、评估方式1. 理论考试:通过笔试或在线考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践考核:通过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 课程论文:学生需提交关于幼儿教育的研究论文,展示其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考试成绩和实践成果,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
(完整版)《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定稿)

成都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草稿)课程名称:学前教育学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制定时间:2015年10月14日成都电中教学教务科制《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学前教育学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学时:54开设学期:3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说明一、课程性质与说明1.课程性质专业技能(核心)课/必修课2.课程说明《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等为基础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研究0—6岁学前儿童教育特点、规律和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工作规律的科学。
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和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的重要标志。
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基础理论课程,偏重于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宏观问题及其一般活动规律。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及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价值、掌握学前教育的先进思想及基本理论、领会科学的教育观念、认识学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征及学前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等。
本课程将向学生阐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机构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介绍学前教育机构的任务、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内容、组织实施方法以及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与小学的衔接等知识,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学前教育产生、发展的历史,正确认识学前教育观、儿童观以及师幼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作用的原理等。
二、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学前教育及学前教育学的概念,了解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2.明确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阶段,了解一些学前教育家的重要的学前教育思想;3.理解学前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4.明确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讨论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5. 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及目标;6. 了解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内容:游戏活动、教学活动、一日生活活动季节假日活动。
8. 明确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方法。
9. 明确学前教育的教师和保育员的劳动特点和职责任务基准业发展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的总学时:96学时(面授32学时,自学64学时)适用专业类型及层次:学前教育专业(专科)预修课程要求:在原所学课程的基础上,自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有关内容。
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及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为实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设置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研究和探讨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一门重要学科。
设置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应用教育理论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有关问题的能力,为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研究型的幼儿教师队伍。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具有重要地位。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应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钻研指定教材,参考推荐书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掌握正确的方向,避免走弯路。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能力培养的关系。
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
在全面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3.要正确处理重点内容和一般内容的关系。
抓住重点难点,同时兼顾一般内容,引导学生去掌握知识的整个系统,发挥好“导学”的作用。
4.应充分考虑到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学习方法的灵活性,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大纲的使用说明:本大纲的制定以《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陶保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二版)为蓝本。
在每章的教学纲要中都标明了学时、讲授要点、重点和难点,并附有习题,在具体授课时可依此为参照;本课程的面授全部为理论教学,为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可结合实际适当安排实践教学。
大纲正文第一章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概述学时:9课时(面授3学时,自学6学时)本章讲授要点: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教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教育研究的特点、方法和过程。
重点:教育研究的任务、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难点: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一、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二、我国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三、近二十年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四、教育研究发展的新趋势五、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回顾第二节教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一、教育研究的意义二、教育研究的任务第三节教育研究的特点、方法和过程一、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二、教育研究的分类三、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四、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五、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思考与练习:1. 教育研究的任务有哪些?2. 教育研究有何基本特征?3.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几步?第二章教育研究设计学时:12学时(面授4课时,自学8学时)本章讲授要点:选择研究课题的意义、标准;假设的作用、类型;抽样的基本方法。
重点:能根据理论要求设计研究课题;研究假设、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操作定义的概念;抽样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
难点:能根据理论要求设计研究课题。
教学内容:第一节选择研究课题一、选择课题的意义二、选择课题的标准三、课题的类型四、选择课题的思维策略五、课题的形成路线六、选择课题的过程及方法第二节提出研究假设一、什么是假设二、假设的作用三、假设的类型四、假设的特征五、好的假设的标准第三节决定研究变量一、什么是研究变量二、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三、调节变量和中间变量第四节下操作定义一、什么是操作定义二、下操作定义的方法三、下操作定义的注意事项四、操作定义的特征第五节一、什么是抽样二、抽样的基本要求三、抽样的基本方法四、抽样的原则思考与练习:根据理论要求设计一个研究课题。
第三章文献检索学时:9学时(面授3学时,自学6学时)本章讲授要点:文献检索的意义和作用;文献检索的过程和途径;文献内容的加工处理。
重点:文献检索的途径、方法及对文献内容的加工处理。
难点: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文献检索和加工处理。
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献检索的意义和作用一、文献检索的意义二、文献检索的作用三、文献的分类第二节文献检索的过程和途径一、文献检索的过程二、文献检索的途径三、文献检索的方法第三节文献内容的加工处理一、书目登录二、摘要三、文献综述第四节文献检索工具一、书目二、索引三、文摘四、图书馆目录第五节教育文献参考工具书思考与练习:对文献内容如何进行加工处理?第四章观察研究学时:9学时(面授3学时,自学6学时)本章讲授要点:观察法的具体方法,观察法的实施要求和注意事项;临床法的具体运用;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
重点:观察法的具体方法,观察法的实施要求和注意事项;临床法的具体运用。
难点:观察法的具体实施、适用范围、使用条件。
教学内容:第一节观察法一、什么是观察法二、观察的类型三、观察的具体方法四、观察法的实施要求和注意事项五、观察法的优缺点第二节临床法一、什么是临床法二、临床法的特点三、临床法的具体运用四、临床法的评价第三节行为矫正法一、什么是行为矫正法二、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思考与练习:观察法的具体方法。
第五章调查研究学时:9学时(面授3学时,自学6学时)本章讲授要点:调查研究的类型、设计、一般过程;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
重点:调查研究的设计和过程;问卷的设计。
难点:问卷的设计。
教学内容:第一节调查研究概述一、调查研究的类型二、调查研究的设计三、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四、调查研究的优缺点第二节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一、问卷法二、访谈法三、经验总结法四、预测法五、情法思考与练习:根据要求,设计一份教育调查问卷。
第六章实验研究学时:12学时(面授4学时,自学8学时)本章讲授要点:教育实验的分类和一般过程;实验设计;实验变量的选择与控制;实验配组和实验设计类型。
重点:实验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实验设计。
难点:实验设计。
教学内容:第一节实验法概述一、实验法概述二、教育实验的分类和一般过程第二节实验变量与实验效度一、实验设计二、实验变量的选择与控制三、实验效度第三节实验配组和实验设计类型一、实验配组二、实验设计类型思考与练习:教育实验设计。
第七章历史研究学时:9学时(面授3学时,自学6学时)本章讲授要点:历史法、文献法的研究步骤;文献法的优缺点;运用比较法的注意事项。
重点:历史法的研究步骤;文献法的研究步骤;运用比较法的注意事项。
难点:历史法的研究步骤;确证文献的具体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法一、什么是历史法二、历史法的研究步骤三、确证文献的具体方法四、运用历史法的注意事项第二节文献法一、什么是文献法二、文献法的研究步骤三、文献法的优缺点第三节内容分析法一、什么是内容分析法二、内容分析法的实施步骤三、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的区别四、内容分析法的优缺点第四节比较法一、什么是比较法二、比较法的基本步骤三、运用比较法的注意事项思考与练习:运用比较法应注意的事项。
第八章测量研究学时:9学时(面授3学时,自学6学时)本章讲授要点: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类型;标准化测验的实施;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社会测量法的具体方法和结果处理方法。
重点: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类型;标准化测验的实施;社会测量法的具体方法和结果处理方法。
难点:测量的四种水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教学内容:第一节测量法一、测量的基本概念二、测量的基本类型三、测验的性质和条件四、标准化测验的编制与实施第二节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一、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二、韦克斯勒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三、中国比纳测验四、中国儿童发展量表五、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六、绘人测验第三节社会测量法一、社会测量法的具体方法二、社会测量结果的分析处理三、社会测量法的注意事项思考与练习:测量的基本类型。
第九章质的研究学时:9学时(面授3学时,自学6学时)本章讲授要点:质的研究的含义、特点、实施步骤;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比较;个案研究的过程和模式;人种志研究的特点与过程。
重点: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比较;个案研究的过程和模式;人种志研究的特点与过程难点:质的研究计划和报告教学内容:第一节质的研究一、质的研究的含义二、质的研究的特点三、质的研究的实施步骤四、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比较五、质的研究计划和报告第二节个案研究一、个案研究的概述二、个案研究的特征三、个案研究的过程和模式四、个案研究的优缺点第三节行动研究一、行动研究概述二、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三、行动研究的优缺点第四节人种志研究一、人种志研究概述二、人种志研究的特点与过程三、人种志研究的优缺点第五节叙事研究一、叙事研究概述二、叙事研究的特点三、叙事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四、教育叙事的撰写五、叙事研究的局限思考与练习:个案研究的过程和模式。
第十章统计分析方法学时:0学时(面授0学时,自学0学时)本章讲授要点:统计分析的内涵、主要内容和基本步骤;统计表与统计图;推断统计中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卡方检验。
重点: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步骤;统计表与统计图;推断统计中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卡方检验。
难点:每一种检验方法的适用条件;推断统计中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卡方检验。
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分析方法概述一、统计分析的内涵二、统计分析方法的特征三、统计分析方法的局限四、统计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五、统计分析的基本步骤第二节统计表与统计图一、统计表二、统计图第三节描述统计一、平均数二、方差和标准差三、标准分数四、相关系数第四节、推断统计一、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二、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三、卡方检验思考与练习:z检验、T检验、卡方检验的具体操作。
第十一章研究论文的撰写与评价学时:9学时(面授3学时,自学6学时)本章讲授要点:研究论文的分类和撰写步骤;研究论文的基本结构;研究成果的评价重点: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研究成果的评价。
难点:按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写一份实证性的研究报告。
教学内容:第一节研究论文的分类和撰写步骤一、研究论文的分类二、撰写研究论文的基本步骤第二节研究论文的基本结构一、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二、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第三节研究成果的评价一、研究成果的基本条件二、研究成果的评定方式和程序三、研究报告的质量标准思考与练习:研究论文的基本结构。
课时数分配表:考核方式与要求:期末开卷考核。
成绩评定采用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办法,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出勤占10%,作业占20%),成绩计分采用百分制,60分以上为合格。
推荐教材:陶保平.学前教育科研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参考书目:1.刘晶波.学前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杨世成.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王彩凤,庄建东.学前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王坚红主编.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张宝臣,李兰芳.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执笔人:王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