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和谐思想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中正的立场的规律和方法,是人修为的一种最高境界。
简单地说,就是要自我管理,顺应自然规律,时刻保持克制和正气。
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
更通俗地说吧:就是和谐。
保持自我心态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
这是无人能及的理想境界。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精髓是“荣”,即为“真挚之道”。
真诚,是心之至诚,以诚待人、处事、立业、待人。
中庸之道就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于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身心健康的显然理论,基本涵盖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豁达。
人须要维持中正豁达,如果丧失中正、豁达一定就是晴、怒、哀、趣太过,治怒唯有趣,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是恭。
只要维持一颗尊敬或者敬畏的心,中正、豁达就以求长存,人的身心健康就以求确保。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就是说道人的道德如果能够达至中庸,就是最低的道德,百姓一直在不懈努力崇尚。
中庸不是无法同时实现,而是很难同时实现。
为什么?因为中庸没定量的标准,仅靠我们自己去体悟。
如果将中庸展开定量处置,那中庸就难同时实现了。
谈中庸,必须要谈道,道离不开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
中国圣人的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中庸要谈到让大家可以实践为好,也就是现代的接地气。
再就是,庸的基本词义就是市场需求,就是崇尚目标过程中的市场需求,就是人和人(或物)之间互动过程中所赢得的量与所代价的量。
比如说喝茶必须七成饭,就是人和食物之间的互动的量。
中庸思想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

中庸思想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中庸思想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中庸思想的内涵、中庸思想与个人修养、中庸思想与家庭伦理、中庸思想与社会秩序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庸思想的内涵是关键。
中庸思想强调“中”、“平衡”和“和谐”。
其中的“中”是指追求平衡的中间态度,既不偏激也不过于妥协。
中庸思想认为,只有在追求平衡的过程中,个人才能达到内心的和谐,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
因此,中庸思想在个人修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庸思想与个人修养密切相关。
个人修养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中庸思想提倡个人在行为上追求中庸之道,即避免过于极端的做法,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
个人修养的提升不仅能够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还能够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因此,中庸思想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视与社会和谐稳定密切相关。
此外,中庸思想与家庭伦理也有紧密联系。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中庸思想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助关系。
在家庭中,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平衡,避免过度争吵和冲突。
只有家庭内部的和谐才能为社会和谐提供坚实的基础。
因此,中庸思想在家庭伦理方面的应用对于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最后,中庸思想与社会秩序也有密切联系。
社会秩序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而中庸思想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平衡和和谐。
中庸思想提倡公正、公平和诚信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极端行为。
只有在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稳定的状态。
因此,中庸思想在社会秩序方面的应用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中庸思想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塑造,中庸思想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平衡和谐的道德准则。
只有在每个个体追求中庸之道的过程中,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稳定的状态。
《中庸》的和谐社会思想

《 中庸》 是儡家沦述道德修养的一膏伦甥 专著 . I 5 棚传为孔 f 的 在镣 篇中更是一谢 的 :凡为犬 F “ 圜家有 几经 . 所以行之者 孙 子于思所作。 这本书枉汉代时破收人《 札记》 村. 了宋代, 一 到 米嫩 也 就是 |. 兑 治理 国家有九条原则 . 埘朋米实行它们的核心就 从《 礼记》 中抽m此 . 并对j髅编注解, 论语》《 £ 与《 、盂于》《 、火学》 只有一个. 就足优秀的I德 。 f i l 1 在第四篇中说到 :获 乎} “ : . 情 '1应 . 获乎上兜 信乎 有道 Y  ̄ 4i 蚱 台称《 _列 . 四书》成为宋代以后我瑚封建社会正统的敦科书 一聃 ,
在万事万物中是笫 一位的 所以人们必 须 先拥钉 良好的道德 , 社会. 这就构成 了和谐社会的基础。 往 中庸》 悖1多次沦述 这种一致性 l《 一 『 1 在第二 卜 第二精 中 才能不断 完蕾自我 的・行、 才钾 . 才能 调好 、 处理好家庭 、 邻里 上下级 , 社会交往 , 人与 自然等各种戈系. 而这蝗戈系是维系 说到:子卜:好学近乎知 . “ I‘ 力行近 乎f . :知耻近乎毋 知斯 i 则 朋友 、 拧. 足傈 I补 会稳定 和谐的必要 条 止 知所以修身 ; 知所以修 身. 则Ⅻ所 以治人 ; 知所以治人, 则蜘所 以治 人 类札 会存在 和发展 的摹 本结 构.维普资讯 口西安交通大学 付
佳
摘 要 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套, 巾庸》 而《 在和谐社会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时社套稳定和谐具有 重要作用 现就它的理论 内涵和经验教训予以简要的分析. 说明儒家中庸思想对于构建夸 天和谐社套的现实意义
句 以cI {新的全部含义就是执两粥r.5 fj中为常道 那么《 1_ f 中旖》 是以仆 ☆基础。 幺为…发点 开始论述和谐社会的呢’ f 在第二十 匕 1说到:苟 至镫, 章I I ” 至道 凝焉 。”这是 |如果 : 州 兑 《 中庸》 认为道德是每个人直身立业之乖 . 唯有人人都拥有 良好 不具有至高的德行, 么治理灭下的至 之道 电就不会凝聚在人的 的道德才能为实现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l t 陋此…分疆 }道德修箨的作 身 L了。 兕 阁 子思说 :放大德必得其位 . “ 必得其禄 , 必得 名, 必得其 寿。 ”僦 儒家之所以熏视道德的煞硎地位.足『 { 捌为它 向来主张积极的 挺侣要努力改造现实I 皿 界l裳F玎物 和睹【大l I = 札会 . 勺 是鼓励人们努力修养道德 那么为什么薅现道德的修养就可以实现 人世思想 就必锺 先改造个人的 税世界 . e 因为在改 和谐 的社会呢?这就在 r 以逆德为基础的修 身、 、 . F 为了能 实现这一 日的 . 齐家 治闰 平贝 人腊于主体地位, 实践姻 l的培仆么. J 怎么实践 . - 的一致一 。儒家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向仝社会推行 义的 f发 造社 会过程 巾. ¨ 这些期妊}钉依靠人 自已才能解 决的问题 . I { 人 点. 经过道德的修养, 可以发挥 个人的内 善性,} I : l由个人推及家庭 实践中的精神状态 . }
中庸思想与社会和谐

中庸思想与社会和谐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对于社会和谐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的研究心得如下。
一、中庸的内涵与意义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的是人的心性的平衡与调和。
中庸不是指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平庸,而是指人的心性的平衡与和谐。
在中庸思想中,人应该追求心性的平衡,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事物,达到一种内外统一、和谐共生的境界。
中庸思想对于社会和谐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和冲突,而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人的平衡与调和,可以帮助人们化解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追求中庸,平衡自己的心性,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
二、中庸思想与个人修养中庸思想对于个人的修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庸思想中,个人的修养是追求心性的平衡与和谐。
个人应该遵循“不偏不倚”的原则,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事物,不偏不倚地对待他人。
只有当个人能够实现心性的平衡,才能够达到身心的和谐。
个人的修养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也关乎社会的和谐。
一个修养良好的个人能够以身作则,对他人起到积极的影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中庸思想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中庸思想与家庭和谐中庸思想对于家庭的和谐具有重要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关系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
在中庸思想中,家庭的和谐是追求心性的平衡与和谐。
家庭成员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家庭事务,达到家庭的内外统一、和谐共生的境界。
中庸思想强调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平衡与和谐,不偏不倚地对待家庭事务,不偏不倚地对待家庭成员。
只有当家庭成员都能够追求中庸,平衡自己的心性,才能够实现家庭的和谐。
四、中庸思想对于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的和谐是指社会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在中庸思想中,社会的和谐是追求心性的平衡与和谐。
社会成员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社会事务,达到社会的内外统一、和谐共生的境界。
中庸第51课总结

中庸第51课总结一、引言《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庸》第51课中,介绍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原则,对于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庸第51课进行总结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
二、中庸的核心思想中庸这个词由中和庸调组成,中和指的是追求平衡和调和,庸调指的是适度和平稳。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内在的和谐。
中庸的关键思想是“道”,道是宇宙之理,也是人类行为的准则。
儒家认为,人应该追求与道相一致,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美德,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
三、中庸第51课的内涵中庸第51课是《中庸》一书中的一章,讲述了中庸的核心原则。
1. 中和中和是中庸的核心原则之一。
中和指的是平衡、调和和适度。
儒家认为,只有在追求中和的状态下,人才能保持身心的和谐。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要追求和谐的相处方式,避免过分的争斗和冲突。
2. 无为而治中庸第51课中,还提到了“无为而治”的概念。
无为而治指的是不做过分干预和操控,将事物自然地发展和运行。
儒家强调,人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不应该过度干预和破坏。
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3. 致虚极,守静笃《中庸》中提到了“致虚极,守静笃”的原则。
致虚极指的是要追求无欲无求的状态,守静笃指的是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儒家认为,只有在追求虚无和保持内心的宁静状态下,人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
四、中庸思想的现实意义中庸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庸思想强调了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和谐显得尤为重要。
中庸思想对于我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有着重要的启示。
其次,中庸思想强调了自然和谐的价值。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往往伴随着对自然的破坏,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和生态的重要性。
儒学中庸之道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

儒学中庸之道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儒学中的中庸之道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平衡、和谐和适当的态度和行为。
在为人处世方面,中庸之道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启示,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一、追求平衡和谐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在追求平衡和谐的过程中,避免走向极端。
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应当避免过于偏激或过于极端的态度和行为。
应当在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学会平衡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应当尽量避免过于偏激或过于强硬的态度,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同时,我们也应当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过度妥协或牺牲自己的利益。
二、尊重他人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尊重他人,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应当尊重他人的意愿和需求,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以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目的。
例如,在工作中,我们应当尊重同事的意见和需求,理解他们的立场和困难,尽可能地提供帮助和支持。
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应当尊重他人的个性和需求,避免过于自我中心或傲慢的态度。
三、保持适度中庸之道强调的是保持适度,避免过度或不及的态度和行为。
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保持适度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我们应当保持适度的冷静和理智,避免过度恐慌或焦虑。
在面对成功和荣誉时,我们应当保持适度的谦虚和低调,避免过度骄傲和自满。
四、注重内在修养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内在修养,认为人的修养水平决定了其行为和态度。
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应当注重内在修养的培养,包括道德、思想、情感等方面。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注重自我反省和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当保持内心的坚定和冷静,以应对各种情况。
五、追求全面发展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全面发展,认为人应当在多个方面都得到平衡的发展。
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应当注重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例如,在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还需要注重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中庸体会和心得(精品5篇)

中庸体会和心得(精品5篇)中庸体会和心得篇1《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旨在阐述“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应用。
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理念,强调天人合一、仁爱、礼制、诚信等方面,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对于中庸之道的体会和心得主要有以下几点:1.平衡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谐,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不让自己过度疲劳;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尊重他人,不做出过激的行为。
2.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规律,不乱砍乱伐,不随意排放污染物。
3.仁爱:中庸之道强调仁爱之心,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不强求他人。
4.礼制:中庸之道强调礼制,遵守社会规范,不违反社会公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范,不违反法律法规,不违反社会公德。
5.诚信:中庸之道强调诚信,言行一致,不虚伪。
在个人行为中,我们要言行一致,不虚伪,不骗人。
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我深刻体会到它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体验。
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才能真正领悟中庸之道的真谛。
中庸体会和心得篇2中庸体会和心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它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应该采取不偏不倚、平衡和谐的态度和方法。
以下是我对中庸之道的体会和心得:1.平衡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和谐的状态,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偏激、不过分。
这种平衡和谐的状态,可以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客观、公正,避免偏见和失误。
2.尊重他人:中庸之道强调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
这种尊重他人的态度,可以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包容、开放,避免冲突和误解。
浅议中庸思想的内在和谐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己培 养 成为具 有 理想 人格 , 到至善 、 达 至 、 诚 、 至 至 道 、 德 、 圣 、 内外 之 道 的理 想 人 物 , 创 至 至 合 共
“ 中和 天地位 焉万 物育 焉 ” “ 平 和合 ” 致 的 太 境界 。 从 历史 的发 展来 看 , 中庸 ”应 是从 前 人 有关 “
怒哀 乐 之未 发 , 谓之 ‘ ’ 发而 皆 中节 , 中 ; 谓之 ‘ ’ 和 。
四书五经 , 开篇便 是 《 中庸 》 。朱 子 在 《 中庸 章 句・ 》 序 中说 到 ,中 庸 》历 选 前 圣 之 书 , 以提 挈 《 “ 所
纲维 , 开示 蕴奥 , 未有 若 是之 明且 尽者 也 。” 我认 为 中庸 并非 人们 所普遍 理 解 的 中立 、 庸 。 的主 旨 平 它
“ ” 礼 的行 为 ,庸 ” “ 在这 里做 “ ” 。 中庸 ” 用 讲 “ 的含 义
就是 使 自己的行 为适 宜 、符 合 实用 ,也 就 是符 合
“ ” 在《 记 ・ 礼 。 礼 仲尼 燕居 》 :子 日 : 而不 中礼 , 中 “ 敬 谓之 野 , 而不 中礼 , 之 给 , 恭 谓 勇而不 中礼 , 之 道 谓
中也 者 , 天下之 大本 也 ; 和也 者 , 下之 达道 也 。 天 致
中和 , 天地 位焉 , 物序 焉 。 在 这里 “ ” 已常常 万 ” 中 就
用作 指 人 的 内心 世 界 , 礼 记 ・ 记 》 如《 乐 所谓 “ 动 情 于 中 , 形 于声 ” 在 《 故 , 中庸 》 以用 “ 本 指 含 而 所 中”
因国泰民富而“ 之 , 乐” 闻经济之健康发展而“ 喜” 之 。在 国际上说 , 日本 内阁参拜 靖 国神社 、 知 闻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的和谐思想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源远流长。
《中庸》传统的和谐思想在安邦治国、维持社会关系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今天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和谐;中庸;和谐思想
一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古代的和谐思想源远流长、意蕴深远,而《中庸》中就包含着这种和谐思想。
重新审视《中庸》中所包含的和谐思想,积极发掘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古时的“和谐”,“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则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
如:《说文解字》曰:“和,即相应也”。
《国语·郑语》记载:西周太史史伯与郑桓公谈论“兴衰之道”,云,周幽王必将衰败,西周将要灭亡。
而其“必弊”的原因是“去和取同”。
在史伯看来,“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这里强调了事物是多种因素的集合,它们相互依赖、协调而组成新的事物,达到和谐的效果。
所以,“和谐”内在地包含着多样性、差异性、矛盾和冲突,但最终会达成更高层次的统一协调。
同时,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一种声音无法揍出美妙动听的音乐,一种味道如何做出令人回味的佳肴,惟有和谐共处,才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佳状态,也就是“同则不继”。
二
《中庸》从“中庸”这两字就已体现了古代的和谐思想。
“中庸”包括“中”和“庸”两方面的含义。
朱熹解释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之不及之名。
”(《中庸章句》)用现代哲学来解释,“中”是事物矛盾双方处于相对的平衡与和谐状态。
郑玄注《礼记.中庸》“君子中庸”句说:“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
”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论语集注.雍也》)可见,“庸”为“常”,“中庸”之道就是“中常”之道,也就是说“中”道乃是事物的常道。
“中庸”为“中常”之道,不是折衷主义,“中庸”指的是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一种和谐状态,折衷主义只是把不同质的现象或理论无原则的、机械的结合在一起。
儒家讲“允执厥中”,指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使事物正常和谐的发展。
《中庸》又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
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又有朱熹《集注》:“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
”可见“中”是随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庸”最终是要实现和谐发展的状态。
三
朱熹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善读者,玩索而有德焉,则终身受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可见,《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庸》更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即中,是天下万物的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人如果把中和的道理推而极之,那么,天地一切按照规律和谐发展,万物也就各自和谐发展。
[4]《中庸》提出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使事物和谐发展,这种思想后来影响深远,对人的发展及构成社会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要求做到和谐发展以维系古代社会和谐发展,《中庸》这一和谐思想在当代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1.《中庸》安邦治国的和谐思想
《中庸》中有:“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其道,即议礼、制度、考文之事也。
天地者,道也。
鬼神者,造化之迹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主要考察历史,顺应民意,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治理国家,制定规章制度,促使国家社会各个方面和谐发展,这样才能受民众爱戴。
在当时就有为了国家的发展,就要尊重客观规律实行各种规章制度,使国家上下得到和谐发展的思想。
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就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在古代《中庸》虽然提出了和谐发展的思想,但由于受阶级限制,要实现各方面积极的和谐发展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才可以成为现实。
2.《中庸》社会关系的和谐思想
在人类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社会关系,如: 夫妇、父子、兄弟、朋友、上下级。
儒家高度肯定了这些关系,“君臣也, 父子也, 夫妇也, 昆弟也, 朋友之交也;五者, 天下之达道也。
” 这些关系的和谐发展是维持社会稳定,促使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所以孔子提倡真正的君子与他人和谐相处,不随流俗转移。
“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宜尔妻孥。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这句话中将妻子儿女感情和睦的和谐关系比喻像弹琴瑟一样和谐,兄弟感情投合,其乐融融,这种和谐的关系使家庭和谐发展。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即智慧、仁爱和勇敢是天下人都应该有的品德,用来实行的那就是“诚”。
孔子非常赞赏这种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地方体现了这种社会关系和谐的思想。
这一传统的社会关系和谐思想使中国虽然是泱泱大国却以礼仪之邦而闻名。
所以今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党把这一思想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即提出“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3.《中庸》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是我国古代传统的重要思想,在《中庸》中也可以看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天下至诚的圣人,能完全实行他的天性,能尽他自己的本性,就能尽知他人的本性;能尽知他人的本性,就能尽知天地万物的本性;能尽知天地万物的本性,就可以促进天地间万物的化育,能促使天地间万物化育,就可以与天地相合。
[5]这一和谐思想在今天体现了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我们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提出要和谐发展,《中庸》天人合一这和谐思想要求注重价值理性, 这对于矫正工业社会天人对立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片面强调自己是大自然的主人,打破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使这种关系日趋恶化,使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为了遏止科技理性的过度膨胀,借鉴《中庸》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我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就明确提出“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
综上所述,《中庸》体现了我国古代为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发展所提出的和谐思想,受到时代阶级的限制,很多和谐思想不能成为现实,但在今天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中庸》的传统和谐思想对我国实现这一宏伟
目标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存俭,鲍宇.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理论学刊,2005(8):113.
〔2〕雷庆翼.“中”“中和”“中庸”平议〔J〕.孔子研究,2000(4):11.
〔3〕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西安:陕西师范出版社,2004:6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