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浩强:试论《中庸》的核心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庸》的核心思想

白浩强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州 350007)

【摘要】《中庸》是我国的经典著作,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如何抓住它的中心内容很有意义。《中

庸》的核心思想是修“道”。《中庸》所崇尚的“道”是“中和之道”,《中庸》体现了儒家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思想,《中庸》里所论述的“修道”修的是“君子之道”,同时提出要想修“道”必须先具有良好

的德尚,而培养良好的道德需要通过教化。

【关键词】中庸;修道;君子之道;君子之德;

《中庸》乃中华传统文化之名篇,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必读熟读的《四书》之一。《史记》记载《中庸》乃子思所作。《经典释文》引郑玄《三礼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用也。庸,用也。”“中庸”在正文中出现始见于引仲尼语,注云:“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这是郑玄的第二种解释,两种解释都突出了“中之为用”。朱熹章句引程子的说法:“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1](18)朱熹自己的说法是:“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庸,平常也。”[1](18)不管是“中之为用”还是“无过无不及”,所讲的道理很简单,乃是一个“度”的问题,讲究凡事有度、持中。《中庸》对后世哲学思想、政治态度、生活方式、处世原则皆有很大影响。

一、修“道”

《中庸》开篇第一句就提出主旨。第一句乃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郑玄注:“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率,循也。循性行之,是谓道。修,治也。治而广之,人仿效之,是曰教。”[2]我基本上赞同郑玄的注解,通过分析此句的句子结构我们就可以解释清楚这句话的意思。“天命”就是性,“率性”就是道,“修道”就是教。“性”,乃是天所赋予的本质,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特征。“道”,乃是人循着性所生的言行。“教”,就是对道的控制、治理。联系《中庸》全篇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庸》讲的乃是修“道”的问题。一以贯之,《中庸》中提出了何为“道”,何为“达道”,何为“君子之道”,何为“圣人之道”,继而提出了何以修“道”的问题。

“道”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名词,外国人都称之为“Dao”,是“ideology”中的一个方面。“道”即方式,抑或方法、途径。《中庸》的主要内容是修“道”,全篇多次讲到“道”。“道”有它的特点,只有与人结合起来才有其意义。《中庸》中有“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就是说“道”乃是人们时时刻刻离不开的东西。正是因为时时刻刻离不开,所以才会有“君子慎独”之说。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不懂得如何去修这个“道”,总是当面一“道”,背后是另外一“道”。能够达到始终如一,持久地遵守正确的“道”的人却很少。

《中庸》所崇尚的“道”是“中和之道”。《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3](19)喜怒哀乐之类感情都不显露出来,这种心理状态即是“中”,感情表现出来,能够做到适度而不过分,即为“和”。《中庸》认为“中”乃是天下之大本,“和”乃是天下之达道。所谓“达道”,就是古今通行不变的常道。倘若实现了“中和”的最高境界,就能使天地位置正当,万物生长顺畅。可见,如果人们能够遵循此“道”,便可以走遍天下,无往不适。“中和”、“适度”乃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需求,做什么事情都要依此而行。比如说种花,施肥要适量,浇水要适量;比

如说做菜,火候要掌握好,无过无不及;再比如说与人交往,对上司过于亲近会被人认为是谄媚,对他人过于嫉恨会导致两败俱伤。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时不能离开此“道”,离开此“道”就会有所损失。

二、修“君子之道”

由于师承关系的原因,《中庸》作为儒家经典,表达的是儒家思想。孔子所要培养的人是君子,《中庸》里面也大幅论述了“君子之道”,论述了君子如何修他的“道”。《中庸》引仲尼言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1](19)孔子认为君子遵循中庸,时时刻刻行中和之“道”,即使是独自一人的时候也不例外;小人则相反,没有顾忌,因而放肆,胆大妄为。《中庸》里面“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一句应该就是《论语·雍也》所记的如下一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4](63)合在一起看,可以知道孔子已将中庸作为一种最高尚的道德加以肯定,他认为国民缺少这种德行已经很久了。孔子那个时代都已经开始缺少这种德了,现在的国民就更不用说了。虽说现代与古代生活不一样,环境也不一样,但是这种德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毁坏了我们的精神。所以现在很少有人被认为是有这种德的人,即使有一部分人有这种德,他也只能是独善其身,不能将这种德发扬光大。要想将此德发扬光大,就必须借助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弥补我们德育方面的缺失,落实道德的践行。

孔子认为奉行中庸之道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有圣人君子才能做的到,君子可以因为奉行中庸之道而表现为真正的强者,不论国家情况如何,都能坚持操守,那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他认为“君子之道”从夫妇开始,达到极致,可以“察乎天地”,就可以与天地相接。又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这里孔子的意思主要是讲“君子之道”与人的关系。为人处事之“道”不应该离开人们的生活太远,如果离开太远,那还算什么“道”?所以,孔子后面又说君子拿自己为人处事之“道”去要求别人,人家把错误改了,也就行了。由此可知,孔子认为“君子之道”广而深,它不仅要求君子以“道”要求自身,并且要求君子将“道”推广而及他人。

孔子说“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3](24)孔子认为“君子之道”表现在以上四个方面,而他没有一个方面做到。这并不是因为孔圣人修“道”不够而做不到,而是因为他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使他做不来。孔子没有兄弟,自幼丧父,当然做不到了,他周游列国而不被用,亦做不到。但是孔子行的是“庸德”,讲的是“庸言”,自己知道哪里不足就会勉励自己,言行一致。《中庸》中提到君子如何修其“道”。君子现在处于何等地位,就应该做与所处地位相合的事,不要做所处地位之外的事。君子在高的位置,不会欺压人,严格规范、修正自己的言行,就不会招致别人的埋怨。君子应该居平安之地而听天由命,小人则不同,他们心存侥幸,妄想得到不应该得到的。君子要到远方去,当然从近处开始走;要登上高地,当然要从低下之地开始。放眼今天的社会,很多人连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都不去践行,实在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沦丧。

三、修“道”必先修“德”

君子要修其“道”,必先有其德。《中庸》中说:“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3](42)假如不是至德之人,那么,他就不能成就圣人之道。《中庸》中引用孔子所举的例子,说像舜那样具有圣人之德的人,是顺乎天意的,上天会根据他的本性而赋予他应该有的地位,赋予他名望,赋予他长寿。孔子说凡是具有“大德”的人必受天命。这里有“天道”和“人道”之分,《中庸》言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3](36)意思是说:能够做到不须勉励、不假思索而在不经意间自中于道(自然得道)的人,只能是圣人。其他人选择了善道,必须牢牢抓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