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浩强:试论《中庸》的核心思想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中正的立场的规律和方法,是人修为的一种最高境界。
简单地说,就是要自我管理,顺应自然规律,时刻保持克制和正气。
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
更通俗地说吧:就是和谐。
保持自我心态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
这是无人能及的理想境界。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精髓是“荣”,即为“真挚之道”。
真诚,是心之至诚,以诚待人、处事、立业、待人。
中庸之道就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于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身心健康的显然理论,基本涵盖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豁达。
人须要维持中正豁达,如果丧失中正、豁达一定就是晴、怒、哀、趣太过,治怒唯有趣,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是恭。
只要维持一颗尊敬或者敬畏的心,中正、豁达就以求长存,人的身心健康就以求确保。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就是说道人的道德如果能够达至中庸,就是最低的道德,百姓一直在不懈努力崇尚。
中庸不是无法同时实现,而是很难同时实现。
为什么?因为中庸没定量的标准,仅靠我们自己去体悟。
如果将中庸展开定量处置,那中庸就难同时实现了。
谈中庸,必须要谈道,道离不开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
中国圣人的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中庸要谈到让大家可以实践为好,也就是现代的接地气。
再就是,庸的基本词义就是市场需求,就是崇尚目标过程中的市场需求,就是人和人(或物)之间互动过程中所赢得的量与所代价的量。
比如说喝茶必须七成饭,就是人和食物之间的互动的量。
中庸 天人关系的理解

中庸天人关系的理解
中庸是一种理念,强调人与天的关系。
它认为人应该与天保持和谐、平衡的关系,即顺应天道,遵循自然的规律,不偏离中道。
中庸的核心理念是“治天下其如治平”,即治理天下的原则应该与维护平衡的原则相一致。
中庸认为天是宇宙的根本,人类是天地间的一部分,人与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人应该尊重天的规律和秩序,顺应天的意志,不违背自然法则。
只有在与天保持和谐的状态下,人才能得到幸福和安宁,社会才能实现稳定和繁荣。
中庸还强调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人不仅要顺应天的道德规范,还要主动地去追求道德的完善和自我修养。
人应该自觉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修炼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能力,以实现人与天的和谐。
中庸是一种关于人与天关系的理解,强调人应该与天保持和谐、平衡的关系,尊重天的规律和秩序,顺应天的意志,通过自觉的修炼和实践,实现人与天的和谐统一。
书籍《中庸》中的哪些观点值得思考?

《中庸》是一本有关人生哲学的书籍,它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观点。
其中,最为重要的观点无疑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它要求我们在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行事稳健,不偏不倚地处理好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才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中庸之道的核心是“诚”,即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诚实是一种美德,它能够让我们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诚实也是一种责任,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说谎、不欺骗、不虚伪。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关系,才能够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除了诚实之外,中庸之道还强调了“中正”、“和平”、“谦虚”等品质。
中正是指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公正、客观、不偏不倚的态度;和平是指要以和为贵,不要轻易地与他人发生争执或冲突;谦虚是指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自以为是或傲慢自大。
中庸之道的实践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
我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能够正确地分析问题和做出决策。
我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和合作。
我们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能够保持心态平和、行事稳健。
《中庸》提出了一种平衡的人生哲学,它要求我们在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行事稳健,不偏不倚地处理好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才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中庸的核心思想

中庸的核心思想中庸,一词来源于《中庸》一书,旨在阐述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其核心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深远。
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庸思想倡导的是“中庸”之道,即在各种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寻求平衡。
中庸思想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两端,一端过犹不及,过分偏向任一方面都会导致问题。
因此,应该在对立面之间保持平衡,不偏不倚地寻求平衡之道。
中庸思想主张“中正”,即坚持中庸之道,遵循天道而行,不偏不倚,不偏激,不极端。
中庸思想强调天人合一,人应当顺应天道,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外合一,心与道合。
中庸思想还强调仁爱之道,涵养仁德之美,培养和谐之心,倡导和睦相处,以仁爱之德化解冲突,实现和谐共处。
中庸思想的价值观念中庸思想强调中庸之道,认为只有坚持中庸,才能追求个人的最高理想和社会的最大利益。
中庸思想倡导的是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即追求和谐、和平、理性、中正、仁爱、忍让、自律、宽容、平等等各种价值观念。
中庸思想主张“中和”,即在个人行为、社会关系、国家治理等各个领域中追求“中和之道”,不极端不偏激,不偏不倚地保持平衡。
中庸思想认为,只有坚持“中和”,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使个人、社会和世界获得真正的和平与繁荣。
中庸思想的实践意义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人民的生活、行为、思想、观念、情感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庸思想强调“中和”,是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途径。
中庸思想强调“中正”,是中国人民追求道德修养的基本方针,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关键。
中庸思想强调“仁爱”,是中国人民追求亲情、友情、爱情的最高境界,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
中庸思想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人类共同理想的努力,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语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核。
中庸儒家核心思想之一

中庸儒家核心思想之一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集中了儒家思想的精华,而且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庸儒家核心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一、中庸的基本含义中庸,即“尽己之能,莫过于中”,意味着保持适度和平衡。
在《中庸》中,中庸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和处世原则,旨在引导人们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保持平衡,并追求道德的完善。
二、中庸的核心思想中庸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兼爱万物中庸鼓励人们兼爱万物,主张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共存。
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关爱。
2. 追求人的完善中庸提倡追求人的完善和修养。
儒家认为,人的修养是通过真知、惠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六个方面的修行来实现的。
中庸要求人们在各个方面不断自我克制和完善,以达到内心与外在的和谐。
3. 追求道德的平衡中庸要求人们在道德上保持平衡。
儒家认为,道德的极端是不可取的,应该避免过于偏激的行为和情感。
只有在平衡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道德修养和进步。
4. 倡导中道中庸倡导走中道,即不偏不倚地对待事物。
儒家主张避免极端和偏执的立场和行为,寻求事物的平衡点,以达到和谐与统一。
三、中庸思想的意义中庸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个体发展和社会和谐中庸思想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相互关心。
它对于促进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非常重要。
只有在平衡和谐的环境中,人们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和实现。
2. 调和社会矛盾中庸思想提出了调和社会矛盾的方法和原则。
社会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只有通过中庸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才能达到社会矛盾的调和和解决。
3. 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中庸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规范。
它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遵循伦理原则,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4. 个体修养和道德提升中庸思想提倡个体修养和道德提升。
中庸哲学的核心要点

中庸哲学的核心要点“中庸”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要真正理解其哲学内涵,却并非易事。
中庸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中庸哲学的核心要点之一是“中和”。
所谓“中”,并非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简单地取中间值,而是指在处理事情时,能够准确把握恰当的度,既不过分,也无不及。
比如在面对利益分配时,不是一味地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也不是完全不顾及自身,而是找到一个既能满足自身合理需求,又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平衡点。
而“和”,则强调事物之间的和谐共生、协调统一。
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和”就是要让大家相互协作、互补,发挥出团队的最大力量,而非相互争斗、排斥。
“执两用中”也是中庸哲学的关键要点。
这意味着在面对复杂的情况和多种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事物的两个极端,然后从中选取最为合适的中间道路。
就像在做决策时,既要看到激进方案可能带来的快速成果,也要看到其潜在的巨大风险;同时也要看到保守方案的稳定,但可能错失发展的良机。
通过权衡利弊,找到那个既不过于冒险,又不太过保守的策略。
中庸哲学还强调“时中”的观念。
“时中”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时间、环境和条件,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达到“中”的境界。
例如,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可能会采取扩张的战略;而在经济衰退时,则需要收缩战线,节约成本。
这种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庸哲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诚”在中庸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诚”是指真实无妄、表里如一。
只有保持内心的真诚,才能准确地判断事物的“中”,做出恰当的选择。
一个虚伪的人,往往会被私利和欲望所蒙蔽,无法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难以做到中庸。
再者,中庸哲学倡导“修身为本”。
个体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智慧,从而能够在各种情境中做到恰到好处。
这包括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的喜怒哀乐;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被贪婪和虚荣所驱使。
中庸选读知识点总结

中庸选读知识点总结一、中庸的基本思想1. 中庸的定义中庸,即“中正之道”,是指恪守中道之道,不偏不倚,不过不不足,是一种合乎道义的行为准则。
《中庸》认为中庸是一种道德境界,既不向左偏,也不向右倾,既不过分,也不不足。
2. 中庸的核心思想中庸的核心思想是提倡“诚信”、“中正”和“均衡”,即在言行思想和心态上保持恪守中道之道,以求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3. 中庸的意义和作用中庸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端正心态,控制情绪,做到言行一致,处事从容,保持心灵健康,追求道德境界,达到心灵净化,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二、中庸的主要内容1. “中”与“庸”的关系“中”,即恪守中道之道,“庸”,即平衡,是指一种不偏不倚,不过不不足的行为准则。
《中庸》认为,“中”是内在的品德境界,而“庸”则是外在的行为举止,二者相辅相成。
2. 中庸思想的核心观点(1)诚信:《中庸》提倡诚信为第一要务,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只有把诚信当作一种生活态度,才能保持中庸之道,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2)中正:《中庸》强调中正是一种内在品德境界,是做人的准则,是处世的态度。
只有做到中正,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取得真正的成功。
(3)均衡:《中庸》认为,在一切行为和处世态度上都要保持均衡,既不过分,也不不足,否则会导致极端。
3. 中庸思想的实践方法中庸思想提倡通过四个方面来实践:(1)修身:即通过自我修养,学习修身,并且通过不断的修身来达到诚信,中正和均衡的境界。
(2)齐家:即通过家庭教育,使家庭和睦安定,家庭成员相亲相爱,和谐共存,来实践中庸。
(3)治国:即通过对国家和民族的治理,使国家安定有序,百姓和谐共生,来实践中庸。
(4)平天下:即通过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实现全人类的和谐共存,来实践中庸。
三、中庸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 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运用于教育、企业管理、政治治理、国际交往等各个领域。
试论《中庸》的核心思想

J u n l fP y n c t n la d T c n c lC l g o r a u a g Vo ai a n e h ia ol e o o e
Vo . 5 N . I2 o 2
“ ”是 中 国哲学 的一 个 重要 名词 , 国人都 称 道 外
之 为 “ a ” 是 “dooy 中的一 个 方 面。 “ ” D o, ielg ” 道 即方
突 出 了“ 中之 为用 ” 。朱 熹章 句 引程 子 的说法 :不 偏 “
之 为 中 , 易之 为 庸 。中者 , 下之 正 道 。 者 , 下 不 天 庸 天 之定 理 。 ” …㈣ 朱 熹 自己的说 法 是 :无 所偏 倚 , 谓 “ 故 之 中 。 , 常 也 。” 埔不 管是 “ 庸 平 …() 中之 为用 ” 是 “ 还 无
何 去 修这 个 “ ” 总是 当面一 “ ” 背 后 是另 外 一 道 , 道 , “ ” 能够 达 到始 终 如一 , 久地 遵 守 正确 的 “ ” 道 。 持 道 的
人 却 很少 。
、
修“ ” 道
《 中庸 》开 篇第 一 句就 提 出 主 旨 : 天 命之 谓性 , “ 率 性 之谓 道 , 道 之谓 教 。 郑 玄注 :天命 , 天所 命 修 ” “ 谓 生 人 者也 。 谓 性命 。 , 是 率 循也 。 性行 之 , 谓道 。 循 是 修 , 也。 治 治而 广之 , 人仿 效 之 , 日教 。 [笔 者基 本 是 ”2 1
收 稿 日期 :0 2—0 —1 21 2 2
喜 怒哀 乐之 类 感情 都 不显 露 出来 ,这种 心 理 状态 即 是 “ ” 感 情表 现 出来 , 中 , 能够做 到适 度 而不 过分 , 即 为“ ”《 和 。 中庸》 为“ 乃 是 天下 之 大本 ,和 ” 认 中” “ 乃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庸》的核心思想白浩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州 350007)【摘要】《中庸》是我国的经典著作,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如何抓住它的中心内容很有意义。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修“道”。
《中庸》所崇尚的“道”是“中和之道”,《中庸》体现了儒家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思想,《中庸》里所论述的“修道”修的是“君子之道”,同时提出要想修“道”必须先具有良好的德尚,而培养良好的道德需要通过教化。
【关键词】中庸;修道;君子之道;君子之德;《中庸》乃中华传统文化之名篇,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必读熟读的《四书》之一。
《史记》记载《中庸》乃子思所作。
《经典释文》引郑玄《三礼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用也。
庸,用也。
”“中庸”在正文中出现始见于引仲尼语,注云:“庸,常也。
用中为常道也。
”这是郑玄的第二种解释,两种解释都突出了“中之为用”。
朱熹章句引程子的说法:“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1](18)朱熹自己的说法是:“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庸,平常也。
”[1](18)不管是“中之为用”还是“无过无不及”,所讲的道理很简单,乃是一个“度”的问题,讲究凡事有度、持中。
《中庸》对后世哲学思想、政治态度、生活方式、处世原则皆有很大影响。
一、修“道”《中庸》开篇第一句就提出主旨。
第一句乃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郑玄注:“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
是谓性命。
率,循也。
循性行之,是谓道。
修,治也。
治而广之,人仿效之,是曰教。
”[2]我基本上赞同郑玄的注解,通过分析此句的句子结构我们就可以解释清楚这句话的意思。
“天命”就是性,“率性”就是道,“修道”就是教。
“性”,乃是天所赋予的本质,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特征。
“道”,乃是人循着性所生的言行。
“教”,就是对道的控制、治理。
联系《中庸》全篇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庸》讲的乃是修“道”的问题。
一以贯之,《中庸》中提出了何为“道”,何为“达道”,何为“君子之道”,何为“圣人之道”,继而提出了何以修“道”的问题。
“道”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名词,外国人都称之为“Dao”,是“ideology”中的一个方面。
“道”即方式,抑或方法、途径。
《中庸》的主要内容是修“道”,全篇多次讲到“道”。
“道”有它的特点,只有与人结合起来才有其意义。
《中庸》中有“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这就是说“道”乃是人们时时刻刻离不开的东西。
正是因为时时刻刻离不开,所以才会有“君子慎独”之说。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不懂得如何去修这个“道”,总是当面一“道”,背后是另外一“道”。
能够达到始终如一,持久地遵守正确的“道”的人却很少。
《中庸》所崇尚的“道”是“中和之道”。
《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3](19)喜怒哀乐之类感情都不显露出来,这种心理状态即是“中”,感情表现出来,能够做到适度而不过分,即为“和”。
《中庸》认为“中”乃是天下之大本,“和”乃是天下之达道。
所谓“达道”,就是古今通行不变的常道。
倘若实现了“中和”的最高境界,就能使天地位置正当,万物生长顺畅。
可见,如果人们能够遵循此“道”,便可以走遍天下,无往不适。
“中和”、“适度”乃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需求,做什么事情都要依此而行。
比如说种花,施肥要适量,浇水要适量;比如说做菜,火候要掌握好,无过无不及;再比如说与人交往,对上司过于亲近会被人认为是谄媚,对他人过于嫉恨会导致两败俱伤。
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时不能离开此“道”,离开此“道”就会有所损失。
二、修“君子之道”由于师承关系的原因,《中庸》作为儒家经典,表达的是儒家思想。
孔子所要培养的人是君子,《中庸》里面也大幅论述了“君子之道”,论述了君子如何修他的“道”。
《中庸》引仲尼言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1](19)孔子认为君子遵循中庸,时时刻刻行中和之“道”,即使是独自一人的时候也不例外;小人则相反,没有顾忌,因而放肆,胆大妄为。
《中庸》里面“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一句应该就是《论语·雍也》所记的如下一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4](63)合在一起看,可以知道孔子已将中庸作为一种最高尚的道德加以肯定,他认为国民缺少这种德行已经很久了。
孔子那个时代都已经开始缺少这种德了,现在的国民就更不用说了。
虽说现代与古代生活不一样,环境也不一样,但是这种德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毁坏了我们的精神。
所以现在很少有人被认为是有这种德的人,即使有一部分人有这种德,他也只能是独善其身,不能将这种德发扬光大。
要想将此德发扬光大,就必须借助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弥补我们德育方面的缺失,落实道德的践行。
孔子认为奉行中庸之道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有圣人君子才能做的到,君子可以因为奉行中庸之道而表现为真正的强者,不论国家情况如何,都能坚持操守,那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
他认为“君子之道”从夫妇开始,达到极致,可以“察乎天地”,就可以与天地相接。
又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这里孔子的意思主要是讲“君子之道”与人的关系。
为人处事之“道”不应该离开人们的生活太远,如果离开太远,那还算什么“道”?所以,孔子后面又说君子拿自己为人处事之“道”去要求别人,人家把错误改了,也就行了。
由此可知,孔子认为“君子之道”广而深,它不仅要求君子以“道”要求自身,并且要求君子将“道”推广而及他人。
孔子说“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3](24)孔子认为“君子之道”表现在以上四个方面,而他没有一个方面做到。
这并不是因为孔圣人修“道”不够而做不到,而是因为他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使他做不来。
孔子没有兄弟,自幼丧父,当然做不到了,他周游列国而不被用,亦做不到。
但是孔子行的是“庸德”,讲的是“庸言”,自己知道哪里不足就会勉励自己,言行一致。
《中庸》中提到君子如何修其“道”。
君子现在处于何等地位,就应该做与所处地位相合的事,不要做所处地位之外的事。
君子在高的位置,不会欺压人,严格规范、修正自己的言行,就不会招致别人的埋怨。
君子应该居平安之地而听天由命,小人则不同,他们心存侥幸,妄想得到不应该得到的。
君子要到远方去,当然从近处开始走;要登上高地,当然要从低下之地开始。
放眼今天的社会,很多人连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都不去践行,实在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沦丧。
三、修“道”必先修“德”君子要修其“道”,必先有其德。
《中庸》中说:“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3](42)假如不是至德之人,那么,他就不能成就圣人之道。
《中庸》中引用孔子所举的例子,说像舜那样具有圣人之德的人,是顺乎天意的,上天会根据他的本性而赋予他应该有的地位,赋予他名望,赋予他长寿。
孔子说凡是具有“大德”的人必受天命。
这里有“天道”和“人道”之分,《中庸》言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3](36)意思是说:能够做到不须勉励、不假思索而在不经意间自中于道(自然得道)的人,只能是圣人。
其他人选择了善道,必须牢牢抓住不放,坚持行善,那么他就是“诚之者”,就算是“中道”了。
哀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3](32)孔子的推理有他的逻辑,治理政治关键在人才,人君先修正己身,自然可以招致贤人。
为君者修身需依循“道”,修道所依靠的是“仁”。
由此可见不管人的地位如何,不管人的天分如何,只要能够选择他自己的正确的“道”并且具备修道所需要的“德”就算达到很高的境界了。
君子要修的“道”是“达道”,君子要具备的“德”是“达德”。
《中庸》中提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3](33)这里讲的乃是人伦之达道,是古代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五种。
传统大伦乃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而达德是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有了知、仁、勇三者就知道如何修身,从而知道如何治人,如何治天下国家,环环相扣,步步递进。
观今日之人,很多人连基本的道德都做不到,更不必说“达道”、“达德”了,我们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多问题,如果再不想办法去改善的话,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将会从内部腐朽,精神将从基础分裂。
四、修“道”需“教化”《中庸》还论述了修“道”的途径是教化。
其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31)历来被视为劝学的名言。
学,问,思,辩,行,总结了治学的途径。
学与行的关系,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功用,这里对后世有深刻的启示。
如果人们能够以此途径去行使,就能由愚笨变得聪明,由弱变强。
另外“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一句更是后世研究中国理学、中国思想史的人关注的重点内容。
郑玄注中此句的意思是:君子尊重禀性至诚的圣人,劝导学而至诚的贤人;也可以是虔诚地奉持自身所受于天性的本质,勉励自己由勤学而达到至诚的境界。
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更讲的通。
后半句的意思是既能够达到博厚又能尽于精微之功而通达于中庸之理。
君子之修“道”并不止于此。
《中庸》中说:“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3](45)可见君子修“道”更高的价值在于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广泛的影响世人,从而将他的道、他的德推广开来。
能达到教化万民的“道”和“德”才是“大道”和“大德”。
今天再去读《中庸》的话,我们不再像古代读书人那样把它作为获得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而是以现代的眼光审视它的永恒价值,以其要诣来指导我们的思想,规范我们的行为,提高我们的修养。
当今知《四书》之名者众多,通《四书》要义者寥寥。
中学生们可能也知道《四书》,但是,大部分人只是断章取义,有的仅仅知道那么一两句名句。
即使是知道那么一点,可能也理解有误。
在历史上,它作为儒家经典曾经被打压摧毁,但是《中庸》所教人的东西确实很有价值,并且是永恒的价值。
我们现代中国人所缺的也正是精神层面的价值。
因此,我们更应该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重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4-40.[2]郑玄.《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3]陈戍国.《四书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19-54.[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5]杨文华.以中庸之道审视现代生活方式[J].前沿, 2009,(3).[6]何良安.中庸的本真含义及其当代价值[J].湖湘论坛, 2008,(3).[7]胡治洪.《中庸》新诠[J].齐鲁学刊, 2007,(4).[8]林凯.《中庸》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2).[9]姚申建.中庸之道与人际关系处理[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6).[10]王晚霞.“诚”就天地间-论中庸之道的核心意义[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5,(2).[11]杨庆中.试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J].齐鲁学刊, 2004,(1).[12]吴培德.《中庸》的伦理道德思想[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2,(1).[13]李颖.中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J].理论观察, 2001,(4).Discussion about the main idea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HAOQIANG Bai(College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China)【Abstract】T 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s a classical book of China.It is the cream of the Chinese culture. It is significant to grasp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he main idea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s maintaining the "Way".The "Way"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dvocated is the "Middle Way".T he Doctrine of the Mean expressed that the object of Confucian is training "Man of honour" .Maintaining the "Way" i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s maintaining "The Way about Man of honour".Then someone who maintaining the "Way" must have virtues first.V irtues come from education.【Key words】the Mean; maintain the Way ;the Way about Man of honour;virt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