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释意理论角度分析商务谈判口译

合集下载

释意理论对我国口译研究的影响

释意理论对我国口译研究的影响

释意理论对我国口译研究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释意理论,源自法国翻译学家达尼尔·吉尔(Daniel Gile)的口译研究,自其提出以来,已在全球翻译与口译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强调口译过程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意义的重新构建和传递,这一观点为口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释意理论对中国口译研究的影响,分析其在理论构建、实践指导以及口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我们将回顾释意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观点,然后分析这一理论如何在中国口译研究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探讨释意理论在指导中国口译实践中的实际效果。

本文还将讨论释意理论对中国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和影响,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释意理论在中国口译研究中的重要性,并推动中国口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释意理论的核心观点释意理论,又称为“翻译释意理论”或“口译释意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法国翻译家达尼埃尔·塞莱斯科维奇(Daniel Gile)和玛丽亚娜·勒代雷(Mariane Lederer)提出的。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口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意义的再创造过程。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员在翻译时,并非仅仅对原语进行逐词逐句的对应转换,而是首先要理解原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意图,然后再将这种理解用目标语表达出来。

这一过程涉及到对原语信息的解码、意义的理解与重构,以及目标语的编码等多个环节。

口译员需要具备深厚的双语基础、广泛的知识储备和灵活的思维能力,才能确保在释意过程中不失真、不扭曲原语的意义。

释意理论还指出,口译过程中的难点和挑战往往来自于文化差异、语境变化以及语言本身的复杂性。

因此,口译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准确捕捉并解读原语中的文化信息和语境含义,以确保目标语表达能够贴近原语的真实意义。

释意理论还强调口译员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释意理论视域下口译技巧探析

释意理论视域下口译技巧探析

释意理论视域下口译技巧探析[摘要]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加,国内兴起了口译学习的热潮。

很多英语学习者踊跃参加口译考试。

但是口译考试不同于大学英语4,6级或英语专业4,8级考试,口译考试属于职业能力考试,而不是英语水平测试。

职业能力考试注重考核应试者的职业技能。

除了要有扎实的双语功底,人事部口译考试二级和一级还要求考生要熟练掌握口译技巧。

那么主要有哪些口译技巧呢?该如何掌握这些口译技巧呢?这是本文重点研究并回答的问题。

结合释意理论的相关知识,笔者回顾自己在口译方面多年的教学和实践,对常用的英汉口译技巧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希望可以对广大口译学习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口译;口译技巧;释意理论;交替传译一.引言口译是一项综合技能,口译员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语言水平,还要掌握常用的口译技巧。

口译按其任务类型划分,主要分为陪同口译、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

本文主要讨论英汉交替传译中常用的口译技能。

在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需要进行“多任务处理”(multi-tasking),需要边听边记笔记,在记旧信息的同时,还需要听新信息。

英汉两种语言有很大的差异,双语转换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如何运用常用的口译技巧,打破不同语言之间的外在形式,更加顺畅且高效地在不同语言间传递信息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 释意理论及其启示口译的释意论,或称“释意理论”(Theory of sense),由巴黎高等翻译学院的Danica Seleskovitch和Marianne Leder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在此后进行了系统的阐释。

Seleskovitch通过对交替传译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在口译的理解和表达阶段之间存在一个意义与语言外壳分离的阶段。

据此,Seleskovitch明确指出,口译不是从源语到目标语的直接转换,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再表达;口译不是一个简单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线性转换过程,而是一个“三角形的过程”(a triangular process),可大致划分为语音感知、迅速抛弃语言外壳并保留信息的思维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及用目标语表达三个程序。

《2024年释意理论视角下的外交会议口译研究》范文

《2024年释意理论视角下的外交会议口译研究》范文

《释意理论视角下的外交会议口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外交会议作为各国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其口译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释意理论作为一种翻译理论,为口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释意理论视角出发,对外交会议口译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特点、挑战及应对策略。

二、释意理论概述释意理论,即释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意义的准确理解与有效传达。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交流与认知互动的过程。

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口译工作不仅要求译者具备语言转换能力,还要求其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认知推理能力。

三、外交会议口译的特点与挑战外交会议口译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政治性,涉及国家主权、利益等敏感问题;二是专业性,涉及国际法、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三是即时性,要求口译工作者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

这些特点给口译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首先,政治敏感性的问题要求口译工作者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有深厚的积累,以准确理解并传达原文含义。

其次,由于口译工作的即时性特点,口译工作者需要在短时间内理解并记忆发言内容,这对其记忆力和反应速度提出了极高要求。

最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欠缺可能导致误解或歧义,影响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释意理论在外交会议口译中的应用释意理论为外交会议口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释意理论强调对原文意义的准确理解。

在外交会议口译中,这就要求口译工作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具备专业知识,以便准确理解发言人的意图和观点。

其次,释意理论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交会议涉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这就要求口译工作者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最后,释意理论强调认知推理能力。

在外交会议口译中,口译工作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推断发言人的意图和观点,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五、应对策略与建议针对外交会议口译的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应对策略与建议:一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基于释义理论视角下的的商务口译中译者角色分析

基于释义理论视角下的的商务口译中译者角色分析

基于释义理论视角下的的商务口译中译者角色分析【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国际贸易合作日益增多,对商务口译的需要应运而生,相比其他翻译,商务口译有其自身的特点。

释意理论作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的翻译理论,对指导口译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从释意理论建立的翻译程序分析了译者在商务口译中的角色。

【关键词】释意理论商务口译译者角色巴黎高等翻译学校创立的释意派理论认为译者所要传达的不是语言符号的意义,而是讲话人在其话语中所表达的非语言的意思。

[1]也就是说,意义的本质是交际者通过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思”,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

玛利亚娜·勒代雷(Marianne Lederer)在《现代翻译》中指出:“使用语言必然伴随着非语言形式知识的获取和储存,翻译也不例外。

”译者不能满足于翻译语言,因为文章的词汇相加总和并不等于意义,意义的产生有赖于译者认知知识的参与。

实际上,成功的翻译背后是对篇章的释意,是语言外知识的参与。

释意理论建立的翻译程序是: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这也就为译者在翻译工作中的角色提供了基本原则。

1理解原文1.1掌握基本语言。

作为译者,娴熟的外语水平如:基本词汇、语法、语音等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保证最基本的正确度,不至于出现原则性错误。

如商务翻译中常常会涉及到复杂而关键的数额翻译,要求译者应熟悉各个数目单位及数字表达。

对于商务翻译中经常用到的基本经贸词汇,也是作为口译译者必须熟练掌握的的语言知识。

口译中套语的掌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产出精力的负荷,使译者腾出更多的精力去处理新信息。

[2]译者此时担任着最基本的外语学习者的角色。

1.2专业词汇。

不同的翻译工作涉及的专业词汇领域是完全不同的。

译者需要在翻译工作正式开展前尽可能准备好工作中可能涉及到的专有名词及术语,以及相关专业表达的习惯用法,最大程度地避免因不熟悉专业而产生的翻译空白和错误。

所以,此时的译者已然成了双语的“半个专家”。

释意理论下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模式研究

释意理论下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模式研究

好家长 / 教育研究释意理论下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模式研究湖南外贸职业学院/胡晓青【摘要】通过对释意理论的分析,结合当前商务英语教学的研究,试图找到释意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模式,来推动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不断发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释意理论 商务英语口译 教学模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与其他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也就越来越多,社会对商务英语口译人才的需求日趋增长,各行业对专业能力充足且具有扎实英语基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同时也对口译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阅读与翻译和本专业相关的英语资料的初步能力,而在教学中我们对翻译教学的重视度还并不够。

要使口译教学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果,需要不断加强对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的研究。

从目前看,我国的商务英语口译还处在初级研究阶段,不少文献依旧以主观推测和实践经验总结为主,尤其是研究方法不够科学,包括:文献综述不够全面系统(特别是对国际范围内的口译研究成果缺乏梳理和系统分析)、研究问题不够深入、研究方法不够严谨科学、研究结果往往未经系统的理论推演或实证分析的方式进行验证等。

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创立的释意理论是一种口译理论,提出了“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表达”的翻译程序,对口译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使得译员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原文,并更加自然地用译入语表述出来,改善口译效果。

进一步洞悉了翻译的认知过程,对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商务英语口译是口译中颇具代表性的呈双向式交流的语言交际行为。

首先,它具有即席性强、压力大、独立性强、综合性强、知识面宽的特点。

其次,商务英语口译可以说是英语语言和国际商务的交叉学科,它既涉及到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对商务专业知识的掌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为其难度较大,对译员的要求较高,这也对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的实际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释意理论出发浅谈商务口译

从释意理论出发浅谈商务口译
2 . 1理解
是个不小 的挑 战,在具体翻译 时要根据 目 标语接受者的实际需求对文 化因素或省略舍弃或保 留补充。比如 : 中方 : “ 您一路辛苦了 ! ” 译员 : “ H o wi s y o u r j o u r n e y ?” 在这个例子中 , 译 员没有 完全按照原语 的意思照直译 出,而是考 虑到了两种语 言间的文化差异 ,中国人问句辛苦只是 口头礼貌 , 并不 是真的关心外宾 的旅程是否辛苦。译 员这样处理后 ,外宾的反应很可 能稍提一下行程 ,这样从 中方来看 ,两方信息 的交流是顺畅有效 的。 再如在一次商务谈判翻译 中,外方说 “ C r y u p w i n e a n d s e l l v i n e g a r ”。 当时 这位 外 国客人 是表 示对 中方 提 出的 方案不 满 意。译 员没 有将 “ Wi n e ”和 “ V i n e g a r ”译 出 , 也没有按照约定俗成 的习语译为 “ 挂羊 头 ,卖狗肉” , 而是译为 “ 该方案不实在”。因为在 当时的语 境下 , 无论是 “ w i n e ”、 “ v i n e g r a ”还是 “ 羊头” 、 “ 狗肉”都 不如 “ 不实 在”有更多的交 际功能。
这个例子 中,译员完全可以按照原语译 出,不过原语的一些信息 可能会对听话者即 目 标语接受者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影响整体交流 的效果 。所 以译员就在翻译 时将那些他认为不利 于双方交流同时影响 交流质量及信息量的话语内容省略或转化处理 。
4 结语
口语是转瞬 即逝的 ,我们所能能记住的只是演讲 的整体 内容 ,而 不是具体的每个词语 。根据释意理论 ,当讲话一结束其声 音元素会逐 渐消失 ,口译员在其脑海 里保存 的是其非语言形式 。E l 译 工作者之所 以能够记住 意义 的各种 细微差别 ,是 因为他启用了一项基本 能力 ,即 在词语消失时记住 了理解 的内容 ,他摆脱 了原语言形式。释意派称 这 个过程为脱离原语语 言外壳 , 这种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过程是一 种认

《释意理论视角下的外交会议口译研究》范文

《释意理论视角下的外交会议口译研究》范文

《释意理论视角下的外交会议口译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外交会议中,口译是一项关键而复杂的任务。

释意理论作为口译研究的基石,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工具来分析这一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释意理论视角下的外交会议口译研究,深入分析其特点、挑战及应对策略。

二、释意理论概述释意理论是口译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强调口译过程中的理解、记忆和表达。

在释意理论框架下,口译员需准确理解源语信息,将其转化为目标语信息,同时保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这一过程要求口译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外交会议口译的特点与挑战外交会议口译具有政治性、专业性、实时性等特点。

政治性体现在口译需准确传达各方的立场和态度;专业性则要求口译员具备广泛而深入的外交、法律、经济等领域的知识;实时性则要求口译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的理解和表达。

这些特点给口译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释意理论在外交会议口译中的应用释意理论为外交会议口译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首先,在理解阶段,口译员需准确把握说话人的意图和观点;其次,在记忆阶段,口译员需快速而准确地记忆信息;最后,在表达阶段,口译员需将理解的信息以恰当的方式传达给听众。

释意理论强调这三个阶段的紧密衔接和相互影响,使口译过程更加流畅和准确。

五、应对策略为了应对外交会议口译的挑战,口译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提高语言能力,包括听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包括外交、法律、经济等领域的知识。

此外,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也是关键。

在实际工作中,口译员还需要注意沟通与合作,与说话人、听众和其他口译员保持良好的沟通,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六、实证研究通过对实际外交会议口译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释意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准确理解源语信息是成功口译的关键。

其次,快速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能力对于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此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有助于口译员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和专注。

释意理论在商务陪同口译中的指导作用

释意理论在商务陪同口译中的指导作用

2422020年28期总第520期ENGLISH ON CAMPUS释意理论在商务陪同口译中的指导作用文/王铂钧 邓建华【摘要】陪同口译是一种常见口译形式,服务对象可能为来华旅行或考查的外籍人士。

译员在进行陪同口译时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客观条件限制。

陪同口译工作环境中干扰因素较多,译员有时甚至无法笔记。

释意理论要求译员进行语言脱壳,对意义进行语言转换而非逐字句对应翻译,以实现较好的意义传达效果,这对于降低陪同口译中译员的记忆压力与产出良好的译语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陪同口译;释意理论;简化替换【作者简介】王铂钧,男,河南南阳人,东北大学,英语口译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口译;邓建华,女,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科技哲学。

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2.交流对象多样。

陪同口译与会议口译相比,一个最为明显的区别在于陪同口译服务的双方对对方的文化可能知之甚少,各交流对象的讲话习惯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部分项目考查中,中方项目工作人员甚至可能会使用某种方言中特有的表达来对事物进行描述,这种情况在会议口译工作场景中是极为罕见的,这对陪同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带来了额外的考验。

除此之外,陪同口译中服务的外籍人士在考查过程中可能要与众多中方人员接洽沟通,因此这也要求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能够快速适应不同人员的讲话习惯,尽可能地提升沟通效率。

三、释意理论指导下的商务陪同口译要求1.沟通顺畅。

在陪同口译中,陪同译员往往是外籍人士与中方人员之间唯一的沟通桥梁。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通过陪同译员的口译,双方才能真正领会到对方的意图,完全理解对方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外籍考察人士很可能也肩负着商务谈判的任务。

实地考察与走访能够让外籍人士对中方的落地项目有更加切身的体会与认识。

在亲眼所见的基础上,外籍人士也能在现场提出自身的诉求与期望。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只有充分沟通协商,才能达成共识,进而推进下一步的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释意理论角度分析商务谈判口译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日益加快,这对各个国家的经济贸易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商务谈判这种经济活动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功主办了奥运会,这就给我们与别国创造了更多的经济合作机会,因此,商务谈判正在逐步占领经济生活。

那么,我们不但要重视起来这个领域,而且应当把它当做一门重要的学科去对待,去探索。

释意理论创始人之一塞莱斯科维奇认为“翻译的对象不是人们所普遍认为的语言,而应该是信息内容。

”之后,出现了以塞莱斯科维奇、勒代雷和巴黎高等翻译学校为代表的释意学派。

根据释意学派口译理论,借鉴于口译实践的观察以及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的释意派口译理论。

该理论认为,翻译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即原语话语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

其中“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过程是释意理论的核心概念,这种脱离的能力和程度,直接决定着翻译结果成功与否。

而贯穿这三个程序,使其连接成听者能够理解的是:“信息意义”。

所以,口译过程其实就是释意过程,释意翻译就是意义对等的翻译。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从法国巴黎释意学派理论角度分析商务英语谈判口译,以美国HD公司与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衫厂的洽谈为例。

首先对释意论、商务谈判、口译做了简要介绍,然后详细具体的对释意论的忠实性原则和对等性原则,并对释意的三个过程进行了阐述,再次通过“理解源语话语一脱离源语语言形式—重新表达”这个过程,对商务谈判文本进行了分析、总结。

最后得出一些口译技巧。

本文以释义理论为指导,结合相关文本来分析,推理商务谈判口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