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主要故事情节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件与故事解读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件与故事解读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故事和事件。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政权更迭的时期,而三国演义通过其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人物形象,给读者们展现了这个动荡时期的各种历史事件和故事。
以下是我对三国演义中部分历史事件与故事的解读。
1. 董卓之乱董卓之乱是三国时期的开端,也是许多后续事件的根源。
董卓是当时朝廷的重要官员,但他野心勃勃,专横跋扈,最终导致了他挟持皇帝,弄权夺位的行为。
这场政治动乱引起了各地豪强的反抗,也是各路英雄豪杰崛起的契机。
董卓之乱揭示了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现状,同时也启示了人们对于权力的追求和对不义行为的抵制。
2.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曹操与刘备、孙权三方对峙中最为关键的一战。
曹操的野心使得他联合了一些势力,试图统一中国。
然而,在这场战役中,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最终成功地挫败了曹操的扩张势力。
赤壁之战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也代表了团结与智慧的胜利。
这场战役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战争本身,成为了历史上的经典之战。
3. 千里走单骑千里走单骑是刘备在东吴孙权处讨取荆州的经历,这个故事展示了刘备的坚定决心和智谋。
当时刘备感到孙权不再信任他,便决定自己去东吴争取支持。
他穿越山川,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完成了任务。
这个故事体现了一个英雄人物的胆识和才智,也反映了当时泰山壮士、关羽义薄云天等形象。
刘备的坚忍不拔和顽强奋斗的精神,给人们树立了榜样。
4. 华容道救卧龙华容道救卧龙是诸葛亮智取曹军,救出了睿智谋士卧龙诸葛亮的故事。
在战争中,诸葛亮被曹操夺走,并被迫为其效力。
然而,在关键时刻,赵云趋险智大胆地闯出重围,从曹军手中救出了诸葛亮。
这个故事展现了诸葛亮和赵云这两位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也展示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忠诚。
以上只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小部分历史事件与故事,这部作品中还包含了更多精彩的情节和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概括。

《三国演义》概括。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了魏蜀吴争霸历史的经典小说,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各势力之间的斗争和英雄豪杰的故事。
以下是这部小说主要内容的概括:1. 魏蜀吴争霸: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大势力崛起,彼此之间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争斗。
最终,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了魏国,刘备和孙权分别建立了蜀和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 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桃园结下了不解之缘,三人一同征战,成为忠实的战友。
他们的结义故事成为了千古佳话,对三国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曹操谋刺董卓:曹操企图刺杀董卓,但被发现,险些丧命。
虽然失败了,但他的英勇事迹赢得了广大民众的赞誉。
4. 温酒斩华雄:华雄是董卓手下的一名大将,勇猛无比。
然而,在白马之战中,关羽斩杀了华雄,为刘备和桃园三结义的兄弟们立下了汗马功劳。
5. 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和张飞一同作战,与吕布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斗。
三人联手,最终击败了吕布。
6. 孙坚藏玉玺:孙坚在无意中得到了传国玉玺,并藏匿起来。
这引起了袁术的不满,最终导致了孙坚的死亡。
7. 徐州之围:曹操与吕布在徐州展开激战,曹操运用谋略,最终成功解围并战胜了吕布。
8. 曹操徐州复仇:曹操在徐州遭到背叛后,决心复仇。
他平定了地方叛乱,并采取措施消除了隐患。
9. 煮酒论英雄:曹操和刘备在酒宴上展开了一场智谋之战。
他们相互了解,并在后来的斗争中相互对抗。
10. 袁绍攻曹操:袁绍为了争夺天下,率领大军进攻曹操。
虽然双方互有胜负,但最终袁绍败退。
11. 白马之围:白马之围是袁绍与曹操之间的一场战役。
为了救援被围困的白马城,曹操派遣大将徐晃等人前去解围,成功击败了袁绍的大军。
12. 曹操斩文丑:文丑是袁绍帐下的大将之一,曾与关羽交战。
在定州之战中,曹操亲自上阵,斩杀了文丑,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13. 曹操郭嘉灭吕布:曹操和谋士郭嘉联手,成功地击败了吕布。
这次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14. 吕布貂蝉生死恋:吕布和貂蝉之间的感情故事令人唏嘘不已。
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与主要情节剖析

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与主要情节剖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以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中国历史上最激烈、最辉煌的一场动乱时期。
本文将从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两个方面对三国演义进行剖析。
故事梗概:三国演义的故事起源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当时百姓生活困苦,朝政腐败,各地军阀割据,国家岌岌可危。
在这个时期,从各阶层中崛起了诸多英雄豪杰。
其中,一位被视为主角的刘备,自幼丧父,以勤劳和正直著称。
在遇到卧龙诸葛亮后,刘备联合了张飞和关羽,建立起了蜀汉政权,并着手割据中原。
刘备命丞相庞统以对付东吴的孙权,却被孙权埋伏,庞统和刘备将级送给孙权。
另一方面,被誉为独臂将军的曹操则以强大的实力逼迫董卓离开洛阳,并成为洛阳新朝政府的领导者。
曹操抓住战机,在各地展开征战,一方面剿灭他国势力,一方面削弱各势力的实力。
在曹操推广兵器工业的同时,也培养出一支强大的军队。
刘备和曹操的势力在对峙时出现了许多冲突与纷争,而东吴的孙权则忧心忡忡,时刻准备着被两者中的任何一方吞噬。
其中,刘备后来准备攻打曹操,有求援于孙权,刘备嫡子刘禅被曹操掳走。
孙权在考虑再三后,过河派遣满员挖人的小船连夜来到帮助刘备回到。
刘备之后假装退去,让曹操趁虚而入,派了一支军队去进攻刘备,为的是打倒明雷过江。
然而刘备最终依靠水军和火攻战术成功击败曹操。
曹操战败后,刘备逝世,由其儿子刘禅继位。
同时,孙权割据东吴,成为独立国家。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三国互相结盟、合纵连横,一方面争夺中原,一方面对抗来自外族的威胁。
主要情节剖析:《三国演义》中的主要情节极其复杂,涉及到了众多英雄的兴衰和纷争。
其中,有几个主要情节不得不提:1. 从刘备起家,建立起蜀汉政权,经过屡战屡胜最终成为最有潜力一方。
2. 曹操以其强大的实力逼迫董卓离开洛阳,成为洛阳新朝政府的领导者,并采取各种手段征战一方,巩固国家的统治。
3. 孙权坚持“拿下中原”的政策,与刘备共同对抗曹操,并在关羽和曹操的战争中因看似触犯军规所以杀之让其很后悔。
三国演义主要情节分析

《三国演义》主要故事情节《三国演义》主要故事情节(1—30回)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1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
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
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
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2、张飞怒鞭督邮:因为刘备讨黄巾有功,当上了县尉,不久,督邮来了,很是瞧不起刘备,问起刘备的家世,刘备说是中山靖王之后,督邮说刘备冒充皇亲,侍从告诉刘备督邮发怒是因为没有贿赂给他,刘备说自从上任以来没有拿过百姓的东西,没有钱给他,于是督邮真的发怒了,后来张飞喝了几杯闷酒,骑着马出来,看见几个来人跪在县衙口,问清楚了愿意,张飞很是生气,就冲进去把督邮抓了出来绑在县衙门口一个柱子上,扯下柳条来打,打断了好几根,刘备挂印而去。
第三回议温明(园)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3、吕布投靠董卓:吕布原为丁原义子,为人勇猛。
董卓想要除去丁原但害怕吕布,便派李肃带着赤兔马、黄金、珠宝前去劝降。
吕布见利忘义在夜里潜到丁原帐中,杀之,砍下他的首级,投了董卓,并拜董卓为义父。
董卓赐之金子,封他为都亭侯。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卓孟德献刀4、曹操献刀:为除去董卓,曹操佩着七宝刀径自到相府,恰遇董卓叫吕布去挑好马赐给曹操。
吕布去后,董卓因为太胖而侧卧,曹操正要行刺,却被董卓在镜子里看见。
这时吕布已牵马回来,曹操跪下谎称献刀给董卓,并借口试马,等董卓醒悟过来,曹操已经去了洛阳。
5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曹操谋刺董卓未成功而逃亡,路经中牟被县令陈宫捉住。
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去官与他同逃。
在成皋曹操多疑,错杀了吕伯奢家人。
陈宫认为曹操为人不义,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不忍杀曹操,便弃曹操而去。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6、温酒斩华雄:董卓大将华雄连斩数将,各路诸侯大惊失色,关羽请求上阵。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作品,描绘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公元184年至280年)的政治斗争、战争和英雄故事。
以下是该作品中的一些主要事件概述:
1. 黄巾起义: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描绘了黄巾军起义领导者张角和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张梁以为基础,发动对汉朝统治的武装起义。
2. 董卓之乱:该事件描述了权臣董卓篡位图谋,以及他在洛阳进行各种暴行和掌控朝廷的故事。
主要人物有吕布、貂蝉等。
3. 赤壁之战:这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以曹操和孙权之间的对决为背景,采取火攻策略,刘备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
4. 华容道之战:这是刘备夺取荆州的故事,主要人物有关羽、张飞、黄忠等。
在战斗中,关羽被敌人所俘,但由于曹操对他的忠诚和赏识而被释放。
5. 五丈原之战:该战役发生在刘备和曹操之间,刘备在战役中被击败,并丧失了大量的士兵和将领,但最终因为曹操的不明智决策而错失追击的机会。
6. 官渡之战:这场战役是曹操与袁绍之间最重要的战役之一,描述了曹操编制新军,并最终击败袁绍的故事。
7. 群英聚义:故事中刘备、关羽、张飞等英雄相继结交,并一起起兵讨伐董卓、袁绍等暴君,形成了蜀汉、魏国和东吴三方势力的格局。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的部分主要事件,这部作品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权谋和英雄故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解读

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解读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解读《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它以描绘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战斗和权谋为主线,塑造了一批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深刻反映了历史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进行解读,从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故事情节《三国演义》以汉末黄巾起义为开端,以西晋灭吴为结束,贯穿了近100余年的历史时期。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激烈的战斗、阴谋诡计和智勇双全的矛盾冲突。
主要包括三国鼎立、英勇豪杰的兴起、英雄联盟的构建以及三国争斗的最后结果等多个篇章。
故事中的关键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等都通过精彩的描写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战役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兵法谋略和军事技巧,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各个角色的个性与智慧。
与此同时,小说也揭示了权谋之间的明争暗斗,如曹操、刘备和孙权之间的政治斗争,霸王之争的权力较量等等。
二、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中,众多英雄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构成了小说的魅力所在。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展现了各自的个性特点和英雄气概。
曹操被描绘成了一个智勇双全、手段狡诈的权谋家,他的个人魅力和军事才智使他成为故事中的主要反派角色。
刘备则被塑造为一个仁义之君,忠诚正直,广纳贤士,一直追求着统一天下的理想。
孙权则展示了一个明智稳重、善于识人用人的一方诸侯形象。
除了主要角色,还有许多次要人物赋予了《三国演义》更多的色彩。
如吕布的勇猛冲动、貂蝉的美艳聪慧、诸葛亮的卓越智谋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在小说中互为矛盾、相互影响,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三、历史背景《三国演义》将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
通过小说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读者可以了解到当时政治、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小说中对当时社会的农民起义、封建统治以及分裂局势进行了描写。
整个三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复杂性得以展示,同时也表现了群雄逐鹿和百姓苦难的现实。
三国故事简单概括

三国故事概述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该小说以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为背景,以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为主线,展现了各个势力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对抗和个人英雄事迹。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进行概括和分析。
第一章:黄巾起义故事开始于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
一个由张角等人领导的反抗组织“黄巾军”兴起,他们以“除暴安良”为名号,声称要推翻腐败的朝廷。
黄巾军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混乱。
然而,在这个危机时刻,出现了一位英雄人物——刘备。
刘备是一个出身贫寒但有着高尚品德和仁爱之心的青年。
他积极参与镇压黄巾军,并结识了两位重要人物:关羽和张飞。
这三位英雄结为“桃园三结义”,发誓共同为国家和人民奋斗。
第二章:群雄割据随着黄巾军的被镇压,整个国家陷入动荡。
各地出现了许多军阀和豪强,他们趁机割据一方,争夺权力。
其中最有名的势力是曹操、刘备和孙权。
曹操是一个聪明机智、冷酷无情的人物。
他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迅速崛起,并成为北方最有影响力的统治者。
刘备则秉持着仁义之心,努力争取民心,并与关羽、张飞一起建立了自己的势力。
而孙权是江东地区的领导者,他通过与刘备联姻加强了自己的实力。
在这个时期,各个势力之间展开了一系列政治斗争、外交交涉和军事对抗。
曹操采取了许多手段来削弱其他势力,而刘备则通过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来争夺更多地盘。
孙权则利用自己在江东地区的优势,与刘备和曹操保持平衡。
第三章: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对抗曹操。
曹操率领庞大的北方军队进攻南方,企图统一中国。
然而,在赤壁之战中,刘备和孙权巧妙地利用了火攻的策略,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军队。
这场战役改变了三国格局,使得曹操对南方失去了控制力。
第四章:三国鼎立赤壁之战后,中国分裂成三个主要势力:魏、蜀、吴。
曹操建立了魏国,并试图消灭刘备和孙权的势力。
《三国演义》历史典故解析

《三国演义》历史典故解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
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对抗和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
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艺术加工,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展现出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
一、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时间为公元220年至280年。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导致黄巾起义爆发。
起义失败后,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个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许多杰出的人物在这个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主要故事情节《三国演义》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对抗和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
作品主要围绕刘备、曹操、孙权三位主要人物展开,描述了他们之间的互动和斗争。
其中,著名的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等战役都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三、英雄人物《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
这些人物各具特色,或忠诚、或狡猾、或英勇、或智谋,成为了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四、作品的艺术特色《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作品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艺术加工,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展现出来。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同时,作品还运用了诗词、歌谣等多种文学手段,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五、历史与小说的关系《三国演义》虽然以历史为背景,但并非纯粹的历史记录。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想象。
因此,我们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既要了解历史背景,又要把握小说的艺术特点,才能更好地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六、文化价值《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作品弘扬了忠诚、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同时,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情节,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暖玉生烟 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 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 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 美好愿望可望而不可即。
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用典,美好愿望( )。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用典,美好愿望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对 于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 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惋的。
5、总结《锦瑟》主题
人生若梦:诗人在此思考普遍意义上的人 生、爱情、诗!为什么锦瑟有五十弦五十 柱,让人用以弹奏音乐呢?没有原因,这 正如人的生命只有一定的时长一样没有原 因。诗人可以把各种经历写成诗篇作为对 人生的反应。可回首过去,到底什么是真 ,什么是非真?人生若梦,当所有的爱、 苦难、希望、失望,都犹如锦瑟上弹奏的 音乐消失之后,弦仍在、诗仍存。
4 《锦瑟》诗中的意境
• 诗中所体现的意境是超越时空限制的,所有不能 同时存在的事物被放置在一起:月光、阳光、海 、山、现在的情愫、过去的经历,实际发生的、 想象中的。诗中的现在不仅由诗人个体的过去, 也由历史的过去(庄周)和神话的过去(望帝) 混合而成,人类世界、自然世界、超自然世界融 为一体。诗人的思想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界限被打 破:因此诗人不仅在情感层面上反应了现实(诗 人的悲伤、遗憾等等),也在智识层面上促使我 们思考人生和爱的意义。
颔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用典,表现( )之情。
颔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用典,表现对美好事物的怀恋、迷惘之情。
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鲛人泣泪 《博物志》里有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 “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 其眼能泣珠。” 孤寂、悲戚。明月、珍珠、眼泪,既高 旷皓净又凄寒孤寂,美丽与痛苦相连,凄 美绝伦。
“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 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戴叔伦
尾联: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锦瑟”的典故
• 古时候,天上的泰帝(是天上最高的神仙 )手下有一个仙女,就是素女。有一次, 泰帝请素女鼓瑟,弹什么样的瑟呢?就是 这个锦瑟。据说,锦瑟上面有五十根弦。 一般来讲,中国所说的琴有两种,有五弦 的琴,有七弦的琴,中国所说的筝一般是 十三弦,琵琶是四弦,可是这种瑟竟有五 十根弦,它比所有的乐器都繁复,所以这 种乐器弹出来的声音就比所有的乐器都悲 哀。
• 月光、日光、 珠——象征分别的爱人,也可象征 不被欣赏的 才华,或二者兼有之。 玉——象征某种 不可企及的物或 思想。 • 珠泪、玉烟:都是复杂意象,象征 美好事物的不可企及。
3、全诗结构 从“锦瑟”到人生 梦与现实的相对性 人生的悲哀
自己的迷惘
“ Was it a vision or a waking dream? Fled is that music: do I wake or sleep?” —— Keats “Ode to a Nightingale” “这是幻觉,还是梦寐?那歌声去了:我 是睡?是醒?” 济慈《夜莺颂》
颔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用典,表现( )之情。
“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 ,则蘧qú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 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 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
——庄子 《齐物论》
1、庄周梦蝶 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 蝶,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 一会儿梦醒了,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 来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周 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迷惘之境。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 追怀,尽管那是当局自迷,尽管欢乐 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珍惜一生一世。
三、李商隐的影响
北宋初年的西昆派 二十世纪在英语世界的流行,被誉为“中国 九世纪的巴洛克诗人。”
“为什么李商隐对现代西方读者有特殊魅力。主 要是他对人生复杂的态度和他同样复杂的表达形 式更能通达于西方脾性。他对人生的信念使他诗 中的境界比超然淡泊的陶潜和王维更可亲近。他 探究人生经历并以一种激情或者反讽的眼光看待 它的能力可能使他的诗比李白自我中心的倾诉或 者白居易沉闷的说教更令人舒适。他对神秘或想 象之境的探索也许拨动了对非理性和“荒谬”感 兴趣的读者内心敏感的弦。同时,在他的一些诗 歌探索的世界中,倦怠的美人、异国情调的芳香 、奇异的药丸、刺绣和珠宝、音乐及舞蹈,都是 一种波德莱尔式的往事回想。”
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长着狮子躯 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坐在忒tuī拜 城附近的悬崖上,向过路人出一个谜语: 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 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如 果路人猜错,就被害死。俄狄浦斯猜中 了谜底,斯芬克斯羞惭跳崖而死。斯芬 克斯后来被比喻作谜一样的人和谜语。
每一句都代表了一种心境、 一种心绪。请你试着说说。
(一)前人有关此诗的各种解释
1:爱情诗说(对象分别是“锦瑟” ,无名女,或飞鸾、青凤) 2:咏锦瑟说 3: 悼亡说 4:自伤身世说 • 与其胶柱鼓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 不求甚解。
2 意象、象征、典故的结合
瑟——实际的物体,对人生、诗歌的象 征意义。咏锦瑟说 蝴蝶——具体的,想象的,蝴蝶象征某 种超越的自由,也象征人的存在的不真 实。自伤身世说 悼亡说 杜鹃——是一个悲剧的象征,也象征不 合法的爱。爱情诗说
四:拓展学习——多面李商隐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唐)崔珏《哭李商隐》(其二)
思考尾联诗人的情感? 锦 瑟 1.尾联有哪些矛盾的词语,这些 此情可待成追忆,
词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情感上的绝望
只是当时已惘然。 2.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 素女弹瑟发出的声音太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了,使听者 流泪,泣不可止。泰帝说,没有人能够 忍受这样悲哀的音乐,就把瑟的弦减少 了。 • “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 志》),所以后来的瑟最多只有二十五 根弦。
作者生平
李商隐(812—858), 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 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 今河南沁阳),一生时运 不济、命运多舛。
“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 无可倚之亲。· · · · · · 及衣 裳外除,旨甘是急。乃 占数东甸,佣书贩舂 chōng 。”
----《祭裴氏姊文》
“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 无可倚之亲。· · · · · · 及衣 裳外除(丧服脱下来), 旨甘是急。乃占数(报 了一个户籍把我的名字 放进去)东甸,佣书(帮 人抄写)贩舂。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 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 然惆怅了。一切恍如隔世,不堪回 首!
怅惘苦痛、无可奈何。
二、《锦瑟》赏析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元好问《论诗绝句》 每个人都知道李商隐的诗句好,可惜 他写的诗句太过隐晦、难懂,恨只恨没有 人来作出正确的解释
望帝啼鹃: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 ,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 ,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望帝修道, 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 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 (《常用典故词典》第463页,于石 、王光汉、徐成志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年9月版。)
2、望帝啼鹃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 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 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又名子规,啼声非常悲凄,动人心 腑。 难言的怨愤。杜宇托春心于杜鹃, 作者托春心于锦瑟,生而不能,死 则续梦!
(一)李商隐诗中的名句: • • • •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二)哭刘蕡 李商隐
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
锦 瑟
(唐)李商隐
锦 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二)根据字词、意象、结构把握 全诗情感、意境、主题
1:字词与典故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 华年。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 美好年华 一弦一柱—— 一年又一年 •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 “锦瑟”起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 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思忆青春年华,惋惜、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