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世界观
对佛教世界观的几点思考

对佛教世界观的几点思考摘要:佛陀说法的目的,是令有情转迷成悟,着重从现实中启发众生。
在原始佛教的世界观里,佛陀只采用了当时流行的世界观,或加以修改,或以譬喻的形式说出。
佛陀利用原始佛教世界观,只是为了说法上的便利,而非佛陀说法的最终目的,亦不能视为佛陀的创建。
原始佛教的特色,是采取当时的种种思想,加以改造,使其合乎佛教的精神及世间的正里。
关键词:佛教;世界观;佛教伦理作为世界三大主流宗教之一的佛教,已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并且流变了两千年之久,其世界观的博大与其世界观的深邃性,吸引着各代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广泛地探讨。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更新改变,佛教也在随之世界不停的调整,与时俱进。
唯独这不变的,便是建立在这不变核心的基础之上,它的本质、以及优秀的核心思想即佛教世界观。
“世界”顾名思义又名“世间”。
“世”的意义所谓迁流,而“界”则是指代着方位,结合两者“世界”的意义是指有情且凭借情感,依存生活的地方。
佛教世界观这五个字可谓最为概括的表达,从“一人一世界”的观点出发,佛教认为每个人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并以此为起点,来唤醒生命主体的自觉,为自身和外境中的整个世界全面负责。
在佛教世界观的基础上,笔者将以诠释学的角度简要论述佛教人生观和佛教价值观,引导人们从世俗伦理和日常行为的选择中,逐步与大道相应。
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人的思维被定义固化,追求功名利禄,物质需求冲昏头脑,同时也是一个竞争、追逐的时代。
每一个人的精力和命光,都在不断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新媒体和信息源所引夺、席卷、耗散。
作为沉浮于时代洪流中的当代佛弟子,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见地”在被不断偷换,意识到自己的“三观”在被反复颠覆。
面对物化而强势的西方文明,如何待见,如何做到不忘本。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佛教的世界观来纠正内心的遵从轨迹,如何深刻的理解佛教的世界观,得从源头入手,即从定义上深刻理解佛教的世界观。
谈起佛教,这个宗教信仰从古至今是不承认“最初因”、“第一因”的说法,所以更不接受是由造物主创造世界的理论,这一点不同于其它世界主流一神教。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得世界观佛教得世界观一、学习佛教世界观得重要性今天得讲题,就是佛教得世界观。
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因为,虽然佛教得世界观就是一门普通得常识,但对佛教徒或研究佛教得人来说,却就是相当重要得。
有些人认为,因为佛教讲空性,所以就没有什么世界观或人生观等概念;也有人认为,佛教只不过就就是烧香磕头,劝人向善而已。
这两种观点都就是片面得,其实佛教并非如此简单。
虽然佛教就是讲空性,但并不就是说万物皆不存在;烧香磕头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阐明佛教教义;还有,虽然劝人向善得确就是佛教所宣扬得,但却并不就是佛教独一无二得特点,例如:传统儒家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导,也同样就是在劝人向善。
由此可见,上述这些观点,都就是因为对佛教得一知半解所造成得。
为了让更多得人弄清这一点,所以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一些研讨。
要讨论这个题目得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佛教经典对宇宙构成得描述,与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得结果,从表面上瞧似乎有部分冲突。
一些不懂佛教教义得人,就因此而认为佛教不科学,并连带地将佛教得一些修法与见解,也认定为就是不准确、不合理得。
之所以有这样得瞧法,主要就是由于没有系统地学过佛教,因此也就无法透彻地了解佛教得真正见解。
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宗教与科学之间得争论。
每当此时,自然科学往往能提出强有力得、具说服力得证据,来驳斥宗教得部分理论;然而,不但现代科学无法推翻或证明西方宗教所阐述得造物主,就连这些宗教本身,也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点。
如此一来,有些人就以点代面,想当然地以依此类推,对所有宗教、所有教派,以及所有得修法与见解,都抱持同样得观感,认为它们都就是迷信、愚昧、消极、落后得代名词,佛教当然也难逃此劫。
为了澄清这些误会,为了消除这些成见,就理当以研学佛教世界观作为切入点。
因此,虽然佛教特有得教义包括缘起性空、大空性、大光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一系列得见解与修法,但今天暂时不讲这些,而只就佛教得世界观进行一些必要得讨论。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一、学习佛教世界观的重要性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世界观。
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因为,虽然佛教的世界观是一门普通的常识,但对佛教徒或研究佛教的人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
有些人认为,因为佛教讲空性,所以就没有什么世界观或人生观等概念;也有人认为,佛教只不过就是烧香磕头,劝人向善而已。
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其实佛教并非如此简单。
虽然佛教是讲空性,但并不是说万物皆不存在;烧香磕头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阐明佛教教义;还有,虽然劝人向善的确是佛教所宣扬的,但却并不是佛教独一无二的特点,例如:传统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导,也同样是在劝人向善。
由此可见,上述这些观点,都是因为对佛教的一知半解所造成的。
为了让更多的人弄清这一点,所以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一些研讨。
要讨论这个题目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教经典对宇宙构成的描述,与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的结果,从表面上看似乎有部分冲突。
一些不懂佛教教义的人,就因此而认为佛教不科学,并连带地将佛教的一些修法与见解,也认定为是不准确、不合理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主要是由于没有系统地学过佛教,因此也就无法透彻地了解佛教的真正见解。
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争论。
每当此时,自然科学往往能提出强有力的、具说服力的证据,来驳斥宗教的部分理论;然而,不但现代科学无法推翻或证明西方宗教所阐述的造物主,就连这些宗教本身,也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点。
如此一来,有些人就以点代面,想当然地以依此类推,对所有宗教、所有教派,以及所有的修法和见解,都抱持同样的观感,认为它们都是迷信、愚昧、消极、落后的代名词,佛教当然也难逃此劫。
为了澄清这些误会,为了消除这些成见,就理当以研学佛教世界观作为切入点。
因此,虽然佛教特有的教义包括缘起性空、大空性、大光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一系列的见解和修法,但今天暂时不讲这些,而只就佛教的世界观进行一些必要的讨论。
这个题目如果深入地讲,就必须要对宇宙形成理论作广泛的研究,其复杂性可想而知,所以今天只是浅谈而已,希望能以此提供给诸位一些思维的线索。
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观

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观
须弥山是世界佛教信仰的核心圣地,位于印度次大陆的中心地带。
在佛教经典中,须弥山被认为是地球的物理中心,也是宇宙的中心。
它是一座高达84000由旬(约27,000公里)的山,山上有四大天王分别守护着四个方向。
山的底部有地狱,山腰有人间,山顶则是天堂。
这种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观在佛教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根据这一世界观,宇宙被分为三个层次:地下、人间和天堂。
地下层主要包括地狱和饿鬼道,人间层是众生居住的地方,包括人类、动植物等。
天堂层则包括梵天、帝释天等神祇。
这种分层宇宙观反映了佛教对世间万象的分类和解释。
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观还涉及到佛教的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和修行方法。
佛教徒认为,通过修行和积累善业,人在死后可以升入天堂,脱离轮回之苦。
而恶行则会让人堕入地狱或饿鬼道,承受痛苦。
佛教的修行目标就是达到涅槃,从而跳出轮回,实现真正的解脱。
总之,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观是佛教对宇宙、生命和修行道路的一种阐述,它为佛教徒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信仰体系和伦理准则,指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修行、积累善业,追求最终解脱。
佛教的世界观

如果这样都得不到幸福,那又何苦呢?来源:李喬木的日志在这里,我准备与一些未入佛门的非佛教徒分享一些佛教知识,做一次轻松愉快的文化交流。
我相信佛陀的智慧会给每一个人带来光明,佛陀的慈悲也会给每一个人带来幸福、开心与欢喜。
一、为何宣讲佛教的世界观首先,我们不能把佛教当作普通的宗教,更不能把佛教当作迷信来看待,本来佛教是一种文化。
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说,它的很多观点与理念都非常科学。
我们的现实生活不能缺少这些理念,一旦没有这些理念,不了解世界的真相,就会犯一系列的错误,我们的生活也将出现形形色色的痛苦与烦恼,所以此处有必要介绍一下佛教的世界观。
二、佛教的世界观绝大多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凡夫,也即普通人。
在所有普通人心中,都有着类似的三种烦恼——贪图心、嗔恨心与无明。
用佛教的语言来讲,这叫“三毒”。
有了三毒烦恼以后,我们的心会变得失去自由、毫无自在,当烦恼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大动肝火、怒不可遏,从而伤害自己与周边的亲朋好友,甚至还会给社会造成危害。
怎么样去控制、断除这些烦恼呢?佛教有很多方法,其中的一部分,来源于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有很多观点,其中有些观点已经超越了普通人所能想象的范围,但总体而言,也可以归纳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比如说:因为不了解金钱、感情、婚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相或实质,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烦恼与负面的影响。
若能对世界有一个客观、公正、科学的认识,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就能减少烦恼,活得也不会这么辛苦、这么累、这么没有意义。
1、二谛佛教的世界观,首先要从二谛讲起。
什么叫做“二谛”呢?首先讲一个例子。
比如说,用肉眼与显微镜去看同一个鹅卵石,结果是不一样的。
用肉眼去看鹅卵石,无论再专注、再认真,也只能看到一个静止的、一动不动的物体;但如果用显微镜去看同一个鹅卵石,鹅卵石就会随着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而逐渐变成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最后到夸克等一系列的微尘。
佛教教义 世界观 方法论 伦理思想

佛教的世界观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佛教的世界观【“空”;“无神”;“轮回”;“涅槃”;“佛性”】1,佛教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1)空在佛教看来:世界的本质是“空”(一切都是运动和变化的)空:是建立在“无常”和“无我”基础上的“无有”。
【无=假≠没有】空=假有=事物不存在永恒的状态≠没有所以,“空”一方面说明了事物是不存在永恒状态的;另一方面说明事物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2)无神在佛教看来:并不是神创造世界,而是世界创造了神,世界的运行并不是靠神的意志而是按照“缘起”的规律来运行。
无神≠世界上没有神=世界上有神而且神≈人。
【无=假≠没有】神是什么?神是和人一样,是有情众生的一种,并不具有永恒主宰的意义。
因佛教相信,人的形体随时可以消亡,但人的灵魂却永存;所以,这个世界还是有鬼神的,而且鬼神也是人的灵魂存在形式。
佛是什么?佛不是神;佛是人,是从感情和内心的扭曲中净化和解脱出来的,并获得了无上智慧的人。
佛是所有获得顿悟的人的总称。
2,佛教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轮回世界是由六道组成的,众生在六道之中不断的流转轮回。
在佛教看来:人不得不在由六道构成的世界之中不断轮回,不得解脱。
这六道分别为:三乐趣(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和三恶趣(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天道:自由自在,长寿而且没有烦恼。
人道:既不长寿也不短命,既有烦恼也有幸福,不好不坏。
阿修罗道:虽长寿,但却痛苦极大。
畜生道:畜生指除人以外的动物们,因愚蠢而且没有精密思考的能力,而不能积累善业。
还要忍受寒热和饥渴,并且在自然界中相互残杀。
饿鬼道:因吃东西时,喉咙有烧灼的感觉,所以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食物挨饿。
但智力很强足以了解佛法。
地狱道:是六道中受苦最多的。
地狱道游客分为八大寒地狱、八大热地狱、近边地域(近边接近屌丝的意思)和孤独地域,一共十八层,所以又叫十八层地狱。
4)涅槃涅槃原义为熄灭,在此应理解为熄灭了所有的痛苦和烦恼,摆脱了轮回之后达到的境界。
佛教、道教世界观之对比

演讲完毕
制作:于文魁
2013年4月15日
二者对比总结:
道教重现实、重经验、重方法、重世俗生活; 轻理论思维、轻对彼岸世界的构想。 佛教则反之,重心性之学,重思想理论,贬视 人生。 佛教唯心哲理丰富、精致,道教义理则较朴素; 在宗教修炼方法上则道教丰富多彩,佛教则较 贫弱。 佛教认为一切并非真实,都是假合、暂合的偶 然现象,因此宇宙一切都是空的。 道教则认为宇宙是由「道」演化而成。
什么是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 长的宗教,它的理 论广泛容纳了中国 古代社会的宗教意 识和学术思想,是 古代宗教、民间巫 术、神仙方术、阴 阳五行及道家思想 等汇聚、融合的产 物,带着鲜明的中 国特色。
道教的起源
道教,起源于春秋时期诸 子百家中的道家和阴阳家。 以其思想为宗,倡导在治 国方面“无为而治”,即 尊重事物客观规律;在做 人方面倡导“上善若水”, 即跟随自己的本性;在为 人处事方面倡导“老死不 相往来”,即自给自足。
释迦摩尼佛像
佛教的起源
释迦摩尼约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中 叶,逝于公元前五世纪,享年八 十岁左右,与中国的孔子同时。 他是当时古印度北部一个小国迦 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当时, 印度实行种姓制度,将人划分为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四个等级。释迦摩尼属于刹帝利 种姓。
释迦摩尼佛像(唐卡)
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世界观
佛家还有一个概念,就是真如本性,即元神的 最初始形态。佛教认为,元神的初始状态是最 好的,而随着元神不断接受宇宙中的不良信息, 元神也就不断被污染、蒙蔽,直至到了人的状 态。所谓修佛的过程,就是人重新找回或回到 真如本性的过程。一旦找回真如本性,人即获 得解脱,达到了佛的状态,不生不灭,无垢无 净,无增无减。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一、学习佛教世界观的重要性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世界观。
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因为,虽然佛教的世界观是一门普通的常识,但对佛教徒或研究佛教的人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
有些人认为,因为佛教讲空性,所以就没有什么世界观或人生观等概念;也有人认为,佛教只不过就是烧香磕头,劝人向善而已。
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其实佛教并非如此简单。
虽然佛教是讲空性,但并不是说万物皆不存在;烧香磕头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阐明佛教教义;还有,虽然劝人向善的确是佛教所宣扬的,但却并不是佛教独一无二的特点,例如:传统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导,也同样是在劝人向善。
由此可见,上述这些观点,都是因为对佛教的一知半解所造成的。
为了让更多的人弄清这一点,所以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一些研讨。
要讨论这个题目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教经典对宇宙构成的描述,与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的结果,从表面上看似乎有部分冲突。
一些不懂佛教教义的人,就因此而认为佛教不科学,并连带地将佛教的一些修法与见解,也认定为是不准确、不合理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主要是由于没有系统地学过佛教,因此也就无法透彻地了解佛教的真正见解。
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争论。
每当此时,自然科学往往能提出强有力的、具说服力的证据,来驳斥宗教的部分理论;然而,不但现代科学无法推翻或证明西方宗教所阐述的造物主,就连这些宗教本身,也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点。
如此一来,有些人就以点代面,想当然地以依此类推,对所有宗教、所有教派,以及所有的修法和见解,都抱持同样的观感,认为它们都是迷信、愚昧、消极、落后的代名词,佛教当然也难逃此劫。
为了澄清这些误会,为了消除这些成见,就理当以研学佛教世界观作为切入点。
因此,虽然佛教特有的教义包括缘起性空、大空性、大光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一系列的见解和修法,但今天暂时不讲这些,而只就佛教的世界观进行一些必要的讨论。
这个题目如果深入地讲,就必须要对宇宙形成理论作广泛的研究,其复杂性可想而知,所以今天只是浅谈而已,希望能以此提供给诸位一些思维的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
谢
!
• 一小劫相当于1590.8万年
• 二十小劫为一中劫,相当于3亿1996万年 • 四中劫为一大劫,相当于12亿7584万年。 世界的形成与毁灭 • 在印度人的宇宙观之中,世界是反覆地依循着成立、存续、 坏灭、空无等四个阶段在演化的。这四个阶段是:成劫、 住劫、坏劫、空劫。
1、成劫──世界形成时期
• 最初一小劫形成器世间。
4、空劫──世界复归虚空
• 世界的空虚期。指器世间全部坏灭,至成劫微风吹起的
二十中劫。此一时期,有情一部分上生色界二禅天、三
禅天、四禅天,一部分生于其他世界,而三灾顶诸天以
下的有情、器界则完全空虚。
• 此成、住、坏、空四劫合为一大劫,而四劫各由二十中
劫所成。故八十中劫相当于一大劫。
五、有情世间与器世间关系
三、有情世间
(二)有情的延续与生存条件 • 三界六道展示了生命的存在层阶,在这些存在层阶中,有情的出生 状态有胎、卵、湿、化四种。 • 上述次第,以化生为最低,但诸天和地狱都是化生,且遍于六道, 而且初人亦为化生。
维持生命的有四种条件(四食)
• 粗搏食(段食)──分段进食的日常饮食; • 触食──从根、境、识三者和合而引生喜、乐、受的可意触,
3、坏劫──世界坏灭时期
• 住劫之后世界坏灭的期间。从大地狱有情不生开始,至 外器都尽为止。分为两种,一是前十九小劫的有情世间 坏灭,一是最后一小劫的器世间坏灭。有情世间是初生 者最后坏,器世间因水、火、风三大灾之一而坏。依 《大毗婆沙论》,住劫终了,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安稳 丰乐,人多修十善业道,此后大地狱中有情命终,不复 生彼处,坏劫开始。如此地狱中之有情渐减,无一有情 残留,名地狱有情界坏。其次傍生、饿鬼人趣、忉利天 等欲界相继坏灭。直至一切世界俱坏。 • 器世间坏灭是因历经火、水、风三灾之故。火灾时,初 禅天以下坏灭;水灾时,二禅天以下坏灭;风灾时,三 禅天以下坏灭。
而形成九山八海。 • 其后十九小劫形成有情世间。有情从色界二禅天光音天降生到大梵天, 渐次经六欲天、人趣,至地狱中生一有情,即为成劫的终止。
2、住劫──世界安住时期
• 指世界的存续期。即器世间、众生世间平稳地持续之时期。 即自一有情生于地狱起至大三灾当现之时的二十中劫。住 劫之初,阎浮洲人寿由无量数逐渐减至十岁,是为住劫中 的第一中劫。之后,人寿再由十岁每经百年增加一岁,一 直增至八万岁。又自八万岁每经百年减少一岁,直至十岁 为止。这是第二中劫。如此自第三中劫至第十九中劫,仍 同样各增减一次。至最后的第二十中劫,才有增无减,返 回到八万岁为止。 • 人寿的减少称减劫,增加称为增劫。各减劫终结的人寿十 岁时,刀兵灾、疾疫灾、饥馑灾等小三灾之一出现。诸佛 出现于减劫,人寿由八万四千岁至百岁之间。增劫佛不出, 因在有情之乐渐增时,不易教其厌离。人寿由百岁渐减时, 佛亦不出,因五浊极增,难以化导。
• 将上升为佛的菩萨,也住于此 • 如继释迦牟尼为佛的弥勒 • 弥勒净土信仰以往生此处为最高境界
┌─天道 │ 人道 ┌────────┐ ┌六道┤ 修罗道│ │ │ │ 畜生道│ ┌东佛婆提│ │ │ 饿鬼道│ │西瞿耶尼│ │ └─地狱道├四部洲┤南阎浮提│ ┌欲界┼───────┤ └北郁单越│ │ │ ┌四王天│ │ ┌天趣─┐ │ │ │忉利天│ ┌地狱趣 │ │人趣 │ │ └六欲天┤夜摩天│ │饿鬼趣 └五趣┤畜生趣├───────五趣杂染地┐ │ │兜率天└四恶趣┤畜生趣 │恶鬼趣│ │ │ │化乐天 └修罗趣 └地狱趣┘ │ │ └他化天 │ │ │ │ │ │ ┌──────────┐ ┌梵众天─┬有寻有伺地┐ │ │ │ ┌无云天 │┌初禅三天┤梵辅天─┘ ├离生喜乐地│ 三界┤ │ │福生天 ││ └大梵天──无寻唯伺地┘ │ │色界十八天┤ │广果天 ││ ┌少光天─┐ │ │ │ │无想天 └┤二禅三天┤无量光天├──────定生喜乐地├九地亦 │ └四禅九天┤无烦天─┐ │ └极光天─┘ │名九有 │ │无热天─┤ │ ┌少净天─┐ │ │ │善见天 │ └三禅三天┤无量净天├无寻无伺地─离喜妙乐地│ │ │善现天 │ └遍净天─┘ │ │ └究竟天 └──────────────────舍念清净地│ │ │ │ │ │ ┌空无边处天────────────空无边处地│ │ │识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地│ └无色界四空天──────────┤无所有处天────────────无所有处地│ └非非想处天────────────非非想处地┘
• 这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即一佛化境。雅语称为娑婆世
界,意为杂会,即六道众生杂居的世界。俗语称为索诃世 界,意为“忍土”、“堪忍世界”,是说众生忍受三毒和 诸烦恼,不肯出离;又称佛和菩萨为教化众生,也忍受烦 恼和劳倦,故名。
• 这三千大千世界已是相当辽阔。但佛经上认为有无量数的
大千世界存在,常说“十方微尘世界”、“十方恒河沙数
• 空轮──世界在空劫中,空间蕴含着构成世界的物质因素──四大,但还
没有形成。 • 风轮──由于有情的业(增上)力,空轮中形成微风轮,即四大以疾速
流动的形态出现,据《俱舍论》,风轮的宽度相当于大千世界,厚度有
160万由旬。 • 水轮──气体久久旋转,凝成液体,形成水轮,厚度80万由旬。
• 金轮──液体凝结为固体,形成金轮,厚度32万由旬。在金轮上因风雨
为维持生命延续的重要因素;
• 意思食──思心所相应的意欲,对生命的延续有强大的作用;
• 识食──指“有取识”,即执取身心的、与染爱万物相应的
识,维持生命延续、帮助身心发展的力量。
四、器世间
(一)世界在空间上的分布 • 须弥山与四洲 • 天、魔、梵的世界 • 三千大千世界
• 从地狱到梵世(初禅三天),构成一个小世界。 • 一千个小世界构成小千世界,上有二禅天统辖。 • 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中有 十亿个小世界。以大千世界含小千、中千、大千世界,故 称三千大千世界。
避免死亡:“切除”生命?
二、佛教世界观的原理
(二)人我
• 本我:自然之“我” • 超我:社会之“我” • 自我:个性之“我” • 业力 • 五蕴:色、受、想、行、识
三、有情世间
(一)有情世间的结构:三界六道 • 欲界:有食欲、淫欲二者之有情住所。由粗浊之四大构成 • 色界:离淫、食二欲而具殊妙身土之有情住所。由清净之四大构 成 • 无色界: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而无有形质之身土之有情之住 所。
• 生命与世间相互依存。在无限时空中,精神与物质、有
情与器物都是处于相互联系中,不存在孰先孰后的边见。
佛教将道德上的价值论引入世界起源论,认为世间的净 秽悉依有情的共业所成,故世界从清净堕入秽恶,或发 展为庄严清净,皆取决于有情自身。三界六道是不究竟 的有限存在,必须超越三界才能获得绝对和自在。在这 一个解脱的过程中,人类以造业受报的双重身份,掌握 着自己的命运
世界”。《大乘起信论》:“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
界无边,故众生无边。”这无量无边的世界都属于迷界, 只有超出三界,才进入悟界的佛土,而佛土同样是无量无 边。
(二)世界在时间中的发展
刹那与劫
• 刹那,印度最小的时间单位,一刹那为0.0133秒。
• 劫(kalpa),不可测量的无量时节。有芥子劫、盘石劫、 人寿劫三种计算法。
四王天
• 四天王,在中国又称为四大金刚
• 东方持国天王,全身白色,持琵琶
• 南方增长天王,全身青色,持宝剑 • 西方广目天王,全身红色,手缠一龙 • 北方多闻天王,身着绿色,右手持伞,左手银鼠 • 四天王各有八个大将,其中韦陀居首,专函保护僧人
兜率天
• 又称都史多天
• 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诃摩耶死后受生处
•佛教世界观
问题的提出 佛教世界观的原理 有情世间 器世间 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的关系 轮回
一、问题的提出
• 朱莉的决定 • 朱莉的思路? • 瑞金医院的消息 • 前列腺切除 • 相似的逻辑是否成立:为避免疾病切除一切器官?
二、佛教世界观的原理
(一)本能、生命与世界
器官的切除与欲望的切除 切除乳腺不等于切除乳房 本能与器官 苦乐感:趋乐避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