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的民间佛教研究综述_宇恒伟

合集下载

读书佛教史总结报告范文(3篇)

读书佛教史总结报告范文(3篇)

一、引言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历经沧桑,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佛教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思想内涵,我阅读了《佛教史》一书,以下是对该书的总结报告。

二、佛教的起源与发展1. 佛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悉达多·乔达摩)创立。

他出生于公元前566年,逝世于公元前486年。

释迦牟尼在29岁时出家修行,历经六年苦行,最终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圣谛”:苦、集、灭、道。

2. 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传入我国,随后逐渐传播至中亚、东南亚、东亚等地。

在我国,佛教经历了汉化、禅宗、净土宗等阶段,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以东汉明帝时期为代表。

(2)魏晋南北朝: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佛教宗派。

(3)隋唐时期:佛教进入鼎盛时期,禅宗、净土宗等宗派形成。

(4)宋元明清:佛教逐渐走向衰落,但仍对我国文化、艺术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三、佛教的主要思想1. 因果报应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善恶有报。

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等都会产生相应的果报,善恶果报不爽。

2. 无常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等都是暂时的,人们应该看破红尘,追求解脱。

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但由于无明、烦恼等因素,导致生死轮回。

佛教的目标是帮助众生解脱生死,达到涅槃。

4. 菩提心佛教强调菩提心,即利益众生、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愿望。

菩提心是佛教修行者必备的品质。

四、佛教的影响1. 文化影响佛教传入我国后,对我国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佛教雕塑、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以及佛教哲学思想等。

2. 社会影响佛教在我国历史上曾多次成为国家宗教,对社会稳定、道德建设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佛教提倡的慈悲、宽容、和平等思想,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佛教史学研究论文

佛教史学研究论文

佛教史学研究论文中国佛教史学[1],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布与发展逐渐形成的。

它一方面适应着佛教在中国传布的需要,另方面又深受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

通常人们只把它作为佛教史的一个分支,仅从佛教史、社会史等角度来审视某些佛教史籍的史料价值,却很少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些史籍的史学意义。

其实,佛教史学应该属于交叉学科。

这里,从史学发展的角度来谈一点关于佛教史学的发展源流。

佛教自汉代传入,经魏晋南北朝至唐,达到鼎盛。

宋元时期,又有新的发展。

随着佛教在中土的长足发展,佛教史籍编纂逐渐呈现出三个阶段:东晋至唐初出现记录佛事的史籍,唐代佛教史籍范围不断拓展,宋元时期佛教史籍体裁不断完备。

一、最先记录佛事的史籍佛教自汉代传入,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初,西行求法高僧携回大批梵文佛经,译经水平不断提高,逐渐运用儒学注经的方式对佛经进行注疏,同时编纂各种工具性的著录。

在这一过程中,自觉记述各个教派、众多名僧史事的文字、撰著不断涌现,反映着佛教史学的形成。

东晋南北朝时期,最先推出的记录佛事的史籍,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有关佛教史的著述,二是关于阐扬佛理的史籍,三是记述佛教在中土传布的史籍,四是官方史书的记载。

一、有关佛教史的著述,东晋、南朝时期主要有《佛国记》、《释迦谱》。

《佛国记》1卷,沙门释法显撰。

又名《高僧法显传》、《历游天竺记》。

法显(约337-约422),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属山西临汾)人。

“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与同学等,“发自长安,西渡流沙”,越葱岭、度小雪山,“自力孤行,遂过山险”,遍历天竺及师子国。

义熙八年(412)回到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第二年至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

《佛国记》为其西行求法,前后15年所见所闻。

“凡所经历三十余国”[2],不仅是4世纪亚洲佛教史的重要著述,还是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交往史的重要著述,也是中国现存史书中有关陆海交通最早、最详细的记录。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一、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现在我们先谈第一点,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我们知道佛教诞生在2500年前的印度,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大体上在2千年前方面进入了中国。

关于佛教进入中国的说法有很多说法,最常用的是两条史料,一个是在公元前2年,西汉末年的汉明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还有佛教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公元后65年,就东汉明帝的《永平求法》到现在已经2千多年了,有2千年历史了。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呢?我们刚才讲过,我们曾经引述过《法华经》里面的一段话,佛是为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也就是说为了使我们中国人也能开启佛的智慧成为一个有觉悟的人。

曾经有人在全国政协,当时赵朴初会长曾经请了一位离休干部当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他到全国政协去讲课的时候曾经说过,他说世界三大宗教进入中国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他说佛教是中国的皇帝请进来的,基督教是洋枪洋炮打进来,而伊斯兰教是做买卖买进来的,所以佛教是中国人请进来的这一个事实,表明中国社会需要佛教,而且重智慧、重解脱实践的那个出事情的佛教,恰恰能够弥补我们中国思想、中国宗教的不足。

我们知道中国的宗教,中国固有的宗教是儒教与道教,我们看儒教的教主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叫,“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人焉知鬼”,所以他强调做人世间的工作,强调的是宗法制社会的现实的伦理。

但是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思想,而思想的本质是在于它的永不满足的追求,他要探索他所不知道的一个无知不可知的世界。

人死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会到哪一种世界,这在哲学上有很多很多种说法,所以死后的世界和人死后的存在,虽然是我们讲不清楚,但是恰恰是我们人所要探索的最终的神秘。

所以这个佛教它比较圆满地解释了用它的三世因果论圆满地解说了我们人从何来、死到何去,所以他能够弥补我们中国宗教、中国思想的不足。

这也就是佛教为什么在中国2千年发展历史中能够传播、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他能弥补我们中国思想的不足,而且在2千年发展过程当中,佛教从一个外来的宗教最后成为一个中国的本土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近年美国有关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

近年美国有关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

近年美国有关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 来源:《世界宗教文化》 | 发布日期:2内容提要:本文对近30年来美国学者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情况作一简单的梳理,同时,考虑到宗教与民间宗教的密切关系,也将对相关的宗教研究做一定论述。

关键词:美国中国民间宗教地位发展趋势作者简介:刘平,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副会长;冯彦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如果把学术范畴作为一种空间概念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引用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句“相知无远近。

万里尚为邻”来加以比喻。

以欧大年(Daniel L.Overmyer)、韩书瑞(susan Naq uin)为代表的美国中国学家对中国民间宗教有着特殊感情,他们发表的成果在研究视角、方法、观点和史料收集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借鉴,为我们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在此,我们将对近30年来美国学者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情况作一简单梳理(部分引用论著发表于30年前),同时,考虑到宗教与民间宗教的密切关系,也将对相关的宗教研究做一定叙述。

不当之处,尚祁方家指正。

一、中国民间宗教在美国汉学研究中的地位近30年来,有关中国民间宗教问题得到了美国学者更多的关注,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与更多中青年学者的出现使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由冷变热成为可能,研究视角开始由面到点,由宽转窄,由宏观到微观,步步深入,至于研究方法,也屡见创新,尤其是开始从书本走向田野,凸显了民间宗教研究的辐射面愈见扩大,无论是在宗教学还是历史学,无论是民俗学还是人类学中,它都占据着一席之地。

在《1971-2006年美国清史论著目录》这本书中,全书有24个板块,其中有两个板块介绍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

可见民间宗教研究这一原本乏人问津的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呈现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形。

故而,民间宗教一方面作为研究的载体,另一方面又作为研究的视角,这种双重身份缩小了它与其它研究领域的差距,呈现多学科研究交叉的势头。

17869233_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佛教学术研究

17869233_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佛教学术研究

而上学以及阶级分析方法来对应分析佛教的倾向,可以更为娴熟地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历史
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等方法论原则。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作为方法论原则而起作用的,而
不再是简单地对号入座。这十多年是佛教学术研究方法的反思、更新与逐步走向多元化的时期。其首
要特征是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的佛教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那些粗暴的批判与简单的阶级、党
数学者完成并且出版流通。如果说上一个时期佛教学术研究的特点是由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之一元逐
渐向多种方法并存方向发展,那么,这一时期则是名副其实的研究方法多元化的时代,至少有观念史
(思想史、哲学史)方法、文献考据学方法、历史学方法、文化学研究方法的使用。
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之后的“禅学热”,佛教学术研究实际上成为传统人文学科研究领域内的
八 年

“系”为“列”的佛教经典研究。如魏道儒的“华严经学”研究(《中国华严宗通史》的核心概念就是
三 期Biblioteka “华严经学”),吕建福的密教经典研究(《中国密宗史》的相关章节),李利安《印度古代观音信仰
总 第
研究》(2006年)、《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2008年)则对观音菩萨信仰所依据的经典做了详尽研
16 期
研究的人才辈出。从这一阶段开始,出生于60年代的一批学者逐渐走向前台,成为佛教学术研究的生
力军。而出生于70年代的一批新锐学者也以新姿态进入学术界,代表性学者如圣凯、傅新毅、王颂、
纪华传、冯国栋、孙英刚等十几人已经形成自己的研究领域和风格。与出生于50年代的学者相比,这
两个年龄段的学者人数更多,由此,国内佛教学术研究建立起了金字塔形的充满生机的学术队伍,为

学的研究方法的运用。

佛学文化年终总结范文(3篇)

佛学文化年终总结范文(3篇)

第1篇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一年又即将过去。

在这一年里,我国佛学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现将本年度佛学文化工作总结如下:一、佛学文化传承与发展1. 佛教经典翻译与整理本年度,我国佛教界在经典翻译与整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各大佛教研究机构、寺庙和佛学院纷纷推出了一批高质量、权威性的佛教经典译本。

这些译本涵盖了佛教各大流派、各类经典,为佛学研究者、信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2. 佛教文化研究本年度,我国佛教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专家学者们围绕佛教哲学、历史、艺术、文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

同时,佛教文化研究还与儒、道等其他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3. 佛教教育本年度,我国佛教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

各大佛学院、寺庙纷纷开展佛学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佛教人才。

此外,佛教教育还走向社会,开展各类佛学讲座、培训班,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接触佛教。

二、佛学文化普及与传播1. 佛教活动丰富多样本年度,我国佛教活动丰富多彩。

各大寺庙举办各类佛事活动,如法会、讲经、斋僧等,吸引了众多信众参与。

同时,佛教活动还走出寺庙,走进社区、企业、学校等,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佛教的智慧和魅力。

2. 佛教文化传播渠道拓展本年度,我国佛教文化传播渠道不断拓展。

除了传统的寺庙、佛学讲座等渠道外,佛教文化传播还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新兴平台,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传播。

佛教网站、微信公众号、APP等纷纷涌现,为信众提供了便捷的佛学学习途径。

3. 佛教文化交流与合作本年度,我国佛教文化交流与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我国佛教界积极参与国际佛教交流活动,与各国佛教团体建立了友好关系。

同时,我国佛教文化还走出国门,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佛学文化创新发展1. 佛教艺术创新本年度,我国佛教艺术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

佛教壁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佛教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代以来两岸佛教居士组织研究述评

近代以来两岸佛教居士组织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2017—12—11〔作者简介〕邱雯雯(1980~),女,福建省漳州市人,闽南师范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2017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70274)〔摘要〕学术界关于近代以来佛教居士组织研究涉及发展史、运作、现代化等多样主题,以历史学、宗教学、哲学为视角的居多。

有关近代以来佛教居士组织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数量不多;实证性的文献偏少;未能对居士组织进行多层次的研究。

学术界应该重视对佛教居士组织的研究,充分发挥实证研究方法的优势,对居士组织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佛教;居士组织;近代;当代;述评中图分类号:B9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114(2018)01-0089-08对于何为“佛教居士”,学界有不同观点。

吴忠伟认为“居士”有广、狭二义,广义指一切信佛民众甚至所有众生,狭义则特指居家习佛之士人[1]。

谭伟认为佛教居士广义上指凡居家信佛者,狭义上指受过三归、五戒者,在中国佛教史上由于对居士之要求并不严格,也没有十分固定的宗教仪式标明居士之身份,因此从广义角度理解比较好[2]。

笔者赞同马海燕的观点:“居士”并不完全等同于在家人,佛教的居士作为四众弟子之一,必须皈依“三宝”(特别是僧宝,僧伽而非个人),他们是以僧伽为中心的[3]。

以下就对近代以来两岸佛教居士组织的研究进行回顾。

由于篇幅所限以及笔者所在地区以汉传佛教为主,综述范围将只限于汉传佛教。

一、有关近代佛教居士组织的研究(一)相关史实的研究。

一些文献从较为宏观的、纵向历史的角度对居士组织的发展进行梳理。

邓子美回顾总结了20世纪中国新式佛教教会社团组建的经验教训,其中包括了居士组织[4-7]。

曾桂林梳理出晚清至民国时期佛僧团体、居士组织慈善活动的大致脉络[8]。

一些文献介绍了近代特定居士组织的相关史实,如高振农[9]、李湖江[10]、佛日[11]、洪修平[12]、雍琦[13](P 34-120)、黄夏年[14]、潘桂明[15](P 835-888)等人的研究。

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2012年

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2012年

各地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数计院 11级计科非师班杨赛赛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

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

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人某物或某种主义、学说、理论等的极度信任和景仰,以至在它面前表现出敬畏和依赖感,并神圣地奉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和指南。

寒假时,我选择了对各地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这个课题,关注一下文化建设一、我的家乡-合肥合肥简介人口概况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民族概况合肥市是多民族散杂居地区,有43个少数民族成份。

少数民族人口4.8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0.6%。

其中回族人口最多,满族3000多人,肥东县是全省满族最集中的地方。

我市少数民族分布“大分散、小集中”,各县(市)、区和大部分乡镇街道均有少数民族居住,近三分之二居住于偏僻的乡村,肥东、肥西县是全省民族工作重点县(省规定:少数民族人口5000人以上的是民族工作重点县)。

全市有1个民族乡,12个民族村,2个民族社区,2个民族卫生院,9所民族中小学。

此外,我市还承担着国家智力支援西藏的任务,有9个藏族班420多名在校生。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长较快,西部地区来肥少数民族人数明显增多。

科教概况合肥是国家确定的四大科教城市之一。

合肥拥有: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理工科学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著名物质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此外还拥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8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等一批高等院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6卷第3期 2007年6月

JOURNALOFKANGDINGNATIONALITYVol.16No.3 Jun.2007

TEACHERSCOLLEGE

近二十年来的民间佛教研究综述宇恒伟 肖文杰【摘 要】民间佛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佛教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兴起有重要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学术界对民间佛教的研究主要从民俗学和社会学方面着眼,从民间佛教的含义和特征两个方面展开,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未将民间佛教研究体系化和完整化,未将民间佛教研究置于宽广的历史背景中。【关键词】民间;佛教;综述;体系【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076(2007)03-0021-07

作者简介:宇恒伟,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佛教。(陕西西安,邮编:710069)肖文杰,潍坊医学院外语系讲师。(山东潍坊,邮编:261042)

佛教之所以位列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的普世性。在两千多年的佛教发展历程中,信众是佛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学术界研究中,普通信众从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翻开一部佛教史,高僧大德构成了整个佛教的历史,而普通信众在历史长河中根本没有自己的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民间佛教陆续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笔者拟从民间佛教的研究背景、研究视角、关涉的问题三个方面,对二十年以来的民间佛教作简要综述。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一、民间佛教的研究背景1.研究意义(1)民间佛教研究与民间文化的勃兴是密切相关的。“以社会群体为依据划分中国文化的内部差异的三分法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才流行起来的分析范式。这种三分法最初是在民间文化研究中形成的。”[1]的确,民间文化研究的勃兴是近十几年以来的事情,这在文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都有所展现。伴随着民间文化的研究热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佛教研究成为学术界特别是宗教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值得注意的是,这与20世纪上半叶、中叶对民间佛教的些许关注是不同的。可以说,民间佛教的研究是民间文化在佛教等研究领域的延伸和扩展。(2)大众文化对民间佛教研究起了推动作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有所差别,但它又与民间文化存在很多联系,民间文化的复兴和大众文化的崛起就有很大的关联。虽然民间佛教研究更贴近民众,但从历史和现实看中间阶层一直在不断地参与民间文化。现代的民间佛教研究首先是知识分子研究的对象。因此,民间佛教研究与大众文化的推动是不可分割的。(3)民间佛教研究与西方文化向中国的传播也有密切的联系。“新史学”、“新新史学”都曾提出要重视民间文化。195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雷德斐尔德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中,提出“大传统”和“小传统”两个非常有创意的概念,并用来指代都市文明和乡土文化。虽然雷德斐尔德认为,精英文化比大众文化更重要,但他提出应重视对大众文化的研究。而现在史景迁的“新文化史学”更是受到史学界的高度关注。随着西方文化向中国的传播,中国学术界也将“民间”用于佛教研究,从而出现民间佛教

21这一新问题。(4)研究民间佛教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佛教历史。在佛教历史研究中,普通民众从未受到重视,似乎佛教史就是高僧大德的事迹,而与民众无关。恰恰相反,正是广大的民众构成了历史发展的主体。民间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长期居于非主流地位,它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历史,将历史发展的图景更平实、真切呈现在人们面前。(5)“面对全球化浪潮,人类社会广为认可的观念、意识会明显增强,而各民族国家世代延续的一些习惯和风俗会在一种全新的、更宽广的眼光与视角下受到审视。”[2]全球化和现代化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本土化文化在这种进程中不应得到忽视,而是重新审视。全球化和现代化是民间佛教研究兴起的背景之一。研究民间佛教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2.研究方法从现今关于民间佛教的研究方法看,民俗学和社会学是最为流行的两种方法。但是,有些学者认为民俗学等研究方法的流行并不利于民间佛教的进一步研究。从另一方面讲,文献学、历史学等处于被漠视的境地。不可否认,民间佛教与民俗、社会生活有很多关联,但对民间佛教的关注首先应该从历史开始。追溯历史,才能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民间佛教的研究也是如此。就研究方法来讲,社会学和民俗学成为流行的方法。社会学方法主要针对某一时间某一地区的研究,它历来为西方人类学所用,特别盛行于19世纪下半叶。它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学调查往往拘泥于短时间的调查,从现今国内的调查研究时间看大约只有几年,依靠这么短时间的调查就写出相关的认识,它的可靠性就很值得怀疑,而宗教学的鼻祖麦克斯·缪勒在《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中早就谈论过类似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学调查受很多条件的限制,能否做到客观、科学、合理、有效,所调查的内容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从现今的调查看,问题很多,这方面的缺陷还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克服。很多学者从民俗学方面对民间佛教作探讨,这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民间佛教本身就牵扯到很多民俗的内容。但是单纯从民俗方面探讨民间佛教,其中的一个缺点是,很难对民间佛教作深入的研究。民俗学方法只能成为可供参考的方法之一,而不是唯一方法。因此,从当前学术界民间佛教研究的现状看,历史学方法是值得大力发扬和推广的。同时,笔者在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学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借鉴民俗学、社会学以及统计学方法,力图对民间佛教得到更清晰、全面的认识。3.参考文献类别分析应用历史学方法,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在于资料的搜集和应用。就民间佛教的研究现状来说,个案研究和综述性的内容是两种不同的类别。个案研究的文章相当多,并且呈现出地区性。个案研究当然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参考材料,但这些往往很难达到对民间佛教的全面认识。现在,个案研究的文章还在不断涌现。与个案研究正好相反,关于民间佛教的总体论述很少,并且这些论述往往比较宽泛,着眼于民间佛教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获得细致的认识。这与论文使用的资料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参考资料自然会有差别。学术界关于民间佛教研究主要使用几种资料:第一是雕像、石刻等。这是以美术等角度,对历史遗存或考古实物为对象,关注雕像或石刻的表象特征,进而分析其形成、演化的历史,得出印度佛教在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呈现的不同特征。其往往立于个案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很有限,并且往往拘泥于研究对象本身,不注重运用其它的资料和方法。笔者认为,这些材料可以成为论文参考资料的辅助。第二是信仰民俗实物以及记载民俗的方志。这是运用社会学等调查研究最为常用的材料,但最主要的是通过调查所得的数据,并结合相关的材料,对民间佛教作分析。其特点是以短时间的调查材料为基础,结合西方学术界方法,对流于乡间的佛教作出理论推测。其往往不注重实物或现象的历史演化,而只注重现象现在的状况,对方志的应用仅限于局部地区,往往难以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第三是敦煌材料,特别是敦煌中的佛教材料。由于敦煌文书时间大致在4世纪到14世纪,22

第16卷第3期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6月因而从敦煌材料研究民间佛教基本限于元代以前。其往往以某种文献如《变文》、《愿文》等考察民间佛教,由于资料太多,我们只能从某个角度研究民间佛教或对民间佛教作某种界定。第四是传统古籍特别是与佛教相关的神异类书目以及笔记小说等。其往往以某一种或几种古籍作为参考,并结合佛教经典,对民间佛教作探讨。其特点是拘泥于某几种典籍,关注个案研究,往往在理论的深刻性上还有诸多欠缺。其往往与民间信仰研究混同,未能梳理出民间佛教演化的历史脉络。基于学术界的民间佛教研究现状以及民间佛教的复杂性和融合性,笔者以中国传统古籍为基本资料,同时参考佛教经典、方志、敦煌变文、敦煌愿文、敦煌社会历史文献、国内外相关专著及论文,力图理清宋代以前印度佛教在中国民间的演化过程。二、民间佛教研究现状评析民间佛教是印度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它与印度佛教、精英佛教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同时与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存在互动。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国外学术界还是在国内学术界,民间佛教研究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虽然,民俗学、文学、社会学、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为民间佛教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方法,但学术界的民间佛教研究实际上刚刚起步。今笔者拟从大陆学术界、台湾学术界、国外学术界三个方面,对民间佛教研究作宏观的论述与分析。1.大陆的中国民间佛教研究大陆的中国民间佛教研究肇始于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民间文化和民间文学的研究而展开,以鲁迅、周作人、胡适、顾颉刚为代表,这时期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小说史略》、《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国哲学史大纲》、《妙峰山》。这时期,学术界对民间佛教的考察视角基本局限在文学领域,其特点是在文化史中提及民间佛教有关内容。在时空上涉及唐、宋、明、清等。总之,此时期的民间佛教研究仅仅局限于几位学者的探讨,取得的成果也是很有限的。从此以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民间佛教研究基本没获得大的进展。大陆学者有意识地从事民间佛教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种思潮有所高涨。就研究的角度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从民俗学角度考察民间佛教,主要涉及印度佛教的民俗化、印度佛教的世俗化、民间信仰对印度佛教的影响、民间信仰与统治者的关系、民间佛教崇拜、民间造神运动等。如《唐宋民间信仰》、《梵国俗世原一家———汉传佛教与民俗》、《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宋元以民间信仰为中心的文化风尚及其思想史意义》、《民间信仰与道教的互动———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例》、《明清江南的正统寺庙、民间信仰与政府控制》、《北朝时政谣谚与民间信仰》、《唐宋闽南民间信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初探》、《唐代地方祠祀的分层与运作———以生祠与城隍神为中心》、《两宋时期民间祠祀的法律控制》、《论宋代民间淫祠》、《宋代民间密宗信仰———以〈夷坚志〉为中心的初步考察》、《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若干学术视角》、《宋代民间的佛教信仰活动》、《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与法律的态度》、《祀典、私祀与淫祀:明清以来苏州地去民间信仰考察》、《晚唐五代时期敦煌佛教的民间社会关怀》、《论唐代山西的民间信仰》、《民众信仰与六朝社会》、《论民间信仰的正统化和地方化》、《佛教对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影响与冲击》、《唐宋福建民间祀神活动之研究》、《两汉南北朝时期淫祠》。这些研究基本涉及民间佛教的横向问题,但对民间佛教的历史未作探究。从民俗学角度探讨民间佛教是当前学术界最流行的方法,这为民间佛教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和素材,但理论深度不够,今后需要加强。第二是从文学角度考察民间佛教,主要涉及民间佛教在文学上的显现。如《唐代文化》、《从中晚唐的维摩诘经变画看民众的佛教信仰》、《〈法苑珠林〉与佛教的民间化———简论两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晋唐间民众佛教信仰的若干问题探讨———侧重于〈法苑珠林〉及诸种佛教灵验记之文献学分析与唐代民众佛教信仰的思考》、《〈太平广记〉与唐五代民间信仰观念》、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