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因果报应论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慧远的“因果报应”论新诠

慧远的“因果报应”论新诠

慧远的“因果报应”论新诠作者:郭淑新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05期关键词:慧远;因果报应论;神不灭论;德福统一;敬畏之心摘要:慧远以其“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的远见卓识,力图将中印文化加以融通,以达至二者的“视界融合”。

慧远的因果报应论,即是建立在“视界融合”基础上的一种关于道德与生命关系的理论,它以通俗、圆融的理论特征,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伦理生活。

它的创立和传播,有其理论基础、道德基石和信奉心理。

中图分类号: B94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0)050571 05New Interpretation of Huiyuan’s Karma TheoryGUO Shuxin(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s and Law,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China)Key words: Huiyuan; karma; theory of spiritual imperishability; reconciling morality with welfare; in awe and venerationAbstract: Huiyuan was not only proficient in the Buddhism, but also studied intensively on other branch of learning. By his foresight and sagacity, Huiyuan tried hard to integrate the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with the goal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countries’ culture in the field of view. Huiyuan's karma theory was namely the one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ity and life which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in the field of view. With its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rity and harmony, the karma theory extensively and profoundly influenced people's religional faith and ethical life. The foundation and spreading of the theory included its believing mentality and theoretical and mortal basis.因果报应论是佛教用以说明世间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也被其视为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法则。

因果报应观念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因果报应观念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因果报应观念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影响作者:张勇李培培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1期摘要:善恶因果报应是极为严正的。

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已经深深地根植在志怪小说中。

无论是将其作为一种现实性的理论用文学来加以阐释,还是将其作为扬善的工具,在志怪小说兴盛的过程中这一思想都在默默地浸入而且改变着小说原有的格局。

关键字: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因果报应严正【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1-0044-1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产生、发展、兴盛的过程中,宗教起了巨大的作用。

而在各种宗教当中,自汉代传入中土的佛教在魏晋南北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与志怪小说的相互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志怪小说的繁荣。

因果报应观念是佛教教义中的一个基本观念。

在佛家的眼里,世界上的事物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作“因缘”。

任何一个生命,其灵魂是不灭的,它在未达到涅槃的境界前,会遵照因果率在“三世”“六趣”中生死轮转。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小说家已不满足于佛家的来世报应,而欲见害人者在现世中的报应。

颜之推的《冤魂志》中载:梁武昌太守徇,尝船行,有一部曲,役力小不如意,徇便躬拯之,杖木臂折,无复活状,徇遂推江中。

须臾,见此人从水而出,对徇扶手曰:“罪不当死,官在见杀,今来相报。

”即跳入徇口,因得病,少日而阻。

在这里,害人者不必等到来世去遭受由于自已的恶行而应得到的惩罚,而是在现世就得到了报应,甚至自已的恶行与报应的到来之间只有片刻时间,可以说现世报应是来世报应缩短其时间距离的结果,这种现世报应比起来世报应更令人敬畏。

因此,无论是出于宣佛弘法的目的,还是出于劝善惩恶的目的,其效果更为可观。

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中,无论是反映现世报应,还是反映来世报应,主要通过三种故事形式表现出来。

(一)报怨善恶有报,依照佛教的观点,做了恶事自然就要遭受灾难,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1994年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综述

1994年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综述

1994年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综述1994年是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繁荣的一年。

这一年可以以"纪念年"来概括佛学研究的特点,因为在这一年里曾经先后举行了"中国玄奘国际讨论会"、"纪念鸠摩罗什学术讨论会"、"纪念禅宗四祖弘忍学术研讨会"和"持松法师纪念会"、"金地藏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巨赞法师诞辰86周年纪念会"等。

所以大部分学术活动都是围绕这些会议而进行的。

本年度出版的重要学术著作有:邓子美《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文化百年文化冲撞与交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覃召文《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洪修平《中国禅学简史》、袁宾主编《禅宗词典》(湖北人民出版社)和日本忽滑骨快天著、朱谦之译《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新创刊的《玄奘研究》等书刊。

玄奘研究本来就是我国佛学研究的强项。

这次纪念活动的举行,无疑再次造起了声威。

有学者就玄奘翻译的《心经》与梵文原本做了比较研究,指出玄奘的翻译,不以严格追摹原文为能事,而是依义理传达和行文的需要常对原文加以变异增删,其中尤以删裁最多见。

"玄奘的译笔不仅充分而准确地反映了原经的宗旨,经过更动(主要是删略)后的译文更有敏快精当,一气呵成之势。

"忠实的目的并不是靠紧随在原文之后亦步亦趋去追求,而是设法在谨慎变异后畅达的汉译中去体现,这正是玄奘的翻译忠实观。

还有学者强调"玄奘实际上只译了一次《金刚经》,后来翻《大般若经》时,直接把初译本当作第九分编入,而未作任何改动和重译。

"在众多的《金刚经》译本中,玄奘译本明显地受到当时十分流行的骈文文体的影响,许多语句在音拍节奏和句型结构上都以工整对仗和平仄形式出现,其中常见的是四四拍和四六拍,从而使其译文更加符合当时汉语的习惯,更加通顺流畅,易于口诵耳传。

试论佛教因果报应的伦理价值_哈斯巴根

试论佛教因果报应的伦理价值_哈斯巴根

学者书斋・ Scholar Study60 •知音励志 Bosom Friend Inspiration【关键词】佛教;因果报应;伦理价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我们经常说的因果报应,其在佛教的理论中占据着基础地位。

佛教认为,万事万物均有其发展和消亡的原因,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前世和现在种下的因果付出一定的代价。

这种因果报应理论在我国当时的社会中具有较好的道德约束效果,在现代化文明的应用中也同样存在着较高的启发意义。

本文就佛教因果报应的内涵、伦理价值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启示意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1 佛教因果报应的内涵因果报应是佛教的立教基石,佛教中的因果报应主要包括几方面的内容:首先,因果报应与缘起的关系。

大乘佛教认为:“一切有为法。

”即世间的所有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而这种联系主要指的是因果联系。

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因果和缘分,所以万事万物才能够立足于世。

而一旦缘分丧尽,事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其次,因果报应和世事无常。

“无常”指的是世界上很多事物的发展都是不断变化的,所谓“诸行无常”,事物的生存和灭亡也许就在顷刻之间;再次,因果报应和性空。

“性空”指的是世间万物的本质是虚空的,这是佛教的特殊理论。

佛教认为,正是因为万事万物均是由因果联系起来的,因此万事万物的本质其实是虚无的,性空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本质;最后,因果报应、业与轮回。

“业”分三种,身业、口业、意业。

佛教将“业”称之为“造业”,通过身体、语言和思想造业的人佛教上称之为“造业者”。

佛教因果报应认为,“造业”较多之人,死后会进入地狱轮回,受轮回之苦。

2 佛教因果报应的伦理价值分析2.1 善恶终有报的伦理价值分析佛教的中心思想是人性本善,“善有善试论佛教因果报应的伦理价值文/哈斯巴根报,恶有恶报”是其主要的宗教信仰。

这种宗教信仰所暗含的伦理价值即是让人们能够认识到“造业”和“果报”的关系,并根据这种因果报应而纠正自己的行为。

这里的因果报应有两方面的含义,即过去的“造业”会影响现在的“果报”,而现在造的“业力”则会反应在未来的“果报”上。

佛儒道教的“因果报应”

佛儒道教的“因果报应”

佛儒道教的“因果报应”佛儒道教的“因果报应”提要: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而当原因和一切必要条件都存在时,结果就必然产生。

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 时辰未到, 时辰一到,马上就报”等等都表明了因果报应的基本内涵。

所谓原因,指的是产生某一现象并先于某一现象的现象;所谓结果,指的是原因发生作用的后果,原因有时是多层的,有些现象看起来似乎是发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们的背后,却还有产生它们的原因。

对于多重原因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个层面上,把它当成最终因素,就可能不深刻,也难以把问题说透,这样的因果论证,其说服力是有限的。

遇到这种情况,应当一层一层地追究下去,不可轻易罢休,要一直到提示出最终极的原因为止。

一般来说,越是表层的原因,越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其论证力也就越有限;越深层的原因,就越能说明问题的实质,就越有说服力,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因果关系。

提示出这种因果的必然关系也就阐述了道理,明辨了是与非,因果并非是某家宗派文化的独创,而是自古以来诸圣贤的共同认可,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也是以因果为根本,如论语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讲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道家《太上感应篇》的“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报应,如影随形”等;形成了特有的感应说、承负说和阴鸷说,基本上都是些朴素的善恶报应思想虽然是共同的认可,但是却存在着认识和层次上的差异性。

所以,每种宗教固然都有自己的一套因果或类似因果理论,但是,其包揽性、容纳性却也明显存在着不同。

自古以来,无论是宗教界、思想界或学术界,对于因果关系,各有不同的论点。

一般而言,可分为下列四类:1、神创因果;如古印度的婆罗门教,现在的基督教、伊斯兰教;2、无因有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由于此果的「因」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果的起因。

浅析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_黄亚娟

浅析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_黄亚娟

浅析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_黄亚娟因果报应论是佛教理论的重要根基。

它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受到因果关系的支配,每个人的善恶行为都会给自身命运带来影响,产生相应的回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并因此引起人在前世、现世和来世三世间轮回。

因果报应论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学说,是阐发道德和生命关系的理论。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学者结合中国固有思想文化,对因果报应做出了新论证和新的阐述,体现了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

1.因果报应论产生的根源佛教讲“业”、“业报”。

业,可以理解为造作的意思,即每个人的身心活动。

佛教认为,这种活动和因果关系相结合,会形成产生不同结果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业力”,这是一种潜在的功能,是创造未来生命的动力。

业,从形态上分,有身业、口业和意业三种;从性质上分,有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三类。

善业招善报,恶业招恶报,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则不招果报。

业是人类向上努力或向下堕落的根据。

如唐朝僧人王梵志的诗所云:世间日月明,皎皎照众生。

贵者承车马,贱者膊担行。

富者前身种,贫者悭贪者。

贫富有殊别,业报自相迎。

闻强造功德,吃着自身荣。

智者天上去,愚者入深坑。

[1]这首诗通过描绘人世间贫富不等、贵贱悬殊的社会现象,表达了因果报应思想。

佛教的因果报应是善因必产善果,恶因必产恶果,并有“十恶”、“十善”之说。

“十善”与“十恶”相对。

“十恶”指:⑴杀生;⑵偷盗;⑶邪淫;⑷妄语;⑸两舌(挑拨离间);⑹恶口(恶骂);⑺绮语(杂秽语);⑻贪欲;⑼嗔恚;⑽邪见。

离这十恶则是十善。

十恶和十善,依照顺序,一至三属身业,四至七属口业,后三者属意业,通称为“身三,口四,意三。

”从内容来看,十恶、十善基本上是道德修养问题。

佛教因果报应论认为道德的高下是决定人的地位、命运和未来的根本要素。

可见善业恶业就是果报的根源,行善便能向上逐渐求得解脱,行恶却会向下堕入痛苦的深渊。

2.因果报应如何实现因果报应是如何实现的?这是因果报应说的一个根本问题。

浅谈佛教的因果报应论

浅谈佛教的因果报应论

浅谈佛教的因果报应论
周红敏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人心正,则人人从善,事事循理,自能安以相处;人心邪,则恣情纵欲,任意妄行,自必遗患无穷.此身不可得,唯有业随身.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世风日下,人欲横流,人们不信因果,杀盗淫妄等恶业与日剧增.佛教的因果报应强调不同性质的业必有不同的报应,根据众生生前善恶行为的不同而有六道轮回.最终目的是要告诫众生弃恶扬善,这对加强当代社会人们的道德自律,功不可没.
【总页数】1页(P155)
【作者】周红敏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中国哲学民族文化与宗教,青海,西宁,810000【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佛教“因果报应”思想中的争议 [J], 陈思颖;
2.从"无我轮回"说到"神不灭"论--印度佛教业报轮回说与中国六朝时期佛教因果报应论的问题意识 [J], 陈林
3.论佛教因果报应思想 [J], 吴兴洲
4.谈佛教因果报应论与人的命运 [J], 姚景贤
5.浅析佛教因果报应观念下儒家伦理道德在小说中的体现 [J], 曹小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佛教因果思想与和谐社会_袁升祺

佛教因果思想与和谐社会_袁升祺

缘起论是佛教的立意之本, 它的因与
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 从而对社会的各 缘、因与果是涵盖宇宙万象的, 但佛教关注
个层面产生良性的、积极的影响。“佛教因 的重心却是人类。佛陀就是以缘起说为出
果报应论正是在规范人们行为的可行与不 发点观察人生, 悟出了“苦、集、灭、道”四条
可行、赋予不同行为的不同报应承诺中, 确 根本道理, 并进而建立因果报应说来教化
灭谛是果, 道谛是因, 这是说明世间灭的因 等对待, 他们互相依存、平等一如, 是“依正
缘, 佛教称其为圣道支性, 依此法生起的是 不 二 ”的 关 系 网 ; 虽 然 有 不 同 的 生 命 境 界 ,
清净的、出世的、安乐的因果。佛陀在论述 但是, 随着因果关系的作用又可以互相转
“四圣谛”的过程中, 不是泛谈因果的。他是 化, 并无尊卑高下之分。当今国际社会的动
结恶果, 善因结善果, 道德是自我塑造未来 这里“此”与“彼”, 泛指因与果, 它强调事物
生命的决定因素”③。要求人们从道德上严 现 象 因 缘 与 果 报 之 间 的 必 然 性 关 系 , 揭 示
格要求自己, 尤其是从心里上防非止恶, 戒 出有因必有果, 因灭果必灭的规律。
除无始劫来的贪、嗔、痴、慢习气, 去除各种
佛教因果报应思想有利于建立文明、
运取 决 于 自 身 的 身 、语 、意 三 业 , 即 取 决 于 和谐 的 社 会 。因 果 报 应 说 的 本 旨 是 劝 导 人
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人世际遇的好坏, 也取 们 从 善 弃 恶 , 它 倡 导 社 会 成 员 团 结 互 助 、
决于个业与大家共同的业, 而不是上帝的 平 等 友 爱 、融 洽 相 处 , 提 倡 保 护 生 命 、爱 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因果报应论研究文献综述
导言:
从五篇论文中可以看出,关于佛教因果报应论的探讨集中在以下几点,一、因果报应论是如何产生和实现的;二、因果报应论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三、因果报应论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遭受的反对意见;四、缘起,业力,果报的相互联系和之间的矛盾。

五、因果报应所产生的信仰及其影响。

此外,关于六道轮回,三世,十二因缘,灵魂不死等观念,也有个别篇章有所论及。

一、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是如何产生和实现的
万全勇先生在《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理论特色》中提到,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是印度佛教因果报应论和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观念相冲突、想妥协、相融合所形成的产物。

二、因果报应论与现实社会
关于因果报应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能,方立天在《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从实际作用的三个方面来考察其社会功能,(一)平衡心理(二)道德导向 (三)稳定社会。

郭征宇在《简论佛教的因果报应说》中,总结出四点积极的社会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有利于人们的自觉自律。

(三)有利于建立文明、和谐的社会。

(四)有利于对生命权利的普遍尊重,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

然而,吴兴洲在《论佛教因果报应思想》中辩证地看待其社会影响,他提到,虽然因果报应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理论缺陷、迷信色彩,甚至其决定论的宿命思想在历史上对现实社会和俗世人生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但其止恶扬善的道德教化功能,肯定自力、否定他力的自主意识,却为众生高扬自信、完善自我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这一宗教化的迷信说教,由于其思想形式的广泛传播、流布,因而构成了人类禁忌文化的核心内容,为佛教的世俗化、大众化、普及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三位作者都从个人的行为道德上升到社会文明和谐,突出了因果报应对人的导向和威慑的心理作用,它在客观上承认了生活得合理性,社会不平等的必然性,从而提倡要扬善弃恶,平等友爱,爱护生命等价值观,都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所以因果报应论有利于稳定社会的秩序,进而建立文明和谐的社会,更有助于促
进世界的和平。

三、因果报应论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遭受的反对意见
尽管因果报应论对人和社会都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但是仍有人提出质疑和反对的意见。

方立天在《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中总结到,从上可知,中国学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反对因果报应,一是从人的形体结构,情欲的自然性质,精神对形体的依赖关系,否定因果报应说;二是人生的夭寿、贤愚、祸福、穷达的不同命运,都是自然造化,自然命定,或偶然决定的;三是杀生受恶报说不符合自然现象,也不符合人类的生活和利益,立论不合常理;四是报应说不符合历史人物的德行和命运的结局,轮回说没有对证和验明,没有真实凭证。

而郭征宇在《简论佛教的因果报应说》中提到,因果报应说是伴随着同怀疑者和反对者的辩论和斗争而流行的。

)因果报应说是伴随着同怀疑者和反对者的辩论和斗争而流行的。

史载,自东晋以来,何承天、范缜、刘峻、韩愈、李翱、欧阳修、程颢、程颐、朱熹、甚至少数有佛教信仰的学者,如戴逵、慧琳、杨度等人在不同的时期质疑、否定、甚至著文批判因果报应论。

他们或从自然命定论出发,或以传统的儒家王道政治为基础,或以经验或科学的验证为标准,或从形神关系出发,力图证明因果报应的虚幻不实。

为了回答对因果报应说的质疑和挑战,维护佛教的实理和根要,东晋以来,中国佛教学者一直针对批评因果报应的观点,吸取和结合中国固有的报应观念,阐发带有中国特色的因果报应学说。

东晋时慧远等人曾与怀疑因果报应说的戴逵反复论辩。

南朝时宗炳和颜延之为维护灵魂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而跟持反对意见的何承天往返争论。

隋唐以来,徐同卿、灵裕、阳尚善、道世、彦琮、李师政、刘谧、袾宏、宋濂、真可、德清、梁启超等人,也相继撰述阐发因果报应的论著。

在我国思想界不断地讨论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是否“合理”的过程中,慧远高屋建瓴,独当一面,发表了著名的《三报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报论》开宗明义说报应有三种方式、三种类别:“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

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而此身受。

生报者,来生便受。

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

”慧远认为,生报是业力因缘不如现报的强大,但也不软弱,今生所作善恶业来生即受善恶果报。

后报是业力软弱,时作时悔,未酬报前业因不失,遇缘即报。

即过去无量生中所作的善恶业,于今生受善恶报,或于未来无量生中受善恶报。

这是根据受报时间的不
同,将果报分三种。

人有三业,业有三报,生有三世。

生命之流继往开来,变化不息,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

现有的生命,尊卑贫富,强弱苦乐,美丑寿夭,或人或畜,品类万殊,都是过去业因的报应。

众生的现实生活,是前生的作业结果。

众生现在的思想行为又留下新的业力,在生命结束时,推动新的生命的流转。

四、缘起,业力,果报的相互联系和之间的矛盾。

五、因果报应所产生的信仰及其影响。

郭征宇先生在《简论佛教的因果报应说》中写到,佛教因果报应说是不是真实存在这同上帝是否存在一样,本身就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信仰问题。

我们认为,佛教因果报应说的创立是一种信仰的重建,这种信仰的重建,是着重现实人生命运的改变,现实人伦的调整,现世人生心智性灵的启悟,以及理想德治社会的设计。

方立天先生在《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中提到,因果报应论作为佛教根本理论和要旨,由于它触及人们的神经与灵魂,具有强烈的威慑作用和鲜明的导向作用,在取得社会从上至下的信仰方面,其作用之巨大,实是佛教其他理论所不能比拟的。

而林伟在《“三世”概念与“善恶报应”》中提到,对三世佛的信仰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流行,出于对来世恶报的恐惧和对来世善报的期待,上至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都“凿山而修,千崖万像”。

并且,轮回说和因果报应思想与三世理论相联系,使得中国人为自己的道德行为找的了归宿,也为信仰佛教找到了更充分和现实的理论依据。

三篇论文中还给出了许多关于信仰的实例,东晋慧远率弟子,在佛像前建斋立誓,发愿往生西方净土。

晚唐白居易也重视作来生之计,并与曾勤148结上生会,行弥勒净土业。

他们的种种行为,反映了信奉佛教的因果报应论的虔诚和追求死后转生净土的热情,还有对死亡的畏惧和对超越生死的向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报应论作为一个信仰,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我们不能简单的定论它是否存在或合不合理,但是它把人的命运和人们的思想行为用因果关系联结起来,在一个人们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时代,这无疑给人们提供了一线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并促进人们为这个希望去积极行动,以求今生与来世的好报,而不管行动本身有多大的可能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而在一定范围内,确实讯在着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的现象,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所以因果报应论建立了一套信仰,作为一个价值导向,和道德归宿,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着长久和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