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学史籍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答:在儒家思想的哺育下,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不少艺术形式都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带有鲜明的服务于现实的致用精神。
诗歌、文章、音乐等把道德教化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尺度。
主要的观念有:(1)"诗言志",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
这一命题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功用,特别在儒家的诗教观念中,诗歌对社会政治的干预更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如《诗经》。
(2)"文以载道"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认为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强调文章要服务于社会。
(3)乐以教化。
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悠久,并且很早就与道德教化联系在一起。
孔子认为,乐和礼一样,都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作用,只有加强礼乐教化才能使百姓有规可依。
这种功利主义音乐观对后世儒家的音乐思想具有重要影响。
【题型:论述】[1] 论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
答: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是: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以明末清初的“三先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再者,清初对知识分子实施文化高压政策,以文字狱来迫害他们,使他们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另外,清代学风的变化还有着学术史本身方面的原因。
从宋儒那里就有“尊性”与“道问学”的分歧。
在成贤成圣的方式上,有的儒家如朱烹熹特别强调多学多思,另一派如陆象山,就强调多读书致知对发明心性没有好处甚至有害。
后—派的意见在明朝王学兴盛的时代,是占了上风的。
但明朝的灭亡,教训了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
正是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
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订,校勘,辑佚,辩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
因为这样的工作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
这一时期的学术成就,对后代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是有很大影响。
(整理)国学传统经典必备书目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传统国学经典必备书目说明:任何书目都可能以偏概全,这是第一,第二,多半会带有个人喜好成份,这一点,就连胡博士的书目都受到梁启超先生的责问,何况我等区区小辈,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历来是我国图书传统的分类方法,题目即为传统国学经典必备书目,所以我一仍其旧,并参考其他学人,选出其中的最基本的核心书籍,简要略述如下:【经部】《十三经》及《十三经注疏》。
这是儒家的核心著作,要先理解经文的意义,再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经学,我认为乾嘉朴学的治学方法是有意义的。
好的版本是中华书局的《十三经注疏》。
如再讲,可以说十三经几乎包含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但尤要者为: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左传、论语、孟子。
经部书是国学精华,语言文字之学(旧之小学)是基础,乾嘉以来诸大师小学功力多深厚。
只有这两关学扎实了,后面的就不怕了。
《说文解字》、《广雅》,这两部书很重要,先秦两汉的书很多字义的解释要靠它们,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注本较好。
另外还有《经传释词》《经籍纂诂》《经学历史》《经学通论》等。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主要是政治史)浓缩在书里面,虽说是帝王将相的家谱,但现在还没出现能代替它们的史书,所以也就必读了。
其中,前四史更是必读书,是纪传体史书的经典代表,文史俱佳。
除前四史外,《明史》亦佳。
《水经注》、《通典》、《文史通义》分别是地理书,政书,史评书。
尤其是通典,对我们了解唐以前的典章制度很有帮助。
另外有《史通》、《通志》、《文献通考》、《资治通鉴》、《国语》、《战国策》《二十二史札记》等。
《四库全书总目》、《书目问答》,目录学是作学问和入门的要旨,知道有哪些书,学什么看什么样的书是作学问、出成果的关键。
前者收书3500余种,后者也有2200多种。
近日我曾购得《輶轩语详注》一本,《輶轩语》原为张之洞撰,此书可视为《书目答问》的精简本,其中所列经典可作重要参考。
武汉大学中华文明史课程参考书目及建议阅读书目

《中华文明史》课程参考书目2011-9-161、李济:《中国文明的早期》,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2、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3、苏秉琦:《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4、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三联书店19975、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6、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新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7、俄罗斯瓦西里耶夫著,郝振华译,《中华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98、埃里亚斯《文明的进程》,王佩莉翻译,三联书店1998建议阅读书目: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三联书店20072、吕思勉:《中国社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20016、吴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8、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长春出版社20079、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三联书店199710、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11、李济:《中国文明的开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2、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3、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14、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115、冯天瑜等:《中国古文化的奥秘》,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16、[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9017、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18、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9、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20、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1、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刘再复《传统与中国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23、梁启超《中国佛教研究史》,上海三联书店198824、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摘抄》,上海书店198525、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26、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7、阿郎肇一《中国禅宗史》中译本,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28、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29、李斌城《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0、(美)太史文著,侯旭东译,《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31、(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谭麟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32、冯友兰《中国哲学精神》,三联出版社195033、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4、李学勤主编:《长江文化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35、熊铁基《汉唐文化史》,湖南出版社199236、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7、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38、黄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首都师范大学199839、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40、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4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342、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43、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44、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45、冯天瑜《中国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6、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4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48、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199749、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50、张光直《中国青铜文化》,三联书店19835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52、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53、伏尔泰《风俗论》,梁守锵译,商务印书馆20035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55、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上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56、唐长孺《魏晋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57、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58、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59、(美)谢茀《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60、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61、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62、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东方出版社199663、余英时《土(怀疑应该为“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64、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65、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66、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67、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68、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7969、林庚《唐诗综论》,人民出版社199370、张奎《中国隋唐五代科技史》,人民出版社19937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72、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书店198373、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74、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75、王友三《中国宗教史》,齐鲁书社199176、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77、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晴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78、张广智《世界文化史》(古代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79、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80、陈独秀《独秀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1933。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汇总(1)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汇总(1)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1文化产品文化产品2文化内涵文化思潮3文化现象传统文化4文化事象“天下”观念5文化观念地缘6文化思潮九州7文化政策三皇五帝8民族文化百家争鸣9国别文化丝绸之路10上层文化察举制11底层文化玄学12传统文化般若学和涅槃学13文化传统《神灭论》14分封制科举制15西域古文运动16十六国新乐府运动17三省六部制一条鞭法18王安石变法摊丁入亩19理学文字狱20色目人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21南人农政思想22回族政绩观23儒户勤农观24一条鞭法行会组织25王阳明血缘关系26乾亮学派姻缘关系27民居宗法制28服饰三公九卿29饮食三省六部30家庭郡县制31家族察举32宗法制九品中正制33科举制诗赋取士34明经科行卷35法律制度策论36“春秋决狱” 《法经》37春秋决狱《唐律疏议》38诞生礼五礼39冠礼“五服” 40婚礼人生礼俗41中庸整体思维42中和类比思维43避讳天人合一44利玛窦因材施教45永嘉之乱教学相长46名家诗言志47七巧板文以载道48中和之美49 语言崇拜50 河图洛书说51 “书同文” 52 对偶53 顶真54 骈体文55 中体西用56 “全盘西化论” 57 “古今中外法” 1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果。
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3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4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第11章中国古代史学11.1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的民族,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学家,丰富的历史典籍,完备的修史制度,优良的史学传统。
1.发展历程(1)史学的源头文字出现前,先民对历史的记忆、认识和传播,依靠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这种远古的传说是史学的源头。
(2)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出现了文字,使历史记载成为可能。
①卜辞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
a.卜辞殷、周奴隶主贵族占卜的记录,因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故称甲骨文。
b.金文铸在铜器上的铭辞,因此也称为铭文、钟鼎文。
c.特点卜辞和金文的记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记载的基本因素,被看做是历史记载的萌芽。
负责记载的史官是最早的历史学家。
②《尚书》较早且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记载殷、周王朝的大事。
③《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
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④诸侯国国史西周末年,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有了国史。
a.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春秋》。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和私人撰史之风,开拓了中国史学的道路,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史学家。
b.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很大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3)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本阶段史学的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的出现。
①《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以其规模宏大的通史概括了3000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群像,奠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②《汉书》班固因《史记》而撰《汉书》,断代为史,开创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此外,荀悦的《汉记》是创编年体断代先例,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4)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史书极其繁富,门类广泛,史学真正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观。
史学论文写作相关

(2)主要著作: 《廿二史考异》一百卷 《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卷、《余录》三卷 《潜研堂文集》五十卷、《诗集》十卷、 《诗续集》十卷 另有《三统术衍》、《元史朔闰表》、《算 经答问》、《元史艺文志》、《元史氏族表》 等
(3)学术地位 江藩:“先生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不专攻一艺而无艺不精。”“戴 编修震尝谓人曰‘当代学者,吾以晓徵为第二人’,盖东原毅然以第一 人自居。然东原之学以肄经为宗,不读汉以后书。若先生学究天人,博 综群笈,自开国以来,蔚然一代儒宗也。”(《汉学师承记》) 王国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窃于其间得开 创者三人焉,曰昆山顾先生,曰休宁戴先生,曰嘉定钱先生。”(《观 堂遗墨》) 陈寅恪:“洵为清代史学家第一人”。(《金明馆丛稿》二编) 陈垣:“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后颇趋重实用,推尊昆山 顾氏。”(《陈垣与方豪书》) 传统考史方法的集大成者:严密精审的考史方法
3.《日知录》的体例和内容 (1)成书: 约始撰于崇祯十二年(1639)离开科场之后 康熙九年(1670),初成八卷,刻于淮安 康熙三十四年(1695),三十二卷本,刻于 建阳 黄汝成(1799—1837)《日知录集释》
(2)内容 “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 (3)写作目的 “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4)选读
(2)著述 《陔馀丛考》四十二卷 《皇朝武功纪盛》四卷 《瓯北诗抄》二十卷 《瓯北诗话》十二卷 《瓯北文集》五十三卷 《簷曝杂记》一卷、《续》一卷 《廿二史劄记》三十六卷、《补遗》一卷 《瓯北全集》
2、《廿二史劄记》的成书及特色 (1)成书 乾隆六十年(1795)初稿完成 嘉庆五年(1800)又有增补 (2)版本 嘉庆湛贻堂《瓯北全集》本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广东广雅书局本 光绪二十年湖南新化西畲山馆本
1绪论(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

精选课件ppt
28
(三)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 世界经济类型:农耕经济、游牧经济、商 业经济。
• 东方文化:大陆---土地---农业—农业文 化(稳定,一般可通过努力获得)文化的 内在循环(内部自相争斗)
• 西方文化:海洋---航海---商业---商业文 化(难以预测,努力把握机会)---文化的 自我否定(外向发展)
精选课件ppt
6
引申义
•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 诗词曲赋。
•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 申为法令条文。
•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 彩。
• 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 善、德行之义,如成语“文质彬彬”(《论语· 雍也》)中的“文”即指文采和修养德行。
• 2.《被历史忽略的历史》 杨文 • 3.《历史不忍细看》 文欢 • 4.《追寻历史的真相》张秀枫 (河南文艺出版社) • 5《明朝那些事》 当年明月,中国友谊出版社(7本) • 6. 《大秦帝国》 孙皓晖 河南文艺出版社(11本) • 7. 《文化与价值》张岱年 著 • 8. 《中国历史与文化》管维良
• 2、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的特色。
精选课件ppt
24
民族性和国度性
• 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方块字,表义,表形, 表声);能把写字作为艺术、书法。
• 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古典,经学,史学,类 书和丛书等);
• 三是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西汉透光铜镜(四大发 明带动了世界文明);
• 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诗经,诸子散文,唐诗,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 从时间角度上,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 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读书推荐:道教历史三部曲——《道教史》《道教史概论》《创道记》

读书推荐 道教历史三部曲——《道教史》《道教史概论》《创道记》读书推荐道教历史三部曲:《道教史》《道教史概论》《创道记》华闻之声新媒体联播⽹(特约记者许⾼峰)2019年10⽉14⽇综合互联⽹的报道鲁迅先⽣曾说“中国⼈的根邸全在道教”,虽然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有特定的语境,但由此说明:作为中国唯⼀的原⽣宗教,道教对中国⼈的影响是深⼊⻣髓的,虽然有些⼈并不⼀定有明确的道教信仰。
和世界其他宗教⼀样,在道教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曾分化为众多⽀派,每个教派都有创派祖师、历代宗师和⾼道⼤德。
在共同尊崇三洞尊神,尊奉三⼗六部真经的背景下,各派在教规、教制和修炼⽅术上则各有侧重。
但现在主要分为“正⼀道”和“全真道”两⼤派别,在中国本⼟合共拥有住观道⼠3万余⼈,登记开放的宫观2000余座。
⽽由于历史和宗教传统的原因,散居于全国各地乡村城镇的“正⼀派⽕居道⼠”就⼈数更多。
正⼀道与全真道的主要区别是:正⼀道以符箓斋醮为主,可以结婚⽣⼦,居家修⾏,⺠间俗称“⽕居道⼠”;⽽全真道则以内丹修炼为主,要求⼊住宫观,出家修⾏。
作为聚合中国历代各地不同⽂化、思想之⼤成的宗教,道教在中国古代⻤神崇拜观念上,以⻩、⽼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术衍化形成。
其久远的历史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帝时期,⽽逐渐形成于周秦两汉。
虽然,道教并⾮是⼀⼈⼀时⼀地所创所⽣,但作为⼀个宗教团体的诞⽣,各派均将⽼祖天师张陵创⽴“五⽃⽶道”这个道教历史上第⼀个有组织教团视为开始,距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
不过,尽管道教的历史渊远流⻓,但就算是在中国,现在仍有很多⼈对原始天尊“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这⼀神学思想的⺟体——中国道教的历史知之甚少,甚⾄有不少⼈对道教的真实历史还疑惑在神话或传说之中。
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让普罗⼤众得到⽿熟能详的宣传和了解,也因为⻓期以来没有⼏部全⾯性的著作能够将道教,特别是其创始教团天师道——这⼀代表华⼈⼴泛原始信仰的宗教起源作完整⽽通俗易懂的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佛学史籍概论》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佛学史籍的书籍,主要对中国六朝以来史学必需的佛教史籍进行了分类和述要,并对与历史有关的佛教内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具体来说,该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佛教史籍的分类和述要:该书将佛教史籍按照成书年代、内容等进行分类,并对各类史籍进行了述要。
其中,主要涉及佛教经典的编纂、注释、翻译、研究等方面的书籍,以及与佛教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2.佛教史籍的内容和特点:该书对每类佛教史籍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包括各书的内容、特点、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中国佛学史籍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情况。
3.与历史有关的佛教内容:该书还对中国历史上与佛教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包括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与中国文化的交融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对《四库提要》有关佛教史籍的纠正:在介绍各书时,作者还对《四库提要》中有关佛教史籍的错误进行了纠正,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这有助于读者更加客观地了解中国佛学史籍的情况。
总的来说,《中国佛学史籍概论》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佛学史籍的书籍,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佛教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该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窗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