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合集下载

华师《国学典籍》期末复习资料之佛教(最全资料)

华师《国学典籍》期末复习资料之佛教(最全资料)

佛教:一、常识:1、佛法的基本内容:苦(人生本质)、集(苦的原因)、灭(灭苦的方法)、道(涅槃)。

2、缘起论:诸法因缘而起,缘一般指关系和条件。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法“缘起性空”。

色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指物质。

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功用,但其中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的“诸法实相”。

4、三宝:佛宝(佛陀),法宝(佛法),僧宝(僧伽),即“佛法僧”。

5、三藏:经律论。

6、佛教分类: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二、佛教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其中国化可分为三个阶段:1、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

此阶段佛学主要依附于传统思想,并在与其交融中逐步发展。

具体说,汉代佛学主要依附于神仙方术,魏晋则依附于玄学。

2、隋唐阶段,佛教鼎盛时期。

此阶段佛学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呈现出鼎盛兴旺的局面。

中国化佛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佛学中国化的基本完成。

3、宋元明清阶段,佛教由盛转衰。

三、《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

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

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

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

浅说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佛教思想

浅说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佛教思想

浅说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佛教思想妙持追溯佛教文学的源头,最早可以从佛经传入中国算起。

随着佛经被译成中文,佛经中的文学作品随即被国人认可和接受,继之而起的是僧人的文学创作,由于中国自古就有士僧交往的传统,历代文人也写了大量表达述佛理禅意的文学作品。

从佛经文学到僧人文学进而延伸到文人文学,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学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

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诗词(包括偈颂)文学作品中浅析蕴涵的佛教思想。

一、佛教对中国古代文人思想观念的影响佛经文学源自于佛经,自印度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以来,佛教便在中土开花结果。

佛陀住世时,为让弟子明了深刻的佛理,多采用“应病与药”、“应机说法”的方式来讲说佛法。

第一部汉译佛典《四十二章经》就是专门介绍佛教人生观的,该经讲述的是空、幻、苦的人生问题。

东汉桓帝执政的二十一年(147—167)里是佛典汉译的第一****,由安息国安世高、大月氏支楼迦谶等来华僧人翻译的经典,更加强化了佛教空、幻、苦的人生观,并由此确立了佛教特殊的人生哲学。

《金刚经》里有著名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教我们看透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生命的短促,世事的变幻无常,如朝露亦如闪电。

在《楞严经》中直接出现的“幻”字更达21处之多。

其中比较重要的诸如: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彼虚空性,犹实幻生。

而同时代的文人也以凄美的笔墨抒写了同样的生命情调: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

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

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

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

……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

(秦嘉《赠妇诗》三首之一、二,《汉诗》卷六,第186—187页)这是东汉桓帝后期诗人秦嘉《赠妇诗》的一、二首,诗中充满了人生的悲苦和空幻。

之后,人生之苦尤其成为建安诗人普遍伤叹的主旋律:生命易衰之苦、战争残酷之苦、恩爱离别之苦、空房独守之苦、饥寒交迫之苦、仕途不遇之苦、命如草芥之苦、壮志未酬之苦,等等,这一切使得“建安风骨”的深层意蕴中凝结了一个“苦”字:欢日尚少,戚日苦多。

儒学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融合

儒学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融合

儒学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融合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儒家和佛教就是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念。

本文将就儒学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融合进行探讨。

一、儒学与佛教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本土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最早形成的一种经典文化。

自春秋时期以来,儒家的思想传承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和道德思想之一。

儒学强调天人合一,追求道德修养,讲究仁爱、礼义、忠信、诚实等道德准则,在政治领域中更是体现了秦汉以来仁政施行的重要理论基础。

佛教则是在汉朝时期经由中亚和印度传入中国的。

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哲学思想。

佛教强调“舍己为人”,主张“禅定慧观”,追求涅槃境界。

佛教的传播使得中国的文化和精神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深化。

佛教的到来也推动了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对艺术、文学、学问等的繁荣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儒学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价值观念方面儒学和佛教都对中国的价值观念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儒学主张的“仁爱”和“礼义”等道德准则,使中国人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佛教在强调无常性之外,讲究“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让人们探求人生的意义。

2. 修身养性方面儒学强调修身养性,强调可以通过礼仪规范来调节人的行为,以达到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佛教则是通过禅修破除“我执”,实现“身心放松”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让人们可以更好地团结和谐相处。

3. 学问理论方面儒学重视学术思想,主张讲究基本功夫,推崇礼仪文化并有严谨的论证体系,让社会达到道德上的皈依。

而佛教则强调现实生活中的禅学思想,主张体会一切皆有缘的观念,让人们能够开悟自己,摆脱纷杂俗事的干扰。

三、儒学和佛教的融合儒学和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和发展并不是单纯排斥以及相互排斥,而是有其发展共同点。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文化的交融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文化的交融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文化的交融一、引言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文化的交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积极探索宇宙的奥秘,并形成了多元的宗教信仰体系。

这些宗教信仰不仅在信仰上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渗透到了中国的文化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内涵。

本文将以佛教与道教为例,探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文化的交融。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佛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外来宗教之一。

在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与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相融合。

佛教的来临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启示。

1. 文化影响佛教讲究“心境平和,超脱苦难”,与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相契合,尤其是与“无为而治”、“自然法则”等思想相契合。

佛教的慈悲精神也深深触动了中国人民,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种温和、宽容、普及的价值观。

2. 艺术表现佛教的到来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艺术表现形式。

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广泛出现佛教寓教于画的手法,并穿插佛教经文和神话传说。

佛教艺术的卓越表现形式为中国艺术发展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三、道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道教作为中国最早的本土宗教,其思想与中国文化渊源流长。

道教在中国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文化的交融贡献了独特的价值。

1. 道德理念道教强调“道可道非常道”,提倡顺应自然,追求心灵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这一理念深深熏陶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影响了他们的言行举止。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中不乏道教思想的痕迹。

2. 医学与养生道教对医学与养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道教强调修炼身心,注重保养身体和延年益寿。

养生保健方面,道教推崇采用草药、气功等自然方法,为中国古代养生保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方法。

四、宗教信仰与文化的共生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文化不仅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更是一种共生现象。

宗教信仰通过文化的表达,使其想法和精神内涵能够更好地传递给民众。

1. 文献传承宗教经典是宗教信仰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与中国文化产生了许多的融合和冲突,尤其在唐朝以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也因此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的相关问题。

一、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儒道佛三教融合的历史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文化主要分为儒、道两大流派。

佛教与中国的结缘始于汉朝,从此开始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很大,在中国之前,没有这种阿塞罗摩道的安住法,以及轮回转世的观念,这都是当前已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深根植的。

佛教一传入中国,就跟中国文化进行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儒、道、佛的三教融合逐渐形成。

儒家中的性善论、社会责任、尊老爱幼等思想,与佛教中的慈悲心、舍得、戒律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佛教三宝中的戒、定、慧,真正实现了三教融合,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不仅只在文化理念上的交流,它还给中华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灵感,佛教文化在中国创造了众多灿烂的文化艺术,如:佛教艺术、语言、书法、绘画、音乐等等。

佛教经文中富含精神修养、礼仪、礼节等方面的教导,这些教导的内容都为后来中国的礼仪文化、宗教信仰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中国的茶道、园林等文化中,同样有着佛教文化的影响。

正是有了佛教的传入,中华文化后来才演变出茶道、庭院等,这些艺术在佛教文化的启发下,创造了中国独特而雅致的文化风貌。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与中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冲突。

佛教理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外来性,尽管在三教融合的时候,佛教也进行了中国化的改进,但是它与中国的文化没有完全融合。

1、佛教的异端佛教的传入,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尤其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内部纷争不断,上山下乡、苦行者、不可轻视人间欲望等,都是佛教内部的畸形表现,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佛教对苏轼文学作品的影响

佛教对苏轼文学作品的影响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佛教对苏轼文学作品的影响杨月容 延安大学摘 要:苏轼学贯儒、释、道三家,具有很高的佛学修养。

日濡月染的佛学熏陶对苏轼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佛教对他的主要影响,则体现在其文学作品当中,引用佛经事典、丰富禅机理趣、创造人生如梦的主题以及形成豁达开阔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佛教;苏轼;文学作品;影响作者简介:杨月容(1991.1-),女,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8-103-01苏轼是在白居易之后大力宣传居士思想的文人,白居易忠州种花,苏轼黄州躬耕,多有巧合。

白居易以“乐天居士”逍遥在洛阳香山,苏轼城东开垦坡地自诩“东坡居士”,在佛教中,居士指居家之士,指的是在家而有志于佛道者。

东坡自幼便受到佛学的熏育,而后多与僧侣结交,但其早期作品受佛学影响的印记并不明显,“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作为朝廷罪人,不敢与人来往,更不敢作诗为文,唯有读“佛经以遣日”,唯佛语可略书之。

在这种情境下,东坡的佛学修养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受佛学的影响,东坡的诗、词、文创作也发生了变化,他的创作全无雕琢气息,信手拈来、深入浅出,用文学的方式抒发对佛教的看法。

这一时期的名作如《前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大都浸润了佛学的色彩。

一、引用佛经事典东坡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大量引用佛经事典。

例如《王维吴道子画》一诗中就引用了佛教故事,在《百步洪》中“坐觉一念愈新罗”出自《景德传灯录》这部佛家名作。

在东坡流传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引用佛家事典的诗文,不可胜数。

东坡高超的用典技巧,也为后人称赞,他往往能恰当裁剪、铸词精巧、不落痕迹的表达较为繁复的内容。

常常能用几句话就把事情的要点和主旨表达出来,苏轼谙熟佛典,诗词中的只言片语,却包含着丰富的佛教故事,极大地增强了诗文的内容含量。

佛教与南北朝赋

佛教与南北朝赋

佛教与南北朝赋侯立兵内容提要南北朝佛教之昌盛使赋体文学深受浸染。

佛教题材或直接、或间接对赋有所渗入。

就创作主体而言,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赋僧和僧赋。

就创作艺术而论,佛经译传从音韵和修辞等方面丰富了赋的表现手段。

关键词赋佛教南北朝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在与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融合过程中不断中国化,逐渐成为中国人的重要心理力量。

佛教在中国真正风行是在西晋以后,至南北朝时期尤为兴盛。

南朝各代的帝王及一般文人学士大都崇信佛教。

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南朝佛教兴盛景象的生动写照。

北朝除魏世祖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时发生过禁佛事件,其余历代帝王都较为扶植佛教。

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佛教对汉魏六朝赋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选取南北朝赋作为主要文本来论述佛教对赋体文学的浸染,而为了考镜源流,间或也论及南北朝前后的一些赋作,尤其是东晋和隋的赋作。

一佛教题材之渗入(一)佛教题材的直接入题佛教思想对赋体文学浸染的最为显著之体现莫过于相关题材的直接入赋,这一般从赋的题目即可判定。

从现存文献来看,南北朝赋直接以佛教题材入题的作品有:梁武帝萧衍的《净业赋》①(《全梁文》卷一)、北魏李颙的《大乘赋》②(《全后魏文》卷二九)、陈江总的《修心赋》(《全隋文》卷十)。

作为梁朝的开国皇帝,武帝萧衍笃信佛教,为了表示对佛教的虔诚,他还多次舍身同泰寺为寺奴。

萧衍以帝王之尊力倡佛教,使得佛教盛极一时,他在位期间把佛教几乎抬高到国教的地位。

据何小莲《宗教与文化》记载,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82700人,仅建康就有大寺700余座,僧尼信众常有万人。

梁武帝一生撰写了大量的佛教著述,其中就有以赋体写成的《净业赋》[1]。

从赋题来看,此赋是以铺叙清净善业的修习为主旨的。

“净业”乃是佛家之语,指清净之善业,是往生西方净土的业因。

《观无量寿经》一云:“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修净业,即净修,就是净业的修习,也就是清眼境、净心尘,明心见性的功夫。

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文化阅读测试题及

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文化阅读测试题及

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文化阅读测试题及答案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文化阅读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以下哪位文学家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A.杜牧B.杜甫C.李白D.白居易答案:B.杜甫2.下列哪部作品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A.《红楼梦》B.《白毛女》C.《西游记》D.《水浒传》答案:C.《西游记》3.佛教的创始人是谁?A.释迦牟尼B.孔子C.老子D.墨子答案:A.释迦牟尼4.以下哪部佛教经典被视为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A.《金刚经》B.《心经》C.《楞严经》D.《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答案:D.《般若波罗蜜多心经》5.下列哪位诗人在其作品中融入了佛教的思想?A.李白B.杜牧C.白居易D.王维答案:D.王维二、简答题1.请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代,佛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许多文学家在其作品中融入了佛教的思想和修行方式。

例如,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表现出对佛教思想的追求和对生命的虚空观念的表达。

佛教文化还影响了唐代诗歌的写作风格,使其更加内敛、含蓄。

另外,佛教故事和佛经中的人物和情节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素材。

2.王维的《登鹳雀楼》中融入了哪些佛教的思想?王维的《登鹳雀楼》是唐代的一首诗歌作品,其中融入了佛教的思想。

在诗中,王维以登上高楼远眺的视角描绘了山水的壮丽景色。

他通过描述山水之美,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世俗欲望的超越追求,体现了佛教中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

诗中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句,也暗示了修行者应当超越世俗,追求内心的清净和超越。

3.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交流对双方都有哪些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交流对双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来说,佛教文化的影响使文学作品增加了宗教色彩,扩大了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佛教故事和佛经中的人物和情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素材,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灵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汉论坛 2007.8 113
“汝斋戒疏瀹而心, 澡雪而精神。”《管子·内业》 云 : “ 神 也 者 , 气 之 精 者 也 。” “ 凡 人 之 生 也 , 天出其精, 地出其形, 合此以为人。”这些言论, 主要是把“神”视为人之精神, 视为某种“精 气”, 而形则是一种“粗气”。 佛教的各部派、各宗派对于人( 形) 轮回的 精神主体的看法并不一致, 但犊子系的《三法度 论》( 即《四阿含暮钤解》) 则主张有“我”, 而 且 不 是 “ 假 有 ” 而 是 “ 胜 义 有 ” ( “ 胜 义 我 ”) 。 此经翻译到中土之后, 道安、鸠摩罗什、慧远、 僧 睿 等 人 都 接 受 了 这 一 观 念 。 ⑤“ 形 尽 神 不 灭 ” 的观点开始在中土流行。此后的佛教经典如《涅 槃 经 》、 《 华 严 经 》 等 又 提 出 了 由 具 体 的 事 象 、 到各个幻相、再到实相, 这样一种由事物的现象 探讨其本质的思维方法, 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现 象( 形) 和本质( 神) 之间的辨证关系。佛教经 典认为: “有无 一 切 世 间 法 , 了 达 悉 如 幻 。” 但 佛陀常以方便说法, 让众生“悉令得解真实谛”
在诗歌方面, 佛教文献对中国诗歌题材内容 的最大影响莫过 于 催 生 了 六 朝 的 “ 宫 体 诗 ”。 佛 教为了破除色欲, 阐明色相性空的核心观念, 在 佛经中有大量描写色相、点明其“性空”本质的 内容。如当时汉 译 的 佛 典 《 法 句 譬 喻 经 》、 《 佛 本行经》、《普曜经》、《六度集经》等, 即多有 这方面的内容。佛教文献的这种观念, 首先影响 到一批佛教僧侣文人, 他们开始创作一些内容淫 艳的诗歌, 如齐梁时期的释惠休、释道猷、释宝 月等人, 再继而进一步影响齐梁奉佛佞佛的帝王 大臣如萧子良、萧衍、萧纲、萧绎、徐陵、庾肩 吾 君 臣 父 子, 遂 形 成 了 所 谓 的 “ 宫 体 诗 ”③。 《南史·简文帝纪》云: “帝辞藻艳发, 然伤于轻 靡, 时号宫体。”同书《徐摛传》曰: “( 摛) 属 文好为新变, 文体既别, 春坊尽学之, 宫体之 号, 自斯而始。”说的都是这一史实。
综合考察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我认为佛教经典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主要体
112 J ianghan Tr ibune 2007.8
现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下几个方面。
一、佛经中的内容、观念渗透到了中 国古代文学领域, 被中国文学广泛地采用
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题材内容及思想观念的 渗透, 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小说、诗歌、戏曲 及俗文学等许多方面。中国古代小说的许多情节 都取材于佛经, 如六朝“志怪小说”刘义庆《宣 验记》中的“鹦鹉灭火”的故事、吴均《续齐谐 记》中的“阳羡笼鹅”的故事, 唐代传奇小说李 公 佐 的 《 南 柯 太 守 传 》、 沈 既 济 的 《 枕 中 记 》、 陈 立 佑 的 《 离 魂 记 》、 张 荐 的 《 灵 怪 录 》、 李 亢 的 《独异志》、戴君孚的《广异记》等, 一直到著名 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及其孙悟空的形象和孙悟 空与妖怪斗法的情节等, 都取材于佛教的经典。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谈六朝小说发 达的原因时说: “还有一种助六朝人志怪思想发 达的, 便是印度思想的输入。因为晋宋齐梁四 朝, 佛教大行, 当时所译的佛经很多, 而同时鬼 神奇异之谈也杂出, 所以当时合中印两国底鬼神 小 说 里 , 使 它 更 加 发 达 起 来 。” ①季 羡 林 先 生 也 说: “唐代的传奇文虽然从主要方面来说继承和 发扬的仍然是六朝以来的中国固有的传统, 但是 印度的影响却到处可见。上面谈到的阴司地狱和 因果报应仍然继续存在。此外还添了许多新的从 印度来的东西, 其中最突出的也许就是龙王和龙 女的故事”, 因 为 “ 佛 教 传 入 以 后 , ‘ 龙 ’ 的 涵 义 变 了 ”②。
“神”轻“形”的理论倾向的话; 那么, 沈约所 谓“夫理贵空寂, 虽熔范不能传; 业动因应, 非 形相无以感”( 《重答 李 交 州 书 》) , 则 已 比 较 全 面地说明了“理”( “神”) 与“形相”之间相依 相对的关系。中国的文学理论史上也因而形成了 整套“以形写神”的思想理论。 佛经《大智度论》认为: “一切法实性, 皆 过心、心数法, 出 名 字 语 言 道 。” 故 《 光 赞 般 若 经》又说: “诸佛之法, 亦无实字, 但假号耳。” 但这并不等于说佛教也像老、庄那样幻想“处 默”、“无言”; 相反, 佛教总是同时又强调语言 的作用: “善知诸法实相, 亦善分别一切法、文 辞、章句”; “ 是 般 若 波 罗 蜜 因 语 言 文 字 、 章 句 可 得 其 义 ”; “ 语 言 能 持 义 亦 如 是 : 若 失 语 言 , 则义不可得”, “ 是 般 若 波 罗 蜜 因 语 言 文 字 章 句 可 得 其 义 ”; “ 语 言 能 持 义 亦 如 是 : 若 失 语 言 , 则义不可得”。 受 佛 教 文 献 中 这 种 “ 言 意 ” 观 的 影响, 佛教信徒中的文士首先对文学理论中的
近代以来, 将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结合 起来研究的学者很多, 而且涌现出了一大批大 师。梁启超、胡适、陈寅恪、郑振铎、季羡林、 金克木等老一辈学者, 是本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 人。他们的成就令人高山仰止。新中国成立后培 养的学者, 其学术的素养虽难以与前辈比肩, 但 他们各有独特的视野, 陈允吉、孙昌武、项楚等 人是其代表。此后, 在老一辈学者的启发和带领
在戏曲方面。近代的许地山和郑振铎等学者
既已明确宣称中国的戏曲“完全是由印度传入 的 ”④, 而 事 实 上 , 不 仅 许 多 中 国 古 代 的 戏 曲 , 如元杂剧中尚仲贤的《张羽煮海》和李好古的 《沙门岛张生煮海》, 其渊源在于《佛本行集经》、 《生经》、《摩诃僧祗律》等佛教文献, 而且中国 戏曲兴盛的元明时期的许多作家, 如写过《半夜 雷轰荐福碑》的马致远、明代著名的剧作家汤显 祖、沈璟、高明诚, 一直到清代名剧《长生殿》 的作者洪昇, 他们的剧作有的取材于佛经故事, 有的在作品中充满了佛经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的 思想观念, 都直接表明他们受到了佛教经典的深 刻影响。
笔谈
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
编者按: 佛教, 主要是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因此, 近代 以来, 特别是近年来, 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问题, 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普遍重 视 。2006 年 11 月 25 日- 27 日 ,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与 黄 石 东 方 山 弘 化 禅 寺 共 同 举 办 了 一 次“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讨会, 近 40 名来自海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 学者, 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的角度, 就“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展开了多方面 的深入讨论。我们这里编辑了一组相关的论文, 希望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更广泛的关注, 进一步推动“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二、佛教文献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 文学理论
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影响, 一是 反映在其关于文学的形、神、言、意关系上, 二 是表现在形成了中国文学理论特有“境界说” ( 意境说) 上。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中 原 来 也 有 “ 言 意 ”、 “ 形 神 ” 概念。《周易·系 辞 上 》 曰 : “ 子 曰 : ‘ 书 不 尽 言 , 言 不 尽 意 ’, 然 则 圣 人 之 意 , 其 不 可 见 乎 ? 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 焉以尽意, 变而通之以尽利, 鼓之舞之以尽 神。’”《庄子》曰: “ 可 以 言 论 者 , 物 之 粗 也 ; 可以意致者, 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 意之所 不 能 察 致 者 , 不 期 精 粗 焉 。” ( 《 秋 水 》) 又 说 : “筌者所以在鱼, 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这 是 在 讨 论 “ 言 意 ” 关 系 , 其 基 本精神是将“言”视为达“意”的工具, 而且认 为“言”并不能 真 正 达 “ 意 ”。 对 于 “ 形 神 ” 范 畴, 《周易·系辞上》 云 : “ 阴 阳 不 测 之 谓 神 。” “神也者, 妙万物而为言也。”《庄子·天道》云: “ 水 静 犹 明 , 而 况 精 神 ? ” 《 庄 子·知 北 游 》 云 :
此外, 中国古代的散文, 特别是其中的议论 文, 不仅许多的论题, 如“神”的是否消灭的问 题、“三世”的有无问题、“真空”的关系问题 等, 皆源于佛典或援引佛典以为论据, 而且其辩 论的方法, 乃至行文的方式, 都有很多地方是吸 取于佛教文献的 。 如 宗 炳 《 明 佛 论 》、 刘 勰 《 灭 惑论》对佛教观 点 的 阐 发 , 韩 愈 的 《 原 道 》、 李 翱 的 《 复 性 》 分 析 “ 道 ”、 “ 性 ”、 “ 情 ” 等 概 念 的方法, 就实际都是取于佛教经论的。这也是从 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题材 内容的重要影响。
“言意”关系做了重新思考。僧肇曰: “经云般 若义者无名无说。……言虽不能言, 然非言无以 传。是以圣人终日言, 而未尝言也。”( 《般若无 知论》) 僧佑说: “夫神理无声, 因言辞以写意; 言辞无迹, 缘文字以图音。”( 《出三藏记集》卷 一) 慧皎说: “借微言以津道, 托形象以传真。”
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 高华平(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武汉 430079)
“文献 ” 有 广 、 狭 义 。 广 义 的 “ 文 献 ”, 包 括一切知识的载体; 狭义的文献, 仅指那些有文 字记载的资料, 包括地下出土文物上面的文字资 料。我们这里所 说 的 “ 佛 教 文 献 ”, 主 要 指 佛 教 各种的藏经和续藏经中的佛典文献, 当然也包括 敦煌等出土文书中的佛教资料。佛教作为一种宗 教信仰, 除了有自己的经典之外, 还包括各种宗 教体验、宗教仪规和宗教活动及其活动场所和法 器等。但是, 我们今天考察中国古代佛教对文学 的影响, 主要只能借助现存的佛教文献和文学文 献来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 “佛教文献与中国 古代文学的关系”问题, 也就是“佛教与中国古 代文学”的关系问题; 研究“佛教文献与中国古 代文学”的关系, 就是研究“佛教与中国古代文 学”的关系本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