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佛教
青年人眼中的佛教

青年人眼中的佛教陈尧11121063我从未想到,自己能在大学中这样近的接触佛教。
从初中开始,身边的几个朋友便开始接触宗教,那时的我对宗教是无知且胆怯的,我们被灌以宗教迷信的思维,对这些称之为“唯心主义”的思想避而远之,高中时,渐渐接触到佛教的智慧,心里敬畏这样的高深,觉得是大智慧。
我们生活在这样信仰缺失的时代,不信宗教不信神,偏向于物质与自己。
一路走来总有烦恼,原来上学时候更是如此,觉得没有什么友情常驻,更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人依靠,但在心里却有向往。
对于佛教文化,它传承上千年之久,只是每每观之,更多的人只有在门外谈论的闲暇,没有真正敢于出家修行的勇气,再说的实在,我们是求佛不信佛,祈福祈得太不虔诚。
作为青年一代,我觉得我们生命力太盛,多数没经历什么苦难,也就不明白人的脆弱。
也许人这样一根脆弱的芦苇,仅仅抓住另一根,还不够让自己挺立在世上得坚强。
高中时候语文课本学过一篇余秋雨的《道士塔》,那时候总是执于王道士的愚昧卖国,懦弱无知,外国人仅仅用随身的一点物品就换取了大量宝贵的壁画经书,中国的宝贵文物丧失得如此让人心痛。
年轻的生命力与标准答案的全文主旨,很容易让该文成为对高中生实行爱国教育的典型案例。
只是现在想,经书外流,虽让人心痛,但也促进了世界佛教的发展,让文物更完好的保管,让更多人得以了解佛教,这样看,疼痛就缓解一些。
释迦牟尼悟道六年,终于成佛,讲法四十八年,然后涅槃。
玄奘取经十七年返回长安,用二十年翻译上千佛经。
人活一生,所能做的事太有限,有人追求成功然后蔑视成功,有人追求智慧又爱众生,哪种活法都有些浪费,能成就自己已经不易,能在死后仍能解无数人烦恼,这样的一生,不只是伟人的伟大。
人总是得向前看,却时不时回头张望几下,佛家讲因果思维,不只是小时候常常被教育的不做坏事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为在轮回的下一世才偿还,现在觉得人的“造业”不同,在现世也会受报。
我们已经陆陆续续走过了二十岁的门槛,我感谢自己的出生,在一个温暖的大学老师家庭,佛讲因缘,我与父亲母亲的联系,最让我割舍不断,生怕哪天像那句“我们仨走散了”一样轻描淡写,又含着浓浓思念的惆怅。
学佛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佛教以来,我深深地被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所吸引。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感悟着佛教的智慧,也不断地在心灵上得到了净化。
以下是我学佛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佛教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学佛之前,我总是感到人生无意义,迷茫而痛苦。
然而,自从接触佛教后,我逐渐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佛教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解脱,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不再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是追求心灵的满足。
二、佛教让我学会了宽容与慈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
而佛教则教导我们要宽容待人,以慈悲为怀。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放下心中的怨恨,不再为过去的事情纠结。
我明白了,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
只有学会宽容,我们才能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和谐,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
三、佛教让我懂得了因果报应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善恶有报。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因果报应的道理。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命运。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善良,多做善事,这样才能得到好的回报。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因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
四、佛教让我学会了自我反省佛教强调自我反省,认为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地进步。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每当遇到困难时,我都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佛教让我懂得了感恩佛教认为,一切皆由因缘和合而成。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感恩。
我感谢父母给予我生命,感谢亲朋好友的陪伴,感谢老师的教诲,感谢一切给予我帮助的人。
感恩让我学会了珍惜,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六、佛教让我懂得了放下佛教教导我们要放下一切执着,包括对物质的执着、对权力的执着、对名利的执着。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放下。
我不再追求物质的享受,不再追求名利地位,而是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放下让我感到轻松,让我的人生更加美好。
宗教知识:佛教的认识

⼀个民族,⼀个国家。
他们的发展是来⾃很多⽅⾯的。
包括政治,经济,⽂化,交通,餐饮等等很多,但是还有⼀个离不开的那就是宗教。
宗教是⼀种社会⾏为,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宗教组织,如教会,宗侣),⾏动(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乐)等等⽅⾯的内容。
⼀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时代⼈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的影响。
宗教是⼀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化风俗的教化,是⼀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然⼒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以灵魂并延续⾄死后的信仰体系。
对宗教进⾏研究的学科是宗教学。
宗教可以⼤致分为⾃发宗教和⼈为宗教两⼤类。
⾃发宗教是⾮常原始的宗教,⼀般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宗教。
⽽现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为宗教。
前⼏天我看到了⼀条信息,说世界上截⽌2001年有⼤概62亿⼈⼝其中有宗教信仰的⼤概有5/6之多。
基督教有教徒26亿之多,佛教教徒也有3亿只多。
佛学在中国传播了⼤概两千多年了,那么为什么可以传播两千年之久呢?那⾃然就有那⾃⼰的道理了。
关于佛教的创⽴,很多佛经和传奇故事是这样记载的。
说在公元前6世纪佛驼创⽴了佛教。
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
教徒也称他为佛陀,佛祖,中国信徒因为受了神话故事西游记的影响变称他为如来。
在民间,关中那⼀带被成为佛爷。
或者把每个神仙都称为爷。
佛祖也叫世尊,关于佛的称呼在佛经上多不胜数。
佛祖是古印度⼀个⼩国的太⼦,其⽗净饭王,其母摩耶夫⼈佛祖⼀出⽣就有很多⼈照顾他。
佛祖出⽣时有很多奇异的景象,据说七步⽣莲。
两龙为其沐浴。
⽽起母亲,在⽣佛祖后的七⽇⾥变死了,关于摩耶夫⼈的死说法很多。
⼀:佛祖克死了母亲。
⼆:摩耶夫⼈因为⽣了佛祖有功,去仙界享福去了。
所以死了。
三:因为⽣了佛祖⾝体承受不了,故*了。
根据现在⼈们的考察和研究摩耶夫⼈⽣佛祖时年纪已经很⼤了在45以上,现在医学研究可以说耶夫⼈⽣是⼀个⾼龄产妇当时医学不发达,再说⽣佛祖时是在⼀个花园⽣靠着菩提树⽽⽣的。
写河流的作文550字_八年级作文

写河流的作文550字_八年级作文写河流的作文550字我也许需要解释一下这个命题。
自鸿蒙起始,人类傍水而居,许多古代文明就诞生于若干神秘流域。
河流,流不尽的文明,流不尽的民族文化。
在我眼中,佛教是最早也是最宝贵的文明之一,十一小长假里,我冒着被隔离的危险(甲型HIN1流感),去拜访了佛教圣地——五台山。
那天我起了个大早,在早上五六点跑到五爷庙上香,本以为那里人会很少,没成想早已人山人海,薰香味使我头昏脑涨。
甚至在佛像前跪拜的时候,我都迷迷糊糊的。
就在我快睡着的时候,手里一阵冰凉之感让我从倦意中彻底清醒:圣水,佛之文明,苦海尽头。
水潆清,河流静,望断白头誓不归。
拥有了圣水的人,就相当于得到了一生的祝福,多少人为它望穿秋水,愁到白头。
我低头看了看手心里快要流尽的圣水,闻了闻,双手合十。
晚上,在一位熟人的引领下,我万幸地见到了五台山的活佛。
那是位慈祥的老人,心如明镜,四大皆空。
我只是望着他在远处诵经礼佛,听着从他口中念出我不懂的梵语佛经,便觉得心静了不少,仿佛这个世界都更清楚了。
但若要我真说出个为什么来,倒也未必能够说得清。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只在五台山上停留了一天,却使我变得深刻了许多,也让我知道了,文化并不是只有理解了才称之为文化,就像是活佛口中的经文,你并不需要听懂,就可能会生出更多的感慨,甚至比你可以理解的文化更为珍贵,更为纯正无邪,那才是真正的文明。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
五台山,文明静处,梦的皈依。
而佛教的文明河流,永不枯竭。
一机二中八年级(15)班纳仁高娃在我的印象里,贺伟就像一个捡破烂的,家里穷,一年只穿两三次干净衣服,身上不但脏,而且有一股臭味,我看见他戴帽子,就像扣了一个西瓜皮,他一来我们班时。
我就想“千万不要和我坐在一起,要是和他同桌,我郁闷死了。
”可是,事情就是这么凑巧,我心里越讨厌他,老师却把他调成我的同桌了,一开学,我坐在崭新的座位上看书,他笑嘻嘻的坐在我旁边,朝我打招呼,笑起来那牙齿黄的像吃了满嘴的鸡蛋黄,离老远就能闻见口臭,身上也散发着一股怪味,似乎一年没洗过澡。
个人学佛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佛教以来,我仿佛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归宿。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佛教的智慧,体会到了佛教带给我的安宁与喜悦。
以下是我个人学佛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信仰的力量佛教让我明白了信仰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而信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有了信仰,我们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坚定,勇往直前。
学佛让我明白了,信仰是一种精神支柱,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二、慈悲为怀佛教教人慈悲为怀,关爱众生。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宽容和原谅,不再对他人持有偏见。
在与人相处时,我努力做到以慈悲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这种慈悲的力量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三、放下执着佛教教人放下执着,不要过于追求物质和名利。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生的痛苦往往源于对名利的执着。
放下执着,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我开始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忧虑而烦恼。
在放下执着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四、修行与感悟学佛需要修行,修行需要感悟。
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践行佛教的教义,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勤奋修行:佛教教人勤奋修行,通过不断努力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自律,努力克服自己的懒惰和懈怠,使自己不断进步。
2. 珍惜当下:佛教教人珍惜当下,不要过于追求未来的虚幻。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忧虑而烦恼。
3. 修心养性:佛教教人修心养性,培养自己的慈悲、宽容、谦卑等品质。
在修行过程中,我努力培养自己的慈悲之心,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4. 看破红尘:佛教教人看破红尘,不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
在修行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生如梦,一切皆为虚幻。
看破红尘,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五、学佛对生活的启示学佛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佛教简单发言稿范文

佛教简单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谈一谈佛教。
佛教是一种追求内心自由和平静的哲学与宗教信仰。
它源自印度,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已经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大真理,也被称为“四圣谛”。
首先是世间万物皆是苦的真理。
这意味着人们常常会经历痛苦和困难。
其次是苦的起因,即贪欲和无明所带来的痛苦。
第三个真理是苦的终结,也就是通过戒律、定力和慈悲来从源头上终结痛苦。
最后是苦的路径,也就是八正道,这是一个实践的准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佛教强调六度,也叫六波罗蜜,这是指追求修行者应具备的六种素养。
首先是布施,即慷慨地分享财物和爱心。
其次是持戒,守住良好的行为准则。
第三个是忍辱,不以怨报怨,接受一切挑战与困难。
接下来是精进,全力以赴去实现内心与外在的提升。
第五个是禅定,通过冥想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冷静。
最后是智慧,通过学习与思考,获得对真理的洞察与理解。
佛教还强调慈悲与无私的精神。
佛陀教导我们要对所有生命怀有同情心,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
通过培养慈悲心,我们可以减少自我中心,培养平和与包容的态度。
最后,我想强调佛教的核心目标是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解脱。
通过修行,我们可以超越自我的束缚,摆脱痛苦的困扰,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总而言之,佛教是一门为众生带来福祉与智慧的信仰。
它教导我们通过正视痛苦,培养修行,追求内心自由与和谐。
希望大家都能从佛教中汲取智慧,实践其中的教导,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平静与充实。
谢谢大家!。
参观佛教心得体会(实用24篇)

参观佛教心得体会(实用24篇)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学习和成长过程的反思和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别人写的精彩的心得体会吧。
参观佛教心得体会佛教是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它以“解脱自在”、“渡众生”、“成就佛道”为宗旨,教人如何得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作为一个不熟悉佛教的人,我很想通过参观佛教寺院的方式了解一下这个宗教的真正含义和信仰。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一家佛教寺庙,收获了许多关于佛教的心得与体会。
第二段:善缘与馈赠。
在佛教中,人们信奉善缘,即有好事情发生的力量。
因此,在参观寺庙时,我们应该保持谦虚、有礼貌的态度,尊重寺庙和僧侣,以及其它信奉佛教的人。
此外,馈赠也是一种表达敬意和增进善缘的方式。
在我的参观中,我准备了一些礼品来馈赠给僧侣,他们非常友善地接受了,并且传授了我一些有关佛教的知识。
第三段:瞻仰佛像与古建筑。
在佛教寺庙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佛像和古建筑。
佛像是佛教信仰中的重要象征,它们代表着佛教中的各种信念。
我们应该仔细观察佛像,了解它们的含义以及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
古建筑也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代表着佛教的历史和文化,是佛教信徒的信仰场所。
在参观中,我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历史底蕴。
第四段:接受禅修与冥想。
禅修和冥想是佛教信仰和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帮助人们减少烦恼和焦虑,培养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在参观寺庙时,我也有机会接受了禅修和冥想的训练。
虽然我对这种修行方式不太熟悉,但是在这种安静祥和的环境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从内心深处涌起的宁静和自在。
第五段:感受与启示。
通过参观佛教寺庙,我收获了很多关于佛教的知识和体验。
我认为佛教教义所表达的思想真正深刻。
它们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
佛教信仰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平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
我相信,这对我以后的人生发展都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佛教思想的看法总结作文

对佛教思想的看法总结作文佛教思想历史悠久,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看来,佛教思想是深邃而宽广的,具有启迪人心、提升人性的积极作用。
它强调亲善、慈悲和智慧,并以解脱苦难为最高追求。
在世俗社会中,佛教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使得人们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度化众生。
佛陀根据自己的悟道经验,教导人们如何通过修行和发展自我来摆脱世间的痛苦。
佛教注重个人修行,通过打破贪欲、嗔恨和愚痴的束缚,使人们内心平静,达到心灵的解放。
佛陀认为,通过修行可以达到解脱和成佛的境界,从而彻底超越生死的轮回。
佛教思想的核心教义是“四谛八正道”。
四谛指的是苦、集、灭、道,从揭示人生苦难的本质,到指出苦难的根源和原因,再到提供超越苦难的方法和道路,佛教给予了人们面对现实生活困境的宝贵指引。
八正道则是指导人们在生活中修行的具体方法和道德准则,如正见、正思维、正语言、正业等。
这些教义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指导方针,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困境。
佛教思想还强调智慧和慈悲。
智慧是佛陀所强调的重要品质,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观察,人们才能认识到世间所谓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真实本性。
佛教思想强调个体的觉悟和自由思考,提倡人们遵循自己的内心声音,而不是机械地遵循传统和权威。
同时,佛教思想还强调慈悲和宽容,认为人们应该对他人怀有善意和同情心,并以慈悲为出发点对待一切众生。
佛教思想对于塑造个人品质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
佛教强调个体的内禀价值和自由意志,引导人们以宽容和慈悲的态度对待他人。
这种价值观不仅能够帮助个人修行成佛,还能在社会中培养出包容和宽容的氛围,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与发展。
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佛教思想给予了人们希望和指导,提醒人们要慢下脚步,审视内心,关注内在的幸福和平静。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佛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现代社会注重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人们更多地忽视了内心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佛教
在中国,作为一个汉族人中没有宗教信仰的普通大学生,个人而言,相对于其他宗教,我对佛教有更多一些的了解。
日常生活及习俗之中,多多少少,均有佛教的成分在内。
相对地,中国的佛教,也不全同于印度或其他国家的佛教,正如老师在课堂上所说:佛教到了中国之后,经过近两千年的发扬光大,早已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
所以中国佛教,是外来的文化,也是中国自身的文化。
可是,当佛教深入中国的民间而成为普遍化的信仰之后,对于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为大众所知。
大众所知的民间佛教,乃是为求现世利益而供观音菩萨,为求死后安乐而供地藏菩萨,为了消灾祈福而念药师弥陀。
活著的时候,为了求财、求寿、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许愿;死了之后,即由亲属请了出家的僧尼,为之诵经超度。
一般人所知的佛教,大约仅仅如此。
当然,这些观念和现象,站在作为宗教信仰的功用上说,佛教并不反对,只是佛教的内容和佛教的根本精神,并不仅是如此。
从网上可以看到很专业的解释:佛教-最早的世界性宗教,距今三千多年,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东汉明帝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知错就改,随时改变错误的信仰,即是佛教。
不脱离实际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是佛教徒的思维。
所以,佛教的特点是:既自由思想,又理性科学。
在课堂上,我对于老师讲述的相关佛教内容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佛教的八正道。
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接下来,就用我粗浅的认识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眼中的佛教。
在我看来,整个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看来都表现出昌盛的一面。
毕竟在中国虽然不禁止宗教信仰,但也没有大规模的对宗教进行宣传。
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其他宗教,然而在这许许多多的宗教中,甚至连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都没有佛教在中国的影响范围大。
佛教起源至今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在三千年中,佛教的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我们在日常中的许许多多事物均是来自于佛教文化。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平日中我们所讲到的大千世界即是来源于佛教用语,指的便是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
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三界六道,甚至在动画片中都对于佛教思想有所涉及,例如《霍顿与无名氏》就表露出了一沙一世界的思想。
同样从网上容易得知,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一般认为是于汉明帝(28年-75年9月5日东汉第二位皇帝)时。
佛教自传入中土以来,曾几度辉煌。
佛教最兴盛的时候是在南北朝时期和中唐、晚唐时期。
当时人们对佛教极端狂热,如有人当着大众面前割取自己身上的肉去喂鸟,遍体流血却颜色不变,又有僧人自以铁钩挂体,燃点千灯,一日一夜,端坐不动。
在这样的狂热下,唐朝的僧尼道众、庙宇寺院也是远多于今天,而且唐朝的僧尼还享有很多的特权,类似于佛教在中国隋唐时期的繁荣昌盛我就不再多赘述。
然而万事万物盛极必反,宗教也一样,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反佛运动,其中有三次规模较大,而发起这场运动的皇帝的谥号里都有个武字,所以就称为“三
武灭佛”。
首先是魏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
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陕西黄陵)起义,有众十余万人。
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
崔浩趁机劝魏太武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
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其次是北周武帝不怕死后下地狱的威胁,于建德三年(574)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
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
”一时间,北周境内“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兰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后,针对继续发展的佛教实体,立即推行灭佛政策,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相当于当时总人口数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为国家编户,这对急需兵源和财力的封建朝廷来讲,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
最后,唐武宗会昌发起的会昌灭佛给佛教以沉重打击。
据日僧圆仁目击记述,山东、河北一带的寺院,到处是“僧房破落,佛像露坐”,“寺舍破落,不多净吃;圣迹陵迟,无人修治”的景象。
在江南地区,也是“刹宇颓废,积有年所”的状况。
其后不久,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对佛教又是一次冲击。
由于寺院经济被削夺,僧尼被迫还俗,寺庙遭毁,经籍散佚,致使佛教宗派失去繁荣的客观条件。
经历了繁荣昌盛,也经历了“灭佛”的坎坷,当今的佛教也算是在太平中稳步向前。
根据我的认识,我认为佛教如果想要继续稳妥的发展下去是有前提的,简单说来就是根据当下的社会发展现状,针对以往博大的佛教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果没有一个开阔的视野,佛教很可能成为所谓“传统”的牺牲品。
从这一点来说,今天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格外的机遇,让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视野。
是我们有能力对传统加以审视,进行甄别。
不论如何,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支持一个人有一些信仰。
就好像部分外国人,据我所知,因为信仰基督教,而基督教中有告诫信徒们不可偷窃,否则会有因果报应而选择遵纪守法。
虽然很多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释宗教信仰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如何的角色,宗教信仰又是如何对一个人起到约束作用的,但就我对于宗教的认识,我觉得大体上宗教中的很多教义对于生活是有所启示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宗教是值得被保护的重要文化遗产。
以上就是我眼中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