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民间信徒,俗家弟子,居士
作为民间慈善组织的近代居士佛教

2008年11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v.,2008第37卷第6期 J ou rnal of Sh anghaiNor m alUn i vers i ty(Ph ilosophy &S ocial Sci en ces E d i ti on )Vol .37,N o .6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08)06-0091-(09)作为民间慈善组织的近代居士佛教)))以民国上海佛教居士林为例唐忠毛(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上海200433)摘 要: 近代居士佛教组织不仅是居士们信仰生活的公共平台,而且还在慈善理念以及社会慈善实践中都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民间慈善组织的角色,并与其他民间慈善组织一起承担着官方救助之外的重要社会慈善救助功能。
通过对民国时期上海佛教居士林的组织形式、慈善功能、资金运作模式的分析,可以揭示近代居士佛教在社会慈善救助功能的重要作用和特征,并以此为当代民间的宗教组织及其社会慈善功能的发展、完善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近代居士佛教;民间慈善组织;世界佛教居士林;上海佛教净业社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地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佛教因素6(40571153);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08-07-29作者简介:唐忠毛(1969-),男,安徽舒城人,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在站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副编审,主要从事佛教研究。
近代以来,在佛教复兴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各地居士佛教¹组织相继兴起,并逐渐突破了传统居士佛教的封闭性以及对僧团的依赖性。
大致而言,民国居士佛教组织从其类型上看,除了延续明清民间莲社结社形式的较为松散封闭的传统居士组织外,主要有两种新型形式:一是由新兴居士知识分子发起的以佛学研究和佛经刊印流通为目的的学会与研究会,如南京杨文会创立的佛学研究会及其弟子欧阳竞无创立的支那内学院;二是整合民间居士社团而组建的规模较大、组织独立、面向社会开放,具有佛教近代化与社会化特征的/佛教居士林0组织,如上海佛教居士林。
天津民间宗教现实活动调查与对策研究

天津民间宗教现实活动调查与对策研究濮文起2013-1-14 13:51:19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阳)2011年6期内容摘要:19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策的强劲推行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巨大变化,与全国各地的民间宗教一样,天津民间宗教也出现了复活的态势,特别是步入21世纪以后,更是呈现出日益兴盛的发展趋势。
为了掌握天津民间宗教现实活动的真实情况,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笔者运用宗教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活跃在天津的民间宗教,展开了田野调查。
一年来,笔者走访了南开区、津南区、北辰区、西青区、东丽区、大港区、静海县、蓟县等地民间宗教活动比较盛行的七八个乡村城镇,调查了近百名男女老少信众,召开了十几次座谈会,并多次参加民间宗教举办的各种法会,现场观察了广大信众的信仰活动。
为了调查天津民间宗教与外埠民间宗教的渊源关系,笔者还前往河北省沧县、平乡县和山东省惠民县、章丘县,调查了那里的民间宗教活动。
此外,在调查过程中,笔者还采取社会学的“问卷”方法,向民间宗教信众发放了200份“问卷”。
与此同时,笔者又采用宗教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天津民间宗教历史进行了简略回溯。
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天津民间宗教的历史与现状、天津民间宗教现实活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就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当代天津宗教信仰领域中的民间宗教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天津民间宗教;现实活动;调查;对策;研究作者简介:濮文起(1951-),天津市人,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天津市公安警官学院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特聘教授。
一、天津民间宗教的历史与现状明中叶以来,天津是民间宗教活动盛行地区之一,如明中叶出现的无为教、黄天道、东大乘教、西大乘教、弘阳教,清初问世的天地门教、在理教,清中叶产生的太上门教,以及清末的义和拳教,民国时期的一贯道、九宫道、道院与世界红卍字会等教派,都曾在天津广泛流传,对天津民众的精神生活发生过重要影响。
佛教与古代士大夫的生活

佛教与古代士大夫的生活2013-09-09 第09版:文化教育作者:马奔腾来源:学习时报字数:2315一提起佛教,许多人下意识里会出现“消极”“悲观厌世”等词语,这实在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因为佛教公开提倡和追求的是智慧、和合、忍让、慈悲。
佛教流传在中国的两千年里,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与士大夫生活的关系,就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
佛教势力由三个层次构成:佛教僧团、居士群体、普通佛教信众。
而古代居士佛教的主体成员是士大夫。
中国本土文化重伦理道德建构而缺乏心性义理之学,佛教则填补了这个不足。
在我国占据主流的大乘佛教又消泯了在家与出家、入世与出世的界限,《维摩经》中拥有至高佛学修养的维摩诘就是一位在家的居士,而中国佛教造像中的菩萨像也均为世俗装束。
大乘佛教很符合士大夫的精神需求,它的般若学、心性论等观念逐渐获得士大夫们的喜爱,“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
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
与下层佛教信众幻想借助他力、带有一定盲目性的功利性信仰不同,士大夫近佛、学佛更偏重于思想和智慧,更多一些文化使命感。
魏晋时期,“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政治环境的严酷、儒家哲学的衰败,遂使名士学佛蔚为风气,如王导、谢安、郗超、王羲之、谢灵运等人,都与僧侣交游,或执弟子之礼。
特别在唐代南宗禅产生并壮大之后,禅宗顿悟成佛的低门槛,重智轻悲、任运自然的生活理想,愈加引发了士大夫们的兴趣。
中唐王维是士大夫信奉佛教的典型,其《叹白发》诗曰:“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经历了丧妻、被安禄山叛军授予伪官等挫折之后,他依赖于佛教的慰藉,过着做官与坐禅两不误的生活。
至宋代,伴随着禅宗的繁盛,士大夫参禅已是普遍现象,他们逞辩才、斗机锋,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唐代以降,士大夫鲜有不受佛禅影响者。
以著名反佛斗士韩愈为例,他看到了佞佛行为给社会伦理、国家经济带来的危害,所以向唐宪宗上《论佛骨表》,建议将佛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
振中-文化体验能带给我们什么?——禅修体验感悟

文化体验能带给我们什么?——禅修体验感悟文/振中振中,原名谢域培,1979年生,湖南湘潭人,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休闲学学者,“体验业”、“博览业”理论创始人,《体验业,改变未来》一书作者(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年1月,网址:亚马逊),《博览业,改变未来》即将出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现任深圳市体验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CEO,体验业研究策划馆馆长,世界体验组织主席,中华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专家,爱游观察网、旅游圈网专栏作者、特约评论员;正筹办国际、国家体验、博览行业系列组织、论坛、网站等机构。
微博:/tiyanye,邮箱:4I39695I@(请将大写字母I替换成数字1)。
渊源早在几年前,韩国等国就兴起佛教文化、僧侣生活体验,妙觉寺等很多寺院都提供这样的服务1。
笔者也在拙著《体验业,改变未来》一书中多次提到这一块的内容,例如在文化民俗类体验资源列表中列举了坐禅、忏悔、闭关,指出了其内容、开发价值及注意事项;另外在《国内外现有的部分体验服务提供商》中提到了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曾在2008年5月22日为陕西师范大学佛学院国学班的学员举办禅修体验活动2。
然而,类似的体验活动在中国很少。
今年7月,浙江天台山慈恩寺及杭州下院圣财寺推出的短期修行体验,由于采用了很好的电视、网络(网站、微博)等宣传方式,立即火爆全国3,报名人数爆满,不得不停止接受报名。
接下来全国各地纷纷举办类似的体验活动,部分是收费的,价格还不菲,有的甚至上千元4。
我们体验业研究策划馆官方网站、微博均对前述事件作了及时的报道,笔者还及时通过微博与慈恩寺方丈智渡法师取得联系,表达了愿意免费提供顾问建议的心意,提供了一些建议。
浙江慈恩寺短期修行体验活动引起旅游权威专家张广瑞的关注与思考,他在《中国旅游报》发表了《从“看庙”到“住庙”说起》5一文,虽然他指出“‘短期出家’虽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但它是对中国宗教旅游长期停留在‘看庙’层面的一种升华”,但是显然他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体验业的范围。
南北朝佛教士大夫居士阶层兴起之初探

对汉文化而言 , 佛教“ 渐 ” 东 属异 质文化 的传播 , 而一种异 质
文化能否在新文化环境 中扎根生存 , 首先要看它 能否适应新环境
的基本要求 , 能否适 当变革 自身的存 在形式和文化 风貌 以适应新
环境。因为“ 两种不 同传统 的文 化相 遇过程 中, 化 的发展有 在 文
一
个 双向选择 的问题 。这种文化 的双 向选 择 , 对于有 较长历史较
炭, 民众迫切要求摆脱 日渐 恶化 的生存 环境 , 佛教 的影 响也 随之 扩大。如江淮地 区军 阀笮 融极 力崇佛 , 寺塔 , 民众 , 远近 前 起 招 “ 后至者五 千余人户 。每浴佛 , 多设 酒饭 , 步席于路 , 经数 十里。民 人来 观及就食且万人 , 以巨亿计 。 l 虽不 能确 定道者 中有 多 费 ”2 少是真正信仰佛教 的 因果报 应 、 三世轮 回之说 , 但五 千余 人前 来 “ 就食 ” “ 、读佛经 ” 参与“ , 浴佛 ” 至少说 明佛教的影响在扩 大 , , 或 许真有不少人是为了寻求乱 世人 生的心灵安慰 。如 南 阳韩 林 、 颖 川皮业 、 会稽陈慧等 已深识 佛教 “ 以拯涂炭 之尤峻 ” 可 故而 “ 信道 笃 密 ” [ 。 3 3 魏晋 以降至南北朝 , 历史进 入秦汉 以后是我 国政 局最混乱 的 时期 , 代表魏晋南北 朝长时期 之中 国衰落情态者 , 至要 之 而“ 有一 点, 为社 会宗教思想之弥漫 , 同时又为异族宗教 之侵人 , 印度 佛 即
此一阙 , 可谓“ 当春乃发生 ” 。 佛教传播与 中国社会政治形势的走 向密切 相关 , 大凡政治 动
呈现前所未有 的新气象 。总之 , 会生存 环境 的极度 恶化 , 社 促使
个 体生命特别是 以士大夫 为代表 的统治 阶层对 自身命运倍 加关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1.课标要求: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2.重点分析:课标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发展、世界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本专题围绕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个中心主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两个视角,一方面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基因,是促进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另一方面突出中华文化在同外来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不断发展,极具包容性,同时又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其他文明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世界意义。
课标旨在培养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历史的纵向与横向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国际视野。
3.教学重点: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4.教学难点: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新课导入】:通过古诗与方锦龙用琵琶弹奏世界各地乐曲的视频,体现琵琶是世界文化融合的产物,从而导入新课,点明主题。
中华文化既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又向外传播。
一、吸收: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传入中国1、过程(1)两汉: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讲述】:张骞出使西域期间(前138年——前126年,前119年——前115年),可能佛教也随之传入汉地。
海上航道与印度东海岸的黄支等地建立联系,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到过身毒(古印度)。
(古印度:身毒(汉《史记》);天竺(唐初统称))材料:相传,(东)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
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
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取经。
——整理自《洛阳伽蓝记》【讲述】: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寺”源于“鸿胪寺”之“寺”,后“寺”字成为中国寺院的泛称。
“白马寺”的出现标志着“寺”在中国有了“佛教的庙宇”的意思,随着时代的发展,“寺”也成了佛教建筑的统一称呼。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居士入寺是指信仰佛教的在家居士来寺庙参拜、礼佛的行为。
作为佛教徒,入寺参拜是信仰修行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居士需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和礼仪。
下面将介绍居士入寺的规矩和礼仪。
首先,居士入寺之前应该心存虔诚,尽量远离杂念。
要将自己的思绪调整到平和、安静的状态,以便更好地专注于佛法。
此外,入寺时需要身着整洁、庄重的服装,并携带一份供品,如香烛、鲜花等。
其次,居士一旦踏入寺庙,需要保持肃静。
寺庙是佛陀法身的道场,应该保持安静、祥和的氛围。
居士需尽量避免喧哗嬉戏,减少无关的交流和噪音。
这样不仅可以尊重寺庙和僧众的修持,也能够提升自己的修行效果。
第三,居士应该遵循礼仪并尊重佛像、佛陀等法物。
当居士进入佛堂或供养台时,需要先行礼佛,即双掌合十,向佛像鞠躬致敬。
然后,可以将供品摆放在供养台上,再次鞠躬向佛,表示恭敬。
第四,居士还可以向僧众请教佛法或参加法会。
如果有疑问或者渴望深入了解佛法,可以主动与僧众交流请教。
但是需要遵守恭敬的态度,不得妄自猖狂或打扰闭关修行的师父。
同时,参加法会时,需要遵守法会的规定,听从法师的指示,不得随意行动。
第五,居士离开寺庙时,也要进行合适的礼仪。
首先,要再次礼拜佛像,表达谢意和敬意。
然后,可以向寺庙和僧众作揖,表示告别。
离开寺庙后,不要随意乱丢垃圾或破坏寺庙的环境,要保持寺庙的整洁和美好。
居士入寺的规矩和礼仪,体现了对佛教和修行的尊重,也是对自我的修养和发展的要求。
通过遵循这些规矩和礼仪,能够让居士更好地融入佛教的修行环境,提升自己的善根和修行功德。
最后,作为信仰佛教的居士,除了遵守居士入寺的规矩和礼仪,还应该将佛教的教义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慈悲心、善良心、感恩心的修行。
只有以广博、包容的心态,去修行佛法,我们才能够真正体验到佛教所传达的智慧、力量和安宁。
唐朝的宗教信仰有哪些

唐朝的宗教信仰有哪些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思想开放的时期,宗教信仰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唐朝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等主流宗教,以及一些外来宗教和民间信仰。
佛教在唐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传播。
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佛教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融合,在唐朝达到了鼎盛。
唐朝的皇帝大多对佛教持支持和尊崇的态度,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建寺庙,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武则天更是大力推崇佛教,甚至自称是弥勒佛转世。
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在唐朝深入人心。
众多的寺庙遍布城乡,僧尼数量众多。
佛教的经典翻译和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高僧大德,如玄奘、鉴真等。
玄奘西行取经,历经千辛万苦,带回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并进行了翻译和传播。
鉴真东渡日本,将佛教的教义和文化传播到了日本,对日本的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宗派在唐朝也纷纷兴起。
其中,禅宗以其独特的修行方法和教义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崇。
禅宗强调通过内心的觉悟和顿悟来达到解脱,不依赖于繁琐的经文和仪式。
这种修行方式简单直接,符合唐朝人追求自由和超越的精神需求。
道教在唐朝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在唐朝得到了皇室的尊崇和扶持。
唐高祖李渊就将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李耳视为自己的祖先,从而提高了道教的地位。
唐玄宗李隆基更是对道教倍加推崇,他不仅亲自注解《道德经》,还下令在全国各地修建道观,鼓励民众信仰道教。
道教的长生不老、修仙得道等观念吸引了众多的信徒。
道士们通过炼丹、修炼等方式追求长生不老和超凡脱俗的境界。
同时,道教的符咒、法术等也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
儒教在唐朝虽然不像佛教和道教那样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教的思想和价值观在唐朝的社会治理和教育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唐朝的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培养了大批的儒家学者和官员。
儒家的仁爱、礼义、忠信等思想观念成为了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