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的民间佛教研究综述
农村宗教调研报告(共3篇)

农村宗教调研报告(共3篇)农村宗教调研报告随着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农村宗教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广大农村发挥着重要作用。
村民委员会如何面对宗教组织的发展,如何协调好与宗教组织的关系,就成为一个非常现实而且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当前农村宗教问题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近年来,我国农村迅速城市化,传统民间宗教活动在部分地区复兴。
探究农村宗教信仰的相关情况如下,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
上述材料表明,在农村中,大多数的农民都信教,即使在不信教的少数人中,也有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参加过相关的活动和仪式。
除此之外,通过实地的访问以及网上资料的搜集,我还发现了当前农村宗教信仰存在的以下突出问题:一是信教人员猛增。
二是部分信教群众对宗教认识模糊,思想混乱,将正常的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相混淆。
三是非法宗教活动猖獗。
四是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某种意图,不惜一切拉拢发展乡村干部和学生入教,影响了各级政权的稳定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诸多问题呢?经调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从主管部门治理、引导力度上看,各部门干部对宗教工作重视不够,对宗教政策、法规学习、理解不透彻,对宗教活动合法、非法界限分不清。
目前宗教治理部门尚存在人员少、经费不足、机构不健全、力量薄弱等因素,导致宣传、引导力度不够,宗教问题出现无法控制发展势头,有些教徒不仅参加非法宗教活动,还搞非法聚会,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二、从信教人员年龄结构看,18至50岁之间的人居多。
这些人在生活中接触社会环境层次多、范围广,对宗教问题谈论触及机会也较多。
三、从信教人员身份看,农民、无业人员、经商者信徒较多。
为实现寻求神保佑的愿望,接受传教人员的“教悔”,加入到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生活中,使教徒队伍扩展迅速。
四、从人思想意识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还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信仰危机。
盲目的走入了神学的殿堂。
宗教文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小议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浅析社会控制视域下的宗教功能…

宗教文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小议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浅析社会控制视域下的宗教功能3、论佛教装饰艺术的现代转型4、佛教特色文化旅游的特性分析5、佛教对传统美学的影响全文总字数:18381 字篇一:小议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小议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多元和谐共生的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宗教蕴含着人类文明的基因,是一种重要社会文化现象,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宗教的存在。
梁漱溟先生指出:“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且每依宗教为中心。
人群秩序及政治,导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识以至各种学术,亦无不导源于宗教。
”[2](P23)人们将自我与心灵、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集中表现为人与神的关系并曲折地反映在人类的宗教里,用以指导从日常生活直至社会生产的各种活动。
宗教是人类思维具有抽象概括能力、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出现的社会现象。
宗教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与过程,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学术界对于宗教形态的分类很多,如按人为因素的多少分为自发宗教、人为宗教或自然宗教、神学宗教;按演化顺序分为原始宗教、古典宗教、现代宗教;按影响范围分为民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按制度因素的强弱分为制度性宗教、分散性宗教等。
多元性是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显著特征。
历史上,云南相对封闭但又地处连接中南半岛民族走廊的特殊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不仅带来了众多民族,也舶来了多元宗教文化。
相对独立但又在经济、文化、婚姻等方面交往密切的众多少数民族群众是云南多元宗教文化的信仰载体。
宗教之间的和谐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相互促进,形成云南独特的宗教文化生态,使云南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民族文化宝库”、“宗教博物馆”著称于世。
在这块美丽神奇的红土高原上,繁衍生息着55个少数民族。
云南宗教形态纷繁复杂,从原始宗教到世界宗教,种类齐全,内容丰富,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俱全,包括汉族在内的26个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自己的传统宗教信仰。
民族宗教调研报告

民族宗教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民族宗教信仰的复兴和发展,社会对于宗教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
为了深入了解民族宗教的实际情况,及时掌握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纷纷展开了民族宗教调研工作。
本篇文档就结合历次调研报告,对民族宗教从信仰、活动、传统、法律等角度进行综述和分析。
一、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宗教活动的根基,也是人们对宗教的最直接感受和认知。
在民族宗教信仰方面,调研报告显示,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是我国当前最为活跃的宗教信仰。
其中,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仰的扩张速度迅猛,伊斯兰教信仰人口比例逐渐提升,藏传佛教信仰持续增长。
而道教和儒教这两种传统宗教在我国民族宗教信仰中的比例不高,已经逐步淡出公众视野。
此外,调研报告还显示,不少民族宗教信仰者对于其宗教信仰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存在着教义理解不清、核心价值不明、信仰缺乏深度等情况。
这也需要加强民众的宗教教育和普及,提升宗教信仰者的理性认知和道德素质。
二、宗教活动宗教活动是民族宗教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于推动民族宗教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调研报告发现,当前我国民族宗教活动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不同宗教信仰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各自独特。
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仰者最普遍的宗教活动是礼拜、圣歌和祷告会,它们通常在教堂内举行。
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主要是穆斯林仪式和“尼克特”祷告会,藏传佛教的宗教活动则以寺庙朝拜、转经和善事为主要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社会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民族宗教活动已经走出寺庙或教堂,参与人群也越来越多元化。
三、传统文化民族宗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调研报告显示,民族宗教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文化交流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不可或缺的贡献。
宗教文化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民间传说、乐器、绘画等文化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加强对民族宗教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承。
近二十年香文化研究的热点及趋势

近二十年香文化研究的热点及趋势目录一、内容简述 (2)1. 香文化概述 (3)2. 研究背景与意义 (4)二、香文化研究的热点领域 (5)1. 香料与香气研究 (6)1.1 常见香料及其特性 (7)1.2 香气分析技术与方法 (8)1.3 香料应用与香气设计 (9)2. 香道文化研究 (10)2.1 香道历史演变 (11)2.2 香道精神内涵 (12)2.3 香道艺术表现 (13)3. 宗教香文化研究 (14)3.1 佛教香文化 (16)3.2 道教香文化 (17)3.3 儒家香文化 (18)三、近二十年香文化研究的趋势 (20)1. 跨学科研究趋势 (21)1.1 生物学与香料研究结合 (23)1.2 文化学与香道研究融合 (24)1.3 历史学与宗教香文化探究 (25)2. 多元化发展趋向 (26)2.1 香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 (27)2.2 香道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28)2.3 香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30)四、国内外研究对比及借鉴 (31)1. 国内研究现状与分析 (32)2. 国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33)一、内容简述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者们关注如何将传统香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通过创新的方式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遗产。
通过对古代香方、香具的研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出新的香品和香薰产品。
香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近年来,香文化研究中关于香对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逐渐增多。
正确使用香料可以调节情绪、减轻压力、改善睡眠等,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香文化的国际化与交流:随着中国文化的全球化进程,香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
国内外学者共同探讨香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推动香文化研究的国际化发展。
香文化与艺术设计:香文化与艺术设计的结合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设计师们从香文化中汲取灵感,将香料应用于服装、家居、首饰等设计中,创造出独特的美学体验。
香文化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学者们还关注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与价值,包括礼仪、教育、社交等方面的作用。
近20年中国民间故事论文研究综述

第 37 卷第 1 期 2021 年 2 月德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Dezhou UniversityV ol .37,No .1 Feb .,2021近20年中国民间故事论文研究综述史伟丽(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摘 要:民间故事在一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中已形成了较完整独立的研究体系,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口头诗学、表演理论、母题、结构主义等各种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交织下民间故事的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
近20年的故事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史的梳理、故事类型或主体的研究以及故事理论与方法的探讨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对民间故事的社会功用,尤其是对幼儿教育方面的探讨逐渐增加。
民间故事的研究在成果突出的背后依然隐藏着诸如创新不足、扎堆研究、研究表面化、学者研究断层等问题。
民间故事要取得大的进展,必须要加强理论建设、开拓研究视野、创新研究角度,建立独立完善的话语体系。
关键词: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44(2021)01-0028-07收稿日期:2020-09-17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故事的海外传播与译介研究”(19A498)。
作者简介:史伟丽(1994-),女,河南泌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间文学研究。
一 、学术史的梳理(一)故事学研究史刚跨进21世纪的门槛,一批学者就及时的对过去一个世纪民间故事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评价。
刘守华以《世纪之交的中国民间故事学》[1] 领先开启21世纪故事学史研究的大门。
作者从1911年周作人回国后的研究起笔,探讨故事学建立发展的历史,并对过去90年故事学的研究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其中着重强调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学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继而又在之后的一系列文章诸如《民间文学研究方法泛说》[2]《中国民间故事结构形态论析》[3]《中国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4]中对民间故事的主要研究方法、故事结构形态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总结与分析,推动了学术的反思与进步。
近现代佛教义学资料

近现代佛教义学资料佛教学成为我国宗教学的重要分支内容之一,关于近现代佛教义学如何理解。
下面是有近现代佛教义学,欢迎参阅。
近现代佛教义学(一)金陵刻经处创立的背景和因缘19世纪中叶,伴随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西方列强大肆向海外拓展殖民地,侵略势力逐步向我国延伸。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我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危机。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佛教由于自身积弊日深、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外来政治文化力量的挤压,也已衰败至极,处境艰难,命若悬丝。
正如太虚大师曾经指出:“西汉以来,中国之社会,处儒教专化之下,佛法虽来中国,以避其排斥,僧乃游方之外,住持佛教之净仪。
而社会之承受其化者,一为功成身退之隐逸;一为施政者借充神道设教之用,以鬼神祸福辅治愚民;故非僻于离世之禅寂,即为腐于流俗之迷信,初未尝宣传佛法之真义于民众,俾社会之伦理、政治、经济裁成于佛之教化焉。
唐、宋来为僧化根本精神之禅宗,宋、明儒亦闻其风而自张门户也。
夫禅宗本高建于律与教义之基础上者;元、明以降,律仪隳弛,教义淹晦,宗门亦漓为大话欺人之口头禅。
持律、谈教之净土家,乃从而代之;故明、清来沙门居士之高者,大抵归崇净土。
然晚清后儒化之中国民族,一被劫于西洋之武力侵略,再被劫于西洋之宗教侵略,三被劫于西洋之民治侵略,四被劫于西洋之科学侵略,门户洞开,藩篱尽撤。
值此思想解放之时会,清末杨仁山居士汲汲流通精典,游扶桑者既习闻佛故,康、谭、章、严、梁氏等之政论者,亦时好谈佛,于是佛之教义浸为士夫学子所留意。
”②面对民族与佛教的双重危机,大批爱国爱教的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救亡图存的探索与实践。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杨仁山居士于南京创立了金陵刻经处,开始了刻印流通经典、研究佛教义理、培育佛教人才的弘法利生事业。
杨仁山居士(1837-1911),名文会,祖籍安徽石埭,其父朴庵公与曾国藩为同年进士。
佛学院文献综述范文

佛学院文献综述范文引言佛学院作为一个研究佛教思想和实践的学术机构,其研究成果对于佛教学术界和修行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综述将介绍几篇有关佛学院的文献,以期对佛学院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文献1:《佛学院研究报告:佛教禅修的传承与现代应用》这篇研究报告主要针对佛学院对佛教禅修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总结。
报告首先回顾了禅修在佛教传统中的地位和起源,然后介绍了佛学院在禅修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
报告指出,佛学院通过对禅修传承的研究和现代应用的探索,为禅修实践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报告还总结了佛学院对禅修传承和现代应用进行研究的方法和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文献2:《佛学院研究论文:佛教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这篇研究论文探讨了佛学院在佛教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论文首先回顾了佛教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传统的佛教教育模式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
然后,论文介绍了佛学院在佛教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特别是对传统佛教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改进。
论文总结了佛学院在佛教教育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和取得的成就,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文献3:《佛学院研究项目:佛教哲学的本体论与认识论思考》这个研究项目着重探讨了佛学院对佛教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研究。
该项目首先介绍了佛教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然后,项目介绍了佛学院在本体论和认识论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项目总结了佛学院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思考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文献4:《佛学院研究成果: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这篇研究成果介绍了佛学院在佛教文化传播和交流方面的研究工作。
成果首先回顾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历史和现状,并指出现代社会佛教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然后,成果介绍了佛学院在佛教文化传播和交流方面的研究项目和合作伙伴。
成果总结了佛学院在佛教文化传播和交流方面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建议。
结论通过对上述几篇文献的综述,可以看出佛学院在佛教思想和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多元一体、并行不悖”的人间佛教史观

“多元一体、并行不悖”的人间佛教史观
佚名
【期刊名称】《佛学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人间佛教”自太虚大师等大德倡导以来,经过近百年的探讨、实践和弘扬,已经获得佛教界和社会各界的赞许和认同,成为当今全世界汉传佛教界共同举扬的旗帜,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与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宝贵的智慧结晶”.“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到对佛陀本怀的准确把握和对佛教弘传历史、佛教现状的清醒反思,更需要对现代文明乃至未来社会的特质、走向进行深刻洞察.“人间佛教”的提倡、实践与弘扬是当代全球汉传佛教界的“集体智慧结晶”,因此,梳理“人间佛教”的内涵与发展,深化“人间佛教”的思想,这是佛教界、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共同命题.
【总页数】7页(P前插1-前插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源自实践,付诸实践的人间佛教——读满义《“星云模式”人间佛教》 [J], 文如
2.人间佛教现代律仪——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J], 星云法师
3.人间佛教的“人间性”和“佛教性”——兼论太虚与印顺思想之同异 [J], 胡勇
4.人间佛教理论、实践的三大方向——以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佛陀本怀》为依据[J], 程恭让
5.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实践理念——星云人间佛教个性特色论 [J], 桑大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 宇恒伟 ,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 所博士生 , 研究方向 : 佛教 。 ( 陕西西安 , 邮编 : 肖文杰 , 潍坊医学院外语系讲 师 。 ( 山东潍坊 , 邮编 : 261042)
21
第 16 卷 第 3 期
康定 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年 6 月
这一新问题。 ( 4) 研究民间佛教有 助于更清晰地 认识佛 教历史。在佛教历史研究中, 普通民众从未受到 重视, 似乎佛教史就是高僧大德的事迹, 而与民 众无关。恰恰相反, 正是广大的民众构成了历史 发展的主体。民间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长期居于非 主流地位, 它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历史 , 将历史发 展的图景更平实、真切呈现在人们面前。 ( 5) ! 面对全球化浪潮 , 人类社会广为认可 的观念、意识会明显增强 , 而各民族国家世代延 续的一些习惯和风俗会在一种全新的、更宽广的 眼光与视角下 受到审视。 ∀ 全 球化和现代 化对 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土化文化
2007 年
第 3期
宇恒伟
肖文杰 : 近二十年来的民间佛教研究综述
因而从敦煌材料研究民间 佛教基本限于 元代以 前。其往往以某种文献如 #变文 ∃ 、 #愿文 ∃ 等 考察民间佛教, 由于资料太多 , 我们只能从某个 角度研究民间佛教或对民间佛教作某种界定。 第四是传统古籍特别是与佛教相关的神异类 书目以及笔记小说等。其往往以某一种或几种古 籍作为参考 , 并结合佛教经典 , 对民间佛教作探 讨。其特点是拘泥 于某几种典籍 , 关注个 案研 究 , 往往在理论的深刻性上还有诸多欠缺。其往 往与民间信仰研究混同, 未能梳理出民间佛教演 化的历史脉络。 基于学术界的民间佛教研究现状以及民间佛 教的复杂性和融合性 , 笔者以中国传统古籍为基 本资料 , 同时参考佛教经典、方志、敦煌变文、 敦煌愿文、敦煌社会历史文献、国内外相关专著 及论文 , 力图理清宋代以前印度佛教在中国民间 的演化过程。 二 、民间佛教研究现状评析 民间佛教是印度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一 种特殊表现形态 , 它与印度佛教、精英佛教既有 联系又有差别 , 同时与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 政治、文化等存在互动。长期以来, 无论是在国 外学术界还是在国内学术界, 民间佛教研究并未 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虽然 , 民俗学、文学、 社会学、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为民间佛教研究提 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方法, 但学术界的民间佛教研 究实际上刚刚起步。今笔者拟从大陆学术界、台 湾学术界、国外学术界三个方面, 对民间佛教研 究作宏观的论述与分析。 1 . 大陆的中国民间佛教研究 大陆的中国民间佛教研究肇始于 20 世纪上 半叶, 伴随着民间文化和 民间文学的研 究而展 开 , 以鲁迅、周作人、胡适、顾颉刚为代表, 这 时期的主要著作有 #中国小说史略 ∃、 #中国新 文学的源流 ∃、 #中国哲学史大纲 ∃、 #妙峰山 ∃。 这时期 , 学术界对民间佛教的考察视角基本局限 在文学领域 , 其特点是在文化史中提及民间佛教 有关内容。在时空上涉及唐、宋、明、清等。总 之 , 此时期的民间佛教研究仅仅局限于几位学者 的探讨 , 取得的成果也是很有限的。从此以后直 到 20世纪 70 年代末, 民间佛教研究基本没获得
[ 2]
民俗学方法只能成为可供参考的方法之一 , 而不 是唯一方法。因此, 从当前学术界民间佛教研究 的现状 看 , 历 史 学 方 法是 值 得 大 力 发 扬 和 推 广的。 同时, 笔者在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以历史学为基本研究方法 , 同时借鉴民俗学、社 会学以及统计学方法 , 力图对民间佛教得到更清 晰、全面的认识。 3 . 参考文献类别分析 应用历史学方法 , 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在于资料的搜集和应用。就民间佛教的研究现状 来说, 个案研究和综述性的内容是两种不同的类 别。个案研究的文 章相当多 , 并 且呈现出 地区 性。个案研究当然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参考材 料 , 但这些往往很难达 到对民间佛教的 全面认 识。现在, 个案研究的文章还在不断涌现。与个 案研究正 好相反, 关于 民间佛教的总体 论述很 少 , 并且这些论述往往比较宽泛, 着眼于民间佛 教同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 , 不能获得细 致的认 识。这与论文使用的资料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研究 角度不同 , 参考资 料自然会 有差 别。学术界 关 于 民 间 佛教 研 究 主 要 使 用 几 种 资料: 第一是雕像、石刻等。这是以美术等角度, 对历史遗存或考古实物为对象 , 关注雕像或石刻 的表象特征 , 进而分析其形成、演化的历史, 得 出印度佛教在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呈现的不 同特征。其往往立于个案分析 , 得出的结论也很 有限, 并且往往拘泥于研究对象本身, 不注重运 用其它的资料和方法。笔者认为, 这些材料可以 成为论文参考资料的辅助。 第二是信仰民俗实物以及记载民俗的方志。 这是运用社会学等调查研究最为常用的材料, 但 最主要的是通过调查所得的数据, 并结合相关的 材料, 对民间佛教作分析。其特点是以短时间的 调查材料为基础 , 结合西方学术界方法, 对流于 乡间的佛教作出理论推测。其往往不注重实物或 现象的历史演化 , 而只注重现象现在的状况, 对 方志的应 用仅限于局部地 区, 往往难以 得出科 学、合理的结论。 第三是敦 煌材料 , 特别是敦 煌中的佛 教材 料。由于敦煌文书时间大致在 4 世纪到 14 世纪,
大的进展。 大陆学者有意识地从事民间佛教的研究始于 20世纪 80 年代中期 , 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这 种思潮有所高涨。就研究的角度来讲, 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是从民俗学角度考察民间佛教, 主要涉 及印度佛教的民俗化、印度佛教的世俗化、民间 信仰对印度佛教的影响、民间信仰与统治者的关 系、民间 佛教崇拜、民 间造神运动等。如 #唐 宋民间信仰 ∃、 #梵国俗世原一家 & & & 汉传佛教 与民俗 ∃、 #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 ∃ 、 #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 ∃、 #宋元以民间信仰 为中心的文化风尚及其思想史意义 ∃ 、 #民间信 仰与 道 教 的 互动 & & & 以 闽 台 保 生 大 帝 信 仰 为 例 ∃、 #明清江南的正统寺庙、民间信仰与政府 控制 ∃ 、 #北朝时政谣谚与民间信仰 ∃、 #唐宋闽 南民间信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初探 ∃ 、 #唐代地 方祠祀的分 层与运作 & & & 以生祠 与城隍神 为中 心 ∃、 #两宋时期民间祠祀的法律控制 ∃、 #论宋 代民间淫祠 ∃、 #宋代民间密宗信仰 & & & 以 ∋夷 坚志 ( 为中心的初步考察 ∃、 #民间信仰与中国 社会研究的若干学术视角 ∃、 #宋代民间的佛教 信仰活动 ∃、 #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与法律的态 度 ∃、 #祀典、私祀与淫祀 : 明清以来苏州地去 民间信仰考察 ∃、 #晚唐五代时期敦煌佛教的民 间社会关怀 ∃、 #论唐代山西的民间信仰 ∃、 #民 众信仰与六朝社会 ∃、 #论民间信仰的正统化和 地方化 ∃、 #佛教对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影响与 冲击 ∃ 、 #唐宋福建民间祀神活动之研究 ∃、 #两 汉南北朝时期淫祠 ∃。这些研究基本涉及民间佛 教的横向问题 , 但对民间佛教的历史未作探究。 从民俗学角度探讨民间佛教是当前学术界最流行 的方法 , 这为民间佛教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 间和素材, 但理论深度不够, 今后需要加强。 第二是从文学角度考察民间佛教, 主要涉及 民间佛 教 在 文学 上 的 显 现。如 #唐 代 文 化 ∃、 #从中晚唐的维摩诘经变画看民众的佛教信仰 ∃、 # ∋ 法苑珠林 ( 与佛教的民间化 & & & 简论两晋南 北朝佛教的发展 ∃、 #晋唐间民众佛教信仰的若 干问题探讨 & & & 侧 重于 ∋ 法 苑珠林 ( 及诸 种佛 教灵验记之文献学分析与唐代民众佛教信仰的思 考 ∃、 # ∋ 太平广记 ( 与唐五代民间信仰观念 ∃、 23
在这种进程中不应得到忽视, 而是重新审视。全 球化和现代化是民间佛教研究兴起的背景之一。 研究民间佛教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 研究方法 从现今种方法。但是, 有些学 者认为民俗学等研究方法的流行并不利于民间佛 教的进一步研究。从另一方面讲, 文献学、历史 学等处于被漠视的境地。不可否认, 民间佛教与 民俗、社会生活有很多关联, 但对民间佛教的关 注首先应该从历史开始。追溯历史, 才能把握现 在 , 展望未来。民间佛教的研究也是如此。 就研究方法来讲 , 社会学和民俗学成为流行 的方法。社会学方法主要针对某一时间某一地区 的研究 , 它历来为西方人类学所用, 特别盛行于 19 世纪下半叶。它的弊端是 显而易见的 , 社会 学调查往往拘泥于短时间的调查, 从现今国内的 调查研究时间看大约只有几年 , 依靠这么短时间 的调查就写出相关的认识 , 它的可靠性就很值得 怀疑, 而宗教学的鼻 祖麦克斯 % 缪勒在 #宗教 的起源和发展 ∃ 中早就谈论 过类似问题。更重 要的是 , 社会学调查受很多条件的限制, 能否做 到客观、科学、合理、有效, 所调查的内容必须 经过严格的检测。从现今的调查看, 问题很多, 这方面的缺陷还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克服。很多 学者从民俗学方面对民间佛教作探讨 , 这是值得 肯定的 , 因为民间佛教本身就牵扯到很多民俗的 内容。但是单纯从民俗方面探讨民间佛教 , 其中 的一个缺点是 , 很难对民间佛教作深入的研究。 22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 JOURNA L O F KANGD ING NAT IONA L I TY TEACHERS CO LLEGE
第 16 卷第 3 期
2007 年 6 月
Vo l 16 No 3 Jun 2007
近二十年来的民间佛教研究综述
宇恒伟 肖文杰
摘 要 民间佛教是 20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佛教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 其兴起有重要 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 学术界对民间佛教的研究主要从民俗学和社会学方面着眼 , 从民间佛教的含 义和特征两个方面展开, 取得了一定成果 。同时,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未将民间佛教研究体系化和完整 化 , 未将民间佛教研究置于宽广的历史背景中 。 关键词 民间; 佛教 ; 综述; 体系 中图分类号 B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5076( 2007) 03 0021 07 佛教之所以位列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其中 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的普世性。在两千多年的佛 教发展历程中, 信众是佛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 础。在学术界研究中 , 普通信众从未得到应有的 关注与重视。翻开一部佛教史 , 高僧大德构成了 整个佛教的历史 , 而普通信众在历史长河中根本 没有自己的地位。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起, 民 间佛教陆续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笔者 拟从民间佛教的研究背景、研究视角、关涉的问 题三个方面 , 对二十年以来的民间佛教作简要综 述。不当之处, 请方家指正。 一 、民间佛教的研究背景 1 . 研究意义 ( 1) 民间佛教研究与 民间文化的勃 兴是密 切相关的。 ! 以社会群体为依据划分中国文化的 内部差异的三分法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才流行起来 的分析范式。这种三分法最初是在民间文化研究 中形成的。 ∀ [ 1] 的确 , 民 间文化研 究的勃兴 是近 十几年以来的 事情 , 这在文 学、伦 理学、 社会 学、历史学等领域都有所展现。伴随着民间文化 的研究热潮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民间佛教研 究成为学术界特别是宗教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 , 这与 20 世纪上半叶、中叶对民 间佛教的些许关注是不同的。可以说, 民间佛教 的研究是民间文化在佛 教等研究领域的 延伸和 扩展。 ( 2) 大众文化对民 间佛教研究起了 推动作 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有所差别, 但它又与民间文化存在很多联系, 民间文化的复 兴和大众文化的崛起就有很大的关联。虽然民间 佛教研究更贴近民众 , 但从历史和现实看中间阶 层一直在不断地参与民间文化。现代的民间佛教 研究首先是知识分子研究的对象。因此, 民间佛 教研究与大众文化的推动是不可分割的。 ( 3) 民间佛教研究 与西方文化向中 国的传 播也有密切的联系。 ! 新史学 ∀ 、 ! 新新史学 ∀ 都 曾提出要重视民间文 化。 1956 年, 美国 芝加哥 大学教授雷德斐尔德在 #乡民社会与文化 ∃ 中, 提出 ! 大传统 ∀ 和 ! 小传统 ∀ 两个非常有创意 的概念 , 并用来指代都市文明和乡土文化。虽然 雷德斐尔德认为, 精英文化比大众文化更重要, 但他提出应重视对大众文化的研究。而现在史景 迁的 ! 新文化史学 ∀ 更 是受到史学界的 高度关 注。随着西方文化向中国的传播, 中国学术界也 将 ! 民间 ∀ 用于佛教研究 , 从而出现民 间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