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设计复习资料知识交流
城市道路设计复习资料.doc

1、城市道路分类:包括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2、道路红线概念:道路红线系指划分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生产川地及其他设备用地的分解控制线。
3、红线的作川:是控制街道两侧建筑不能侵入道路规划川地(包括围墙不能侵入),红线不但是具体道路单项工程的设计依据,也是城市公用设施各项管线工程的用地依据。
4、红线的设计内容:①确定道路红线宽度。
②确定道路红线位置。
5、城市道路组成:①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②人行地道(包括地下人行道和人行天桥)。
③交义口、步行广场、停车场、公共汽车站。
④交通安全设施,如照明设备、护栏、交通标志及标线等。
⑤沿街设施,如电线杆、给水栓、邮筒、电讯等。
⑥地下铁道、高架桥、立交桥等。
⑦绿化带。
6、城市道路特点:①功能多样②组成复杂③行人交通量大④车辆多、类型朵、车速差异大⑤道路交叉点多⑥沿路两侧建筑密集⑦道路交通连系点⑧艺术要求高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多⑩政策性强。
7、城市道路网类型和规划技术指标:①非直线系数是指道路起迄点间的实际交通距离与此两点的空间直线距离之比。
不同型式的干道网,其非青线系数是不一•样的。
②干道网密度是指干道总长度与城市用地血积Z比(km/km2)。
③道路面积密度是指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用地ifli积Z比(km7km2)。
④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又称道路占有率,是指道路面积密度(%)和人口密度(A/m2) Z比缶/人o8、单行道:只允许机动车辆沿同一方向行驶的道路。
9、客运道:限制载重汽车和非机动车行驶,只允许小客车和公共汽车通行的道路。
10、行车道:城市道路上供各种车辆行驶的部分。
11、路侧带:位于城市道路行车道两侧的人行道、绿带、公用设施带等。
12、城市道路规定机动千道和非机动千道宽度:根据我国对公路和大、屮、小城市道路的行驶车辆观测得出,主干路和高等级公路上的小型午卒道宽度宜采用 3.5m,大型午车道或混合行驶不道宽度则采用 3.75m,支路上最窄不宜小于3m。
城市道路设计知识总结11页word

一.城市道路设计的准备知识(一)熟悉城市道路的设计原则1.必须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2.要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考虑道路建设的远近结合、分期发展;3.要求满足交通量在一定规划期内的发展要求;4.综合考虑道路的平面、纵断面线型、横断面布置、道路交叉口、各种道路附属设施、路面类型,满足行人及各种车辆行驶的技术要求;5.应考虑与道路两侧的城市用地、房屋建筑和各种工程管线设施、街道景观的协调;6.采用各项技术标准应该经济合理,应避免采用极限标准。
(二)掌握净空与限界人和车辆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有——定的通行断面,称为净空。
为了保证交通的畅通,避免发生交通事故,要求街道和道路构筑物为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提供一定的限制性空间,称为限界。
1.行人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0.75~1.0m。
2.自行车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1.0m。
3.机动车小汽车的净空要求为1.6m,公共汽车为3.0m,大货车(载货)为4.0m;小汽车的净宽要求为2.0m,公共汽车为2.6m,大货车(载货)为3.0m。
4.道路桥洞通行限界行人和自行车高度限界为2.5m,有时考虑非机动车桥洞在雨天通行公共汽车,其高度限界控制为3.5m;汽车高度限界为4.5m,超高汽车禁止在桥(洞)下通行。
5.铁路通行限界高度限界:电力机车为6.5m,蒸汽和内燃机车为5.5m。
6.桥下通航净空限界桥下通航净空限界主要取决于航道等级,并依此决定桥面的高程。
(三)掌握车辆视距与视距限界1.行车视距驾驶人员保证交通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视线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行车视距与机动车制动效率、行车速度和驾驶人员所采取的措施有关。
行车视距一般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等。
(1)停车视距停车视距由驾驶人员反应时间内车辆行驶距离、车辆制动距离和车辆在障碍物前面停止的安全距离组成。
停车视距计算行车速度(km/h) 80 60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停车视距(m) 110 70 6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2)会车视距两辆机动车在一条车行道上对向行驶,保证安全的最短视线距离,称为会车视距。
城市道路设计知识点归纳

一、简答题:1、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的基本假设:(1)直行和左转弯车辆入环绕行,即入环--环行--交织--出环;右转弯车辆不入环绕行,而是通过右转弯专用车道驶入和驶出环交口。
(2)各进口道左转车、直行车、右转车交通量各自相等。
(3)各进口道左转车、直行车、右转车交通量比例相等。
(4)不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影响。
2、红黄绿三色灯规则:(1)绿灯:准许车辆直行和右转,在不妨碍对面车辆直行的情况下可以左转。
(2)红灯:禁止车辆通行,但在不妨碍放行车辆的情况下可以右转,在T字形路口右边无横道的情况下可以直行。
(3)准许车辆左转、右转、调头,禁止车辆直行,但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可继续通行。
3、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4、常用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适用性、优缺点:(1)方格网式路网:适用于地势平坦的中、小城市。
优点:交通分散,灵活性大。
缺点:功能不明确,交叉口多,对角线方向交通不方便。
(2)放射环式路网:适用于大、特大城市。
优点:有利于市中心与各分区、郊区、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功能明确。
缺点:容易将各方向交通引至市中心,造成市中心交通过于集中,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式路网。
(3)自由式路网:适用于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城市。
优点:不拘一格,充分结合自然地形,线性生动活泼,对环境、景观破坏少,节约造价。
缺点:绕行距离较大,不规则街坊多,建筑用地较分散。
5、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时相交道路纵横坡度的处理原则:(1)主要道路通过交叉口时纵坡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纵坡随主要道路横断面而变,次要道路横坡随主要道路纵坡而变。
(2)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两相交道路的纵坡保持不变,只改变它们的横坡。
一般改变纵坡较小的道路横断面,使其与纵坡较大的道路的纵坡保持一致。
道路设计课程知识知识点

道路设计课程知识知识点道路设计是交通工程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涉及道路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在学习道路设计课程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以便能够正确地进行道路设计工作。
本文将介绍一些道路设计课程中常见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道路设计概述道路设计是指根据地理环境、交通需求和工程要求,对道路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道路设计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交通流量、道路等级、道路几何参数、交叉口设计、道路标志和标线等。
通过科学合理的道路设计,可以提高道路的安全性、通行效率和舒适性。
二、道路规划道路规划是道路设计的第一步,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土地使用规划: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要求,确定道路的位置和走向,以便更好地满足交通需求。
2. 道路功能分区:根据道路的用途和交通流量,将道路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
3. 道路网布局:确定不同道路之间的联系和组织方式,建立合理的道路网络,以便实现高效的交通运输。
三、道路几何设计道路几何设计是指确定道路的横断面和纵断面,以及与道路相关的各种几何要素。
在道路几何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主要的要素:1. 道路横断面设计:确定道路的路面宽度、车行道宽度、人行道宽度等,以及相应的边坡和排水系统。
2. 道路纵断面设计:确定道路的坡度和曲线,以满足交通安全和舒适性的要求。
3. 渠化设计:设计道路的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排水管道等,以确保道路在雨天能够正常通行。
四、交叉口设计交叉口是道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交通事故多发地段。
在交叉口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点:1. 交叉口类型:根据交叉流量和道路等级等因素,确定交叉口的类型,如十字型、环形交叉口、T型交叉口等。
2. 交叉口布置:确定交叉口的位置和形式,包括交叉口的进口道、转弯半径、停车位置等。
3. 交通信号灯设计:对于高交通流量的交叉口,需要设计合理的信号灯系统,以保证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
城市道路设计与施工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道路概况道路:供人步行和车辆行驶用公用基础设施的统称。
城市道路:1城市中组织生产、安排生活必需的车辆、行人通过往来的道路;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2联系城市中心区、工业区、生活居住区、对外交通枢纽以及文化教育、休息设施和风景游览场所等;3并与市郊公路响亮通的交通纽带城市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城市道路几何设计的依据:设计车辆、设计速度、交通量、通行能力、道路红线;设计速度:汽车在气候正常、交通密度小,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一般驾驶员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称为设计速度;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往来车辆的总和通行能力:指一纵向车列的车辆在前后车之间保持一定的车距、跟驰、匀速、连续行驶的情况下,1H内所能通过某一断面的车辆数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可抽象的归纳为:方格网式道路网、环形放射式道路网、自由式道路网、混合式道路网方格网式道路网优点:布局整齐,便于建筑布置和方向识别;交通组织简单方便、机动灵活,不会形成复杂的交叉口,不会造成城市中心交通压力过重;道路定线比较方便等方格网式道路网缺点:道路功能不易明确,交叉口多,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非直线系数大,一般为1.27~1.41适用条件:地形平坦的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局部地区环形放射式道路网优点:有利于中心同外围市区和郊区的联系,有利于中心城区外的市区及郊区的联系,非直线系数小,一般在1.0左右;容易引起城市沿环道发展促使城市呈同心圆是不断向外扩张。
环形放射式缺点容易把外围的交通迅速引入中心地区而造成中心交通压力过重;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式道路网系统;容易出现许多不规则街坊适用条件:一般对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比较适宜自由式道路网优点:不拘一格,充分结合地形,线型生动活泼,对环境和景观破坏较少,可节约工程造价自由网式道路网缺点:非直线系数大,绕行距离大,不规则街坊较多,混合网式道路网优点:能结合城市用地交通条件,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则既能发扬各形式道路网优点,又能避免他们的缺点。
城市道路设计考前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道路的组成、功能及特点二、城市道路的功能1、交通设施功能2、公用空间功能3、防灾救灾功能4、城市结构功能第二节我国城市道路分级二、设计速度各级道路的设计速度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设计速度(km/h)100 80 60 60 50 40 50 40 30 40 30 20 快速路和主干路的辅路设计速度宜为主路的0.4 倍~0.6 倍。
平面交叉口内的设计速度宜为路段的0.5 倍~0.7 倍。
第三节几何设计基本依据二、设计车辆三、设计小时交通量通常采用“第30位小时交通量”。
四、设计年限1、道路交通量设计年限一般道路类别愈高,设计年限愈长。
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为:快速路、主干路应为20 年;次干路应为15 年;支路宜为10 年~15 年。
2、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年限第四节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一、道路通行能力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上某一路段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交通流率。
二、服务水平影响因素1)行车速度和行驶时间2)车辆行驶时的自由程度3)行车受阻或受限制情况,每公里停车次数和车辆延误时间来衡量4)行车的安全性,以事故率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衡量5)行车的安全舒适性和乘客满意的程度6)经济性,以行驶费用来衡量3、服务水平等级A——自由流,B——稳定车流,平均行程速度通常是相应街道自由流速度的70%。
C——仍为稳定车流,D——接近不稳定车流,平均行程速度大约是自由流速度的40%。
E——不稳定车流,F——强制车流,第五节道路建筑限界道路上净高线和道路两侧侧向净宽边线组成的空间界线。
第二章城市道路网规划第一节概述(四)其他路网1、组合式道路网非直线系数<1.15属优良形式,1.15~1.25为中等,>1.25为不佳2、链式路网第二节城市道路网规划主要技术指标四、非直线系数指道路起讫点间实际交通距离与此两点的空间直线距离之比。
是衡量路线便捷程度的一个指标。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

1、都市轨道交通旳分类。
2、公交优先确实切含义。
3、都市郊区道路交通分析按交通性质分为哪三类,怎样组织?4、都市道路系统规划旳基本原则?5、都市交通旳含义。
6、交通影响分析。
7、都市道路具有哪些功能?8、居民流动在时间上分布特点有哪些?9、铁路客运站位置选择。
10、水网都市道路网旳规划和改造应考虑哪些问题?11、什么是铁路车站中旳中间站、区段站?12、在设计交叉口时,增长交叉口旳通行能力旳措施有哪些?可图示。
13、都市南北主干路和东西主干路相交,东西路直行车流量很大,于是将东西直行路下穿,并不再采用其他措施。
问交叉口与否尚有冲突点,为何,图示冲突点?提出2个改造措施。
14、什么是BRT?15、分析都市干道网基本类型中旳方格路网、优缺陷及使用该路网时注意旳事项。
16、机动车公共停车场旳设计原则?17、都市轨道交通旳分类。
18、铁路客运站在都市中旳布置和数量。
(按不一样旳都市规模分析)19、山区都市道路网规划应符合旳规定有哪些?20、铁路设备旳布置原则有哪些?21、都市道路等级构造规划应遵照旳原则有哪些?22、为何倡导公交优先?23、公交中途站规划原则有哪些?24、图为某都市新区主干路AB与次干路CD交叉口规划平面图.规划主干路AB旳横断面为双向6条机动车道三块板布置,次干路CD旳横断面为双向4条机动车道一块板布置。
交叉口设置了5个公交停靠站,其中2、3、5号站为直行、右转公交站,1、4号站为左转公交站,停靠站距交叉口距离如图所示。
试指出该交叉口规划平面布置存在旳问题。
1、为都市中大量、长距离、迅速交通服务旳都市道路,为()。
A 迅速路B 主干路C 次干路D 支路2、在都市规划估算停车用地时,其用地总面积可按规划都市人口每人()m2计算。
A 0.6~0.8B 0.7~0.9C 0.8~1.0D 1.0~1.23、当地形困难或条件受限制旳时候,我们采用(),并设置最大超高。
A 极限最小半径B 不设超高旳最小半径C 一般最小半径D 不设超高容许旳最小半径4、道路纵断面线形反应路线竖向旳()A 走向B 高程C 高差D 纵坡大小5、路拱旳形式包括()A 直线形B 折线形C抛物线形 D 直线抛物线形6、桥梁按构造受力可分为( )基本体系:A 梁式体系B 拱式体系C 刚架桥D 缆索承重桥7、都市道路按其在都市道路系统中旳地位、交通功能一般分为()。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知识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知识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交通流动、居民出行以及城市环境等方面。
为了实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设计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知识。
一、交通规划基础知识交通规划是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它主要包括交通需求分析、交通流量调查、道路网络布局等内容。
设计者需要熟悉交通规划原理和方法,了解交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进行道路规划设计。
1.交通需求分析:包括对人口、就业、居住等因素的预测分析,以及对不同交通需求的划分和测算。
通过对城市发展趋势和人口、车辆增长的预测,可以确定不同地区的交通需求,为道路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2.交通流量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和数据统计,获取不同时段、不同路段的交通流量和行为信息。
通过交通流量调查,可以了解到大量的交通行为数据,如车速、交通信号灯使用情况等,为道路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3.道路网络布局:通过分析城市道路现状和交通流量数据,确定合理的道路网络布局。
道路网络布局应考虑交通流动、城市发展、环境保护等多种因素,以实现城市交通的高效和可持续。
二、道路设计基本原则在进行具体的道路设计时,设计者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满足不同用户和各种需求。
1.功能分区原则:根据不同道路的功能,对道路进行分区设计。
分区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通需求、车辆类型、交通流量等,将道路划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从而使得不同类型的道路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2.地形适应原则:考虑城市的地形和自然环境,对道路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计。
在道路设计中,应尽量减少对地形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避免对自然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3.人车分流原则:为了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安全性,需要在设计中采用人车分流的措施。
通过人行道、自行车道、公交专用道等,将不同交通参与者的行动区域分开,减少交叉点,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设计复习资料1.我国将道路工程分为三大类:公路城市道路特殊道路2. 城市道路系统:各类型,各等级道路,交通广场,路边停车场,加油站等设施组成。
3.城市道路的组成:高架道路地下隧道人行过街天桥人行过街地下通道和大型互通式立体交叉工程。
城市道路指大、中、小城市、建制镇及特大城市的卫星规划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桥梁(隧道)及其附属工程。
4.城市道路的功能组成部分:(1)车行道(供各种车辆行驶的道路部分)(2)路侧带(行车道外边缘石至道路红线之间的部分,包括人行道、设施带、路侧绿化带)(3)分隔带(4)道路交叉口和交通广场 (5)路边停车场和公交停靠站(6)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街沟、雨水口、检查井、排水干管(7)其他设施,如渠化交通岛、安全护栏、照明设施、交通信号等。
5. 中央分隔带:分隔对向行驶的机动车流,以避免或者缓冲对向行驶的机动车发生相撞的恶性交通事故。
6. 两侧分隔带/机非分隔带:分隔同向驶行驶的快慢机动车流,或者用来分隔同向行驶的机动车流和非机动车流。
7. 人行分隔带:作用是分隔行人与非机动车流或者分隔不同流向的行人交通流,起组织和渠化交通的作用。
8. 城市道路的功能体现:(1)交通设施功能(2)公共空间功能(3)防灾救灾功能(4)城市结构功能9. 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需要考虑行人,非机动车的交通(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10. 城市道路分级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道路的功能价值,并使道路交通运输更加有序、更加有效、更加合理。
11. 城市道路的分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12. 几何设计基本依据:设计车速设计车辆设计小时交通量设计年限13. 交通量:指在道路一定时间段内实际通过的车辆(行人)数。
14.通行能力:通常的道路、交通和管制条件下,在一定时间段内车辆或行人能合理的期望通过一条车道或者道路的一点或均匀道路断面所能达到的最大小时流率。
15.道路建筑界限:为保证城市道路上车辆与行人的交通安全,在道路上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任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界限,即道路建筑界限。
16. 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的内容:(1)确定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2)确定干道性质、走向及红线宽度(3)确定道路横断面形式(4)确定交叉口位置,控制高程和形式(5)确定停车场位置(6)绘制路网图和编写规划说明书17.评定服务水平高低包括哪些因素:(1)行车速度和行车时间(2)车辆行驶时的自由程度(3)行车受阻或受限制的情况,每公里停车次数和车辆延误时间来衡量(4)行车的安全性,以事故率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衡量(5)行车的舒适性和乘客的满意程度(6)经济性、以行驶费用来衡量。
18.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1)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需求(2)满足城市用地布局要求(3)满足各种市政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19. 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方格网式放射环式自由式和组合式20. 方格网式道路优缺点:优点:划分的街道整齐,有利于沿街建筑布置,这种路网上的交通分散,灵活性大。
缺点:干道路功能不易明确,交叉口多,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
21.放射环式路网的优缺点:优点:有利于市中心区域各分区、郊区、市区外围相邻各区的交通联系,在明确道路功能上有其优点。
缺点:容易将各方向交通引至市中心,造成市中心交通过于集中,其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式路网。
22.自由式路网优缺点:优点:不拘一格,充分结合自然地形,线性生动活泼,对环境和景观破坏较少,可节约工程造价。
缺点:绕行距离较大,不规则街坊较多,建筑用地较分散。
23. 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中心线的长度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
24. 道路面积密度:城市各类各级道路占地面积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
25. 人均占有道路用地总面积: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人口总数之比。
26. 非直线系数:衡量道路便捷程度的指标为非直线系数,是道路起、终点间的实际长度与其空间直线距离之比。
27. 横断面:城市道路的横断面是指道路中线上各点的法向切面.28. 道路横断面设计图:包括横断面设计线和横断面地面线。
29. 横断面设计线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分隔带、路侧带等30. 横断面设计线是表征设计前原地面沿道路横断面方向起伏变化的线形。
31. 道路横断面设计:是对横断面设计线组成部分的宽度、相对位置、横向坡度、相对高程等进行综合设计,同时考虑地形、地质、水文以及地下建筑、地下管网的影响及协调问题。
横断面设计是在规划红线宽度范围内合理布置。
32. 城市道路的断面形式: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不对称路幅。
单幅路从横断面上看,车行道为一整体,没有物理分隔,各种车辆在一幅车行道横断面上混合行驶,俗称一块板①画出快慢车行道分车线。
②不画分车线。
双幅路,在车行道中央采用分隔带或分隔墩将车行道分成两部分,上下车行道被分隔开来,这样可以避免相向行驶的机动车产生交通碰撞,俗称两块板断面,每一部分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画快慢车道分隔线。
三幅路在车行道两侧采分隔带或分隔墩将快慢车行道分割开来,整个车道呈三部分,即中间一部分为双向行驶的机动车道,车行道两侧则分别为单向行驶的非机动车道,俗称三块板。
四幅路,在三幅路基础上,将中间机动车道部分用中央分隔带分割为两幅,使机动车也分向分幅行驶,从而在车行道断面布置上最大限度地保证车辆交通的行驶安全。
俗称四幅路。
不对称路幅,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地形限制,交通特点,交通组织等,可以将车行道,人行道,分隔带等设计成高程不对称,宽度不对称或上下行分幅布置的形式,以适应要求,沿江,河,滨湖路,山城道路,大型立体交叉设计中经常使用。
33. 单车行道:设计车辆总宽+最小侧向间距34. 车行道宽度:车行道是道路上供各种车辆行驶的总称,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车行道宽度应根据设计车辆、设计车速、交通量设计。
35.平曲线加宽值的确定:静态加宽和动态加宽。
36.路肩的作用:○1由于路肩紧靠在路面的两侧设置,因此路肩具有保护及支撑路面结构的作用。
○2供发故障的车辆临时停放之用,有利于防止交通事故和避免交通紊乱○3作为侧向余宽的一部分,设置路肩能增进驾驶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对保证设计车速是必要的,尤其在挖方路段,还可以增加弯道视距,减少行车事故。
○4提供道路养护作业、埋置地下管线的场地。
对未设人行道的道路,可供人及非机动车使用等。
○5精心养护路肩,能增加道路整体的美观。
37. 中间带的作用:○1将上、下机动车流分开,即可防止因快车驶入对向车行道造成交通事故,又能减少道路中心线附近的交通阻力,从而提高通行能力。
○2作为设置交通标志牌及其它交通管理设施的场地。
○3种植花草灌木绿化或设置防眩网,可防止对向车辆灯光的眩目,还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4设于分隔带两侧的路缘带,由于有一定宽度且车道线划分醒目,既可以引导驾驶员视线,又能增加行车所必需的侧向余宽,从而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路缘带对行车部分的路面结构还可以起保护作用。
38. 土路肩:不加铺装的土质路肩,它可以起到保护硬路肩,路面和路基的作用,并提供侧向余宽。
城市道路设计车速大于等于40km/h应设硬路肩,否则节约用地可以不设。
视线,又能增加行车所必需的侧向余宽,从而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39. 硬路肩:是指进行了铺装的路肩,它可以承受汽车荷载的作用力,在混合交通的道路上便于非机动车,行人通行。
在填方路段,为使路肩汇集路面积水,在路肩边缘应设缘石。
40. 路拱:为了利于排路面横向水,将路面做成中央高,两边低的拱形,称为路拱。
41. 超高的作用:为了减少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所产生的离心力,在曲线路段将路面做成外侧高、内侧低的单向横坡形式,称为超高。
42. 平面设计的主要内容:(1)平面线形设计,包括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各自的设计及其组合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地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同时要考虑行车视距等。
(2)沿线桥梁、隧道、道口、平面交叉口、广场和停车场等平面布设,还有分隔带及其断口的平面布置、路侧带缘石断口的平面布置、公交站点的平面设置等。
(3)道路照明及道路绿化的平面布置。
43. 平面线形: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称为平面线形。
44. 平面线形的三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45. 行车视距:是以驾驶员视线高度(1.1-1.2m)能看到前方道路上高度为0.1m物体顶点、沿车行道中线丈量所得到的距离。
46.行车视距: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47. 平面设计原则:○1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即平面设计应遵循城市道路网规划○2道路平面线形设计,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起来进行,并符合各类各级道路的技术标准。
○3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科学的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合理的确定行车视距并铺以适当的保证设施。
○4应根据道路类别,等级,合理的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分隔带端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
○5平面线形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使远期工程尽可能减少对前期工程的废弃。
48.视距不足的情况:○1平面曲线路段即弯道内侧由于路侧的树木、建筑物、路堑、边坡的遮挡引起的。
○2纵向上坡接下坡的上坡路段或有立交桥(隧道)的路段上因视线受阻而产生的。
49.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出了满足机动车辆行驶特性的要求外,与公路的不同之处:○1与城市竖向规划密切相关,道路的纵断面设计会涉及相关区域的路网高程问题○2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采用同一纵断面设计时,需考虑非机动车的行驶能力50. 纵断面线形:沿道路中线竖直剖切,再沿道路里程展开的立面投影线形51.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的特点:(1)满足机动车行驶要求(2)满足非机动车行驶要求与城市竖向规划,即道路网标高相协调。
52. 合成坡度:是指路线设计纵坡度与弯道超高横坡度或路拱横坡度的矢量和,其坡度方向即水流方向。
53.城市快速路:指在城市内修建的,中央分隔带分隔对向车流、全部控制出入、控制出入口间距及形式,具有单向双车道或以上的多车道,并设有配套的交通安全与管理的道路。
54. 变速车道:包括加速车道和减速车道,设在快速路道出入口的衔接路段,与辅路或匝道相接,其衔接形式可分为直接式和平行式。
55.城市快速路的组成:主路、辅路、出入口和匝道等组成,从而形成一个在城市内可供机动车辆快速通行的道路系统。
56. 快速路:是由主路和配套的辅路组成,其中主路是供机动车辆长距离、快速通行的道路,具有单向双车道、连续交通流、全部控制出入、通行能力大等特点。
57. 辅路:是指集散主路车辆的道路,设置于主路两侧或者一侧,单向或双向行驶能力。
58.城市快速路横断面可分为:整体式和分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