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国际金融中心产业集聚与辐射能力分析
伦敦国际金融中心产业集聚与辐射能力分析报告

全球金融中心产业集聚与辐射能力分析全球金融市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演变,目前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国际金融中心的格局。
在众多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存在明显的金字塔式等级结构。
在本书中,将排名前20的金融中心列为第一序列金融中心,排名21-50的金融中心列为第二序列金融中心,第51-84的金融中心为第三序列金融中心。
根据GFCI评价,目前全球只有两个全球性金融中心,分别是伦敦和纽约。
根据GFCI 18的报告结论,伦敦得分领先纽约8分,不过在总分为1000分的评价体系中,低于20分的差距可以认为两者的地位是大致平等的,二者之间很难说谁压倒谁。
排名第二的纽约比排名第三的香港得分高33分。
这两个中心集中了全球大部分金融资源,而其他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东京、巴黎、法兰克福等,均难以望其项背。
也就是说,当今世界金融只有两极,分别落在欧洲和美洲。
伦敦金融城不仅是英国及伦敦市的经济心脏,也是全球领先的金融、商业和经济中心,被誉为世界金融业心脏和世界动力之都。
在本次公布的排名中,前12位中的后6位,除了苏黎世位于欧洲外,其他的5个金融中心均在北美洲;北美洲的5个金融中心中又有4个在美国,只有多伦多一个位于加拿大;另外,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和温哥华排名第17和18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北美洲的金融服务业发展程度领先于其他州;加上纽约金融中心,可以说美国是全球的金融霸主,其统治地位仍然无人可以撼动。
根据GFCI评价,第一序列金融中心中,共有4个亚洲金融中心,占据排行榜第3-6名,分别是香港、新加坡、东京和首尔,四大亚洲金融中心的得分比较接近,综合了其他各期的GFCI排名,我们发现东京的金融中心地位正在下降,首尔的地位在不断上升。
中国只有香港一个金融中心进入第一序列,但是其在亚洲金融中心中名列首位,其他均为发达国家城市。
在第二序列金融中心的上榜城市中,中国大陆地区有3个城市,分别是上海第21位、深圳第23位、北京第29位,其他城市70%位于发达国家,中东地区的新兴金融中心在不断的崛起。
悉尼南半球的国际大都市

悉尼南半球的国际大都市悉尼:南半球的国际大都市悉尼,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之一,坐落于南半球,以其迷人的海滩、壮丽的天际线和独特的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悉尼不仅拥有繁荣的经济、发达的市区,还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美丽的自然风景。
本文将介绍悉尼作为南半球国际大都市的各个方面。
悉尼的经济发展是其成为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澳大利亚的经济中心,悉尼拥有许多跨国公司的总部,以及众多的金融、科技和媒体产业。
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和不断创新的科技公司使得悉尼成为国际商务和投资的热门地点。
此外,世界各地的贸易和运输业务也使得悉尼成为重要的国际交流中心。
不仅经济发达,悉尼的市区也是现代化和多样化的。
市区的天际线由高楼大厦、商场和酒店构成,展现着悉尼作为一个繁忙城市的活力和魅力。
悉尼歌剧院和悉尼海港大桥是悉尼市区最著名的地标,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这两座建筑物不仅代表着悉尼的美丽风景,也成为游客和摄影师的最爱。
然而,除了现代化的市区,悉尼也保留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文化遗产。
悉尼塔罗灯塔和博物馆是悉尼历史悠久的代表。
这些文化遗产展示了悉尼的多元文化和历史背景。
此外,悉尼还拥有各种各样的艺术画廊、剧院和音乐会场所,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
自然风景是悉尼南半球大都市的另一个亮点。
悉尼的海滩蜿蜒曲折,阳光明媚,是人们休闲和娱乐的理想场所。
那龙湾、那龙海滩和那龙故事桥是最为著名的海滩之一,吸引了游泳、冲浪和日光浴爱好者。
此外,悉尼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港口之一,拥有壮丽的海岸线、岛屿和海洋生物。
游客可以乘坐游船或者搭乘渡轮欣赏到最好的海港风光。
在悉尼居住的人口多样化,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和留学生。
悉尼欢迎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和南美洲的居民,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社区。
这种多元文化使悉尼成为一个独特的地方,人们可以在这里体验到各种各样的世界美食、节日和艺术活动。
总之,作为南半球的国际大都市,悉尼以其经济繁荣、现代化市区、丰富多样的文化和美丽自然风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金融中心从集聚到辐射效应的研究评述

金融中心从集聚到辐射效应的研究评述作者:牛盈苏马青林来源:《财讯》2018年第25期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城市间的竞争不再是单一的个体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角逐。
中心城市s区域协同化发展逐渐成为城市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方式,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金融中心的发展,不仅会产生极化效应,而且还会对周边地区产生扩散效应,提升在区域中的整体面貌和辐射力,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背景下,以金融中心为研究重点,从不同视角对金融中心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的理论规律进行7梳理,根据上述理论整合了金融集聚和辐射的相关理论,并对在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集聚和辐射效应最大化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提炼,最后指出了现有研究文献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金融中心金融集聚辐射效应引言随着金融产业的不断建设和发展,金融资源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实现跨区域流动在某一地区进行集聚整合。
此时就形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在金融资源集聚的过程中金融中心不断形成。
有研究表明,金融集聚会对本地区经济产生需求关联和资本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并驱动区域协调发展,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效应主要有金融资源集中的福利补偿效应和金融资源扩散的涓流效应。
因此,在研究金融中心的集聚和辐射问题上对促进区域金融合作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中心集聚的问题整合梳理对于金融中心的集聚问题,现有文献主要从两个视角研究。
一是金融地理学视角,引入地理位置、距离与空间等因素(金雪军和田霖,2004)。
二是金融地域运动理论,该理论是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时空规律的研究,全面系统地解释了区域和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内在机制(董锁成,1994)。
对金融集聚动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金融集聚内在动因的直接研究,在这个研究中提出了金融地理学的信息流理论是金融中心发展的先决条件( Amin and Thrift 1994)。
二是,关于区域金融成长的研究。
墨尔本国际金融中心产业集聚与辐射能力分析

S27墨尔本金融中心澳洲的神经中枢伦敦金融城发布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18显示,墨尔本排名第27;墨尔本有南半球伦敦之称,对澳洲、新西兰地区的发展有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亚太地区也有深刻的影响。
一、金融业集聚概况1、金融中心特色作为第二大城市,墨尔本在澳洲南部,对珀斯、阿德莱德等西南部地区,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与悉尼构成了双轴金融中心。
墨尔本主要以银行金融业为中心,既是澳洲金融总部基地也是货币中心。
2、金融中心现状柯林大街:柯林大街是墨尔本的商业中心和购物中心,长度一英里,宽99英尺,是墨尔本的金融街,澳大利亚很多银行的总行都在这条街上,在这条街上还有澳大利亚股票交易所、很多保险公司和金融投资公司的总部或办事处,澳洲最重要的100家企业,有超过30家总部均在此街上,同时还有多家全球500强企业总部。
银行业:澳洲四大银行中,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和澳新银行的总部设在墨尔本。
澳大利亚国民银行是澳洲最大的商业银行,主要优势集中在自然资源、能源和基础设施、农业领域的金融服务,固定资产、银行客户和财产管理客户等业务在澳洲均是老大;澳新银行在澳洲和新西兰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收购新西兰国民银行后成为新西兰第一大银行,而且率先在亚洲和中国开办海外代理机构。
总部效应:墨尔本是全澳乃至亚太地区的经济和商业中心城市之一。
多家澳大利亚大型公司的总部位于墨尔本中央商务区以及东南区的莫纳什大学周边,包括澳大利亚四大银行当中的澳纽银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全球矿业巨头力拓集团和必和必拓;Medibank私人保险,电信行业巨头Telstra,零售业巨头Coles超级市场,百货行业巨头迈尔;汽车业巨头霍顿;电子零售业巨头JB HI-FI等。
亦有多家跨国公司的澳大利亚乃至南半球总部设立于墨尔本,包括奔驰、宝马、东芝、惠普、索尼、马自达汽车、丰田汽车、本田汽车、日产汽车、福特汽车、7-Eleven、安联、野村证券、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ING集团、摩根大通、KFC等。
区域金融中心辐射力研究_以南京为例的实证分析_陈莹

141
2013 年第 3 期
于 2007 年开始发布包含全球主要金融城市的金 融中心指数, 即 GFCI ( Global Financial Center Index) , 该指数通过将五大类城市特征性指标 ( 人 商业环境、 市场发展度、 基础设施和城市 才环境、 综合竞争力) 与调查问卷结果输入其开发的评分 模型, 得到各金融中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具有较 好的客观性与权威性, 但对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 其采用的特征性指标数据可得性不足, 世界权威机 构发布的很多指数中并未纳入我国城市的评价。 国内的研究中, 殷兴山等 ( 2003 ) 将城市金融 金融资源力、 金融区位 竞争力区分为金融聚集力、 选取了 12 个指标对长三角 15 个 力等三个方面, 城市 金 融 竞 争 力 进 行 了 评 估; 周 立 群 和 潘 宏 胜 ( 2004 ) 分析了影响地区或城市竞争力的金融因 素, 提出城市金融体系竞争力的测度指标体系 , 对 国内若干城市的金融体系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 并以天津为例, 分析其金融市场结构和金 与比较, 潘宏胜 ( 2004 ) 在对沿 融资源配置的现状; 刘伟、 海地区三大区域 11 个城市金融竞争力进行测度 时, 将金融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分为综合经济实力 、 资金实力、 金融机构发育程度、 直接融资实力和企 业财务状况五大类共 29 项指标; 王仁祥、 孙亚超 ( 2004 ) 将城市金融竞争力分解为区位竞争力、 资 、 、 、 本竞争力 人才竞争力 基础设施竞争力 制度竞 争力、 开放性竞争力、 金融企业管理竞争力等 7 个 79 项基础性指标、 4 个层次体系。 在此 中间指标、 基础上, 运用最优脱层法和熵值法对各项指标权 重予以确定; 倪鹏飞 ( 2007 ) 建立了一套覆盖广泛 的城市金融竞争力指标体系, 其中部分难以量化 的指标, 如制度竞争优势、 法制健全程度、 创新氛 政府效率等,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相关数 围、 其方法和思路值得借鉴。 据, 在对城市金融辐射力范围的研究中, 国内外 学者大多是采用经济地理学模型来对具体区域 、 城市辐射的范围进行实证性探索。 陈浩、 姚星垣 ( 2005 ) 针对城市金融辐射力提出了合理的指标 体系, 运用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等方法得出长三角 城市接受上海辐射的程度, 并首次将经济地理学 中的威尔逊模型用来度量各中心城市接轨上海的 能力以及各自的金融影响力, 计算出了它们的辐 142
首尔国际金融中心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分析

S6首尔金融中心新兴工业国家重要首府伦敦金融城发布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18显示,首尔排名第6;首尔金融业以辐射朝鲜半岛为主,首尔金融中心大致影响的人口为区内5000万人,周边1.5亿人,其中中国约1亿人市场。
据伦GFCI第10至第18期报告,纽约、伦敦、##、新加坡,这四个国际金融中心分居前四位,其排名一直是比较稳定的。
相比来看,排名第五至第十位的国际金融中心的位次是多变的。
其中,首尔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迅速崛起,排名变化最为明显,从20##3月的第53位上升到2015年9月的第6位。
一、金融业集聚情况1、金融中心地位与特色金融中心地位:首尔仅占韩国国土面积的0.6%,但其GDP却在韩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地位——韩国12家位列世界500强的公司中,有11家总部设在首尔。
汝矣岛是首尔金融中心的核心,是头脑型的经营区域。
集聚了首尔主要金融机构和商业区,是全韩国地价最贵的地方之一。
在并不显山露水的汝矣岛,汇集了全韩国一半以上的银行存款。
除了密集的金融机构,LG电子公司、MBC和KBS电视台的总部也位于此处,韩国国会和韩国证券交易所也搬迁于此地。
发展历程:韩国资本市场自上世纪50年代发展起步,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在IMF的帮助下进行了较为激进的金融体系改革,现已基本迈入成熟市场行列。
卢武铉和李明博在任韩国总统期间〔20##至20##〕,推崇将韩国打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政策目标,尤其重视提高韩国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力。
期间推动了几项颇有影响力的改革举措,如将三大交易所合并为韩国证券期货交易所〔KRX〕,并将发展目标定为“东亚第一交易所〞;出台《资本市场法》;下大力气改革监管机构等。
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和竞争力提升,使韩国成为东北亚金融中心。
经过坚持不懈的改革,韩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成就显著。
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不断提高的直接融资比重。
截至20##底,直接融资的比重已经超过间接融资11个百分点。
然而,韩国资本市场与新家坡、##等亚洲发达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其改革的首要目标还是满足国内韩国企业的金融需求,而非创建一个境外公司可以融资,同时境外投资者乐于投资的市场,因此,首尔也只能算是跨国性金融中心,还称不上是国际性金融中心。
对我国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实证研究

对我国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实证研究作者:隋钦波佟川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13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金融发展、经济支撑和对外开放三个方面构建我国金融集聚指标体系,应用因子聚类分析筛选出我国的金融集聚中心,然后利用威尔逊模型测算了中心地区的金融集聚辐射半径,结果发现我国金融集聚中心主要集中在京沪粤苏鲁等发达省市,其辐射效应较强。
金融的均衡发展要求我们在充分利用金融集聚中心辐射效应的同时,加大对边缘地区的资源投入,以金融竞争力的整体协调提升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金融集聚;辐射效应;因子分析;威尔逊模型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7-0009-05一、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概念随着我国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省际乃至国际的资本流动不断增多,形成了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在某些省份或城市集聚的现象。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金融集聚辐射效应并未给出统一的定义。
本文根据物理学中辐射的概念以及经济学中集聚辐射效应的相关文献,将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理解为: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中心城市(地区)与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次级城市(地区)及边缘城市(地区),或者次级城市(地区)与边缘城市(地区)之间所发生的金融人才、金融资源等相关金融要素的流动和转移。
辐射是双向的,但是从净辐射的角度来说,可以只考虑中心城市(地区)对次级城市(地区)及边缘城市(地区)的金融集聚辐射效应(见图1)。
金融集聚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是显著的。
对于我国而言,金融集聚辐射效应强度动态变化过程如何,以及辐射效应的范围是怎样界定的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结合地理学、物理学与经济学相关知识,从动态角度对我国金融集聚的区域辐射效应进行测度。
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金融集聚程度评价(一)金融集聚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参考现有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对外开放三个方面选取19个指标构建了衡量金融集聚程度的指标体系(见表1)。
中心城市对周边经济圈经济辐射力分析基于成都及周边城市的案例

中心城市对周边经济圈经济辐射力分析基于成都及周边城市的案例摘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中心城市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成都的经济发展影响着周边经济的发展,并发挥了领导作用和辐射作用。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的原因,包括:禀赋与环境差距;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差距。
因此,要“因城而宜”,对中心城市功能优势进行科学界定;协调经济圈内城市利益,实现产业合理布局。
而造成这些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来讨论成都对周边城市的区域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圈;中心城市;辐射力一、引言中心经济辐射力是指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能力。
中心城市通过“聚集”和“辐射”与周边城市以及经济腹地形成紧密联系。
经济中心城市的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人才效益和设施效益等,使得所属经济区域中的产业、资本、人才、原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等资源不断向中心城市聚集。
显著的极化效应促使经济中心城市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增长迅速,并进一步强化经济中心城市的区域增长带动作用。
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一方面源于中心城市因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使传统产业开始不断向腹地转移,另一方面源于经济中心城市规模效益的逐渐丧失,致使土地价格上涨、生活费用攀升,引起部分资源向周边地区迁移。
中心城市辐射力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来测度,本文将选取两个经济圈内城市之间GDP增长的相关度和利用外资水平(经济外向度指数)来综合测量两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力。
其中,经济外向度指数是区域的经济总量与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之比而求得的比例相对数,从而反映中心城市的经济活动具有的对于经济圈的影响程度。
在使用方法上,本文主要使用线性回归的方法,选取四川省的五大城市(成都、绵阳、德阳、宜宾、南充)历年的GDP和实际吸引外资数额,并将样本数据以1998年为基准年转化为比例指数形式,在不影响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使数据更加直观简明,易于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15悉尼金融中心太平洋资本高地
伦敦金融城发布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18显示,悉尼排名第15;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经济中心,辐射到整个澳洲和亚太地区。
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澳洲共上榜2个金融中心,分别是悉尼和墨尔本,位列15和27名。
在3000万澳洲人口中,平均1500万人就有1个国际金融中心,凸显了澳洲经济发展中,金融业的引领与推动作用。
一、金融业集聚情况
1、金融中心特色
金融市场特色:澳大利亚的金融市场以投资基金和风险管理见长,澳大利亚是在亚洲时区中第一个开盘的主要金融中心,正好跨接美国市场以及欧洲市场开盘。
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集团与金融中心,也是南半球重要的金融中心。
亚太地区中心:悉尼是亚太地区银行、外汇、股票、期货、管理基金及金融财务公司提供服务的中心。
在55家被授权在澳大利亚运营存款业务的银行中,有53家设在悉尼,体现了悉尼作为地区金融中心日益增长的重要性。
2、金融中心现状
银行业:全球排名前20位的银行,有18家在悉尼运营。
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澳大利亚政券交易市场、澳大利亚国际银行与证券协会以及澳大利亚金融市场协会都将总部设在悉尼。
澳大利亚的本土银行以安全著称,《环球金融》公布的2015年全球最安全银行前50名中,澳洲四大银行全部上榜,并且名列前茅,排名6-9名。
澳洲四大银行的总资产占全部银行资产的50%以上,其中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和澳大利亚历史最长的西太平洋银行的总部设在悉尼,澳洲央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的总部也设在悉尼;另外,澳洲第五大银行圣乔治银行的总部也在悉尼,圣乔治银行的中小银行服务为特色,而且在外汇交易中占有绝对优势。
股票市场:澳大利亚只有一家证交所,即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有限公司,其他6个州的证券交易所均是其全资子公司,在悉尼设有全国性的秘书处。
澳交所是亚洲地区第二大股票市场,世界第八大资本市场,澳交所流通股市值在2014年4月超过1.2万亿美元,高出中国的9180亿美元31%,同时是香港市场(4980亿美元)的两倍,新加坡市场(2630亿美元)的四倍。
投资基金:澳大利亚是全球第三大共同基金市场,2014年3月底,澳大利亚共同基金规模为1.72万亿美元,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一个共同基金行业规模超过GDP的国家。
共同基金行业发展成熟,股票型和另类基金是强项,2014年3月底,澳大利亚的股票型基金为第一大类基金产品,资产净值为7011.91亿美元,占全部共同基金规模的40.75%,是中国股票型基金规模的4.43倍;另类或其他类型基金规模也十分庞大,超过了6100亿美元,是中国同类产品规模的近70倍,主要包括房地产信托基金、黄金等商品基金等;货币基金
发展较快,2014年3月底,规模达到3221.25亿美元,占比接近20%,在全球货币基金排名中处在第四位。
澳大利亚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AMP总部就位于悉尼。
总部效应: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和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均在悉尼,澳53家银行有40家银行的总部设在悉尼,最大的百家公司中,有四分之三在悉尼设立了公司总部或分支机构。
来澳大利亚访问的国际商务人员几乎都要造访悉尼,同时大部分世界知名跨国企业也在悉尼设有分公司或办事机构。
二、城市及产业集聚概况
城市地位:世界公认十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澳大利亚最大城市和港口。
城市概况:悉尼位于澳大利亚东南海岸,面积1735平方公里。
人口约420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45.7人。
内悉尼是澳洲人口最稠密的地方,每平方公里有4000多人。
产业集聚:悉尼是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也是商业、贸易、金融、旅游和教育中心,悉尼在澳大利亚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澳的30%左右。
服务业是悉尼经济的主体,其中金融保险业占全澳行业产值的44%、房地产占41%、批发贸易占38%、餐饮娱乐占36%、制造业占35%、建筑业占34%、零售贸易占32%。
三、辐射能力
区域辐射能力: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经济中心,辐射到整个澳洲和亚太地区。
悉尼是亚太地区银行、外汇、股票、期货、管理基金及金融财务公司提供服务的中心,利用其多语种、受过良好教育和高技能的劳动力队伍为国内市场以及亚太金融服务中心提供服务。
政治影响力:悉尼拥有新南威尔士州的大部分人口,悉尼经常成为州议会与联邦议会的政治焦点。
悉尼是澳洲最大的城市,人口占澳洲的1/6,与广州等较早结成了友好城市。
经济影响力:悉尼是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有南半球的纽约之城,在商业和金融上对整个南半球影响巨大。
悉尼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澳的30%,在经济上对澳大利亚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澳大利亚还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国,与亚洲地区具有广泛的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