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说课稿运动的快慢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组别
姓名
30s时位置
总长度
总用时
第一组
谭小虎
32m
200m
3min50s
赵永刚
34m
200m
3min32s
第二组
李秋丽
29m
200m
4min10s
王晓华
30m
200m
4min01s
第三组
张强
38m
200m
2min44s
刘子豪
36m
200m
2min54s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课下查看汽车和电动车速度表盘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多少?
例题
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通过物理热爱生活!
感谢阅读
感谢阅读
感谢阅读
返回
3、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1、定义
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
练习
二、速度
基本单位:m/s 常用单位:Km/h
速度单位
换算关系:
1m/s=
=3.6km/h
1km/h=
1 m/s = 3.6 km/h
54
20
例题:在今年奥运会上,我国选手孙阳获得800米自由泳冠军成绩是7分45秒 ,他游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求:s
答:两车站相距3000m。
使用公式时应注意的事项:
1、解答时要有已知、求、解、答。
3、 在应用时,速度、路程、时间要对同一物体而言。若出现多个相同的量时,应在符号下加对应的下脚区分。
2、速度、路程、时间这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要么均用基本单位,或者均用常用单位,单位换算通常在已知中进行。
公式
答:他游泳的平均速度约是1.72m/s。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础而重要的单元——运动的快慢。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位于初中物理教材的初级阶段,主要介绍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对运动快慢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物理量,为后续学习动力学、能量守恒等更深层次的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来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科学的探究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难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速度公式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单元将采用讲授法、探究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速度的概念,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不同速度运动的物体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提出问题:“我们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 探究速度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速度的运动物体,自主探究速度的定义。
教师在此过程中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速度概念。
3. 讲解速度公式详细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并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
4.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速度计算的理解。
5. 应用与讨论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如“如何判断不同交通工具的快慢?”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第一篇:《运动的快慢》说课稿《运动的快慢》说课稿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熟悉和把握,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对教学目标的明确制定,对教法学法的灵活应用,再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
基于以上几方面,我将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运动的快慢》是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既是对前一节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下一节测量平均速度的基础。
速度是中学物理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速度的概念,不仅可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还可以为后续概念的学习方法起到引领作用。
所以本节内容承前启后,地位非常重要。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对研究物理的方法感到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操。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速度单位的换算。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体验和感悟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我将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龟兔赛跑的视频,并提问学生: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谁跑的快?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运动的快慢》。
初中物理速度的快慢说课稿

初中物理速度的快慢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速度的快慢。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速度的知识。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速度的定义、速度的计算公式以及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速度。
3.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并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将速度的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速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引入新课。
比如,让两个学生在操场上跑步,其他学生观察并讨论谁跑得更快。
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自然过渡到速度的概念。
2. 讲解速度的定义接下来,我会讲解速度的定义: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比如骑自行车和步行,为什么我们说自行车快。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然后,我会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即v = s/t。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公式的形式,并解释每个符号的含义。
4. 实例分析为了加深理解,我会提供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比如计算汽车在一定时间内行驶的速度。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题能力。
5. 小结与作业最后,我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实验中学张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描述”,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而本节课教材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课题,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二、学生分析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是喜欢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四、重点难点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六、教学程序设计(一)课题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猪赛跑和运动员的成绩来引出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
如,二人同时同地出发,走在前面的运动的快。
(2)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如,百米赛跑,先到终点的运动的快。
(二)新授课程1、引入速度的概念,引入时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学生对速度的认识:(1)物理意义(2)定义(3)公式(4)国际单位、常用单位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1.3-2,认识汽车的速度表。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说课稿湟源县日月中心学校方满全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讨论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科学世界”,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美感,增强对科学的热爱.二、学生分析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参与接力棒的过程中,学习观察现象,学会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重点难点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速度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的能力。
(3)通过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2)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3.公式推导: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引导学生推导出速度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
4.单位介绍:介绍速度的常用单位,并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速度单位的换算。
5.互动讨论:在每个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穿插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运动快慢的相对性理解不足,容易混淆。
2.对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到困难,难以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
3.对速度单位及其换算不够熟悉,容易在计算中出现错误。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跑步比赛、车辆行驶等,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3.互动白板:用于展示实验数据、公式推导和课堂讨论。
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直观的视觉和动手操作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物理概念,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以下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节奏。
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

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初二物理说课稿1我是来自南八家初中的田富,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描述”,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而本节课教材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课题,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二、学生分析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四、重点难点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六、教学程序设计(一)课题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2004年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实录引入课题。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课题,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议议”引入更好。
教师提问:刘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们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吗?(二)新授课程1、首先学生看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物理说课稿《运动的快慢》一、说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
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
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
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淡化难点,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性观认为:在优化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中人会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
因此我采用人性化的方法指导,在为学生创设尊重,情性,理解的人文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启发教给学生听、说、做、玩、画、演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思维真正获得解放的状态下自然会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境界。
1.速度单位的换算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达成比例。
在由相似来判断它们的对应角及对应边时,如果其对应项点是按对应位置书写的,那么这个判断就准确而且迅速。
如△ABC∽△DEF,则AB、BC、AC就分别与DE、EF、DF 相对应,∠A、∠B、∠C就分别与∠D、∠E、∠F相对应。
这样就可避免产生混乱和错误。
对学生也是一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考虑问题时要有条理和方法。
在判断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及对应角时,还常用另外一种方法,即:对应角的夹边是对应边。
对应边的夹角是对应角。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视频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
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
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
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例题1: 琼斯以10秒75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解: v=S/t=100m/=/s搜集、整理有关战争,特别是二战中战领国对被占领国实行残暴统治的有关资料,为阅读文本,贮蓄情感做准备。
通过听录音和朗读相结合的方式,在听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情感,并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感悟。
答: 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为/s例题2: 例题: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为220Km,一辆汽车从五指山市开往海口,这辆汽车的速度是55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已知:S=220Km ,v = 55km/h求:t解:根据公式 v=s/t得t=s/v=220km/55km/h=4h答:这辆汽车4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例题3:例题:XX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解: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v1=S/t=110m/=/s摩托车的速度为v2=30km/h=30//s=/s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道题是根据五指山市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想想议议的内容,使学生知道频闪摄影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图中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来引出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同时指出,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
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课堂小练习:1、单位换算:(1) km/h=____m/s(2)5 m/s=____km/h《纲要》中艺术领域提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
”以及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化的人和事,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激发幼儿创造美、表现美的情趣。
”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上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美术发展水平,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2、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 min通过了1800 m 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m/sm/sm/s0 m/s4.归纳总结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
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
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
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运动的快慢一、速度: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换算关系:1m/s=/h二、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2.平均速度公式:v=s/t七、作业布置:/s=_____km/h72m/s=_____km/h10m/s=_____km/h15km/h =_____m/sNext I’d like to talk about part three—Learningusuallytell the students some learningfour languageskills,I also tell the students to learn efficiently through ,in my class I train the studentsto get the general ideals,makeprediction,make a reference,identify key words and signaltheword\|formation and the exploitation are also very importantstudentcan be involved in the class by using the strategies which are suitable forthem.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km/h, 64m/min,1m/s,则三人的速度的关系是?3.汽车以25m/s的速度行驶了2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__km.4.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是( )八、效果评价:观察、发现法:观察、发现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我让学生观察蔬菜以及画家的画,使学生发现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安排有不同的形式美感,激发学生进行练习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