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人物分析

合集下载

十二怒汉人物分析——八号陪审员戴维斯

十二怒汉人物分析——八号陪审员戴维斯

十二怒汉人物性格分析——八号陪审员戴维斯本来我是不打算看这个类型的电影的,并不是说我不喜欢破案推理类的电影或小说,只是我对剧情实在没什么兴趣。

不过既然老师放了“拿它做三好生评取标准”的狠话,那我也只能恭敬不如从命了。

如果非要问我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只能说非戴维斯莫属。

其次是2号,这个就暂且不提。

为什么是他?没什么好问的,大家对他的印象都不浅。

在这十二个怒汉(我以无力吐槽名字)一致认为那个青年有罪时,只有他提出了疑问。

嗯,最终他也救了那个青年。

我欣赏他两点,一是他的智慧,他用书面投票的方法解决了人们固有的从众心理(即随大流),在那些死性不改的慵懒的人身上施加压力,使这种本就没多少立场的人轻易改变,投了“无罪”。

可见他在心理方面的造诣是有多高!他还能从案件的蛛丝马迹中看出杀手的行为和动机,判定那个男孩是无罪的。

只有这样心思缜密的人才有资格担任法庭中陪审员这种一言定生死的职位的人。

在这甚小却神圣的法庭中,集结了各种年龄、职业、性格(性别就忽略吧)的人,他们有的是社会底层贫困潦倒的穷人,也有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读书人,遍布社会各个阶级。

十二个人,不如说是十二种人,这个法庭,俨然就是一个社会!那个男孩,在如今的社会比比皆是,可戴维斯却不知跑哪儿去了?也许是出国旅游去了。

第二点,就是他所拥有的正义感。

然而,这东西在当今社会如今已所剩无几,或许是被五十多年的时光磨去了。

人们的眼睛被光鲜亮丽的表面所蒙蔽,却看不见路边被逼行乞的孩子,被打的头破血流的上访者。

前几日随母亲回老家,一家人聊天内容不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抱怨乞讨者一月讨的钱太多和北京上访者太多。

我不大高兴,许是年轻气盛见不得社会阴暗面,知道的再多再有见闻心里也难免愤愤不平。

最近看了一部小说,十宗罪,里面记录了两起案件,一个是政府强拆村民上访被打,一个是孙子被拐卖奶奶行千里路向政府求助却被拒绝,无奈之下上马路拦了特案组的警车。

就前两天,我收到一封邮件,大概就是展露某些真实却被媒体屏蔽的“负面”信息,然后我转了。

法律电影的案例分析(3篇)

法律电影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通过讲述法律事件、法律人物或法律制度,向观众传递法律知识、法律精神以及法律价值。

其中,《十二怒汉》作为一部经典的美国法律电影,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从剧情分析、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方面对《十二怒汉》进行案例分析。

二、剧情分析《十二怒汉》讲述了一个关于陪审团制度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一位名叫丹尼的青少年因涉嫌谋杀自己的父亲而被起诉。

在陪审团审理过程中,12名陪审员需要共同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在讨论过程中,陪审员们对案件事实、证据以及法律原则产生了分歧,最终通过互相尊重、理性思考和民主协商,达成了共识,维护了法律的公正。

影片以一个法庭审判的场景为背景,将陪审团的讨论过程作为主线,通过紧张的节奏和紧张的气氛,展现了陪审团制度在维护法律公正方面的积极作用。

以下是剧情分析的几个关键点:1. 案件背景:影片以一起青少年谋杀案为背景,反映了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的关注和担忧。

2. 陪审团组成:12名陪审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业,代表了社会的多样性。

3. 案件审理过程:在审理过程中,陪审员们对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原则产生了分歧,展现了陪审团制度在维护法律公正方面的挑战。

4. 陪审团讨论:影片着重描绘了陪审员们在讨论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妥协,最终达成共识。

三、人物塑造《十二怒汉》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各异,为影片增色不少。

以下是几个关键人物的分析:1. 丹尼:影片的主人公,一个青少年犯罪嫌疑人。

他的形象塑造体现了青少年犯罪的复杂性,引发了观众对青少年教育和法律制度的思考。

2. 陪审员们:12名陪审员代表了社会的多样性,他们的性格、背景和价值观各不相同。

在讨论过程中,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共同推动了案件的审理。

3. 法官:法官在影片中扮演着监督和引导的角色,他的形象体现了法律的威严和公正。

四、主题思想《十二怒汉》通过讲述陪审团制度的故事,传递了以下主题思想:1. 法律公正:影片强调法律在维护社会公正方面的作用,要求人们在面对争议时,必须坚持理性思考和民主协商。

十二怒汉人物分析

十二怒汉人物分析

从评价的角度分析《十二怒汉》2013级教育技术学专业0133100098 刘利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题需要程度的判断。

影片主要有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过程评价主要是检查用于达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成果评价则是对计划实施后的产品进行评价。

本文主要围绕陪审员们提出的疑问进行分析陪审员们就孩子是否有罪是如何评价的。

从影片一开始的场景可以看出,各位陪审员几乎都认为孩子有罪。

第一轮投票11比111名陪审员认为孩子有罪,仅有一名陪审员认为他无罪。

当8号陪审员戴维斯表明他认为孩子是无罪时,3号陪审员则立刻反驳他,他说那个孩子看起来就是个危险的杀手。

他给出这样的评价首先与他自己的身世有关(他开了一间传呼工司,白手起家,但也有不小的成就。

由于与他自己十几岁的儿子关系淡漠,因此十分讨厌所有年轻人并怀有敌意(当然包括被告);自大,易怒,急于判定有罪,与大家对抗直到最后),由于一直带着自己的感情对整个事件进行判断,因此他坚持认为法庭上所有的证据都是显而易见且合理,孩子是有罪的,应该得到惩罚。

7号陪审员一心想着赶紧结束讨论,然后赶回去看球赛,因此第一轮投票他认定孩子有罪。

再加上孩子10岁时曾因对老师无礼进过少年法庭,15岁因偷车进感化院,还曾因抢劫被捕,还因持刀械斗被抓过2次,基于这些,他认为孩子一定是坏孩子,是有罪的。

8号陪审员是一个建筑师,从职业可以推断出他细致谨慎的性格,因为建筑的事可大可小,但严重起来确实人命关天,所以方达在并不能确定疑犯是否有罪的情况下投出反对的一票。

而这样通过职业来暗示出人物性格的还有钟表匠,广告公司职员和团长。

一直从孩子的角度来分析整个事件,从孩子的生活环境,年龄等进行分析评价。

6号陪审员的评价看似很合理,他认为犯罪动机很重要,因为孩子7点钟左右与他父亲有过争吵,再加上证人的证词,于是他就断定孩子杀了自己的父亲,是有罪的。

4号陪审员是一名曾受过良好教育的股票经纪人,在他看来,评价一个人要从他的成长背景出发,因为那个孩子是在贫民窟长大,因此他认为孩子进入社会很可能就成长为恶棍。

《十二怒汉》影评

《十二怒汉》影评

《十二怒汉》影评关于《十二怒汉》的分析思考——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1957年的《十二怒汉》是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的处女作,由亨利·方达主演,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纽约青年被指控杀死自己的父亲,法庭有确凿的证据及目击证人,将被判处一级谋杀的死刑。

在十二位陪审团最后定夺该青年是否应被处以极刑。

这个争论的过程中包含了许多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十二个陪审团成员各有不同,除了8号陪审员之外,其他人对这个犯罪事实如此清晰的案子不屑一顾,还没有开始讨论就认定了少年有罪,但是8号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并在此基础上说服其他的陪审员,在此过程中他们每个人的人生观也在发生着改变。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而又引人入胜的电影,1个房间,12个人,从1:11的最初投票结果到最后12:0的投票结果。

几个回合的精彩交锋,集中展现了高超的“说服”的技巧、从众效应、偏见、以及群体社会影响等其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在陪审员了解案情后,进入了讨论阶段,陪审员主席站在桌子的首位,他认为,经过六天的审讯,这起儿子杀死父亲的案件已成事实。

因此,先表决,以便了解十二位陪审员的看法。

结果,十一票赞成“有罪”,一票反对。

8号投了无罪票,这是大家愤怒了,认为他浪费了大家的时间,他们一个个质问他,8号戴维斯非常的自我,也非常的自信,对于事件有着自己的见解,了解自己所要坚持的目标,面对诘难坚持自我,绝不从众,坚信不能不经过讨论就判定少年有罪。

7号认为这个少年有前科,十五岁进感化学校,然后曾因酗酒被捕。

4号也认为,这个少年出身在贫民窟,他是一个下流环境和破坏了的家庭的产物,从这种贫民窟里出来的孩子,是对社会潜在的威胁。

众人对此事件,首先接触时就定义了少年有罪,因为首因效应,就是众人认定了少年有罪,而少年的社会角色和生长环境成长经历也影响了陪审员对其的看法,对他产生了偏见,认为少年很有可能犯罪。

少年所持的摺刀很特殊,其他的人没有,产生了虚假的普遍性,认为自己没有,别人也没有,将这种可能性扩大了。

十二怒汉个性分析

十二怒汉个性分析

一个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少年因为杀害自己的父亲被告上法庭,证人言之凿凿,各方面的证据都对他极为不利。

十二个不同职业的人组成了这个案件的陪审团,他们要在休息室达成一致的意见,裁定少年是否有罪,如果罪名成立,少年将会被判处死刑。

十二个陪审团成员各有不同,除了8号陪审员(Henry Fonda 饰)之外,其他人对这个犯罪事实如此清晰的案子不屑一顾,还没有开始讨论就认定了少年有罪。

8号陪审员提出了自己的“合理疑点”,耐心地说服其他的陪审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观也在冲突和较量。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而又引人入胜的电影,1个房间,12个人,从1:11的最初投票结果到最后12:0的投票结果。

7个回合的精彩交锋,集中展现了高超的“说服”的技巧。

1号陪审员一位高中助理教练,固执地维护着讨论进程的规范性与权威性;当有人不服从他管理时容易失落与冲动;不胜任陪审团主席这个工作,不是一个成熟的领导者,与8号的成熟领导能力相比相形见绌。

(第9顺位转变)2号陪审员一位懦弱的、有些谢顶的银行职员,容易被说服,性格温和,犹豫,随大流,在争论激烈地时候热心给其他人提供止咳药片;比4号记得准电影名称。

(第5位转变)3号陪审员开了一家快递公司,一个恃强欺弱,粗鲁与强壮的人,极其固执己见与偏执,完全不接受他人意见,粗门大嗓,性格易变且报复心强;由于与他自己十几岁的儿子关系淡漠,因此十分讨厌所有年轻人并怀有敌意(当然包括被告);自大,易怒,急于判定有罪,与大家对抗直到最后。

(第12顺位,即最后一位转变)4号陪审员受过很好的教育,有些自负与傲慢,衣着体面的股票经纪人,可能比较富有;细致,有条理,具有难以置信的记忆力与对事实的领会能力;明白整理,冷静而理性,但有些拘谨与守旧;经常显露出严厉的目光;对待这个案件好像是在用推理来破解一个谜题,而不是一个可能导致被告处死的案件;宣称从不流汗。

(第10顺位与10号同时转变)5号陪审员比较单纯,缺乏安全感,有些害怕,说话不多,在一个贫穷的犹太社区长大,这个案件勾起了他的贫民窟的成长经历;有罪的投票会使他与自身的以往间隔开;由于他支持“金莺”队所以被7号叫作“巴尔的摩”。

“十二怒汉”中走出的“人”

“十二怒汉”中走出的“人”

剧导 演方 面 为人称 道之 外,演 员们
的集体 出色 演 出,塑造 了十 二个栩 栩 如生 个 性鲜 明的 陪 审员 的群 像 ,
都让 这部 电影成 为电影 史上一 部经
典 之 作 。此 次 《 二个 人》集 合 了 十 话剧艺 术 中心 老 中青三代 十二 位男
看 “ ” 人
化 的 , 不 同 的 个 体 会 有 不 同 的 见
解 ,而剧 中最 震撼 和吸 引她的是 一
嘬 后揭晓的剧情转折点
公布 ,让 观众认识 到
句 台词 “ 不能仅 仅靠 5分钟 的判 我
断就 去 决定 一 个人 的 生和 死 ” 。因
号陪审员的行动力 。

名的是 日本版 和俄 罗斯版 ,并 着力 在 人 的社会性 表现 上有所 突破 。 日 本 版的 十二 个温柔 的 日本 人》 注重
个使命 ,而 这个 整场 男性 的舞 台表 演,也 是近 来上 海难 得 的具有 阳刚 质感 的话剧 。
有所 改变, 并且在 一些人 物细 节上 作了取 舍,模 糊 了人物 的种族 和阶 层背景 , 比如对带 德 国 口音 的瑞士 钟 表 匠,被 告西班 牙裔 的小男 孩等 身份 背 景 都 进 行 了 弱化 。 田水 觉
口凉 风
杂 天的 午后, 一个 闷 夏

和被 “ 烦躁 ”包 围的陪 审员们 形成
满矛 盾 的车 臣, 剧作 的落脚 点变成 了道 德力量 如何 战胜法律 。
不 过 , 其 中最 经 典 的 还 当属 1 95 7 年 的 黑 白 电 影 了 , 编 剧
群 烦躁 的陪审 员 。 一
话 剧 《 二个人 基 本 以 1 5 十 97 年的 电影剧 本为依 托, 但是 主题却

《12怒汉》人物前史

《12怒汉》人物前史

《十二怒汉》人物前史1.团长:今年32岁,白羊座。

从小就在学校的足球队踢球,身体很强壮,性格也很好。

他的父亲是公司的职员,负责养家,母亲自己开了个小裁缝店,家境还算殷实。

他受父亲注重团队意识的教导,又兼具了母亲细致的性格。

大学毕业后,他娶了学校里相恋的女生,并且在一所学校里做足球助理教练。

妻子很贤惠,是家庭主妇,有时候会去妈妈的成衣店帮忙,多半时间在家中做家务。

现在的他还没有孩子,不过他很喜欢孩子。

热爱生活、家庭和睦的他很有公民意识,愿意经常性地进行例如陪审的工作。

2.菜鸟:他是一个刚离开学校的研究生,26岁,巨蟹座。

在学校主修财会类专业。

他的老家在乡下,有3个姐姐,在家里他排行老小。

他的妈妈是一个很强悍的女人,由于受家中阴盛阳衰的影响,他的性格很内向和怯懦,没有什么自己的主见。

上大学的时候他一个人来到了城里,城市在他的眼中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他在学校书面作业成绩不错,但是社交的圈子很窄,不懂得怎么跟别人交往,以至于实践类的作业成绩都不怎么好,因此很没有自信。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研究生学位的攻读,他开始感触这个生活的世界,试着自己决断事情而不是一味地听妈妈的话。

这次是他第一次在政府的公示下加入了陪审团的工作。

3.强硬派:他今年已经有46岁,狮子座,是个开寻呼公司的私人企业者。

从小因为混乱的社会和凶残的行凶青年失去了母亲,他的父亲是一个严苛的警察,鄙视并打击一切黑暗或混乱的社会现象,坚持严格甚至残酷地约束他的一言一行,因此他生存的环境严谨而单一。

父亲去世后,他自己在社会中生存,因为为人正直刚硬,跟朋友合开了寻呼公司,负责管理。

生活中,他企图以古老陈旧的方式教育孩子,以使孩子达到他心目中“坚强的男子汉”形象。

他是个强权的丈夫也是个强权的父亲,妻子是个唯唯诺诺的家庭主妇,孩子今年22岁,两年前离家出走。

受自己父亲工作和母亲遇害的影响,他正直到有点偏执,反对一切小混混和非正义,由衷地认为犯罪者都是“人人得而诛之”的。

十二怒汉人物性格分析(部分人物)

十二怒汉人物性格分析(部分人物)

十二怒汉人物性格分析
一、1号
1号是主持人,如果是他自己自愿充当这个角色的,说明心里比较愿意领头、管理和担当。

他性格比较稳重,按规矩流程处理问题,维护着商议进程规范有序的进行,他也会独立思考,秉公处理问题,但发言较少,大多时间在听取意见。

二、9号
9号是一位老人,他性格随和善良,愿意倾听他人意见,有思考和辨别能力,留意细节,观察力比较好。

9号第一个站出来力挺主人公,并仔细梳理了一些细节,说服他人。

三、12号
12号身着西装领带、戴着黑色眼镜,幽默、收放自如,善于调解、取悦群体,有一定的钻研精神,但他没有把案件当回事,心不在焉。

他变化了几次他的立场,说明性格不稳重,容易起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怒汉人物分析
亨利.方达所饰演的角色作为片中唯一的英雄人物,表现方式非常直接,也不需要过多细节暗示,所以导演只在洗手间一段点出他是一个建筑师以通过职业铺垫出他细致谨慎的性格,因为建筑的事可大可小,但严重起来确实人命关天,所以方达在并不能确定疑犯是否有罪的情况下投出反对的一票。

而这样通过职业来暗示出人物性格的还有钟表匠,广告公司职员和团长,但这在后面再谈,因为现在我要分析的是戏中最有趣也最关键,同时也最能体现出编导通过细节反映出人物性格的绝妙手法--那个老头。

一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第一次注意到这个老头儿是在他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方达那一刻,此时导演通过匿名投票和发生争执两场戏的铺陈使老头站出来的这一刻成为一个高潮,但是这个高潮很快就降温了,因为老头儿也不是出于发现了新证据而投出无罪票,只是因为他敬佩方达的勇气。

但实际上这已经是导演为老头儿这个人物做的第二次细节暗示了。

那第一次是什么呢?我相信观众此时不会看出这个暗示,更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导演此时还不想点破这层窗户纸,他要为影片的又一个高潮也是本案第二个非常有力的疑点(第一个疑点是方达掏出的那把与凶刀一样的弹簧刀)出现做足准备!
一个中风的老人怎么可能在听到凶案发生后的15秒内跑到前门并看到凶手夺门而出呢?疑点出来了,戏中高潮随之而到--如果作证的老人做不到为什么要在庄严的法庭上撒谎呢?!谁掀起了这场高潮戏,陪审团中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方达的人,而后发生了什么?当陪审团中有人提出上面的疑问时,老头儿慢慢坐了下去,低下了头--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迟暮的孤独老人渴望赢得别人的关注。

此刻细心的观众一定会立刻回想到影片开头陪审团中一直有一个人在厕所里直到有人去叫他,是谁?正是这个老头儿,当那个卖桔子酱的推销员刚进厕所老头就出来了,显然他并没有处理什么“紧急事务”却为什么要在会议即将开始才出来呢?因为他同样是一个迟暮孤独的老人,如果他不这样做,没有人会注意到他的存在呀!
这是一个怎样病态的社会呀,一个因为年迈而被社会抛弃的老人为了引起别人那卑微的注意不惜将一个可能无辜的孩子送上电椅,而同样的病态出现在这本应代表着正义和公理的十二人陪审团里,一个只关心自己喜爱球队比赛的推销员随意左右着手里那张本应神圣的一票,却意识不到那代表着一个可能无辜人的生死;一个对出身低微的人充满歧视的上层社会人士不顾确凿的证据因一己之私要将疑犯送上电椅...
基本上以上那两个人物就像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赤裸裸的无耻一样没什么细节可言,导演也只是在通过这两个角色表达他的社会意愿。

而影片另一个显示导演细节功力,也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角色应该算是那个陪审团的团长了。

从他的穿着和相貌来看并不像一个有着很高社会地位的人,为什么却能担当陪审团团长的角色呢?而且他在整个疑点分析的过程中没有提供任何有益的证据,显然也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并且无论疑点分析达到怎样一个地步他都在坚持最初的选择--有罪!从他的表情中看不到任何犹豫只是在固执的坚持,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影片同样安排了一个细节,当争执达到一个高潮的时候,有人在质疑团长的控制能力,有些焦躁的团长说出不干了的意愿,但并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担当这个团长的位子,而他最后也默默继续着团长这个角色。

一场大雨突然到来,团长和方达合力关上了一扇窗户,两个交谈起来,从交谈中我们第一次知道了这位团长的职业,一个学校橄榄球队的教练,而就在这次谈话之后的投票中,团长投出了无罪的一票。

这时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位团长的表现不由得恍然大悟。

作为一支球队的教练他显然有着一定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所以他自愿担当起陪审团团长的职务,而且做得还不错。

同样作为一个教练当他在赛前制定出一套战术时显然是对自
己有信心的,而且他需要坚持自己赛前的布置,这样才能在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崩溃。

他一直在观察着场上形势的变化,也许他已经做出了变阵的决定,只不过他需要在换上队员之前确定这名队员是完全值得信任的,于是有了他和方达的那次谈话,于是,一击必杀。

太完美了!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我们坐在屏幕前看到的是一部正在进行的电影,那屏幕的里面正在进行的则是角色的生活。

我们假设其为“戏”和“真实”,那么《十二怒汉》的导演则将“戏”的高潮部分安排在了“真实”中并不是高潮的部分以增加单一场景的戏剧张力,而在“真实”的高潮到来的时候又让“戏”点到为止使我们对影片回味无穷,这样的编导在我看来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天才啊。

而这样的天才所创造出的这出不在法庭上的法庭戏几十年来确实无出其右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