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内心,尊重生命 —《十二怒汉》人物的精神分析
12怒汉观后感

12怒汉观后感《12怒汉》观后感在我年幼时期,我曾与家人一同观看了一部名为《12怒汉》的电影。
然而,直到最近,我才真正理解了这部电影的深意。
《12怒汉》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陪审团的法庭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正义、人性和道德的思考之作。
电影以一个看似简单的情节展开——一名年轻的男子被控谋杀,陪审团的12名陪审员需决定他的命运。
然而,这个简单的情节下隐藏着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人性。
每个陪审员代表了一个独立的角色和观点,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在辩论过程中与其他陪审员产生碰撞。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陪审团内部的冲突和争执,给观众们带来了一次精神的考验。
每个角色都代表了不同的人性特质。
有的陪审员只关注表面的证据,有的受先入为主的偏见所影响,有的则在陪审团内发挥着领导者的作用。
而正是这种冲突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使得观众们不禁思考:谁才是真正的正义?在陪审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第8号陪审员。
他是一个勇敢、正直且富有同情心的人,他对案件中的问题提出了质疑。
他的质疑意味着正义的可能性,也代表了我们内心中崇高的一面。
在陪审团成员开始逐渐改变立场的过程中,观众们可以看到他们以前未曾思考过的观念被颠覆,正义的定义也渐渐变得模糊不清。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情况。
我们经常在社交媒体上目睹人们的急于批判和偏见。
我们很少愿意花时间去研究事实,而是根据我们的主观看法做出决定。
我们忘记了人类的复杂性,忽视了宽容和同情心的重要性。
《12怒汉》是一次向观众们发出的警告,警告我们判断时不应仓促行事,而是应该保持开放的思维和心胸。
电影最后的结局令人振奋。
随着陪审团最终达成一致,并宣布被告无罪,观众们感到了强烈的正义感。
然而,电影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相反,它提醒人们:正义是需要不断努力和追求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
每个人都扮演着推动正义前进的角色,我们需要破除成见,以更广阔和客观的视野审视问题。
《12怒汉》教会了我许多重要的道理。
它向我展示了人性中卑微和崇高的两面,以及当我们停下来,仔细聆听和思考时,我们能够做出正义的选择。
《十二怒汉》影评:对生命的尊重

影评知识虽然我很想就对生命的尊重这一问题详细谈谈。
但一是认识不够,而是时间不够。
所以我只能以后再说了。
因为我还要说说这部影片里对于人性的批判和讽刺。
曾听过一句话说,人最大的成分其实是感性的。
在影片中,建筑师的角色仿佛是一个纯理性的完美性格。
而其余11人中,有偏见,有自私,有胆怯,有偏激,有消极。
每个人都在理性的拷问和道德的谴责下不断苦苦挣扎,不断地自我斗争。
每个人都会尽力这些阶段,否定原来的自我,找寻真理。
这里面有自我的斗争,有恶意的误导,有激烈的偏激,人性是两面的,既有黑暗也有光明,而每个人,则在其中不断地嚎叫,挣扎。
或许,大多数人一生都将伴随着矛盾而走向死亡。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
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
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
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
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
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
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中看到红黄蓝白。
信纸、灯光、笔迹……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
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
如《her》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间断。
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未来城市”所需要的感觉。
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
十二怒汉有关生命的观后感600字

十二怒汉有关生命的观后感600字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十二怒汉有关生命的观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十二怒汉有关生命的观后感600字1这是1957年的电影,我看了突然很自卑。
我一向认为西方鼓吹的所谓民主就应是放之四海皆适用的,既然这是一种先进的制度,我们没有理由不引进,但此刻,我隐隐觉得,这种先进的制度,未必真的适合我们的国情啊!我们姑且把民主肤浅的叫做人民当家做主吧,什么叫人民当家做主?就是人民要自我决定自我过怎样的日子,可是这在我们这块土地,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务。
说的不好听,国人越多越没主见,如何为未来决策?如何为未来负责?中国人的标签是什么?中庸;忍耐;明哲保身;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此之种种,且不要说《十二怒汉》里一对十一的翻盘,就不要翻盘那么高难度了,我们一小部分只需要坚持自我的原则或底线,x年代的那x年就不可能发生太多事。
一向以为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中国民智大开,民主进程就应是一日千里,但此刻看来,仅仅有智何足道哉?没有立场,没有信仰,这种智永远只能是在蝇营狗苟中苟存的小聪明。
而现实中,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除了四大发明,更多的就是为人之道,帝王之术这些如何在人群中左右逢源的存活之道,说白了就是如何活下来,此刻看来,这真的十分原始,我们认识人性完全是围绕着“自我”这一中心。
当然,到此刻为止,我认为,在官场上,的确是没人玩得过国人的,君不见国人群体中智商最高的基本都扎堆在公务员队伍里。
我们很多人都鄙视公仆,但却背地里都挣破头的要加入他们。
我们只是没信仰而已。
用我此刻的通用经验来说,十二怒汉里的挑头质疑者,就是一sb。
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却要无端的得罪那么多人,浪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听电影里说的,陪审团成员一天三美元,实际上只需要大家一致投票透过,拿钱走人不就完了?演戏也不用做足全套吧。
十二怒汉观后感正义与良知的力量

十二怒汉观后感正义与良知的力量《十二怒汉》观后感:正义与良知的力量作为一部经典的法庭剧情片,《十二怒汉》(Twelve Angry Men)通过展示十二个陪审团成员在一起审判一桩谋杀案的过程中,探讨了正义与良知的力量。
影片以其紧张的剧情和深入的人物心理描写而广受赞誉。
观看完《十二怒汉》,我深深被影片所传递的主题所触动,进一步思考了正义与良知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十二个完全不同性格和背景的陪审团成员试图达成一致的判决。
刚开始,大多数成员都认为被告有罪,仅有一位成员坚信被告无辜。
这个人就是通过自己的良知和对证据的仔细分析,为正义发声的英勇陪审员。
他没有被外界的压力和其他成员的强烈意见所影响,而是站在正义的一边,坚持追寻真相。
影片通过这位陪审员的坚持展示了良知在法庭上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正义的追求与维护。
正义不仅仅是一纸法律,它应该是每个人内心的良知和道德准则。
在《十二怒汉》中,每个成员都代表了社会不同群体的观点和利益。
他们来自不同的职业、文化背景和经验,因此他们各自对被告的有罪或无罪有着自己的判断。
然而,在辩论的过程中,正义的力量逐渐浮现出来,良知被唤起并影响着每个人的态度和判断。
影片亦着重展示了在正义与良知中的个人转变。
原本态度强硬的陪审员们,在良知的呼唤下逐渐改变观点。
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偏见和成见,并慢慢接受事实和证据。
这种个人的思想转变是正义与良知的胜利,也是人性的一次升华。
正因为有这样的改变和反思,最终陪审团中的一致判决才被实现,为被告带来了公正的裁决。
观看《十二怒汉》让我想起了现实世界中的许多事件和社会问题。
无论是在法庭上还是社会中,正义与良知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力量。
只有人们能够放下偏见,倾听内心的良知,追求真相和公正,才能为社会带来和平与进步。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发人深省,特别是那个坚信被告无罪的陪审员。
他的立场不仅代表了正义与良知,更展示了一个人在面对压力和阻力时坚定信念的勇气。
十二怒汉读后感

十二怒汉读后感《十二怒汉》是一部经典的法庭辩论题材电影,由悉尼·卢梭执导,于1957年上映。
这部电影讲述了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十二名陪审团成员在密室中讨论一个年轻人的命运。
这个年轻人被控谋杀,如果被定罪,将面临死刑。
在陪审团中,有11名成员认为被告有罪,只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认为被告无罪。
在经过激烈的辩论和思考后,最终这个不同意见的成员成功说服其他人改变了立场,最终使得被告获得了无罪判决。
这部电影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辩证。
在法庭上,每个陪审团成员都代表着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的态度和立场也反映了社会的普遍心态。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陪审团成员之间的争论和辩论,展现了每个人内心的挣扎和思考,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也不禁思考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
在这部电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个最初持不同意见的陪审团成员。
在开始时,他看起来是一个不起眼的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
但是正是他的坚持和毅力,最终改变了其他人的立场。
他通过逻辑推理和事实论证,使得其他人重新审视了案件的细节和证据,最终推翻了原本的定罪结论。
这个角色让人感叹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有坚持和信念,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能改变世界。
另外,这部电影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陪审团成员中,有些人因为个人的偏见和经验,对被告持有负面态度;有些人因为懒惰和不愿意思考,轻易地就接受了原本的定罪结论。
这些人性的弱点和局限性,使得他们在审判中失去了客观和公正。
但是在最终的辩论中,这些人也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重新审视了案件的细节和证据,最终做出了公正的判决。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使得观众也意识到了人性的脆弱和可塑性,引发了对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作品。
它通过展现陪审团成员之间的辩论和思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引发了观众对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经典的法庭辩论题材电影,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浅析希德尼·鲁迈特的处女作影片《十二怒汉》

浅析希德尼·鲁迈特的处女作影片《十二怒汉》《十二怒汉》是美国著名导演希德尼·鲁迈特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片讲述了一宗谋杀案的法庭审判过程,在法庭上,12名陪审员需要就被告的有罪或无罪做出裁决。
电影在1957年上映,凭借其精湛的导演技巧和精彩的表演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了法庭剧情片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剧情、导演手法、演员表演等方面对这部影片进行浅析。
从剧情方面来看,《十二怒汉》的情节非常简单,但却十分扣人心弦。
整个电影主要发生在一个密闭的法庭内,12名陪审员需要就被告少年是否有罪做出裁决。
一开始,大多数陪审员都认为被告有罪,但在一名陪审员的坚持下,逐渐浮出水面的证据让他们开始对被告的无罪产生怀疑。
在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和辩论后,最终他们达成了一致的裁决,宣判被告无罪。
整个剧情虽然简单,但却将人性的复杂和法庭审判的公正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希德尼·鲁迈特在影片中运用了许多出色的导演手法,使得《十二怒汉》成为了一部高水准的电影作品。
他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近景镜头,在剧中呈现出人物的情绪和内心矛盾,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他的摄影手法也十分精妙,通过灯光、镜头等手法,将法庭内外的压抑氛围和紧张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还善于运用空间和音效营造紧张的氛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法庭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整个审判过程的紧张和刺激。
影片中的演员表演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12名陪审员的角色性格各异,每个演员都为自己的角色赋予了饱满的生命力和个性,使得整个影片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细腻。
尤其是主演亨利·方达饰演的主角陪审员,在片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他所展现出的聪明、睿智和正义感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也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他11名陪审员以及其他角色的表演也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整个影片更加鲜活动人。
希德尼·鲁迈特的处女作影片《十二怒汉》在剧情、导演手法和演员表演上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和深厚的功力,成为了法庭剧情片的经典之作。
十二怒汉影评

十二怒汉影评
《十二怒汉》是一部经典的法庭戏剧电影,由导演西德尼·卢美特执导,于1957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名年轻的男子被控谋杀,而十二名陪审团成员必须在狭小的房间里进行长时间的辩论和审判。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人物描绘和紧张的剧情而闻名,成为了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部电影的人物塑造非常出色。
每一个陪审团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观点,他们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和立场的人。
导演通过这十二个人物的对话和争辩,展现了他们的思想碰撞和内心挣扎,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引人入胜。
其次,影片的紧张气氛和剧情发展也让人印象深刻。
整个故事几乎都发生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但是导演通过镜头运用和剧情设计,让观众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和情节的扣人心弦。
尤其是在最后的审判环节,每一个人物的表现都让人屏息以待,不知道最终的结果会如何。
最后,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共鸣。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法庭审判的影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正义的思考。
每一个角色都在面对自己的内心和道德选择,最终达成了共识。
这让我深深地感
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正义的可贵。
总的来说,《十二怒汉》是一部令人难忘的经典之作,它通过深刻的人物塑造、紧张的剧情发展和深刻的主题思考,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和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法庭戏剧,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正义的杰作。
强烈推荐观众观看!。
《十二怒汉》- 正义与人性的审判

《十二怒汉》- 正义与人性的审判电影《十二怒汉》是一部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主题和优秀的表演而备受赞誉。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一场陪审团对一宗谋杀案的审判过程,引发了观众对正义和人性的思考。
电影以一个看似简单的情节展开,十二名陪审团成员必须就一名被控谋杀的青年进行投票裁决。
然而,在这个简单的情节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主题。
正义和人性是这部电影的核心,而审判则成为了探讨这两个主题的载体。
首先,电影通过十二个陪审团成员的角色塑造,展现了不同的人性。
这些人物来自不同的背景和社会地位,他们有各自的价值观和偏见。
在审判过程中,他们的个人经历和观点逐渐浮出水面,并对案件的审判结果产生了影响。
这个过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主观性,让观众深思:正义是否可以被个人的观点所左右?其次,电影通过对案件的审判过程展示了正义的相对性。
陪审团成员在讨论中提出了各种观点和证据,他们对证人证词的真实性进行了质疑,对证据的可信度进行了评估。
这种辩论和思辨的过程,让观众反思正义的定义和判断标准。
电影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展现不同的观点和思考,让观众自行思考和判断。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陪审团成员的心理描写,展现了正义与人性的冲突。
在审判的过程中,一些陪审团成员开始怀疑案件的真相,并对其他成员的偏见和急躁感到不满。
他们不断地提出质疑,试图推翻其他成员的观点。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冲突,让观众感受到了正义与人性之间的紧张关系。
最后,电影通过案件的审判结果,探讨了正义的胜利与人性的转变。
在最后的投票中,陪审团成员一致认定被告无罪。
这个结果既是对正义的胜利,也是对人性的转变的显现。
在审判的过程中,一些陪审团成员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从最初的偏见和怀疑,到最后的公正和同情。
这种转变展示了人性的可塑性和正义的力量,给观众带来了希望和启示。
总的来说,《十二怒汉》是一部思想深刻、富有内涵的电影。
它通过审判的过程,探讨了正义与人性的关系,并引发了观众对这两个主题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5, 3(3), 107-113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5 in Hans. /journal/wls/10.12677/wls.2015.33017Face up to Your Inner Heart and RespectEvery Single Lif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Figures in 12 Angry MenJiajun Qian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Email: qjjsmu@Received: Aug. 13th, 2015; accepted: Sep. 1st, 2015; published: Sep. 4th, 2015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 the study of movie literature. The classic film 12 Angry Men remains relevant in our society today that advocates the rule of law.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jurors ran throughout the whole story in the film.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d, ego, and superego of the jurors using Freud’s framework of psychological anal-ysi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reason why the twelve jurors unanimously voted “Not Guilty” is that they struck a balance between their id and superego with their ego. After heated debates, they finally faced up to their inner hearts and made a prudent decision, a move that reflected their re-spect for the life of the suspect.Keywords12 Angry Men, Juror, Freud, Psychological Analysis直面内心,尊重生命—《十二怒汉》人物的精神分析钱家骏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Email: qjjsmu@钱家骏收稿日期:2015年8月13日;录用日期:2015年9月1日;发布日期:2015年9月4日摘要近年来,学者对电影文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经典电影《十二怒汉》对当今法治社会仍意义深远。
影片中陪审员的心理变化贯穿整个故事情节始终,本研究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陪审员的人格结构予以分析,通过对他们“本我”、“自我”以及“超我”的剖析发现,他们之所以最终一致投“无罪”票,是由于通过针锋相对的辩论,他们能面对现实,“自我”很好的调和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最终直面自己的内心,做出明智的抉择,尊重了嫌疑人的生命。
关键词十二怒汉,陪审员,弗洛伊德,精神分析1. 引言《十二怒汉》是上世纪50年代一部以法律为题材的电影,由西德尼∙吕美特(Sidney Lumet)执导、亨利∙方达(Henry Fonda)主演,曾于1957年获柏林金熊奖、1958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给观众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影片主要讲述12位陪审员在一个封闭的小屋内一起裁决一个18岁孩子的命运,这孩子在贫民窟长大,被指控谋杀生父,旁观者和凶器均已呈堂,铁证如山。
陪审团就这位涉嫌杀父的孩子是否有罪展开了8次表决,表决方式有写纸条、举手、口头表示,无罪对有罪的比分历经波折、跌宕起伏:1:11、2:10、4:8、6:6、9:3、8:4、11:1、12:0,从一开始众人投“有罪”票,到随后8号陪审员提出两三条证据疑点,之后大家展开针锋相对的讨论和推理,提出“合理怀疑”,不过期间仍有不少陪审员并不配合,3号陪审员尤为典型,他内心的“怒火”直到最后一刻才得以平息,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最终比分峰回路转,一致投“无罪”票,陪审员的心理变化贯穿整个故事始终,扣人心弦。
在国内,有关该影片的研究虽谈不上卷帙浩繁,但多数研究从艺术、法学层面分析:李靖、姚宝瑄[1]从电影观众学角度来解读《十二怒汉》,认为影片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其经典叙事跌宕起伏、镜头切换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电影所宣扬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也为观众所尊崇。
袁庆锋、淮艳梅[2]揭示了《十二怒汉》中的话题控制及语用推理艺术。
唐美华[3]、麻利滨和吕莹[4]借《十二怒汉》对英美法系中的陪审团制度进行阐述,并肯定了其价值。
宫丽彦[5]将美国版和俄罗斯版《十二怒汉》从题材、主题、表达手法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英美法系中的陪审团制度,呼吁每一位审判员、陪审员在裁决嫌疑人生死时务必认真、谨慎。
从法学角度对该影片的研究中,笔者还发现个人的心理主观色彩对陪审团制度中提出合理怀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
每一位陪审员的内心都是矛盾的,他们反复做着思想斗争,最后才做出神圣的抉择[7]。
张雪纯、葛琳[8]总结了影响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三个因素,其中包含了心理因素,认为陪审员的心理(人格)因素对自身是否能够提出合理怀疑有很大的影响。
而王斌[9]则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陪审团成员从“盲从”到“反思”、从“逻辑”到“经验”以及从“证实”到“证伪”三次巨大的“大众”心理转变。
这些学者大多从艺术、法学层面对《十二怒汉》进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但很少深入涉及心理学层面的分析。
多数学者从法学角度剖析影片,弘扬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过分注重科学推理,并没有深入从感性的心理学角度分析影响陪审员做出最后抉择。
本文认为,电影《十二怒汉》表面上是歌颂陪审团制度,实际上是揭露英美法系制度的漏洞,决定陪审团成员最终作出正确客观的抉钱家骏择,除了需要科学缜密的逻辑推理和生活经验,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陪审员心理因素的影响[10]。
本研究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为理论依据,以电影《十二怒汉》中的3号陪审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剖析,探讨心理(人格)因素对陪审员排除或提出合理怀疑从而做出最终裁决的影响,最后讨论讨论本研究对司法实践的指导意义。
2. 弗洛伊德及其人格结构理论2.1. 弗洛伊德简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Moravia)省弗赖堡镇(Freiberg)。
四岁时,他的家庭搬至维也纳。
虽然他常常抱怨讨厌这座城市,但直到1938年被德国占领之前,他一直在维也纳生活。
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并去私立精神病诊所实习。
实习期间,他结识了约瑟夫∙布洛伊尔(Josef Breuer),他也是一位内科医生和心理学家,他们俩经常一起探讨病例。
1885年,他奔赴巴黎继续深造,师从欧洲著名精神病学家夏尔科(Jean-Martin Charcot),潜心钻研治疗歇斯底里症的方法以及催眠疗法的使用。
1886年,他返回维也纳,开了私人诊所,专治神经和大脑错乱,并于同年结婚。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批评理论自上世纪20至30年代开始被应用于文学研究,至今经久不衰。
一些学者诸如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 Adler)、荣格(C. G. Jung)、弗莱(Frye)和拉康(J. Lacan)曾挑战过伊德的理论,也予以修改和补充,他们看似好心,实则是想颠覆伊德的理论,尽管如此,心理分析批评理论对文学分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发现我们人类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物,却在某种程度上并非深不可测,我们往往忽视了无意识现象对我们的日常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众多理论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他在心理学上的成就堪比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的造诣。
在他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
他在心理学研究上的贡献以及他所提出的一些理论对于我们了解自身内心世界大有裨益。
2.2.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早期,弗洛伊德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亦称为“地形模型”)说,他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conscious)和无意识(unconscious),无意识又可以分为前意识(preconscious)和潜意识(unconscious)。
晚期,弗洛伊德发现无意识(unconscious)这一概念定义模糊,容易引起歧义,而且许多时候自相矛盾,其“地形模型”远远不能描述人格,便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包括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这三部分互相影响,在不同的时间内,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支配作用。
弗洛伊德[11]认为,本我(id)是我们人格中黑暗的、不可企及的部分。
他假设本我与身体活动有直接的关系,本我从中获取本能的需求,在精神上诠释了身体活动的意义。
这些本能充满能量,但杂乱无章,只求满足欲望,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ego)为人格结构中有组织、有条理的一部分,是意识(conscious)的结构部分。
与本我那种肆无忌惮的狂野所不同,自我则彰显理性和细致[11]。
自我的任务是依据“现实原则”,协调本我要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我们可以将自我看成是人格的“执行者”(executive),因为其运用自身的认知能力管理和控制着本我,并掌握本我的欲望与现实的束缚和超我(superego)之间的平衡[12]。
超我(superego)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是评判道德是非的媒介,蕴藏着良知和荣誉,遵循“至善原则”。
超我给人以道德约束、尊崇完美,简言之,超我使人们在追求人生更高境界的过程中内心产生负罪感[11]。
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控制自我的行为,使其符合社会文化道德规范[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