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人物分析——八号陪审员戴维斯
12 Angry Men(十二怒汉)案例分析

12 Angry Men(十二怒汉)案例分析摘要本文将对12 Angry Men(十二怒汉)这部影片中人物的对话和动作进行分析,了解他们所使用的沟通手法和这些方法起到的作用,剖析为什么相同的沟通方式在不同的情况之下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从而从中学习如何在不同的情形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沟通方式更为有效,更能达到目的。
在影片当中,八号男主角与三号愤怒的父亲和十号感冒的先生的沟通方式截然不同,因此将着重对他们的对话进行挖掘,在对比中发现它们对其他人起到的作用,由此能够更加的明了沟通的环境与沟通方式之间的联系。
正文这部电影描述了十二名陪审员经过六天的听审之后,在表决是否认定被指控杀害父亲的被告有罪时,出现了十一名认为有罪,而有一名觉得事态可疑,坚持己见提出异议,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经过七次表决,认定有罪的人越来越少,最终以无罪判定被告。
在最开始的时候,除了八号陪审员男主角认为有可疑点和三号陪审员愤怒的父亲、四号陪审员股票经纪人与十号陪审员感冒的先生认为有罪外,其它的人虽然表决认为有罪,但立场不是十分坚定,例如二号陪审员银行职员只是觉得被告有罪,九号陪审员老人只是在大家都认定有罪时也跟着表决有罪。
在十二人当中八号陪审员的对话方式与三号陪审员和十号陪审员的方式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从第一次表决开始,十号陪审员便一直就采用了歧视性语言、以“you are not ok”的态度来进行对话,他说道:“天啊,总是会出现唱反调的人”,虽然显得很强式,却没法对其他人起到影响力。
而男主角是以一种冷静温和,立场非常明确坚定的与其它人进行对话,对别人的话没有去加以否定,而是不断地强调自己只是对事不对人。
当被七号陪审员问到是不是想改变他(七号陪审员)的看法时,男主角回答道:“我不想改变你的思想,但这个判决攸关一条人命”。
此时他很好的表明了自己是在对事,同时以“珍重生活”这共同的价值观把彼此放在同一个立场,接着又介绍了被告的过去,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把自己的形象表现的公正正直。
《十二怒汉》话语情态的人际意义解读--以八号陪审员的话语为例

三、 《 十二怒汉》 人 际意 义 的 三 个 方 面
1 . 责 任 和 智 慧 的 彰 显
本于 1 9 5 7 年 被 搬 上银 幕 。影 片 讲 述 了八 号 陪 审 员 以 他 高 度 的责 任 感 , 并 通 过பைடு நூலகம் 机 智 与 坚 定 的 语 言 逐 一 说 服 其 他 十
一
《 十二怒汉 》 的读 者 或 观众 想必 无 一 不 叹 服八 号 陪 审 员 的尽职尽责 , 敬 重 他 对 一 个 无 关 的 生 命 的 珍 视 与 爱 护 。这
一
位 陪 审员 , 对 证 据 提 出诸 多 合 理 疑 点 , 才 令 被 告 —— 一 个
在 贫 民 窟里 长 大 的 、 被 控弑父 的 1 8岁 男 孩 — — 被 判 无 罪 。 长 期 以来 , 评 论 界 把 该 影 片 的 成 功 归 因 于 影 片 探 讨 的 主 题 —— 美 国 陪审 员 制 度 和 司 法 公 正 , 还 归 因 于 影 片 导 演 高 超 的拍 摄 技 巧 和 演 员 精 彩 的 表 演 等 , 笔 者 认 为 除 了上 述 种 种 原 因外 , 这部影片的台词 ( 剧本语 言) 同 样 是 其 成 功 的 一
[ 中 图 分 类 号 ] H3 1 5 . 9
一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0 9 — 2 3 2 3 ( 2 0 1 4 ) 0 5 — 0 0 3 8 — 0 2
情态助动词和情态副词表 达外 , 还 可 以被 隐 喻 性 地 编 码 在
一
、
引 言
人 际功 能是 指语 言 不 仅 有 传 递 信 息 的 功 能 , 还 可 以 表 达说话 人的身份 、 地位 、 态度 、 动 机 和 他 对 事 物 的评 价 等 功 能 。通 过 这 一 功 能 , 说 话 人 使 自己 参 与 到 某 一 情 景 语 境 中 , 来表达 他 的 态 度 和 推 断 , 并 试 图 影 响 别 人 的 态 度 和 行 为[ 1 ] l 。英 语 专 业 的 精 读 课 本 《 现 代 大 学英 语 》 第 三 册 课 文
十二怒汉人物分析

从评价的角度分析《十二怒汉》2013级教育技术学专业0133100098 刘利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题需要程度的判断。
影片主要有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过程评价主要是检查用于达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成果评价则是对计划实施后的产品进行评价。
本文主要围绕陪审员们提出的疑问进行分析陪审员们就孩子是否有罪是如何评价的。
从影片一开始的场景可以看出,各位陪审员几乎都认为孩子有罪。
第一轮投票11比111名陪审员认为孩子有罪,仅有一名陪审员认为他无罪。
当8号陪审员戴维斯表明他认为孩子是无罪时,3号陪审员则立刻反驳他,他说那个孩子看起来就是个危险的杀手。
他给出这样的评价首先与他自己的身世有关(他开了一间传呼工司,白手起家,但也有不小的成就。
由于与他自己十几岁的儿子关系淡漠,因此十分讨厌所有年轻人并怀有敌意(当然包括被告);自大,易怒,急于判定有罪,与大家对抗直到最后),由于一直带着自己的感情对整个事件进行判断,因此他坚持认为法庭上所有的证据都是显而易见且合理,孩子是有罪的,应该得到惩罚。
7号陪审员一心想着赶紧结束讨论,然后赶回去看球赛,因此第一轮投票他认定孩子有罪。
再加上孩子10岁时曾因对老师无礼进过少年法庭,15岁因偷车进感化院,还曾因抢劫被捕,还因持刀械斗被抓过2次,基于这些,他认为孩子一定是坏孩子,是有罪的。
8号陪审员是一个建筑师,从职业可以推断出他细致谨慎的性格,因为建筑的事可大可小,但严重起来确实人命关天,所以方达在并不能确定疑犯是否有罪的情况下投出反对的一票。
而这样通过职业来暗示出人物性格的还有钟表匠,广告公司职员和团长。
一直从孩子的角度来分析整个事件,从孩子的生活环境,年龄等进行分析评价。
6号陪审员的评价看似很合理,他认为犯罪动机很重要,因为孩子7点钟左右与他父亲有过争吵,再加上证人的证词,于是他就断定孩子杀了自己的父亲,是有罪的。
4号陪审员是一名曾受过良好教育的股票经纪人,在他看来,评价一个人要从他的成长背景出发,因为那个孩子是在贫民窟长大,因此他认为孩子进入社会很可能就成长为恶棍。
《十二怒汉》影评

《十二怒汉》观后感“这儿真热!”闷热的天气,6天的审讯,12位陪审员在一间封闭的屋子里面对案件进行最后的审判。
相互闲聊几句之后,众人决定按照惯例,先进行假投票,结果只有8号陪审员——唯一一个穿白色西装的人,投了“无罪”票,不停的辩论就此拉开帷幕。
在众人对整个案件的梳理过程中,8号陪审员戴维斯不断的提出质疑:首先展示了他自己在路边小店买的跟所谓的“凶器”一样的折叠刀,接着提出一连串的质疑:火车经过的时候,跛脚老人能否听到“我要杀死你”这句话?住在对面的女证人能否透过火车后两节看到这个景象?众人对这两点质疑都不屑一顾,见此情景,8号陪审员便挨个询问其他陪审员同样的问题,成功的引导这些浮躁、心不在焉的人,去思考同一个问题:“电车需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完全通过一个点?你们之中有人曾住在铁轨旁边吗?”没有大吼大叫,戴维斯就这样利用平和的语言把众人拖入正轨。
接着戴维斯又提出新的质疑:坡脚老人能否在15秒的时间内从房间走到门口?接下来通过戴维斯的理性分析与亲身试验,案子的结果渐渐清晰,投无罪的人数也由最初的1个人变为6个人。
一个本能5分钟结案的案子被一再拖延,拖延的结果是对立双方打成了平手!判决还要继续!陪审员们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烦躁的心情,大家纷纷提高嗓门,情绪激昂,矛盾一触即发。
这时突然响起了雷声,倾盆大雨随即而来,这场及时雨不仅带来了凉爽的空气,也浇灭了众人的燥热,陪审员们纷纷冷静下来。
在“有罪”与“无罪”打成平手后,事件的转折点就这样出现了。
这次不再是戴维斯,而是11号陪审员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少年不记得电影相关的细节,这个现象是否真的异常?”接着戴维斯抓住这个合理的质疑点,迅速对其进行展开,询问4号审判员是否还记得自己刚看过没两天的电影。
仍然认为男孩有罪并且号称自己不出汗的这位审判员并不记得相关细节,并且擦了擦汗。
然后其他审判员相继提出自己的质疑:为什么少年拿刀杀人的时候会高举刀子刺下?女人明明近视,怎么能看到对面房子里发生的事情及人物?......通过不断的讨论,陪审团员们最终达成共识:男孩无罪。
《十二怒汉》电影剧本赏析

《⼗⼆怒汉》电影剧本赏析《⼗⼆怒汉》电影剧本赏析 《⼗⼆怒汉》原是美国轰动⼀时的电视剧,⼀九五⼋年由原作者改编成电影剧本,搬上银幕。
影⽚以⼀件凶杀案为背景,选取陪审这⼀独特⾓度,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并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新颖的艺术⼿法引起了⼈们极⼤的兴趣,曾获柏林影展最佳影⽚奖。
纽约贫民窖⼀名少年被指控杀死⾃⼰的⽗亲,经过州刑事法庭煞有介事的冗长繁复的六天审讯,基本定案,最后交由陪审员讨论。
⼗⼆名陪审员中的⼗⼀个,未经审议便举⼿赞成其有罪。
仅仅是由于⼋号陪审员主持公道,⼒排众议,严密推理,精细盘查,抽丝剥茧地推翻了⼀条条伪证,⼀步步地说服了⼤家,才把被诬陷的少年从电椅边缘挽救下来。
剧本通过⼋号陪审员这个理想化的⼈物,表达了⼈民的愿望,那就是:⼀定要坚持公正判决,维护⼈的尊严,对⼀切错案、冤案要实事求是弄清真相,对听信诬陷、草率定罪的做法,要不惜与之⽃争到底。
作为⼋号陪审员的对⽴⾯,是法庭的草管⼈命,陪审员们的冷漠⽆情和资产阶级的可耻偏见……剧本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重重阴影。
正如剧中⼈所指出的:“我们这⾥并⾮万事如意”,“远⾮⼀切完善。
” 剧本在艺术上也很有特⾊。
⼈物⼗分简明,场景⾮常集中——故事从头到尾发⽣在⼀个房间⾥,然⽽却充满着激烈的思想和性格的冲突,⽭盾尖锐,⾼潮迭起,扣⼈⼼弦。
⼀个个陪审员的形象,塑造得鲜明多采,栩栩如⽣。
剧本并没有回答真正的凶⼿是谁,⽽是留给观众和读者⾃⼰去领会,去回味。
这些艺术技巧,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和借鉴。
——译者 陪审员简介 主席——⼀个矮⼩的男⼦,由于意识到⾃⼰所负的责任⽽怀有⾃尊感。
凡事拘泥于形式。
不太聪明,有些固执。
⼆号陪审员——谦逊,腼腆。
这种⼈很难有⾃⼰的主见,容易倾向任何⼀边。
谈话时他通常总是附和最后⼀个⼈的意见。
三号陪审员——⼀个⾝魁⼒壮、观点坚定的男⼦汉。
与⼈相处中带有某种残忍的味道。
他谈不上幽默,极难容忍别⼈的意见。
看来,甚⾄习惯于把⾃⼰的意愿和观点强加于⼈。
《12怒汉》与美国陪审团制度

Filmandpolitics电影与政治Q2怒潞与美国陪审团制度■方刚这并不是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整个陪审员群体都是普普通通而又具有民主社会公民基本素养的英雄。
就这一点来讲,陪审团制度在操作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思维和理性态度。
I2集翥磊霎芝鬻溢昙自身关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经验,有自己的性格和偏好。
为了一桩案件,他们坐在一起,组成了一个陪审团,开始决定另外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他是有罪还是无罪。
他们本来不懂法律,似平也没必要懂得法律,这就是美国诉讼审判制度中非常具有特色的陪审团制度。
陪审团由案发所在地区的12位合法公民组成,在美国橄榄球明星辛普森涉嫌杀人案中,以检方呈庭证据不足为由,将其无罪开释的也是陪审团。
我们可以通过一部获得过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电影姐2怒汉》,来了解美国的陪审团制度。
[剧中人】戴维斯:剧中有名字的人物只有两位,戴维斯是其中之一,由美国著名影星亨利・方达出演,他也是该剧的核心人物。
12位陪审团成员,按顺序他排在第8位。
戴维斯是一名建筑师,他是这群人中最具道德良知,正义感和理性分析能力的人。
他在其他I1名陪审员都认为犯罪嫌疑人有罪的情况下,对证人的证词和法庭出示的证物提出了合理的怀疑,引导推理出证据的漏洞,从而扭转了大家最初的看法,对犯罪嫌疑人做出了无罪裁定。
其他11位陪审员:他们都是从事与司法工作无关的普通公民,来自于社会各阶层,有公司职员、体育教练、钟表匠,还有股票经纪人、广告商和退休老人。
对亲发生了激烈争吵后,用折叠弹簧刀刺死了父亲,还有两位目击证人,案情审理阶段已告终结,然后由12位陪审员根据法庭审理情况,投票决定这位少年杀人事实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少年就会被送上电椅执行死刑。
因为是重大刑事案件,不管是裁定有罪还是无罪,12位陪审员的意见必须一致,如不一致,就会成为悬案,留给下一个陪审团来做决定。
对于这个铁证如山的案件,裁决有罪似乎是板上钉钉。
根据法律,他们只要于法律制度和司法程序,他们都是外行。
十二怒汉

《十二怒汉》
组员:
电影简介
人物分析
·3号陪审员
·5号陪审员
·7号陪审员 ·8号陪审员
3号陪审员
性格类型:外向型
1、主动活泼情感外露:
主动和大家提及他与儿子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及产生的矛 盾。
2、缺乏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精神:
气质类型:胆汁质
1、粗心大意:
3号提出的全部证据都被其他人推翻,他的头脑已经完全情绪 化,无法客观缜密地查找漏洞。
·稳定性差,躁动 ·外向,喜欢与人交往 ·注意力容易转移 ·随意
8号陪审员
1.窗边深思,与其他人不同的举止 2.冷静分析,扭转乾坤 3.运用技巧
技巧1:欲擒故纵
说话要抓住要点和关键环境,不必争的不用争, 听或者让其情绪激动,多说多暴露可能更有利于 寻找问题点。
技巧2:反客为主:
当最后只剩下3号坚持有罪的时候,8号开始反过来 挨个的询问反对方,并且最后站立着凝视和质疑3 号,给予其最大的群体压力和情感压力。
至此,就再也没有继续抵抗下去的必பைடு நூலகம்了,痛苦地承认“not
guilty”。
5号陪审员
抑郁质
1. 弃权 ( 不敢表明自己 意见) 2. 贫 民 窟 成 长 的 事 实 (敏感、内向)
3.身材
7号陪审员
多血质气质
一个橘子酱推销员,球迷,戴着帽子,心境变 化快,浮躁轻率,缺乏耐力,外倾型强。
·情绪兴奋度高,动作敏捷
Thanks for your listening!
《十二怒汉》
因为自己儿子的问题而对年轻人持有偏见,从而固执的认为
男孩有罪,判断过程中主观意识强自己却不知道。
2、性情暴躁易于冲动:
十二怒汉影评

十二怒汉影评-主人公戴维斯分析一、概述影片讲述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案件的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而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
主人公戴维斯凭借坚持自己的怀疑,认为男孩不应该如此被认定有罪,他凭借自己的分析和对团队的领导,最终逆转局势,使得其余十一个人也同样认为男孩是无罪的。
在这一影片中,虽然陪审团有名义上的领导人“陪审团团长”,但在这次辩论中的主要领导人物还是主人公戴维斯,他缜密语言逻辑以及团队协调能力使得他在这次领导行为中表现十分出色。
二、领导风格戴维斯是典型的民主型领导风格。
在以下几点中可以表现第一,在这一次讨论中,面对与他不同的观点,他并没有去打断,而是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试图去说服对方。
第二,他在整个讨论中并没有一直独秀,而是善于去引导他人一起参与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去发现案件的各种一点。
第三,他始终坚持让陪审团的每一个意见一致,试图说服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相信案件是存在疑点的,是不能草草给男孩定罪的。
第四,顾全大局,不一人偏执,在第二轮投票中,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认为男孩无罪,那么他将不在坚持。
三、领导特质1.立场坚定,不轻易动摇。
在面对十一个人确定男孩有罪的情况下,众人对他的怀疑表示不理解的情况下,戴维斯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怀疑他所怀疑的。
2.能言善辩,在面对所有人质疑的情况下,能够凭借卓越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转变他人的看法3.具有合作精神,善于拉动其他人加入自己的阵营,并共同合作来对案件的疑点进行分析4.拥有强大的社会责任感。
勇于负责。
他并没有像其中一些人一样草草地对待这次审判,而是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仔细分析案件的每一个细节。
5.善于聆听他人的意见。
在团队中他不仅扮演一个领导者的姿态,在更多的时候他在聆听他人的想法。
这使得他能从别人的话中找寻问题疑点的灵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怒汉人物性格分析——八号陪审员戴维斯
本来我是不打算看这个类型的电影的,并不是说我不喜欢破案推理类的电影或小说,只是我对剧情实在没什么兴趣。
不过既然老师放了“拿它做三好生评取标准”的狠话,那我也只能恭敬不如从命了。
如果非要问我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只能说非戴维斯莫属。
其次是2号,这个就暂且不提。
为什么是他?没什么好问的,大家对他的印象都不浅。
在这十二个怒汉(我以无力吐槽名字)一致认为那个青年有罪时,只有他提出了疑问。
嗯,最终他也救了那个青年。
我欣赏他两点,一是他的智慧,他用书面投票的方法解决了人们固有的从众心理(即随大流),在那些死性不改的慵懒的人身上施加压力,使这种本就没多少立场的人轻易改变,投了“无罪”。
可见他在心理方面的造诣是有多高!他还能从案件的蛛丝马迹中看出杀手的行为和动机,判定那个男孩是无罪的。
只有这样心思缜密的人才有资格担任法庭中陪审员这种一言定生死的职位的人。
在这甚小却神圣的法庭中,集结了各种年龄、职业、性格(性别就忽略吧)的人,他们有的是社会底层贫困潦倒的穷人,也有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读书人,遍布社会各个阶级。
十二个人,不如说是十二种人,这个法庭,俨然就是一个社会!那个男孩,在如今的社会比比皆是,可戴维斯却不知跑哪儿去了?也许是出国旅游去了。
第二点,就是他所拥有的正义感。
然而,这东西在当今社会如今已所剩无几,或许是被五十多年的时光磨去了。
人们的眼睛被光鲜亮丽的表面所蒙蔽,却看不见路边被逼行乞的孩子,被打的头破血流的上访者。
前几日随母亲回老家,一家人聊天内容不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抱怨乞讨者一月讨的钱太多和北京上访者太多。
我不大高兴,许是年轻气盛见不得社会阴暗面,知道的再多再有见闻心里也难免愤愤不平。
最近看了一部小说,十宗罪,里面记录了两起案件,一个是政府强拆村民上访被打,一个是孙子被拐卖奶奶行千里路向政府求助却被拒绝,无奈之下上马路拦了特案组的警车。
就前两天,我收到一封邮件,大概就是展露某些真实却被媒体屏蔽的“负面”信息,然后我转了。
就这几件事,我可谓是百感交集,可也只是难过,凡事不能苛求十全十美,就像那本小说中的一句话——“有光明的地方,就会有黑暗。
”是啊,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戴维斯一样正义,可是,我也希望这种正义能够延续下去,而不是被黑暗吞噬。
二十一世纪却人才吗?不缺,缺的是像戴维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