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十二怒汉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希德尼·鲁迈特的处女作影片《十二怒汉》

浅析希德尼·鲁迈特的处女作影片《十二怒汉》

浅析希德尼·鲁迈特的处女作影片《十二怒汉》《十二怒汉》是希德尼·鲁迈特(Sidney Lumet)导演的处女作,于1957年上映。

影片改编自雷吉纳德·罗斯的同名舞台剧,讲述了在一次陪审团上,12名男子要就一名被控谋杀的少年判定有罪还是无罪的故事。

整部影片以一幅法庭电影的形式展开,剧情发展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完成,看似简单却充满深意。

通过对12个形形色色的陪审团成员的推理和思辨,影片深入探讨了正义、偏见和人性的主题。

影片首先通过展现每个陪审团成员的个性和背景来描绘出多样的社会角色。

他们中有投机商人、银行职员、销售员、出租车司机等各行各业的人员。

这些陪审团成员都带有各自的偏见和观念,在面对案件时出现了推断人心、仓促定罪的情况。

这些人物刻画着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性和偏见,使得故事更加真实、立体。

随着故事的推进,影片逐渐揭示出每个陪审团成员内心的动摇和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

主角之一的第8号陪审员从一开始就质疑证据的合理性,并坚持认为被告有可能是无辜的。

他用逻辑和理性的思考方式,一点点击破其他成员的偏见和错误推论。

通过第8号陪审员的坚持和影响,其他人开始思考案件的各个细节,重新审视证据,最终打破了大家原先的观念。

影片的高潮部分是在陪审团重新审视证据的过程中展开的。

通过重新演绎案发现场的情景和对证人证词的质疑,一些误导性的证据被逐渐揭露。

其中包括证人在案发时的视线受干扰、眼见不一定为真实等元素的运用,展示了证据本身的脆弱和对罪犯无辜的可能性。

这种推理推翻了大家原来的看法,大家开始思考案件的各个细节,重新审视证据和推断,最终达成了无罪判决。

《十二怒汉》展现了一个富有张力和紧凑的故事,通过对陪审团成员心理的描写,让观众更加了解正义和人性的复杂性。

影片深入探讨了正义是否公正、偏见如何影响人的判断等问题,使观众对法律制度和人类社会的运作有了更多的思考。

《十二怒汉》是一部情节紧张、人性深刻的法庭电影,通过对12个陪审团成员的刻画和故事的推进,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偏见和正义等多重层面,对观众产生了深远的思考和震撼。

十二怒汉 影评

十二怒汉 影评

十二怒汉影评
《十二怒汉》是一部经典的法庭剧情片,讲述了一名少年被指
控谋杀父亲的案件,而十二名陪审团成员必须在一个炎热的夏日里
进行艰难的讨论和决定。

这部电影在多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影片的剧情紧凑而紧张。

整部电影几乎全部发生在一个
封闭的房间里,但是导演通过精巧的镜头运用和紧张的对话,成功
地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了屏幕上。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观
点和动机,他们之间的交锋和碰撞让整个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其次,影片的人物塑造非常出色。

每个陪审团成员都有自己独
特的性格和背景,他们的对话和行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从最初的固执己见到最后的观点改变,每个角色都经历了一个心灵
的历程,这让我对人性和社会的认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影片所探讨的主题也非常深刻。

在审判一个人的命运时,我们需要的是客观公正和理性思考,而不是被偏见和情绪所左右。

影片通过展现陪审团成员之间的争论和辩论,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
公正和理性的重要性,这对当下社会也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十二怒汉》是一部令人难忘的电影,它通过精彩的剧情、出色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主题探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不仅让我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也让我在思想上得到了启发。

强烈推荐给所有喜爱法庭剧情片的观众。

法律电影的案例分析(3篇)

法律电影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通过讲述法律事件、法律人物或法律制度,向观众传递法律知识、法律精神以及法律价值。

其中,《十二怒汉》作为一部经典的美国法律电影,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从剧情分析、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方面对《十二怒汉》进行案例分析。

二、剧情分析《十二怒汉》讲述了一个关于陪审团制度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一位名叫丹尼的青少年因涉嫌谋杀自己的父亲而被起诉。

在陪审团审理过程中,12名陪审员需要共同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在讨论过程中,陪审员们对案件事实、证据以及法律原则产生了分歧,最终通过互相尊重、理性思考和民主协商,达成了共识,维护了法律的公正。

影片以一个法庭审判的场景为背景,将陪审团的讨论过程作为主线,通过紧张的节奏和紧张的气氛,展现了陪审团制度在维护法律公正方面的积极作用。

以下是剧情分析的几个关键点:1. 案件背景:影片以一起青少年谋杀案为背景,反映了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的关注和担忧。

2. 陪审团组成:12名陪审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业,代表了社会的多样性。

3. 案件审理过程:在审理过程中,陪审员们对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原则产生了分歧,展现了陪审团制度在维护法律公正方面的挑战。

4. 陪审团讨论:影片着重描绘了陪审员们在讨论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妥协,最终达成共识。

三、人物塑造《十二怒汉》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各异,为影片增色不少。

以下是几个关键人物的分析:1. 丹尼:影片的主人公,一个青少年犯罪嫌疑人。

他的形象塑造体现了青少年犯罪的复杂性,引发了观众对青少年教育和法律制度的思考。

2. 陪审员们:12名陪审员代表了社会的多样性,他们的性格、背景和价值观各不相同。

在讨论过程中,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共同推动了案件的审理。

3. 法官:法官在影片中扮演着监督和引导的角色,他的形象体现了法律的威严和公正。

四、主题思想《十二怒汉》通过讲述陪审团制度的故事,传递了以下主题思想:1. 法律公正:影片强调法律在维护社会公正方面的作用,要求人们在面对争议时,必须坚持理性思考和民主协商。

十二怒汉正义与良知的较量

十二怒汉正义与良知的较量

十二怒汉正义与良知的较量十二怒汉是一部美国电影,讲述了一个陪审团在研究一桩谋杀案件时,团内一名陪审员的良知与正义观念,在一群有不同观点的人中的较量。

这部电影引发了观众对正义与良知的深思,同时也让人们反思自己观点的形成和如何辩证地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十二怒汉中的正义与良知的较量。

一、死刑的正义性在电影中,审判的结果将决定被告是否会被判处死刑。

一部分陪审员认为被告有罪,应该迅速判决死刑,以示对法律的严肃态度和对被害者的公正。

然而,另一部分陪审员则质疑证据的真实性,觉得存在合理的疑点,认为被告无辜。

他们主张应该按照良知来评判案件,而不是仅仅追求程序正义。

二、证据的真实性在审判过程中,陪审团逐渐意识到被告的命运可能建立在不牢固的证据基础上。

一名陪审员发现了目击证人作证时的矛盾之处,另一名陪审员找到了被告认罪书的问题。

这些发现使得陪审团质疑整个案件的合理性,并引发了对证据真实性的辩论。

正义与良知在这里产生冲突,有些人认为只要符合法律程序,即使证据有疑问,也应该按照程序做出判决;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该继续研究案件,寻找更多的证据来确保判决的准确性。

三、种族偏见的影响在陪审团中,有几位成员持有有色人种偏见,在评判案件时产生了一定的偏见。

他们认为被告是有色人种,因此更容易犯罪。

一名陪审员在一番辩论后,试图让其他成员更加客观地审视证据,摒弃种族偏见的干扰。

这场辩论使得正义与良知更加显著,让大家意识到不应该因为被告的种族而做出先入为主的判断。

四、合作与辩论的融合在电影的情节发展中,陪审团成员经历了一系列的争论和冲突。

有人试图说服他人,有人坚持己见,但最终他们通过合作和辩论的方式逐渐接纳了其他成员的不同观点。

这种合作与辩论的融合使得正义得以体现,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个体良知的力量。

每个陪审团成员通过思考和辩论,决定是否改变自己的观点,直到他们以广泛一致的方式达成了判决。

结语通过观看电影《十二怒汉》,我们可以看到正义与良知的较量是一场思想与情感的交锋。

浅析希德尼·鲁迈特的处女作影片《十二怒汉》

浅析希德尼·鲁迈特的处女作影片《十二怒汉》

浅析希德尼·鲁迈特的处女作影片《十二怒汉》《十二怒汉》是希德尼·鲁迈特的处女作,也是他最著名的影片之一。

这部电影于1957年上映,改编自雷吉纳德·罗斯的同名舞台剧,讲述了在一宗被控谋杀案中,一名年轻的男子被指控谋杀他的父亲,而陪审团的12名终审人员必须就其有罪还是无罪进行表决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12个陪审团成员的角度展示了一个复杂而紧张的故事。

故事的大部分时间都发生在陪审团讨论的小房间内,通过陪审团成员之间的对话和辩论展开。

这部电影以其深入的人物研究和出色的表演而闻名,成功地捕捉了每个陪审团成员的个性和心理状态。

影片中的主要主题是正义和人性的探讨。

12个陪审团成员代表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观点,他们必须通过辩论和讨论来决定年轻男子是否有罪。

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克服个人偏见和假设,尽力找到真相。

而这个过程也反映了法律制度中对正义和公正的追求。

电影通过细腻的摄像技巧和剧情紧凑的叙事方式,成功地将观众带入故事中。

导演善于运用空间布局和镜头语言来展示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俯视镜头来凸显陪审团成员的情感和思考过程。

导演还使用了独特的镜头角度和光影效果,服装和道具设计也相当精细。

这些技巧使得整个电影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张力。

《十二怒汉》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出色的导演和表演,还在于其反映了人性的普遍问题。

影片中的陪审团成员代表了社会上的各个群体,他们的争论和思考很容易引发观众共鸣。

这部电影通过其细腻而深刻的观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在今天看来,《十二怒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

它提醒我们不要轻易相信表面现象,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思考的能力。

它也强调了个人责任和公共决策的重要性。

这些思考和警示在当今社会同样适用,使《十二怒汉》成为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十二怒汉》作为希德尼·鲁迈特的处女作,在电影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影响力。

通过其深入的人物研究和对正义的追求,它成为了一部经典的法庭剧和人性探讨之作。

浅析希德尼·鲁迈特的处女作影片《十二怒汉》

浅析希德尼·鲁迈特的处女作影片《十二怒汉》

浅析希德尼·鲁迈特的处女作影片《十二怒汉》《十二怒汉》是美国著名导演希德尼·鲁迈特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片讲述了一宗谋杀案的法庭审判过程,在法庭上,12名陪审员需要就被告的有罪或无罪做出裁决。

电影在1957年上映,凭借其精湛的导演技巧和精彩的表演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了法庭剧情片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剧情、导演手法、演员表演等方面对这部影片进行浅析。

从剧情方面来看,《十二怒汉》的情节非常简单,但却十分扣人心弦。

整个电影主要发生在一个密闭的法庭内,12名陪审员需要就被告少年是否有罪做出裁决。

一开始,大多数陪审员都认为被告有罪,但在一名陪审员的坚持下,逐渐浮出水面的证据让他们开始对被告的无罪产生怀疑。

在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和辩论后,最终他们达成了一致的裁决,宣判被告无罪。

整个剧情虽然简单,但却将人性的复杂和法庭审判的公正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希德尼·鲁迈特在影片中运用了许多出色的导演手法,使得《十二怒汉》成为了一部高水准的电影作品。

他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近景镜头,在剧中呈现出人物的情绪和内心矛盾,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他的摄影手法也十分精妙,通过灯光、镜头等手法,将法庭内外的压抑氛围和紧张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还善于运用空间和音效营造紧张的氛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法庭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整个审判过程的紧张和刺激。

影片中的演员表演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12名陪审员的角色性格各异,每个演员都为自己的角色赋予了饱满的生命力和个性,使得整个影片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细腻。

尤其是主演亨利·方达饰演的主角陪审员,在片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他所展现出的聪明、睿智和正义感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也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他11名陪审员以及其他角色的表演也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整个影片更加鲜活动人。

希德尼·鲁迈特的处女作影片《十二怒汉》在剧情、导演手法和演员表演上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和深厚的功力,成为了法庭剧情片的经典之作。

十二怒汉 影评

十二怒汉 影评

十二怒汉影评
《十二怒汉》是一部经典的法庭戏剧片,由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执导,于1957年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宗谋杀案的审判过程,十二名陪审团成员在密室中进行辩论,最终改变了对被告的看法。

这部电影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偏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影片的剧情非常引人入胜。

整部电影几乎全部发生在一个密闭的审判室内,但是导演通过精彩的剧情和对话,成功地将观众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在屏幕上。

十二名陪审团成员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观点,他们在审判过程中展现出了人性的各种面貌,这让人不禁感叹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其次,影片的表演也非常出色。

十二位演员都将自己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每个人物都有着饱满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性格特点。

特别是在审判的高潮部分,每个演员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表演技巧和情感投入,让观众在情节发展中感同身受。

最后,影片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也让人深思。

在审判过程中,十二名陪审团成员都面临着自己的偏见和成见,但是通过辩论和交流,他们逐渐打破了这些偏见,最终做出了公正的判决。

这种对社会偏见和成见的深刻揭示,让观众不禁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偏见,以及如何才能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

总的来说,《十二怒汉》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法庭戏剧片,它通过精彩的剧情、出色的表演和深刻的社会思考,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了深刻的感悟和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经典之作,更是一部让人反复品味的佳作。

《十二怒汉》- 正义与人性的审判

《十二怒汉》- 正义与人性的审判

《十二怒汉》- 正义与人性的审判电影《十二怒汉》是一部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主题和优秀的表演而备受赞誉。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一场陪审团对一宗谋杀案的审判过程,引发了观众对正义和人性的思考。

电影以一个看似简单的情节展开,十二名陪审团成员必须就一名被控谋杀的青年进行投票裁决。

然而,在这个简单的情节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主题。

正义和人性是这部电影的核心,而审判则成为了探讨这两个主题的载体。

首先,电影通过十二个陪审团成员的角色塑造,展现了不同的人性。

这些人物来自不同的背景和社会地位,他们有各自的价值观和偏见。

在审判过程中,他们的个人经历和观点逐渐浮出水面,并对案件的审判结果产生了影响。

这个过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主观性,让观众深思:正义是否可以被个人的观点所左右?其次,电影通过对案件的审判过程展示了正义的相对性。

陪审团成员在讨论中提出了各种观点和证据,他们对证人证词的真实性进行了质疑,对证据的可信度进行了评估。

这种辩论和思辨的过程,让观众反思正义的定义和判断标准。

电影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展现不同的观点和思考,让观众自行思考和判断。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陪审团成员的心理描写,展现了正义与人性的冲突。

在审判的过程中,一些陪审团成员开始怀疑案件的真相,并对其他成员的偏见和急躁感到不满。

他们不断地提出质疑,试图推翻其他成员的观点。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冲突,让观众感受到了正义与人性之间的紧张关系。

最后,电影通过案件的审判结果,探讨了正义的胜利与人性的转变。

在最后的投票中,陪审团成员一致认定被告无罪。

这个结果既是对正义的胜利,也是对人性的转变的显现。

在审判的过程中,一些陪审团成员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从最初的偏见和怀疑,到最后的公正和同情。

这种转变展示了人性的可塑性和正义的力量,给观众带来了希望和启示。

总的来说,《十二怒汉》是一部思想深刻、富有内涵的电影。

它通过审判的过程,探讨了正义与人性的关系,并引发了观众对这两个主题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论是主题、剧情编排、角色塑造还是场面调度,美国原版的《十二怒汉》都登峰造极了,没有悬念地成为影史律政戏第一。


《十二怒汉》能够成为经典,能够攀登律政戏的高峰,绝不在于剧情的精妙或者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哲思性。

但我这一番话,并不否定其在主题、剧情编排、角色塑造等方面做得非常精良。

与黑泽明的《罗生门》一样,《十二怒汉》是一部关于法、人情、立场、判断的思辨性影片,但尤为值得称道的并非内容,而是如何展现内容的手法。

例如,《罗生门》的主题简单直接,而其叙事结构被后人多次运用,自成一派,称之为“罗生门结构”,如同希区柯克拍的一系列悬疑片一样,风格固定之后,就被后人多次模仿其手法,成了“希区柯克式的悬念”。

《怒汉》一片的场面调度手法,是“密室电影”(或称为封闭空间电影)场面调度的典范,单一的场景,没有多余的演员,没有分支故事,甚至没有倒叙插叙,几乎按照现实的时间顺序来推进故事的发展。

如此单一的影像,就需要场面调度的精准和多变,而实际上,《怒汉》把握得非常巧妙,真正把场面调度融于剧情内部,同时跟角色塑造相关联,突出人物个性。

场面调度是在银幕上创造电影形像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段,指演员调度和摄影机调度的统一处理,被引用到电影艺术创作中来,其内容和性质与舞台上的不同,还涉及摄影机调度(或称镜头调度)。

电影的场面调度最终都体现在镜语之中,从镜语的最一般意义上说,有两种场面调度:第一是大景深、长镜头的场面调度;第二是中小景别、短镜头的场面调度。

前者主要用于不同表演区的场面调度。

《十二怒汉》把第一种场面调度运用到极致,把长镜头用得近乎无形,功力可谓深厚。

导演采用的是跟踪式长镜头,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法院外的台阶上对法院的仰视,到了第二个镜头,很自然的转换为法院内二楼上对大厅的一个俯视,本来会有一个切换切换到法庭上,但导演不是这样做的。

当镜头注视着大厅中央的图案时,一个人从镜头前经过,镜头马上将中心很自然的转移到他身上,随着他摇了过去,那人走过电梯,电梯里出来一个人。

镜头又很自然的跟着出来的人走,就这样很自然的转了三四次手,镜头从一个人身上转移到了他经过的法庭的门,然后切换到法庭上。

这样的开头,用长镜头场面调度吸引观众,就已经奠定了这部用摄像机说话的作品的技术基础。

这同时让我想起了香港警匪片《大事件》开头无懈可击的7分钟长镜头,从警察埋伏到警匪开战,一气呵成,堪称经典。

通常这类高难度的场面调度的影片,都会强调演员自身表演的自然性。

回到《怒汉》,陪审员进入了讨论会议室,这也是影片开始后不久,之前将被告席上孩子的脸和会议室重叠了很久暗示了他的命运就要在这里决定,进入会议室后在每一个陪审员面前晃一下的长镜头,至少有五分钟。

12个人的性格,在最初的这几分钟里已经通过镜头的巧妙运动得到了充分的呈现,镜头聪明的穿梭在人前人后,利用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的景别来表现人物之间的躯体动作和基本姿态,镜头最终定格在一个表示反对的恶人那里,也为后文埋下伏笔。

影片接近十分钟的时候,这个交代人物的长镜头从亨利•方达扮演的主人公身上切换,他离桌子最远,镜头如果再次运动到靠近窗户的他,就显得多余和累赘了,因此镜头马上产生剪辑点进行切换,从而顺利过渡接下来的事情。

其实老电影大多场景单一,如《电话谋杀案》《后窗》等,放到现在来说,利用一个主要场景就能完成叙事的影片被归为“封闭空间电影”或者“密室电影”。

这类电影最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力以及导演和摄影师的场面调度能力,因为假如生硬调度,影片就如死水一般,毫无亮点,毫无节奏可言。

影史上最极致的密室电影是西班牙惊悚片《活埋》,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棺材里面,只有一位人物,他的行动目的就是从棺材里逃出生天。

但我要说的是,这部极致的密室电影,其场面调度并不难,更多的是利用一种视觉假象去安排摄像机的布局以及利用演员真实自然的面临险境的表演方式来维持电影的进行。

而像《十二怒汉》这种考究人物、对峙、心理角逐的影片不同,它人物众多,也性格各异,仅靠对白去产生戏剧冲突。

所以,为了好看,场面调度一定也要使得故事产生戏剧冲突。

导演是如何做到的?
影片首先把摄像机的引导者一职交给了持反对意见(即认为小孩无罪)的8号陪审员。

8号的行走,说话都引导着镜头移动。

影片16分钟左右,镜头轮流给演员脸部特写,让他们叙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轮到下一个该发表意见的人说话的时候,都是先声入画。

突然,从2号移动到4号的时候,就插一无礼老头的意见,马上突显其个性。

这在后来经常在长镜头运动中切换脾气暴躁的3号的功能一样,都是为了突
显人物,加快节奏,加强冲突。

23分钟左右,镜头从3号的钱包里面的照片拉出,拉镜头至斜侧全景,渲染开始充满火药味的气氛。

到了26分钟,原本说好的按照1至12号顺序轮流发表意见的规则被3号打破,由此影片陷入真正的争论之中。

一个细节处理得很好的是,运动长镜头的时候,尽管焦点在于争论,但同时跟踪陪审团团长1号去取证物凶刀,完成一个完整的交代,同时展示出摄像机高难度的运动方式,也让演员的表演得到完整性表达。

29分钟左右,当独自投无罪票的8号拿出跟凶刀一模一样的折叠刀时,全场震惊,站起来,这虽然只通过几个短固定画面来交代,但足以又提升一下节奏,增加戏剧性,让影片开始有了要转折倾向。

到了31分钟,影片首次出现音乐,8号提议大家再次投票,他弃权,如果当中有人持无罪票,则继续追究下去。

结果,这个关键的时刻,摄像机的移动速度放慢了,准确来说是跟随了音乐的节奏。

终于,秘密的书面投票当中,真的有一个人投无罪票,成为全片的第一个转折点。

37分钟后,8号去洗手间洗脸,跟两位持有罪票的陪审员交谈,这一幕算是当做舒缓情绪,或者调剂节奏的一幕不多余但绝不重要的场面调度,从剧情编排上来说,恰好成为故事走向的分界点,让观众更高度集中关注以下剧情走向。

接近40分钟的时候,全场只有8号一人站着,此时他再次成为了摄像机的引导者。

事实上,全片的主要引导者有五个:团长1号,暴躁的3号,赶着看球赛的7号,一开始就坚持小孩无罪的8号,以及无礼、具有偏见的的10号。

也就是说,摄像机的运动重心放在持反对票的人物身上,尤其是性格鲜明的那几个。

而作为“公义”的8号,从一个人的坚守再到让大家产生合理怀疑,这是一个在意见上占绝对性的主要人物,无疑成为了场面调度中最要突出的调度元素。

尽管全片以对白为主,但中间有一幕也非常能够体现出编导场面调度上的细节完胜,即8号模拟演示一位瘸腿老证人如何从房间走出门口的过程。

镜头从简单的摇镜转化为特写跟镜头,然后移镜,从低拍到升机位俯视拍摄,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物运动过程,对演员的走位安排得十分精准。

这部从时序上也几乎跟影片外部的现实时序相同的“即时同步电影”,把空间调度和时间调度精准融合,不得不说成为了电影中的场面调度的先锋案例。

从安排剧中人物的站位和移动、把人物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剖析冲突的内涵以及突出人物的行动,水到渠成,巧夺天工,把作为影像表现力的灵魂的场面调度拿捏得无法复制的地步。

《十二怒汉》从这一技术层面来说,已经完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