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制度史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时期。
中国的封建制度下,国家的地方行政由封建官僚统治者负责,他们负责管理地方的行政事务,向中央政权汇报,并执行中央政权的命令。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地方行政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朝代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改革。
例如,唐朝时期,拓展了地方行政的职能和机构设置,进一步强化了地方行政的管理能力。
宋朝时期,设立地方监察机构,监督地方行政官员的行为,加强了地方行政的廉政建设。
而明朝时期,推行了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地方行政体系,提高了地方行政的素质和效能。
然而,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在清朝时期面临了严重的问题。
清朝统治者实行的统治政策导致了地方行政制度的腐败和贪污。
地方官员滥用职权,剥削百姓,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这为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史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初,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逐渐摆脱了封建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开始了新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措施。
首先,在1950年代,在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废除了传统的地方行政制度,建立了人民公社系统,实行农村集体经济管理。
然而,由于计划经济的实施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地方行政制度也面临了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中国政府通过实行县、市、省三级行政管理体制,重建和实施了一套相应的政府和官员选拔机制,建立了科学、规范和有效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近年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市场经济和社会管理等领域。
政府通过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提高了地方行政效能。
此外,中国政府还加强了地方政府的责任和监督机制,严肃处理腐败行为,打击不法行为,加强地方行政的廉政建设和法治建设。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来,中国将继续深化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地方行政管理水平,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中国行政制度史

刺史
乡、亭、里等
隋唐中央行政体制
皇权
尚书省-尚书令 中书省-中书令 门下省-侍中
使职
(仆射)
(内史 )
(纳言 ) (六部寺监)
六部(尚书、侍郎) 二十四司(头司 \司郎官 )
中书门下体制
皇权
尚书都省 (勾检文案、 收发文书)
中书省 (政事堂) 起草诏令
门下省 审查诏令
度支使、 户部使、 盐铁转运使
元丰改制
路政府
尚书省
中书
门下 中书 门下 省省
诸曹司 诸部司
尚书省
中书 中书省 门下
皇帝
枢密院
门下省
中枢政务会议及顾问咨 询机构
元朝中枢政务体制
御史台
路省政府 诸科 九房 两司
六部 两大部
枢密院
中枢政务 会议
中书省
皇
群相集
帝
议
翰林国 史院草 诏
中书省封 驳或颁下 实施
中国古代行政组织
三皇五帝
三皇
燧人氏
有巢氏
五帝
神农氏
黄帝 颛顼 帝喾 帝尧 帝舜
三王家天下
王
“内服”
宰、卿事、多尹、御事、 事、巫、卜、臣
“外服”
列国(邦伯)
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皇帝
丞相
诸卿(奉常\郎中令 \卫尉\太仆\廷尉\ 典客\宗正\治粟内史\
少府\中尉)
太尉
御史大夫
郡县制和编户制
郡县制
郡守(治中、别驾、 诸部从事及主薄、功曹等 )
枢密使 进呈
中书门下 代为进呈 省
中书门下 监督实施
枢密使 宣诏
皇帝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周振鹤原文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周振鹤原文摘要:一、引言:了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重要性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概述1.封建时代:分封制与郡县制2.秦汉时期:郡国并行制3.隋唐时期:道、州、县三级制4.宋元时期:路、州、县三级制5.明清时期:省、道、府、州、县五级制三、近现代地方行政制度改革1.清末民初:省、道、县三级制2.国民政府时期:行政督察区制度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市、县三级制四、当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改革与创新1.改革开放以来:行政区划调整与优化2.地方政府职能转变3.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相结合五、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未来发展展望1.行政区划调整与区域协调发展2.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3.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与国家战略相结合正文:一、引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史册,从封建时代的分封制与郡县制,到现代的省、市、县三级制,地方行政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梳理,探讨其演变过程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以期为今后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概述1.封建时代:分封制与郡县制封建时代,地方行政制度主要以分封制和郡县制为主。
分封制是指君主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宗室、功臣等,形成诸侯国。
郡县制则是在国家统一后,设立郡县,对地方进行统治。
2.秦汉时期:郡国并行制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
汉朝时期,郡国并行,分为13州,州辖下设有郡县。
3.隋唐时期:道、州、县三级制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制度调整为道、州、县三级制。
道为监察区,州为地方行政单位,县为基层政权。
4.宋元时期:路、州、县三级制宋元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继承了唐代的路、州、县三级制。
路为监察区,州为地方行政单位,县为基层政权。
5.明清时期:省、道、府、州、县五级制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调整为省、道、府、州、县五级制。
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道、府、州、县分别为下属行政单位。
三、近现代地方行政制度改革1.清末民初:省、道、县三级制清末民初,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变革,实行省、道、县三级制。
《中国行政制度史》课件主讲:赵 沛教授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

论
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研究范畴
西方学者对“行政”概念的界定,是随着资产阶级三权
分立学说以及政治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展开的,从三权分立的角 度来解释行政,认为“行政”是指与立法、司法并立的三权之 一。 古德诺(Frank· Goodnow )的“政治”与“行政”两 J· 古代中国是行政国家,国家的统治活动基本上属于行政的 分法
重国家而轻社会
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社会政治构成呈 现出突出的两极化特点:一极是掌握着专制权力的国家, 另一极是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国家对于宗族组织实施即依赖又打击的政策。 以社会分工和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的发展却 异常薄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失衡与平衡间的振荡
内朝与外朝 外官化:中央行政决策体制从内朝向外朝的转移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基本特征?一集权化特征二尊君与重道的矛盾三重国家而轻社会四失衡与平衡间的振荡五行政官僚体制的权力制衡????集权化特征?中国古代行政体制从制度设计到行政运行都以集权专制为最高原则
《中国行政制度史》课件
主讲:赵 沛教授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 公共管理系 2009,3月
绪
(一)行政的概念
尊君与重道的矛盾
皇权和官僚体系的沟通衔接,是中国古代行政体制的 核心难题。一方面,皇权稳定的控制力不可能脱离官僚 体系来实现,官僚体系实际上也有赖于皇权的的扶植和 保障,二者相互依存。另一方面,在这种相互依存的关 系之中,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没有冲突和矛盾。这就是 是“尊君”与“重道”的矛盾。 专制体制需要无条件的“尊君” 使社会生活建立在正统的道德伦理的要求之上,此 即所谓“重道” “独尊”,亦被打上了鲜明的官方标签。独尊则势 必使之成为符合官方要求的学说。这其实与先圣们“从 道不从君”的根本精神已然背道而驰了。
中国行政制度史

中国行政制度史中国行政制度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中国存在着封建制度和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行政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改革,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政管理体系。
古代中国的行政制度主要由封建皇帝和官僚体系组成。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负责任命和免职官员,制定政策和法律。
而官僚体系则负责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各级官员根据皇帝的指令,管理人民生活、军事和财政等事务。
宋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制度进一步发展。
宋朝实行科举制度,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性的选拔制度,这使得行政系统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行政管理体系分为三级,即中央、地方和县级,各级官员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相对独立且有限制。
这样的制度不仅提升了行政管理的效率,也赋予了个别地方和县级官员一定的自治权。
明清时期,中国的行政制度也有所改变。
明朝时期,中国实行封建专制主义,官僚体系变得更加庞大和复杂,行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
清朝时期,清王朝实行了多项政治改革,包括设置了六部和九卿制度等。
这些改革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在行政管理中限制了地方官员的权力。
此外,清朝还引入了西方的部分行政制度,如巡抚制度和县署制度等,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近代中国,特别是20世纪初,中国的行政制度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实行了共和制。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行政机构,国务院。
国务院作为中央行政机关,负责协调和管理国家事务。
此后,中国的行政制度进一步完善,引入了现代化的管理原则和体制,建立了严密的行政管理机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制度改革。
中国共产党通过废除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行政体制。
中国的行政制度从此完全摆脱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影响,涵盖了政府、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形成了一套行政管理体系。
如今,中国的行政制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书评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书评一、引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世界历史所瞩目。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演变与发展,本文将从史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行政制度进行详细的评述。
二、古代行政制度的起源与演变1. 《尚书》中的行政制度萌芽《尚书》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之一,记录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行政制度的萌芽,如“九五之尊”的天子制度、分封制以及官员的任免与考核等。
这些制度为后世的行政制度奠定了基础。
2. 《周礼》中的行政制度规范《周礼》详细记载了周朝时期的礼仪制度,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行政制度内容。
如“六官”制度,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分管不同行政事务。
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行政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3. 《春秋》、《左传》中的行政制度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图强。
《春秋》及其注解《左传》记录了大量这一时期的行政制度变革,如郡县制的出现、官员选拔制度的改革等。
这些变革为秦朝统一六国后的行政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古代行政制度的成熟与发展1. 秦朝的一统与郡县制的确立秦朝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同时,秦朝还制定了严密的法律制度,如《秦律》,使行政管理更加法制化。
2. 汉朝的察举制与州刺史制度汉朝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创立了察举制,即由地方推荐人才入仕。
此外,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州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与管理。
这些制度创新为汉朝的繁荣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3.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与三省六部制唐朝创立了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世袭制的束缚,为寒门士子提供了晋升之途。
同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将中央行政机构划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下设六部,分管各项行政事务,提高了行政效率。
宋朝在继承唐朝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对科举制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如增设殿试等环节。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从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
在这一制度下,中国的政权由一个皇帝和一系列贵族统治。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分配给贵族,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其优势,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缺点,如皇帝权力过于集中,贵族享有特权,民众的权益受到压制。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的不满。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封建制度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共和制。
它的特点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然而,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国内就陷入了动荡和分裂,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由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各个地方的代表组成。
代表们通过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法律和大政方针。
此外,中国还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通过党的领导来保证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制度和民国时期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然而,人权和民主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也是中国政治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制,再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各朝代中央行政制度

各朝代中央行政制度【原创版3篇】篇1 目录一、引言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1.战国时期2.秦汉时期3.隋唐时期4.宋元时期5.明清时期三、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1.夏商周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时期4.隋唐时期5.宋元时期6.明清时期四、结论篇1正文一、引言中央行政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都有其特点和重要性。
本文将详细阐述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以期对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1.战国时期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地主阶级逐渐崛起,为了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各个国家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这一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以诸侯为核心,辅以世卿制度。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和完善。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习惯上称为三公九卿制)。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内外朝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央行政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三省六部制。
这一制度使得政府的职能更加明确,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唐朝还设立了节度使制度,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4.宋元时期宋元时期,中央行政制度在隋唐制度的基础上有所改进。
宋朝设立了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控制。
元朝则设立了行省制度,统一了全国的行政区划。
5.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清朝设立军机处,使得政府的决策更加迅速和保密。
三、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相对简单。
夏朝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
商朝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辅佐商王的主要大臣为尹,其下有主管力役的司徒、主管工程的司空和主管刑狱的司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书 省
•收发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门下 省
•审阅
•中书
•中枢政务会议
省
及
•草诏
•顾政府 •诸使
•中书 • 门下
•枢密院
•中枢政务会 议
•中书 • 门下
•皇帝 •裁 决
•银台司 • 审阅
•皇帝 •下诏
•两制 •草诏
•三司 院
•诸学 士等 顾问 咨询 人员
•皇帝
•枢密 院
•中枢政务会议及顾问 咨询机构
中国行政制度史
元朝中枢政务体制
•御史台
•路省政 府
•诸科 •九房 •两司
•六部
•两大 部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枢密院
•中书省 •群相集 议
•皇 •帝
•中枢政务 会议
•
•翰林国 史院草 诏
•中书省 封驳或颁 下实施
中国行政制度史
•蒙古翰林 院译写
中国行政制度史
宋代最高行政权
•皇权
•中书门下(民政)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枢密院(兵政)
•三司(财政)
•度支使、 •户部使、 •盐铁转运使
中国行政制度史
元丰改制
•路政府
•诸曹 司
•诸部 司
•尚书 省
•尚书 省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书 •门下
•中书 省
•门下 省
•中书
•门下 •中 •门 书省 下省
•乡、亭、里等
中国行政制度史
隋唐中央行政体制
•皇权
•尚书省-尚书令•中书省-中书令 •门下省-侍中 •使职
•(仆射)
•(内史 )
•(纳言 ) •(六部寺监)
•六部(尚书、侍郎) •二十四司(头司 •\司郎官 )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行政制度史
中书门下体制
•皇权
•尚书都省 •(勾检文案、 •收发文书)
明朝中枢政务示意图
•六部 •诸司寺监
•
•中枢政务会 议
•
•皇 •帝
•都察院
•内阁或司 礼监票拟
•六科给事中 •审阅封驳签发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行政制度史
•清朝政务示意图
•皇帝 •总督
•巡抚
•左右 参政、 左右参 议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布政使
•诸司所
•左右布政使、左
•知府
右参政、左右参议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行政制度史
• 君相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走向一体化 • 三省在中国政务裁决和执行中互相配合
、互相制衡的关系 ,形成了一种分层决策 机制
• 完成向国家政权机关的转化,三省之间 形成真正的分权
• 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 力,对皇权制约有所加强。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书省 •(政事堂) •起草诏令
•
•门下省 •审查诏令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吏房\枢机房\ •礼房\户房\刑房
•使职、部司、 •寺监和州县
中国行政制度史
隋唐地方政府机构
•地方政府
•州(刺史、长史、
•司马、录事参军事、 •道(节度使、观察使)
•府
•功曹、户曹参军)
•郡(太守、承、尉)
•(内陆府:京兆府、 •河南府、太原府)
中国行政制度史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2021年3月5日星期五
三皇五帝
•三皇
•燧人氏
•有巢氏
•五帝
•神农氏
•黄帝
•颛顼
•帝喾 •帝尧
中国行政制度史
•帝舜
三王家天下
•王
•“内服”
•宰、卿事、多尹、御事、 •事、巫、卜、臣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外服”
•列国(邦伯)
中国行政制度史
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诸
或
•知州
•同知、通判、判
•诸曹
•道 •知县
官
•诸曹
•保甲
•县丞、主薄
中国行政制度史
•边疆府(都护府)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县(令、长)
中国行政制度史
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枢政务
•二十四司 •九寺五监 •郡(州道 )政府 •诸使
•中书门 下监督实 施
•枢密 使
•进呈
•中书门 下代为进 呈省
•枢密 使
•宣诏
•皇帝
•
•皇 帝
•
•枢密 使
•进呈
•枢密 使
•宣诏
•中书门 下群相集 议
•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诸卿(奉常\郎中令 •\卫尉\太仆\廷尉\ •典客\宗正\治粟内史\
•少府\中尉)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行政制度史
郡县制和编户制
•郡县制
•郡守(治中、别驾、 •诸部从事及主薄、功曹等 )
•县(县丞、尉、 •功曹、主薄及诸曹)
•刺史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