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隋代及初唐诗坛

合集下载

隋唐文学精简串讲(二)

隋唐文学精简串讲(二)

野望
• • • •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懐采薇。
第二节 初唐四杰
• “四杰”是高宗、则天时期活跃于文坛上的王勃、 •
杨迥、卢照邻、骆宾王。闻一多《唐诗杂论》: “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 四杰创作早期均收到了齐梁诗歌的影响,所谓 “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如王勃的《腾 王阁诗》),随着生活阅历的变化 刘希夷《代悲白头吟(一作翁)》将青年
与老年对比,抒发了日月永存而人生有限 短促、衰老难逃的感伤,同时又透露出诗 人对大自然永恒生命力的向往。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吴中四士”之一。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认为他们具有共 同的生活情调:对礼俗的厌恶,对自 由闲适的追求,人生观带有浓厚的狂 放色彩。
仪。”“資褊躁,然輕財好施,篤朋友。” • 卢藏用《陈氏别传》;“子昻奇傑過人, 姿狀嶽立。始以豪子馳俠使氣,至年十七 八未知書,嘗從愽徒入鄉學,慨然立志。 因謝絶門客,專精墳典,數年之間,經史 百家罔不該覽。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 雲之風骨。”
• 二、诗歌革新主张对唐诗变革的关键性
意义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兴 寄、风骨。 • 三、诗歌创作 形式多为五古,突出的 复古趋向;积极进取的豪迈之情和怀才 不遇的深沉悲愤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震 撼力量。《感遇》三十八首。
• 王、杨对五律定型有重要贡献。 • 卢、骆七言歌行“一变而精华浏亮,抑扬
起伏,悉协宫商;开合转换,咸中肯綮”。 (胡应麟《诗薮》) • 四杰代表了唐代文学革新的前进方向,在 唐代诗歌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 四人风格差异:王高华、杨雄厚、卢清藻、
骆坦易。 • 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杨 《从军行》,卢《长安古意》,骆《在狱 咏蝉》、《于易水送人》。 • 王、卢的骈文:《秋日登洪府腾王阁饯别 序》、《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隋及初唐文学

隋及初唐文学

隋及初唐文学概说主要讲述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第一章隋代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诗歌一、文化环境与作者群素质二、隋诗风貌1.北朝入隋的作家群,重情思。

如薛道衡、卢思道、杨素。

2.杨广周围的文人,主要是从梁陈入隋的。

如王胄、诸葛颖、虞世基、徐仪等。

重彩藻,沿齐梁之旧。

杨广诗复杂,《春江花月夜》二首清新明快。

第二节贞观诗坛一、太宗朝的诗人李世民、魏征、虞世南、许警敬宗等。

由“浮艳”的宫体诗转向“雅正”的宫廷诗。

初唐的宫廷诗与梁陈及隋的宫廷诗有所不同。

二、王绩创造淡泊疏野的诗歌境界。

第三节上官仪(高宗龙朔诗风的代表)“上官体”绮错婉媚的特点。

“六对”“八对!之说。

第四节四杰(永徽调露间的诗坛)一、卢照邻1.生平2.诗歌。

《长安古意》把宫体诗由宫廷带来市井。

二、络宾王1.生平2.诗歌。

《帝京篇》写法近似于赋。

五律风骨凝炼。

三、王勃1.生平2.诗歌擅五律五绝。

开始转向朴素和个性化。

骈文《滕王阁序》。

四、杨炯1.生平2.诗歌。

五律。

第五节沈宋和律诗一、沈宋诗歌的内容和艺术二、沈宋对律诗发展的贡献第六节陈子昂一、生平二、思想与政治主张1.思想复杂(1)纵横家(2)道有气质,可说是其家风(3)佛家2.以政治主张以“安人”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三、诗歌主张四、诗歌1.提倡兴寄、复归正始之音的具体实践――《感遇》38首2.“风骨”来归,表现出昂扬壮大的感情基调。

《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7首。

五、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第七节诗歌意境创造的进展一、刘希夷及《代悲白头翁》二、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通过《春江花月夜》探讨铺陈作为叙事与抒情结合的一种模式。

第二章盛唐诗坛第一节张九龄及盛唐前期诗人一、张说二、张九龄1.生平2.诗歌。

《感遇》12首。

《望月怀远》三、贺知章四、张旭五、王翰六、王湾第二节王之涣、崔颢、李颀、王昌龄一、王之涣。

《凉州词》二首。

二、崔颢。

《黄鹤楼》三、李欣1.生平2.诗歌。

①赠答诗,善于描写鲜明形象性格。

②边塞诗。

第四编 第一章 隋及初唐文学

第四编 第一章 隋及初唐文学

王继
生性狂放不拘礼法,不为时风所染。多以山水田园为 题材,风格清新淡远,是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前驱
王勃
首先反对时风的诗人。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初唐四杰
杨炯 卢照邻陈排比,文笔纵横奔 放,意境清新,词采富艳。代表作《长安古 意》 感情丰富,风格雄健,气象宏阔。擅长七言歌行,作《帝京篇》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隋代 初唐 中唐 盛唐 晚唐
第一章 隋及初唐文学
隋代 初唐
隋代立国38年,较出名的只有薛道衡,著有《出塞二首》
初唐仍受隋朝余风影响,辞藻华丽的宫廷诗
上官仪
最典型的就是上官仪,诗以“绮错婉媚为本”被称为“上官体”。
但把六朝以来诗作讲究声律、对仗的方法,归结为“ 六 对”和“八对 ”,对律诗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贡献:扩大 了七言古诗的 题 材内容 ,使五言律诗渐趋成律 而初步定型
沈佺期、宋之问
总结了六朝以来注重声律的经验, 确立了律诗的形式
结束诗坛浮靡的齐梁余风
陈子昂,字伯玉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明确提出了诗歌革新主张: 要求诗歌有充实的内容和健康的感情 ;要求诗歌发扬 批 判现实的传统 ,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风格雄浑而沉郁,含蓄而深沉;语言刚健质朴,不加雕饰
杜甫评价:“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1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1

• ●《长安古意》 • 这首纵横开合、汪洋恣肆的长诗,可分四 个部分,每部分又依次分为若干个小层次。 • 从‚长安大道连狭斜‛,到‚娼妇盘龙金 屈膝‛为第一部分。诗人浓墨重彩着力铺 陈渲染京都长安的繁华市井和统治阶级穷 奢极欲的豪华生活 。
• 从‚御史府中乌夜啼‛至‚燕歌赵舞为君 开‛为第二部分,细致刻划长安的夜生活。
• 古调别弹的诗人王绩。 • 他的诗质朴清新,脱 尽铅华,抒写真情, 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 的先驱(他上承陶渊 明,下启王孟),有 《东皋子集》。五律 《野望》是他的代表 作。
• ●野望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王勃存诗虽然不多,但抒怀言志、写景抒 情、羁旅思乡、送人别友诸方面均有佳作。 有《王子安集》。骈文有《滕王阁诗序》 以传世。工五言诗。
• (二)杨炯 • 杨炯(650—693?),华阴 人。年10岁, 即中童子科, 时 人以为神童, 待制弘文馆。 676年应制举登科,补校书郎, 后出为盈川令,世称‚杨盈 川‛,恃才自傲,为政苛酷。 在诗歌创作上,杨炯以五律 见长,对于五律的定型化、 规范化作出了一定贡献。
• 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
• 上官仪对诗的形式与修辞有所探索,他提 出‚六对‛、‚八对‛之说。
• 他的‚六对‛、‚八对‛之说,是从字音、 词义、句法三方面对对偶作了深入的理 论分析和精确解释,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 的。
• 从字音方面说,有双声对、叠韵对、连珠对、 连绵对之分;
• • • • 双声对:黄槐——绿柳 叠韵对:彷徨——放旷 连珠对:萧萧——赫赫 连绵对:残河河若带——初月月如眉
• 他的《帝京篇》写帝京长安的华富和贵族 的奢糜,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以及篇章 结构等都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相近, 被人称为‚绝唱‛。但为人传诵的却是他 的一首五律《在狱咏蝉》。

中国古代文学笔记 隋唐 两宋时期

中国古代文学笔记 隋唐 两宋时期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名词解释上官体一.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

二.特点: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唐传奇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小说文体。

馆阁体馆阁体是唐代一种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诗体。

在对于诗律和诗艺的研炼发展上,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初唐四杰一.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二.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简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1.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也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2.他们自负很高,名高而位卑。

3.他们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

4.都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概述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他们的创作特点有:一.重视抒发情怀和不平之气,面向市井,写个人生活情怀,也写沧海桑田的感慨,思索人生的哲理。

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
2016/11/9 17
1、“四杰”对诗歌创作题材领域的开拓 从宫廷——市井”;从台阁——江山与塞漠。 2、壮美:“四杰”对诗歌美学的追求 杨炯:《王勃集序》 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 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 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 用光志业……以兹伟鉴,取其雄伯,壮而不虚, 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2016/11/9
16
1、“四杰”对诗歌创作题材领域的开拓 从宫廷——市井”;从台阁——江山与塞漠。 2、“四杰”对诗歌美学的追求 杨炯:《王勃集序》 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 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 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 用光志业……以兹伟鉴,取其雄伯,壮而不虚, 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3 、“四杰”恢复了对文学抒情功能的重视
2016/11/9 30
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之《唐史演义》曾记前人留一笑 谈云:“汉经学,晋清谈,唐乌 龟,宋鼻涕,清邋遢。”
2016/11/9
31
二、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
英国学者威尔斯《世界史纲》: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 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 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23
四、陈子昂与诗歌革新
陈子昂是初唐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继“四杰” 之后,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进行诗歌内容的 革新。反对“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 齐梁诗风,标举“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 的优良传统,高倡恢复建安文人的慷慨意气 和人生理想,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架起了建 安风骨与盛唐气象之间的桥梁。
2016/11/9
2016/11/9 25
韩愈《荐士》: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13 隋唐五代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13 隋唐五代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魏徵《隋书·文学传序》
江左宫商发越, 贵于清绮, 河朔词义贞刚, 重 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 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 者便于时用, 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 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 , 简兹累句, 各去所短, 合其两长, 则文质斌斌, 尽善尽美矣。
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如何用南朝文学的声辞之美, 来表现新朝的恢 宏气象和刚健开朗的健康情思 ,这是初唐诗人面临 的难题, 也是南、北诗风融合的关键。 初唐的诗歌创作, 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 中心展开的, 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 刚健 质朴; 而贞观诗风的新变, 则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 的模仿和拾掇。贞观诗风的宫廷化倾向, 与受南朝 文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在贞观诗坛的后期, 介于贞观、龙朔之间, 出 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 , 形成一种诗风“上官 体”。上官仪在贞观年间所作的应制诗, 就以属对 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而显得很突出。《旧唐书》本 传说: 上官仪“工于五言诗, 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仪既贵显, 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 时人谓为‘上官 体’”。
第二节 初唐诗坛
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 合的历史进程中 , 初唐的贞观时 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主掌 贞观诗坛的, 是唐太宗李世民 (598— 649) 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 和南朝文士。北方文人以关陇士 人为主 , 入唐后多为史臣。他们 的文学主张 , 受儒家崇古尚质的诗 教说影响较大 , 对南朝齐、梁文 风持批判态度 , 但没有因此而否 定诗的声辞之美 , 从而为唐诗在 艺术上的发展和新变留下了馀地。
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 的表现手法时 , 诗风也发生了 变化。在隋文帝时代 , 北、南 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 , 甚至 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体现出来 , 但到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后 , 身 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 , 隋代 文学就明显地向重文采的南朝 诗风方面发展了。 终隋一朝 , 南、北文学的 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 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 性质。

第一章,隋代及初唐诗坛

第一章,隋代及初唐诗坛

发愤慨、羁旅赠别。如果说,在四杰的诗中已经反映出具
有时代特征的人生理想,那么,到了陈子昂,这种理想又 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与充实,更具有“崇高”之美。
第四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
首先,陈子昂总是以博大的胸襟,注视着时空无限的宇宙,把个人的生存放 在这巨大的背景上来观察,表现出对永恒的渴望。 其次,积极干预社会,干预政治,以强烈的不平反抗权贵,揭露时政锢弊, 也是陈子昂诗的显著特点。这比之四杰对荣华富贵的泛泛讥刺,又明显进了一步。
和活泼朗爽的节奏,堪称初唐七言歌行的先河。
第一节 隋代诗歌
隋代另一群作者, 主要是围绕在隋炀帝杨 广周围的宫廷文人。 他们本来就熟谙绮丽 文风,作为文学侍臣,作品 大多是“应制”、“奉和” 一类,其才能只能是用在絺 章绘句上,这就更引伸了南 朝文学为文造情的一面。
第一节 隋代诗歌
这时在宫廷圈子之外,也曾出现过 一些风格不同的诗人,如孙万寿等。孙
第二节 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
二 沈杜 佺审 期言 及与 律宋 诗之 的问 完 善 和 定 型
宋之问(约656—约713)、沈佺期(约656—713),主要活
动在武后和中宗两朝,尤其在中宗神龙、景龙年间,他们均以
修文馆学士的身份频频出入于宫廷文会,堪称词臣班首、文场 勍敌,时人号为“沈宋”。沈佺期各体 诗流传下来的共计一百五十余首,其 中应制诗约三十余首,占总数的五分 之一。
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
一 初 唐 宫 廷 文 人 及 上 官 体
■ 初唐的宫廷诗人在艺术上所追求的是繁缛绮错
的装饰风格。
■ 贞观后期,介于贞观与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作为北方的诗人,
他们的诗在以南朝诗风 为主导的同时,多少也
体现了北方文人重“气
质”的特色。
第一节 隋代诗歌
以七言歌行体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并结合以闺 妇怨思,本来是梁、陈诗中已经很流行的。但大多色彩 过于艳丽,情调偏于低沉。而卢思道这首诗在时空的腾 挪迭换中展示了恢宏辽阔的境界,而句式的灵活多变, 虚词的承接和韵脚的流转,又为诗坛提供了充沛的气势
牢固地在唐诗中延续下来了,而陈子昂的作用,则是抓住历
史的契机,从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为唐诗注入蓬勃的生命 力,清除南朝诗歌和唐初宫廷诗风的弊病。他完成了自己的
使命,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更广义的精神上,开启了盛唐
陈子昂的诗也表现出某种 片面倾向。他的作品,以汉魏 五言古体为主,几乎没有七言 诗,律诗的数量也相当少。
第四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
但是,诗歌的发展不可能按照一条不偏不倚的道路行进; 用一种偏向去纠正另一种偏向,有时甚至是必要的和更有力 的。再则,并不是说出现了陈子昂,便切断了唐诗与南朝诗 歌之间的联系,而直承汉魏。南朝诗歌的多方面成就,已经
第一节 隋代诗歌
隋朝国祚短暂,二世而亡,
前后不满四十年,在文化方面没
有太多的建树。但由北朝入隋的
三位诗人——卢思道(535—
586)、杨素(544—606)、薛 道衡(540—609),仍旧留下一 些颇有特色的诗作。贯穿了一种 深沉悲凉的情思。
第一节 隋代诗歌
北方诗人的创作一向以南 方诗歌为典则,但杨素的情况 则稍为特别。他本身是一个豪 杰式的人物,心雄志大,不可 一世。
律化的过程,截长挈短,使之趋于凝炼和完整,脱
胎为较为严格的七律。
第二节 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
二 沈杜 佺审 期言 及与 律宋 诗之 的问 完 善 和 定 型
◆沈、宋以后,律诗的规范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神 龙以还,卓然成调”(《诗薮》),当时应制诸题已大多合律, 风气之盛,并已越出宫廷圈子之外了 ◆沈、宋的七律,虽尚不能同后世大家之作媲美,但这种规 整的形式,在他们手中已是挥洒自如,不觉有何束缚,说明他们 对律体的运用,已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总体说来,太宗朝的宫廷诗歌,大多是君臣唱和,应制奉 答、宴会赋咏之作,其中不乏吟风弄月、赏心娱情之篇什,但更 主要的内容是颂扬太平盛世、帝王功德,有一种祥和大度的气派, 显示出唐王朝开国时兴旺兴发达的气象。
发愤慨、羁旅赠别。如果说,在四杰的诗中已经反映出具
有时代特征的人生理想,那么,到了陈子昂,这种理想又 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与充实,更具有“崇高”之美。
第四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
首先,陈子昂总是以博大的胸襟,注视着时空无限的宇宙,把个人的生存放 在这巨大的背景上来观察,表现出对永恒的渴望。 其次,积极干预社会,干预政治,以强烈的不平反抗权贵,揭露时政锢弊, 也是陈子昂诗的显著特点。这比之四杰对荣华富贵的泛泛讥刺,又明显进了一步。
●陈子昂受家庭社会影响,思想驳杂,儒道
纵横诸家杂糅,而以儒家和纵横家的入世 建功思想为主导。
第四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二、陈子昂的文学主张
■只要“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就能“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一是强调诗歌要有“风雅”、“兴寄”,二是诗歌要有“风骨”。
“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虽不能作为对南朝诗歌的 全面的概括,但确实指出了南朝贵族文学的一种偏向,即过分 追求修辞性的华丽,而缺乏内在感发的生命。
诗人笔下已大量涌现平仄协调、又合乎粘附规则的全 篇合律的诗篇,标志着五、七言律诗的完全成熟。可 以说,在律诗形式的完成过程中,宫廷文士起了规范 化和统领风气的作用。其中,尤以杜审言、宋之问、 沈佺期三人的成绩最为显著。
第二节 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
二 沈杜 佺审 期言 及与 律宋 诗之 的问 完 善 和 定 型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今存的诗主要系五言律 诗,也有少数七律。他的诗,句律精严而笔力雄健,无论是五 律还是七律均完全合律,无一失粘者。他在武后天授初所作的 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 东》,长达四十韵,完全合粘,可见 他对律诗这种新体制驾轻就熟的功夫, 所以深为时人所重。杜甫曾称引李邕 对审言的评价:“钟律俨高悬,鲲鲸喷 迢递。”(《八哀诗》)意即指此。明 人许学夷称其为“律诗正宗”(《诗源辩 体》)。
第二节 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
二 沈杜 佺审 期言 及与 律宋 诗之 的问 完 善 和 定 型
◆沈、宋以后,律诗的规范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神 龙以还,卓然成调”(《诗薮》),当时应制诸题已大多合律, 风气之盛,并已越出宫廷圈子之外了 ◆沈、宋的七律,虽尚不能同后世大家之作媲美,但这种规 整的形式,在他们手中已是挥洒自如,不觉有何束缚,说明他们 对律体的运用,已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总体说来,太宗朝的宫廷诗歌,大多是君臣唱和,应制奉 答、宴会赋咏之作,其中不乏吟风弄月、赏心娱情之篇什,但更 主要的内容是颂扬太平盛世、帝王功德,有一种祥和大度的气派, 显示出唐王朝开国时兴旺兴发达的气象。
名的诗体,它的风行,并非其人之显贵,更因 为它适应了古典诗歌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 种诗体,着意刻绘美丽的物象,讲究对仗,用 典工丽精切,音律和谐优美,体制精巧。
第二节 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
二 沈杜 佺审 期言 及与 律宋 诗之 的问 完 善 和 定 型
从武后至中宗神龙、景龙年间,在当时的一批宫廷
第一编 隋与初唐诗歌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自北朝以来,南方的文学风气就深深地影 响了北方的创作。所以,隋唐的统一,政治和军 事力量虽起自北方,但自隋初到唐睿宗景云中约 一百三十年,南朝诗风继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代新的诗人对已经变得陈腐、 缺乏生气的诗歌风气日益感到不满,发出强烈的 要求变革的呼声。诗歌创作也随之逐步摆脱宫廷 藩篱,终开一代新风,促进了唐诗高潮的到来。
诗以大地回春的绚丽风光反衬游宦者有家 难归的悲哀,用声色俱现的外景点醒时不 我与的苦涩情思。
第二节 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
二 沈杜 佺审 期言 及与 律宋 诗之 的问 完 善 和 定 型
与杜审言同称为“文章 四友”的,还有李峤、苏味 道、崔融,他们均在武后朝 任过凤阁舍人。
初唐诗歌至沈宋,可以说完全脱尽 了六朝的艳丽之诗风,开创出具正的 唐代诗格,完成了律体之创作,律诗 形成之后,千余年来在诗坛上始终保 持着中正格之地位。历来沈、宋并称, 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 把沈佺期,宋之问和始创五言的苏武、 李陵相提并论。
第二节 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
初唐宫廷诗人虽然在诗歌形式方 面作出了重要的建树,也偶有情致动人 的佳作,但其总体面貌,却是在华美的 形式中呈现出情调上的苍白平庸,这是 宫廷文学很难避免的。
第三节
初唐四杰的崛起
和上官仪同时的的卢照邻(约630—680后,)、骆 宾王(约638—?)、王勃(650—676,)、杨炯 (650—693后,)。是活跃于初唐文坛的另一个作家 群,人称“初唐四杰”。又简称“王、杨、卢、骆”。 他们是诗坛上逐渐崛起的一批锐意变革的新进诗人。 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诗歌重新担负起歌唱人 生的使命,而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唐诗由此获得了 真正的转机。
氏于配置江南时,作《远戍江南寄京邑
好友》,长达四十二韵,盛传一时,诗 随意抒写,不事浮华,而情意真切。
这类诗,与宫廷文人的繁缛作风迥异, 而以质实真切取胜。虽成就有限,在当时 也未能形成气候,却昭示了诗坛变革的主 力必来自宫廷之外的重要事实。
第一节 隋代诗歌
隋初还发生过一桩企图以行政手段改变文风的事件
□ 文帝改革文风的主要宗旨,是提倡“公 私文翰,并宜实录”,着眼点在于要求应用文去 掉华艳的藻饰,讲求实用。
与此相应,到隋末又有在野的 王通(号文中子)的文学观
□“上明三纲,下达五常”
“征存亡,辨得失”
第二节 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
初唐诗坛面临的课题是完成永明体向律体的演变,以 刚健清新、富有时代气息的诗风取代六朝的浮靡诗风。对 此,初唐诗人作出了贡献,他们在既继承汉魏风骨,又借 鉴六朝诗歌抒情状物细腻委婉的特点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对齐梁以
来诗歌的绮艳柔靡之风给予了 有力的扫荡,为唐代文学的健 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四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
贯穿在陈子昂诗歌中的,是对新的诗歌审美理想的呼
唤和塑造。以他的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蓟丘览古 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为例,其基本内容,就是带有强烈自 我意识的、充满进取精神的对政治、道德、命运等一系列 根本问题的观照与思考。并以此揭露时弊、表达志向、抒
一首七律。
■初唐四杰以他们重刚健、重气质的创作实践,在诗坛
上起到了解放诗歌的作用。
第四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一、陈子昂的生平与思想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
(今属四川射洪县)人,活动年代主要在 武则天时期,比四杰中的王、杨还略晚一 些。
●陈子昂一生坎坷,政治上历经恩宠、冷遇、
诬陷和迫害等不同遭遇。他的思想也是复 杂的,兼有儒、释、道等各种成分。
第二节 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
二 沈杜 佺审 期言 及与 律宋 诗之 的问 完 善 和 定 型
宋之问(约656—约713)、沈佺期(约656—713),主要活
动在武后和中宗两朝,尤其在中宗神龙、景龙年间,他们均以
修文馆学士的身份频频出入于宫廷文会,堪称词臣班首、文场 勍敌,时人号为“沈宋”。沈佺期各体 诗流传下来的共计一百五十余首,其 中应制诗约三十余首,占总数的五分 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