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唐诗坛:唐诗风貌的初成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下面将详细介绍唐诗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初唐诗歌的形成(618年-712年)唐朝初期,文人们开始借鉴古代文学的经验,形成了初唐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初唐诗歌以古乐府为基础,注重音律和韵律的运用,同时融入了汉乐府和魏晋乐府的元素。
代表作家有王勃、杨炯、卢照邻等。
他们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气势磅礴为特点,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第二阶段:盛唐诗歌的繁荣(712年-755年)盛唐时期,唐朝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
这个时期的诗人们致力于追求艺术的完美和个性的表达。
代表作家有王之涣、杜牧、杜甫、王维等。
他们的作品以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为特点,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慨。
第三阶段:中唐诗歌的变革(755年-820年)中唐时期,唐朝遭遇了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诗歌创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代表作家有白居易、元稹、杨炯等。
他们的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揭示社会现实为特点,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切和对人生的思考。
第四阶段:晚唐诗歌的衰落(820年-907年)晚唐时期,唐朝逐渐衰落,社会动荡不安,文化艺术逐渐衰落。
代表作家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
他们的作品以忧国忧民、抒发个人情感为特点,表达了对时局的失望和对人生的无奈。
总结:唐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诗歌形成于唐朝初期,以古乐府为基础,注重音律和韵律的运用;盛唐诗歌繁荣于唐朝的鼎盛时期,以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为特点;中唐诗歌变革于唐朝社会动荡的时期,以抒发个人情感、揭示社会现实为特点;晚唐诗歌衰落于唐朝逐渐衰落的时期,以忧国忧民、抒发个人情感为特点。
这些不同阶段的唐诗代表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共同构成了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02初唐诗歌的发展过程

被明代的胡应麟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
沈宋:律诗定型的关键人物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 君墓系铭序》:唐兴,官 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 互出。而又沈、宋之疏, 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 之为律诗。 这是最早有关‚律诗‛定 名的记载,也是律诗定型 的标志。
宋之问《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疣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馀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被誉为初唐七律诗的样板。
三、骨力的追求
初唐君主对文学的重视,一方面使宫廷成为诗坛活动的 中心,以致于促成了华美诗风的形成及律诗的定型;另 一方面也激起了时代对于文学的热情。 一批寒士才华横溢,他们不能进入宫廷之中,其生活主 题、抱负、志气表现在诗歌之中,促使诗歌出现了对骨 力的追求。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 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 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 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 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开 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 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 惟有黄昏鸟雀悲。
第一章 初唐诗坛:唐诗风貌的初成

早期诗歌的自然声韵
言诗摆脱对音乐的束缚,而要求诗歌之声律 “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谢脁) 沈约:“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
梵文音调的启发
佛经翻译与佛教赞呗 北朝时印度高僧不满汉译梵文佛经的唱诵缺 乏音调抑扬,“有似嚼饭与人” 晋孝武时,“支昙籥本月支人。寓居建业。 少出家,憩吴虎丘山。 特禀妙声,善 特禀妙声, 特禀妙声 于转读。尝梦天神授其声法,觉因裁制新 于转读 声。”(《高僧传卷十五》 其弟子“释法平姓康,康居人。寓居建 业 响韵清雅,运转无方 响韵清雅, 响韵清雅 运转无方。”
1、自觉的文学改良意识
“开辟翰苑,扫荡文场,得宫商之正律,受山川之杰 开辟翰苑,扫荡文场 开辟翰苑 气,虽陆平原、曹子建足可以车载斗量,谢灵运、潘 安仁足可以膝行肘步,思飞情逸,风云坐宅於笔端; 兴洽神清,日月自安于调下。” ——王勃《山亭思友人序》 “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 争构纤微, 争构纤微 竞为雕刻,糅之 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 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骨气都尽, 思革其弊, 骨气都尽 刚健不闻。思革其弊 用光志业, 卢照邻人间才杰…知音与之矣,知己从之矣 知音与之矣, 知音与之矣 知己从之矣。于是鼓 舞其心,发泄其用…遂使积年绮碎,一朝清廓,翰苑 豁如,词林増峻,反诸宏博,君之力焉。…后进之士, 后进之士, 后进之士 翕然景慕。 翕然景慕。” ——杨炯《王勃集序》
唐诗声律
由永明体被动避免“八病”到摸索正面规律。 从四声律到平仄律,句中平仄规律严格,易 于掌握运用。 从只讲一句、一联到全篇讲究粘对。 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近体诗格律
中古音四声: 平、 上、 去、入 入
现代普通话四声:阴平、阳平; 上、 去 平 仄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1

• ●《长安古意》 • 这首纵横开合、汪洋恣肆的长诗,可分四 个部分,每部分又依次分为若干个小层次。 • 从‚长安大道连狭斜‛,到‚娼妇盘龙金 屈膝‛为第一部分。诗人浓墨重彩着力铺 陈渲染京都长安的繁华市井和统治阶级穷 奢极欲的豪华生活 。
• 从‚御史府中乌夜啼‛至‚燕歌赵舞为君 开‛为第二部分,细致刻划长安的夜生活。
• 古调别弹的诗人王绩。 • 他的诗质朴清新,脱 尽铅华,抒写真情, 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 的先驱(他上承陶渊 明,下启王孟),有 《东皋子集》。五律 《野望》是他的代表 作。
• ●野望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王勃存诗虽然不多,但抒怀言志、写景抒 情、羁旅思乡、送人别友诸方面均有佳作。 有《王子安集》。骈文有《滕王阁诗序》 以传世。工五言诗。
• (二)杨炯 • 杨炯(650—693?),华阴 人。年10岁, 即中童子科, 时 人以为神童, 待制弘文馆。 676年应制举登科,补校书郎, 后出为盈川令,世称‚杨盈 川‛,恃才自傲,为政苛酷。 在诗歌创作上,杨炯以五律 见长,对于五律的定型化、 规范化作出了一定贡献。
• 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
• 上官仪对诗的形式与修辞有所探索,他提 出‚六对‛、‚八对‛之说。
• 他的‚六对‛、‚八对‛之说,是从字音、 词义、句法三方面对对偶作了深入的理 论分析和精确解释,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 的。
• 从字音方面说,有双声对、叠韵对、连珠对、 连绵对之分;
• • • • 双声对:黄槐——绿柳 叠韵对:彷徨——放旷 连珠对:萧萧——赫赫 连绵对:残河河若带——初月月如眉
• 他的《帝京篇》写帝京长安的华富和贵族 的奢糜,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以及篇章 结构等都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相近, 被人称为‚绝唱‛。但为人传诵的却是他 的一首五律《在狱咏蝉》。
1 唐代文学绪论、第一章

隋唐五代文学·绪论
二、唐文学繁荣的表现: 1.诗、文、小说、词全面发展。诗歌达到最高成 就,散文展开文体文风改革,小说走向成熟,出现 新的文体——词,并焕发光彩。 2.作者众多,名家名篇众多。
隋唐五代文学·绪论
三、唐诗发展的分期
南宋严羽《沦浪诗话》依时代先后分唐诗为五个
阶段,后人论唐诗分期,皆追溯于严羽:
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
“初唐四杰”之名的来历及对唐诗革新的贡献 :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 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旧唐书· 杨炯传》) “四杰”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他们有变革文风的 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 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 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举凡离别、怀乡、边塞、 市井生活、山川景物等皆入诗;内容上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 的方向;风格上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 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形式上王、 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
隋唐五代文学·绪论
第二节 唐代文学的繁荣
一、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客观原因:经济发达,社会思想文化的开放兼容, 带来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文化环境;盛世士人的进取精 神,带来文学昂扬的风貌;丰富多彩的生活、多种艺 术的相互交融促进,三百多年间包括大繁荣与大破坏 的时代,都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厚的土壤。
文学自身的原因:魏晋南北朝以来文学发展的结果。
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
三、杜审言与沈、宋及近五律的定型
武则天后期,诗坛依然流 行宫廷风貌,在诗艺技巧上有 进一步发展,出现杜审言、宋 之问、沈佺期等重要的宫廷诗 杜审言(648?—708), 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 樊),实为洛州巩县(今属河南) 人。初唐的一位重要诗人,是 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 甫的祖父。他的诗以浑厚见长, 精于律诗,尤工五律,与同时 的沈(佺)期、宋之问齐名。他
1第一章 隋与初唐诗歌.解析

咏怀、咏史、咏物的作品如卢照邻的 《行路难》、《咏史四首》、《浴浪鸟》, 骆宾王的《畴昔篇》、《咏怀》、《在狱咏 蝉》等。
羁旅、送别、怀人的作品如王勃的《送 杜少府之任蜀川》、《别薛华》、《山中》, 杨炯的《夜送赵纵》,骆宾王的《于易水送 人》等。
21
2、诗中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度,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和慷慨刚健的气 势力量,上承建安风骨,下启盛唐之音。
虞世南( 558-638),字伯施,会稽 余姚( 今浙江余姚)人。
其创作主要体现宫廷诗风,有的作品也 透出清新之气,风格典雅。如《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11
三、上官仪和“上官体” 1、上官仪及其诗歌 上官仪( 608?-664),字游韶,陕 州(今河南陕县 )人。 其诗多宫廷奉和应制之作,在艺术上 注重声律辞藻对偶之美,诗风精巧绮丽, 流媚婉转,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浮艳雕琢 的齐梁诗风。如《早春桂林殿应制》、 《奉和山夜临秋》等。
—卢照邻《至望喜瞩目言怀》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卢照邻《长安古意》 又如骆宾王的名篇《在狱咏蝉》。
24
四杰诗中对理想价值的强烈追求和愤世 不平的慷慨之气,是构成其诗歌“骨气”的 重要因素。这种气骨在他们各类题材的作品 中都有体现,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 川》,又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
4
2、杨素 杨素( 544-606),字处道,弘农华 阴 ( 今属陕西)人。隋朝开国重臣。 其《出塞》、《赠薛播州诗十四章》等 作品,慷慨悲凉,深雄雅健。
5
3、薛道衡 薛道衡( 540-609),字玄卿,河东 汾阳( 今山西万荣县)人。 其诗明显表现出南、北两种风格。 《出塞》 雄健苍凉,气势昂扬,具有北 方贞刚之气。 成名作《昔昔盐》是闺怨题材,清辞丽 句,委婉细腻,颇具齐梁风格。 五言绝句《人日思归》语淡情深,韵味 悠长。
初唐诗歌发展历程

初唐诗歌发展历程初唐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渐摆脱齐梁诗风,走向新的诗歌气象的过程。
一、初唐早期(高祖武德年间 - 太宗贞观年间)1. 宫廷诗风主导。
- 在初唐早期,宫廷诗风盛行。
当时的诗坛主要被宫廷诗人所占据,像唐太宗李世民周围就聚集了一批宫廷诗人,如虞世南、上官仪等。
- 这些宫廷诗大多内容上比较狭窄,主要是歌功颂德、应制唱和之作。
就拿应制诗来说,就是诗人按照皇帝的旨意或者宫廷的需求创作的诗。
比如上官仪的诗,风格绮错婉媚,讲究对仗工整、辞藻华丽。
他总结的“六对”“八对”等对仗方法,虽然在诗歌格律的发展上有一定意义,但从内容上看,这些诗往往缺乏真情实感。
就像一个精心打扮却没有灵魂的美人,外表好看,可就是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
2. 对南朝诗风的继承与延续。
- 这个时期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南朝齐梁的诗风。
南朝诗歌注重形式美,讲究声律、对偶等技巧,初唐早期的宫廷诗也是如此。
诗人们在诗歌的音韵、辞藻上下功夫,比如在描写宫廷建筑或者宫廷生活场景时,会堆砌大量华丽的辞藻,像“金铺照春色,玉律动年华”之类的句子,满眼都是金光闪闪、美玉玲珑的景象,但是读多了就会觉得有点腻味,因为都是些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入到生活的实质或者诗人内心的深处。
二、初唐中期(高宗永徽年间 - 武后时期)1. “初唐四杰”的崛起。
- 这时候,“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横空出世,给沉闷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新风。
- “初唐四杰”虽然在诗歌形式上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比如他们的诗中仍然有一些华丽的辞藻,但是在内容和情感上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就像给一个原本只是外表漂亮的花瓶注入了芬芳的鲜花,开始有了内涵。
2. 诗歌题材的拓展。
- 随着“初唐四杰”的努力,诗歌的题材大大拓宽了。
除了前面提到的友情、边塞、个人境遇等题材,还有对社会现实的一些反映。
比如他们会描写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虽然不像中唐诗人那样深刻和全面,但已经开始有了这样的意识。
第一章初唐诗坛

3、卢照邻(约637-689)字升之,自号幽忧子。 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博学能文。四杰 中最悲苦的一位。屈沉下僚,患风疾,手足痉挛, 自投颖水而死。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幽 忧子集》均为 7卷。 4、骆宾王(619-687年),字务光,婺州义乌 (今浙江义乌)人。少负才名。曾随李敬业讨武 后,作《代李敬业讨檄天下文》。“斥武后罪。 后读,但嬉笑,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 在’。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 ‘宰相安得失此人!’”十一月,起事失败,失 踪。
四杰是高宗武后时期文坛上一个颇有影响的 革新流派。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 的诗人。 (二)四杰的成就 1、诗歌基调的初建: 2、诗歌题材的开拓: 3、诗歌体式的发展: “七古正式成立之功应该归于四杰。”(陆侃如) 4、诗歌风格的形成: 王勃“高华”,杨炯“雄厚”,卢照邻“清藻”, 骆宾王“坦易”。
(2)总结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 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 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 特别的好处。与后世同类诗相比,并不是很好的 诗。但它是较早的五律,且清新质朴。 “如在珠光宝气的一堆贵妇人中忽然走出了一 位荆钗布裙的村姑。”—朴素美。 但王绩的诗并不构成唐诗发展的一个环节,影 响不大。
四、成就与不足 唐诗革新运动的启蒙者,为唐诗的兴盛 立下汗马功劳。 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 蹈。” 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卓立千 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方回《瀛奎律髓》:“唐诗之祖。” 不足:古体多,近体少,其诗以理胜情,以 气胜辞。
第 三 节 张 若 虚 与 刘 希 夷
二、初唐四杰—唐诗的“始音”。 (一)关于四杰 “王杨卢骆”的称呼。卢骆早于王杨,“王杨卢骆” 之称,可能依据当时人们对他们诗歌的认可。《新唐 书· 文艺传》:“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 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曰: ‘吾愧在卢前,耻在王后。’议者谓然。” 1、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绎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曾任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参军。出生于一个学术世 家。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 十六岁,高宗诏开幽素科,勃对策及第,授朝散郎。 后为沛王(章怀太子李贤)府中修撰,因戏作《檄英 王鸡》,为高宗认为是兄弟间“交构之渐”,逐出沛 王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用现实的人生感受自由抒情 自由抒情 (3)语言 语言流畅不滞涩,风格 风格逐步走向刚健清 语言 风格 新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咏物抒怀 融合无间
李商隐《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疎欲斷,一 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汎,故園蕪已平。煩君 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1、自觉的文学改良意识
“开辟翰苑,扫荡文场,得宫商之正律,受山川之杰 开辟翰苑,扫荡文场 开辟翰苑 气,虽陆平原、曹子建足可以车载斗量,谢灵运、潘 安仁足可以膝行肘步,思飞情逸,风云坐宅於笔端; 兴洽神清,日月自安于调下。” ——王勃《山亭思友人序》 “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 争构纤微, 争构纤微 竞为雕刻,糅之 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 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骨气都尽, 思革其弊, 骨气都尽 刚健不闻。思革其弊 用光志业, 卢照邻人间才杰…知音与之矣,知己从之矣 知音与之矣, 知音与之矣 知己从之矣。于是鼓 舞其心,发泄其用…遂使积年绮碎,一朝清廓,翰苑 豁如,词林増峻,反诸宏博,君之力焉。…后进之士, 后进之士, 后进之士 翕然景慕。 翕然景慕。” ——杨炯《王勃集序》
自学
陈子昂的创作理论与实践 《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 《感遇》三十八首
陈子昂《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 风骨,晋宋莫 风骨 彩丽竞繁, 传 …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 彩丽竞繁 兴寄都绝… 骨气端翔, 兴寄都绝 …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 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光音朗练,有金石声。” 音情顿挫,光音朗练,有金石声 《感遇》三十八首
唐诗声律
由永明体被动避免“八病”到摸索正面规律。 从四声律到平仄律,句中平仄规律严格,易 于掌握运用。 从只讲一句、一联到全篇讲究粘对。 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近体诗格律
中古音四声: 平、 上、 去、入 入
现代普通话四声:阴平、阳平; 上、 去 平 仄
声调:诗 色 史 试 锡 时 市 事 食
找出入声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 物最相思。
1、平仄原则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 轻重悉 异”,句中平仄互节,音韵高低起伏 — — — | | , | | | — —。 | | — —|, — —| |—。 一般情况下,五言“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三平调: 末三字全为平声。 | | | — — 犯孤平: — — | | —
四、初唐四杰与诗风变革
官卑才高 王勃(650-676): 朝散郎(从七品);虢州 参军(正九品下) 杨炯(650-693):弘文馆校书郎(从九品上), 崇文馆学士,盈川令(七品) 卢照邻(634?-689):邓王府典签(从八品下) 骆宾王(619-684?):道王府属,侍御史(从 六品下);临海丞(九品)
本章
重点: 重点: 唐诗风貌初成的历程
小结
知识点: 知识点: 宫廷诗、上官体、文章四友、沈宋、 宫廷诗、上官体、文章四友、沈宋、初唐四 吴中四士、陈子昂、 杰、吴中四士、陈子昂、张若虚
一、初唐诗坛的整体风貌 宫廷诗继承齐梁余风,内容上以奉和应制、 (宫廷诗继承齐梁余风,内容上以奉和应制、 沿用旧题、咏物为主;自由抒情意味淡薄, 沿用旧题、咏物为主;自由抒情意味淡薄, 缺乏艺术个性;但重视词藻与声律, 缺乏艺术个性;但重视词藻与声律,促进诗 歌形式美的发展。上官仪代表最高水平。) 歌形式美的发展。上官仪代表最高水平。) 二、沈宋对律诗定型的贡献 五律的定型由二人最后完成。创作实践。) (五律的定型由二人最后完成。创作实践。)
第一章 初唐诗坛: 唐诗风貌的初成 (618-712)
一、唐诗风貌
钱钟书: 诗分唐宋 唐诗、 钱钟书:“诗分唐宋唐诗、宋诗,亦非 唐诗 宋诗, 谨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 谨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 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 丰神情韵擅长 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 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筋骨思理见胜
拗救( 拗救(略)
孤平可当句救:“ 恐惊天上人” | — — | — 天 “远在剑南思洛阳” 剑 思 平起仄收式,“特拗”:第三字拗,当句第 特拗” 三 特拗 四字救,同时第一字必须平声。 同时第一字必须平声。 同时第一字必须平声 如:“无为在歧 在歧路。” 在歧
仄起仄收式: 1、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 对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不 登 五个仄声。 五个仄声。 2、第三字拗,对句第三字救。 对 流水伴迟日,野花留晚香。 伴 留
早期诗歌的自然声韵
言诗摆脱对音乐的束缚,而要求诗歌之声律 “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谢脁) 沈约:“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
梵文音调的启发
佛经翻译与佛教赞呗 北朝时印度高僧不满汉译梵文佛经的唱诵缺 乏音调抑扬,“有似嚼饭与人” 晋孝武时,“支昙籥本月支人。寓居建业。 少出家,憩吴虎丘山。 特禀妙声,善 特禀妙声, 特禀妙声 于转读。尝梦天神授其声法,觉因裁制新 于转读 声。”(《高僧传卷十五》 其弟子“释法平姓康,康居人。寓居建 业 响韵清雅,运转无方 响韵清雅, 响韵清雅 运转无方。”
2、艺术成就
(1)拓新诗歌的主题和题材 题材,面向广阔的时代 题材 生活,抒写个人遭际 骆宾王《畴昔篇》 咏史 卢照邻《咏史四首》 咏怀 骆宾王《咏怀》 边塞 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 卢照邻《释疾文三首》其一:“岁将暮兮欢不再, 时已晩兮忧来多。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此凤 凰柯。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山水登临 王勃《滕王閣》:滕王髙閣臨江渚,佩玉 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 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行役 卢照邻《早度分水岭》“传语后来者, 斯路诚独难。” 隐逸 卢照邻“无人且无事,独酌还独眠。” (《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赠柳九 陇》) 留赠送别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咏物 王勃《咏风》:去来固无迹,动息 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乐府古题 卢照邻《长安古意》
形式技巧精进
虞世南《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 自远,非是藉秋风。” 上官仪与上官体 以体物细腻、写景清丽、属对工切、风格绮错婉媚 为特点 “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奉和秋日即目 应制》)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奉和山夜临 秋》)
三、台阁体与律诗的定型
台阁体:高宗武后时期,以主文词为特点的 进士科勃兴,出现了一批由进士科及第而先 后受到朝廷重用的士人作家,如杜审言、宋 之问、沈佺期等,他们入朝为官时写的分题 赋咏和“寓直酬唱”的作品,被称为“台阁 体”。 内容:应制酬唱、赠别、咏物。 五律的定型:从杜审言到“沈宋”
唐人咏蝉三绝唱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三百篇比兴为 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 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 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 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是牢骚人语。”
总论
“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 易。”——陆时雍《诗境总论》 “词旨华靡,固陈陈隋之遗;翩翩意象,老境 超然胜之。” ——王世贞《艺苑卮言》 绮丽华艳,犹有六朝痕迹;雄健高亢 雄健高亢,已得 雄健高亢 盛唐风气之先。
三、初唐四杰对唐诗风貌形成的贡献 自觉的文学改良意识。创作实践。 (自觉的文学改良意识。创作实践。 题材的开拓;骨气刚健、气势壮大; 题材的开拓;骨气刚健、气势壮大;抒发一 己情怀,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己情怀,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四原则
一联中的两句平仄相对,上联的对句与下联 的出句第二字平仄相同。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 岁 火 风吹又生。
3、对仗原则: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4、押韵原则:偶数句尾字押韵,以平声韵 为常见,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 首句入韵: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 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 5、除叠词外,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吴地方音的佐助
“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 北方 山川深厚,其音沈浊而讹钝”(《颜氏家 训音辞篇》) “醉里吴音相媚好”
永明体
——齐武帝萧赜年号(483—493) 齐武帝萧赜年号( 齐武帝萧赜年号 ) 永明七年二月二十日,竟陵王萧子良大集善声沙 善声沙 门于京邸 ——古体诗向格律诗演变 古体诗向格律诗演变 讲究声律和对偶,沈约和周颙把考辨四声的学问 讲究声律和对偶,沈约和周颙把考辨四声的学问 运用到文学创作中, 四声八病之说 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创四声八病之说 为文皆用宫商, 平上去入四声 以此制韵。 四声, “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 平头、上尾、蜂腰、 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大韵、小韵、正纽、 大韵、小韵、正纽、旁纽
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 王力《诗律》 (美)宇文所安《初唐诗》 何伟棠《永明体到近体》广东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4 葛晓音《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2期)
拓展
四杰的排名问题 骆、卢、王、杨(年龄长幼) “王杨卢骆”,杜甫《戏为六绝句》:“王 杨卢骆当时体”,“陆时雍《诗境总论》“王 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 杨炯:“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登幽州台歌》的问题 “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 赋诗数首,乃 赋诗数首 泫然流涕而歌曰 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 歌曰 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文苑英华》卷 793卢藏用《陈子昂别传》)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丁酉岁,吾北征出 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 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楼 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