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坛之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初盛唐诗歌

唐代文学的繁荣
有唐一代,诗歌、散文、 有唐一代,诗歌、散文、 小说(传奇)、 )、词等文学 小说(传奇)、词等文学 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且 作者众多,名家辈出。 作者众多,名家辈出。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唐代诗歌在其发展过 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的变迁, 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的变迁,在唐代历史发展的不 同时期,很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段落。明代高棅 同时期,很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段落。明代高棅在 唐诗品汇·总序》中将唐诗的发展分成初、 《唐诗品汇·总序》中将唐诗的发展分成初、盛、 晚四个阶段: 中、晚四个阶段: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
陈子昂重要的诗歌有《感遇》 陈子昂重要的诗歌有《感遇》 三十八首)、 蓟丘览古》 )、《 (三十八首)、《蓟丘览古》、 登幽州台歌》等诗, 《登幽州台歌》等诗,充满着壮伟 之情和豪侠之气, 之情和豪侠之气,与片面追求藻饰 的齐梁诗风彻底划清了界限, 的齐梁诗风彻底划清了界限,成为 盛唐之音行将到来的序曲。 盛唐之音行将到来的序曲。
二、“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
四杰”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 “四杰”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他们有变革 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 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题材上 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由宫廷走向市井” 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举 凡离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等皆入诗, 凡离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等皆入诗, 内容上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 内容上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风格上与宫体诗的 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 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 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形式上王、杨长于五律, 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形式上王、杨长于五律, 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他们的诗歌创作, 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他们的诗歌创作, 代表了矫正宫廷诗风的成就。杜甫说: 代表了矫正宫廷诗风的成就。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 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 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 戏为六绝句》),对他们的历史地位做出了评价。 很高的评价。
14.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
五、张若虚、刘希夷:着力诗歌意境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初唐诗歌在理论、格律、内容、意境等各方面为 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初唐诗歌
“唐诗开创期中负起了时代 二、初唐四杰 使命的四位作家”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杨炯:《从军行》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卢照邻:《长安古意》、《行路难》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骆宾王:《帝京篇》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落花与紫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定位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初唐诗歌
一、贞观诗风与上官体
1、贞观诗风:李世民君臣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上官体:初唐诗坛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 一种诗风,内容狭窄,以应制奉诏唱和为主。形 式“绮错婉媚”,他提出的 “六对” 、 “八对” 之说对律诗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王绩:《野望》
初唐诗歌
二、初唐四杰
贡献:初步扭转诗坛风气 抒怀言志
◎题材扩大:边塞军旅、帝京豪奢、题赠送别、
◎改变诗风:冲击纤弱绮靡诗风
◎改进诗体:五律、七言歌行趋于定型Βιβλιοθήκη 初唐诗歌三、沈、宋:五律定型
四、陈子昂: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者
提倡“风骨”、“兴寄”:以复古为革新
《感遇》38首:其诗歌主张的集中体现 《登幽州台歌》 元好问:“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陈子昂”
古代文学唐宋部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上官体:贞观后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其“绮错婉媚”,讲究对仗(六对八对),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较为空泛,人谓之“上官体”。
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2、初唐四杰:《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
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3、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诗歌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作品中,有些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的人,早岁同窗,交谊甚深,诗风相近,所作乐府诗以短篇七言歌行为主要体裁,抨击剥削统治阶级,同情广大人民,主题深刻,倾向鲜明。
南宋许顗《彦周诗话》说:“张籍、王建乐府宫辞皆杰出。
”明代胡应麟《诗薮》更以“元白长篇,张王乐府”并称。
---------------------------------------------------------------------------------------------------------------------- 11、晚唐小品:是韩柳杂说、寓言小品等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晚唐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下的产物,其篇幅短小精悍,多为刺时之作,作品感情炽烈,生气贯注,主要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
12、三十六体:晚唐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擅长骈体文,其中李、温、段三人齐名,时号“三十六体”。
他们大力提倡四六文,重辞藻、典故、声韵、偶对,向唯美主义方向发展,并将骈文广泛应用到书信、公文等各种文体,文风华丽浓艳。
13、唐传奇: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
唐代文学

唐代文学●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思想宽松;统治阶级的提倡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演变;南北文化的交流。
诗歌的发展●诗歌这种文学体式在唐代发展的原因:诗人辈出;诗歌与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保持最广泛的联系;诗歌的形式体制完备,艺术风格丰富;诗人的个性气质精神在诗歌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初唐诗坛1贞观诗风: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主掌贞观诗坛。
微徵在《隋书·文学传序》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特色有着清醒的认识,提出了:“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使得南北文学融合。
初唐诗歌一开始多抒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后贞观诗风新变趋向表现技巧的贵族化和宫廷化。
这一时期宫廷诗人作诗工具有《北堂书钞》《文思博要》《艺文类聚》。
2上官体特点:“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雍容典雅的气度。
上官体是当时时宫廷诗人创作的最好典范。
3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初唐四杰:王、杨、卢、骆。
真正反映下层文人精神面貌。
他们是一般士人中却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有着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突破宫廷诗的狭小范围,将题材由宫廷移到了市井,在诗歌的体式与格律上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5台阁体(或称馆阁体):初唐时期,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全期等入朝做官时写的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诗歌。
在诗律和诗艺上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了贡献。
五律的定型由宋问之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
杜李沈宋等人成功的把这种律诗的黏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于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律的定型。
杜审言最有名的是五律,《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古代文学第二卷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上官体:一种初唐诗歌的体裁,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其特点是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讲究用词精美,其诗歌主要内容是春花秋月、流年感伤,消闲时的唱和应答的交际生活,但同时缺乏社会生活,缺乏穿透力。
2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大才子。
“四杰”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卢、骆生年较早,其年辈比王、杨为长。
他们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开一代唐昂扬向上的诗风。
3文章四友:唐初四位文采斐然的诗人,分别是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其中杜审言的成就最高。
诗中主要歌颂流年光景,春花秋月,唱和应答,文学渗透力弱,为唐代近代诗的定型做出贡献。
4沈宋并称:沈宋指的是宋之问和沈佺期,他们的生年晚李峤和杜审言,因文才受到赏识而选入朝中做官,是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
诗歌创作多限于应制酬唱和咏物、赠别。
他们的作品“回忌声病,约句准篇。
”,声律准确,主对工整,元稹称其为律诗,故沈宋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为律诗的完成做出贡献,在文学史上有跨时代意义。
5“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晚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钱起、吉中孚,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韦《错别字》、夏侯审。
他们大都出身小官僚家庭,官小位卑,多为权门清客。
诗有时反映现实如安史之乱,泾原之变,回纥劫掠等。
但性格软弱无大志。
于是采取与现实脱离的态度,放情山水,互相与诗歌酬答,艺术风格精细工巧,闲淡悠远。
6韩孟诗派:贞元至元和年间(中唐时期),以韩孟为主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卢仝,李贺、马异、刘叉、贾岛等人,他么聚会切磋,酬唱应答,相互奖掖,形成了共同的诗歌追求,共同主张“不平则鸣”、“笔补造化”的理论,诗歌艺术奇崛险怪,它是中唐有意识的诗歌革新的团队。
7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
初唐的诗歌资料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概写洪州地理风貌,引出参 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 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 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 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旷 远、市井的繁华、舟楫的众多,点缀以渔歌、雁声, 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潦水尽 而寒潭清”,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高耸入 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朦胧 秋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 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无比愉悦的心情。 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 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初唐诗歌
一、初唐宫廷诗人
唐朝开国初期,起初大多数诗人尚有刚劲质
朴之作,然入帏宫廷后应酬唱和之作渐多, 诗风也趋于浮艳华靡,显现了贵族化、宫廷 化的倾向。
初唐宫廷诗人
1、贞观诗人 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 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贞观诗坛上主要是唐太宗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 南朝文士的宫廷诗人诗歌创作。北方文人以关陇士 人为主,入唐后多为史臣。 主要作家有虞世南、魏征、杨师道、李百药等。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主掌贞观诗坛的唐太宗李世民 (598~649) ;成就最高的是魏征。
写自然景观,抒发情感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5、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抒发怀才不遇、愤懑悲凉的感情
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唐宋文学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20分)1、出现的时间段2、重要主张及成就3、代表人物1、贞观诗风:指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文人在贞观年间所形成的创作的风气。
他们在理论上主张综合南北,去短合长,形成既有南朝诗风宫商发越、清绮华丽的一面,又有北朝诗风贞刚朴厚,刚健开朗的一面,形成新朝诗风。
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如李世民、李百药、杨师道、许敬宗、虞世南等人的创作还有贵族化和宫廷化的倾,比较重视声律、典故和辞藻的运用,缺乏美的情思意味。
2、上官体:上官仪活跃于贞观诗坛的后期,“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旧唐书》本传)上官仪重视诗歌的艺术技巧,提出“六对”“八对”之说,是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范。
他的创作比贞观时期的诗人在艺术上更为成熟,但同样缺乏慷慨激昂的雄杰之气。
3、初唐四杰:所谓“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他们生活在7世纪下半期,才高位下,凭着自己的创作登上诗坛,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狭小的范围,扩大了诗歌的内容,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4、沈宋体:沈宋指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活跃于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主要成就是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
5、陈子昂的风骨兴寄说:为初唐诗人陈子昂提出,兴指兴发,寄指寄托,要求诗人在比兴咏物的同时要有所寄托,即对人生、社会等重大问题有所关怀;风骨本为刘勰提出,指风文章风格而言,气韵沉雄则有风,刚健爽朗则有骨,陈子昂提倡做诗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其实是在提倡一种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英雄主义的艺术风格。
6、盛唐气象:盛唐气象首先是由南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提出,他用“气象浑厚”来形容唐诗的特质。
表现在盛唐诗歌里的盛唐气象,其实是盛唐诗人以其青春的热情和朝气,以其开阔的胸襟和抱负,用丰富的想像和形象,创作出来的质朴、纯美、壮阔、浑厚,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给人以无穷的想像和无限的感染的诗。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圣才出品】

第1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1.1 复习笔记一、隋代文学1.统一国家的建立北周大定元年,相国隋王杨坚即帝位,改元开皇,国号隋,是为隋文帝。
开皇九年,隋师渡江入建康,南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后主投降,陈亡。
中国经历了二百七十馀年的南北分裂,至此重新统一。
2.南北文学的合流(1)隋代文学的作者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等。
前者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后者把南朝诗风直接带入隋朝。
(2)由于南朝的文学比较发达,在诗歌体式和表现形式方面,为北方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作品。
如卢思道采用以“思妇—征夫”为内容的南朝歌行体,写出了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名作《从军行》。
(3)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的表现手法时,诗风也发生变化。
如卢思道的《棹歌行》《美女篇》,薛道衡的《昔昔盐》,诗中所写乃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
(4)在隋文帝时代,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甚至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体现出来,但到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后,身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就明显地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了。
(5)隋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二、初唐诗坛1.贞观诗风及上官体(1)贞观诗风①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
南朝诗风“贵于清绮”,北朝诗歌“重乎气质”。
而贞观时期对于文学发展方向的一种共识,是“各去所短,合其两长”。
②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的,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
但他们后来成为唐太宗器重的宫廷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和应制之作,尽管在声律、辞藻的运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方面却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2)上官体①上官体在贞观诗坛的后期,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唐诗坛之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贞观时期,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
唐太宗是贞观文学的领袖。
贞观诗风主要受南朝文学的影响,逐步走向宫廷化。
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
他的五言诗,“绮错婉媚”,讲究对仗,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时人谓之“上官体”。
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但其内容仍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所以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即初唐四杰来承担。
上官仪(608年-665年)唐朝宰相、诗人。
上官仪早年曾出家为僧,后以进士及第,历任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起居郎、秘书少监、太子中舍人。
他是初唐著名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并开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
麟德元年十二月(665年1月),因为唐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得罪了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
咏画障
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
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
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入浅流。
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上官婉儿:唐代著名才女,唐代女官、诗人、皇妃。
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
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
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
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
上官仪遇害时,孙女上官婉儿尚在襁褓,与母亲郑氏一同被没入掖庭,充为官婢。
她生性聪颖,逐渐得到武则天的重用,被引为亲信女官,掌管宫中制诰。
[10] 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继位,上官婉儿被册为昭容。
上官仪得以平反,追赠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并被以礼改葬。
彩书怨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相聚的时间总是很短很短,期待的时问总是很长很长。
秋天又来了,满江的红叶向洞庭湖悠悠飘去,而你却在迢迢的万里之外。
秋夜长,相思更长;只有寒露带给凄凉,只有月
儿与我为伴。
真想弹奏一曲热闹的江南采莲曲,把它封在信中一封又一封地往蓟北寄去。
信中没有
写别的,只是写了长久以来的相思与惆怅。